B组团测量工程监理实施细则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516370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56.3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B组团测量工程监理实施细则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B组团测量工程监理实施细则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B组团测量工程监理实施细则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B组团测量工程监理实施细则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B组团测量工程监理实施细则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B组团测量工程监理实施细则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5页
B组团测量工程监理实施细则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5页
B组团测量工程监理实施细则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5页
B组团测量工程监理实施细则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5页
B组团测量工程监理实施细则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5页
B组团测量工程监理实施细则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5页
B组团测量工程监理实施细则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5页
B组团测量工程监理实施细则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5页
B组团测量工程监理实施细则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5页
B组团测量工程监理实施细则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5页
B组团测量工程监理实施细则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5页
B组团测量工程监理实施细则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5页
B组团测量工程监理实施细则文档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5页
B组团测量工程监理实施细则文档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5页
B组团测量工程监理实施细则文档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5页
亲,该文档总共2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B组团测量工程监理实施细则文档格式.docx

《B组团测量工程监理实施细则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B组团测量工程监理实施细则文档格式.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B组团测量工程监理实施细则文档格式.docx

3、场区控制网,应充分利用勘察阶段的已有平面和高程控制网。

原有平面控制网的边长,应投影到测区的主施工高程面上,并进行复测检查。

精度满足施工要求时,可作为场区控制网使用。

否则,应重新建立场区控制网。

4、新建立的场区平面控制网,宜布设为自由网。

控制网的观测数据,不宜进行高斯投影改化,可将观测边长归算到测区的主施工高程面上。

新建场区控制网,可利用原控制网中的点组(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的点组成)进行定位。

小规模场区控制网,也可选用原控制网中一个点的坐标和一个边的方位进行定位。

5、建筑物施工控制网,应根据场区控制网进行定位、定向和起算;

控制网的坐标轴,应与工程设计所采用的主副轴线一致;

建筑物的±

0。

高程面,应根据场区水准点测设。

6、控制网点,应根据设计总平面图和施工总布置图布设,并满足建筑物施工测设的需要。

1、施工放样与施工测量工作的监理流程

承包人放样,

提交施工放样报验单

不合格

监理工程师审查

合格

批复施工放样报验单

2、导线水准点交接测量工作流程

(一)、场区控制测量

1、场区平面控制网

1)场区平面控制网,可根据场区的地形条件和建(构)筑物的布置情况,布设成建筑方格网、导线及导线网、三角形网或GPS网等形式。

2)场区平面控制网,应根据工程规模和工程需要分级布设。

对于建筑场地大于lkm²

的工程项目或重要工业区,应建立一级或一级以上精度等级的平面控制网;

对于场地面积小于lkm²

的工程项目或一般性建筑区,可建立二级精度的平面控制网。

场区平面控制网相对于勘察阶段控制点的定位精度,不应大于5cm。

3)控制网点位,应选在通视良好、土质坚实、便于施测、利于长期保存的地点,并应埋设相应的标石,必要时还应增加强制对中装置。

标石的埋设深度,应根据地冻线和场地设计标高确定。

4)建筑方格网的建立,应符合下列规定:

(1)建筑方格网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应符合<

<

工程测量规范>

>

(GB50026-2007)规定。

(2)方格网点的布设,应与建(构)筑物的设计轴线平行,并构成正方形或矩形格网。

(3)方格网的测设方法,可采用布网法或轴线法。

当采用布网法时,宜增测方格网的对角线;

当采用轴线法时,长轴线的定位点不得少于3个,点位偏离直线应在180°

±

5"

以内,短轴线应根据长轴线定向,其直角偏差应在90°

5″以内。

水平角观测的测角中误差不应大于2.5″。

(4)方格网点应埋设顶面为标志板的标石,标石埋设应符合现行<

规定。

(5)方格网的水平角观测可采用方向观测法,其主要技术要求应符合现行<

(6)方格网的边长宜采用电磁波测距仪器往返观测各1测回,并应进行气象和仪器加、乘常数改正。

(7)观测数据经平差处理后,应将测量坐标与设计坐标进行比较,确定归化数据,并在标石标志板上将点位归化至设计位置。

(8)点位归化后,必须进行角度和边长的复测检查。

角度偏差值,一级方格网不应大于

90°

8″,二级方格网不应大于90°

士12″;

距离偏差值,一级方格网不应大于D/25000,二级方格网不应大于D/15000(D为方格网的边长)。

5)当采用导线及导线网作为场区控制网时,导线边长应大致相等,相邻边的长度之比不宜超过1:

3,其主要技术要求应符合<

6)当采用三角形网作为场区控制网时,其主要技术要求应符合现行<

7)当采用GPS网作为场区控制网时,其主要技术要求应符合现行<

8)场区导线网、三角形网及GPS网测量的其他技术要求,可按现行<

有关规定执行。

2、场区高程控制网

1)场区高程控制网,应布设成闭合环线、附合路线或结点网。

2)大中型施工项目的场区高程测量精度,不应低于三等水准。

其主要技术要求,应按规范有关规定执行。

3)场区水准点,可单独布设在场地相对稳定的区域,也可设置在乎面控制点的标石上。

水准点间距宜小于lkm,距离建(构)筑物不宜小于25m,距离回填土边线不宜小于15m。

4)施工中,当少数高程控制点标石不能保存时,应将其高程引测至稳固的建(构)筑物上,引测的精度,不应低于原高程点的精度等级。

(二)、工业与民用建筑施工测量

1、建筑物施工控制网

1)建筑物施工控制网,应根据建筑物的设计形式和特点,布设成十字轴线或矩形控制网。

施工控制网的定位应符合规定,民用建筑物施工控制网也可根据建筑红线定位。

2)建筑物施工平面控制网,应根据建筑物的分布、结构、高度、基础埋深和机械设备传动的连接方式、生产工艺的连续程度,分别布设一级或二级控制网。

其主要技术要求,应符合规定。

3)建筑物施工平面控制网的建立,应符合下列规定:

(1)控制点,应选在通视良好、土质坚实、利于长期保存、便于施工放样的地方。

(2)控制网加密的指示桩,宜选在建筑物行列线或主要设备中心线方向上。

(3)主要的控制网点和主要设备中心线端点,应埋设固定标桩。

(4)控制网轴线起始点的定位误差,不应大于2cm;

两建筑物(厂房)间有联动关系时,不应大于lcm,定位点不得少于3个。

(5)水平角观测的测回数,应根据测角中误差的大小选定。

(6)矩形网的角度闭合差,不应大于测角中误差的4倍。

(7)边长测量宜采用电磁波测距的方法,作业的主要技术要求应符合<

(GB50026-2007)相关规定。

二级网的边长测量也可采用钢尺量距,作业的主要技术要求应符合<

(GB50026-2007)的规定。

(8)矩形网应按平差结果进行实地修正,调整到设计位置。

当增设轴线时,可采用现场改点法进行调整;

点位修正后,应进行矩形网角度的检测。

4)建筑物的围护结构封闭前,应根据施工需要将建筑物外部控制转移至内部。

内部的控制点,宜设置在浇筑完成的预埋件上或预埋的测量标板上。

引测的投点误差,一级不应超过2mm,二级不应超过3mm。

5)建筑物高程控制,应符合下列规定:

(1)建筑物高程控制,应采用水准测量。

附合路线闭合差,不应低于四等水准的要求。

(2)水准点可设置在平面控制网的标桩或外围的固定地物上,也可单独埋设。

水准点的个数,不应少于2个。

(3)当场地高程控制点距离施工建筑物小于200m时,可直接利用。

6)当施工中高程控制点标桩不能保存时,应将其高程引测至稳固的建筑物或构筑物上,引测的精度,不应低于四等水准。

2、建筑物施工放样

1)建筑物施工放样,应具备下列资料:

(1)总平面图。

(2)建筑物的设计与说明。

(3)建筑物的轴线平面图。

(4)建筑物的基础平面图。

(5)设备的基础图。

(6)土方的开挖图。

(7)建筑物的结构图。

(8)管网图。

(9)场区控制点坐标、高程及点位分布图。

2)放样前,应对建筑物施工平面控制网和高程控制点进行检核。

3)测设各工序间的中心线,宜符合下列规定:

(1)中心线端点,应根据建筑物施工控制网中相邻的距离指标桩以内分法测定。

(2)中心线投点,测角仪器的视线应根据中心线两端点决定;

当无可靠校核条件时,不得采用测设直角的方法进行投点。

4)在施工的建(构)筑物外围,应建立线板或轴线控制桩。

线板应注记中心线编号,并测设标高。

线板和轴线控制桩应注意保存。

必要时,可将控制轴线标示在结构的外表面上。

5)建筑物施工放样,应符合下列要求:

(1)建筑物施工放样、轴线投测和标高传递的偏差,不应超过规定。

(2)施工层标高的传递,宜采用悬挂钢尺代替水准尺的水准测量方法进行,并应对钢尺

读数进行温度、尺长和拉力改正。

传递点的数量,应根据建筑物的大小和高度确定。

规模较小的工业建筑或多层民用建筑,宜从2处分别向上传递,规模较大的工业建筑或高层民用建筑,宜从3处分别向上传递。

传递的标高较差小于3mm时,可取其平均值作为施工层的标高基准,否则,应重新传递。

(3)施下层的轴线投测,宜使用2″级激光经纬仪或激光铅直仪进行。

控制轴线投测至

施工层后,应在结构平面上按闭合图形对投测轴线进行校核。

合格后,才能进行本施工层

上的其他测设工作;

否则,应重新进行投测。

(4)施工的垂直度测量精度,应根据建筑物的高度、施工的精度要求、现场观测条件和

垂直度测量设备等综合分析确定,但不应低于轴线竖向投测的精度要求。

(5)大型设备基础浇筑过程中,应及时监测。

当发现位置及标高与施工要求不符时,应

立即通知施工人员,及时处理。

6)结构安装测量的精度,应分别满足下列要求:

(1)柱子、桁架和梁安装测量的偏差,不应超过表<

(2)构件预装测量的偏差,不应超过<

(3)附属构筑物安装测量的偏差,不应超过<

(GB50026-2007)的规定。

7)设备安装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应符合下列规定:

(1)设备基础竣工中心线必须进行复测,两次测量的较差不应大于5mm。

(2)对于埋设有中心标板的重要设备基础,其小心线应由竣工中心线引测,同一中心标

点的偏差不应超过±

lmm。

纵横中心线应进行正交度的检查,并调整横向中心线。

同一设备

基准中心线的平行偏差或同一生产系统的中心线的直线度应在±

1mm以内。

(3)每组设备基础,均应设立临时标高控制点。

标高控制点的精度,对于一般的设备基础,其标高偏差,应在±

2mm以内;

对于与传动装置有联系的设备基础,其相邻两标高控制点的标高偏差,应在±

lmm以内。

(三)、变形监测

1、一般规定

1)重要的工程建(构)筑物,在工程设计时,应对变形监测的内容和范围做出统筹安排,并应由监测单位制定详细的监测方案。

首次观测,宜获取监测体初始状态的观测数据。

2)变形监测的等级划分及精度要求,应符合<

3)变形监测网的网点,宜分为基准点、工作基点和变形观测点。

其布设应符合下列要求:

(1)基准点应选在变形影响区域之外稳固可靠的位置。

每个工程至少应有3个基准点。

大型的工程项目,其水平位移基准点应采用带有强制归心装置的观测墩,垂直位移基准点宜采用双金属标或钢管标。

(2)工作基点,应选在比较稳定且方便使用的位置。

设立在大型工程施工区域内的水平位移监测工作基点宜采用带有强制归心装置的观测墩,垂直位移监测工作基点可采用钢管标。

对通视条件较好的小型工程,可不设立工作基点,在基准点上直接测定变形观测点。

(3)变形观测点,应设立在能反映监测体变形特征的位置或监测断面上,监测断面一般分为:

关键断面、重要断面和一般断面。

需要时,还应埋设一定数量的应力、应变传感器。

4)监测基准网,应由基准点和部分工作基点构成。

监测基准网应每半年复测一次;

当对变形监测成果发生怀疑时,应随时检核监测基准网。

5)变形监测网,应由部分基准点、工作基点和变形观测点构成。

监测周期,应根据监测体的变形特征、变形速率、观测精度和工程地质条件等因素综合确定。

监测期间,应根据变形量的变化情况适当调整。

6)各期的变形监测,应满足下列要求:

(1)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

(2)采用相同的图形(观测路线)和观测方法。

(3)使用同一仪器和设备。

(4)观测人员相对固定。

(5)记录相关的环境因素,包括荷载、温度、降水、水位等。

(6)采用统一基准处理数据。

7)变形监测作业前,应收集相关水文地质、岩土了程资料和设计图纸,并根据岩土工程地质条件、工程类型、工程规模、基础埋深、建筑结构和施下方法等因素,进行变形监测方案设计。

方案设计,应包括监测的目的、精度等级、监测方法、监测基准网的精度估算和布设、

观测周期、项目预警值、使用的仪器设备等内容。

8)每期观测前,应对所使用的仪器和设备进行检查、校正,并做好记录。

9)每期观测结束后,应及时处理观测数据。

当数据处理结果出现下列情况之一时,必须即刻通知建设单位和施工单位采取相应措施:

(1)变形量达到预警值或接近允许值。

(2)变形量出现异常变化。

(3)建(构)筑物的裂缝或地表的裂缝快速扩大。

2、水平位移监测基准网

1)水平位移监测基准网,可采用三角形网、导线网、GPS网和视准轴线等形式。

当采用视准轴线时,轴线上或轴线两端应设立校核点。

2)水平位移监测基准网宜采用独立坐标系统,并进行一次布网。

必要时,可与国家坐标系统联测。

狭长形建筑物的主轴线或其平行线,应纳入网内。

大型工程布网时,应充分顾及网的精度、可靠性和灵敏度等指标。

3)基准网点位,宜采用有强制归心装置的观测墩。

观测墩的制作与埋设,应符合<

4)水平位移监测基准网的主要技术要求,应符合<

的规定。

5)监测基准网的水平角观测,宜采用方向观测法。

其技术要求应符合<

6)监测基准网边长,宜采用电磁波测距。

其主要技术要求应符合<

7)对于三等以上的GPS监测基准网,应采用双频接收机,并采用精密星历进行数据处理。

8)水平位移监测基准网测量的其他技术要求,按<

3、垂直位移监测基准网

1)垂直位移监测基准网,应布设成环形网并采用水准测量方法观测。

2)基准点的埋设,应符合下列规定:

(1)应将标石埋设在变形区以外稳定的原状土层内,或将标志镶嵌在裸露基岩上。

(2)利用稳固的建(构)筑物,设立墙水准点。

(3)当受条件限制时,在变形区内也可埋设深层钢管标或双金属标。

(4)大型水工建筑物的基准点,可采用平洞标志。

(5)基准点的标石规格,可根据现场条件和工程需要,按现行<

进行选择。

3)垂直位移监测基准网的主要技术要求,应符合<

4)水准观测的主要技术要求,应符合<

5)观测使用的水准仪和水准标尺,应符合<

(GB50026-2007)规定,DS05级水准仪视准轴与水准管轴的夹角不得大于10″。

6)起始点高程,宜采用测区原有高程系统。

较小规模的监测工程,可采用假定高程系统;

较大规模的监测工程,宜与国家水准点联测。

7)水准观测的其他技术要求,应符合<

(GB50026-2007)有关规定。

4、基本监测方法与技术要求

1)变形监测的方法,应根据监测项目的特点、精度要求、变形速率以及监测体的安全性等指标,按<

(GB50026-2007)选用。

也可同时采用多种方法进行监测。

2)当采用三角形网测量时,其技术要求应符合<

相关规定。

3)交会法、极坐标法的主要技术要求,应符合下列规定:

(1)用交会法进行水平位移监测时,宜采用三点交会法;

角交会法的交会角,应在60°

~120°

之间,边交会法的交会角,宜在30°

~150°

之间。

(2)用极坐标法进行水平位移监测时,宜采用双测站极坐标法,其边长应采用电磁波测距仪测定。

(3)测站点应采用有强制对中装置的观测墩,变形观测点,可埋设安置反光镜或觇牌的强制对中装置或其他固定照准标志。

4)视准线法的主要技术要求,应符合下列规定:

(1)视准线两端的延长线外,宜设立校核基准点。

(2)视准线应离开障碍物lm以上。

(3)各测点偏离视准线的距离,不应大于2cm;

采用小角法时可适当放宽,小角角度不应超过30"

(4)视准线测量,可选用活动觇牌法或小角度法。

当采用活动觇牌法观测时,监测精度宜为视准线长度的1/100000;

当采用小角度法观测时监测精度应按<

估算。

(5)基准点、校核基准点和变形观测点,均应采用有强制对中装置的观测墩。

(6)当采用活动觇牌法观测时,观测前应对觇牌的零位差进行测定。

5)引张线法的主要技术要求,应符合下列规定:

(1)引张线长度大于200m时,宜采用浮托式。

(2)引张线两端,可设置倒垂线作为校核基准点,也可将校核基准点设置在两端山体的平洞内。

(3)引张线宜采用直径为φ0.8~φ1.2mm的不锈钢丝。

(4)观测时,测回较差不应超过0.2mm。

6)正、倒垂线法的主要技术要求,应符合下列规定:

(1)应根据垂线长度,合理确定重锤重量或浮子的浮力。

(2)垂线宜采用直径为φ0.8~φ1.2mmmm的不锈钢丝或因瓦丝。

(3)单段垂线长度不宜大于50m。

(4)需要时,正倒垂可结合布设。

(5)测站应采用有强制对中装置的观测墩。

(6)垂线观测可采用光学垂线坐标仪,测回较差不应超过0.2mm。

7)激光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应符合下列规定:

(1)激光器(包括激光经纬仪、激光导向仪、激光准直仪等)宜安置在变形区影响之外或受变形影响较小的区域。

激光器应采取防尘、防水措施。

(2)安置激光器后,应同时在激光器附近的激光光路上,设立固定的光路检核标志。

(3)整个光路上应无障碍物,光路附近应设立安全警示标志。

(4)目标板(或感应器),应稳固设立在变形比较敏感的部位并与光路垂直;

目标板的刻划,应均匀、合理。

观测时应将接收到的激光光斑,调至最小、最清晰。

8)当采用水准测量方法进行垂直位移监测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1)垂直位移监测网的主要技术要求,应符合<

(2)水准观测的主要技术要求,应符合<

9)静力水准测量,应满足下列要求:

(1)静力水准观测的主要技术要求,应符合<

(2)观测前,应对观测头的零点差进行检验。

(3)应保持连通管路无压折,管内液体无气泡。

(4)观测头的圆气泡应居中。

(5)两端测站的环境温度不宜相差过大。

(6)仪器对中误差不应大于2mm,倾斜度不应大于10′。

(7)宜采用两台仪器对向观测,也可采用一台仪器往返观测。

液面稳定后,方能开始测量;

每观测一次,应读数3次,取其平均值作为观测值。

10)电磁波测距三角高程测量,宜采用中点单觇法,也可采用直返觇法。

其主要技术要求应符合下列规定:

(1)垂直角宜采用l″级仪器巾丝法对向观测各6测回,测回间垂直角较差不应大于6″。

(2)测距长度宜小于500m,测距中误差不应超过3mm。

(3)觇标高(仪器高),应精确量至0.1mm。

(4)必要时,测站观测前后各测量一次气温、气压,计算时加入相应改正。

11)主体倾斜和挠度观测,应符合下列规定:

(1)可采用监测体顶部及其相应底部变形观测点的相对水平位移值计算主体倾斜。

(2)可采用基础差异沉降推算主体倾斜值和基础的挠度。

(3)重要的直立监测体的挠度观测,可采用正倒垂线法、电垂直梁法。

(4)监测体的主体倾斜率和按差异沉降推算主体倾斜值,按差异沉降推算基础相对倾斜值和基础挠度,按<

工程测量范>

的公式计算。

12)当监测体出现裂缝时,应根据需要进行裂缝观测并满足下列要求:

(1)裂缝观测点,应根据裂缝的走向和长度,分别布设在裂缝的最宽处和裂缝的末端。

(2)裂缝观测标志,应跨裂缝牢固安装。

标志可选用镶嵌式金属标志、粘贴式金属片标志、钢尺条、坐标格网板或专用量测标志等。

(3)标志安装完成后,应拍摄裂缝观测初期的照片。

(4)裂缝的量测,可采用比例尺、小钢尺、游标卡尺或坐标格网板等工具进行;

量测应精确至0.1mm。

(5)裂缝的观测周期,应根据裂缝变化速度确定。

裂缝初期可每半个月观测一次,基本稳定后宜每月观测一次,当发现裂缝加大时应及时增加观测次数,必要时应持续观测。

13)全站仪自动跟踪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应符合下列规定:

(1)测站应设立在基准点或工作基点上,并采用有强制对中装置的观测台或观测墩;

测站视野应开阔无遮挡,周围应设立安全警示标志;

应同时具有防水、防尘设施。

(2)监测体上的变形观测点宜采用观测棱镜,距离较短时也可采用反射片。

(3)数据通信电缆宜采用光缆或专用数据电缆,并应安全敷设,连接处应采取绝缘和防水措施。

(4)作业前应将自动观测成果与人工测量成果进行比对,确保自动观测成果无误后,方能进行自动监测。

(5)测站和数据终端设备应备有不间断电源。

(6)数据处理软件,应具有观测数据自动检核、超限数据自动处理、不合格数据自动重测,观测目标被遮挡时,可自动延时观测处理和变形数据自动处理、分析、预报和预警等功能。

14)当采用卫星实时定位测量(GPSRTK)方法时,其主要技术要求应符合下列规定:

(1)应设立永久性固定参考站作为变形监测的基准点,并建立实时监控中心。

(2)参考站,应设立在变形区之外或受变形影响较小的地势较高区域,上部天空应开阔,无高度角超过10°

的障碍物,且周围无GPS信号反射物(大面积水域、大型建构物),及无高压线、电视台、无线电发射站、微波站等干扰源。

(3)流动站的接收天线,应永久设置在监测体的变形观测点上,并采取保护措施。

接收天线的周围无高度角超过l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