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数一数》教学设计.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5167042 上传时间:2023-07-01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6.1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数一数》教学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数一数》教学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数一数》教学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数一数》教学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数一数》教学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数一数》教学设计.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数一数》教学设计.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数一数》教学设计.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数一数》教学设计.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数一数》教学设计.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数一数》教学设计.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数一数》教学设计.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数一数》教学设计.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数一数》教学设计.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数一数》教学设计.docx

《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数一数》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数一数》教学设计.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数一数》教学设计.docx

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数一数》教学设计

2019年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数一数》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背景

  这节课是新生入学后的第一节数学课。

在这节课里要体现以下几点:

  1.使学生初步了解学习数学的目的。

通过看图、数数、游戏、动手摆实物来激发学习兴趣。

  2.在这节课的开头设计了分清方位的练习。

目的是让学生会使用上、下、左、右、前、后等词语,逐步分清方位。

  3.在练习数数上,除了数课本上的图片还设计了数周围的实物。

目的是不仅了解学生是否能抽象的数数。

还要了解每个学生能否正确地数出物体的个数。

  4.在学习分类这个环节,不但要求学生能把同类的圈起来。

而且还要求说出为什么这样圈。

从而体现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学情分析:

我班共有学生27名,15男12女。

平均年龄不到6.5岁。

22名来自本校学前班,3名来自校外学前班,降级2名。

通过学前班的学习,具有一定的数数识数能力,本节课主要是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构建分类的意义和方法,同时通过网络,激发学习兴趣,拓宽学生视野。

我相信,只要教师引导得当,达成本内容的教学目标会顺利的。

教学目标:

  

(一)初步了解学生数数的能力和认数情况。

  

(二)使学生初步了解分类的含义,初步掌握分类的方法。

(三)对学生进行爱学习、爱学校的教育。

(四)让学生感知网络的便捷和奇妙,让学生正确认识网络的作用。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了解学生数数的能力,初步掌握分类的方法。

  难点:

学会分类方法。

教学方法:

自主探究,观察比较,讲授法。

教学准备:

  

(一)教具:

三幅教学图及1~10数字卡片。

(二)学具:

10根小棒。

(三)相关网址。

  教学过程设计:

(一)教师谈话同学们,我们今天开始上数学课。

我们在数学课上会学到好多好多知识,比如:

认识数字、认识图形、会计算等等。

现在请同学们看一段视频。

【http:

//.56./u76/v_NTY0MzIxNDQ.html】

  

(二)学习新课

  1.初步建立方位概念。

  请同学们看看这幅图上都有什么?

【http:

//image.baidu./i?

ct=503316480&z=&tn=baiduimagedetail&word=%C8%CB%BD%CC%B0%E6%D2%BB%C4%EA%BC%B6%CA%FD%D1%A7%C9%CF%B2%E1%CA%FD%D2%BB%CA%FD%B2%E5%CD%BC&in=11038&cl=2&lm=-1&pn=17&rn=1&di=130906675140&ln=1280&fr=&fm=&fmq=1323868839406_R&ic=0&s=0&se=1&sme=0&tab=&width=&height=&face=0&is=&istype=2#pn17&-1&di130906675140&objURLhttp%3A%2F%2Fvipftp.eku.cc%2Fvrw%2Fsc%2Fsctx%2F790178166099.jpg&fromURLhttp%3A%2F%2F.eku.cc%2Fxzy%2Fsctx%2F92858.htm&W675&H480】

  图的上面是什么?

下面是什么?

左边是什么?

  右边是什么?

中间是什么?

  数一数:

图的上面有几架飞机?

下面有几辆汽车?

图的左边有几个萝卜?

右边有几棵白菜?

中间有几只灯笼?

  小结同学们回答得都很好,不但能认真看图,还能分清上、下、左、右。

今后我们看图、看书、做事都用得上这些知识。

  下面请同学们做“认识新朋友”的游戏:

说一说:

你座位四周的同学都是谁?

(要说清“前面”、“后面”、“左面”、“右面”是谁)

  2.学习数数:

(板书课题——数一数)

出示“学校新学年开学”图。

【http:

//image.baidu./i?

ct=503316480&z=&tn=baiduimagedetail&word=%C8%CB%BD%CC%B0%E6%D2%BB%C4%EA%BC%B6%CA%FD%D1%A7%C9%CF%B2%E1%CA%FD%D2%BB%CA%FD%B2%E5%CD%BC&in=11038&cl=2&lm=-1&pn=17&rn=1&di=130906675140&ln=1280&fr=&fm=&fmq=1323868839406_R&ic=0&s=0&se=1&sme=0&tab=&width=&height=&face=0&is=&istype=2#pn17&-1&di130906675140&objURLhttp%3A%2F%2Fvipftp.eku.cc%2Fvrw%2Fsc%2Fsctx%2F790178166099.jpg&fromURLhttp%3A%2F%2F.eku.cc%2Fxzy%2Fsctx%2F92858.htm&W675&H480】  

师说:

这幅图画的是开学了,同学们高高兴兴地来到学校。

开始新的学习生活。

大家仔细看看图上都画了些什么。

  

(1)引导学生按照一定顺序进行数数:

  图上有几位老师?

几个同学?

(一组一组地数)一共有几个人?

  图上面有几朵向日葵?

几棵树?

几只小鸟?

(从左往右数)

  

(2)数周围的实物:

  数一数你们小组一共有多少人?

  数一数教室里有几盏灯?

几扇门?

几扇窗户?

  数一数自己的铅笔盒里有几支铅笔?

衣服上有几个扣子?

 【课间活动.师生一起做】伸伸手,弯弯腰,踢踢腿,跳一跳。

 3.学习分类。

  

(1)看书上图提问:

  图上画的是什么?

(铅笔和球)

  为什么大球小球圈在一起?

(大球小球都是球)

  师说:

大球小球都是球,是同类物品,所以圈在一起。

铅笔是写字用的,和球不是同类物品,所以不和球圈在一起。

  

(2)出示图片:

  请你们分一分,哪些是同类物品,学生回答后,教师圈上圈。

  (3)学生看书上图:

  师问:

图上都画了些什么?

(书包、小鸡、母鸡、公鸡和气球)

  可以把哪些东西圈在一起?

(可以把小鸡、母鸡、公鸡圈在一起)为什么?

  师说:

你们说得对!

小鸡、母鸡、公鸡都是鸡,所以把它们圈在一起。

请同学们自己动手圈一圈。

  4.了解学生认数的情况。

  

(1)看图回答问题:

  师问:

每个圈里画的是什么?

有多少?

它旁边的数是几?

  

(2)指名几名学生分别数出1~10实物的个数。

  (3)教师带领学生打乱1~10各数的顺序数数。

(三)巩固反馈

  

(1)看数摆小棒:

  教师出示卡片,学生摆出5根小棒。

  教师出示卡片,学生摆出7根小棒。

  

(2)做拍手游戏:

  教师出示卡片,同学们拍手表示。

  (3)做练习一第1题,把同类的圈起来。

  小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数10以内的数。

学会了把物品进行分类。

这是为我们以后学习数学的一节准备课。

另外,今天我们还在网络上看到了这么多漂亮的图片。

其实啊,网络上的好东西多得很,不管你想知道什么,只要在“XX搜索”搜一搜就有了,聪明的孩子要多多利用网络帮助我们学习。

  

教学反思

一年级学生对新的校园环境比较好奇,结合这一特点,我用“校园图”(网络课件)导入,图中有教师、学生、鲜花、树木、楼房,人和物的数目注意用到10以内的各数。

新教材丰富的教学资源,不仅将数扩展到20,而且画面中,每个数量如果从多种角度数的话,还会数出很多,这就给予学生创设了充分观察、探究的空间。

教学中,要让学生特别是中差生会说,则培养学生良好的听的习惯显得尤为重要。

下面就我教学的实际情况做如下反思:

一、让学生听清听懂老师的要求。

小学生尤其是一年级的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和积极性,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他们对学习素材的感受与兴趣。

教学中要让他们听清听懂老师的要求,就要善于选取与学生生活密切联系的素材。

教学“数一数”时,我引导学生观察书上的主题图,有利用网络授播校园视频,欢快、温馨、富有童趣的画面带给学生对幼儿生活的美好回忆,更是对多彩的小学生活的热切向往。

此时此刻,此材此图,学生对于老师的要求“观察图上是什么地方,有些什么,数出图中人或各类物体的数量”听得既清楚又明了,于是他们就兴趣盎然地说开了:

这是新校园,有1根旗杆、2副单杠、3棵大树、4个小朋友走进大门……充分利用学生身边的数学素材,努力唤醒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利于学生听清老师的要求。

二、让学生专注倾听其他人的讲话。

“失败是成功之母”,这是千年古训。

可是从小学生的心理特点这个角度来说,或许“成功”更是成功之母。

一次刻骨铭心的失败,往往会摧毁一个人的自信,甚至因此抑止了学习的欲望;而一次小小的成功却能激活一个人潜在的巨大自信,使他上课时更能专注倾听他人的讲话,走向新的成功彼岸。

例如,在教学数10以内的数时,我让学生各自数一数:

桌上一共有几根小棒?

当学生不约而同报出10根后,我又说你是怎样数的谁来说给大家听听?

被我请到的第一位学生站起来一根一根地数到了10根。

我又问谁还有不同的数法吗?

这时我看到了一张充满自信的脸举出了稚嫩的手,他站起来,说出了触动大家心弦的数法:

我是1根1根地数到10根的。

受他的启发,四根四根、三根三根等数法顿然而生。

我不失时机地称赞道:

“××同学那样专心听他人的讲话,还能想出不同的方法,更好的方法,真棒!

”作为教师,把握住这种成功的教育思想,让学生得到心理的满足,促使其在今后的课堂上听课更专注。

附送:

2019年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教材图形与几何解读

尊敬的各位专家、老师们:

大家好!

非常高兴能和大家坐在一起探讨、交流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教材编写特点和具体实施方法。

今天我就一年级教材“图形与几何”这一部分内容的变化作个介绍:

一、内容的变化

1、将“位置”由一年级下册提前到一年级上册。

第二单元位置,主要是认识“上下、前后、左右”。

是从一下移过来的,而原来“位置”中“左右的相对性”以及“用第几行第几列确定物体的位置”则删去了。

2.“认识图形”降低了难度

主要表现在平面、立体图形的认识分散编排。

原来“认识图形”单元包括:

认识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以往主要是想体现“面”在“体”上,加强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之间的联系。

但在实验过程中老师们反映:

学生一下子接触的图形太多,认识辨别难度较大,不易掌握。

因此现在本册先认识立体图形,一年级下册再认识平面图形。

2、对“图形和几何”内容的教学,教材的主要编排特点有:

1、遵循儿童的认知规律与心理特点设计学习素材和活动内容。

低年级学生由于其年龄特点,具体形象思维占优势,学习新知识在很大程度上还要靠具体形象和动作进行思维,在认知过程中很难从教师的讲授和结论中得到知识技能,所以在数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加强对学生的实践操作训练。

“图形和几何”这一部分的学习内容,教材已经充分考虑了儿童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特别联系儿童的生活实际,符合他们的接受能力,而且教材中也编排了许多的课堂活动,这些直观因素教学中要充分加以挖掘。

比如“位置”单元教材第11页第3题,教材抓住了低年级儿童的心理特点,用趣味性的故事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第12的第5、6题,题目素材的选择充分考虑趣味性与知识性的融合。

另外教材对于“左右”和“认识图形”学习内容和难度的改变,就是从儿童的认知规律出发组织科学的知识体系。

具体我们在单元教材分析中会详细介绍。

2、教材呈现内容的素材贴近学生现实生活

一年级学生所感知的生活面较窄,从他们身边熟悉的、有趣的事物中选取学习素材,容易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使他们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也易于他们理解相关的数学知识,体会到数学的作用。

在“图形与几何”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中,教材安排了现实生活情境作为练习题,还安排了“生活中的数学”等内容,为学生更多了解现实生活中的数学,初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供了生动的素材。

如教材第11页第2题,内容的呈现就是现实生活中的位置内容,利用班级自身资源就可以灵活运用,学生切实感受数学就在身边,自身的参与增强了趣味性。

第12页第4题,布置小朋友的房间,常见的场景,做小主人的热情,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有所提高,切实感受到数学是现实的、有用的。

教学时建议师生交流或生生交流的方式,教师要关注学生语言是否准确清楚,还要提醒物品摆放的合理性。

教材第13页设计了“生活中的数学”,教师除了用教材内容,还可以引导学生说说生活中的现象:

吃饭、写字(左手压书、右手写字)渗透习惯教育;方向盘、车行路线等交通规则渗透安全教育。

3、重视直观操作活动,通过多种形式的活动,建立认知表象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

学习是一个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不是简单的传递,更不是被动的接受。

一年级学生好动、好奇心强,思维处于形象思维为主,其心理发展的主要特征是善于记忆具体的事实,而不善于记忆抽象的内容;他们思维发展的基本特征是,只能凭借具体事物或形象进行逻辑分类的能力。

所以要想调动一年级孩子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必须加强直观教学,增加学生活动和动手操作的内容,引导学生实际观察、操作,用多种感官进行学习,这样既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又可以使学生比较容易理解所学的内容,理解新知的来源和发展,体验成功的喜悦。

相信大家听过这样一句话:

“我听说了,然后又忘记了:

我看到了于是我记住了;我动手做了,我才明白了其中的道理!

”可见,学生主动参与、动手实践的重要意义。

根据这一理论依据,“认识图形”单元教材内容呈现以游戏操作活动为主要形式。

没有把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特征通过文字描述告诉学生,而是组织学生动手实践,在充分的活动中感知这些几何形体的主要特征。

4、教材注重知识和思想方法的渗透。

教材第34页例题1,渗透了分类思想和集合思想;教材第37页第2题及第109页的总复习,教师要注意渗透有序的思考方法;教材第38页的第8题,渗透了找规律的知识。

3、下面,我将结合教材内容对“图形与几何”的2个单元进行详细分析。

第二单元位置

(1)教材内容

“上下”“前后”“左右”

(2)教材分析

这3对方位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有所接触,“上下”“前后”的方位儿童基本已经建立起来了。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

儿童掌握上下,前后这几种方位词的顺序为:

3岁左右掌握上下关系,4岁左右掌握前后关系)那儿童6岁能完全正确地辨别“上下”“前后”,所以我们先认识,并且把它们安排在一个例题中(去掉了原来专门教学“前后”的例2,在例1中加入了“前后”的认识);而“左右”相对于前2对方位难一些,所以放在后面认识,并且专门安排一个例题进行教学。

(3)教学建议

1、上下、左右

*结合情境和活动认识

教材第9页,以一座大桥为背景,大桥2层加上水面共3层,每层都有交通工具,这些交通工具都有上下、前后位置关系,教材通过先示范如何用上下、前后来描述两种交通工具的位置,再让学生自己选两种交通工具像这样进行描述,进一步明确上下方位。

接着通过“做一做”的活动和练习进一步巩固“上下”、“前后”方位的概念。

*让学生充分地说。

第9页的例题和第12页的第4题,每两层物体的位置都有上、下关系,例题和第11页的第2题每两辆车、每两个人的位置都有前后关系。

因此,可以说的内容很多。

让学生充分地说,既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能给大多数孩子有大量的练习机会。

*描述的语言不要过分单调、机械

可以像教材示范的那样说“谁在谁的上(下)面”“谁在谁的前(后)面”,也可以说“谁的上(下)面是什么”“谁的前(后)是什么”。

要鼓励学生用不同的说法来描述,通过语言的灵活促进思维的灵活。

另外,教师也要注意学生表达的语言应该是完整的:

谁在谁的前面,而不能说谁在前面。

*感受位置关系是相对的。

可以把对两种事物相关描述对照起来:

如(例题中)汽车在火车的上面,火车在汽车的下面;(“做一做”中的摆放操作)语文书在数学书的上面,数学书在语文书的下面等进行比较,用不同的语言说相同的位置关系,让学生从中体会位置关系的相对性。

2、左右

*根据儿童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认识左右:

认识左右手——感知身体的左右——以自身为中心判断左右

儿童辨别“左、右”有自己的认知特点和规律。

有心理学认为儿童判断左、右的根据是身体的左、右两半,后来又有人研究证明在左、右分化中起绝对优势作用的不是身体,而是手。

也就是说,儿童建立左、右概念的过程是:

先将左、右同自己的左、右手建立起联系,然后再与自己身体的两边对应起来,最后以自身为标准来进行判断。

教材教学左右概念时,就是按这样的顺序来编排的:

1让老师背对学生作镜面示范,学生模仿老师举右手,观察自己的左右手,再让学生说明左右手的习惯性分工,将左、右和自己的左、右手对应起来2再通过第10页的“做一做”的第1题,初步感知身体的左、右。

3通过“做一做”的第2题让学生学会以自身为中心确定物体的位置,完整建立前后左右的概念。

本单元教材最大的改变就是教学内容不涉及左右的相对性,去掉了这块内容。

一方面是因为有难度。

(经研究表明,一般儿童6—7岁,只能以自身为中心辨别左右,7、8岁左右才也能以别人为标准辨别左右)。

另一方面的原因是教学中教师老师纠缠以谁为标准的问题。

*将左右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

教材第13页“生活中的数学”教学时,可以让学生举出一些生活中的例子:

车辆、行人靠右行(安全教育)右手行队礼、发言举右手(德育教育、常规教育)等等。

第四单元认识图形

(1)教学内容

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

(2)教学目标

主要是直观认识四种图形、初步感受图形的特征,能够辨认和区别。

(3)教材分析

教材安排一年级上册认识立体图形,一年级下册认识平面图形。

人们认识事物一般是从粗略的整体感知开始,然后对物体进行细致观察和局部研究。

客观世界最常见的是各种形状的物体,“面”是附着于“体”上的。

儿童首先看到的是一个物体,在整体感知“体”的基础上,才能逐步研究“面”,从而建立“形”的概念。

所以,先认识立体图形再认识平面图形能降低认知难度,有利于学生学习。

那我们在“认识图形”单元教学时,只要求学生直观认识四种立体图形,所谓直观认识是指结合实物形成初步的表象,能识别这几种形体,了解生活中有许多这些形状的物体,教师需要组织学生动手实践,在充分的活动中感知这些几何形体的主要特征。

教材安排了2个例题

第34页例1教学认识四种立体图形:

从实际生活中引入,出示了学生熟悉的一些实物,让他们把形状相同的放在一起,分成四类,引出四种立体图形,分别进行认识。

最后让学生说一说身边哪些物体与上面这些形状相同,巩固几种立体图形的表象。

在初步认识了四种立体图形后,35页“做一做”安排了两个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立体图形的特征。

例2立体图形的拼组,通过让学生用所学的立体图形进行拼组活动,初步体会各种立体图形之间的关系,一方面进一步体会所学立体图形的特征,另一方面为以后的学习积累一些感性经验。

(4)教学建议

*充分准备活动所需材料

活动前,教师和学生需充分准备活动所需材料,活动材料可以是专用教具、玩具积木或日常用品,也可以根据学校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自行搜集和制作,以保证学生活动的实际效果。

这节课如果没有可供操作的物体,是无法完成教学的。

明天我有一节《认识图形》的课例,在做准备的时候发现准备学具是件辛苦的事情,如果在自己班级上课,可以先让学生搜集,教师补充,正方体物体比较难准备,有困难可以稍稍从简,哪怕准备的学具少点,也要组织学生动手“分一分、摸一摸、滚一滚”,这是必做的不可省略的工作。

*结合直观和操作活动认识图形

教材第34页例1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分类,认识立体图形。

组织学生进行分类时注意以下几点:

1如果学生准备的物品中有不规则的物品,在分类活动中不要过多纠结分辨它们的特点不放,教师只需要在分类活动结束时简单带过:

“以后我们再认识它们”就可以了。

2组织分类活动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自主分类,也可以引导分类。

如果选择学生自主分类,教师应及时启发:

为什么肥皂(长方体物品)和魔方(正方体物品)没能分到一块?

从而引导学生说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简单特征。

学生也可能把长方形和正方形分成一类,把圆柱和球分成一类,这种分类方法表明他们已经感受到平面和曲面的不同,应予以肯定,再引导继续分,直至把长方体、正方体分开,圆柱和球分开。

如果有的教师觉得这种学生自主分类活动难以组织教学,可以选择引导分类的教学方法。

在教学时可以先组织学生观察物体形状有什么不同,引导分类时,在讲台上分别出示这四种物体,要求学生认真观察后,在小组里把形状与教师手里的形体相同的放在一起,分成几类,随后抽象出相应的直观图形,说明其名称。

3初步认识四种立体图形后,教师还要注意巧妙展示图形的变式,这点教师不能忽视。

4我们在认识图形时要尽力帮助学生建立完整的正确的表象。

如果没有多媒体演示图形,那教师要出示的几何图形要课前准备,整体出现。

不要展现画图过程。

我们在教学时要把握一点:

准确解读教材,了解学生知识起点,学生听不懂的越位的知识点不讲,但凡是教师呈现给学生的,一定要是正确的规范的。

5学生初步认识四种立体形状,带着这些“体”的初步表象回归生活,说一说自己身边的哪些物体与上面这些形状相同。

有两点意义:

1可以进一步加强四种形状特征的表象;2使学生感受生活中有大量这些形状的物体,只要留心观察,到处都能发现。

学生列举的实物,只要形状差不多就可以了,不必过于苛求。

教材第35页“做一做”第1题,组织学生看一看、摸一摸这些立体图形,旨在让学生再次感知每类物体的主要特征,并在小组里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每类物体的特点,加深头脑中的表象。

活动注意以下几点:

1在描述物体特征时只要学生能够说出视觉、触觉的感受就好,如长方体、正方体物体的面是平平的,甚至可能说出直直的;圆柱和球都有弯弯的面,这种直观感受都是真实存在,值得尊重的。

我们还不能要求学生语言严密、完整、有条理,教师不能归纳“正方体有6个面,每个面都是正方形”等特征,也不要说出平面和曲面等词语。

2要防止学生只顾玩,及时关注学生学习状况。

“摸一摸”蒙着眼睛在口袋里摸物体,把手触摸的感觉和大脑已有的形体表象相互作用,筛选、过滤触觉信息,作出相应的判断,能发展触摸感知能力和空间观念,使表象更清晰、更牢固。

#台湾教材也有这个“摸一摸”活动:

他们的具体做法是“摸到哪一个”与箱外可看见的立体图形的配对游戏。

我觉得这种方式也挺好的。

“搭一搭”是各种立体形状特征的简单应用。

教材提出要求:

看谁搭得又高又稳!

如果要搭得高一些、稳一些,使用哪些形状的积木比较好?

怎样搭才能把球放稳呢?

这都离不开对立体图形特征的体会。

有的学生在活动中可能会“突发奇想”:

用长方体搭成斜面,用其他的物体滚一滚;或者搭成自己喜欢的坦克车等等。

教师应引导其思考:

什么物体可以在斜面上滚动,斜面改变物体滚动的快慢会怎么变化?

坦克车为什么能前后运动,如果换其他形状的物体还可以运动吗?

这样学生在活动中思考,思考后交流,能更好地感受图形的特征。

#日本教材例1是摆、拼、滚多项游戏活动,教材明确要求让学生认识立体图形中哪些可以滚动,哪些不可以滚动。

*关注学生数学活动经验的积累、学习习惯的养成。

数学活动经验的积累是提高学生数学素养的重要标志。

帮助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目标,是学生不断经历、体验各种数学活动过程的结果。

数学活动经验需要在“做”的过程和“思考”的过程中积淀,是在数学学习活动中逐步积累的。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版)

有活动才能有经验。

组织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是积累数学活动经验的基础。

组织活动时要注意几点

(1)在活动中要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没有问题、没有思考的活动只是一般性的游戏,不能称之为数学活动。

问题源于现象:

为什么长方体、正方体搭得高?

为什么球上面放不稳其他物体?

问题源于需要:

怎样摸出圆柱?

用什么做轮子?

(2)要参与学生的活动,随时了解情况,对活动的进程给予必要调控,对学生的参与度给予及时关注。

在活动临结束时,要组织学生说说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