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教育第二单元第1课时doc.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5169998 上传时间:2023-07-02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6.2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选教育第二单元第1课时doc.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精选教育第二单元第1课时doc.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精选教育第二单元第1课时doc.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精选教育第二单元第1课时doc.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精选教育第二单元第1课时doc.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精选教育第二单元第1课时doc.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精选教育第二单元第1课时doc.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精选教育第二单元第1课时doc.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精选教育第二单元第1课时doc.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精选教育第二单元第1课时doc.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精选教育第二单元第1课时doc.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精选教育第二单元第1课时doc.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精选教育第二单元第1课时doc.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精选教育第二单元第1课时doc.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精选教育第二单元第1课时doc.docx

《精选教育第二单元第1课时doc.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选教育第二单元第1课时doc.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精选教育第二单元第1课时doc.docx

精选教育第二单元第1课时doc

第1课时 儒家文化创始人孔子

      【学考报告】

考试内容

考核要求

必考

加试

孔子的生平

b

孔子在政治、教育、文化等方面的基本思想与主张

c

孔子在中国及世界思想史上的地位与影响

c

考点一 孔子的生平(b)

1.少年学礼

(1)公元前551年,孔子出生于鲁国一个没落贵族家庭。

(2)少年时立志学习礼乐,苦研《诗》《书》《礼》《乐》。

(3)三十岁时精通“六艺”,开始收徒讲学。

2.从政失败:

出仕为官,官至司寇,后做官失败,结束从政生涯。

3.周游列国:

率徒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却没被采纳。

4.献身文教:

68岁后回到鲁国,整理典籍,删修《春秋》。

要点 孔子的生平

 史料

明代《圣迹图》(局部),描绘了孔子周游列国、退修诗书、教授弟子的生活片断。

思考

(1)图片中,孔子周游列国宣传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2)图片中孔子退修诗书具有怎样的意义?

(3)孔子周游列国和晚年献身文教体现的共同追求是什么?

提示 

(1)宣传自己恢复礼治社会的政治主张。

(2)孔子整理编撰的古代文化典籍“六经”,是孔子留给后人最宝贵的遗产,使中国古典文化传统绵延不绝,树立了继往开来的里程碑。

(3)实现传承礼乐文化、恢复礼治社会的政治理想。

1.著名历史学家钱穆曾说过:

“在孔子以前,中国历史文化当已有2500年以上的积累,而孔子集其大成。

”他这样说指的是孔子(  )

A.开办私学

B.开创儒家思想

C.提出“礼”“仁”“中庸”等思想

D.立志学习礼乐,把“六经”融会贯通

解析 孔子把当时代表中国历史文化的《诗》《书》《礼》《乐》《易》《春秋》已融会贯通,成为中国文化的集大成者,所以钱穆才这样说。

答案 D

2.(2019·浙江慈溪中学模拟)孔子总结人生时曾说: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在孔子七十岁时,他主要(  )

A.热衷于从事政治

B.专门研读六艺

C.专心致志从事教育和整理古典文献

D.成为以传播周礼为生的儒者

解析 孔子68岁时回到鲁国,从此放弃为官,专心致志从事教育,整理古典文献。

答案 C

考点二 孔子在政治、教育、文化等方面的基本思想与主张(c)

1.政治方面

(1)礼

①恢复周礼:

恢复周礼的权威,使社会能够君臣有别,长幼有序。

②人际关系:

以“礼”来规范人际关系,作为立国立身的基础。

③恪守礼制:

要求人们做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④社会秩序:

主张“克己复礼”,匡正社会秩序。

(2)仁

①地位:

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是处理人际关系的最高准则。

②内涵:

仁就是爱人,包含着仁爱、关怀、体谅、容忍等一切美德。

③影响:

体现了人道主义和对百姓的关心与爱护。

④应用:

主张以德和礼治理社会,反对苛政;将仁和礼结合起来。

(3)中庸

①目的:

协调礼和仁的关系。

②含义:

过犹不及,恰到好处才是中庸。

③方法:

“和而不同”。

2.教育方面

(1)教育思想:

“有教无类”,不分贫富贵贱;对学生一视同仁。

(2)教学目标

①“成人”:

通过教育,使学生们举止合乎礼数,言行合乎“忠”“信”。

②“君子”:

将礼与仁、言与行完美地统一,独善其身,兼济天下。

(3)教学方法

①因材施教:

针对不同性格、不同接受能力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

②言传身教:

用自己的行为告诉学生什么是君子之道。

[图解历史]礼、仁、中庸的相互关系

3.文化方面

(1)孔子整理编撰《诗》《书》《礼》《乐》《易》《春秋》,使中国传统文化绵绵不绝。

(2)弟子们把其思想整理成《论语》,成为儒家学派的经典。

要点 孔子的思想观点和政治主张

 史料一 孔子者,中国文化之中心也。

无孔子则无中国文化。

自孔子以前数千年之文化,赖孔子而传;自孔子以后数千年之文化,赖孔子而开。

——《中国文化史》

史料二 颜渊问仁。

子曰:

“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颜渊曰:

“请问其目?

”子曰: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颜渊曰:

“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论语·颜渊》

史料三 孔子聚徒讲学,弟子三千。

其中不少弟子“贫且贱”,没有社会地位。

思考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什么?

(2)根据史料二,概括“仁”和“礼”的关系。

(3)史料三反映了孔子的什么教育主张?

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孔子的教育主张和实践给当时的教育格局带来了什么变化?

(4)依据所学知识,举例说明“自孔子以前数千年之文化,赖孔子而传”。

提示 

(1)“仁”,即“仁者爱人”。

(2)“仁”和“礼”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只有“克己复礼”,才能实现“仁”。

(3)“有教无类”的教育主张。

打破了奴隶社会“学在官府”,贵族垄断文化教育的格局,把教育对象扩大到平民子弟。

(4)孔子整理修订《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使中国古典文化传统绵绵不绝。

1.(2019·浙江温州中学模拟)在孔子诞辰2557周年祭孔大典前夕,备受世人关注的孔子标准像于孔子故里曲阜揭幕。

胡希佳在孔子标准像新闻发布会上说:

“……更注重体现孔子的思想内涵……”,这里所说的“孔子的思想内涵”主要指的是(  )

A.“仁”和“礼”B.仁政和教育

C.“礼”和教育D.办私塾教育

解析 孔子的主要思想主张是“仁”和“礼”。

答案 A

2.孔子曾经在杏坛广收门徒进行讲学。

下列孔子的教育主张中,反映其教育学生不分等级贵贱的是(  )

A.有教无类B.因材施教

C.当仁不让于师D.仁者爱人

解析 孔子是我国伟大的教育家,在孔子的教育思想中,反映其教育学生不分等级贵贱的是孔子的有教无类的思想,故选A。

B项讲的是教育方法,C项讲的是对待“仁”的态度。

D项说的是仁的思想的含义。

答案 A

考点三 孔子在中国及世界思想史上的地位与影响(c)

1.对中国

(1)政治:

“六经”奠定了中国封建社会传统政治的理论基础。

(2)文化:

“六经”成为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

(3)教育:

奠定了中国古代的教育传统,在教育目标、教育内容、办学形式等方面影响了中国两千多年。

2.对世界

(1)亚洲:

汉朝以后,儒家典籍传入越南、朝鲜、日本等国,这些国家分别建立孔庙或文宣王庙,实行以儒学为主的开科取士。

(2)西方:

明清以后,孔子学说传到西方,《论语》被译成拉丁文、英文,欧洲一些思想家从儒学中得到启发、借鉴和鼓舞。

要点 孔子思想的影响

 史料一 仁者,爱人;克己复礼为仁;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同“拱”,环绕的意思)之。

——《论语》

史料二 (汉武帝)和他的近臣将所谓“儒术”扩展之后延长,以至包括了有利于中央集权官僚政治所必需的各种理论与实践的步骤。

孔子所提倡的自身之约束,待人之宽厚,人本主义之精神,家人亲族的团结和礼仪上之周到等构成官僚集团行动上的规范。

孟子所倡导的人民生计与国本攸关也毫无疑问地被尊重。

——黄仁宇《中国大历史》

史料三 孔子之道,远传于四域之外,东经朝鲜,波及日本。

南则风靡于安南……孔子之道,又流行于欧美。

英、法、德、美、意、奥之学者,热心研究孔子者,岁炽日烈……就全世界观之,《论语》之价值,已与《新约全书》竞胜。

——日本学者儿岛献吉郎《诸子百家》

思考

(1)根据史料一,概述先秦时期中国儒家学派的主要思想观点。

这些观点在当时为什么不受重视?

(2)根据史料二,概括儒家思想对于封建统治的作用。

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儒家思想在封建社会中的地位。

(3)结合史料三,说明“孔子之道”在人类文明进程中的地位。

提示 

(1)观点:

仁,礼,为政以德。

原因: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兼并战争不断,儒家学派观点不适合富国强兵的需要,必然遭到统治者的冷落。

(2)作用:

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构成了官僚集团的行为规范;使封建政府关注百姓的生计。

地位:

自汉武帝后,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3)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博大精深的文化品格具有世界性影响。

1.孔子的儒家思想博大精深,不仅对中国有深远的影响,而且对世界文明进步也产生了积极作用。

20世纪末,世界诺贝尔奖获得者聚会巴黎,发表了著名的《巴黎宣言》:

“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首2500年前,从孔子那里汲取智慧。

”这说明(  )

A.中国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B.中国传统文化值得世界各国人民继承

C.中国优秀文化是世界人民的共同财富

D.中国传统文化需要发展和创新

解析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值得世界各国人民借鉴。

故B项错误。

本题选C项。

A、D项不符合题意故排除。

答案 C

2.(2019·浙江名校协作体联考)(节选)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原始农业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具体来说,黄河流域的粟作农业成为春秋时期齐鲁文化的物质基础。

齐鲁文化厚重、扎实,提高了人的道德价值。

——摘编自张岂之《文明起源与炎黄时代》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春秋时期“齐鲁文化”的代表人物及其思想核心,并扼要概括其思想的历史地位。

解析 第

(1)问,第一小问,“齐鲁文化”的代表人物也就是春秋时期儒家文化的代表人物是孔子,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仁”和“礼”,第三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孔子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源头,孔子思想逐步发展为以尊卑等级的“仁”为核心的思想体系,渗透到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社会的秩序和个人的行为规范,对亚洲和世界产生深远影响。

答案 人物:

孔子。

核心:

仁和“礼”。

地位:

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儒家的核心思想内涵已渗透到社会秩序和个人行为规范之中;对亚洲甚至世界都产生巨大影响。

课时演练

一、选择题

1.“弗乎弗乎,君子病没世而名不称焉。

吾道不行矣,吾何以自见于后世哉?

”孔子为此而采取的行动是(  )

A.做管理仓库和牛羊的小官

B.收徒授业,整理文化典籍

C.周游列国,宣扬自己的政治理想

D.提出“正名”主张

解析 孔子为使自己的学说传于后世,专心于文化教育事业,并且收集古代文化典籍,整理成“六经”。

答案 B

2.《论语·乡党篇》记载,一次孔子家马厩失火,孔子退朝,问“伤人乎?

”不问马。

孔子关心人而不关心马,这主要体现了(  )

A.孔子主张平等对待下人

B.春秋时奴隶地位提高

C.孔子“仁”的主张

D.孔子反对等级差别

解析 材料表明孔子重视、关心他人,体现了“仁”的思想,故选C项。

答案 C

3.下列孔子的言论,反映其“礼”的思想的是(  )

A.“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B.“过犹不及”

C.“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D.“有教无类”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孔子思想主张的再认再现能力及理解能力。

A项是孔子仁的思想的体现;B项体现的是中庸的主张;D项是孔子的教育主张;C项主张贵贱有序,是礼这一主张的反映。

答案 C

4.在中国历史上,孔子一再被“神化”,而在“文化大革命”时期,孔子却被抓住其保守的一面,进而被“鬼化”。

孔子政治思想的保守性主要体现在(  )

A.“仁”

B.要求统治者“为政以德”

C.“克己复礼”

D.在以“礼”治国的同时,逐步改良政治

解析 本题要求正确理解孔子政治思想的局限性。

“克己复礼”的思想要求人要克制自己,使自己的行为符合“礼”的要求,实质是承认等级制度和阶级剥削,压制人民的斗争,带有保守性。

答案 C

5.有一次子贡问孔子:

“子张和子夏,哪一个更好些?

”孔子说:

“子张有些过头,而子夏显得不及。

”子贡说:

“那么,子张好一些吗?

”孔子说:

“过犹不及。

”这表明孔子主张(  )

语文课本中的文章都是精选的比较优秀的文章,还有不少名家名篇。

如果有选择循序渐进地让学生背诵一些优秀篇目、精彩段落,对提高学生的水平会大有裨益。

现在,不少语文教师在分析课文时,把文章解体的支离破碎,总在文章的技巧方面下功夫。

结果教师费劲,学生头疼。

分析完之后,学生收效甚微,没过几天便忘的一干二净。

造成这种事倍功半的尴尬局面的关键就是对文章读的不熟。

常言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如果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反复阅读课文,或细读、默读、跳读,或听读、范读、轮读、分角色朗读,学生便可以在读中自然领悟文章的思想内容和写作技巧,可以在读中自然加强语感,增强语言的感受力。

久而久之,这种思想内容、写作技巧和语感就会自然渗透到学生的语言意识之中,就会在写作中自觉不自觉地加以运用、创造和发展。

A.无为而治B.中庸

C.轻徭薄赋D.有教无类

解析 从题干材料“过犹不及”可以判定是“中庸”的思想。

答案 B

6.(2019·浙江湖州期末)中庸思想是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的核心内容之一。

下列言论能反映其“中庸”思想的是(  )

A.“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B.“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C.“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D.“己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

解析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体现的是“仁”,不符合“中庸”,故A项错误;“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是孔子所强调的“克己复礼”,故B项错误;“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意思是君子与人交往融合但不如胶似漆,小人之间看上去如胶似漆但内心勾心斗角,符合“中庸”思想,故C项正确;“己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意思是仁德的人,自己想站得住首先使别人也能站得住,自己做到通达事理首先要使别人也通达事理,不符合题意,故D项错误。

答案 C

7.下图反映了孔子“有教无类”的思想,关于其内涵说法正确的是(  )

A.对不同的人进行不同的教育

B.推行平民教育

C.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

D.推行贵族教育

解析 孔子“有教无类”思想的内涵是不问出身贫贱,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

答案 C

8.子路问:

“闻斯行诸?

”子曰:

“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

”冉有问:

“闻斯行诸?

”子曰:

“闻斯行之!

”公西华曰:

“冉也问‘闻斯行诸?

’,子曰:

‘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

’子曰:

‘闻斯行之’。

赤也感,敢问?

”子曰:

“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材料反映了孔子(  )

A.以人为本B.因材施教

C.启发引导D.教学相长

解析 本题关键是理解孔子“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的言论的意思,即冉有(求)平时胆小,故给他鼓励;子路胆大,所以要让他请示父母,三思而后行。

由此可见是孔子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

答案 B

9.(2019·浙江杭州七校联考)孔子认为: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以下言论中,与孔子这一观点相似的是(  )

A.“吾爱吾师,但更爱真理”

B.“谈论别人的隐私是最大的罪恶”

C.“人是理性的政治动物”

D.“高尚是卑屈和顽强的中庸”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

气质比理性强的人,有野性;而理性比气质强的人则会慢条斯理。

有理性,又有气质的人,就可以成为君子,这与孔子观点一致,故D正确。

答案 D

10.文化就像一张名片,一个民族如果没有自己的文化,就会被蒸发掉,或者湮没于世界之中。

在《中国焦点2019》评出的十大最能代表中国的文化形象符号中位于第一的是孔子,最主要的原因是(  )

A.孔子“仁”的思想具有现实意义

B.孔子被尊为圣人,受到后世的敬仰

C.其教育思想和方法深深影响了后世教育

D.其文化品格对中国的文化具有重要影响

解析 注意题干中“中国的文化形象”这一限制语,A、C两项只是孔子思想的某一方面内容,B项与题干无关。

答案 D

11.有西方学者直接认为“孔子是18世纪启蒙运动的守护神”。

孔子思想不仅是法国大革命的动因,更成为西方“平等、仁慈、博爱”观的源泉。

下列孔子思想中,为西方思想家赞同的是(  )

①仁者爱人 ②为政以德 ③克己复礼 ④忠恕之道

A.①②④B.①②③④

C.①②D.①③④

解析 “克己复礼”强调的是长幼尊卑的秩序,不会为倡导民主平等的西方思想家所赞同,排除③,选A。

答案 A

12.近年在汉堡发现了一本在1691年出版的《论语》英译本。

该书译自法译本,法译本译自拉丁译本。

书的前言中说“这位哲学家的道德是无限辉煌的”。

对以上的信息解读不正确的是(  )

A.当时中国政府重视对欧洲宣扬中华文化

B.孔子的思想在欧洲得到推崇

C.该译本出现在“西学东渐”时期

D.《论语》曾在欧洲以多种语言流传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从材料中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

属于中等难度题。

材料中的译本出现在1691年,是清朝前期,当时清政府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因此,A观点错误。

从材料中欧洲多种译本的出现,可知B、D正确。

中国的儒学在“西学东渐”时期有传教士介绍给西方,C正确。

因此,符合题意的是A。

答案 A

二、非选择题

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其实,任何一门学科都离不开死记硬背,关键是记忆有技巧,“死记”之后会“活用”。

不记住那些基础知识,怎么会向高层次进军?

尤其是语文学科涉猎的范围很广,要真正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单靠分析文章的写作技巧是远远不够的,必须从基础知识抓起,每天挤一点时间让学生“死记”名篇佳句、名言警句,以及丰富的词语、新颖的材料等。

这样,就会在有限的时间、空间里给学生的脑海里注入无限的内容。

日积月累,积少成多,从而收到水滴石穿,绳锯木断的功效。

材料 中国古代圣贤孔子的观点中不支持民主自治政府,但却都相信绝对的道德真理的存在,并且相信人们居住在和平与和谐中的可能性……相信只有那些已经具有美德的人才能创建一个井井有条、和睦的政治社会。

——[美]肯·沃尔夫《大历史视野》

与当今“教师”一称最接近的“老师”概念,最早也要追溯至宋元时期。

金代元好问《示侄孙伯安》诗云:

“伯安入小学,颖悟非凡貌,属句有夙性,说字惊老师。

”于是看,宋元时期小学教师被称为“老师”有案可稽。

清代称主考官也为“老师”,而一般学堂里的先生则称为“教师”或“教习”。

可见,“教师”一说是比较晚的事了。

如今体会,“教师”的含义比之“老师”一说,具有资历和学识程度上较低一些的差别。

辛亥革命后,教师与其他官员一样依法令任命,故又称“教师”为“教员”。

(1)根据材料,概括孔子的观念中关于社会秩序和个体品德方面的特性。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孔子的“礼”和“仁”在构建“仁礼社会”秩序中的不同作用。

一般说来,“教师”概念之形成经历了十分漫长的历史。

杨士勋(唐初学者,四门博士)《春秋谷梁传疏》曰:

“师者教人以不及,故谓师为师资也”。

这儿的“师资”,其实就是先秦而后历代对教师的别称之一。

《韩非子》也有云:

“今有不才之子……师长教之弗为变”其“师长”当然也指教师。

这儿的“师资”和“师长”可称为“教师”概念的雏形,但仍说不上是名副其实的“教师”,因为“教师”必须要有明确的传授知识的对象和本身明确的职责。

答案 

(1)社会的和谐,个体的美德。

(2)礼的作用:

明晰等级;仁的作用:

缓和矛盾。

14.(2019·浙江义乌模拟)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孔子聚众讲学,弟子三千。

其中不少弟子“贫且贱”。

材料二 孔子以四教:

文、行、忠、信。

绝四:

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所慎:

齐、战、疾。

子罕言利与命与仁。

不愤不启,举一隅而不以三隅反,则弗复也。

——《史记·孔子世家》

材料三 清康煕帝为孔庙大成殿所题“万世师表”匾额: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孔子的什么教育主张?

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孔子的教育主张和实践给当时的教育格局带来了怎样的变化?

(2)材料二反映了孔子什么样的教育思想?

(3)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孔子被称为“万世师表”的主要原因。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历史材料并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主要考查孔子的政治主张和教育思想。

解答时,需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答案 

(1)“有教无类”的教育主张。

打破了奴隶社会“学在官府”、贵族垄断文化教育的格局,把教育对象扩大到平民子弟。

(2)启发式教学,举一反三的方法。

(3)孔子整理和修订的“六经”是中国最宝贵的文化遗产;孔子创立的儒家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以仁、礼、中庸为核心的儒家深层思想内涵,渗透到社会秩序和个人行为规范之中;孔子奠定了中国古代的教育传统,他在教育目标、教学内容、办学形式等方面影响了中国近两千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