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江西省九江市彭泽县第二高级中学学年度高二上学期第三次月考.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5171917 上传时间:2023-07-02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7.0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江西省九江市彭泽县第二高级中学学年度高二上学期第三次月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语文江西省九江市彭泽县第二高级中学学年度高二上学期第三次月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语文江西省九江市彭泽县第二高级中学学年度高二上学期第三次月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语文江西省九江市彭泽县第二高级中学学年度高二上学期第三次月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语文江西省九江市彭泽县第二高级中学学年度高二上学期第三次月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语文江西省九江市彭泽县第二高级中学学年度高二上学期第三次月考.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语文江西省九江市彭泽县第二高级中学学年度高二上学期第三次月考.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语文江西省九江市彭泽县第二高级中学学年度高二上学期第三次月考.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语文江西省九江市彭泽县第二高级中学学年度高二上学期第三次月考.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语文江西省九江市彭泽县第二高级中学学年度高二上学期第三次月考.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语文江西省九江市彭泽县第二高级中学学年度高二上学期第三次月考.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语文江西省九江市彭泽县第二高级中学学年度高二上学期第三次月考.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语文江西省九江市彭泽县第二高级中学学年度高二上学期第三次月考.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语文江西省九江市彭泽县第二高级中学学年度高二上学期第三次月考.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语文江西省九江市彭泽县第二高级中学学年度高二上学期第三次月考.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语文江西省九江市彭泽县第二高级中学学年度高二上学期第三次月考.docx

《语文江西省九江市彭泽县第二高级中学学年度高二上学期第三次月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江西省九江市彭泽县第二高级中学学年度高二上学期第三次月考.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语文江西省九江市彭泽县第二高级中学学年度高二上学期第三次月考.docx

语文江西省九江市彭泽县第二高级中学学年度高二上学期第三次月考

江西省九江市彭泽县第二高级中学2015-2016学年度上学期第三次月考高二语文试卷

卷阅读题

甲必考题

1、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3题。

清明节源于周秦,作为中国忠孝文化的载体,在我国民俗节日体系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清明节在形成的漫长岁月中,受到了不同时代节日习俗的影响,最后形成了不同于其他传统节日的特点。

清明节兼有节气与节日两种身份,且以户外活动(扫墓、踏青等)为主,在扫墓祭奠活动中肃穆悲伤,在踏青游春活动中欢乐喜庆,兼具两种情感特征。

可以说,清明节是一个融祭祀扫墓、缅怀祖先、欢乐游春于一体的复合型大节。

  在周秦,祭祖扫墓习俗已经存在。

西周以来,墓祭已经成为不可或缺的礼俗活动,认为“夫祀,国之大节也”,《左传》甚至说:

“国之大事,唯祀与戎。

”古人对祖先“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从而使节俗上升为礼俗,祭祖成为约束和衡量人们日常道德规范的依据。

汉代风俗与礼俗开始融为一体,《后汉书•明帝纪》注引《汉官仪》云:

“古不墓祭。

秦始皇起寝于墓侧,汉因而不改,诸陵寝皆以晦望、二十四气、三伏、社、腊及四时上饭。

”清明节祭祀祖先的真正源头,正是延续周秦习俗而来的墓祭习俗,只不过,在周秦乃至两汉,这种祭祀祖先的活动并没有明确在清明日,更谈不上清明节了。

  “清明”一称最早记载于周代,在汉代作为节气而真正形成。

西汉完整记载二十四节气的《淮南子•天文训》云:

“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

”公元105年,汉武帝命太史令司马迁等制订了《太初历》,从此,中国历法两千多年再无大的变化,这对于清明节的具体日期确定在公历4月5日前后,起到了重要作用。

  清明节俗与寒食节密切相关,人们在介之推被焚的忌日禁火冷食以示纪念,是为“寒食”。

介之推的故事传说于汉末,流行于魏晋,因魏晋的“晋”和春秋时介之推故事发生地——晋国的“晋”是同一个“晋”字。

寒食节也因此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十分流行,除禁火冷食外,扫墓祭祀祖先成为主流。

  由于李唐王朝发迹于寒食节流行的中心——晋地山西,所以寒食习俗被带到了长安城,并通过国家最权威的礼法被定在了每年的清明日的前二天,《开元礼》规定:

寒食通清明,每逢寒食,放假三日。

唐玄宗下诏:

“士庶之家,宜许上墓,编入五礼,永为常式。

”“寒食、清明四日为假”,唐代宗“寒食通清明,休假五日”。

公元790年,唐德宗下令将其延长至七天,唐将寒食并入清明,突出了祭祖扫墓的主题,同时,唐代清明节还融合了三月三上巳古节祓禊除灾的习俗内容,加入踏青及放风筝、插柳戴柳、荡秋千、斗鸡、击球等一系列娱乐活动。

王维《寒食城东即事》中的“少年分日作遨游,不用清明兼上巳”可为力证。

宋代,随着理学兴起和封建伦理观念深化,传播孝文化的清明节受到重视,朝廷明文规定:

从寒食至清明三日,各阶层均须祭扫陵墓。

但寒食节的悲戚色彩已经淡化,从邵雍《春游吟》“人间佳节唯寒食,天下名园重洛阳”可见已变得快乐明朗起来。

元废除火禁,寒食节遭受重创,上巳也被淡化,清明已成扫墓、游春为主的大节。

明清时寒食节、上巳节基本淡出,清明节已是春天唯一的大节。

1.下面关于“清明节”的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清明节承载中国忠孝文化,历史悠久,与其他传统节日特点并非不同,清明节兼有节气与节日两种身份,形式主要是户外活动如扫墓、踏青等。

  B.清明节祭祖扫墓习俗被古人视作“国之大节”,被《左传》称为“国之大事”,使节俗上升为礼俗,成为约束和衡量人们日常道德规范的依据。

  C.早在周代就有“清明”的名称,作为节气出现是在汉代出现。

《淮南子•天文训》说清明节气在春分后的第十五日,北斗星指向乙的时候。

D.清明节在唐代与寒食节、上巳节融合,禁火冷食、祭祖扫墓、祓禊除灾与踏青等一系列活动并存,明清时寒食节、上已节基本淡出,清明节已成为了春天唯一的大节气。

2.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西周以来,墓祭已经成为不可或缺的礼俗活动,在每年的清明节等重要日子,人们会举行祭祀祖先的活动。

  B.司马迁等人制订《太初历》,两千多年再也没有变化,对后来将清明节确定在公历4月5日前后起了重要作用。

  C.寒食节是为了纪念介之推被焚而在其忌日禁火、冷食,清明节的禁火冷食即源于此,寒食节与清明节是密切相关的。

D.宋代规定从寒食至清明须祭扫陵墓,但从邵雍等人的诗句中可以看出,清明节已变得快乐明朗,悲戚色彩已经淡化。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清明节是兼具悲喜两种情感的复合型春天大节:

既因祭扫而有肃穆悲伤;又因踏青游春而有了欢乐喜庆。

  B.由于“晋”字相同,纪念介之推的寒食节在两晋南北朝时期十分流行,以禁火冷食和祭祀祖先为主。

  C.为了纪念介之推,所以李唐王朝通过国家最权威的礼法,把寒食节确定在清明日之前,将寒食这个节俗与清明这个节气相连通。

D.元代废除火禁,寒食节遭受重创,祓禊除灾的上巳节淡化,于是,清明节成为了扫墓、游春为主的大节。

2、古代诗文阅读(36分)

(1)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4-7题。

张孟男,字元嗣,中牟人。

嘉靖四十四年进士,授广平推官。

稍迁汉中同知。

入为顺天治中,累进尚宝丞。

高拱以内阁兼吏部,其妻,孟男姑也,自公事外无私语。

拱憾之,四岁不迁。

及拱被逐,亲知皆引匿,孟男独留拱邸,为治装送之郊。

张居正用事,擢孟男太仆少卿。

孟男复不附,失居正意,不调。

久之,居正败,始累迁南京工部右侍郎。

寻召入,以本官掌通政司事。

万历十七年,帝不视朝者八月,孟男疏谏,且言:

“岭南人讼故都御史李材功,蔡人讼故令曹世卿枉,章并留中,其人系兵马司,橐饘不继,莫必其生,亏损圣德。

”帝心动,乃间一御门。

其冬,改户部,进左侍郎。

寻拜南京工部尚书,就改户部。

时留都储峙耗竭,孟男受事,粟仅支二年,不再岁遂有七年之蓄。

水衡修仓,发公羡二千金助之。

或谓奈何耘人田,孟男曰:

“公家事,乃画区畔耶?

”南京御史陈所闻劾孟男贪鄙,吏部尚书孙鑨言孟男忠诚谨恪,台臣所论,事由郎官,帝乃留之。

孟男求去不允再疏请乃听归久之召拜故官。

三十年春,有诏罢矿税。

已,弗果行。

孟男率同列谏,不报。

加太子少保。

五上章乞归,不许。

时矿税患日剧,孟男草遗疏数千言,极陈其害,言:

“臣备员地官,所征天下租税,皆鬻男市女、朘骨割肉之余也。

臣以催科为职,臣得其职,而民病矣。

聚财以病民,虐民以摇国,有臣如此,安所用之?

臣不胜哀鸣,为陛下杞人忧耳。

”属其子上之,明日遂卒。

南京尚书赵参鲁等奏其清忠,赠太子太保。

(节选自《明史•列传第一百九》)

4.下列各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拱憾之,四岁不迁憾:

怨恨

B.寻召入,以本官掌通政司事寻:

不久

C.孟男疏谏疏:

奏章

D.孟男复不附附:

攀附

5.下列各项都能表明张孟男“敢于直谏”的一项是(3分)

①亲知皆引匿,孟男独留拱邸②帝不视朝者八月,孟男疏谏

③莫必其生,亏损圣德④公家事,乃画区畔耶

⑤聚财以病民,虐民以摇国⑥臣不胜哀鸣,为陛下杞人忧耳

A.①②⑥  B.②③⑤C.①③④D.④⑤⑥

6.下列各项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孟男求/去不允/再疏请/乃听归久/之召拜故官。

B.孟男求去/不允/再疏请/乃听归/久之/召拜故官。

C.孟男求去/不允再疏/请乃听归/久之/召拜故官。

D.孟男求/去不允再疏/请乃听归久/之召拜故官。

7.把文言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臣备员地官,所征天下租税,皆鬻男市女、朘骨割肉之余也。

(5分)

(2)聚财以病民,虐民以摇国,有臣如此,安所用之?

(5分)

(2)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第8-9题。

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

柳宗元

海畔尖山似剑芒,秋来处处割愁肠。

若为化作身千亿,散向峰头望故乡。

登崖州城作

李德裕

独上高楼望帝京,鸟飞犹是半年程。

青山似欲留人住,百匝千遭绕郡城。

注:

作此诗,诗人柳宗元被贬为柳州刺史。

李德裕(787—850),字文饶,唐代文学家、政治家。

受李宗闵、牛僧儒等牛党势力倾轧,两度为相。

作此诗乃垂暮之年被弃置崖州。

8.两诗都着一“望”字,但所望之景不尽相同,试分析各自表达的思想情感?

(6分)

 

9.诗贵含蓄,曲折委婉。

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两诗不同的艺术手法。

(5分)

 

(3)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6分)

(1)“至性之言,自尔悲恻动人。

”李密在《陈情表》中以结草报恩“   , 

         ”一句进一步说明自己的一片孝情,乞求皇上恩准“终养”。

而诸葛亮在《出师表》中以追忆二十多年的身世“       ,     .”一句进一步表达“报先帝”“忠陛下”的真挚感情。

(2)孔子是我国第一位自觉运用启发式教学方法的教育家。

《论语》中“       ,

        .”一句阐述了孔圣人适时点拨,以培养学生主观能动性的理念。

4、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题。

(25分)

国殇高处葬,梅庭寓此身

——追怀于右任

1949年11月29日,于右任被迫飞往台湾。

飞机呼啸上天的一刹那,大陆便在于右任难以割舍的目光里,定格成一个美丽凄婉、遥不可及的背景,永远也不得亲近了。

于右任来台后婉拒了蒋介石给他准备的花园洋房,住进了一所普通公寓——“梅庭”。

这是他长年避暑之地,更是避寿、避官说之地。

他过寿时,成千上万的人来祝贺,他不胜其扰,过年也是。

身为“监察院长”的于右任经常遭遇各种请托之人,居此亦是为避官说。

今日“梅庭”是于右任在台生活唯一留存的居所。

1879年4月11日,于右任出生于陕西三原县,原名伯循,一字诱人,后因有感于八国联军对中国的欺凌践踏,遂取谐音“右任”为名。

“任”从“衽”字而来,“披发左衽”系受异族统治的象征,而“右衽”则暗含不愿臣服屈辱之志。

1900年,八国联军攻入北京,慈禧太后携光绪逃往西安,于右任致信巡抚要其刺杀慈禧,他出版了诗集《半哭半笑楼诗草》,对清朝末世嬉笑怒骂,极尽冷嘲热讽。

遭通缉后流亡上海,得震旦学院院长马相伯庇护,入震旦公学,加入光复会。

翌年,与马相伯共同创办复旦公学,于右任建议校名取“复旦”二字,有不忘震旦及复兴中华之意,复旦公学即复旦大学前身。

1922年,他创办上海大学,任校长。

中国很多小学、中学、大学的创立也都跟他有关系。

1906年11月13日,于右任与孙逸仙于东京会晤,加入同盟会。

1907年,他在上海首创《神州日报》。

1909年3月,又创《民呼日报》,因抨击时政入狱,后获释。

同年8月20日再创办第三份报纸《民吁日报》,因揭发日本暴行而被查封,并再度入狱。

1910年9月,愈挫愈勇的他又创《民立报》,《民立报》社是同盟会总部的联络、指挥机构,为民主革命立下汗马功劳。

这些都是民国最早期的报纸,而其办报理念原则及经营管理等,“足以光照(中国)整个百年报业史”。

于右任一生写诗、词1200多首。

其内容以国家、民族、人民的安危为念,极少花前月下之音,断无无病呻吟之句,诗品之高,无人企及。

1945年10月,国共两党谈判,于右任设宴招待毛泽东,席间两位纵论诗词。

于右任由衷赞叹说:

“毛先生真乃千古奇才一代伟人啊,特别是《沁园春·雪》结句‘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真可谓神来之笔,读后直让人感奋不已!

”毛泽东称赞于右任说:

“当年右公所写《天净沙》结尾‘大王问我:

几时收复山河?

’更发人深思啊!

”言毕,二人抚掌大笑。

他精于笔法而以稚拙简漫出之,尤于唐代怀素的小草千字文用功甚勤,造诣甚深,于宽博潇洒中别具神韵,世人称为“于草”,笔走龙蛇,大气磅礴,雄健雅致兼而有之。

作品之多,当代无双。

求墨宝者众,他从不计较高低贵贱,对清贫之士更分文不取。

其《标准草书千字文》风行一时,他也不取一文稿酬。

很多人假借其大名,卖字求生,于右任特意关照副官:

“不要以我‘院长’的名义去为难他们。

”一代文豪林语堂曾评价说:

“当代书法家中,当推监察院长于右任的人品、书品为最好模范。

现在其书法作品飙升到天价,但历任要职50多载的于右任,生活节俭,别无长物。

去世后留下的保险箱里只有一张为儿子出国读书向别人借钱的借据,果真是一介“落落乾坤大布衣”。

于右任生性豪爽,遇到借钱者,从来都是慷慨解囊,平时也好客,也接济一些比他更穷的人。

仅拿公务员的薪水,所有办公费、机密费一概不受的于右任每到月未,生活便捉襟见肘,有时还要靠借贷度日。

他却说:

“穷,是我的光荣。

于右任厚承中华传统文化,他常说“静能藏神,躁则消神”。

其健身方法也是中华传统的“八段锦”。

他每天下午练习一遍,对养生和书法都十分有益。

每当有人问及养生之道,他总是指指客厅墙上高悬的那幅字画,笑而不言。

那是一幅写意的莲花图,旁边是一副对联:

不思八九,常想一二。

横批:

如意。

1962年1月12日,预感来日无多的于右任在日记中写道:

“我百年后,愿葬于玉山或阿里山树木多的高处,可以时时望大陆。

”1月22日,于右任又怆然而记:

“葬我于台北近处高山之上亦可,但山要最高者。

”1月24日,于右任一气呵成写下了那首令人荡气回肠、一咏三叹的《望大陆》:

“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故乡不可见兮,永不能忘。

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大陆不可见兮,只有痛哭。

天苍苍,野茫茫,山之上,国有殇!

”思亲思乡,声声如杜鹃啼血。

两年后,于右任带着对故乡的不舍与依恋抱憾离世,享年86岁。

遵从于右任遗愿,其安葬地设在台北最高处的观音山巅。

在这里,于右任面朝西北,可以永远眺望着自己朝思暮想的故乡。

而融于溪光山色间的“梅庭”,花木扶疏,正在向世人娓娓诉说着已然飘逝的如烟往事。

注:

①不思八九,常想一二:

出自“人生不如意事常十之八九”,“八九”代指不如意事,“一二”代指如意事。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于右任婉拒蒋介石为他准备的花园洋房,可以看出他生性淡泊、不慕富贵,也委婉表达了他和蒋的政见不合。

B.本文讲述于右任在多个领域的成就和贡献,同时突出其内在精神品质,为我们再现了一个可敬可叹的长者、名士形象。

C.1962年,86岁高龄的于右任在日记中写下《望大陆》一诗,一咏三叹,其情悲切,似乎已经预感到有生之年无法回到大陆。

D.客厅的一副对联体现出了于右任简单素朴的生存哲学:

不因强求完美而被欲望窒息了心智。

从中可见其对中华传统文化参悟之深。

E.本文语言工整严谨,多处引用传主的话和其他人的评价,大致以时间为序展开,记叙了于右任饱经沧桑、成就卓然的一生。

(2)于右任哪些可贵品质令人感叹?

请简要概括。

(6分)

 

(3)于右任一生成就体现在哪些方面?

请简要概括。

(6分)

 

(4)于右任说:

“穷,是我的光荣。

”请结合原文,并联系现实,谈谈你对此语的认识。

(8分)

 

卷表达题

5、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微笑像和煦的春风,微笑像温暖的阳光,它蕴涵着一种神奇的力量,可以使人世间所有的烦恼都焕然冰释。

B.几千年来中华文明中,“孝道”代代相传不绝如缕,冬至临近家家户户成群结对扫墓祭祖。

C.孔圣人才德如卓尔所立,但性格孤僻,卓尔不群,不与隐士为伍。

D.儒学是儒家的学说,由孔子所创。

其后薪尽火传,经过漫长的岁月,儒学得以延续和发展。

1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A.动画片《孔子》用动漫形式塑造的全新的孔子形象,打破了以往人们对国学刻板而僵化的思维习惯,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并多次获得国家奖项。

B.网民说,春晚小品《扶不扶》的艺术形象还在回响之时,现实中又发生此类事件,确实让人唏嘘,呼吁大家从我做起,传递更多正能量。

C.韩剧《新娘十八岁》之所以被中国学生所追捧,是因为中国与韩国有相似的文化土壤。

D.面对春秋战国的乱世,知识分子大都很不满意,纷纷思考救国救民、解决社会矛盾的方法。

1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先秦诸子为我们留下了一大笔无比宝贵的遗产。

无论是儒家的《论语》《孟子》《荀子》,道家的《老子》《庄子》,还是墨家的《墨子》,法家的《韩非子》等,都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经典之作。

从文体上看,基本上都属于议论文。

先秦诸子的论议文之所以极富魅力,,,,,。

总之,先秦诸子论议文就流派风格之多、哲思之深、影响之远、原创性之强而言,是空前的甚至也是绝后的。

在古代社会,先秦诸子在很多根本方面所达过到的高度,几乎没有被超越过

流派众多,而发表言论的各家及成员都个性鲜明,卓异不凡

都对这些方面的问题提出了深刻的认识,并为解决问题开出了自已的方子

各家各派的成员都关注和思考现实社会与人生中的种种问题

在我国古代的几千年历史中,人们思考天与人、社会与人生,几乎没有跳出这些哲人的樊篱

A.

B.

C.

D.

16.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语体一致,运用对偶的修辞手法。

(6分)

读古今书籍宛如欣赏画卷,历史上叱咤风云的人物缤纷无限,中外新奇事物琳琅满目。

徜徉在书的海洋中,朝可拜谒屈子,;夏可观十里荷花,;意在北可驰骋塞外草原,……在书中能发现一个又一个的神舟,有书可读,读书若此,实在是人生的一件乐事!

17.下面是我校校徽,你一定见过吧,请写出其构图要素和丰富的寓意。

要求语意简明,语句通顺,50个字左右。

(5分)

六、写作(60分)

18.阅读下面一段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我校高一新生诗歌朗诵晚会上,老师为罗斯特的《未选择的路》写了这么几句串词小诗:

“选择的路,总是丛林荆棘。

回首往昔,只能轻轻叹息:

未选的路,偏是鲜花遍地。

忘却采撷,居然芳香四溢。

请根据阅读后的感受和联想,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

自定立意,自拟标题,文体鲜明,不得抄袭。

 

【参考答案】

1.C(A不合文意。

原文应是“与其他传统节日特点不同”;B偷换概念。

被看成“国之大事”的是祭祀和战争,不是清明祭扫活动;D偷换概念。

原文应是“节”乃节日之节,并非节气。

2.C(A项“清明节等重要日子”不合文意。

B项“两千多年再也没有变化”表述绝对,原文为“再无大的变化”。

D项“清明节已变得快乐明朗起来”张冠李戴,应是“寒食节”)

3.C(强加因果。

原文应是“由于李唐王朝发迹于寒食节流行的中心——晋地山西,所以寒食习俗被带到了长安城”并非为了纪念。

4.C(疏:

上奏章)

5.B.(

表现他为人忠厚;

表现他对国事负责,但不能表现他直谏;

是张表明自已直言进谏的心情和目的。

6.B(应为:

孟男求去,不允。

再疏请,乃听归。

久之,召拜故官。

7.

我任职地方官员,官府向百姓征收的租税,都是百姓卖儿卖女、削骨割肉省余下来的。

【“备员”“鬻”“朘”各1分,句意2分。

聚敛财富令百姓困穷,虐待百姓使国体动摇,有这样的大臣,怎么能任用他。

【“以”“病”“安”各1分,句意2分。

8.

柳诗,“望”在末句,收束全篇,虚写置身峰头,既正值壮年的柳宗元对故乡的思念,被贬柳州的惆怅之情,更表达了对“京华亲故”一施援手的急切期盼之情。

李诗“望”在句首,实写登楼,引领全篇,既表达了对国君眷念与向往,又蕴含了对“帝京”遥不可及在垂暮之年被置崖州的感伤。

9.

柳诗运用了比喻和以虚写实的表现手法。

诗中“似剑芒”“处处割愁肠”含蓄地表现了柳被贬柳州的愁惆之情;“化作身千亿,散向峰头望故乡”则运用了以虚写实的手法企盼“京华亲故”一施援手的急切心情。

李诗运用了夸张和拟人的修辞手法。

诗中“鸟飞犹是半年程”运用的是夸张的手法,极写路途之遥,而“青山似欲留人住”则赋予“青山”人的情怀,来表现琐事羁绊,被置崖州的伤感之情,同时也含蓄地表达了李对当权者的不满之情。

10.

(1)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

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2)不愤不启,不悱一发。

11.

(1)D给3分,答B给2分,答E给1分;答A、C不给分。

试题分析:

这类题一般是对文章内容、手法、风格的综合考核的题目,文章内容有文章细节和人物性格概括,细节可参考论述类问题阅读进行答题,人物性格分析要注意准确性,A.“和蒋的政见不合”于文无据。

C.“86岁”错,应为“84岁”,是两年后86岁去世。

“在日记中”也并不明确。

E.说本文语言“工整严谨”不甚妥,另“一生”不完全正确,从1879-1900的21年并未涉及。

(2)①正直清廉。

身为监察院院长,不受请托;仅拿公务员的薪水,身居要职却清贫度日。

②淡泊名利,宽仁好施。

躲避别人为其祝寿,不取稿酬,贫者求字分文不取;别人冒其名卖字求生,他反倒关照副官不要为难他们;慷慨借钱给别人,自己借贷也还接济更穷之人。

③爱国情深,志于振兴中华。

改名为“右任”,不愿臣服屈辱于侵略者;追随孙中山,一生奉“天下为公”为座右铭,创办“复旦”取复兴中华之意。

④敢于反抗,愈挫愈勇。

致信巡抚要其刺杀慈禧,写很多反对清朝的诗;办报被查封,两度入狱却不畏惧,继续办下去。

⑤眷恋故乡,至死不忘。

作《望大陆》一咏三叹,交代死后也要葬在高处,遥望故乡。

(每点2分,答出其中任意三点即可)

(3)①政治上:

辛亥革命元勋。

是较早期的同盟会成员,为民主革命立下汗马功劳,是元老级人物。

②报业先驱。

创办民国最早期的报纸,其办报理念原则及经营管理等,足以光照(中国)整个百年报业史。

③教育上:

教育大家。

与马相伯共同创办复旦大学前身——复旦公学,创办上海大学,中国很多小学、中学、大学的创立也都跟他有关系,他是中国近现代高等教育重要奠基人之一。

④诗词上:

诗词大家。

诗作颇丰,有1200多首,其内容以国家、民族、人民的安危为念,品格极高,曾得毛泽东高度赞赏。

⑤书法上:

书法大家。

创“于草”造诣深厚,作品之多,当代无双,求墨宝者众,其《标准草书千字文》风行一时。

(每点2分,答出其中任意三点即可)

(4)于右任视“穷”为“光荣”,表现出重义轻利的的人生境界,令人敬仰。

(观点2分)①于右任虽物质上“穷”,但为官清廉自守,做人宽厚仁爱,是一位精神富者,值得光荣。

②于右任虽对待遇的要求不高,但以身许国、许民,为民主革命立下汗马功劳,在诗词、书法、传统文化的继承方面有很深造诣,达到人生至高点,值得光荣。

(以上每点2分,答出两点即可,其它言之成理亦可)③反观当下,多少贪官贪污受贿终至锒铛入狱,多少文化人借名捞财终至身败名裂,人生不应只以钱多为富,而应追求精神道德的富有、人生的伟大,应该以此为荣。

(联系现实2分)

13.D(略)

14.D(A搭配不当应将“的”字改为“了”字;B搭配不当应将“形象”改为“声音”;C杂揉应将“被”字改为“为”字)

15.D.(可从统一性原则、连贯性原则以及前后照应角度思考。

16.要求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语体一致,运用对偶的修辞手法,每空2分。

17.要素:

圆规、书本、大母指。

2分;寓意要求语意简明,语句通顺,50个字左右。

3分。

18.参照高考作文评分标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