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江苏省东海县石榴高级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5175120 上传时间:2023-07-02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37.7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江苏省东海县石榴高级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届江苏省东海县石榴高级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届江苏省东海县石榴高级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届江苏省东海县石榴高级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届江苏省东海县石榴高级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届江苏省东海县石榴高级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届江苏省东海县石榴高级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届江苏省东海县石榴高级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届江苏省东海县石榴高级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届江苏省东海县石榴高级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届江苏省东海县石榴高级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届江苏省东海县石榴高级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届江苏省东海县石榴高级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届江苏省东海县石榴高级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届江苏省东海县石榴高级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届江苏省东海县石榴高级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届江苏省东海县石榴高级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届江苏省东海县石榴高级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届江苏省东海县石榴高级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届江苏省东海县石榴高级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江苏省东海县石榴高级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docx

《届江苏省东海县石榴高级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江苏省东海县石榴高级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届江苏省东海县石榴高级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docx

届江苏省东海县石榴高级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

2017届江苏省东海县石榴高级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

1、语言文字运用(15分)

1.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①当地蓝印布创作受张謇文化的,源远流长,底蕴丰厚。

当今人们既尊崇传统,

又勇于创新,风格,为中国印布事业作出突出贡献。

②在游子的脑海中,只有故乡,熟悉并且,它犹如一个味觉定位系统,一头了千里之外的异地。

A.滋润绚丽多彩顽固框定

B.滋养多姿多彩顽固锁定

C.滋润多姿多彩稳固框定

D.滋养绚丽多彩稳固锁定

2.下列关于“对联”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字数仅限于四言和六言B.常常与书法艺术相结合

C.只适合在喜庆场合张贴D.上下联讲究对仗和押韵

3.下列各句中,所引诗词不符合语境的一项是(3分)

A.“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我们应该把握时间,好好学习。

B.凡事不可能总不成功,正所谓“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

C.我们在实现理想的过程中,要有不断进取的精神,就像古诗中说的那样“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D.为什么写作高手总有写不完的有趣事儿呢?

奥秘就在朱熹的诗句里“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写作高手往往是生活中的有心人。

4.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我到过的江南小镇很多,闭眼就能想见,▲,几位老人满脸宁静地坐在那里看着过往船只。

比之于沈从文笔下的湘西河边由吊脚楼组成的小镇,江南小镇少了那种浑朴奇险,多了一点畅达平稳。

①傍河而筑的民居,民居楼板底下就是水

②而离他们只有几尺远的乌蓬船上正升起一缕白白的炊烟

③石阶的埠头从楼板下一级级伸出来,女人正在埠头上浣洗

④穿镇而过的狭窄河道,一座座雕刻精致的石桥

⑤炊烟穿过桥洞飘到对岸,对岸河边有又低又宽的石栏,可坐可躺

A.①③②④⑤   B.①④⑤②③  C.④①③②⑤ D.④⑤②①③

5.下列交际用语表达完全的体的一项是(3分)

A.您寄呈的大作,我已经收到,拜读再三,激动不已。

B.你和我只是车笠之交,现在你已身居高位,我们之间自然就略显疏远了。

C.我中学毕业后,得家乡父执辈王明礼引介,赴苏州投拜周小林为师。

D.欣闻你和小李喜结良缘,恭祝二位椿萱并茂、兰桂齐芳。

二、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

先生姓朱,讳筠,字竹君,顺天大兴人。

九岁入都,十三岁通《五经》,有文名。

先生少英异,至性过人,与弟文正公珪,俱擅文名,为钜公契赏。

及丁父忧,服阙,不肯出仕,欲为名山大川之游。

会文正公入觐,上询及先生,乃不敢引疾,谓弟曰:

“汝败我雅兴矣。

先生以为经学本于文字训诂,刊布许氏《说文》于安徽以教士。

复奏请采录《永乐大典》逸书,上览奏,异之,乃命开四库全书馆,御制诗以纪其事。

又以《十三经》文字传写讹舛。

奏请仿汉熙平、唐开成故事,择儒臣校正,立石太学,奉谕缓办,因著《十三经文字同异》若干卷藏于家。

于是皖、闽之士闻绪言余论,始知讲求根柢之学,四海好学能文者,俱慕从先生游。

而戴征君震、王观察念孙诸人,深于经术训诂之学,未遇时皆在先生幕府,卒以撰述名于时,盖自先生发之。

先生刚肠疾恶。

俗流不敢至其门,寒酸有一善,誉之如不容口。

其在都。

载酒问字者,车辙断衢路;所至之处,从游百数十人。

既资深望重,则大言翰林以读书立品为职,不能趋谒势要。

其督学安徽,旌表婺源故士江永、汪绂等,祠其主于乡贤,以助朴学

之士。

在福建,与弟珪相代,一时传为盛事,而闽士攀辕走送者,数百里不绝。

其后文正主持文教,海内名流皆以暗中索拔,多先生所赏契者,故世称据经好古之士为“朱派”云。

先生穷年考古,兼好金石文字,谓可证佐经史。

为文仿迁、固,尤长于叙事。

书法参通六书,有隋以前体格。

藏书万卷,坐客常满,谈辨倾倒一世。

所至名

山川,搜奇揽胜,都人士传诵吟咏,至今不辍。

(节选自孙星衍《朱先生筠行状》)

先生为人坦无城府,内友于兄弟,外好交游,称述人善,惟恐不至,即有过辙掩覆之,后进之士,多因以得名。

室中自辰至夕,未尝无客,与客饮酒谈笑穷日夜,而博闻强识不衰。

时于其闲属文,其文才气奇横,于毅力事物情态无不包,所欲言者无不尽。

为学使时,遇教官诸生贤者,亲若同辈,劝人为学先识字,语意殷勤,去而人爱思之。

所欲著书未就,有诗文集若干卷。

(节选自姚鼐《朱竹君先生别传》)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复奏请采录《永乐大典》逸书逸:

散失

B.劝人为学先识字,语意殷勤殷勤:

周到

C.未遇时皆在先生幕府

遇:

得志

D.奏请仿汉熙平、唐开成故事故事:

旧例

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乃不敢引疾B.御制诗以纪其事

臣乃敢上壁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C.四海好学能文者D.去而人爱思之

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临清流而赋诗

8.用四字词语概括朱筠的形象特点。

(3分)

9.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先生以为经学本于文字训诂,刊布许氏《说文》于安徽以教士。

(3分)

(2)既资深望重,则大言翰林以读书立品为职,不能趋谒势要。

(3分)

(3)其文才气奇横,于义理事物情态无不包,所欲言者无不尽。

(4分)

三、古诗词鉴赏(10分)

10.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问题。

甘草子

柳永

秋暮,乱洒衰荷,颗颗珍珠雨。

雨过月华

,冷彻鸳鸯浦。

池上凭栏愁无侣,奈此个,单栖情绪!

却傍金笼共鹦鹉,念粉郎言语。

(1)由上片哪些具体景象可见主人公愁绪?

主人公心乱愁苦的原因又是什么?

(4分)

(2)请简要分析“乱洒衰荷”句中“乱”字的表达效果。

(2分)

(3)《金栗闲话》云:

“柳耆卿‘却傍金笼教鹦鹉,念粉郎言语’,《花间》之丽句也。

”试赏析词中这两句的妙处。

(4分)

 

四、名句名篇默写(8分)

1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⑴▲,如琢如磨。

(《诗经•卫风》)

⑵子曰:

“不愤不

启,不悱不发,▲,则不复也。

”(《论语•述而》)

⑶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陶渊明《桃花源记》)

⑷▲,以手抚膺坐长叹。

(李白《蜀道难》)

⑸天街小雨润如酥,▲。

(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⑹▲,而不知其所止。

(苏轼《前赤壁赋》)

⑺元嘉草草,封狼居胥,▲。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⑻历览前贤国与家,▲。

(李商隐《咏史》)

五、现代文阅读

(一)(20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2-15题。

晚饭花

汪曾祺

(1)在油坊堆栈和夏家之间,是王玉英的家。

(2)王家人很少,一共三口。

王玉英的父亲在县政府当录事,每天一早便提着一个蓝布笔袋,一个铜墨盒去上班。

王玉英的弟弟上小学。

王玉英整天一个人在家。

她老是在她家的门道里做针线。

(3)王玉英家进门有一个狭长的门道。

三面是墙:

一面是油坊堆栈的墙,一面是夏家的墙,一面是她家房子的山墙。

南墙尽头有一个小房门,里面才是她家的房屋。

从外面是看不见她家的房屋的。

这是一个长方形的天井,一年四季,照不进太阳。

夏天很凉快,上面是高高的蓝天,正面的山墙脚下密密地长了一排晚饭花。

王玉英就坐在这个狭长的天井里,坐在晚饭花前面做针线。

(4)李小龙每天放学,都经过王玉英家的门外。

他都看见王玉英(他看了陈家的石榴,又看了“双窨香油,照庄发客”,还会看看夏家的花木)。

晚饭花开得很旺盛,它们使劲地往外开,发疯一样,喊叫着,把自己开在傍晚的空气里。

浓绿的,多得不得了的绿叶子;殷红的,胭脂一样的,多得不得了的红花;非常热闹,但又很凄清。

没有一点声音,在浓绿浓绿的叶子和乱乱纷纷的红花之前,坐着一个王玉英。

(5)这是李小龙的黄昏。

要是没有王玉英,黄昏就不成其为黄昏了。

(6)李小龙很喜欢看王玉英,因为王玉英好看。

王玉英长得很黑,但是两只眼睛很亮,牙很白。

王玉英有一个很好看的身子。

(7)红花、绿叶、黑黑的脸、明亮的眼睛、白的牙,这是李小龙天天看的一张画。

(8)王玉英一边做针线,一边等着她的父亲。

她已经焖好饭了,等父亲一进门就好炒菜。

(9)王玉英已经许了人家。

她的未婚夫是钱老五。

大家都叫他钱老五。

不叫他的名字,而叫钱老五,有轻视之意。

老人们说他“不学好”。

人很聪明,会画两笔画,也能刻刻图章,但做事没有长性。

教两天小学,又到报馆里当两天记者。

他手头并不宽裕,却打扮得像个阔少爷,穿着细毛料子的衣裳,梳着油光光的分头,还戴了一副金丝眼镜。

他交了许多“三朋四友”,风流浪荡,不务正业。

都传说他和一个寡妇相好,有时就住在那个寡妇家里,还花寡妇的钱。

(10)这些事也传到了王玉英的耳朵里,连李小龙也都听说了嘛,王玉英还能不知道?

不过王玉英倒不怎么难过,她有点半信半疑。

而且她相信她嫁过去,他就会改好的。

她看见过钱老五,她很喜欢他的人才。

(11)钱老五不跟他的哥哥住。

他有一所小房,在臭河边。

他成天不在家,门老是锁着。

(12)李小龙知道钱老五在哪里住。

他放学每天经过。

他有时扒在门缝上往里看:

里面有三间房,一个小院子,有几棵树。

(13)王玉英也知道钱老五的住处。

她路过时,看看两边没有人,也曾经扒在门缝上往里看过。

有一天,一顶花轿把王玉英抬走了。

(14)从此,这条巷子里就看不见王玉英了。

(15)晚饭花还在开着。

(16)李小龙放学回家,路过臭河边,看见王玉英在钱老五家门前的河边淘米。

只看见一个背影。

她头上戴着红花。

(17)李小龙觉得王玉英不该出嫁,不该嫁给钱老五。

他很气愤。

(18)这世界上再也没有原来的王玉英了。

(选自《汪曾祺短篇小说选》)

【注】晚饭花即野茉莉。

因其黄昏时开花,晚饭前后开得最为热闹。

故又名晚饭花。

处处有之,极易繁衍。

12.王玉英是个怎样的人?

请简要概括。

(4分)

13.请简要分析第四段画线句的艺术手法及其表达作用。

(6分)

14.请简要说明第五段、最后一段两个画线句在文中的含意。

(1)这是李小龙的黄昏。

(2)这世界上再也没有原来的王玉英了。

15.请结合文本内容,探究作者在这个故事中所寄寓的丰富情感。

(6分)

六、现代文阅读

(二)(18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6~18题。

苏轼的意义

李泽厚

①苏轼作为诗、文、书、画无所不能,异常聪明敏锐的文艺全才,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文人们最亲切最喜爱的对象。

其实,苏轼的文艺成就本身并不算太高,比起屈、陶、李、杜,要逊色一筹。

画的真迹不可复见,就其它说,则字不如诗文,诗文不如词,词的数量也并不算多。

然而他在中国文艺史上却有着巨大影响,是美学史中重要的人物,原因在哪里呢?

②苏轼一方面是忠君爱国、学优而仕、抱负满怀、谨守儒家思想的人物,无论是他的上皇帝书、熙宁变法的温和保守立场,还是其他许多言行,都充分表现出这一点。

这上与杜、白、韩,下与后代无数士大夫知识分子,均无不同,甚至有时还带着似乎难以想象的正统迂腐气。

但要注意的是,苏东坡留给后人的主要形象并不是这一面,而恰好是他的另一面。

这后一面才是苏之所以为苏的关键所在。

苏一生并未退隐,也从未真正“归田”,但他通过诗文所表达出来的那种人生空漠之感,却比前人任何口头上或事实上的“退隐”“归田”“遁世”要更深刻更沉重。

因为,苏轼诗文中所表达出来的这种“退隐”心绪,已不只是对政治的退避,更是一种对社会的退避;它不是对政治杀戮的恐惧哀伤,已不是“一为黄雀哀,涕下谁能禁”(阮籍)“荣华诚足贵,亦复可怜伤”(陶潜)那种具体的政治哀伤(尽管苏也有这种哀伤),而是对整个人生、世上的纷纷扰扰究竟有何目的和意义这个根本问题的怀疑、厌倦和企求解脱与舍弃。

这当然比前者又要深刻一层了。

前者(对政治的退避)是可能做到的,后者(对社会的退避)实际上是不可能做到的,除了出家做和尚。

然而做和尚也仍要穿衣吃饭,仍有苦恼,也仍然逃不出社会。

这便成了一种无法解脱而又要求解脱的对整个人生的厌倦和感伤。

如果可以说,《春江花月夜》(张若虚)之类的对人生的自我意识只是少年时代的喟叹,虽说感伤,并不觉重压;那么,这里的情况刚好相反,尽管没多谈,却更觉沉重,正是“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然而就在强颜欢笑中,不更透出那无可如何、黄昏日暮的沉重伤感吗?

这种整个人生空漠之感,这种对整个存在、宇宙、社会、人生的怀疑、厌倦、无所希冀、无所寄托的深沉喟叹,尽管不是那么非常自觉,却是苏轼最早在文艺领域中把它充分透露出来的。

③在古今诗人中,只有陶潜最合苏轼的标准了。

只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此中有真味,欲辨已忘言”的陶渊明,才是苏轼所愿顶礼膜拜的对象。

终唐之世,陶诗并不显赫,甚至也未遭李、杜重视。

直到苏轼这里,才被抬高到独一无二的地步。

并从此之后,地位便巩固下来了。

苏轼发现了陶诗在极平淡朴质的形象意境中所表达出来的美,把它看作是人生的真谛,艺术的极峰。

千年以来,陶诗就一直以这种苏化的面目流传着。

④但是,苏轼与陶渊明、白居易等人毕竟不同,其中总深深地埋藏着某种要求彻底摆脱的出世的意念。

无怪乎具有同样敏锐眼光的朱熹最不满意苏轼了,他宁肯赞扬王安石,也绝不喜欢苏东坡。

王船山也是如此。

他们都感受到苏轼这一套对当时的社会具有潜在的破坏性。

苏轼生得太早,他没法做封建社会的否定者,但他的这种美学理想和审美趣味,却对元画、元曲到明中叶以来的浪漫主义思潮,起了重要的先驱作用。

(选自李泽厚《美的历程》,有删改。

16.“苏轼的意义”体现在哪些方面?

请简要概括。

(6分)

17.请简要概述文章第二段的论述思路。

(6分)

18.请结合文章,阐释“在古今诗人中,只有陶潜最合苏轼的标准了”的内涵。

(6分)

七、作文(70分)

19.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有人说,你能看多远,舞台就有多大;也有人说,你能走多远,舞台就有多大。

语文附加卷

注意事项:

1.本试卷满分40分,考试用时30分钟,由选考历史方向的考生完成。

2.答案一律写在答题卡上,考试结束后,只需交答题卡。

一、阅读材料,完成问题。

(10分)

东坡《志林》云:

“白乐天尝为王涯所谗,贬江州司马。

甘露之祸,乐天有诗云当君自首同归日是我青山独往时不知者以乐天为幸之乐天岂幸人之祸者哉盖悲之也。

予读白集有《咏史》一篇,注云:

九年十一月作。

其词曰:

“秦磨利刃斩李斯,齐烧沸鼎烹郦其,可怜黄绮入商洛,闲卧白云歌紫芝,彼为菹醢机上尽。

此作鸾凰天外飞,去者逍遥来者死,乃知祸福非天为。

”正为甘露事而作,其悲之之意可见矣。

(选自《容斋随笔》)

20.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

(限5处)(5分)

乐天有诗云当君自首同归日是我青山独往时不知者以乐天为幸之乐天岂幸人之祸者哉盖悲之也。

21.请指出白居易积极倡导什么运动?

他的文学主张是什么?

(2分)

22.根据文意,说说白居易对甘露之变的情感、态度(3分)

二、名著阅读题(15分)

23.下列对有关名著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樊城被曹操包围,诸葛亮劝刘备到襄阳躲避。

刘备不忍心丢下百姓,派人告诉他们,愿意跟随的就派船接到对岸。

百姓扶老携幼,哭声不断。

刘备伤心至极,想投江自杀,被人阻止了。

B.吴荪甫雄心勃勃,总想扩大自己的事业。

他和几个朋友组建了益中信托公司,以较低的价格收购了几个小厂,并准备加以扩充。

他希望自己生产的灯泡、肥

皂等日用品将来能销往乡村。

C.侄子夏尔来葛朗台家中做客,葛朗台对夏尔冷若冰霜。

隔天他从报上得知弟弟已经破产自杀了,且将夏尔托付给自己。

他对弟弟的死讯,无动于衷,却将夏尔视为累赘。

D.沈从文的小说中多有对湘西民俗的展现:

青年男女月夜对歌,表达爱慕之情,展现了当地的婚恋习俗;清明节时年轻小伙子赛龙舟,表现了湘西的生活习俗;崇拜“傩神”,表现了湘西人的宗教习俗。

E.《飞鸟集》内容丰富,包括了爱情、亲情、友情等多方面,诗人将自己比喻成寻找理想境界的永恒旅客,像飞鸟一样经历内心的漂泊历程。

短小的语句道出了深刻的人生哲理,引领世人探寻真理和智慧的源泉。

24.简答题(10分)

(1)下面是《家》中的一段文字:

“这水,这可祝福的水啊,它会把他从住了十八年的家带到未知的城市和未知的人群中间去。

……他最后一次把眼睛掉向后面看,他轻轻地说了一声“再见”,仍旧回过头去看永远向前流去没有一刻停留的绿水了。

这里的“他”是谁?

请简述他离开家的原因。

(5分)

(2)“衔山抱水建来精,多少工夫筑始成。

天上人间诸景备,芳园应赐大观名。

这是《红楼梦》中“大观园”名称来历的篇联,是谁所撰?

请简要说明“大观园”来历。

(5分)

三、材料概括分析题(15分)

恩格斯说:

“我认为倾向应当从场面和情节中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而不应当特别把它指点出来。

”这就是说,倾向不应作为作者的主观见解,而应作为所写出的客观现实的趋势,自然而然地表现出来。

用一个粗浅的比喻来说,如人饮水,但尝到盐味,见不到盐粒,盐完全溶解在水里。

咸是客观事实,不是你要它咸他就咸。

世界观的总倾向表现在一个文艺作家身上也是如此。

它不是几句抽象的口号教条所能表现出的,要看他的具体的一言一行。

一个作家总有一种倾向,这种倾向是他毕生生活经验、文化教养和时代风尚所形成的。

它总是思想和情感交融的统一体,形成他的人格的核心。

也就是在这个意义上,文艺的“风格就是人格”。

作为语言艺术的文学里,最感动人的也不是概念性思想,而是生动具体的情感

如拿莎士比亚为例,你能从他的哪一部作品里探索出一些概念性的思想么?

确实有些批评家进行过这种探索,所得到的结论不过是他代表了文艺复兴进代的人道主义精神,就

是这些概念(你自己也许还在将信将疑)使你受到感动和教育吗?

就我个人来说,我至今还抓不住莎士比亚的思想体系,假如他有的话。

在读他的作品时,首先是他所写出生动具体的典型环境下典型人物性格,其次是每部剧本里,特别在悲剧里,都表现出强烈的情感,强烈的爱和恨,强烈的悲和喜,强烈的憧憬和怅惘,强烈的讽刺和谑浪的笑傲,就是这些因素使我感到振奋,也使我感动苦闷。

振奋也好,苦闷也好,心总在跳动,生命总在活跃地显出它的力量,这对于我就可心满意足了。

(选自朱光潜《谈美书简·形象思维与文艺的思想性》有删改)

25.阅读第一段,说说作品的“倾向”应该怎样表现出来?

(4分)

26.为什么说文艺的“风格就是人格”?

(6分)

27.阅读全文,说说就文艺创作而言,作者反对和提倡的观点分别是什么?

(5)

语文试卷参考答案

1.【答案】B

【考查方向】本题考查考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能力层次为E级(表达应用)。

【解析】滋养:

①养育、培养,如滋养身体;②养分、养料。

如丰富的滋养。

滋润:

①湿润、不干燥,如:

滋润的土地;②浸润、使湿润,如:

雨露滋润禾苗壮。

滋养,一般做拟人的修辞,荆楚文化对国画的作用,用“滋养”比较好。

//创作风格,一般多用形式多样,故第二空选“多姿多彩”。

“绚丽多彩”多用于色彩繁多。

//

“顽固”程度重,更能体现故乡的味道在人脑海中根深蒂固。

//框定:

多指限定在一定的范围内。

锁定:

使固定不动,紧跟定。

此处用锁定,强调难以摆脱。

2.【答案】B

【考查方向】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对对联知识的理解能力,能力层次为E级(表达应用)。

【解析】文中说对联字数可多可少,对联字数不受限制,排除A;对联讲求平仄相谐,

往往仄起平收,音韵协调即可,不要求押韵,故B项不正确。

对联不仅有喜联,也有挽联,排除C项;对联虽不一定要与书法艺术结合,但“常常与书法艺术相结合”还是讲得通的。

3.【答案】B

【考查方向】本题重点考查考生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

能力层级为E级(表达应用)。

【解析】“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意思是“梅花要不是经受住一次次风霜摧折之苦,哪会有素馨沁人的花香”,说出了人对待一切困难所应采取的正确态度。

因此不符合语境。

4.【答案】C(整个语段是以穿镇而过的河作为参照系来描写的,所以第④句放在开头较好,故在“C、D”两项中选择,②和⑤,很明显应该是先有炊烟,接着再写炊烟穿过桥洞飘到对岸,因此选“C”。

5.C

6.【答案】B

【考查方向】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

能力层级为B级(理解)。

【解析】B项“殷勤”应解释为“情意深厚”、“恳切叮嘱”。

该词意在《长恨歌》“临别殷勤重寄词”中得到体现。

7.【答案】A

【考查方向】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

能力层级为B级(理解)。

【解析】A项中“乃”均解释为“才”;B项中第一句“以”解释为“来”,表目的,第二句“以”表示顺承关系;C项第一句中的“者”表示人,第二句中“者”为助词,和后句中的“也”构成判断语气;D项第一句“而”表示转折关系,第二句“而”表示顺承关系。

8.【答案】才智过人,淡泊名利倾心学问,推进学术兴趣广泛,豪爽好客

【考查方向】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

能力层级为C级(分析综合)。

【解析】朱筠才智过人,淡泊名利。

他年少时即通晓《五经》,以善写文章著名,深得赏识;志趣超脱,不汲汲于

仕途。

朱筠倾心学问,推进学术。

他倡导整理文化典籍并身体力行;重视文字训诂之学,对当时学人产生深远影响。

朱筠兴趣广泛,豪爽好客。

他爱好金石书法、藏书考古,喜游名山大川;家中坐客常

满,饮酒论学终日不辍。

9.【答案】

(1)先生认为经学以文字训诂为基础,便在安徽印刷发行许慎的《说文》来教育读书人。

(2)在资历老、声望高以后,他大力提倡文人学士把读书和培养品德作为本分,不能趋附巴结权贵。

(3)他的文章才思新奇气势豪放,在义理、事物、情态方面无所不包,想要说的都能透彻地表达出来。

【考查方向】本题考查考生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能力层次为B级(理解)。

【解析】

(1)关键词“以为”:

认为,“刊布许氏《说文》于安徽”,该句为状语后置,正常语序为“于安徽刊布许氏《说文》”。

(2)关键词“既”:

在……以后,“言”:

倡导。

(3)关键词“才气奇横”:

才能和气势奇特奔放,“所欲言者”:

所字结构,想要说的。

【参考译文】

先生姓朱,名筠,字竹君,北京大兴人。

九岁进入京城,十三岁通晓《五经》,以会写文章而出名。

先生年少时才智超群,神采绝俗,天赋的卓绝的品性超过一般人。

和他的弟弟文正公石君珪,都以会写文章而出名,被钜公赏识。

等到父亲死后回家守孝,守孝期满,不肯出仕,想游览名山大川。

适逢文正公入宫拜见皇上,皇上询问到先生,先生才不敢又生病为理由引退,对他的弟弟说:

“你败坏了我的雅兴啊。

先生认为经学应以文字训诂为基础,(便)在安徽印刷发行许慎的《说文解字》来教育读书人。

又上奏请采集抄录《永乐大典》散失的书,皇上看到奏章,以之为异,于是命令打开四库全书馆,亲自写了诗来纪念这件事。

又因为《十三经》文字传写有错误。

上奏请求仿照汉朝熙平年间、唐朝开成年间先例,选择儒臣校正,在太学立石碑,接受皇帝口谕暂缓办理,于是写了《十三经文字同异》若干卷在家里藏者。

于是皖、闽的读书人闻已发未尽、识见广博的言论,才知道讲求根本的学问,天下好学能写文章的人,都仰慕跟随先生游学。

而戴征君震、王观察念孙这些人,对于经术训诂之学研究很深,没得志时都在先生幕府,最后因为撰述文章在当时闻名,大概是从先生这里引起的。

先生刚强痛恨坏人。

庸俗的人不敢进他门,穷人有一点好处,他就赞不绝口。

他在京城,拉着酒向他问字的,车辙都在大路断了;所到之处,跟随他游学的有数十上百人。

在资历老、声望高以后,(他)大力倡导文人学士应把读书和培养品德作为本分,不能趋附巴结权贵。

其在安徽督学,旌表婺源原来的读书人江永、汪绂等,在乡贤祠祭祀他们的灵位,来勉励质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