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课程教学大纲上海电力大学体育部.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5189732 上传时间:2023-07-02 格式:DOCX 页数:113 大小:77.2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体育课程教学大纲上海电力大学体育部.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3页
体育课程教学大纲上海电力大学体育部.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3页
体育课程教学大纲上海电力大学体育部.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3页
体育课程教学大纲上海电力大学体育部.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3页
体育课程教学大纲上海电力大学体育部.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3页
体育课程教学大纲上海电力大学体育部.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3页
体育课程教学大纲上海电力大学体育部.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3页
体育课程教学大纲上海电力大学体育部.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3页
体育课程教学大纲上海电力大学体育部.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3页
体育课程教学大纲上海电力大学体育部.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3页
体育课程教学大纲上海电力大学体育部.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3页
体育课程教学大纲上海电力大学体育部.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13页
体育课程教学大纲上海电力大学体育部.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13页
体育课程教学大纲上海电力大学体育部.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13页
体育课程教学大纲上海电力大学体育部.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13页
体育课程教学大纲上海电力大学体育部.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13页
体育课程教学大纲上海电力大学体育部.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13页
体育课程教学大纲上海电力大学体育部.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13页
体育课程教学大纲上海电力大学体育部.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13页
体育课程教学大纲上海电力大学体育部.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1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1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体育课程教学大纲上海电力大学体育部.docx

《体育课程教学大纲上海电力大学体育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体育课程教学大纲上海电力大学体育部.docx(1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体育课程教学大纲上海电力大学体育部.docx

体育课程教学大纲上海电力大学体育部

上海电力学院

体育课程教学大纲

(试行)

 

上海电力学院体育部

2006年3月

 

体育课程教学大纲

第一部分概述

一、前言

为了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使当代大学生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和国务院批准发布实行的《学校体育工作条例》的精神,学校体育必须更新观念和体育教学目标,着眼于终身体育、素质教育、健康第一和学生的个性发展。

鉴于此,在总结我校体育课程建设和改革实践及兄弟院校经验的基础上,对我校原有教学大纲进行修订,使其能更好地适应当代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改革和发展的需要。

二、体育课程性质

体育课程是以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以体育教育和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为媒介,达到增强体质,提高体育素质(身体基础,心理发展水平,体育文化素养,终身体育能力),促进健康为目的的公共必修课。

体育课程寓身心教育于一体,通过传授锻炼身体的知识技术技能,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确立终身体育的思想,培养道德和意志品质的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过程,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重要方面。

体育课程是高校教育工作的中心环节,是实现高校体育目标的重要渠道,是把宏观的体育教育思想、观念和理论与教育实践联系起来的重要途径。

三、体育课程目标

体育是大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衡量育人质量的重要标准之一。

体育课程的首要目标是培养具有健康第一意识和健康体魄的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

根据高校体育课程性质,我们把课程目标确定为基本目标和发展目标两大类别,并分别从身体运动和身心健康两大方面五个领域加以细化。

(一)基本目标

基本目标是根据大多数学生的基本要求而确定的,分为五个领域目标。

1.运动参与目标:

培养和激发学生参与运动的兴趣,使他们能自觉地、积极地、经常地参与各种体育活动并基本形成自觉锻炼的习惯,基本形成终身体育的意识,能够编制可行的个人锻炼计划,具有一定的体育文化欣赏能力。

2.运动技能目标:

熟练掌握两项以上健身运动的基本方法和技能;能科学地进行体育锻炼,提高自己的健康水平和运动能力;掌握常见运动创伤的处置方法。

3.身体健康目标:

能测试和评价体质健康状况,掌握有效提高身体素质、全面发展体能的知识与方法;使在形态机能方面达到较为理想的标准和要求;全面发展与健康有关的各种技能,提高运动能力:

熟练掌握一、两种我国传统的养生保健方法,能选择人体需要的健康营养食品,形成健康的行为习惯,促进正常的身体发展,提高活动能力;具有健康的体魄。

4.心理健康目标:

主要体现在情绪的调控能力和树立健康向上的自信心等方面。

根据自己的能力设置体育学习目标;自觉通过体育活动改善心理状态、克服心理障碍,产生喜欢运动的情感,养成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在运动中体验体育的乐趣和成功的快感。

5.社会适应目标:

通过体育教育及体育活动培养大学生的合作能力、交往能力和适应能力,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以及良好的体育道德和合作精神;正确处理竞争与合作的关系。

(二)发展目标

发展目标是针对部分学有所长和有余力的学生确定的,也可作为大多数学生的努力目标,分为五个领域目标。

  1.运动参与目标:

形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能独立制订适用于自身需要的健身运动处方,提高自身科学锻炼的能力;具有较高的体育文化素养和观赏水平。

  2.运动技能目标:

积极提高运动技术水平,发展自己的运动才能,在某个运动项目上达到或相当于国家等级运动员水平;能参加有挑战性的野外活动和运动竞赛。

  3.身体健康目标:

能选择良好的运动环境,全面发展体能,掌握合理有效的健身方法、运动损伤的预防与处理、锻炼效果的自我评价等,用科学的理论知识指导实践,练就强健的体魄。

  4.心理健康目标:

在具有挑战性的运动环境中表现出勇敢顽强、奋勇拼搏的意志品质。

  5.社会适应目标:

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掌握规则及练习过程中个人与个人间或个人与团体间的协作配合方法。

主动关心、积极参加社区体育事务。

四、体育课程设置

1.根据我校课程设置规定,本科一、二年级开设体育必修课。

每学期1学分,每周2学时,以15周计算为30学时。

4学期共计120学时。

修满规定学分、达到基本要求是学生毕业、获得学位的必要条件之一。

2.对三年级以上学生(包括研究生)开设体育选修课。

每学期1学分,每周2学时,共30学时。

以提高运动能力,培养运动兴趣,建立终身体育意识和培养健身习惯为主;以教学比赛和娱乐健身方法为主要手段。

根据我校的场地设施、师资和学生等情况,专项课开设篮球、足球、排球、软式排球、手球、乒乓球、羽毛球、击剑、健美、武术、健美操、瑜珈、网球、爵士舞、体育保健等。

3.校体育代表队的专项训练纳入体育课程之中。

4.对部分身体异常、特型和病、残、弱及个别高龄等特殊群体的学生,开设以指导康复、保健为主的体育课程(学生须经学校医院证明,体育教学部同意,方可参加保健体育课)。

每学期1学分,每周2学时,共30学时。

教学内容选择以太极拳、基本素质、球类运动、康复保健知识等为主要内容。

5.根据我校的场地条件、教师配备及选课方法,共开设下列项目。

见体育课程项目、课程部分及授课对象性别表。

体育课程项目、课程部分及授课对象性别表

序号

项目

课程部分

授课对象

性别

1

篮球

篮球一篮球二

男、女

2

足球

足球一足球二

男、女

3

排球

排球一排球二

男、女

4

软式排球

软式排球一软式排球二

男、女

5

网球

网球一网球二

男、女

6

羽毛球

羽毛球一羽毛球二

男、女

7

乒乓球

乒乓球一乒乓球二

男、女

8

健美操

健美操一健美操二

男、女

9

体育舞蹈

体育舞蹈一体育舞蹈二

男、女

10

健美

健美一健美二

男、女

11

游泳

游泳一游泳二

男、女

12

武术

武术一武术二

男、女

13

太极拳

16式太极拳陈式简化太极拳

男、女

14

手球

手球一手球二

男、女

15

击剑

击剑一击剑二

男、女

16

体育保健

体育保健

男、女

17

形体健美

形体健美

18

瑜珈

瑜珈

19

爵士舞

爵士舞

男、女

注:

项目中出现的一和二指该项目具有初级与提高两个部分,两个部分内容不同,第二部分比第一部难度略高;形体健美、体育保健、瑜珈、爵士舞等只有一个部分。

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在学期选课中选择任一部分。

五、体育课程结构

1.为实现体育课程目标,应使课堂教学与课外、校外的体育活动有机结合,学校与社会紧密联系。

要把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课外体育锻炼、校外(社会、野外)活动、运动训练等纳入体育课程,形成课内外、校内外有机联系的课程结构。

2. 根据学校教育的总体要求和体育课程的自身规律,应面向全体学生开设多种类型的体育课程,可以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打破原有的系别、班级建制,重新组合上课,以满足不同层次、不同水平、不同兴趣学生的需要。

重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运动实践教学中注意渗透相关理论知识,并运用多种形式和现代教学手段,安排约10%的理论教学内容(每学期约4学时),扩大体育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

3. 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努力倡导开放式、探究式教学,努力拓展体育课程的时间和空间。

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应具有自主选择课程内容、自主选择任课教师、自主选择上课时间的自由度,营造生动、活泼、主动的学习氛围。

4. 把校运动队及部分确有运动特长学生的专项运动训练纳入体育课程之中。

对部分身体异常和病、残、弱及个别高龄等特殊群体的学生,开设以康复、保健为主的体育课程。

六、课程建设与课程资源的开发

1.体育教师是课程教学的执行者和组织者。

学校应在上级部门核定的教师总编内,配备相应数量合格的体育教师。

2.高校体育教师要准确把握体育课程发展目标,正确定位自己在体育课程中的角色。

努力完善自身的政治、业务素质,包括优良的职业道德、智能结构和身体素质,特别注意加强学校体育科学研究方面的能力。

学校应当有目的、有计划安排体育教师接受培训,逐步提高学历水平,完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形成一支整体水平较高的体育教师梯队,以适应社会的发展。

3.学校应根据“普通高校学校体育场馆设施、器材配备目录”及有关规定进行规划和建设,满足体育课程的需要。

采取措施延长体育场馆、设施的开放时间,提高体育设施的利用率。

4.学校应根据教育部《全国普通高校课程指导纲要》和本校的实际情况制定教学大纲,自主选择教学内容,大胆进行教学改革。

体育课程教材采用教育部“全国高校体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审定通过的教材。

为保证教学质量,体育课程教学班人数在30人左右为宜。

5.因时、因地制宜开发各种课程资源是课程建设的重要途径。

具体分为六个方面:

(1)人力资源:

充分利用校内外有体育特长的教师、班主任、校医、家长、学生骨干等开发人力资源。

(2)体育设施资源:

充分利用校内外场馆设施,合理布局,合理使用有限的人力、财力,开发体育设施资源。

(3)课程内容资源:

一方面,对现有课程进行改造利用,降低技术要求或器械标准,融入娱乐功能,使老课程发挥新作用。

另一方面,利用新兴、传统体育项目,发展具有本校特色的体育项目。

(4)课外体育资源:

利用课外时间、节假日,开展体育节、社区体育等各种体育活动,开发课外、校外体育资源。

(5)自然地理资源:

利用自然条件,如空气、阳光、水、江、河、湖、海等自然条件开展教学和训练,开发自然环境资源。

(6)体育信息资源:

主要包括书籍、广播、电视、网络等,不断充实和更新教学内容,有助于体育基础教育的跨越式发展。

七、体育课程内容

(一)、体育课程教材的选编原则

1.健身性与文化性相结合。

把“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作为选编教学内容的基本出发

点,同时重视课程内容的体育文化含量。

2.从实际出发,注重实效。

根据同学特点、地域、气候、场馆设施和器材等情况选编

内容,力求少而精,并注意与中学体育教材的连贯和衔接。

3.科学性和可接受性相结合。

教学内容应以人为本,遵循大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兴

趣爱好,适应教学对象,充分发挥大学生的智力优势,为同学所用,便于同学课外自学自练。

4.民族性与世界性相结合。

吸取世界优秀体育文化。

弘扬我国民族传统体育,体现时

代性、发展性、民族性。

5.充分反映和体现(大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内容和要求。

(二)、校体育课程内容

1.体育专项课

在一、二年级中开设体育专项课,课程项目包括足球、篮球、排球、乒乓球、羽毛球、网球、武术、健美操、有氧操(踏板操、健身球操、有氧搏击、有氧芭蕾等)、体育舞蹈、艺术体操、击剑、瑜珈、舞龙舞狮。

体育专项课以课堂教学为主,结合早操和各种课外体育活动,提高同学的体育知识、技能、素质和能力。

2.早操、课外活动

(1)早操:

以晨跑为主要形式和内容,同时鼓励同学参加其它晨练活动。

(2)课外活动:

包括操场慢跑、单杠(男)、仰卧起坐(女)、跳台阶、球类活动、健身跑及各种形式的体育竞赛。

3.体育活动课

在三年级中开设体育活动课,这是根据同学爱好而开设的开放式课程,内容包括各种体育锻炼项目。

同学可自由选择锻炼项目,也可在各种项目之间周转流动,参与组织教学竞赛、学习掌握健身方法、提高自我锻炼能力。

4.野外生存能力课

在三年级中开设课外生存课(可选择),利用寒暑假组织冬令营和夏令营,走出学校,融入大自然,开展各种野外生存活动,内容包括野外拓展训练(如东方绿洲训练基地)、自行车越野、定向越野、野营训练等。

5.体育保健课

针对病、残、弱及个别大龄同学等特殊群体开设以指导性保健康复为主要内容的适应性体育课程。

6.运动训练课

校运动队开设运动训练课,限本科4年完成,具体见《上海电力学院体育特长生管理办法》。

八、体育课教法特点

(一)、个性化和多样化。

提倡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多边互助活动,努力提高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最大限度的发挥学生的创造性。

(二)、科学性和实效性。

注重教法的研究,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和练习方法的指导,提高学生自学、自练的能力。

九、体育课程评价

建立课程评价体系的目的在于能全面真实的反映大学生的体育学习效果,也是衡量教学效果的重要依据。

对于体育课程的评价采用定量评价即量化评价和定性评价即行为评价相结合的原则。

在对大学生技、战术和理论知识进行评价的同时,把学生良好的参与意识、良好的学习态度、良好的人际关系和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以及学生的进步幅度、考勤等纳入评价内容,并成为教学效果的组成部分。

体育课程评价包括对学生的学习、教师的教学和课程建设等三个方面。

学生的学习评价应是对学习效果和过程的评价,主要包括体能与运动技能、认知、学习态度与行为、交往与合作精神、情感表现等,评价的主体方面,包括教师评价,学生相互评价和学生自我评价;评价的形式上,包括口头评价、观察、测定、考试等种种方式;在评价的时间方面强调通过抽象目标的具体化和操作化,在日常教学过程中进行;评价中应淡化甄别、选拔功能,强化激励、发展功能,学生学习效果的判定要把学生的终结性评价结果与学习过程中的进步幅度相结合,使学生能看到自身的努力所获得的成就,从而建立起对体育学习的信心和自尊心。

把《标准》的有关精神和内容纳入课程评价内容。

教师的教学评价内容主要包括教师业务素养(专业素质、教学能力、科研能力、教学工作量)和课堂教学两个方面,可通过教师自评、学生评价、同行专家评议等方式进行。

课程建设评价的内容主要包括课程结构体系、课程内容、教材建设、课程管理、师资配备与培训、体育经费、场馆设施以及课程目标的达成程度等,采用多元综合评价的方式进行。

评价过程中,应重视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反应,重视社会有关方面的评价意见。

体育课程建设的评价由上级主管部门组织进行。

1.考试内容:

主要包括各专项技术、战术、专项身体素质占总成绩70%,理论知识占总成绩10%,课堂表现占总成绩20%。

2.考试标准:

根据各专项教学内容的不同要求,对技战术、专项素质和理论知识采用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相结合的方法。

课堂表现除考勤外,主要以定性评价为主。

但定性评价在操作上有一些难度,还须通过不断总结,在实践中改进和完善。

3.考试办法:

(1)理论知识考试主要采用大型综合作业、提问、口试等形式,每学期末进行一次。

(2)技、战术及专项素质考试实行同一项目统一标准,教考分离。

由同项目教师交换考核,同项目教师不足时,另行安排。

(3)学生每项考试一次,给予一次补考机会,无缓考,当学期不及格需在下学期重修。

(4)学生成绩累计60分或合格为及格,但必须参加所有内容的考核,否则视为不及格。

(5)学生必须按时听课,方准参加课程考核。

若未经请假,缺课累计达到或超过课程学

时数三分之一,则取消参加该课程期末考试的资格。

未办理选课,擅自听课者不准参加该课程的考核。

(6)重修课程取得的学分,可替换原来的低绩点或零绩点。

(7)考试的组织与管理由体育部负责实施。

(8)未尽事宜以上海电力学院学籍管理规定和体育教学部的决定为准。

实施教学大纲的要求及说明

为保证《教学大纲》的顺利实施,在实施过程中应遵循以下几方面的原则:

(一)从实际出发注重实效的原则。

在大纲的制定过程中以学生的需求、地域的特点、气候的情况、场地器材及师资队伍的状况为基本出发点,力求课程设置新颖性,多样性,注重实效,实事求是。

(二)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和连贯性原则。

本大纲的教学内容的选择与学科发展相适应,反映本项目内容的新发展,新趋势,并且注重教学内容的循序渐进原则和每个学期学习内容的连贯性,并使之有机结合。

体现以人为本,有利于学生所学、所用、所练。

(三)、教学内容与选项课根据学生需求做出相应调整,热门课程的增加,将加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选择空间。

(四)因场地、器材和师资条件的各种限制,个别项目在有条件或条件成熟时方可开课。

 

第二部分专项课课程教学大纲

总学时数:

120学分数:

4

适用:

大学本科

一、体育课程的性质、任务和目的

(一)课程性质

体育课程是以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以体育教育和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为媒介,达到增强体质,提高体育素质(身体基础,心理发展水平,体育文化素养,终身体育能力),促进健康为目的的公共必修课。

体育课程寓身心教育于一体,通过传授锻炼身体的知识技术技能,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确立终身体育的思想,培养道德和意志品质的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过程,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重要方面。

体育课程是高校教育工作的中心环节,是实现高校体育目标的重要渠道,是把宏观的体育教育思想、观念和理论与教育实践联系起来的重要途径。

(二)课程任务

1.正确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培养终身体育意识,积极参加各种体育活动,熟练掌握两项以上锻炼身体的方法和技能,不断提高运动能力和水平。

2.基本掌握有效提高身体素质、全面发展体能的理论知识和方法,正确测试和评价自己的体质状况,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具有健康的体魄。

3.通过体育活动,积极调整自己的心理状态,养成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提高适应社会的能力。

(三)课程目的

体育是大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衡量育人质量标准的重要内容之一。

体育课程的首要目标是培养具有健康第一意识和健康体魄的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

根据高校体育课程性质,基于“抓质量、创特色”的办学思路,我们把课程目的定位为:

培养学生具有健康第一和终身体育思想,切实增强学生身心健康水平,激发学生积极参与体育活动的兴趣,养成经常锻炼身体的习惯,形成良好的健康生活方式。

二、课程基本内容和要求

1.专项课:

为顺应新时期大学生人才培养的要求,根据新时代大学体育教学特点,特开设体育专项课程(四个学期共计120学时)。

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能力,自愿选择由学校开设的两项或两项以上的体育运动项目。

由授课教师根据本专项教学大纲,安排容易学习和易于掌握的专项理论知识和技能,来发展和提高学生的运动能力和技术水平。

教学内容:

根据我校的场地设施、师资和学生等情况,专项课开设篮球、足球、排球、手球、乒乓球、羽毛球、击剑、健美、武术、健美操、瑜珈、网球、爵士舞、体育保健等。

2.选修和素质拓展课:

根据我校现有的条件和学生的需求、兴趣和爱好,以课外单项选修或素质拓展形式开课,为学生提供选择自己的练习手段、练习强度、练习伙伴、创设自主练习的氛围。

帮助学生培养自发自主进行体育活动的能力和习惯,使学生充分理解参加体育活动的必要性,结合参加体育活动的乐趣,建立良好的体育生活态度,并获得人际关系需要的满足,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3.康复保健课:

康复保健课是为患有较严重的慢性病、残障或有医院证明确实不能参加正常的体育活动的学生而开设的一门适应性体育教育课程。

课程以保健康复的基本原理知识为基础,以中国传统体育养生保健和各种体育疗法相结合作为康复手段,达到适应性体育教育的目的。

通过保健课的学习,学生能够根据自身的健康状况制定科学的运动处方,并进行有目的的锻炼,从而达到身心健康的目的。

教学内容:

基础理论、体育保健与康复概述、体育保健与康复基本原理、体育保健与康复运动处方、体育保健与康复测定、评价身体成分测试、运动处方制定、球类康复练习方法、传统养生练习方法等。

4.体质健康测试课

根据国家教委关于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有关文件精神,为了促进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养成经常锻炼身体的习惯,提高自我保健的能力和体质健康水平,从而对身体形态、身体机能、身体素质等方面综合评定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

体质健康标准测试内容包括1000米(男)800米(女)或台阶试验、坐位体前屈(男)仰卧起坐(女)或握力、立定跳远或50米、身高体重、肺活量等。

5.运动训练课

参照运动队管理条例执行。

三、学时分配:

(一、二年级共120课时)

四、有关说明:

(一)教学时数

1.一年级:

(60学时)

第一学期30学时,每周2学时,共15周第二学期30学时,每周2学时,共15周

2.二年级:

(60学时)

第三学期30学时,每周2学时,共15周第四学期30学时,每周2学时,共15周

3.运动训练课时数:

参照运动队管理条例执行

(二)学分(共4学分)

1.一、二年级:

凡每学年体育(标准)成绩合格者得2学分。

2.运动队学分:

参照运动队训练管理条例执行。

3.康复保健课学生,经过考核成绩合格者,(成绩注明:

保健字样)获得相同的学分。

(三)、课程选编教材的原则

1.把“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作为选编教材和教学内容的基本出发点,建立一个以增进健康、适应学生全面发展的教材体系,在此体系中,通过传授锻炼身体的知识技术和技能,树立学生正确的健康观念,最终达到确立终身体育思想的目的。

2.注重教材的科学性、时代性、健身性、民族性、趣味性和实效性。

力求符合新时期大学

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兴趣爱好,有利于学生个性和能力的培养。

(四)、体育成绩的考核结构

1.考核结构

(1).一、二年级:

体育课、体育理论、体质健康标准、课外体育活动,四个方面的内容综合考核。

(2).康复保健课:

一、二年级:

体育课、体育理论、课外体育活动三个方面的内容综合考核。

(3).运动队的体育成绩考核:

参照运动队训练管理条例执行

2.考核项目与成绩评定

(1).考核项目与成绩评定参照各选项课考核项目与成绩评定方法。

(2).康复保健课考核项目与成绩评定方法另定。

(五)、关于体育(标准)成绩有关事宜的规定

1.关于体育课和体质测试标准成绩相应的等级规定

●体育课成绩

(1)体育课成绩在39分(含39分)以下为重修;

(2)体育课成绩在60分以下为不及格;

●体质健康测试标准成绩

(1)体育(标准)成绩在59分(含59分)以下为不及格

(2)体育(标准)成绩在60分以上——75分为及格

(3)体育(标准)成绩达到76分以上——85分为良好

(4)体育(标准)成绩达到86分以上为优秀

(5)学生毕业时,体育课和体质健康测试标准成绩达到60分(及格)准予毕业。

2.关于补考:

依据学校规定,对于一、二年级体育(标准)不及格的学生,本学年准予补考一次,补考不及格则学年评定成绩为不及格,予以重修。

(六)、体育课程教学管理

1.选课程序及管理办法

(1)一年级第一学期第一周根据体育教学部公布的开设有关项目进行选项。

(2)一年级第二学期、二年级每学期在上学期末根据体育教学部公布的开设有关项目进行选项。

(3)学生选课后需按学校教学管理规定上好课,严格执行学校有关的各项规章制度和体育教学常规。

2.课程管理

(1)各校区根据有关项目在各指定地点上课。

(2)任课教师负责对本班学生体育理论知识、技术与技能、健康标准及学习行为(出勤、课堂表现)等状况进行综合评价。

(七)、体育理论教材纲要

1.基础体育理论(教材《高校体育与健康教程》)

第一章:

体育与健康概念(第一学期)

第二章:

体育锻炼对人体各器官系统的作用(第一学期)

第四章:

体育锻炼与常见病防治(第一学期)

第六章:

运动损伤预防与康复(第一学期)

第五章:

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第二学期)

第七章:

体育锻炼与营养(第二学期)

第八章:

体育锻炼与环境(第二学期)

第九章:

养生保健(第二学期)

第十章:

现代奥林匹克运动暨国际重大体育赛事(第二学期)

2.专项体育理论

(1)项目简介、锻炼价值

(2)基本技、战术理论及有关裁判法规则

 

《体育保健》课程教学大纲

HealthCare

一、课程的性质、任务和目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