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五次月考试题.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5200927 上传时间:2023-07-02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43.1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五次月考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五次月考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五次月考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五次月考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五次月考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五次月考试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5页
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五次月考试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5页
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五次月考试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5页
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五次月考试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5页
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五次月考试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5页
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五次月考试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5页
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五次月考试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5页
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五次月考试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5页
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五次月考试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5页
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五次月考试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5页
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五次月考试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5页
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五次月考试题.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5页
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五次月考试题.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5页
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五次月考试题.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5页
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五次月考试题.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5页
亲,该文档总共2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五次月考试题.docx

《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五次月考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五次月考试题.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五次月考试题.docx

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五次月考试题

宁大附中2018-2019学年第一学期第五次月考

高三语文试卷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阅读题

甲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书法:

彰显中华文化独特魅力

书法与绘画、音乐等纯艺术门类不同,它不仅仅是艺术,因为书法首先是中国的文字。

文字是一个国家文化发展的母体和载体,独一无二的书法无疑是中国文化区别于世界其它文化的标志之一。

我们对传统的文化、传统的书法要有敬畏之心。

中华文明和中国艺术独特性的代表之一,就是我们来自古沿用下来的书法。

中国的书法拥有五千年的发展历史,它是历代书法家精神的结晶,是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更是中国人智慧的“舍利子”。

一个对自己文化都不敬畏的民族何谈自尊。

回顾历史,作为文字的书法,是完全实用性的,是人们生活、交往、奏事不可缺少的:

但作为艺术,中国古代书家追求法度,追求书卷气、文人气,使书法不仅成为人们用来记叙和表达思想的实际手段,更用书法来体现文人的才情和学养,所谓“字如其人”、“书为心画”。

一部书法史,就是一部中国文化发展史,书法艺术延续了近三千年的辉煌,正是中国文化的魅力所在。

从二十世纪初西方的钢笔进入中国以来近半个世纪,硬笔代替了毛笔,使中国书法渐渐不再具有实用性。

尤其是近十多年来,随着电脑的高度发展和普及,这一代年轻人不要说写毛笔字了,甚至即将远离硬笔,进入一个无纸无笔的键盘时代。

过去,古人入私塾读书,识字、吟诵、书写三者是合而为一的,是一个不可分拆的整体。

但是,在现代教育兴起之后,中国文字的整体性和书卷气的传统被拆解:

文字、音韵、书法,成为不同专业:

文字归于中文,吟诵归于表演,而书法归于美术。

识字作为必修课,书法却成为选修课。

而今研究中文的,往往不了解书法:

美术学院学书法的,并未开设文字、音韵的课程。

可见,书法传统在代际绵延中发生了多次重大变化,书法之“法”对于使用毛笔的人来说,越来越隔膜,正因为如此,人们对于书法的认识也越来越混乱。

尤其是经历了上个世纪的战乱与运动,书法传统的脉被人为地割裂了,直接造成了今天书法创作、鉴赏与批评的标准不断地泛化甚至是丧失。

书法不仅是写字,其深层所蕴含的,是中国古人认知世界的一种睿智的方式,是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标杆。

文化不能遗传和移植,也不能复制和再生,必须从小培养,必须要不断坚持,少则几年、十几年,多则几十年,甚至是一辈子。

孜孜不倦、点滴积累,耳濡目染、薪火相传,不然就会在不知不觉中丢失。

汉字对中国文化来说,是母体,是源头,是根本。

书法应是每一个中国人的必修课。

弘扬传统书法事业,正是弘扬中华文化最基本的因素,也是“文化安全”的保障所在。

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重新被呼唤,中华民族精神重新被构建的伟大历史进程中,我们中青年书法家需要不断努力补上传统文化的精深课程,同时发挥自身的影响力,用生命凝结的书法艺术,呼唤出民族文化的新辉煌,全力肩负起我们应该承担的文化责任与历史使命。

1、下列关于“书法艺术”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作为艺术,书法同绘画、音乐等纯艺术不同,它是中国文化区别于世界其他文化的标志之一。

B.中国文字具有五千年的发展史,它是中国历代书法家精神的结晶,是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

C.书法史就是一部中国文化发展史,书法艺术延续了近三千年的辉煌,也是中国文化的魅力所在。

D.书法不仅是写字,还有更深层的蕴含,它是中国古人认知世界的一种睿智的方式,要想薪火相传,必须从小培养、不断坚持。

2、下列对“书法艺术”渐趋衰落的原因的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古人入私塾读书,识字、吟诵、书写三者是合而为一的,是一个可分拆的整体。

B.现代教育将文字、音韵、书法分割成不同的专业,阻碍了书法艺术的发展。

C.二十世纪战乱与运动人为地割裂了书法传统的脉搏,直接造成了今在书法艺术标准的泛化甚至是丧失。

D.现代人对于书法不能从小培养、不能坚持,在不知不觉中丢失了书法艺术。

3、下列表述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3分)

A.传承书法艺术,就是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全体公民都要肩负起应该承担的文化责任和历史使命,特别是中青年书法家。

B.古代入私塾读书,往往将识字、吟诵、书写合而为一,而现代教育却将其分割开来,造成了学生书法艺术的缺失。

C.书法艺术不仅体现了文人的才情和学养,而且也成为人们用来记叙和表达思想的重要手段。

D.书法作为自古以来延续下来的中华文明和中国艺术独特性的代表,我们应该对其有敬畏之心。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完成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姚文然,字弱侯,江南桐城人。

明崇祯十六年进士,改庶吉士。

顺治三年,以安庆巡抚李犹龙荐,授国史院庶吉士。

五年,改礼科给事中。

六年,疏请“敕抚、按、道恩诏清理刑狱,勿任有司稽玩。

条赦之外,有可矜疑原宥者,许专疏上陈”。

又请重定会试下第举人选用例,以广任使。

又请敕各省督抚勿滥委私人署州县官。

诸疏皆下部议行。

寻转工科。

八年,世祖亲政,疏请今都察院甄别各省巡按,下部院会议,以六等考核.黜陟有差。

是岁。

江南、浙江被水,文然请灾地漕米改折,视灾重轻定折多寡。

既,又言:

“折漕例新定,民未周知。

官吏或折外重徵耗银,或先已徵米而又收折,或折重运轻,其弊不一。

请敕漕臣密察严劾。

”上并采纳。

十年,疏言大臣得罪不当锁禁,得旨允行。

迁兵科都给事中,乞归养。

康熙五年,起补户科给事中。

九年,考满内升,命以正四品顶带食俸任事。

故事,给事中内升,还籍候补。

留任自文然始。

文然与魏象枢皆以给事中敢言负清望,号“姚魏”。

十年,两江总督麻勒吉坐事逮诣京师,仍用锁系例。

文然复上疏论之,上谕:

“自后命官赴质,概免锁系,著为令。

寻迁副都御史,再迁刑部侍郎。

十二年,调兵部督捕侍郎。

京口副都统张所养劾将军柯永蓁徇私纵恣,令文然往按,永蓁坐罢。

迁左都御史。

十三年,疏言:

“福建耿精忠、广西孙延龄皆叛应吴三桂,中间阻隔,赖有广东。

精忠将士旧驻其地,熟习山川形势,倘与延龄合谋相犄角,则广东势危。

江西境与福建、广东接,倘侵据赣州南安,驿道中断,饷阻邮梗。

宜驻重兵通声援。

”上嘉纳之。

陕西提督王辅臣叛,河南巡抚佟风彩引疾,上已许之;文然言河南近陕西,流言方甚,风彩得民心,宜令力疾视事,上为留凤彩。

文然屡有论列,尤推本君身,请节慎起居。

孝诚皇后崩,权攒巩华城,上数临视,文然密疏谏,且引唐太宗作台望昭陵用魏徵谏毁台事相拟,上亦受之,不怫也。

十五年,授刑部尚书。

时方更定条例,文然曰:

“刃杀人一时,例杀人万世,可无慎乎?

”乃推明律意,钩稽揅讨,必剂於宽平,决狱有所平反,归辄色喜。

尝疑狱有枉,争之不得,退,长跪自责。

又以明季用刑惨酷,奏除廷杖及镇抚司诸非刑。

十七年,卒,赐祭葬,谥端恪。

(选自《清史稿》)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勿任有司稽玩稽:

拖延

B.勿滥委私人署州县官署:

部署

C.以给事中敢言负清望负:

享有

D.仍用锁系例系:

禁锢

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是一项是(3分)

A.“会试”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的中央考试。

B.“黜陟”指人才的进退,官吏的升降。

C.“乞归养”请求辞职回家。

D.“视事”旧时指官吏到职办公。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姚文然直言敢谏。

他上疏请求朝廷清理刑狱,请求重定会试时落第举人的选用标准,用六个等次考核各省巡抚,大臣获罪不应用枷锁等,多被皇帝采纳。

B.姚文然关爱百姓。

江南、浙江遭遇水灾时,他请求根据灾情的轻重将漕米赋税削减并折换成银两,以减轻灾区负担。

决狱有所平反,他就面带喜色;如果有冤案,他就争辩,不得时就很自责。

C.姚文然重视法律。

当朝廷要更定条例时,他认为条例能杀人万世应慎而又慎,务求刑律宽平,以明末酷刑为戒,上奏废除廷杖。

D.姚文然通晓军务。

在任兵部督捕侍郎期间,查究柯永蓁徇私纵恣案件,上奏耿精忠和孙延龄合谋将危及广东,应在江西驻扎重兵对广东予以声援。

7、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O分)

(1)条赦之外,有可矜疑原宥者,许专疏上陈。

(2)考满内升,命以正四品顶带食俸任事。

故事,给事中内升,还籍候补。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8~9题。

念奴娇·登石头城

[元]萨都剌

石头城上。

望天低吴楚,眼空无物。

指点六朝形胜地,唯有青山如壁。

蔽日旌旗,连云樯橹,白骨纷如雪。

一江南北。

消磨多少豪杰。

寂寞避暑离宫①,东风辇路②,芳草年年发。

落日无人松径冷,鬼火高低明灭。

歌舞尊前,繁华镜③里,暗换青青发。

伤心千古,秦淮一片明月。

【注】①离宫:

行宫,古代帝王出巡暂住之地。

②辇路:

宫中的路,多供帝王的辇车行走。

③繁华镜:

有细致花纹的铜镜。

8、这首词的景物描写营造出了怎样的意境?

词人借此抒发了什么感慨?

(5分)

答:

9、这首词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

请结合词句进行赏析。

(6分)

答: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6分)

(1)韩愈在《师说》中表达自己写作目的的两句是,。

(2)李白在《蜀道难》中描写急流和瀑布飞泻、发出巨大声响的诗句是,。

(3)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

”两句以孩子梦中蹬破被里的描写来表现当时诗人一家生活条件的艰苦。

乙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

注意:

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

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

作答时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大题对应大题号下方的方框涂黑。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题。

(25分)

竹叶舟

川端康成

秋子把水桶放在蜀葵旁,从梅树下的一颗矮竹上摘了几片叶子,然后把叶子放在水桶里。

“船,你喜欢吗?

”小男孩出神地盯着水桶看。

他抬起头看看秋子,咧着嘴微笑着。

“秋子给你做了好多好玩的船,”小男孩的妈妈说,“因为你是好孩子。

如果你听话,秋子就和你一起玩。

秋子之所以要跑到屋外的小院子里来,是因为察觉到小男孩的妈妈想同她的爸爸单独聊聊。

这个孩子很淘气。

秋子就把他领了出来。

他是她未婚夫最小的一个弟弟。

他搅着叶子,“它们在打仗呢!

”他高兴得跟什么似的。

她把洗净的和服拧干,晾了起来。

战争已经结束了,但是,她的未婚夫还没有回来。

“打!

”小男孩一边使劲地搅着水。

一边喊,“狠狠地打!

“你把衣服全搞湿了。

“要不然它们不动呀!

”确实,他把手一拿出来,竹叶就静止不动了。

“把竹叶放到河里去,那样就不会停了。

小男孩把桶里的竹叶捞了起来,秋子把水浇到蜀葵上,然后把水桶拿回厨房。

她站在河边的一块石头上,把竹叶一片一片地扔进河里。

小男孩乐得直拍手。

“我的打赢了!

你看,你看!

”他沿着河边,跟在竹叶后面跑,,秋子把最后的几片扔到河里,跟在小男孩的后面跑。

她跑得很费力,因为她的左脚有毛病。

她孩提时,得过小儿麻痹症,左脚跟着不了地。

这左脚狭小,柔软,脚面弯得拱了起来,她既不能跳绳,也不能走稍远一点的路。

她放弃了婚嫁的希望,但不久却订婚了。

毅力可以克服生理上的缺陷。

她比任何时候都更卖力地锻炼,希望能使左脚跟着地走路。

脚跟很快地起了泡。

但她坚持着。

不久,便失败了。

尽管放弃了锻炼,但打泡后的伤疤仍留在她的左脚跟上。

就像烂冻疮似的。

这男孩是她未婚夫的弟弟,所以这是她第一次用脚跟走那么多的路。

面前是一条小溪,上面浮动着杂草。

两三片竹叶被勾住了。

小男孩就在她面前约一步的地方看着竹叶。

一点也没有注意到她走过来,更没有留神她走路的姿势。

小男孩颈子上的深凹处使她想起了她的未婚夫。

她很想把孩子抱在怀里。

小男孩的妈妈走了出来,对她说了声“再见”,便挽着孩子走了。

“再见!

”小男孩平静地说。

不是她未婚夫死了,就是婚约被取消了。

大概是战争时的阴郁气氛才使他想同一个跛得厉害的姑娘订婚的。

她没有进屋去,而是走到隔壁看人家造房子。

这房子大概是郡里最大的一间,大家都站在那里看。

战时,建筑中断,野草丛生;现在一下子都改观了,门口还有两棵苍劲的松树。

在秋子看来,这是一种坚固结实的房屋,但是,却有许多窗户,走廊好像全部包在玻璃里。

大家猜测着搬进去住的会是什么样的人,但谁也无法确切地知道。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秋子家屋外的小院子里,长着蜀葵、梅树和一棵矮竹,有可供晾晒衣服的绳子或杆子之类的东西,还有可供汲水的井。

B.“如果你听话,秋子就和你一起玩。

”小男孩的妈妈说这句话,不仅是鼓励小男孩听话,还暗含让秋子就在院子里陪小男孩玩的意思。

C.小男孩喜欢竹叶互打,体现了他好战的心性,这一点使得秋子想起了她的未婚夫,因为秋子的未婚夫是一位参战的士兵。

D.这篇小说在情节上较为平淡,几乎没有起伏变化,不仅没有一般小说的开端、发展,甚至没有一般小说的情节上的高潮。

E.小说在表达上,虽然用语简淡洁静,较为客观冷静,但细细品味,仍能读出其中蕴含着的一股深沉浓烈的情感。

(2)题目中提到“竹叶”,文中也分别提到“竹叶”在水桶中和河流中,“竹叶”的这几次出现有哪些作用?

请分别简要分析。

(6分)

答:

(3)秋子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请简要分析。

(6分)

答:

(4)这篇小说在结尾处没有明确地写出结果。

秋子的婚事,到底是未婚夫死了还是婚约被取消了,没有给读者一个明确的交代;连同那个房子,搬进去的是什么样的人,也都无法确切地知道。

对于这样的安排,有人认为这是匠心独运的妙法,也有人认为这是小说的局限或弊端。

你的看法是什么?

请结合全文内容谈谈你的看法,并说明理由。

(8分)

答: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题。

忆高华年——语言学界宗师.一生钟情学问

①年轻有为。

这四个字可以说是对高华年在20多岁时便已取得相当的学术成就的最好注解,而走上语言学研究这条路,是他一辈子的选择。

从未改变过。

②和民国时期很多学术大师一样,高华年在进入大学之前,走的也是“新派小学+教会中学”之路。

而这种模式也决定了他在国学和英文方面,都有着相当不俗的造诣。

高华年之子高植生回忆说:

“我的七叔曾经告诉我,父亲在中学时就很严谨,他的笔记本,每一个本子里都是很小的字,从第一页到最后一页。

都是写得满满的。

③现在可以确定的是,高华年年轻时并没有想过从事语言学方面的研究。

最早的时候他应该是想成为一名教师。

所以中学毕业后。

他就去报考了国立北平师范大学。

而根据高植生的说法。

他的父亲是在北师大期间,受到黎锦熙教授的影响,才开始立志“研究学问”。

虽然在这期间,由于抗日战争的爆发,北师大被迫迁到西安,但这并没有影响到高华年的志向。

毕业后,他报考了北京大学文科研究所的研究生,辗转了很久才从西安到达昆明。

而在此时。

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南开大学已经在昆明组式西南联合大学。

④在文科研究所里,高华年得到了罗常培、李方桂两位中国语言学界泰斗的指导。

两位大师震惊于他那过人的听力,开始“因材施教”,帮助他向语言举方面发展。

这期间,由于昆明四周少数民族众多,高华年就开始对云南的黑彝等少数民族语言进行深入调查并写出报告。

也正因为这些成就,1943年1月,罗常培写信给冯文潜教授,推荐年仅20多岁的高华年在毕业前就开始到南开大学的边疆人文研究室工作。

⑤1944年,高翠年的《昆明核桃箐村土语研究》一文获当时的教育部嘉奖,同时获奖的还有闻一多、陈寅恪、冯友兰等这些当时已成名的学术大师。

刚毕业的高华年能得到此奖,足可以证明他这篇文章的学术水平之高。

⑥由于“天赋异禀”,凡是人类发出的声音高华年都能听出其不同,在听音、发音、辨音方面他是当代第一人,即使到了垂暮之年,功夫犹在。

即将出版的《高华年文集》收集了很多他年轻时候写的文章。

经历了60多年的风雨洗刷之后。

有些文字已经模糊不清了,只能影印出来。

高华年的夫人植符兰说,很多高华年亲手写的声韵、语言研究和少数民族语言调查的材料。

“现在的年轻人可能写不出来”。

⑦还有一个事实也能说明高先生的独一无二。

他在中大中文系前后开了七门课,但因为他不在了,有些课比如《少数民族语言调查研究》《汉藏系语言概要》,中文系已经开不了了。

并不是没人想学,而是很少有人在听音、辨音等方面能有高先生这样的造诣。

当然,除了这种天分之外,高华年的勤奋也令人吃惊:

穷尽一生收集到的海量的调查材料,包括很多卡片、笔记本,单是收集在《高华年文集》中的,数量就已经非常庞大。

高华年师从罗常培和李方桂,加上西南联大所在地昆明四周的少数民族众多,为高华年成为大师创造了外在条件;而他拥有的那双无比灵敏的、能够分辨出人类最细微语音差异的耳朵,则为他成为语言学大师提供了天然的内因。

⑧从民国时期一路走来的学者大师们,大都有一种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风骨。

高华年作为其中之一,自也有其可敬之处。

⑨作为书生,高华年从来都不乏那倔强的嶙峋骨。

抗战胜利后的1946年,高华年随南开大学搬回天津。

途中在重庆候机北上时,他于7月17日得知闻一多教授在昆明被刺的消息,极为愤怒,并和西南联大滞留重庆的33位教授,包括金岳霖、姚从吾、马大猷等一起致电南京政府教育部部长朱家骅,要求主管当局务必缉凶归案,严究主使。

“一代通才,竟遭毒手!

正义何在?

纪纲何存?

同人等不胜悲愤惊愕!

”教授们的痛斥让社会舆论更加沸腾了,也使蒋介石陷入了整日的“忧闷”,最后被迫下令让刚上任全国警察署署长的唐纵前往昆明办案,并声称该案为“政府莫大之耻辱”。

⑩作为书生,高华年同样有那指点江山、挥斥方道的热血时刻。

在联大的岁月里,高华年和所在班级的同学经常到罗常培先生家做客。

虽然时已至深夜,但胸怀天下的年轻人在讨论问题时还是会遏制不住憋得火热的喉咙,争论声大作。

恰好当时陈寅恪先生住在楼上,于是有时候就会听到陈先生用拐杖敲地板的“笃笃笃”的声音。

这时罗先生就会说,“陈先生要休息了,你们快回去吧”,众人这才作罢散去。

作为学者,高华年的政治判断同样准确。

随着国民党在解放战争中的溃败已无法挽回,1949年天津的国民党政府决定撤离,同时准备好了飞机让大学里副教授以上的教师离开,但高华年最后选择了留下。

经过几十年的风雨磨砺之后,当被问及当年为何不强随国民党去台湾时,他也只是云淡风轻地说一句“当时就是不想去”。

此后,高华年在1950年南下广州,先在岭南大学任教。

在中山大学和岭南大学合并后,他就一直在中山大学语言系任教授,这也是中国的第一个语言系。

在1954年全国院系调整时,大部分语言系的师生被合并到了北京大学中文系。

高华年本也想去北京大学,毕竟他是北大的校友,同时他的导师罗常培以及很多朋友也都在北京。

但那时他正陷入热恋,同时考虑到在广东更适合做少数民族语言的研究,便选择留在了中大,并一真任语言学教研室主任至退休。

几十年来,他为中国的语言学界培养了无数的人才,包括著名音韵学家唐作藩、著名方言学家詹伯慧等。

作为学者,高华年的低调谦逊也是很著名的。

弟子们总结高先生长寿的秘诀是:

淡泊名利,清心寡欲。

他的弟子、韩山师范学院院长林伦伦说:

“先生低调内敛,除了上课做学问,几乎没有什么应酬活动。

他不争名利,60岁退休年纪刚过不久就辞去广东语言学会会长等职务,让位给年轻人。

”(节选自《南方日报》,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高华年(1916~2018),福建省南平市人。

他曾是岭南语言学界的领军人物,也是中山大学对外汉语教学的奠基人。

一生潜心研究语言学,尤其在少数民族语言研究方面有很高的造诣。

生前是我国著名语言学家、中山大学中文系最高寿的老教授,我国少数民族语言学的奠基人之一,曾长期担任广东语言学会会长。

他著作等身,桃李满天下。

为了让大家更好地了解、学习他生前的著述,他的夫人植符兰副教授经过一年多时间的努力,把他失散于全国各单位的论文收集在一起,编成《高华年文集》。

近日由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

②每天除了与报纸和书为伴之外,高华年对其他的一切无甚关心,家里的事情也从来不管,甚至连自己一个月有多少钱的工资都说不出。

高华年唯一关心的事情就是,把自己的文章写好、修改好,将来结集出版后留给后世的人。

因为已经90多岁的他将名利看得淡如水。

③严谨的作风是高华年功成名就的重要原因之一。

高华年坚持认为,虽然会说普通话,但如果没有经过中文系基础课的训练,便不能当对外汉语教学的教师。

所以高华年让那些年轻老师去中文系补课,直到考试及格了才能回来进行对外汉语教学。

最后,当初只有6个学生的汉语培训中心,现在已经发展成为1000多人规模的国际汉语学院。

毋庸置疑,高华年是中大对外汉语教学史上的第一人。

(以上三则材料均摘自《南方日报》)

(1)对于文章内容的分析与表述,最为恰当的两项是(5分)

A.一代宗师,才绝惊艳。

高华年自小就走上了语言学研究这条路,这是他一辈子的选择。

他对此坚持不懈,从未改变过。

B.高华年的成功万万离不开罗常培、李方桂两位中国语言学界泰斗对他的指导。

因为两位大师震惊于他那过人的听力,所以开始“因材施教”,帮助他向语言学方面发展。

C.他是北大的校友,同时他的导师罗常培以及很多朋友也都在北京,这使得高华年也想去北京大学。

但那时他正陷入热恋,同时考虑到在广东更适合做少数民族语言的研究,便选择留在了中大,并一直任语言学教研室主任至退休。

D.本文文字质朴平实,着重语言描写(兼有动作刻画),攫取高华年生活的几个片段,生动形象地为我们展示了一位德高望重的语言大师的形象。

E.“每天除了与报纸和书为伴之外,高华年对其他的一切无甚关心,家里的事情也从来不管,甚至连自己一个月有多少钱的工资都说不出”体现了高华年对家庭的淡漠。

(2)为什么高华年被人们誉为“语言学界宗师”?

请结合文本内容分析。

(6分)

答:

(3)结合文本内容,简要分析高华年这一人物的形象特点。

(6分)

答:

(4)通读文章后,阐述高华年功成名就的原因。

(8分)

答:

第Ⅱ卷 表达题

五、语言文字运用(20)

1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1)在电子商务方面,他已经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是他没有,而是瞄准了新的领域。

(2)有分析家指出,西班牙队坚持旧的战术是,他们没有取得好成绩是理所当然的。

(3)在新的环境下,我们对行情的理解也要变化,不能,用旧的思维模式来指导自己的操作。

A.故步自封抱残守缺墨守成规B.墨守成规抱残守缺故步自封

C.抱残守缺故步自封墨守成规D.故步自封墨守成规抱残守缺

1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A.《平凡的世界》是路遥呕心沥血之作。

小说完成后,作者有一段时间甚至不能从书中回到现实世界来,连过马路也要弟弟搀扶。

不久他就去世了,但却被人们广泛传阅。

B.由于购房者大多是以炒房投机者为主,当房价抵不上按揭贷款的本息,这些投机分子就会选择“弃房断供”,把风险转移给开发商和银行。

C.从1996年错判冤杀到2018年沉冤昭雪,从最初重重阻碍到最终拨云见日,呼格案见证了司法机关冲破各种藩篱、勇于向自身开刀。

D.国家发展改革委批复的全长595公里、总投资160亿元的银西高速铁路将在今年下半年开工建设,建成后,银川至西安旅客列车运行时间将由现在的14小时缩短至3小时。

1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中华民族有自己独特的月亮文化。

,。

,。

祭月之举扩展至民间,民众亦有广泛的拜月习俗。

①且祭月的习俗绵延不绝

②现在北京的月坛即为明清帝王祭月的场所

③月亮崇拜古已有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