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教学设计1.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5204782 上传时间:2023-07-02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0.2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教学设计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教学设计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教学设计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教学设计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教学设计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教学设计1.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教学设计1.docx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教学设计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教学设计1.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教学设计1.docx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教学设计1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教学设计1

毛泽东

教学设计(A)

教学设想:

学生初次接触"消息"这种文体,应知道消息的最基本要求,一是内容要真实,要用事实说话,来不得半点虚假;二是报道要迅速及时;三是要简明扼要。

消息报道主要是用事实说话,但也可以插入简单的议论。

主要文体部分的第二层写完战况后,插入了简要的议论,应引导学生反复思考、细细品味它的作用。

本文语言极富特色:

准确、简明、概括性强;用词又鲜明、生动、富于感情色彩。

应引导学生欣赏、学习。

安排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由时代背景入手)

1949年4月20日,国民党政府拒绝签订国内和平协定。

解放军坚决执行毛泽东主席和朱德总司令向全国进军的命令,举行了规模空前的全面大进攻。

中国人民解放军于21日凌晨发起了渡江战役。

我们今天学的这篇消息,就是毛泽东同志当时满怀豪情写的一则全面报道前线战况的新闻稿。

二、初步感知课文,理出文章的脉络。

一条新闻,通常包括标题(有的还有副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五个部分,有的可根据情况省略导语或背景或结语:

A.请同学朗读课文,老师注意正音反馈。

B.给文章划分结构层次并概括主要内容。

明确:

1.正音:

根据学生朗读情况,要求注意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荻港锐不可当溃退歼灭要塞

2.文章分为两个部分。

A.从"新华社"到"渡江区域'为第一部分,即"导语"部分,简述渡江战役胜利成功。

B.从"20日夜起"到篇末是第二部分,即"主体"部分,详述三路大军战斗的经过,并指出我军渡江胜利的重要意义。

主体部分又分为三层。

从"20日夜起"到"已渡过30万人"是第一层,写出中路军渡江的时间、突破地点、渡过人数。

从"21日下午五时起"到"不起丝毫作用"是第二层,写西路.军渡江情况并加以评论。

从"汤恩伯认为"到篇未是第三层,写东路军渡江情况。

三、整体感知课文,揣摩、把握关键词语。

1.思考:

文章是抓住"横渡长江"来写的,与"横渡"的"渡"有关的词语有哪些?

与敌我双方交战情况有关的词语有哪些?

明确:

与"渡"有关的词语:

"冲破""渡至""渡过""渡完"等均是。

与"敌我双方交战情况"有关的词语:

写我方的有"歼灭""击溃""控制""封锁""切断"等;写敌方的有"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抵抗""微弱""泄气""毫无作用"等。

通过对这些词语的理解,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2.本文导语部分,语言简明扼要,概括性强,只用了两句话就及时、准确地对事情进行了报道,给读者以完整、鲜明的印象,可就关键词语作一下分析。

明确:

第~句话,既报道了我军之强大("百万大军"),又点出了战线之长("1000余华里"),"冲破敌阵,横渡长江"八个字写人民解放军所向披靡,战绩辉煌。

第二句话中的"均是"两个字概括了战线之广大,又洋溢着胜利的豪情,同时又是对"1000余华里"战线的具体说明。

3.导语前面的电头起什么作用?

明确:

电头写明通讯社的名称、发电时间,说明材料真实可信,消息及时。

4.本文的主体部分,着重报道人民解放军渡江的战斗情况,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安排材料的?

为什么中路军和西路军放在一起写?

为什么最后才写东路军?

明确:

从其结构来看,它是按照事件发生的先后,以及各路军进展情况来安排结构顺序的。

中路军和西路军所遇到的敌军的抵抗,都比较小,东路军所遇之抵抗较为顽固,所以中路军、西路军放在一起写,东路军后写。

而中路军渡长江行动在前,西路军在后,因此,先写中路军,再写西路军。

5.中路、西路大军的渡江情况,哪是详写的?

哪是略写的?

为什么要这样安排?

明确:

中路军写得简略,是因为新华社在此前已经有关于中路军的详细报道(见《我三十万大军胜利渡过长江》),此处简略交待即可转入下文。

西路大军写得稍详,是因为渡江正在进行中,有些事情需要交待,如"至发电时止,该路35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2/3,余部23日可渡完"。

已渡过的"正向南扩展中",预示了战役的前景。

6.本文对西路军渡江情况进行了评论,评论可分为两方面,这两方面的议论为何一略一详?

两方面的顺序颠倒一下好不好?

为什么?

明确:

评论中敌人毫无斗志的原因进行了分析,指出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另一方面和敌人拒绝签订和平协议有很大关系。

前者略议,是因为这个问题不言而喻;后者详评,是为了把少数战犯同广大官兵相区别,以利争取多数,孤立少数,瓦解敌军。

同时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正是我军发起渡江战役的直接原因。

此处着重点明这一点,更有力地证明了我军发动渡江战役在政治上是完全正确的。

至于后评论敌军,是为了引出下面对东路军渡江战役的记叙。

7.引导学生揣摩语言的准确鲜明。

采用讨论的形式,由学生找出用得好的词语加以分析。

(结合课后练习第三大题引导学生从①词语含义的差异②语句的感情色彩③简略和确凿说法的不同表达效果等方面进行区别分析。

8.小结。

消息是简明和迅速报道国内、国际新近发生的事实的~种新闻体裁。

(1)消息的基本要求:

让事实说话,内容真实准确,不能虚构或夸张;报道迅速及时;简明扼要。

(2)结构的五部分:

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

(3)消息的六要素:

时间、人物、地点、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

这几个知识点要求学生了解,以便更好地阅读和写作消息。

9.比较阅读

阅读"课后练习四"《我军横渡长江情景》。

这篇消息同样报道渡江战役,比较这则消息同课文在内容和写法上有什么不同。

提示:

相同:

都是新闻报道(消息),都具有报道及时、语言简洁的特点;都报道了渡江战役情况,歌颂了渡江战役的胜利。

不同:

课文从全局上对三路军分别作介绍:

本文只介绍了西路军某部渡江的情况。

课文介绍渡江情况简略概括,只交待了时间、地点、渡江人数、战役进展情况;本文作者以亲身经历对渡江作了详细具体的描绘。

课文有对敌军的分析及政策性极强的分化、瓦解、争取敌军等内容;本文对敌军情况几乎未作报道。

渡江战役开始后,新华社连续发表了两则新闻(《大军三十万昨日渡过长江》)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时间、内容都有连续性,可介绍给学生,便于学生了解渡江战役的全貌和理解课文详略的处理。

大军三十万昨日渡过长江新华社长江前线1949年4月22日2时电英勇的人民解放军21日已有大约30万人渡过长江。

渡江战斗于20日午夜开始,地点在芜湖、安庆之间。

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到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清退。

长江风平浪静,我军万船齐发,直取对岸。

不到24小时,30万人民解放军已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现正向繁昌、铜陵、青阳、获港诸城进击中。

人民解放军正以自己的英雄式的战斗,坚决地执行毛主席、朱总司令的命令。

教学设计(B)

教学设想:

教师先把新闻这种文章体裁向学生作一个简要的知识性的介绍。

应对时代背景做点介绍,或布置学生在课外找有关解放战争的资料,在小组内进行交流,这样也有助于理解课文。

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使学生感到有一定的思维难度,又不是无所适从。

本文学习的重点是消息的特点和文章的语言,不要求学生死记数字、地名、时间、事件等。

看插图、幻灯片,增强感官认识。

或听录音带,反复朗读,以体会语言特色。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获得信息一般通过什么途径?

我们要知晓国内外的大事,一般得通过报纸、电视、广播等。

但是,广播、电视、报纸都只是传播媒介,而报导这些事件的文字,才是最主要的,它们被称为"新闻"。

二、介绍新闻。

新闻这种文体从广义上来讲,包括消息、通讯、报告文学。

从狭义上来讲,只指消息,本文就是一篇报道及时的消息。

消息有三个特点:

1.让事实说话,内容真实准确,不能虚构或夸张。

2.报道迅速及时。

3.简明扼要,一条新闻包含标题(有时有副标题)、导语、主体、背景和结语五个部分,有时可根据需要省略导语或背景或结语。

新闻多采用记叙手法,因此新闻写作需注意记叙的六要素。

三、分析课文。

1.听录音带,看幻灯片,增强直观感受。

2.叫学生上黑板给加点的字注音(书上标记)。

分析课文:

1.消息通常由标题、导语、主体构成,导语指开头的一两句话,它用简明的文字,报道消息最主要最鲜明的事实,或者同时揭示主题思想,主体是对事实的叙述和展开,是消息的中心部分,努力避免和导语语言重复。

思考:

这则消息的导语是什么?

明确: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1000余华里的战线上,……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

2.导语部分告诉了我们哪些情况?

明确:

渡江人数(百万),渡江区域(1000余华里),渡江结果(冲破敌阵,横渡长江),这些都体现了渡江气势的雄壮和战线之长。

电头:

电头指说明发电者、发电地点、发电时间的文字,本文开头括号里的字就是电头,电头通常是必不可少的。

3.指明学生朗读主体部分,了解各路军渡江时间和人数,体会解放军锐不可当的气势。

①给课文主体部分分层次。

第一层:

从"20日夜起"到"24小时内即已渡过30万人"。

第二层:

从"21日下午"到"不到丝毫作用"。

第三层:

从"汤恩伯认为"到"业已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段"。

②指出各路军渡江人数、时间、进展,了解整篇新闻的具体内容。

(见下文的板书设计)

4.主体部分的三个层次安排有什么特点?

明确:

三个层次,从中路军到西路军再到东路军,这种顺序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一是与发动进攻的时间有关:

20日夜一一一一1日下午五时--22日下午;二是与所遇敌情有关,西路军与东路军虽同时发动进攻,但西路军与中路军又有相同之处,所遇敌军抵抗较小,而东路军所遇敌军之抵抗则较为顽固;三是各后之间有明显衔接,有时间上的衔接,渡江部队的衔接和内容上的衔接。

5.新闻的表达方式一般是以记叙为主,但也可穿插一定的抒情或议论,这段新闻中的议论部分是哪几句?

明确:

此种情况,一方面……不起丝毫作用。

这段议论,主要阐述了什么?

对敌我双方的议论,哪一方写得详细?

哪一方写得简略?

明确:

从敌人双方阐述了渡江战役迅速取得胜利的原因,我方的"英勇善战,钱不可当"与敌方的"希望和平,都很泄气"形成鲜明的对比。

讨论时我略敌详,一是因为我军的英勇善战是人尽皆知的,同时也是告诉读者,国民党反动派违背历史潮流,而人民解放军才是正义之师。

这段议论,使文章具有很强的政治性和一定的思想深度。

从写作角度来看,新闻中插入适当的议论,阐明问题,是允许的,也是必要的。

6.本文的语言特点。

要求学生从文中找出例子来进行分析,自由讨论,概括出本文语言方面的特点。

(讨论过程略。

明确:

本文的语言有以下几个特点:

(1)准确:

如"1000余华里""24小时内""至发电时止""余部"等。

(2)简洁而具有气势。

如导语中"百万大军""冲破敌阵""横渡长江",再比如"英勇善战,锐不可当","敌军则纷纷溃退,毫无斗志"。

(3)字里行间洋溢着胜利的豪情。

7.完成课后统习

8.布置课外写一篇新闻一

学生开始练习写消息,往往掌握不住这种文章体裁的写法,会把它写成一般记叙文。

为此,在布正作文时,最好先作辨析练习--把同一题材写成消息和记叙文,让学生进行比较;再强调新闻的要素,然后,取当天或近日的报纸上典型的新闻作为范例进行比较,以增强他们写作的兴趣。

板书设计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渡长江

毛泽东

标题:

单行概括事件

导语:

人数区域事件

主体:

各路军渡江情况

军别时间地段人数遇敌

中路军20日夜安庆--芜湖30万甚微

西路军21日下午五时安庆--九江(不含)35万甚微

东路军对日下午五时南京--江阴35万较强

进展:

渡至繁昌,鲁港等地已占领广大南岸地区,正向南扩展中_

摧毁抵抗,控制江阴要塞,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