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 学案第14 课第一次世界大战和战后国际秩序无答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5242844 上传时间:2023-07-02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647.3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 学案第14 课第一次世界大战和战后国际秩序无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 学案第14 课第一次世界大战和战后国际秩序无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 学案第14 课第一次世界大战和战后国际秩序无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 学案第14 课第一次世界大战和战后国际秩序无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 学案第14 课第一次世界大战和战后国际秩序无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 学案第14 课第一次世界大战和战后国际秩序无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 学案第14 课第一次世界大战和战后国际秩序无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 学案第14 课第一次世界大战和战后国际秩序无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 学案第14 课第一次世界大战和战后国际秩序无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 学案第14 课第一次世界大战和战后国际秩序无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 学案第14 课第一次世界大战和战后国际秩序无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 学案第14 课第一次世界大战和战后国际秩序无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 学案第14 课第一次世界大战和战后国际秩序无答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 学案第14 课第一次世界大战和战后国际秩序无答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 学案第14 课第一次世界大战和战后国际秩序无答案.docx

《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 学案第14 课第一次世界大战和战后国际秩序无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 学案第14 课第一次世界大战和战后国际秩序无答案.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 学案第14 课第一次世界大战和战后国际秩序无答案.docx

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学案第14课第一次世界大战和战后国际秩序无答案

第14课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

、历史纲要导引

通过分析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和结果,了解一战后国际格局下政治、经济形势的新变化,认识苏、美、德、日等国面对这些新变化所作出的不同选择及其影响。

、学科素养对接

、学习目标初呈现

重点难点

内容提要

思维导图

知识体系

一、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帝国主义与世界大战的酝酿 

(一)背景 ⑴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⑵它们竞相奉行帝国主义政策→掀起了新的瓜分世界的狂潮→亚洲诸国很快沦为殖民地半殖民地,非洲几乎被瓜分殆尽;⑶帝国主义各国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根本原因)

(三)20世纪初,欧洲两大敌对的军事集团形成:

 德国、奥匈帝国、意大利组成“同盟国”,英国、法国、俄国组成“协约国”。

 (四)疯狂的军备竞赛 两大军事集团形成后,竞相扩军备战,制定战争计划,制造政治危机和局部军事冲突,导致国际局势日益紧张。

 (五)1914 年6 月28 日,萨拉热窝事件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

  

二、第一次世界大战 

(一)1914年夏,第一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性质:

这场战争是列强重新瓜分世界、争夺世界霸权的帝国主义之战。

(二)大战进程

(三)一战结束 1、1914年,对德宣战的日本占领了德国在山东半岛的租借地,1915年,提出“二十一条”,企图灭亡中国。

 2、1917年,中国和美国加入协约国一方作战,加速了同盟国的失败 3、俄国在十月革命后退出一战 4、1918年11月11日,大战以同盟国的失败告终。

 (四)一战的影响:

 1、这场战争是列强重新瓜分世界、争夺世界霸权的帝国主义之战。

 2.(促进民族主义)第一次世界大战削弱了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力量,动摇了欧洲的世界优势地位,促进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民族觉醒。

 3.(开始改变国际格局)美国的参战和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开始改变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格局。

 4.(改变人们观念)这场空前惨烈的战争改变了人们的观念,反对战争、要求和平的运动日益高涨。

 三、一战后的国际秩序 1、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1)建立(构成):

“一战”结束后,战胜国在1919年和1921—1922年分别召开了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与会各国缔结了以《凡尔赛条约》和《九国公约》为代表的一系列国际条约。

性质:

在全球范围内建立的帝国主义的国际新秩序。

(2)体系的主要内容:

 ①《凡尔赛条约》:

德国及盟国承担战争罪责,战败国向战胜国割地赔款,裁减军备,德国的海外殖民地被战胜国瓜分;承认波兰复国,承认捷克斯洛伐克和南斯拉夫等国家独立; ②华盛顿会议及《九国公约》:

限制美国、英国、日本等国的海军军备;中国收回山东主权,列强同意“门户开放”“机会均等”作为侵略中国的共同原则。

 (3) 国际联盟 ①宗旨:

促进国际合作,实现世界和平与安全。

②评价:

国联是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战后的国际政治秩序;是第一个由主权国家组成的世界性国际组织。

国联形成决议的“全体一致”原则,使其在制裁侵略、保卫世界和平方面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实际成为英、法维护自己既得利益、操纵国际事务的工具,在制裁侵略,保卫世界和平方面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

概念阐释

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和雅尔塔体系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通过巴黎和会与华盛顿会议,帝国主义列强以强权政治原则建立了元

尔赛一华盛顿体系,它确立了帝国主义在欧洲、西亚、非洲、东亚以及太平洋地区的统治轨

序,是帝国主义国家重新瓜分世界、剩削和压迫广大落后国家和地区的体系。

因此,资本主又

大国和殖民地年殖民地人民的矛唐依然存在。

凡尔赛一华盛领体系没有消除各大国之间的开

质,却为新的国际冲突厘下了祸根。

在战胜国中,对势力范围的再分配也造成了各大国间的课

刻子质,20年代这个新铁序逐渐瓦解,到0年代被新的国际危机所替代。

想尔塔体系是对1945-191年间国际政治格局的称呼,得名于1945年初美、英、苏三圆

政府首脑罗斯福、丘古尔、斯大林在苏联雅尔塔(今属俄罗斯克里米亚)举行的雅尔塔会议

其特点是:

以美国和苏联两极为中心,在全球范国内进行争夺霸权的冷战,但不排除局部地区

由两个超级大国直接或间接参与的战争(如朝鲜战争、越南战争、阿富汗战争等)。

雅尔塔体

系的实质是大国实力对比和互相安协的产物,打上了大国强权政治的络印。

1989年的东欧巨变

和1991年的苏联解体,标态着两极格局的瓦解,也象征着推尔塔体系最终瓦解

疑难解析

如何理解帝国主义

帝国主义也称“垄断资本主义”或“现代资本主义”,特指资本主义发展的最高最后阶段,依靠海外投资,让其他国家劳动,获得利润的国家。

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阶段过渡到垄断阶段,帝国主义最后形成。

列宁认为,帝国主义阶段的经济具有下述特征:

生产和资本的集中高度发展,垄断组织在经济生活中起决定作用;银行资本和工业资本融合为金融资本,并在此基础上形成金融寡头;资本输出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瓜分世界的资本家国际垄断同盟业已形成;最大的资本主义列强已把世界领土分割完毕。

视野拓展

欧洲、美国、苏联实力对比变化及其对一战后建立的国际核序的影响

19世处来20世处初,欧洲整体实力很大,被你为“世界工厂”和“世界银行家。

它仅占活着广间的海外有场和没资场所,还向全世界後势输出自己的文化和制度。

但是旷日持久的世界大战使欧洲整体实力,尤其是经济实力大幅下降。

大战期间,欧洲的工业生产和海外投资惨遭破坏:

美国取代欧洲居于世界经济的领导地位;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打破了资本主义制度对欧洲的是新;战后西方列强的殖民地半植民地故起的民族独立新高潮也沉重打击了英法等欧洲国家。

与欧洲开始袁落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美国的崛起。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成为世界经济强国,又提出了以“十四点”为代表的国际关系新理念,国际影响力上升,但其军事实仍然十分有限,美国企图支配世界事务的努力遭到英、法等国的阻挠。

这说明,欧洲虽然夫去了经济霸权,但综合实力仍然强大,美国称霸世界的时机还不成熟。

另一方面,美国在重太区则居于主导地位。

因此,以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为代表的一战后的国际秩序,仍然以美是以及美国为其主导力量,强权政治和殖民体系并未被打破,国际联盟是这个国际秩序的代与此同时,美国在亚太地区则强调“门户开放”“机会均等”的新原则。

、核心素养共涵育

 “一战”与中国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中华民国北洋政府交通、财政高级官员,人称“梁二总统”的梁士诒就敏锐地察觉到,这场世界大战是中国改变弱势地位,摆脱受世界强国联合宰割的大好机会,并正确认识到协约国一方在人力物力上的巨大优势,力主中国加入协约国一方。

袁世凯原准备派兵参加欧战,但日本听到风声后担心中国参战将使战后中国国际地位增强不利日本在华利益,先是外交上极力阻止,不果后竟然使用武力威胁。

在日本的蛮横威胁下,梁士诒不得不想出用“劳工参战”的新方法。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共有来自包括山东、河北、河南、湖北、江苏、浙江和福建等省14万中国人作为劳工被派往欧洲去做战争勤务。

这些“华工兵团”在战争前线挖战壕、修工事,每天报酬仅仅5法郎,并先后有2万多人被德国的炮火炸死在战场上。

 协约国联军总司令法国元帅福煦称赞华工“是第一流的工人,也是出色士兵的材料。

他们在现代炮火下,可以忍受任何艰难,保质保量地完成各种任务。

”美国出版的《中国学生半月刊》则写道:

“一战赴法华工乃中国派往世界的信使,他们回国后将成为传播欧洲文明最有利和最有效的桥梁。

”同时,他们也把中国的太极拳传到了欧洲。

也有人这样评价这些华工:

“中国的地位不是外交家在辞令中争来,而是被外国人践踏的华工用血肉之躯争来的。

” 

请回答:

⑴根据材料,分析梁士诒力主中国加入协约国一方参战的理由。

中国参战为何采用“劳工参战”的方式?

(1)理由:

①中国可借此改变弱国地位,摆脱受世界强国联合宰割的局面;②协约国一方在人力物力上的巨大优势。

方式:

“劳工参战”。

原因:

日本竭力反对中国直接派兵参战;英法在战争中人员死伤惨重,兵力、劳力短缺。

⑵根据材料,概括指出第一次世界大战“华工兵团”的特点和作用。

特点:

来地广,人数多;主要从事战争勤务工作;报酬低;死亡率高;吃苦耐劳,不怕牺牲,表现出色。

作用:

成为中欧之间文明传播的使节;为协约国赢得战争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为中国赢得了战胜国的地位并为后来收回一些国家主权提供了条件。

、知识升华与反馈

一、回归时空

二、知识提纲

三、本课小结

[质疑与反思启示与认识]

由学生在学习后,进一步提出质疑与反思,或总结学习启示与认识

【限时训练】限时10分钟。

1.表3是《各强国工业生产排名变化表》(根据《大国的兴衰》改编而成),该表反映了()

A.工业排名取决于工业革命开展的次序  B.第二次工业革命使欧洲强国走向衰弱 

C.工业革命中帝国主义各国发展不平衡  D.美国在两次工业革命中居于主导地位

2.某双边军事协定规定:

“如果德国或意大利在德国支持下进攻法国,俄国应使用它所有的军队进攻德国。

如果德国或奥地利在德国支持下进攻俄国,法国应用它的所有的军队和德国作战。

”材料表明() A.欧洲两大军事集团正式形成     B.法德矛盾是帝国主义主要矛盾 C.法俄结成协约国具有正义性     D.法俄针对德奥同盟结成协约国 

3.“……一个半疯癫的18岁肺病患者,醉心于狂热民族主义剧毒的普林西普……砰砰几枪,声震全球。

”这个“声震全球”的事件是指() A.萨拉热窝事件    B.巴尔干战争    C.俄国十月革命    D.“施里芬计划”

4.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等原材料缺乏的国家大力发展化学合成技术,从而推动了化工技术的发展。

这从根本上说明了() A.战争是新技术发明的催化剂      B.发展化工技术利于实现持续发展 C.社会需要是科技发展的动力      D.科技进步是进行战争的重要条件

5.在历史课上,有位同学提出“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同盟国走向失败是必然的”的观点。

他的依据应该是() ①德奥同盟在经济上处于了劣势     ②同盟国在军事战略上存在失误 ③大战中对德宣战国家不断增加     ④同盟国殖民地少资源相对短缺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6.1917年4月,美国加入协约集团,对德宣战;1918年3月苏俄与德国签订《布列斯特和约》,退出帝国主义战争。

这两件大事() A.表明协约国阵营分化         B.表明德国是大战主导国 C.促成国际联盟的成立         D.使美国、俄国走向崛起 

7.一战结束后,战胜国召开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缔结了《凡尔赛条约》和《九国公约》等国际条约,在全球范围内建立了帝国主义的国际新秩序——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这一体系() ①承认南斯拉夫等部分国家的独立    ②使中国完全收回了山东主权 ③是以强权政治原则建立的新秩序    ④奠定了战后长期和平的基础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③   D.①④ 

8.《国际联盟盟约》规定:

联盟会员国如有不顾本约……规定而从事战争者,则据此事实,应视为对于联盟所有其他会员国有战争行为。

其他会员国应即与之断绝各种商业上或财政上之关系……”。

这一规定体现的原则是() A.“民族自决”  B.“集体安全”  C.“全体一致”  D.“大国一致”

、学术前沿内容拓展阅读

一战对交战国经济和社会的影响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场非正义的帝国主义战争。

参加两大军事集团的帝国主义国家,在内政外交方面并无本质性的差别。

参战大国的目的都是为了争夺更大的霸权。

德国企图从英、法手中夺取

殖民地,从俄国手中夺取乌克兰、波兰及波罗的海沿岸地区,并摧毁英国的海

上霸权。

奥匈帝国企图吞并塞尔维亚,在巴尔干地区建立猫权,削弱沙俄。

国企图占领君士坦丁堡和黑海海峡,夺取加里西亚,建立“大斯拉夫帝国”。

国企图击演最危险的竞争对手德国,夺取德国的殖民地以及土耳其的美索不达米亚和巴勒斯坦。

法国企图收复阿尔萨斯和洛林,进而抑制德国的欧陆霸

权,夺取德国盛产煤铁的萨尔区。

意大利要瓜分北非沿岸的突尼斯、的黎波里

和昔兰尼加,占领的里雅斯特和阿尔巴尼亚,在地中海建立霸权。

日本则想夺

取德国在东方的殖民地,奴役中国及亚洲各国人民。

战争期间,帝国主义列强签订了一系列瓜分势力范围的秘密协定,进一步

证实了大战的侵略和掠夺性质。

当然,对于塞尔维亚和其他一些国家来说,它们从事的战争具有民族解放

和抵御外族侵略的意义,但它们并不能改变战争的总的性质。

第一次世界大战历时4年零3个月,有3O个国家、巧亿人口卷入战争,人

员死亡达1}万,其中100)万为非战斗人员,直接经济撮失1}亿美元,间

接经济损失t1亿美元。

世界大战本身是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阶段和世界一体化进程发展到一定

阶段的产物,大战的客观进程以及各国政府为了取得战争胜利而采取的种种

应急措施,又极大地影响了交战国国内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

战争推动科学技术的新成果及时投入实用。

战争期间,刚刚发明不久的

飞机受到不少国家的重视,很快进人实用阶段,战争一结束,两名英国飞行员

就首次驾机横越大西洋,190年荷兰还开设了连接伦敦的定期航班。

汽车的

耐力和机动性得到更多的关注,大战刚爆发时,欧美发达国家的街道和公路上

还是马车占据支配地位,到战争后期,已逐渐让位给汽车。

德国等原料缺乏的

国家为了应付敌方的封锁,大力研制化学合成产品,从而推动了化工技术的发

展。

战时旺盛的籍求促使人们不断改进生产流程,为生产管理的革命提供了

条件。

大战恶化了民众的生活境遇,激化了国内的阶级矛盾,造成战后初期的社

会动荡,有些国家爆发了无产阶级革命运动,有些国家掀起了法西斯运动。

外,由于战争的限制,上层阶级的生活方式也趋向简单化,他们的衣着变得不

那么考究,佣人人数减少,招待亲友的排场也缩小了。

大战爆发之初,各国政府都没有准备打一场长期战争,因而没有作出干预

经济生活的安排。

但是到了19}年,各国为了应付战争的需要,都建立了一

套政府部门、署局机关、政务会和专门委员会等,用以协调政府进行战争的努

力,有效地利用全国的人力物力。

这些机构着手干预私人企业的投资方向,分

配政府定单,控制原料配额,协调劳资纠纷,垄断对外贸易。

这种国家垄断资

本主义尽管带有应急的性质,不是社会化再生产过程自身发展的产物,但是对30年代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影响。

战争将大量的成年男子征召入伍,生产部门严重缺乏劳动力,大批妇女进

人工厂和管理部门,英国军队中甚至出现妇女团队。

其结果是将妇女的活动

领域和视野从家庭扩大到整个社会,并提高了妇女的社会地位和家庭地位,改

变了婚姻状况和夫妻关系。

大战结束后,一些国家先后把普选权扩大到妇女。

各国政府为了保持国内的士气,煽动仇外情绪,普遍加强对宣传舆论的控

制,对文化生活实行审查制度。

新闻报道、公共演说、报刊社论、教材课本,甚

至布告和广告,都被纳人宜传鼓动的范畴。

尽管大战结束后这些非常措施大

多被废除,但是这种大规模的典论控制为日后的极权主义国家提供了先例。

世界大战也进一步推动了世界一体化的进程。

战争把世界各国都卷人了

世界政治的漩涡,促进亚洲北非各民族的觉醒,并催生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世

界性国际组织—国际联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