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高中地理 第3章综合开发利用 第二节课时1 流域开发的自然背景 流域的早期开发及其后果学案.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5263271 上传时间:2023-07-03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35.0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版高中地理 第3章综合开发利用 第二节课时1 流域开发的自然背景 流域的早期开发及其后果学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版高中地理 第3章综合开发利用 第二节课时1 流域开发的自然背景 流域的早期开发及其后果学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版高中地理 第3章综合开发利用 第二节课时1 流域开发的自然背景 流域的早期开发及其后果学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版高中地理 第3章综合开发利用 第二节课时1 流域开发的自然背景 流域的早期开发及其后果学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版高中地理 第3章综合开发利用 第二节课时1 流域开发的自然背景 流域的早期开发及其后果学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版高中地理 第3章综合开发利用 第二节课时1 流域开发的自然背景 流域的早期开发及其后果学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版高中地理 第3章综合开发利用 第二节课时1 流域开发的自然背景 流域的早期开发及其后果学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版高中地理 第3章综合开发利用 第二节课时1 流域开发的自然背景 流域的早期开发及其后果学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版高中地理 第3章综合开发利用 第二节课时1 流域开发的自然背景 流域的早期开发及其后果学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版高中地理 第3章综合开发利用 第二节课时1 流域开发的自然背景 流域的早期开发及其后果学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版高中地理 第3章综合开发利用 第二节课时1 流域开发的自然背景 流域的早期开发及其后果学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版高中地理 第3章综合开发利用 第二节课时1 流域开发的自然背景 流域的早期开发及其后果学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版高中地理 第3章综合开发利用 第二节课时1 流域开发的自然背景 流域的早期开发及其后果学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版高中地理 第3章综合开发利用 第二节课时1 流域开发的自然背景 流域的早期开发及其后果学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版高中地理 第3章综合开发利用 第二节课时1 流域开发的自然背景 流域的早期开发及其后果学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版高中地理 第3章综合开发利用 第二节课时1 流域开发的自然背景 流域的早期开发及其后果学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版高中地理 第3章综合开发利用 第二节课时1 流域开发的自然背景 流域的早期开发及其后果学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版高中地理 第3章综合开发利用 第二节课时1 流域开发的自然背景 流域的早期开发及其后果学案.docx

《版高中地理 第3章综合开发利用 第二节课时1 流域开发的自然背景 流域的早期开发及其后果学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版高中地理 第3章综合开发利用 第二节课时1 流域开发的自然背景 流域的早期开发及其后果学案.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版高中地理 第3章综合开发利用 第二节课时1 流域开发的自然背景 流域的早期开发及其后果学案.docx

版高中地理第3章综合开发利用第二节课时1流域开发的自然背景流域的早期开发及其后果学案

课时1 流域开发的自然背景 流域的早期开发及其后果

[学习目标] 1.分析田纳西河流域开发的自然地理背景,学会评价的方法。

2.学会通过图文材料分析流域早期开发带来的后果。

一、流域开发的自然背景

1.河流开发的原则:

除要考虑河流的特点外,更要考虑流域的整体性特征,进行综合开发。

2.流域的自然背景:

决定了河流的利用方式和流域的开发方向。

3.田纳西河流域的自然特征

(1)概况

①位置:

位于美国的东南部。

②发源地:

A阿巴拉契亚山的西坡。

③地位:

是密西西比河支流B俄亥俄河的一条流程最长、水量最大的分支。

(2)地形:

流域内多山,地形起伏较大。

(3)气候:

亚热带地区,气候温暖湿润。

(4)水系:

水系发达,支流众多,水量丰富,大部分可通航;但河流落差较大;受气候影响,水量很不稳定。

(5)矿产资源:

主要有煤、铁、铜、磷、锌、云母等。

二、流域的早期开发及其后果

1.18世纪下半叶

(1)开发状况:

开发较早,形成较为发达的农业,盛产棉花、马铃薯和蔬菜。

(2)开发后果:

人口较少,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影响不大。

2.19世纪后期

(1)状况:

流域内人口激增,对流域内资源进行大规模掠夺式开发。

(2)后果:

带来土地退化、植被破坏、环境污染等一系列生态环境与发展问题。

探究点一 流域开发的自然背景

阅读“田纳西河流域在美国本土的位置图”和“诺克斯维尔气候资料图”,探究下列问题。

1.田纳西河流域的地形有何特征?

答案 流域内多山,地形起伏大。

2.田纳西河流域属于什么气候?

其降水季节分配有何特点?

为什么?

答案 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

冬末春初降水较多,夏秋降水较少。

因为田纳西河流域位于阿巴拉契亚山的西坡,处于冬季风(西北风)的迎风坡,冬末春初降水较多,而处于夏季风(东南风)的背风坡,夏秋季降水较少。

3.田纳西河水能资源丰富的原因是什么?

答案 地势起伏大,河流落差大,流速快;降水丰富,河流水量大。

流域开发的自然背景

流域的自然背景决定了河流的利用方式和流域的开发方向。

下表以田纳西河流域为例分析其具体影响。

环境要素

田纳西河流域特征

对其他环境要素的影响

流域开发方向

地形

多山,地形起伏大

陆路交通不便,主要依赖航运

修建船闸和水库

蕴藏着丰富的水力资源

水能开发,建水电站

气候

温暖湿润的亚热带气候

流域内光、热、水资源较丰富

较早成为发达的农业区

冬末春初降水多,夏秋季降水相对较少

河流流量不稳定

给航运带来困难,需将修水库和建船闸相结合

降水季节变化与农作物的需水季节相矛盾

修水库蓄水,解决降水与灌溉的矛盾

水系

水系发达,支流多,流域面积广

航运发达

大部分可通航,通往全国大部分地区

矿产

矿产丰富,有煤、铁、铜、锌、磷、云母等

利于能源工业、钢铁工业、有色金属冶炼工业等的发展

成为影响流域综合开发的重要因素,开发应注意生态环境的保护

分析河流航运价值大小的思路

读“田纳河流域位置示意图”和“流域内甲地降水量与气温变化图”,回答1~2题。

1.下列有关田纳西河流域自然地理特征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位于美国的东南部地区

B.上游地区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

C.气候类型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

D.降水季节变化大,冬末春初降水较多

2.甲地区防洪水库为了雨季蓄洪留出库容较为合理的时间为(  )

A.9~10月B.11~12月

C.1~2月D.4~5月

答案 1.C 2.A

解析 第1题,田纳西河位于美国东南部,上游以山地、丘陵为主,气候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冬春季降水多,夏秋季降水相对少。

第2题,根据图中的降水资料可知该地区11月份降水开始增多,进入多雨期,在此之前应留出一定的库容用以防洪。

探究点二 流域的早期开发及其后果

读“田纳西河流域示意图”,探究下列问题。

1.该地区早期开发中植被破坏严重,试分析其原因。

答案 流域内人口激增,毁林开荒扩大耕地面积;获取炼铜用的木炭;矿山开采破坏地表植被。

2.该地区早期开发中,环境污染严重,试分析其原因及造成的后果。

答案 原因:

炼铜企业大量排放高浓度的二氧化硫,形成酸雨。

后果:

酸雨污染水体和土壤,许多生物消失绝迹。

田纳西河流域早期开发及其后果

田纳西河流域的早期开发,使这里成为全美最贫困的地区之一。

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具体分析如下表:

因素

经济水平低的原因

自然因素

地形

地形起伏大,陆路交通不便

气候

降水冬末春初多,夏秋季较少,旱涝灾害频繁

水系

水系发达,支流众多,水量丰富,但不稳定

矿产

资源丰富,但利用单一,水平低

人为因素

土地退化

种植棉花,地力消耗较大

植被破坏

扩大耕地面积和获取炼铜用的木炭及矿山开采破坏了植被,导致水土流失,生态环境恶化

环境污染

炼铜企业排放高浓度的二氧化硫,形成酸雨,污染了土壤和水体,使许多生物消失绝迹

科学合理的区域资源开发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的保障。

据此回答3~5题。

3.关于田纳西河流域开发历史进程的叙述,合理的是(  )

A.18世纪下半叶,成为较发达的棉花、马铃薯、蔬菜产区

B.18世纪末,大规模的掠夺式开发带来生态和发展问题

C.19世纪30年代初,成为美国最贫困的地区之一

D.19世纪40年代,开始进行综合开发和治理

4.田纳西河流域位于美国农业带(区)中的(  )

A.玉米带B.小麦区

C.棉花带D.亚热带作物带

5.下列关于田纳西河流域的生态环境问题及其成因的组合,错误的是(  )

A.长期高强度地种植棉花→土地退化

B.矿山开采和扩大耕地面积→植被破坏、水土流失

C.炼铜企业大量排放含硫废气→酸雨污染

D.氟氯烃化合物大量使用→臭氧层空洞

答案 3.A 4.C 5.D

解析 第3题,田纳西河流域的开发历程及环境发展状况:

18世纪下半叶成为重要的农业区,19世纪后期出现一系列生态环境与发展问题,20世纪30年代初成为美国最贫困的地区之一。

第4题,田纳西河流域是美国的棉花带。

第5题,田纳西河流域的主要环境问题不包含臭氧层空洞。

[拓展延伸] 流域开发利用中的名词辨析

流域:

地表水及地下水分水岭所包围的集水区域的统称,习惯上常指地表水的集水区域。

根据地形图上的分水线,可以划定流域边界,此范围内为该河流域范围。

水系:

河流干流和支流以及流域内的湖泊、沼泽、地下暗河彼此连接形成的庞大系统,又称河系。

分水岭:

相邻两个流域的界线(山岭或高地)。

分水岭最高点的连线叫分水线或分水界。

支流:

支流是指汇入另一条河流(或其他水体)而不直接入海的河流。

一级支流是指直接流入河流干流的河流。

二级支流是指直接流入一级支流的河流。

(2017·扬州市高邮期中)读“长江中游城市群及相邻区域图”,完成1~2题。

1.下列关于长江中游发展经济的有利条件分析正确的是(  )

A.平原面积狭小B.土地肥沃

C.油气资源丰富D.洪灾频繁

2.长江中游洪灾原因叙述不正确的是(  )

A.降水主要集中在夏秋季节

B.地势低平、水流缓慢

C.陡坡开荒

D.围湖造田

答案 1.B 2.A

解析 第1题,长江中游平原面积大,经过长期的改造,土地肥沃,本地区油气资源不丰富,洪灾频繁是经济发展的不利条件,故选择B。

第2题,长江中游地区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受雨带影响较早,降水主要集中在春夏季节,A不正确。

有广阔的长江中游平原,地势低平、水流缓慢;陡坡开荒加快汇水速度,加剧水土流失,河床变浅;围湖造田降低湖泊的调蓄能力,这些都会导致洪涝灾害增加,故B、C、D正确。

田纳西河的早期开发,由于发展炼铜业,对环境造成了污染,并使植被遭到破坏。

据此回答3~4题。

3.造成田纳西河流域植被破坏的原因不包括(  )

A.扩大耕地面积B.矿山开采

C.获取炼铜用的木炭D.修建水库

4.田纳西河流域早期由于炼铜业所造成的环境污染主要表现为(  )

A.光化学污染B.酸雨

C.噪声污染D.固体废弃物污染

答案 3.D 4.B

解析 第3题,造成田纳西河流域被破坏的原因有扩大耕地面积,毁林;矿山开采要先破坏地表植被;获取炼铜用的木炭,要砍伐木材;修建水库,是利用沟谷蓄水,对植被影响小,且是综合开发时期的措施。

第4题,田纳西河流域早期由于炼铜业所造成的环境污染主要表现为酸雨。

炼铜过程中,排放的大量酸性气体,与空气中水汽结合,形成酸雨;光化学污染主要是汽车尾气排放造成的;噪声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不是主要表现。

5.澜沧江—湄公河是一条国际性的河流,在我国的河段叫澜沧江,下游叫湄公河。

我国境内的澜沧江流域资源十分丰富,是一个有待开发的资源宝库。

下图为“澜沧江示意图”。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澜沧江的流向为____________;流域内城镇最集中分布的省区简称是____________。

(2)澜沧江流域狭窄,其影响因素最主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形成流域内深切峡谷的主要外力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图中区域水能资源十分丰富,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澜沧江流域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频繁,试分析其主要原因。

答案 

(1)自西北向东南(自北向南) 云(滇)

(2)地形 流水侵蚀

(3)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河流众多,河流的流量大 地势起伏明显,河流的落差大

(4)地形起伏剧烈,山高谷深坡陡;位于板块交界处,活动断层多,导致岩体破碎,坡体稳定性差;降水集中在夏季且强度大;水电、交通等工程建设不当易诱发地质灾害。

解析 

(1)从图中看澜沧江的流向是自西北向东南,流域内城镇最集中分布的省区是云南,简称云或滇。

(2)澜沧江流域所在地形区是横断山区,山河相间,纵列分布,因此流域狭窄,影响因素是地形;流域内深切峡谷的外力作用是流水侵蚀。

(3)水能资源丰富的原因是流量大、落差大;图中区域是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丰富,因此河流众多且流量大;地势起伏大,河流落差大,因此水能资源丰富。

(4)澜沧江流域地势起伏大,山高谷深坡陡;位于板块交界处,活动断层多,导致岩体破碎,坡体稳定性差;降水集中在夏季且强度大;水电、交通等工程建设不当易诱发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

一、单项选择题

读“田纳西河流域某地降水量与气温变化图”,回答1~3题。

1.田纳西河流域的气候类型及对应的植被是(  )

A.温带大陆性气候——温带草原

B.地中海气候——亚热带常绿硬叶林

C.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D.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亚热带常绿硬叶林

2.从图中可知本流域内径流的季节变化是(  )

A.冬末春初流量大,夏秋季流量相对较小

B.春末夏初流量大,秋季流量相对较小

C.夏秋季流量大,冬春季流量相对较小

D.夏季流量大,冬季流量相对较小

3.此流域内河水的补给方式及水汽主要来源地是(  )

A.冰川融水,阿巴拉契亚山

B.大气降水,墨西哥湾和加勒比海

C.大气降水,太平洋

D.湖泊水,五大湖

答案 1.C 2.A 3.B

解析 第1题,田纳西河流域属于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植被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第2题,由图可知,降水冬末春初多,夏秋季相对较少,因此河流受降水补给的影响,冬末春初流量大,夏秋季流量相对较小。

第3题,田纳西河主要靠大气降水补给,水汽主要来自墨西哥湾和加勒比海。

读“黄河某河段示意图”,完成4~5题。

4.甲河段水电站密集,主要原因是(  )

A.降水量多,河流径流量大

B.地势阶梯交界处,落差大

C.靠近城市,工程技术领先

D.经济发达,市场需求量大

5.丙处水文站监测的径流量比乙处小,因为(  )

①沿途缺少河流补给 ②沿途向其他流域调水 ③沿途气候干旱,蒸发量大 ④沿途工农业发展,用水量大

A.①②③B.①②④

C.①③④D.②③④

答案 4.B 5.C

解析 第4题,图中甲河段位于我国地势的第一、二级阶梯交界处,落差大,水能资源丰富,B正确。

第5题,丙处水文站径流量比乙处小的原因是沿途气候干旱,蒸发量大;工农业发展,用水量大;缺少河流补给。

C正确。

读“我国某河流上游部分河段年平均气温分布示意图”,完成6~7题。

6.该河流的流向大致为(  )

A.自东南向西北B.自西北向东南

C.自西南向东北D.自东北向西南

7.水能资源最丰富的河段是(  )

A.甲乙河段B.乙丙河段

C.丙丁河段D.丁戊河段

答案 6.C 7.B

解析 第6题,结合图中指向标,根据年平均气温变化,西南方年平均气温较低,说明地势较高,为河流上游地区,所以河流从甲流向戊,即从西南向东北流。

故选C。

第7题,图中等温线越密集,说明该地区温差大,地势起伏大,河流落差大,所以该河段水能最丰富。

图中乙丙河段等温线最密,水能资源最丰富。

故选B。

田纳西河流域的治理开发,不仅是美国流域综合治理的典范,也一直被许多国家奉为国土整治的样板。

据此回答8~10题。

8.18世纪下半叶,田纳西河流域自然环境保护完好的原因是(  )

A.人们以畜牧业活动为主B.制定了保护环境的法律

C.人口较少D.人们环保意识强

9.墨累—达令河流域与田纳西河流域相比,灌溉易出现的问题是(  )

A.干旱地盐渍化B.径流减少

C.湿地生态环境变化D.需要修建水利工程

10.田纳西河流域优先发展的工业是(  )

A.钢铁工业B.煤炭工业

C.宇航工业D.高耗能化学工业

答案 8.C 9.A 10.D

解析 第8题,到18世纪下半叶,田纳西河流域人口依然很少,开发强度不高,自然环境保护比较完好,农业以种植业为主。

第9题,墨累—达令河流域地下水含盐量高,灌溉易出现盐渍化。

第10题,田纳西河流域拥有全美最大电力系统,优先发展的工业是高耗能化学工业。

二、判断题

11.(2017·淮安市清江中学期中)长江流域全部在亚热带地区。

(  )

答案 ×

解析 长江流域多数地区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但其上游流经青藏高原,属于高原气候。

12.(2017·扬州市邗江中学期中)流域内的自然地理特征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河流的利用方式和流域的开发方向。

(  )

答案 √

解析 流域内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河流等自然地理特征,决定河流的利用方式和流域的开发方向,故叙述正确。

13.(2017·盐城市田家炳中学期中)根据因地制宜原则,长江上游开发重点是水能开发。

(  )

答案 √

解析 长江上游地势落差大,河流流量大,水能资源丰富,根据因地制宜原则,长江上游开发重点是水能开发。

14.(2017·扬州市高邮期中)长江三峡因位于我国地势第二、三级阶梯交界处,落差大,加上降水丰富,因此水能资源丰富。

(  )

答案 √

解析 长江三峡位于我国地势第二、三级阶梯交界处,落差大,流水速度快;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降水丰富,河流流量大,因此水能资源丰富。

15.(2017·南通市启东中学期中)山区河流开发建设的基本内容主要包括水能、水运、旅游等方面。

(  )

答案 ×

解析 山区河流落差大,水能丰富,但不利于水运。

三、综合题

16.读“田纳西河上M和N城之间地形剖面图(图A)”及“N城市的气候资料图(图B)”,完成下列问题。

(1)N地气候类型是____________________气候,气候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

(2)从图中看出,N城市降水最多的季节为________,而________季降水相对较少。

这种降水分配特点对农业发展和河流航运的影响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针对上述问题,采取的主要解决措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图中M与N城之间河流落差约为________米,这种地形特点对于航运影响较大,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决定了该河段流域的开发方向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亚热带季风性湿润 温暖湿润

(2)冬末春初 夏秋 与农作物的季节需水相矛盾,成为种植业发展的限制因素,影响河流水量的稳定性,给航运带来困难 修建水库

(3)180(±10) 河段落差大、水流急,航运不安全 发展水电、梯级开发

解析 第

(1)题,根据图中的气温曲线、降水柱状图可判断N地最低气温在0℃以上,降水丰富,为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

(2)题,从图中可以看出,N地降水分布有季节差异,冬末春初稍多,夏秋季相对较少,这种特点给农作物的生长、河流的航运带来一定程度的不利影响,靠修建水库稳定水位、调节径流季节分配可以解决。

第(3)题,由剖面图可以看出M与N的相对高度为180米左右,这说明该河段落差大,水流急,对航运十分不利。

但是这种自然背景却适合发展水电,进行梯级开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