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封丘县一中学年高二语文第二次月考试题.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5267593 上传时间:2023-07-03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5.7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南省封丘县一中学年高二语文第二次月考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河南省封丘县一中学年高二语文第二次月考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河南省封丘县一中学年高二语文第二次月考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河南省封丘县一中学年高二语文第二次月考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河南省封丘县一中学年高二语文第二次月考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河南省封丘县一中学年高二语文第二次月考试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河南省封丘县一中学年高二语文第二次月考试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河南省封丘县一中学年高二语文第二次月考试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河南省封丘县一中学年高二语文第二次月考试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河南省封丘县一中学年高二语文第二次月考试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河南省封丘县一中学年高二语文第二次月考试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河南省封丘县一中学年高二语文第二次月考试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河南省封丘县一中学年高二语文第二次月考试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河南省封丘县一中学年高二语文第二次月考试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河南省封丘县一中学年高二语文第二次月考试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河南省封丘县一中学年高二语文第二次月考试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河南省封丘县一中学年高二语文第二次月考试题.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河南省封丘县一中学年高二语文第二次月考试题.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河南省封丘县一中学年高二语文第二次月考试题.docx

《河南省封丘县一中学年高二语文第二次月考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南省封丘县一中学年高二语文第二次月考试题.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河南省封丘县一中学年高二语文第二次月考试题.docx

河南省封丘县一中学年高二语文第二次月考试题

河南省封丘县一中2018-2019学年高二语文第二次月考试题

第Ⅰ卷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2018年10月5日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谈隐逸

郁土

《顾准文集》中写道,在古希腊,“学问不是‘货与帝王家’换口饭吃的玩意,而是一种个人的创造活动,这才能够产生或者放眼宇宙或者注视自己内心世界的思想家。

专制政治不可能设想这种知识的出路,知识无非‘求禄’”。

他还写道,“‘君天也,天不可逃也’就算是注定了。

知识分子不满意这一套,只好像贾宝玉那样当和尚去……在西方,政治权威不是至上的权威,思想家出在‘和尚’中的不少,不过那种‘和尚’是研究科学、写哲学著作的‘和尚’。

入了空门,精研几何、逻辑、天文,皇帝老子也管你不着。

中国,除了伦常礼教,没有学问,专心知识、探究宇宙秘密不是出路,要逃避王权,只好走老庄禅佛一路”。

阅读至此,感慨不已。

中国古代的知识分子,大约可分两类:

一类是做官的,一类是不做官的。

而在不做官的当中,又有做不了官和不想做官的。

后者少之又少,史书上将其归为“隐逸”“逸士”。

今日得闲,就把《二十五史精华》中的“隐逸”部分通读一遍。

再参照顾准对古希腊知识分子命运的分析,不禁对中国古代这部分知识分子的命运感慨不已。

在“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大一统专制统治下,假如你不把所学知识“货与帝王家”,简直没有出路。

而归隐便是这其中一条若隐若现、充满荆棘的羊肠小道。

表面看,隐居是一种主动的行为,其实不然。

隐士们之所以这样做,全是不得已而为之。

或为了保全身家性命,或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或对现实政治不满,以此作为一种不得已的抗议。

要知道,“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而读书就是为了做官。

假如读书而不做官,那也就自甘居于下流了。

范蠡辅佐勾践灭了吴国后,看穿了越王的为人,弃官不做,泛一叶扁舟于江河湖海之上,后来还成了富可敌国的大商人,这是非常稀少的例子,而且当时商人的社会地位也不高。

有些知识分子不能医国,就去医人,但看看华佗的下场,你就知道得罪政治权威是个什么下场了。

无奈之下,只好隐居,绝不与现实政治发生任何联系,哪怕生活清贫一些也没有关系。

可以这么说,但凡隐居者,都是些拥有独立人格的高尚之士,他们或博览群书,或德性高尚,或多才多艺,为乡里所称。

他们隐居以后,虽说也留下了大量的诗歌、书画与专著,比如陶渊明、陆羽等,但对于大多数隐士来说,所学非所用,随着他们的辞世,其一肚子学问也就随之带进了坟墓,这对于当时的社会来说,不能不说是一种极大的浪费。

在西方,教会是与政治权威相抗衡的另一种权威,知识分子不满意现实政治,可寄身教会,衣食无忧地研究科学、哲学、自然科学等,自得其乐的同时,也促进了人类文明的进步。

而中国的知识分子则没有这么幸运,一旦选择了隐居,则衣食住行皆成了问题,要亲自“种豆南山下”了。

并且,除了琴棋书画及儒道学问外,更无自然科学的内容可供他们研究(中国无此传统,即使研究了也没有出路),其内心的苦闷,可想而知。

好在中国自古就有这个传统,帝王允许这些采取不合作态度的知识分子逍遥于世俗生活之外,如尧时的许由,周时的伯夷、叔齐等,算是给了这些人一条出路。

隐士中也具有清醒政治头脑者,如东汉桓帝延熹时的汉阴老父,汉桓帝“幸竟陵,过云梦,临沔水,百姓莫不观者”,只有他“独耕不辍”;更有南郡襄阳人庞公,面对荆州刺史刘表的责问“夫保全一身,孰若保全天下”,他这样回答道:

“鸿鹄巢于高林之上,暮而得所栖;鼋鼍穴于深渊之下,夕而得所宿。

夫趣舍行止,亦人之巢穴也。

且各得其栖宿而已,天下非所保也。

”这是隐逸者何等理直气壮的宣言!

只可惜这些知识分子,因种种原因,既不能从政,又不能进行专门知识的研究,而默默终其一生,这不能不说是我们这个民族的巨大损失。

1.下列关于“隐逸”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中国古代知识分子中没有做官且不想做官的被称为“隐逸”或“逸士”。

B.隐居是一种主动的行为,选择了隐居就意味着选择清贫,他们安贫乐道,自得其乐。

C.隐居者都是些拥有独立人格的高尚之士,他们绝不与现实政治发生任何关系。

D.古代开明的帝王允许某些采取不合作态度的知识分子逍遥于世俗生活之外,算是给这些人一个出路。

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在封建时代,读书就是为了做官,读书而不做官的,不是做不了官,就是不想做官,那都是情不得已的。

B.我国古代大多数隐士除了琴棋书画及研究儒道学问外,不能进行专门知识的研究,而默默终其一生,这是一种人才的浪费,更是我们民族的巨大损失。

C.大一统专制统治下,不把所学知识“货与帝王家”就根本没有出路,其一肚子学问也就只能带进坟墓,对社会毫无意义可言。

D.西方不满意现实政治的知识分子可寄身教会,衣食无忧地研究科学、哲学、自然科学等,促进了人类文明的进步,而中国古代采取不合作态度的知识分子则往往默默终其一生。

3.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以下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我国古代知识分子是自由的,他们有的从政,有的从医,有的经商,有的隐居,“各得其栖宿而已”。

B.我国古代隐士或博览群书,或德性高尚,或多才多艺,他们隐居以后有的也能留下大量的诗歌、书画与专著,比如陶渊明、陆羽等,对后世文化的发展产生一定的影响。

C.无论出于何种原因,隐逸者都要洁身自好,保持清醒的政治头脑,你可以不与朝廷政府合作,但决不能得罪政治权威,更不能存有反叛之心。

D.本文作者写作此文的目的是,慨叹古代人才浪费现象,希望当今时代国家能更加尊重知识分子,而广大知识分子也要积极努力,报效国家,服务人民,为民族的发展、国家的繁荣、社会的进步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二)文学类问题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桃花源里的陶渊明 

 路过

陶渊明,东晋大司马陶侃重孙,其父为安城太守陶逸,在这样一个世家里,先祖的丰功伟绩激励着陶渊明。

他后来曾写诗:

“忆我少壮时,无乐自欣豫。

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

”良好的家教熏陶下,陶渊明学习很努力。

八岁的时候,陶渊明的父亲去世,只好与母妹三人一起,投靠外祖父孟嘉。

陶渊明的外祖父孟嘉据说是“好酣酒,至于忘怀得意,旁若无人”的,颇有魏晋名士风范;而这位野逸散仙般的老先生也成为陶渊明学习的榜样,在归隐后的陶渊明身上可以清楚地看到孟嘉的影子。

 

陶渊明长大了,就搬出外祖父家单过,在陶家园盖了几间房子和老母同住。

这期间,主要是在家读书和出外游学。

祖上留下来的一些积蓄逐渐耗尽,亲友接济也逐渐不支,生活每况愈下。

而且家里也已经没米下锅,学而优当仕,陶渊明决定外出做官。

这个时候正是东晋末年,接二连三地爆发农民起义,军阀割据,民不聊生。

陶渊明的仕途生涯就在这样的背景下开始了。

 

公元393年,陶渊明在江州剌史王凝之(王羲之的儿子)手下谋了一个祭酒的差事。

可惜好景不长。

王凝之这人脾气不好,喜欢用鼻孔看人,可陶渊明官职虽小,也是有傲骨的,四个鼻孔相对,两个人隔阂日深。

陶渊明心灰意冷,不久就“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了,第一次仕途结束。

 

公元400年,陶渊明三十五岁,也许是实在过不下去了,他来到荆州,投靠到荆江二州刺使桓玄门下做了个参谋。

但陶渊明很快就发现桓玄有个要命的想法——做皇帝。

陶渊明毕竟是正统文人,忠君思想深入骨髓。

他当然不想蹚这造反的浑水,恰恰这年冬天,陶渊明母亲去世,于是以母丧辞官,第二次仕途结束。

 

公元402年,桓玄举兵攻入东晋首都建康,改国号为楚。

公元405年,刘裕在家乡京口起兵攻击桓玄,陶渊明很高兴,马上去投奔刘裕,并写诗明志:

“四十无闻,斯不足畏,脂我名车,策我名骥。

千里虽遥,孰敢不至!

” 

这一年,刘裕击败桓玄,扶保司马德宗登基,紧接着司马德宗将皇位禅让给刘裕,刘宋王朝诞生,南北朝开始。

论功行赏,刘裕却仅仅封陶渊明做了一个无职无权的镇军参军。

 

陶渊明对刘裕是颇有几分崇拜的,但骨子里的正统思想却使得他对刘裕的“谋朝篡位”颇有不满。

在这样的矛盾心理作用下,他眼里的刘裕就有了许多异样的味道,刘裕对陶渊明这样的心态自然也是洞若观火,所以当然也不会重用陶渊明。

陶渊明在《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作》中写道:

“目倦山川异,心念山泽居……”三月,上表辞官,马上被批准,再回家种地。

 

还是公元405年秋,叔父陶逵介绍他任彭泽县令。

 

这次到任应差的原因主要是为了生计,他在《归去来兮辞》里说:

“家里穷得揭不开锅了,连酒都好久喝不上了……” 

但做到第八十一天,浔阳督邮要来视察,手下说:

“您得穿戴整齐了,去跪迎上差。

”这时候,陶渊明心中多年的郁结和文人傲骨终于爆发:

“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

”这是陶渊明第四次辞官,也是最后一次,十三年的仕宦生涯结束了。

 

幸甚啊,幸甚!

归去来!

 

魏晋文人洒脱飘逸的风骨对他影响颇大,陶渊明这年为自己更名为“潜”,并开始与佛道隐士来往,思索感悟,在自然天地中体会自然化、生天人合一的快乐。

终于得出结论,要“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了,这时候的陶渊明终于不再是一个半吊子政客半吊子侠客,而成长为我们心目中那个“采菊东蓠下,悠然见南山”的陶渊明了。

以此为节点,把陶渊明的一生分为前后两段。

 

陶渊明归隐之后,过着“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的生活,每天就是流连山水田园、饮酒、吟诗。

与当年龌龊官场一比,真有重生之叹,这时候的陶渊明知道,这才是自己真正喜欢的生活。

 

他以诗明志:

“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

”就是说过去错了,对仕途彻底绝望了。

陶渊明归隐后有自得与快乐,“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

”欢乐之情溢于言表;但同时也有抑郁:

“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

” 

丰收的年头,陶渊明家会酿几大缸米酒,朋友来了,则必饮,一般总是老陶先醉,醉前会说:

“我要醉了,不送你了啊,自己走好。

”真是可爱极了。

歉收的年头,老婆孩子都一脸菜色,酒就没了。

这时候也有朋友送他些钱米,也有的就请他过去,说是谈谈诗什么的,实际上就是想让陶渊明一醉。

陶渊明曾在诗中写下自己的感叹:

“饥来驱我去,不知竟何之!

行行至斯里,叩门拙言辞……” 

生活的确时有艰难,但归隐后的陶渊明,在大自然的山山水水里,最终得到了畅快淋漓的自由,他的诗文也在这个时期达到了最高境界,我们记住并且欣赏的也正是归隐后的田园诗家陶渊明:

 

《归园田居》里,他说: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 

《饮酒》中写道: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 

《桃花源记》中: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 

《五柳先生传》中:

“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 

欧阳修说:

“晋无文章,惟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一篇而已。

”王国维说:

“三代以下之诗人,无过于屈子、渊明、子美、子瞻者。

” 

桃花源是一个抛却利禄功名后才能进去的一个弥漫着花香的所在,是个大美的所在。

在陶渊明描写的世外桃源里,人们自由和平,天性真纯。

桃花源自此成为了历代中国文人心灵的寄所,成为一个代表“田园隐逸”的文化符号。

 

4.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陶渊明几次出仕,他先后在王凝之、桓玄门下做事,因为无法解决生计问题, 

之后又投奔刘裕,最终在彭泽令任上辞官归隐。

 

B.本文运用了多种写作手法。

以明确的时间顺序为线索展开全文,思路清晰;叙 

述中夹杂着作者的评述,增强了文章的思想性。

 

C.陶渊明辞官归乡,是他人生的分水岭。

他结束了多年的仕宦生涯,更名为“潜”, 

结交佛道隐士,开始了寄情自然的田园生活。

 

D.归隐之后的陶渊明虽然一直过着拮据的生活,甚至荒年要靠友人接济才能生活 

下去,但在纵情山水田园之时,心中感到自由和快乐。

 

5.陶渊明辞官归隐田园的原因有哪些?

请简要分析。

(6分) 

6.文中为什么说“桃花源是一个抛却利禄功名后才能进去的一个弥满花香的所在”?

请结合文本,谈谈自己的理解。

(5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沈从文传

凌 宇

沈从文辞别父母,从常德乘船,越过八百里洞庭湖,经武汉,到达郑州。

因黄河涨水受阻,遂转徐州,经天津,到达北京。

一个“乡下人”,从偏处一隅的蛮荒之地,突然置身于大都市,眼前的一切都使他感到新奇。

同时,又有点手足失措,心里空落落的。

沈从文来北京的本意是求学,想找机会进一所大学读书。

然而,读大学必须通过入学考试,这对只有高小毕业程度的沈从文来说,无疑是一道难以逾越的关卡。

沈从文独自住在酉西会馆里,开始来北京后第一阶段的自学。

他每天早上吃三两个馒头、一点泡咸菜,然后就一头扎进京师图书馆,直到闭馆时才返回住处。

到了冬天,北京气温降到零下十几度、二十几度,沈从文仍然穿着薄薄单衣。

所幸图书馆里有火烤,有水喝,使他得以坚持下去。

逢图书馆不开门的日子,他便呆在会馆里。

冬天屋里没有火炉,他就钻进被窝里读随身带的《史记》。

在酉西会馆住了半年后,他搬到靠近北京大学的银闸胡同公寓。

新住处是由原先一个贮煤间略加改造而成。

房间仅可安膝容身,地面潮湿,墙上临时开了一个窗口。

沈从文坦然地住下,还特地为这个房间取了一个名字,叫“窄而霉小斋”。

公寓里住满了全国各地来北京求学的年轻人。

这时,正值蔡元培担任北京大学的校长。

由于他的远见卓识,北京大学向一切人开放,对不注册的旁听生也毫无限制。

因此,北京大学的旁听生比正式注册的学生多好几倍。

因缘时会,沈从文也成了北京大学不注册的旁听生。

尽管有了听课的自由和权利,沈从文仍想成为正式学生,获得一张大学毕业文凭。

这一年的秋天,他曾参加过燕京大学二年制国文班的入学考试。

可是,考试时却一问三不知,得了个零分,连预先所缴的两块钱报名费也被退回。

从这时起,沈从文对正式入学死了心。

于是,他一面时断时续地在北大听课,一面在公寓那间“窄而霉小斋”里,开始无日无夜地伏案写作。

文章写成后,就壮起胆子分别向北京各杂志和报纸文学副刊寄去。

然而,这些文章却如同石沉大海,毫无回音。

沈从文却没有气馁。

这个“乡下人”确信别人能办到的,没有理由认为自己就办不到!

然而此时的沈从文经济来源完全断绝。

冬天零下十多度的严寒,屋内没有火炉。

一身单衣、两条棉被,就是沈从文的全部过冬之物。

吃饭更成问题,常常在有一顿没一顿情形中,支持着最初阶段的学习。

1924年冬,沈从文于百般无奈中,怀着一丝希望,写信向几位知名作家倾诉自己的处境。

这时,郁达夫正受聘在北京大学担任统计学讲师,沈从文也想到了他。

11月13日,在接到沈从文的来信后,郁达夫到公寓里来看望沈从文。

这一天,外面正纷纷扬扬下着大雪。

郁达夫推开那间“窄而霉小斋”的房门,沈从文身穿两件夹衣,用棉被裹着两腿,坐在桌前,正用冻得红肿的手提笔写作。

听见门响,沈从文回过头来。

一位年约30的年轻人,身体瘦削,面庞清癯,正眯缝着双眼站在门边。

郁达夫打量着那间破庙般寒碜的屋子,再瞧瞧沈从文冻馁交加的虚弱相,他一切都明白了。

他邀沈从文一道出去,在附近一家小饭馆吃了一顿饭。

结账时,共花去一元七毛多钱。

郁达夫拿出五块钱结了账,将找回的三块多钱全给了沈从文,并要他“好好写下去”。

从沈从文住处回去的当晚,郁达夫便挥笔写下了那篇题为“给一位文学青年的公开状”的著名文章。

在文章里,他称赞了沈从文“坚忍不拔的雄心”,也诧异于沈从文的“简单愚直”。

末了,还给沈从文献了摆脱目前困境的上中下三策。

上策是到外面找事做,或者去革命,去制造炸弹。

中策是想法弄几个旅费,返回湖南故土。

下策又有两种办法,一是应募当兵,二是做贼去偷。

郁达夫以这样一种特别的形式,写出了对一个有志青年在这个社会的遭际的极度愤懑。

同时郁达夫把沈从文介绍给了《晨报副刊》主编徐志摩。

从此沈从文经常在《晨报副刊》发表小说散文。

他的《遥夜》诉说自己在北大的困窘与坚持,引起北大知名教授林宰平的注意。

林教授不仅撰文赞扬沈从文是“天才少年”,而且主动约见,给予诸多鼓励与帮助。

后来徐志摩将这位文学青年推荐给上海公学校长胡适之,胡适之聘任沈从文做了中国公学的国文教师,沈从文从此开始了极富创意的人生。

7.郁达夫在称赞沈从文“坚忍不拔的雄心”的同时,诧异于他的“简单愚直”,下列各项不属于其原因的一项是(  )(3分)

A.窘境中,不改变理想。

B.高小毕业,成为不注册的旁听生。

C.通过求学获得文凭,解决生存问题。

D.通过写作改变命运。

8.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只有高小毕业程度的沈从文只身到北京求学,希望能考进大学读书,但他很快就知难而退,改为到京师图书馆自学,希望走自学成才的路子。

B.四处碰壁的文学青年沈从文,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试着给郁达夫写信求援。

他相信郁达夫是一个具有温情和道义的师长,会在患难中伸出援手。

C.郁达夫踏雪专程看望尚不知名的沈从文,他看到了沈从文生活的窘迫,明白了沈从文为何在北京忍受如此的艰苦生活,所以勉励他“好好写下去”。

D.沈从文之所以能走出一条自己的路子,恰恰和他在北京求学时艰难的生活磨炼出来的吃苦精神有很大关系,这个“乡下人”有一种倔强的个性。

9.沈从文在极为简陋的“窄而霉小斋”的读书和写作生活,给了你什么样的启示?

请结合全文,谈谈你感受最深的一点。

(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李密,字令伯,犍为武阳人也,一名虔。

父早亡,母何氏醮①。

密时年数岁,感恋弥至,烝烝②之性,遂以成疾。

祖母刘氏,躬自抚养,密奉事以孝谨闻。

刘氏有疾,则涕泣侧息,未尝解衣,饮膳汤药必先尝后进。

有暇则讲学忘疲,而师事谯周,周门人方之游夏③。

少仕蜀,为郎。

数使吴,有才辩,吴人称之。

蜀平,泰始初,诏征为太子洗马。

密以祖母年高,无人奉养,遂不应命。

乃上疏曰:

“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帝览之曰:

“士之有名,不虚然哉!

”乃停召。

后刘终,服阕,复以洗马征至洛。

司空张华问之曰:

“安乐公何如?

”密曰:

“可次齐桓。

”华问其故,对曰:

“齐桓得管仲而霸,用竖刁而虫流。

安乐公得诸葛亮而抗魏,任黄皓而丧国,是知成败一也。

”次问:

“孔明言教何碎?

”密曰:

“昔舜、禹、皋陶相与语,故得简雅;《大诰》与凡人言,宜碎。

孔明与言者无己敌,言教是以碎耳。

”华善之。

出为温令而憎疾从事尝与人书曰庆父不死鲁难未已从事白其书司隶司隶以密在县清慎弗之劾也。

密有才能,常望内转,而朝廷无援,乃迁汉中太守,自以失分怀怨。

及赐饯东堂,诏密令赋诗,末章曰:

“人亦有言,有因有缘。

官无中人,不如归田。

明明在上,斯语岂然!

”武帝忿之,于是都官从事奏免密官。

后卒于家。

二子:

赐、兴。

(节选自《晋书·李密传》)

【注】①醮(jiào):

改嫁。

②烝(zhēng)烝:

热切的样子。

③游夏:

孔子学生子游、子夏。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出为温令/而憎疾从事/尝与人书曰/庆父不死/鲁难未已/从事白其书司隶/司隶以密在县/清慎弗之劾也

B.出为温令/而憎疾从事/尝与人书曰/庆父不死/鲁难未已/从事白其书司隶/司隶以密在县清慎/弗之劾也

C.出为温令/而憎疾从/事尝与人书曰/庆父不死/鲁难未已/从事白其书司隶/司隶以密在县/清慎弗之劾也

D.出/为温令而憎疾从/事尝与人书曰/庆父不死/鲁难未已/从事白其书司隶/司隶以密在县/清慎弗之劾也

11.下列对文中相关文学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李密的上疏《陈情表》被认定为中国文学史上抒情文的代表作之一,文中叙述祖母抚育自己的大恩,自己应该报养祖母的大义,又倾诉自己不能从命的苦衷,言辞慷慨,表达感情直接坦率。

B.三国时期的蜀汉,终于汉怀帝刘禅。

蜀国为魏所灭,刘禅投降后,魏帝封他一个食俸禄无实权的“安乐公”称号,并将他迁居魏国都城洛阳居住,刘禅却乐而忘本,乐不思蜀。

C.文中所提皋陶是古代传说中的人物,是与尧、舜、禹齐名的“上古四圣”之一,被奉为中国司法鼻祖,后常为狱官或狱神的代称。

D.古代臣民上书言事分为“上书”“上疏”和“上封事”,其区别在于“上书”是臣民向皇帝进言所采用的最常见的形式,“上疏”是在朝官员专门上奏皇帝的一种文书形式,上封事则是向皇帝进谏带有机密性文书。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李密幼年丧父,母亲再嫁,年仅几岁的他热切地思念双亲,不能自已,以致忧思成疾。

B.“周门人方之游夏”“数使吴,有才辩”“泰始初,诏征为太子洗马”等表现出李密有才干。

C.晋武帝读了李密婉拒朝廷征召的《陈情表》后,赞扬他是真名士,并答应了他的请求。

祖母去世后,李密守丧期满,晋武帝再次征召他到洛阳担任太子洗马。

D.借皇上东堂赐宴饯别之机,李密赋诗一首,诗的末章表明了他想回家种田的愿望。

晋武帝为此很生气,都官从事见机行事,马上奏请皇上免去李密的官职。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有暇则讲学忘疲,而师事谯周,周门人方之游夏。

(5分)

(2)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4-15题。

咏 风·王 勃

肃肃凉风生,加我林壑清。

驱烟寻涧户,卷雾出山楹。

去来固无迹,动息如有情。

日落山水静,为君起松声。

14.下列对作品的赏析错误的一项是(  )(3分)

A.“肃肃凉风生,加我林壑清”写凉风生起。

“肃肃”“清”等字为全诗定下了一种凄清冷落的意境。

B.“驱烟寻涧户,卷雾出山楹”,用“驱”“卷”“寻”“出”等字眼,把这些自然现象写成了有意识的活动,将风描绘得栩栩如生。

C.“日落山水静,为君起松声”,写日落后万籁俱静,风又为歇息的人们不辞劳苦地吹起悦耳的松涛,奏出雄浑的乐曲,给人以娱乐。

D.诗人在这里极力赞美“凉风”普济众生的高尚品德和勤奋精神,抒发他积极进取的情怀,寄托他的“青云之志”,意远含蓄,余味深长。

15.这首诗写“风”,主要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请简要分析其表达作用。

(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7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7分)

(1)王勃在《滕王阁序》一文中,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天阔水远、孤鹜高飞、晚霞绚烂的秋景图:

“        ,        。

”此句化用自庾信的《马射赋》“落花与芝盖齐飞,杨柳共春旗一色”两句。

(2)《陈情表》用“        ,        ”两句表现了自己缺少亲属帮助并且事必躬亲的孤弱。

(3)《归去来兮辞》中以云自喻过去做官出自无心的句子是:

        。

(4)《庄子·逍遥游》中对大鹏鸟徙于南冥,广击水、高飞升进行描写的句子:

“,”。

第Ⅱ卷表达题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7.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读庄子,我们也往往被庄子拨弄得手足无措,有时只好手之舞之,足之蹈之。

除此,我们还有什么方式来表达我们内心的感动?

B.王勃为《滕王阁诗》作序,文不加点,一蹴而就,举府皆惊,至今仍传为文坛佳话。

C.陶渊明的田园诗大多妙手偶得,自然纯朴毫无雕琢痕迹。

D.一个远涉重洋、寄身美国、茕茕孑立的中国弱女子,要控告有钱有势的美国地头蛇是何等艰难!

18.下列各项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3分)

A.《归去来兮辞(并序)》着重表达了作者对黑暗官场的厌恶鄙弃和农村的自然景物和劳动生活。

B.王勃《滕王阁序》中究竟是“飞阁流丹”还是“飞阁翔丹”,自唐以来,因版本记录不同,评论家莫衷一是。

C.庄子的文章意境开阔,想象奇特,能够运用大量幻想的传说和现实的事例,阐明自己的观点,使文章充满浪漫主义色彩。

D.李密的《陈情表》写得入情入理,悲恻动人,终于打动了晋武帝,不再在养亲和奉诏之间左右为难。

19.下列各句内容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辞”,赋的一种,一种讲究句式和押韵的散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