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历史期末复习材料分析题汇总无答案.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5281346 上传时间:2023-07-03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1.3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一历史期末复习材料分析题汇总无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初一历史期末复习材料分析题汇总无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初一历史期末复习材料分析题汇总无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初一历史期末复习材料分析题汇总无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初一历史期末复习材料分析题汇总无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初一历史期末复习材料分析题汇总无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0页
初一历史期末复习材料分析题汇总无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0页
初一历史期末复习材料分析题汇总无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0页
初一历史期末复习材料分析题汇总无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0页
初一历史期末复习材料分析题汇总无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初一历史期末复习材料分析题汇总无答案.docx

《初一历史期末复习材料分析题汇总无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一历史期末复习材料分析题汇总无答案.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初一历史期末复习材料分析题汇总无答案.docx

初一历史期末复习材料分析题汇总无答案

初一历史期末复习材料分析题汇总

1.材料一:

(贞观初期,洛阳以东直至沿海)茫茫千里,人烟断绝,鸡犬不闻,道路萧条…(经过一段统治后)天下大稔(丰收),流散者咸归乡里,米斗不过三四钱,终岁断死刑才二十九人。

东至于海,南极五岭,皆外户不闭,行旅不赍粮,取给于道路焉。

材料二: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            

①材料一、二分别描述的是哪位皇帝统治时的景象?

他们统治时期的治世局面,史称什么?

 

②材料一所说的这位皇帝,采取了哪些措施,使社会状况从“茫茫千里,人烟断绝……”转变为“天下大稔(丰收),……取给于道路焉”?

 

③材料二所描述的经济繁荣程度比材料一还要高,你能在农业、手工业、城市三方面各举一例吗?

 

④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封建治世局面的共同原因。

(4分)

 

2.材料一:

孙中山说:

“现在各国的考试制度,差不多都是学英国的。

穷流溯源,英国的考试制度,原来是从我们中国学过去的。

材料二:

英国大百科全书中说:

“我们所知道的最早的考试制度,是中国所采用的选举制度,及其定期举行的考试。

材料三:

(唐太宗)尝私幸端门,见新进士鱼贯而出,喜曰:

“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

材料四:

“八股之害,等于焚书,有甚于咸阳之郊所坑者四百六十余人也。

”—顾炎武《日知录》

1材料一和材料二的观点有什么相同之处?

 

②上述材料说的是我国古代的什么制度?

这种制度在中国开始于什么朝代?

完善于哪个朝代?

 

③在此之前,官员选拔主要依据什么?

这种制度对扩大封建统治基础有什么作用?

 

④如何评价这种考试制度?

 

⑤唐太宗、顾炎武二人对这一制度态度有何不同?

为什么?

 

⑥明朝统治者采用八股取士的目的是什么?

清朝前期统治者为达到同样的目的,采取了什么措施?

 

3.材料一:

朝代

南方

北方

人口(户)

占全国户口数比例

人口(户)

占全国户口数比例

西汉

2470685

19.8%

9985785

80.2%

唐朝中后期

3920415

43.2%

5148529

56.8%

北宋

11224760

62.9%

6624296

37.1%

材料二:

朝廷在故都(东京)时,实仰东南财赋,而吴(江苏)中又为东南根抵。

语曰“苏湖熟,天下足”。

1上述材料能反映出什么问题?

 

2从材料上看,我国古代经济发展出现了怎样的变化?

 

3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有哪些?

 

4.读图:

七下第4页《隋朝运河图》和七下第68页《元朝运河图》,能分辨不同时期的运河并请回答:

①从图中能看出元朝的运河路线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②从图中能看出元朝的运输方式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③大运河的开通对我国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5.阅读材料:

“成宗大德年间,全国除大都附近包括今河北、山西、山东、内蒙古一部分地区划为“腹里”,直属中书省外,共划分为11个行中书省,简称“行省”或“省”……行中书省“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郡……凡银粮、兵甲、屯种……军事重事,无不领之”。

请回答:

①上述材料说的是中国古代的什么制度?

 

②这一制度的实行有何影响?

 

③明朝时这一制度发生了什么变化?

 

6.明朝官员宋濂请客喝酒,第二天,朱元璋问他喝酒了没有,请了哪些客人,做了哪些菜,宋濂一一做答。

朱元璋笑着说:

“全对,你没有骗我。

”另一个官员宋讷退朝后独坐生气,第二天上朝时,朱元璋问他为什么生气,宋讷那大吃一惊,照实说了。

请回答:

①朱元璋通过什么措施做到“安然朝中坐,却知天下事”?

 

②明朝还采取其他什么措施加强君权?

 

③清朝前期采取了哪些措施强化君权?

 

7.阅读郑和与哥伦布远航对比表:

郑和船队

哥伦布船队

1405—1433年,航海七次

1492—1502年,航海四次

每次出海约2.7万人

首航87人

每次出海船只有200多艘

首航3艘

船上有航海图、罗盘针

有航海图、罗盘针

到达亚非30多个国家

到达巴哈马群岛、海地、中美南美沿岸等

1请根据所学知识,分析郑和下西洋的目的和取得成功的因素。

 

2根据材料归纳郑和远航有什么特点?

 

③郑和下西洋产生了什么重大影响?

 

8.材料一:

《古今图书集成·职方典·苏州府风俗考》及同书《考工典·织工部》载:

苏州“郡城之东,皆习机业,织文曰缎,方空曰纱。

工匠各有专能。

匠有常主,计日受值。

有他故,则唤无主之匠代之,曰‘唤代’(一作‘唤找’)。

无主者黎明立桥以待,缎工立花桥,纱工立广化寺桥,以车纺丝者曰车匠,立濂溪坊,什百为群,延颈而望,如流民相聚,粥后俱各散归。

若机房工作减,此辈衣食无所矣。

材料二:

《醒世恒言》里有一个故事,苏州盛泽镇上,有一个小户人家施复夫妇俩口。

他们有一张织机。

他们织的绸缎,光彩润泽,人们争相加价购买。

施复夫妇赚许多的银子。

十几年后,他们又买了两所大房子和三四十张织机,雇人织绸。

施复夫妇由小手工业者发展为机户。

那时的机工大多来自破产的机户和农村失去土地的农民。

他们一无所有,靠出卖劳动力为生。

一天没活干就得挨饿。

①材料中所说的“匠”和“主”(或者说“机工”、“机户”)各自的身份是什么?

他们之间是怎样的一种生产关系?

 

②出现这种生产关系的前提是什么?

 

③这种现象最早出现于何时何地?

 

④清朝这种生产关系又有了怎样的发展?

9、唐朝和清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两个重要王朝,他们采取的对外政策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回答:

①、唐朝和清朝各采取了什么对外政策?

分析其原因

 

2清朝这一政策有何影响?

 

③从唐朝、清朝不同的对外政策,你能得出什么启示?

 

10.《爱我中华》的歌词写到:

“五十六个兄弟姐妹是一家……五十六种语言汇成一句话,爱我中华,爱我中华,爱我中华!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①形成中华民族大家庭雏形的是哪一封建王朝?

②“隋唐时期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空前发展。

”结合民族关系方面的史实说明发展的表现。

 

③由“五十六个兄弟姐妹”组成的中华民族大家庭得到最终巩固是在哪一时期?

举例说明当时统治者巩固这一局面所采取的对内、对外措施都有哪些?

 

④我国古代处理民族关系的方式有哪几种?

给我们什么启示?

 

⑤结合你所了解的史实说明西藏和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

11、材料一:

“辽与朝廷和好年深,蕃汉人户休养生息,人人安居,不乐战斗。

材料二:

中俄两国以格尔必齐河、额尔古纳河和外兴安岭往东至海为界,外兴安岭以北,格尔必齐河、额尔古纳河以西属俄国,外兴安岭以南,格尔必齐河、额尔古纳河以东属于中国。

①材料一反映了一种什么现象?

②上述现象是在那一条约签订后出现的?

这个条约是哪两方在什么背景下签订的?

 

③对于这个条约,有不同看法:

一种观点认为,它的积极作用大;而另一种观点认为,它的消极作用大。

你同意那种观点?

简要说明理由。

 

④材料二出自哪个条约?

这个条约是在哪次战争后签订的?

属于什么性质?

 

⑤这个条约是在什么时间签订的?

当时在位的中国皇帝是谁?

有何意义?

 

历史材料分析题

1.材料一:

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谁能载舟,亦能覆舟。

材料二:

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如一。

材料三:

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

⑴这几句话出自哪一位皇帝之口?

 

⑵材料一是什么意思?

说明了他认识到什么问题?

 

⑶材料二反映了什么样的民族政策?

这种政策具体体现是什么?

⑷材料三中的镜子是谁?

它重用的人才还有哪些?

 

2.材料一:

“贞观之风,一时复振。

材料二: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问题:

⑴材料反映的内容是什么时期?

⑵材料二中诗的作者是谁?

⑶说一说这一时期的主要改革措施及其影响。

 

3.材料一:

“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

”——唐太宗。

材料二:

“我们所知的最早的考试制度,是中国所采用选举制度,及其定期举行的考试。

问题:

⑴材料二中的“选举制度指什么制度?

它的完善、兴废是在什么时期?

⑵材料一的意思是什么?

⑶这一制度(科举制)的影响。

⑷科举制度选拔官员的方式是?

⑸隋唐以来历代统治者都沿用科举制的原因。

 

4.材料一:

“大唐国者,法式备定,真国也,常须达。

”——《日本书记》

材料二:

课本30页图。

问题:

⑴材料一反映了哪个国家对中国的看法?

并派了很多什么人到中国?

⑵这个国家受唐朝的影响表现在哪些方面?

⑶唐玄宗时,有一位大师先后六次东渡到这个国家,为传播唐文化做出了重大的贡献,并在这个国家设计一座寺庙,至今仍被视为一书明珠?

 

5.材料一:

“国家根本,仰给东南”。

——《宋史》

材料二:

“苏湖熟,天下足”。

问题:

⑴材料放映了当时的什么现象?

⑵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是什么?

⑶这种现象是何时开始,何时结束?

 

6.材料: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户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问题:

⑴这是谁的诗?

⑵反映了什么节日,有什么习俗?

⑶宋代时还有什么传统节日?

⑷今天的春节在宋代的时被称为什么?

 

7.材料: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过零丁洋》

问题:

⑴这是谁的诗句?

它有什么英雄事迹?

⑵诗的意思是什么?

⑶我们要学习他什么样的精神?

 

8.材料一:

“舟师识地理,夜则观星,昼则观日,阴晦则观指南针。

材料二:

课本57页图“出土于福建泉州的南宋海船,有13个密封的船舱”

问题:

⑴材料一反映了什么现象?

⑵材料二反映了什么现象?

⑶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南宋海外贸易具备的条件。

⑷宋朝海外贸易发达的表现。

 

9.材料一:

郑君描述船队远航的情景:

“观夫海洋,洪涛接天,巨浪如山……而我之云帆高张,昼夜星驰,涉波狂澜,若履通衢(qu)……。

材料二:

清乾隆帝致英国国王乔治三世的信中说:

“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籍外夷货物以通有无。

问题:

⑴材料一中的“郑君”指谁?

他的主要事迹是什么?

他最远到达哪些地方?

⑵他此举得目的是什么?

有何影响和意义?

⑶材料反映了明清两朝采取了怎样不同的对外政策?

⑷材料二种所反映的清朝实行这种政策的原因是什么?

⑸这两种政策产生了什么不同的结果?

⑥联系当前现实,谈谈你从中得到的启示。

 

10.材料:

撤销中书省,从此不再设丞相,由六部分里朝政,直接对皇帝负责,由于政务繁忙,另设殿阁大学士,已备顾问。

问题:

⑴这是哪一朝代官制的变化?

文中的皇帝只谁?

⑵材料中的六部是指那六部?

⑶上述材料中叙述的机构变化,起了什么作用?

 

⑶全国的军政大权都集中到黄帝手里。

 

11.材料:

(16世纪前期)番彝拂郎机假朝贡,占据屯门海澳,时肆剽掠,屠食婴儿。

问题:

①文中记载了哪国殖民者的侵略行径?

②这个国家在我国沿海的侵略活动主要有哪些?

③与郑和下西洋活动相比,两者之间有什么不同?

 

12.材料一:

郑成功致荷军总督揆一招降书:

“台湾者,中国之土地矣,久为贵国所据,今余既来索,则地当归我。

材料二:

康熙八年,郑经(郑成功之子)要求台湾与版图之外别力乾坤,为康熙帝拒绝。

问题:

①“台湾者,中国之土地也”结合学过得知识加以说明。

②简述郑成功是如何从荷兰殖民者手中收复台湾的?

③材料二种郑经要求的本质意图是什么?

④康熙帝拒绝郑经后采取的措施是什么?

⑤郑成功收复台湾和清政府对台湾的措施有何意义?

 

13.材料一:

两块北京的城墙砖被运往美国的一所著名大学,安放在该校博物馆的突出位置。

旁边的牌子上写道:

这两块城墙砖的历史比美国的历史还要长。

材料二:

西安北京等城市具有悠久的历史。

有人说:

“一千年看西安,五百年看北京。

问题:

①写出以北京为都城的主要封建王朝及北京当时的名称。

②北京的故宫是什么时候修建的,在建筑史上有何地位?

③西安在隋唐时期称什么?

当时的标志性建筑是什么?

 

14.材料:

天覆地载,物数号万,而事亦因之,曲成而不遗,岂人力也哉。

问题:

①材料出自哪一部著作?

阐明了什么观点?

②这本书还有哪些主要内容?

③这本书有何影响?

 

15.十九世纪初年的流行语:

开谈不说《红楼梦》,读尽诗书也枉然。

问题:

①《红楼梦》的作者是谁?

什么时候创作的?

②《红楼梦》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③《红楼梦》在文学史上有何价值?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