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四上二单元备课.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5329658 上传时间:2023-07-03 格式:DOCX 页数:32 大小:34.5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四上二单元备课.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人教版四上二单元备课.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人教版四上二单元备课.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人教版四上二单元备课.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人教版四上二单元备课.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人教版四上二单元备课.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2页
人教版四上二单元备课.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2页
人教版四上二单元备课.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2页
人教版四上二单元备课.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2页
人教版四上二单元备课.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2页
人教版四上二单元备课.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2页
人教版四上二单元备课.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2页
人教版四上二单元备课.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2页
人教版四上二单元备课.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2页
人教版四上二单元备课.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2页
人教版四上二单元备课.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2页
人教版四上二单元备课.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2页
人教版四上二单元备课.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2页
人教版四上二单元备课.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2页
人教版四上二单元备课.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2页
亲,该文档总共3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四上二单元备课.docx

《人教版四上二单元备课.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四上二单元备课.docx(3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人教版四上二单元备课.docx

人教版四上二单元备课

第二单元

教材分析:

本单元一共编排了四篇课文,其中《古诗两首》、《爬山虎的脚》、《蟋蟀的住宅》是精读课文,《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是略读课文。

学习本单元课文,要在了解主要内容的基础上,认真体会作者是怎样观察的,并学习他们的观察方法。

古诗两首《题西林壁》《游山西村》分别是宋代诗人苏轼,陆游的著名诗作。

《题西林壁》不仅是对庐山雄奇壮观、千姿百态景象的赞美,更包含了”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人生哲理。

《游山西村》边描述农家淳朴好客的特点,边向世人揭示了“经过坎坷曲折之后,往往会出现坦途”的道理。

《爬山虎的脚》是叶圣陶的一篇文章,课文先讲爬山虎长在什么地方,然后介绍爬山虎叶子的特点,最后介绍爬山虎脚的特点。

通过学习领会仔细观察植物的方法。

《蟋蟀的住宅》描写了蟋蟀挖掘、建造巢穴的事。

体会蟋蟀吃苦耐劳、不肯随遇而安的精神。

《世界地图引发的发现》主要讲述了魏格纳仔细观察世界地图各个海岸线的形状,再通过寻找证据,提出了大陆漂移学说的故事。

体会科学家勇于探索大自然奥秘的执著精神。

本单元“语文百花园”包括“口语交际”、“习作”“我的发现”、“日积月累”和“成语故事”五个栏目。

“口语交际”是通过看图,发现里面的妙趣,培养善于观察的能力。

“习作”要求写出自己观察事物相关事情或写成观察日记的形式。

“我的发现”是通过几个例子,来告诉学生观察的方法。

“日积月累”通过积累一定时间内的自然现象,来提示学生这些都是观察的结果。

“成语故事”是《胸有成竹》,通过描写文与可画竹子画的好,告诉人们长期仔细观察的重要性。

单元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

2.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领悟课文蕴含的道理,从中受到启迪。

3.随文识字个,会写个。

4.能通过自己的观察和探索写一篇文章或观察日记。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领悟课文蕴含的道理,从中受到启迪。

教学难点:

通过学习课文从中受到思想启迪。

教学方法与措施:

1.教师应引导学生充分阅读课文,注意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用心体会人物善于观察、勇于探索的精神,启迪学生用探索专研的姿态去学习、探索。

2.本单元课文内容理较抽象,教学时要注意用生动、具体的方法进行介绍。

3.鼓励学生在预习时,收集相关信息资料,加深对课文理解,拓展思路。

4.注意学习文章的写作方法和思路,提高语言运用能力。

教学准备:

学生预习,教师准备课件及相关资料。

课时安排:

单元预习课课一课时《古诗两首》两课时《爬山虎的脚》两课时

《蟋蟀的住宅》两课时《世界地图引发的发现》一课时

《百花园二》五课时单元复习课一课时

单元预习课

预习目标:

1.能够认识生字22个,会写生字28个。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用“—”标出生字词,整理多音字,能正确听写“词语盘点”的词语,并背会“日积月累”。

3.用“—”标出生动形象,含义深刻的词语和句子,并作批注。

4.能够联系实际生活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作者是怎样观察,并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将事物特点描述清楚的。

5.预习“语文园地二”,熟悉内容,试着完成题目,对习作进行初步构思。

预习重点:

对本单元课文有整体感知,对课题提出质疑,体会课文给你的启迪。

预习难点:

1.通过读课文,把握文章主要内容,领悟文章的写法。

2.通过预习认真体会文章的道理。

教学准备:

师:

课件(预习提纲)

生:

查找本单元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1、导入:

同学们,我们所居住的星球物种繁多,他们千变万化,美不胜收,给我们的世界增添了无尽的生机与活力,只要你仔细观察,用心思考,你一定会从中发现更多的奥秘,下面让我们一起去寻找吧!

预习提纲:

本单元围绕这一主题,选编了精读课文、、略读课文

及“语文园地二”。

四篇课文讲的是有关

和方面的趣事。

“语文园地二”安排了五种类型:

、、、

和,其中口语交际内容是,习作内容是,“成语故事”安排的是我国古代传说。

2、具体理解:

1.学生自由朗读古诗《题西林壁》《游山西村》,结合注释中词语的解释,想想你都读懂了什么?

2.概括《爬山虎的脚》课文主要内容。

3.细读《蟋蟀的住宅》课文2—3遍。

要求:

(1)全文围绕蟋蟀的“住宅”来写,作者是怎样评价这座住宅的呢?

(在课文中用——标出句子,用自己喜欢的符号标出重读的词语。

(2)这座住宅之所以是“伟大的工程”那是因为a.它选址在:

b.它的修建工具:

c.住宅内部设计的特点是:

.d.蟋蟀修建住宅的方法是:

e.蟋蟀修建住宅的态度是:

(注:

以上问题在课文中圈出,重点的词语下加自己喜欢的符号)反复读这些词语和句子,把你的感想写在一边。

同时你会感觉到作者的观察特别。

4.细读《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课文2—3遍。

要求:

(1)魏格纳在地图上发现了什么?

(在课文中用——标出句子)把最能表现他仔细观察的词语圈出来。

(2)面对这一发现,魏格纳在脑海里形成了什么“奇想”?

(在相关的句子下加自己喜欢的符号)(3)“奇想”要变成“真理”必须要有证据,魏格纳又是怎样为之努力的?

他找到证据了吗?

怎样找到的?

(在课文中用——标出句子)

5.读语文园地二,简要写下成语故事《胸有成竹》的出处和寓意。

 

5.古诗两首

教学目标

  1.认识“腊、浑、豚”三个生字,会写“莫、腊、浑、疑”四个生字。

  2.正确、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两首古诗,默写《题西岭壁》。

  3.正确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中所蕴涵的哲理。

  4.积累诗人的其他作品,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

  1.借助以前学习古诗的方法,自主学习,理解诗句意思。

  2.体会诗人的心境,能与他人交流读诗的感受。

教学难点

  正确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中所蕴涵的哲理。

  课文重点:

全文

感情朗读训练点:

全文

读说结合训练点:

还知道哪些哲理丰富的诗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准备

  1.学生收集诗人的相关资料及作品。

  2.多媒体教学课件。

预习设计: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熟读诗文,看读懂了哪些诗句,在自己感受深的地方做批注。

3、查找资料,收集有关作者的资料。

4、结合资料,初步体会古诗表达的思想感情和蕴含的道理。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题西林壁》

   一、激趣导入,整体感知

  1.猜谜导入,揭示课题

  师:

同学们,今天老师要请大家猜一条谜语,谜底是一位诗人的名字,看谁最先猜出来。

听好了:

他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

他不但诗写得好,他的书法作品、他的画、他的文章在中国历史上都极负盛名,他和他的父亲、弟弟合称“三苏”,他是谁?

(苏轼)。

今天,我们就学习他的一首诗《题西林壁》。

(师板书课题)

2.齐读课题,看到这个题目,你可以知道这首诗有关的哪些信息?

  (这是作者题写在庐山西林寺石壁上的一首诗)

二、成果展示

 1.检查生字词

  2..指名读古诗,纠正字音,读出诗歌的节奏美。

  3.检查个别学生课文,查看批注情况

三、精读感悟,读说结合。

  1.这首古诗,同学们都会读了,但是你们知道它的含义吗?

今天,我们就要用学过的方法,来学习这首古诗。

想想以前学过哪些学习古诗的方法?

  (a、借助注释理解诗意;b、查字典理解诗意;c、在理解的基础上画画等)

  2.请选择你喜欢的方法学习这首古诗,可以独立学习,也可以在小组内合作学习。

  (生自主学习,师相机指导。

  3.交流学习所获。

    横看成岭侧成峰:

横着看,庐山是一条山岭,连绵不断;侧着看却仿佛变成了一座山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向远看、向近看、向高看、向低看,看到的庐山景色却各不相同。

  4.明明是同一座庐山,为什么在苏轼的眼中,会有这么多种变化呢?

  (因为苏轼站在不同的地方,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庐山。

  5.那苏轼到底从几个角度看了庐山呢?

看到了几种结果呢?

(六个角度,看到了六种不同的结果。

)那概括一下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呢?

(角度不同,所见也不同。

  6.(课件展示庐山不同角度的美景)假如你就在庐山之中,你能用这样的句式来说话吗?

“我站在(),看到庐山像()。

  7.“我”不认识庐山真面目,是因为什么呢?

(身在此山中。

  8.齐读“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读到这里,你想到了什么?

  (怎样才能识得庐山真面目呢?

站在庐山之外,多角度、多方位的看。

四、熟读成诵,领悟诗请

1.这首诗是诗人苏轼在游览庐山时写下的一首哲理诗,诗人不但用简洁而生动的语言描绘了庐山的奇特景象,更是紧紧扣住游山谈出自己独特的感受。

咱们在读这首诗时,不但要读出庐山的奇丽景象,更要读出诗人对人生哲理的恍然大悟。

现在就请你们用自己喜爱的方式读这首古诗。

(放课件)

2.用多种形式朗诵此诗(小组比赛、指名朗诵、全班齐诵等。

  3.站在不同角度看到的结果也不一样。

其实不仅观山如此,看事情也是一样。

还记得我们学过的一篇课文吗?

讲的也是这个道理?

(《画杨桃》)你碰到过这样的情况吗?

举个例子说一说。

五、总结升华,拓展延伸

1.教师小结:

《题西林壁》这首古诗,不仅是对庐山雄奇壮观、千姿百态景象的赞美,更包含了”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人生哲理。

咱们说过苏轼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一生写下了许多名篇、名句,你找到了哪些?

咱们交流交流吧。

2.学生自己建立“苏轼小档案”,鼓励学生根据收集和交流的材料自己设计各种形式的小档案,可以配图画,可以编作品目录,可以写名篇、名句,还可以写成前言、后记等。

六、限时作业

  1.背诵、默写《题西林壁》。

  2.编写“苏轼小档案”,并把自己喜欢的苏轼的其他名句、名篇介绍给爸爸、妈妈听。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游山西村》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苏轼的一首古诗《题西林壁》,这首古诗不仅写出了庐山的雄奇景象,更说明了一个哲理,那就是──”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你还记得这首诗吗?

能把它默写下来吗?

  2.(师吟诵):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师:

你们都知道老师吟诵的是哪首古诗吧?

(游山西村)今天,就让我们跟随诗人的脚步,到乡村农家去品味一下他们的生活吧。

  3.老师板书课题《游山西村》,生齐读课题。

二、检查预习,指名读诗。

1.学生按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古诗,注意平翘舌,读到生字的地方多读几遍,要读准字音。

2.指名读古诗,纠正字音,读出诗歌的节奏美。

(注意纠正“浑”、“豚”、“疑”的读音。

3.全班齐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读出节奏美。

4.全班交流,识记生字并区别同音、形近字。

三、精读感悟,读说结合。

师:

这首诗大家已经会读了,但是你们知道诗句的意思吗?

回忆一下前面一首古诗我们是按照什么样的步骤来学的?

(理解诗题→了解作者→理解诗句→熟读成诵→领悟意境)

1.理解诗题:

请结合课文的注释,理解一下本诗题目的意思。

(游览浙江绍兴的一个村庄时写的一首诗。

2.了解作者:

根据你的了解简单谈谈诗人陆游。

师总结: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著名诗人。

他出生于北宋末年,一生处于国家动乱、人民苦难的严重关头。

在他的诗歌中,总的主题是抗金复国和同情人民苦难,他的诗艺术风格雄浑豪放、激情洋溢,间或质朴清新。

修辞炼句精致工整,在律诗绝句中善于组织对偶,浑然一体,别开生面。

3.理解诗句。

 A.选择你喜欢的方法学习这首古诗,可以独立学习,也可以在小组内合作学习。

  (生自主学习,师相机指导。

B.交流学习所获。

(教师主导,集体交流)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不要笑话农家的腊的酒浑浊不清,丰收年景款待客人,菜肴尽够丰盛。

  读完这两句诗,你能体会到什么?

(农家款待客人时尽其所有的盛情)

  你是从哪里感受到的?

(“足”)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山峦重重,水道弯弯,正疑无路可走,突然出现柳阴深深,鲜花簇簇,眼前又是一个山村。

  反复读这两句诗,想:

这句诗中写了哪些景?

这些景物分别是什么样的?

  (山──重;水──复;柳──暗;花──明)

  当作者行走在重重叠叠的山峦中,踏过弯弯绕绕的水道后,心情如何?

从哪看出的?

  (心情沮丧,从“疑无路”看出。

  当作者面对突然出现柳阴深深,鲜花簇簇时,心情又是怎样呢?

从哪儿看出的?

  (惊喜,从“又一村”看出。

  指导学生打着手势反复吟诵此句,体会作者喜悦的心情,感受诗句语言的韵律节奏美。

  4.熟读成诵:

指导学生用多种方式朗读这首古诗,比比谁的朗诵更优美。

  5.领悟意境。

其实“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惊喜生活中无处不在,你能举个例子吗?

 四、总结升华,拓展延伸

  1.继续读诗,用喜欢的方式感悟诗境:

配画编故事配乐朗诵。

  2.小组交流收集的有关诗人陆游的资料,并编写“陆游小档案”。

五、限时作业:

有感情的背诵全诗。

 

6.爬山虎的脚

 

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

正确读写“引人注意、均匀、重叠、空隙、叶柄、触角、痕迹、逐渐、休想”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全文。

 3.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理清课文叙述顺序的基础上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

 学习作者细心观察的方法,培养学生具有留心观察身边事物的习惯,同时增强他们具有爱自然保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点:

了解作者是怎样用生动准确的语言描写出爬山虎叶子和脚的特点。

教学难点:

爬山虎是怎样向上爬的。

课文重点:

3-5段

朗读训练点:

描写爬山虎特点的语句。

读说结合训练点:

用自己的话描述爬山虎的特点。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准备:

1.学生收集爬山虎的相关资料。

2.多媒体教学课件。

预习设计:

1.自学生字,词语等基础知识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利用工具书,解决不理解的地方

4.思考课文主要内容

5.在自己感受深的地方作批注

第一课时

1、导入新课:

1.同学们,大自然是神奇的,你们曾跟随老师一起领略了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感受了雅鲁藏布大峡谷的神秘,还欣赏了变化多端的火烧云。

今天,老师要和大家一起来观赏一种奇怪的生物──爬山虎。

2.板书并齐读课题。

二、成果展示

1.出示词语,指名读,齐读。

2.找学生朗读课文,并对部分字词进行指导。

3.课文主要内容是什么。

三、精读感悟,读说结合。

(一)集体学习第1自然段。

1、齐读第1自然段。

思考:

这一自然段共有几句话?

分别讲了什么?

(两句话。

第一句讲学校里有爬山虎,第二句讲我家里也有爬山虎。

2、两句话中都有一个“墙”字,说明什么?

(说明爬山虎无论长在哪里都离不开墙,是顺着墙往上爬的植物。

3、想一想,第1自然段主要写什么?

(爬山虎长在什么地方。

)(板书:

生长墙边)

(二)指导学习第2自然段。

1、指名读第2自然段。

思考:

第2自然段主要写爬山虎的什么?

(板书:

叶子)

2、爬山虎的叶子有什么特点?

(板书:

绿得新鲜铺得均匀)

3、出示课文插图,师用图引导学生认识爬山虎叶子的特点。

同学们,这就是爬山虎的叶子。

从形状看,叶子由小到大;从颜色看,由“嫩红”到“嫩绿”,这个变化很快,仅仅是几天。

爬山虎的嫩叶不大引人注意,引人注意的是长大了的叶子。

那些叶子绿得那么新鲜,叶尖一顺儿朝下,均匀地铺在墙上,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空隙。

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

“波纹”本来是指水的波纹,这里用来说叶子,是因为爬山虎的叶子均匀地铺在墙上,一阵风轻轻吹过,满墙的绿叶动起来就像绿色的水波一样好看。

4、讨论:

为什么说“叶子绿得那么新鲜”?

一是爬山虎的叶子颜色很醒目,不同一般;二是充足的阳光和营养使叶子生长旺盛,呈现生机。

因此看起来非常舒服,这是写颜色美。

5、指导朗读第2自然段,体会爬山虎的叶子好看,读出美感。

 过渡:

课文第1、2自然段告诉我们爬山虎的生长地点是墙边,爬山虎的叶子很绿,而且非常均匀,看起来非常好看。

那么,爬山虎的脚到底长在哪里,是什么样子的,它又是怎样沿着墙往上爬的呢?

请同学们读课文第3-5自然段,从中去找答案。

(三)合作探究学习第3-5自然段。

1.出示学习要求:

(1)自由朗读课文第3-5自然段,思考:

这三个自然段主要写什么?

(2)四人小组合作交流。

①作者在写爬山虎的脚时,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

②找出描写爬山虎的脚的样子、形状、颜色的词句读一读,再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③爬山虎的脚长在哪里,像什么,是什么颜色的?

2、学生根据学习要求进行小组学习,教师巡视指导。

3、全班交流汇报学习情况,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完善板书,并相机引导:

  

(1)、出示爬山虎的脚的彩图,学生图文结合,进一步理解爬山虎的脚的位置、形状、颜色。

(2)、课文哪个自然段具体写了这些内容?

(第3自然段)

(3)、齐读课文第3自然段。

4、爬山虎的脚是怎样爬墙的?

请同学们自读课文第4自然段,找一找课文中是怎样具体描写的。

(1)在学生充分地读文、讨论的基础上,教师用动画演示爬山虎紧贴着墙往上爬的课件,让学生边观察边用课文中的语句来解说这一过程。

(2)教师范读第4自然段,学生一边听一边圈出描写爬山虎爬墙动作的词语。

(3)学生汇报,老师板书:

触 变巴 拉 贴

(4)理解句子:

“细丝原先是直的,现在弯曲了,把爬山虎的嫩茎拉一把,使它紧贴在墙上。

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

①作者在这里为什么要用“弯”?

 引导学生明白:

“弯”“拉”“紧”有一连串的因果关系,由“直”到“弯”,缩短了距离,所以产生了拉力;由于产生了拉力,使它在墙上贴得很紧。

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

②为什么不用“一步一步”往上爬,而用“一脚一脚”往上爬?

引导学生明白:

因为爬山虎不像动物用脚交替行走,而是用脚巴住墙,然后再长一只脚,再巴住墙。

不断地长出新脚,不断地往高处爬。

因此,在课文里用“一脚一脚”往上爬。

(5)请大家把爬山虎一脚一脚往上爬的句子美美地读一读。

(自读、抽读、齐读)

(6)请同学们用“触、变、巴、拉、贴”这几个表示动作的词,说一说爬山虎的脚怎样爬墙。

过渡:

刚才我们学习了爬山虎触着墙的脚是怎样爬墙的,那么没触着墙的脚会怎么样呢?

请自学第5自然段,找出答案。

5、自主探究学习第5自然段。

(1)对比学习触着墙和没触着墙的爬山虎的脚的变化。

(2)讨论:

爬山虎的脚与墙是怎样的关系?

(3)朗读第5自然段。

四、学法应用,创新练习

(一)通过本文的学习,总结应该如何对周围的事物进行观察。

(结合具体的语句)

  1.观察要细致,不能只看表面,要全方位的观察。

  2.要抓住事物的特点进行观察。

  3.要注意事物的细微变化,坚持长期观察,而不是一时。

(2)学习怎样用准确,生动的语言描写事物的特点。

1.抓住关键性的词语(以课文3、4自然段为例)

爬山虎脚的位置:

茎上长叶柄的地方

形状:

枝状

颜色:

嫩红

描写爬山虎爬墙动作时:

触 变巴 拉 贴

2.运用修辞手法

比喻:

茎上长叶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

拟人:

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

3.由浅入深的写法

课文第二自然段没有与题目相扣,而是直接写了爬山虎的叶子,以及叶子的特点:

“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儿空隙。

”,这就不由得让学生产生了为什么叶尖一顺儿朝下?

又为什么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儿空隙?

然后课文在第三四段,通过具体描写爬山虎的脚,从而解决了学生的疑问。

五、总结升华,拓展延伸

把收集到的有关爬山虎的知识,并结合课文内容,向老师和同学介绍这种植物。

六、限时作业:

仿照《爬山虎的脚》作者的观察方法,观察一种植物,先从远处看,再从近处看,特别要仔细观察它的茎、叶、花,看看有什么特点,再把它具体写下来。

  板书设计:

  爬  位置:

茎上长叶柄的反面

  山  特点 样子:

像……像……(细丝)

  虎  颜色:

嫩红(灰色)

脚  爬 触→巴→拉、贴(牢固)

               

7.蟋蟀的住宅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

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

住宅、隐蔽、弃去、慎重、住址、挖掘、搜索、骤雨、粗糙、简朴、干燥、钳子、耐烦、宽敞。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了解蟋蟀住宅的特点和住宅的修建过程,激起观察自然界的兴趣。

3.学习作者细心观察周围的事物、抓住事物的特点进行介绍的方法。

教学重点:

1、了解蟋蟀住宅的特点和住宅的建筑过程,体会蟋蟀吃苦耐劳、不肯随遇而安的精

2、学习作者细心观察周围的事物、抓住事物的特点进行介绍的方法。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观察周围事物的兴趣,学习抓住特点进行介绍的方法。

 课文重点:

2-5段

朗读训练点:

描写蟋蟀住宅及蟋蟀动作的语句。

读说结合训练点:

用自己的话描述蟋蟀建造住宅的的过程。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准备:

  1.学生收集相关资料。

  2.多媒体教学课件。

预习设计:

2.自学生字,词语等基础知识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利用工具书,解决不理解的地方

4.思考课文主要内容

5.在自己感受深的地方作批注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同学们,现在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我们大家所住的房子也越来越漂亮了。

今天,我们就一块来说说有关“住宅”的话题。

(板书:

住宅)

谁来向大家夸一夸自己的住宅?

(指名学生)

说得真棒,看来你平时一定是一个善于仔细观察的孩子。

现在有一位朋友想和大家比一比住宅。

是谁呢?

(板书:

蟋蟀)

齐读课题。

2、成果展示

1.出示词语,指名读,齐读

2.找学生读课文,并作指导。

3.课文写了什么内容

3、精读感悟

(1)学习1到3自然段

1.一般来说,我们人类住的地方叫住宅,动物住的地方,叫窝、巢、穴等。

而蟋蟀是一种昆虫,为什么这里蟋蟀住的地方也把它叫住宅呢?

作者在这里采用了拟人的手法

2.生自读课文,了解蟋蟀在选择住宅时有什么特点。

(不随遇而安;排水优良,阳光温和)

3.过渡:

蟋蟀的“住宅是自己一点一点挖掘的”,读到这里你有什么感受呢?

(找学生读第三段,找出答案,并谈体会。

(2)学习2到6自然段,探究蟋蟀住宅的特点

1.学生自由读课文,找特点并概括。

  3、学生汇报蟋蟀住宅的特点:

向阳,隐蔽,出口,平台,光滑,清洁卫生。

  4、讨论、比较与人类住宅的异同。

  生:

相同点;小蟋蟀住宅向阳,有出口,内部光滑平整,清洁卫生

    师小结:

小家伙真不简单,一个小洞也有这么多名堂,但是我的住宅里有电

灯、电话、有线电视、电脑等等,它有吗?

谁的住宅好?

(生答)但是蟋蟀这样一只小小的昆虫竟有如此舒适的住宅,定是付出了很多劳力的,下面我们就来看这项“伟大的工程”是如何建造的。

(3)学习7到9段,感受蟋蟀的勤劳

1.生自读课文,概括蟋蟀是如何建房的。

前足扒土,搬掉较大的土块,后足踏地,用两排锯推,铺;

头朝着外面,触须轻微地摆动;整修。

2.我们的住宅比它好,为什么没它有名呢?

(引导学生再读课文进行比较)

  生:

蟋蟀建房子是一点一点挖掘的。

  师:

我建住宅得请瓦工、木工、电工、水工等等,一个人干不了。

  生:

蟋蟀不断修整住宅。

  师:

老师的住宅不常修整,要向它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