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阅读理解练习精选15篇.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368482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32.5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阅读理解练习精选15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阅读理解练习精选15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阅读理解练习精选15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阅读理解练习精选15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阅读理解练习精选15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阅读理解练习精选15篇.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3页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阅读理解练习精选15篇.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3页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阅读理解练习精选15篇.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3页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阅读理解练习精选15篇.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3页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阅读理解练习精选15篇.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3页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阅读理解练习精选15篇.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3页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阅读理解练习精选15篇.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3页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阅读理解练习精选15篇.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3页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阅读理解练习精选15篇.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3页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阅读理解练习精选15篇.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3页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阅读理解练习精选15篇.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3页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阅读理解练习精选15篇.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3页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阅读理解练习精选15篇.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3页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阅读理解练习精选15篇.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3页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阅读理解练习精选15篇.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3页
亲,该文档总共2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阅读理解练习精选15篇.docx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阅读理解练习精选15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阅读理解练习精选15篇.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阅读理解练习精选15篇.docx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阅读理解练习精选15篇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阅读理解练习(精选15篇)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他要感谢那只手

①感恩节的前夕,美国芝加哥的一家报纸编辑部向一位小学女教师约稿,希望得到一些家境贫寒的孩子画的图画,图画的内容是:

他想感谢的东西。

②孩子们高兴地在白纸上描画起来。

女教师猜想这些贫民区的孩子们想要感谢的东西是很少的,可能大多数孩子会画餐桌上的火鸡或冰淇淋等。

③当小道格拉斯交上他的画时,她吃了一惊,他画的是一只手。

④是谁的手?

这个抽象的表现使她迷惑不解。

孩子们也纷纷猜测。

一个说:

“这准是上帝的手。

”另一个说:

“这是农夫的手,因为农夫喂了火鸡。

⑤女教师走到小道格拉斯——一个皮肤棕黑色、又瘦又小、头发卷曲的孩子——桌前,弯腰低头问他:

“能告诉我你画的是谁的手吗?

⑥“这是你的手,老师。

”孩子小声答道。

⑦她回想起来了,在放学后,她常常拉着他粘糊糊的小手,送这个孩子走一段。

他家很穷,父亲常喝酒,母亲体弱多病,没有工作,小道格拉斯破旧的衣服总是脏兮兮的。

当然,她也常拉别的孩子的手。

可这只老师的手对小道格拉斯却有非凡的意义,他要感谢这只手。

⑧我们每个人都要感谢的,其中()有物质上的给予,()还有精神上的支持,诸如别人对你的关爱、给予你的机会。

另一个方面,对于很多给予者来说,也许,这种给予是微不足道的。

可是它的作用却难以估计。

因此,我们每个人都应尽自己的所能,给予别人。

1.第⑦自然段中说:

“可这只老师的手对小道格拉斯却有非凡的意义”,结合⑦、⑧段内容,说说这里的“非凡的意义”指的是什么。

(20个字左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第⑧自然段中的括号里填上恰当的关联词。

3.从全文看,第⑦自然段的记叙顺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⑧自然段的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篇充满人情味的散文表达的观点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童年的馒头

如今的幸福时光使我欣慰,不过有时心底会泛起一缕儿时的苦涩。

那时候,妈妈拉扯着我和妹妹,家里穷得叮当响。

我在五里外的村小学上学,六岁的妹妹在家烧锅做饭,背着那个比她还高半截的竹篓打猪草,妈妈起早摸黑地耕地,日子清贫得像一串串干枯的空笼花。

有年“六一”学校说是庆祝儿童节,每个学生发三个馒头。

我兴冲冲地对妈妈和妹妹说:

明天发馒头,妈妈一个,妹妹一个,我一个。

妹妹笑了,妈妈也笑了。

那天,学校真的蒸了馍。

开完典礼,手里多了片荷叶,荷叶里有三个热腾腾的大馒头。

回家的路上,看着手中的馒头,口水一咽再咽,肚皮也发出咕咕的叫声。

吃一个吧,我对自己说,于是先吃了自己的那个。

三两口下区,嘴里没有品出味来,馒头已不见。

又走了一段,口水和肚子故伎重演,而且比刚才更厉害。

怎么办?

干脆,把妈妈的那个吃了,给妹妹留一个就是。

妈妈平时不是把麦粑让给我和妹妹,她只喝稀粥吗?

她说过,他不喜欢麦粑呀!

……

等我回到家,呆呆地看着手中的空空的荷叶,里面连馒头屑也没有了。

我不知道自己怎样进了门,怎样躲开妹妹的目光。

妈妈笑笑,没吭声。

呆立间,同院的二丫娘过来串门,老远就嚷嚷:

“平娃娘,平娃娘!

你家平娃带馒头回来了吗?

你看我家二丫,发三个馒头,一个都舍不得吃,饿着肚皮给我带回家来了!

妈妈从灶间抬起头,“可不,我家平娃也把馒头带回来了!

你看嘛——”妈妈说着打开锅盖,锅里奇迹般的蒸着五个白中带黄的大馒头!

“你看,人家老师说我家平娃学习好,还多奖励了两个呢!

二丫娘看看我,我慌乱地点点头……

那天晌午,妈妈把馒头给我和妹妹,淡淡地说:

“吃吧,平娃,不就是几个馒头吗!

”妹妹大口大口咬着馒头,我却哇的一声哭了。

后来,我发现,就在那一天,我的童年结束了。

1.联系上下文揭示下列词语的意思。

苦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故伎重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文是以(_________)为线索安排材料的。

3.文中的“我”其实是个懂事的孩子,请用事例简要说明。

(至少三个)

(1)

(2)

(3)

三、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炊烟

早晨公鸡们早早的就穿上裤子,扑腾着翅膀迎接太阳的到来了。

喔喔的叫声,铜锣般在乡村滚动。

其实最先迎接到的并不是太阳的光芒,而是飘飞在乡村上空的炊烟,乡村里起的最早的还是那些勤劳朴素的村民,他们的手()着这生活的丝线。

()着热情的双手,()着胳膊的胳膊,()着幸福的衣袖,()着出的才是最壮观、最复杂、又最温馨的风景,而那炊烟则是它们放出的生活信号。

炊烟是一群无骨的动物,善于表达幸福、温馨、热情、喜悦等情感。

他们如同沁水一般,从瓦缝里门缝里,窗户缝里,烟筒里,汩汩冒出来,无可阻挡,激情四射。

已进入天空,就如同牛羊进入开阔的草原,任意驰骋。

也仿佛流水奔入宽阔的海洋,随意奔涌。

在天空中张扬着奔跑着,舞蹈着,把幸福扯成一片片旗帜,把温馨拧成一股股绳索,把热情放飞成一只只风筝,把喜悦扭成一支支舞蹈,生动、优美、豪放。

我的老家在鄂西子娘园。

,经历过最严酷的饥荒。

那饥荒就是一把无情的剑,斩断乡村的炊烟。

没有炊烟的乡村。

死寂成一片沉默的山岩,荒凉堆满整个山谷,萧条一片。

而只有炊烟活着,乡村才是最生动的图画。

炊烟也是一群娃子。

最初它们养在各家各户中。

但一到半空他们就纠缠到一起,分不清哪是你家的,哪是我家的,然后他们就如同鄂西西山里被苞谷,洋芋红苕养大的山里娃。

有着羊羔般的热情和牛犊般的野性,玩着捉迷藏过家家的游戏。

追逐着,叫喊着,嬉闹着,鞋儿跑掉了,辫褡子散了、扣子扯脱了,但是他们依旧笑着,喊着,追着,闹着,把乡村的未来涂成蔚蓝的天空。

1.短文第一自然段的括号里依次填入的词语,最准确的项是()

A.挽拉拽牵画B.拽牵挽拉画

C.牵挽拽拉画D.拽拉挽牵画

2.第二自然段把炊烟比作无骨的动物,还把它比作______、________、________,主要是为了表达炊烟中包含的____________的情感。

3.第三自然段把炊烟比作娃子,是因为山里娃有着羊羔般的______和牛犊般的______,他们追逐着、_______、嬉闹着,主要是运用了_________的修辞手法。

4.对第二自然段最后一句话“而只有炊烟活着,乡村才是最生动的图画”的体会不正确的一项是()

A.“炊烟活着”指的是乡村里摆脱饥荒人,人们能过上安静富足的日子。

B.“炊烟活着”指的是炊烟是有生命的,它会生出来也会死掉。

C.抓住“生动”这个关键词,我们可以体会到炊烟给山村带来的活力。

D.抓住“图画”这个关键词,我们可以体会到作者在赞美乡村的生活。

5.短文要赞美乡村生活的美,但第二自然段画“”的部分却写了闹饥荒时的情景,你觉得有必要写吗?

请写出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阅读训练。

观潮(节选)

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

顿时人声鼎沸,有人告诉我们,潮来了!

我们踮着脚往东望去,江面还是风平浪静,看不出有什么变化。

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

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

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堵两丈多高的水墙。

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1.联系上下文,解释下列词语

(1)人声鼎沸: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山崩地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按照时间顺序把第1自然段分为两层(用“/”在文中标出),点明这一顺序的词语是。

3.一条白线”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出现了一条白线”意味着____________。

4.第2自然段从__________和__________两方面描写了大潮到来时的景象,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景。

5.画线句子运用了的修辞手法,把比作。

句中“一堵两丈多高的水墙”说明了。

6.唐朝诗人孟浩然在《与颜钱塘登樟亭望潮作》中写道:

“百里闻雷震,鸣弦暂辍弹。

”文中哪句话描写的是这句诗的情景?

请抄写在下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课内阅读。

在朝着阳光的堤岸上,青草丛中隐藏着一条倾斜的隧道,即使有骤雨,这里也立刻就会干的。

隧道顺着地势弯弯曲曲,最多不过九寸深,一指宽,这便是蟋蟀的住宅。

出口的地方总有一丛草半掩着,就像一座门。

蟋蟀出来吃周围的嫩草,决不去碰这一丛草。

那微斜的门口,经过仔细耙扫,收拾得很平坦。

这就是蟋蟀的平台。

当四周很安静的时候,蟋蟀就在这平台上弹琴。

屋子的内部没什么布置,但是墙壁很光滑。

主人有的是时间,把粗糙的地方修理平整。

大体上讲,住所是很简朴的,清洁、干燥,很卫生。

假使我们想到蟋蟀用来挖掘的工具是那样简单,这座住宅真可以算是伟大的工程了。

蟋蟀盖房子大多是在十月。

秋天初寒的时候。

它用前足扒土,还用钳子搬掉较大的土块。

它用强有力的后足踏地。

后腿上有两排锯,用它将泥土推到后面,倾斜地铺开。

1.这个文段选自课文《_______》。

2.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隐藏——(_____)倾斜——(_____)立刻——(_____)

3.写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隐藏——(_____)平坦——(_____)安静——(_____)

4.用“△”画出第三自然段中蟋蟀建造动词。

5.用曲线画出拟人句。

6.为什么说蟋蟀的住宅是“伟大的工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课外阅读。

蜜蜂与排雷

有些动物天赋的生理机制和特殊本领,可利用来造福人类。

科学家发现,经过特殊训练的蜜蜂可以在污染控制和环境监测上大显身手。

美国蒙大拿大学研究人员还发现,蜜蜂在寻找地雷以及其他爆炸物方面同样具有非凡的能力。

与警犬相比,蜜蜂除了容易训练且工作起来更吃苦耐劳外,在寻找“猎物”(各类爆炸物品)的准确性方面也显得高出一筹。

目前世界各地约有1.1亿颗地雷等待排除,每年约有2.6万人因触雷而死或致残。

小小蜜蜂可以为搜寻这些重大隐患开辟新路并做出贡献。

为什么蜜蜂能有这种本领?

因为蜜蜂在长期生存竞争中形成的嗅觉十分敏锐,可以识别出狗无法分辨的许多种细微气味。

加之这种昆虫经常是群体出动,因此在搜索同样面积的情况下,它们的工作远远比狗更有效。

科学研究表明,这些“探雷蜜蜂”只需要接受短短几天训练,就可以适应搜索地雷的要求。

1.从短文中我们可以了解到,经过特殊训练的蜜蜂可以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方面大显身手,本文重点介绍了___________这一方面。

2.本文第2自然段告诉我们,蜜蜂探雷比警犬探雷“高出一筹”,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

①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

3.善于捕捉关键词,有助于把握主要信息,快速理解语意。

文中画线句子的关键词是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

4.利用动物本能或运用仿生学造福人类的事例有很多,我们学的《蝙蝠和雷达》一课就向我们介绍了科学家运用蝙蝠______________定位的原理,研制出雷达。

七、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阳光地带

春季的一天中午,我下班回到家,看见母亲正在晒被子,便也想把被子晒一下。

我把被子抱出来,晒在了晾衣绳的两端。

吃过午饭,我便上班去了。

下班回来,我一进家门,便看见了我的被子。

与中午不同的是,它们已经被晒在最好的地带,夕阳将雪白的被里镀上一层浅浅的金色。

而母亲的被子却寂寞地待在晒衣绳的两端,房屋的阴影默默地在它们身上画着单调而规则的几何图形。

我走到我的被子面前,用手抚摸了一下,它们是温暖的。

它们当然是温暖的,温暖如母亲的手心。

我又抚摸了一下母亲的被子,它们是清凉的。

它们当然是清凉的,清凉如母亲的手背。

我的眼睛忽然呈现出往昔的许多情节:

家里质地最好的那条床单,方位最佳的那个房间,开得最漂亮的那盆鲜花,做得最好吃的那盘菜,甚至吃饭时图案最精致的那只碗。

这些事物如我身处的这段阳光地带一样,都是我的。

我知道,对于母亲来说,这些情节不是偶然。

人生短暂而漫长的征途上,给你快乐的也许是你的朋友,让你美丽的也许是你的爱人,令你充实的也许是你的事业,但是,使你温暖的必定是你的母亲。

她用她的手背为你阻挡着她力所能及的所有风霜,也用她的手心为你释放着绵绵不断的温暖阳光。

母亲是永远的阳光地带。

1.母亲被子上的几何图形是指()

A.印在上面的图案。

B.打的补丁。

C.房屋的阴影。

D.太阳的阴影。

2.母亲的被子是清凉的,原因是()

A.被雨水淋了。

B.被子太薄。

C.被子太旧。

D.没怎么晒到太阳。

3.“这些情节不是偶然”,意思说的是这些情节()

A.很久才出现。

B.过几天就出现。

C.几乎天天出现。

D.隔几天才出现。

4.短文以_____这件事开头,着重描写了母亲的手,告诉我们母亲用手背为子女阻挡___________,用手心为子女___________,母亲是永远的阳光地带。

5.第5、7两个自然段分别用了两个“温暖”和“清凉”,第一个“温暖“的意思是___________,第二个“温暖”的意思是_________;第一个“清凉”的意思是________,第二个“清凉”的意思是___________。

6.说说短文写了一位怎样的母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八、阅读下列课文(片段),完成后面各题。

走月亮

秋天的夜晚,月亮升起来了,从洱海那边升起来了。

是在洱海里淘洗过吗?

月盘是那样明亮,月光是那样柔和,照亮了高高的点苍山,照亮了村头的大青树,也照亮了,照亮了村间的大道和小路……

这时候,阿妈喜欢牵着我,在洒满月光的小路上走着,走着……啊,我和阿妈走月亮!

细细的溪水,流着山草和野花的香味,流着月光。

灰白色的鹅卵石布满河床。

哟,卵石间有多少可爱的小水塘啊,每个小水塘都抱着一个月亮!

哦,阿妈,白天你在溪里洗衣裳,而我,用树叶做小船,运载许多新鲜的花瓣……哦,阿妈,我们到溪边去吧,去看看小水塘,看看水塘里的月亮,看看我采过野花的地方。

啊,我和阿妈走月亮……

村道已经修补过,坑坑洼洼的地方已经填上碎石和新土。

就要收庄稼了,收庄稼前,要把道路修一修,补一补,这是村里的风俗。

秋虫唱着,夜鸟拍打着翅膀,鱼儿跃出水面,波剌声里银光一闪……从果园那边飘来果子的甜香,是雪梨,是火把梨,还是紫葡萄?

都有。

在坡头那片月光下的果园里,这些好吃的果子挂满枝头。

沟水汩汩,很满意地响看。

是啊,它旁边,是它浇灌过的稻田。

哦,阿妈,这不就是我们家的地吗?

春天,我们种的油莱开花了,我在田地里找兔草,我把蒲公英吹得飞啊飞……收了油菜,栽上水稻。

看,稻谷就要成熟了,稻穗低垂着头,稻田像一块月光镀亮的银毯。

哦,阿妈,我们到田埂上去吧,你不是说学校放假了,阿爸就要回来了吗?

我们采哪一塘新谷招待阿爸呢?

啊,我和阿妈走月亮……

有时,阿妈给我讲月亮的故事,一个古老的传说;有时,却什么也不讲,只是静静地走着,走着。

走过月光闪闪的溪岸,走过石拱桥,走过月影的果园,走过庄稼地和菜地……啊,在我仰起脸看阿妈的时候,我突然看见,丽的月亮牵着那些闪闪烁烁的小星星,好像也在天上走着,走着……

多么奇妙的夜晚啊,我和阿妈走月亮!

1.文中第一自然段中两个“升起来了”,我们能从中体会到作者___________的心情。

2.说说“我”和阿妈走过了哪些地方?

看到了哪些景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多么奇妙的夜晚啊,我和阿妈走月亮”为什么说这是一个“多么奇妙的夜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课文一共出现了几次“我和阿妈走月亮”?

为什么这样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明明是“我和阿妈走月亮”,为什么作者写“我突然看见,美丽的月亮牵着那些闪闪烁烁的小星星,好像也在天上走着,走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九、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共有名字

谁都知道信是很私人化的东西,私拆他人信件是违法的。

但是在土耳其一个偏僻的小村庄里,通信机密是无论如何也得不到保护的,原来该村几十户人家的家长全部取了同一个名字,这是多么奇异的现象啊。

______共同一个名字,______大家的生活就有了千丝万缕的联系。

人们共同分享着彼此的喜悦,共同承受着彼此的悲伤。

为了把外地发往该村的信件准确送到收信人手里,尽职的邮递员只好将全村人召集到广场上,当众拆开信封,大声念信:

“亲爱的某某:

您好!

”——“好!

”全村人齐声应答。

“好久不见了,很想念你们全家人。

”——“哦。

”又是一片响应。

“告诉你一个好消息……”大家都欢呼雀跃。

“太太分娩了,这回是个男孩。

”——有人喊:

“别念了,别念了,是我的信!

此时,全村人的脸上都挂着笑,好像自己就是新生婴儿的“爸爸”。

“告诉你一个不幸的消息……”大家都屏住了呼吸,共同为一个人的不幸忧心。

______共有名字给村里人添了不少麻烦,______很多年来他们都不曾改名。

1.选择下面的关联词语填入文中的横线上。

因为……所以……无论……都……

虽然……但是……只要……就……

①________共同一个名字,________大家的生活就有了千丝万缕的联系。

②________共有名字给村里人添了不少麻烦,________很多年来他们都不曾改名。

2.在土耳其这个偏僻的小村庄里,为什么通信机密得不到保护?

从文中找到答案,用“________”画下来

3.文章第________自然段至第________自然段写的是邮递员在广场给全村人念信时的情景。

短文可分为________段。

4.想一想,为什么很多年以来,村里人都不曾改掉共有的名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十、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漓江

桂林的漓江是一条美丽的江。

春天,漓江岸边的树木又换上了新衣裳,小草也从沉睡中醒来,伸展着嫩绿的叶儿,在春风的吹拂下,正朝漓江笑呢!

夏天的漓江给人们带来了欢乐,许多人在江里游泳。

江面上有红色的小船,颜色各异的游泳圈和五颜六色的游泳圈,真是色彩斑斓,为夏日的漓江增添了光彩。

秋天的漓江更加美丽。

岸边上的一片片香蕉林虽然枯黄了,可香蕉树上却挂满了香蕉,这丰收的景色倒映在美丽的漓江里,真是美不胜收。

冬天的漓江也很美,虽然没有春天那么生机勃勃,夏天那么热闹非凡,秋天那么丰硕诱人,但它是那么纯洁,那么安静。

漓江就像一条翠绿的带子,由远到近环绕着象鼻山、优波山……使桂林的山水永远那么清秀、隽美。

1.写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沉睡—(_____)安静—(_____)丰收—(_____)

2.读短文,补充词语。

色彩(________)颜色(_______)热闹(_______)

生机(________)美不(_______)丰硕(_______)

3.在短文中选自己喜欢的比喻句、拟人句子抄下来。

比喻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拟人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短文的第1自然段与下文的关系是________。

5.短文按_______顺序描写了漓江的景色。

6.漓江一年四季的景色各有特点,选用文中的词语写下来。

春天:

_______夏天:

_______

秋天:

_______冬天:

_______

7.读了这篇短文,你学到了什么?

(或想到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十一、课外阅读。

跨越海峡的希望之翼

张平宜曾是台湾《中国时报》的资深记者。

在2011年之前的十多年里,这个台湾女记者放弃了原本衣食无忧的优越生活,投身四川凉山一个麻风康复村的教育事业。

为了让这些与世隔绝的孩子能尽快地融入现代社会,她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苦努力。

在那些麻风村的孩子看来,“张阿姨就像妈妈一样”。

她熟悉每一个孩子的家庭状况与脾气秉性。

200年之前,这所已经成立了十几年的小学,还没有出现过一个毕业生。

因此,与家长“抢孩子”,就成了张平宜最重要的工作之一。

只要发现一个孩子消失,她就会跑到对方家里,“胁迫恐吓那孩子回来读书”。

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下,很少有孩子能够坚持读完中学,“走路又远,功课会跟不上,还常常被同学歧视和欺负。

”最让张平宜难过的是,愿意继续留在学校读书的孩子正在逐年减少。

为了给孩子们找出路,她又让在青岛开办工厂的弟弟,为想要外出打工的学生们提供职业技术培训。

“我的十几年青春,就这样献给了这里。

”张平宜感叹道。

她有时候,遇到一些烦心事儿,她只有请朋友抽烟斗,“借助烟草气息,放松濒临失控的情绪”。

她有一定程度的神经衰弱,常会失眠,她的手袋里总塞着几包松弛神经的药物。

许多台湾人都不能理解,“为什么这个疯子要跑到一个山坳坳里的麻风村,去吃这样的苦。

”但对张平宜来说,在这片大山里,她似乎背负着某种使命,“我是一个母亲,看到麻风村的那些孩子,我无法掉头离去。

”张平宜这样说道。

1.根据意思在文中找四字词语。

(1)衣物食物应有尽有,不用担心。

(___________)

(2)与社会上的人们隔离,断绝来往。

(___________)

2.根据短文内容填空。

张平宜原来的身份是___________,可她为了___________,来到了_____________。

3.从“张阿姨就像妈妈一样”你感受到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对“胁迫恐吓那孩子回来读书”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张平宜并不是真正恐吓威胁那些孩子,而是哄着他们来上学。

B.张平宜为了挣钱,采取打骂等手段。

C.张平宜经常吓那些孩子,使他们不得不来上学。

5.许多台湾人都不能理解,认为张平宜是疯子,跑到那里去吃苦,很不值得。

你也这样认为吗?

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十二、快乐阅读。

观潮(节选)

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

顿时_______________,有人告诉我们,潮来了!

我们踮着脚往东望去,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