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单元精析精练.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5384482 上传时间:2023-07-04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413.6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六单元精析精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第六单元精析精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第六单元精析精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第六单元精析精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第六单元精析精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第六单元精析精练.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9页
第六单元精析精练.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9页
第六单元精析精练.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9页
第六单元精析精练.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9页
第六单元精析精练.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9页
第六单元精析精练.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9页
第六单元精析精练.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9页
第六单元精析精练.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9页
第六单元精析精练.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9页
第六单元精析精练.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9页
第六单元精析精练.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9页
第六单元精析精练.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9页
第六单元精析精练.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9页
第六单元精析精练.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9页
第六单元精析精练.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9页
亲,该文档总共2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六单元精析精练.docx

《第六单元精析精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六单元精析精练.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第六单元精析精练.docx

第六单元精析精练

第六单元精析精练

课题1

1、物质的结构、性质和用途之间的关系

不同元素可以形成不同物质,同种元素也可以形成不同物质。

金刚石、石墨和C60都是由碳元素组成的不同单质,由于它们的原子排列方式不同,从而形成了不同的结构。

物质的结构决定了物质的性质,而物质的性质又决定了物质的用途。

2、碳的可燃性和还原性

碳的可燃性是指碳可以与氧气反应,条件不同,产物也不同,一氧化碳、二氧化碳或二者的混合物。

碳与某些氧化物的反应表现出了碳的还原性。

在高温的条件下,碳能夺取氧化物中的氧,使氧化物被还原,同时生成了二氧化碳。

利用单质碳的还原性可用于冶炼金属。

例1:

“轻轨电车”(如图所示)是近年来新兴的城市高架交通工具,具有污染小

的优点.当轻轨电车开动时,轻轨电车上裸露的“电刷”沿架空电线滑动.电刷

材料中含有石墨.选择石墨作电刷材料是因为其具有下列性质:

(1);

(2);(3)

例2、我们把由同种元素组成的不同种单质互称为同素异形体。

下列各组物质,

不属于同素异形体的是()

A、金刚石、石墨B、二氧化硫、三氧化硫C、氧气、臭氧D、红磷、白磷

例3、当CuO中混有少量炭粉时,可以用下列哪种方法提纯()

A、隔绝空气加热混合物B、在氧气流中加热混合物

C、加足量水搅拌过滤D、用筛子将炭粉筛去

例4、下列叙述中,与常温下碳单质的化学稳定性无关的是()

A、将木桩埋入地下的一段用火烤焦B、档案材料一般用碳素墨水填写

C、古代用墨书写绘制的字画,年深月久不褪色D、用石墨制铅笔芯

例5、下图为高温下用过量的木炭还原氧化铜的实验装置图。

a处排出的气体中,

除没排净的空气和没有被完全吸收的二氧化碳外,还一定含有气体,

写出有关的化学方程式

知识点1碳单质的物理性质和用途

1、碳单质的存在形式有多种,用途各不相同。

下列各图中体现活性炭用途的是()

 

2、简易净水器中常加一层木炭,这是利用了木炭的()

A、可燃性B、硬度很大C、吸附性D、导电性

高温

高温

知识点2、单质碳的化学性质

1、用纯净的木炭粉末还原氧化铜粉末时,可发生的反应有:

C+2CuO=2Cu+CO2↑。

C+CuO=Cu+CO↑。

现用1.2g木炭粉末还原10g氧化铜粉末,反应物刚好反应完全,则生成的气体产物是()

点燃

A、CO2B、COC、CO、CO2D、Cu、CO

2、镁带能在CO2气体中燃烧:

2Mg+O2=2MgO+C,该反应中的还原剂是()

A、MgB、CO2C、MgOD、C

3、用墨绘制的字画能够保存多年而不褪色,这是由于碳()

A、具有还原性B、具有可燃性C、常温下性质稳定D、不溶于水

4、几位同学在实验室做木炭还原氧化铜的实验,实验完毕后,他们发现试管内仍有黑色固体物质存在。

该黑色固体物质是什么?

【提出猜想】小玉同学认为是木炭;小兰同学认为是氧化铜;小华同学认为是木炭和氧化铜

【查阅资料】

木炭、铜都不与稀硫酸反应;Na2O、MgO、CuO、Fe2O3等金属氧化物能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盐和水

【实验设计】方案一:

向盛有少量该黑色固体的试管中加入足量的稀硫酸,充分振荡,静默后观察现象;

方案二:

取少量该黑色固体在空气中灼烧,观察现象

他们对方案一进行了分析讨论,达成了共识:

若试管内溶液呈无色,有黑色固体存在,证明同学的猜想正确。

若试管内溶液呈蓝色,无黑色固体存在,证明同学的猜想正确。

若出现的现象是

,证明小华同学的猜想是正确的。

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他们按照方案二进行了实验操作,记录如下: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黑色固体红热并逐渐减少,最后消失

该黑色固体是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课题2

1、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

反应药品:

稀盐酸跟大理石或石灰石(主要成分是碳酸钙)反应

反应原理:

CaCO3+2HCl=CaCl2+H2O+CO2↑

注意事项:

①不能用稀硫酸代替稀盐酸,原因是稀硫酸与大理石反应生成微溶于水的CaSO4,它会覆盖在大理石的表面,阻碍反应继续进行。

②不能用浓盐酸代替稀盐酸。

原因是浓盐酸易挥发,会使生成的CO2中混有氯化氢气体而不纯。

③不用纯的CaCO3粉末或Na2CO3等代替大理石或石灰石,原因是它们与稀盐酸反应的速率太快,不易控制和收集。

2、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

 

由于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所用到的反应物是固体和液体,反应不需加热,生成的二氧化碳气体能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大,与空气不反应,所以可供选择的发生装置如上图,收集方法只能用向下排空气法。

A装置:

最简易的装置,导管只稍露出橡皮塞,伸入集气瓶内的导管要接近瓶底。

B装置:

可随时加注稀盐酸,常加长颈漏斗。

漏斗下端管口必须伸入液面以下,导管刚露出橡皮塞。

C装置:

分液漏斗可通过调节活塞而控制液体的滚圆速率,来调节反应速率的快慢。

D装置:

随开随制,随关随停。

3、CO32—的检验方法:

含有CO32—的物质加入稀酸后,能产生CO2气体,如:

CaCO3+2HCl=CaCl2+H2O+CO2↑Na2CO3+2HCl=2NaCl+H2O+CO2↑

可以通过检验生成的气体是二氧化碳来确定反应的原物质中是否含有CO32—。

检验试剂:

稀盐酸和澄清石灰水

具体方法:

取少量样品地试管中,向其中加入少量稀盐酸,将产生的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中,如果石灰水变浑浊,则证明样品中含有CO32—。

题型1、实验室制取气体的思路和方法

例1、将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和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进行比较,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气体发生装置可能相同B、反应条件相同

C、气体收集方法可能相同D、反应的基本反应类型相同

例2、在实验室中制取二氧化碳,下列有关该实验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用排水法收集一瓶二氧化碳气体B、实验室中可用燃烧木炭的方法制取二氧化碳

C、将燃烧的木条伸入集气瓶中,检验二氧化碳是否集满

D、将集满二氧化碳气体的集气瓶盖上玻璃片面,正放在桌上。

题型2、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药品和原理

例3、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常用的方法是()

A、木炭与空气反应B、大理石与稀盐酸反应C、煅烧石灰石D、石灰石与稀硫酸反应

例4、大理石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在探究大理石性质时,下列有关实验现象和结论的描述中,不正确的是()

A、在大理石的板砖碎片上,滴加稀盐酸有气泡产生B、大理石与酸反应生成的气体可作灭火剂

C、实验室里可用大理石与稀盐酸反应来制取二氧化碳D、大理石雕像不易受酸雨侵蚀

题型3、制取二氧化碳的实验装置、仪器和步骤

例5、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时需用到的仪器是()

A、铁架台、单孔塞、长颈漏斗、导管、集气瓶B、大试管、导管、集气瓶、玻璃片、水槽

C、集气瓶、导管、玻璃片、酒精灯、单孔塞D、集气瓶、锥形瓶、双孔塞、长颈漏斗、导管

例6、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用不到的仪器是()

A、长颈漏斗B、广口瓶C、酒精灯D、集气瓶

题型4、二氧化碳的检验与验满

例7、检验二氧化碳是否集满的方法是()

A、闻瓶内气体的气味B、捉一个虫子放进瓶内

C、把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D、用燃着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

例8、收集满二氧化碳的集气瓶应当()

A、用玻璃片盖好正放在实验台上B、放在水槽中

C、用玻璃片盖好倒放在实验台上D、以上A、C均可

题型5、CO32—的检验

例8、将珍珠加入稀盐酸中,有气泡产生,生成的气体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则珍珠中含有下列离子中的()

A、氯离子B、硫酸根离子C、碳酸根离子D、氢氧根离子

例9、如果要证明鸡蛋壳中含有碳酸盐,实验时你可以向鸡蛋壳上滴加()

A、稀盐酸B、氯化钠溶液C、石蕊溶液D、酚酞溶液

题型6、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综合考查

例10、请根据右图回答下列问题:

(1)仪器a的名称是

(2)写出锥形瓶内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3)锥形瓶内的反应进行较长时间后,用燃着的火柴

放在集气瓶口,火焰仍不熄灭的原因是

(4)如B图所示,将一瓶二氧化碳气体慢慢倒入放着蜡烛的烧杯中,

发现上层蜡烛先熄灭,试解释原因.

例11、利用下图所示装置,能完成实验制取气体的是()

 

A、用①②制取氧气B、用②③制取二氧化碳C、用②④制取氧气D、用①⑤制取二氧化碳

例12、根据初中所学知识并结合下图所示回答:

 

(1)写出标号仪器的名称:

①②

(2)实验到制备并收集二氧化碳气体应选用的装置有(填装置的编号,下同)

(3)实验室常用加热NH4Cl和Ca(OH)2固体混合物的方法制取氨气,则制取氨气的发生装置应选用

,收集氨的装置只能用D,而不能用C或E,由此可知氨气应具有的性质是

例13、在锥形瓶甲中放入10g块状CaCO3,在锥形瓶乙中放入10g粉末状CaCO3,分别同时加入等质量、同质量分数的稀盐酸(足量),图中对该实验产生气体的质量与反应时间的关系描述合理的是()

 

例14、下图是实验室常用的装置。

请据图回答:

 

(1)写出仪器a的名称,收集某气体只能用E装置,由此推测该气体具有的性质是

(2)用高锰酸钾制氧气的装置组合是    (填序号),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3)实验室制得的CO2气体常含有HCl和水蒸气。

为了制得纯净、干燥的CO2气体,除杂装置的导管按气流方向连接顺序是     (填序号)。

(提示:

浓硫酸具有吸水性,是常用的干燥剂;饱和NaHCO3溶液能够与HCl反应而将其除去)

A.a→b→c→dB.b→a→c→dC.c→d→a→bD.d→c→b→a

例15、把一定量的二氧化碳气体通入足量的澄清石灰水中,充分反应后生成的沉淀经干燥后为xg,若把相同质量的二氧化碳先与碳在一定条件下反应转化成一氧化碳,这些一氧化碳再进一步转化为二氧化碳(假定转化过程中碳元素没有损耗)把经过一系列变化生成的二氧化碳再通入足量的澄清石灰水中,充分反应后得到的沉淀经干燥后为yg,则x与y的关系是()

A、x=yB、2x=yC、x=2yD、不能确定

例16、在实验室中,利用下列装置可以制取氧气或二氧化碳。

回答下列问题:

 

(1)向装置内添加药品前,应该进行的操作是;

(2)分解过氧化氢溶液制取氧气的化学方程式为;

(3)发生装置中,与B相比,A的优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长颈漏斗下端管口伸入液面下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氧气和二氧化碳都可用D装置所示的方法收集,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

例17、已知氢气是最轻的气体单质,难溶于水。

如图所示装置(正立放置),既能用作排水法收集氧气或氢气,又能用作排空气法收集氢气或二氧化碳,试分别简要加以说明,并指明气体流入和流出的方向.

(1)排水法收集氧气:

(2)排水法收集氢气;

(3)排空气法收集氢气:

(4)排空气法收集二氧化碳:

课题3二氧化碳与一氧化碳

1、CO2的物理性质

(1)一般情况下,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的实验

将收集满的一瓶二氧化碳气体沿烧杯壁慢慢倒入烧杯里,烧杯中的蜡烛自下而上依次熄灭。

说明二氧化碳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密度比空气大。

(2)二氧化碳溶于水的性质实验

向一个收集满二氧化碳气体的质软的塑料瓶中加入约1/2体积的水,立即旋紧瓶盖,振荡,发现塑料瓶瘪了。

原因二氧化碳溶于水时,使瓶内的气体体积减小,因而压强减小,在外界大气压的作用下,把瓶子压瘪了。

说明二氧化碳能溶于水。

2、CO2的化学性质

(1)CO2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不能供给呼吸。

(2)CO2与水反应生成碳酸CO2+H2O=H2CO3但是,碳酸不稳定,易分解H2CO3=H2O+CO2↑

(3)二氧化碳与澄清石灰水反应

现象:

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结论:

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白色的碳酸钙沉淀

化学方程式:

CO2+Ca(OH)2=CaCO3↓+H2O说明:

用来检验二氧化碳气体的反应。

3、二氧化碳的用途

(1)灭火因为CO2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化学性质),同时CO2的密度比空气大(物理性质),因此常用二氧化碳来灭火(隔绝空气为主)。

常用的灭火器有:

水基型灭火器、干粉灭火器、(液态)二氧化碳灭火器等

灭火器原理:

浓硫酸与浓碳酸钠溶液反应H2SO4+Na2CO3=Na2SO4+H2O+CO2↑

(2)干冰用作致冷剂和人工降雨

(3)参与光合作用作气体肥料,可以提高农作物的产量

4、“温室效应”与二氧化碳在自然界的循环

(1)温室效应:

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不断上升,使地面的太阳光的热量不易散发,从而使全球变暖,这种现象叫做温室效应。

(2)温室效应的危害

①全球变暖,两极冰川融化;②水平面升高,淹没沿海城市;③土地沙漠化,农业减产。

(3)控制温室效应的对策①减少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烧的使用;②开发利用太阳能、风能、氢能等清洁能源;③大力植树造林,严禁乱砍滥伐森林。

(4)自然界中二氧化碳的循环

 

5、一氧化碳的性质及用途

(1)一氧化碳的物质性质:

CO通常是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略小,难溶于水。

(2)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①、可燃性

点燃

现象:

一氧化碳能燃烧,发出蓝色火焰,放出热量,罩在火焰上方烧杯壁上附着的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化学方程式:

2CO+O2==2CO2

注意:

由于一氧化碳有可燃性,所以在加热或点燃时一定要先检验其纯度。

②、还原性

装置:

如右图所示:

现象:

黑色粉末变成红色,生成的气体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化学方程式:

CO2+Ca(OH)2=CaCO3↓+H2O

实验步骤:

向玻璃管中通入一会儿CO气体→加热→停止加热→继续通入CO至玻璃管冷却。

注意事项:

实验前要检验CO的纯度;一定要先通CO,后加热(防止CO与空气混合加热时发生爆炸);停止加热后,要继续通入CO直到玻璃管冷却(防止生成的铜再次被氧化成CuO);实验时对尾气进行处理(收集待用或燃烧处理)避免污染空气。

6、一氧化碳与二氧化碳的性质和用途的比较

一氧化碳

二氧化碳

物理性质

色味态

无色无味气体

无色无味气体

密度

比空气略小

比空气大

水溶性

难溶于水

能溶于水

化学性质

可燃性

点燃

2CO+O2=2CO2

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一般情况下)

还原性

CuO+CO=Cu+CO2

不具有还原性

氧化性

不具有氧化性

高温

有弱氧化性C+CO2=2CO

与水

反应

不能和水反应

能与水反应H2O+CO2=H2CO3

与石灰水反应

不能与石灰水反应

能反应CO2+Ca(OH)2=CaCO3↓+H2O

用途

燃料、冶炼金属

灭火、致冷剂、化工原料、温室肥料

例题1、能用同一化学原理解释的现象是()

①久置的石灰水,液面上出现一层硬壳状薄膜;②通过导管向澄清石灰水中吹气,石灰水变浑浊;③为了使用石灰浆刷过的墙壁干燥,在室内生一盆炭火;④向紫色石蕊溶液中退入二氧化碳,溶液变红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例题2、验证CO2的性质时用到了下图所示的四个实验,其中都有用石蕊试液染成紫色的小花,请回答下列问题:

 

实验②的目的是;实验③的目的是;实验①的目的是;实验④的现象是。

例题3、为了探究二氧化碳的性质,某同学进行图所示实验。

你认为该实验不能说明的是()

A、二氧化碳不能燃烧‘

B、二氧化碳不能支持燃烧;

C、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

D、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

雪碧汽水

配料:

碳酸水、白砂糖、柠檬酸、香料等

例题4、下边是雪碧汽水标签中的部分内容:

(1)小虎同学取适量雪碧汽水于试管中,稍稍加热后产生大量气泡,

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将雪碧汽水充分煮沸后滴入石蕊溶液,溶液呈红色,

使石蕊变红的物质是。

例题5、下图是两组物质之间在一定的条件下相互转化的过程。

下列绿色植物关于光合作用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物质X是O2

B、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

C、C6H12O6是有机物

D、C6H12O6与X反应生成CO2和H2O属于分解反应

例题6、科学家们指出,全球气候变暖主要是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造成的。

为了减小温室效应的影响,下列措施不合理的是()

A、植树造林,增加绿化面积B、开发新能源,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

C、大量使用煤作燃料,降低生产成本D、用二氧化碳作原料生产一种全降解塑料

例题7、下列关于一氧化碳气体的叙述错误的是()

A、有可燃性,可用作燃料B、有还原性,可用于冶炼金属

C、有毒性,注意安全防范D、可溶于水,不能用排水法收集

例题7、某校在做CO还原CuO的实验时,各小组分别设计了下图所示加套实验装置。

 

(1)请你从防止空气污染,节约能源的角度分析:

最不理想的实验装置是______,最科学的实验装置是______.

(2)要保证实验的安全和成功,你认为要注意的实验步骤有(你认为有多少则写多少,不一定是3点):

①______.②______.③______.

例题8、下图所示是实验室用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的实验装置图,两位同学

在老师的指导下按图连接实验装置、检查装置的气密性、装药品、固定实验

装置。

但就下面的实验操作顺序问题出现了分歧。

小菊同学认为先通一段

时间一氧化碳排净空气,然后再点燃酒精灯和酒精喷灯,小亮同学觉得这样

做不好,他的理由是:

                          ;小亮同学主张先点燃

酒精灯和酒精喷灯,然后再通一氧化碳,小菊同学又提出反对,她的理由是:

 

              ,老师认为他们的反对意见都有道理。

请你帮助这两位同学解决他们的困难,你的办法是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Fe2O3)的化学方程式是:

                                  。

 

例题9、二氧化碳的下列用途没有利用其化学性质的是()

A、CO2用作气体肥料B、CO2用于灭火C、干冰用于人工降雨D、CO2用于制Na2CO3

例题10、一双善于发现问题的眼睛能够给我们带来许多意想不到的知识。

【发现问题】在一次探究活动中,小强用塑料吸管向澄清石灰水中吹气,发现石灰水先出现浑浊后又变澄清,他感到很意外,于是小强又将纯净的CO2通入新制的澄清石灰水中,观察到的现象与上次相同。

(1)小强做第二个实验的目的是__.小强查阅资料得知:

CO2能与CaCO3和H2O继续反应生成Ca(HCO3)2.

(2)由此,小强总结出Ca(HCO3)2的一条物理性质是。

小强想了解Ca(HCO3)2的化学性质.

【提出猜想】Ca(HCO3)2受热能否分解?

【查阅资料】Ca(HCO3)2受热分解生成CaCO3、H2O和CO2.

【设计实验】选用如图所示装置,加热时如果有水生成就可证明Ca(HCO3)2受热分解。

【实验过程】小强在实验室找到了一瓶Ca(HCO3)2.取少量进行加热,加热时观察

到试管口附近有小液滴产生.小强的结论:

Ca(HCO3)2受热分解.

【反思与评价】

(1)小松认为小强的实验不能确切证明Ca(HCO3)2受热一定分解了,小松的理由是

(2)小松认为加热过程中如果产生CO2也可证明Ca(HCO3)2受热分解,请你帮助小松设计实验方案,验证加热过程中有无CO2产生.(不允许使用碱溶液)

选用的试剂

操作方法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有CO2生成

例题11、CO是一种无色、无味、有毒的可燃性气体污染物,具有还原性,可用于冶金工业。

某兴趣小组为探究鞭具有还原性,设计了如下实验装置。

请回答以下有关问题:

(1)CO气体能使人中毒,其原因是                                    

(2)实验开始时,先通人CO一段时间后,再加热,其原因

是                                   

(3)实验中图A处玻璃管中发生的现象是                                   ,

其化学反应方程式为                                      

(4)实验中图B处发生的现象是                      ,其化学反应方程式为                            。

(5)该装置中有一个明显的缺陷,请指出改正方法                                        

例题12、类比法是化学中研究物质的重要方法之一。

草酸的化学性质与碳酸相似。

已知碳酸易分解,草酸在受热的条件下也分解,仅生成三种氧化物。

某校研究性学习小组对此展开探究:

(1)小明首先根据草酸中含有______元素,可推测生成物中含有水.

(2)小明对分解生成的其他产物进行猜测、验证:

【假设一】生成物中有二氧化碳

实验一:

将生成的气体通入澄清的石灰水,实验现象是______,小明据此判断生成物中含有二氧化碳.

【假设二】生成物中有一氧化碳

实验二:

小明用如图装置进行实验,从而证明生成物中含有一氧化碳.

 

请回答:

A装置中红色固体粉末是______(填化学式),A装置中的实验现象是______.

(3)讨论交流:

小芳认为,小明的“实验二”不需要B装置也能够推断出生成物中含有一氧化碳,是否支持小芳的观点:

______(填“支持”或“不支持”),请说出你的理由______.小芳认为,从环保的角度看,“实验二”装置有一个缺陷,请你指出该缺陷___,处理的方法是______.

单元质量评估

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1个正确选项,将其填在括号内)

1、我国黑白山水画用的墨汁,主要为炭黑颗粒,用这种墨汁画的国画千百年都不易变色,这是因为墨汁中的碳()

A、具有强还原性B、具有吸附性C、常温下化学性质稳定D、具有氧化性

2、二氧化碳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色的是()

A、能溶于水B、密度比空气大C、跟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

D、排放过量,易造成“温室效应”

3、将干冰投入装有水的玻璃瓶中时,发现水在剧烈“沸腾‘,瓶口出现大量”白气“,此”白气“是()

A、干冰升华产生的大量白色二氧化碳气体B、干冰升华放热使水汽化形成的水蒸气

C、干冰熔化吸热使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形成的小水滴

D、干冰升华吸热使空气中水蒸气液经形成的小水滴

高温

点燃

点燃

点燃

4、在一个通风良好的煤炉中最不可能发生的反应是()

A、C+O2==CO2B、2CO+O2==2CO2C、2C+O2==2CO在、C+CO2==2CO

5、下图是老师放置在实验桌上的三瓶无色气体,它们可能是H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