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原强化.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5387047 上传时间:2023-07-04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25.6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原强化.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马原强化.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马原强化.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马原强化.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马原强化.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马原强化.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5页
马原强化.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5页
马原强化.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5页
马原强化.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5页
马原强化.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5页
马原强化.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5页
马原强化.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5页
马原强化.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5页
马原强化.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5页
马原强化.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5页
马原强化.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5页
马原强化.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5页
马原强化.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5页
马原强化.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5页
马原强化.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5页
亲,该文档总共2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马原强化.docx

《马原强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原强化.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马原强化.docx

马原强化

马哲近年命题四大特点与趋势

1.选择题—概念辨析(易混淆点)

2.分析题—重点突出

辩证法、认识论

3.题目语言联系实际

热点事件、名人名言、成语典故、插图漫画

4.知识点交叉、学科综合

马哲+毛概、马哲+邓论、毛概+近现代史、马哲+邓论+世经+时事

第1章:

绪论

1.哲学的基本问题

思维vs存在(本原、第一性)

意识(精神)vs物质

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单选)

2.哲学的基本派别(哲学中的党性/“两个对立”)

唯物主义vs唯心主义

辩证法vs形而上学

①辩证法:

运动的+相互联系的+全面的观点

②形而上学:

静止的+孤立割裂的+片面的观点

3.唯心主义的历史形态

①主观唯心主义

人的感觉、经验、意志--世界的本原

关键字:

“心”、“感”、“思”、“意念”+“我(吾)”

②客观唯心主义

客观精神—世界的本原客观性=绝对性=物质性=无条件性

关键字:

“绝对精神/绝对观念”、“理/理念”等

【2000文2/理2】

【2001理3】

4.唯物主义的历史形态: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1)优点:

物质性

(2)缺点:

世界的本原→

几种具体事物(庸俗化)

【1998文2】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机械/旧唯物主义)

1)唯物:

以自然科学为基础,反对宗教

2)缺陷:

机械性、形而上学性、不彻底性

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2008.1】

马恩列毛邓+鲁迅

5.马哲的基本特征:

①哲学史最伟大变革——(单选)

马克思主义哲学

②内容:

ⅰ.唯物史观最基本的出发点和原理(单选)

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

ⅱ.马克思毕生的两大贡献(单选):

唯物史观、剩余价值

③特征:

“实践性”

【1998文1】

总结

1.哲学的基本问题

2.哲学的基本派别:

“两个对立”

3.唯物主义的历史形态:

3个

4.唯心主义的历史形态:

2个

5.马哲的基本特征

第2章:

唯物论+辩证法

一、物质

1.物质的内涵:

1)科学定义:

指不依赖于人的意识,但又被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体现了物质与意识的关系:

①独立

②反映(不是“代替”)。

2)特性:

①客观实在性(根本属性)物质的唯一特性

②可知性

2.辩证唯物主义的根本要求: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专题:

“物质vs意识”的正确关键字总结

强硬vs委婉

①物质→意识:

决定、创造、产生、左右、制约

②意识→物质:

依赖、受制约、根(来)源于、能动、(受)影响、反映、转化、反作用

【2002文16】

2、运动

1.运动的范畴:

①位移(物理)

②事物与现象的产生、发展与灭亡(哲学)

2.运动与物质的关系:

(密不可分:

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①物质是运动的主体(即运动离不开物质)

坚持唯物主义,反对唯心主义

②凡是物质一定是运动的(即物质离不开运动)

坚持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

“古之天下,亦今之天下”:

形而上学

“万物都在运动,但只是在概念中运动”(毕尔生[英]):

唯心+辩证法

“道不变,天亦不变”:

唯心+形而上学

18世纪欧洲科学家不知光电运动的运动主体:

唯心

【2000文17】

【1999文1】

三、静止

1.定义:

特殊的运动

2.与运动的联系

动静结合

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3.反对割裂运动和静止

①夸大运动,否定静止

→相对主义,诡辩论

“你不能以昨日之我来否定今日之我”

②夸大静止,否定运动

→不变论(形而上学)

“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

认为河流会动,认为物质会动,观点是对的

“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

过于强调运动,否定静止,观点错误

【2007.1】

四、时空的特性:

绝对性vs相对性(快慢、大小)

无限性vs有限性(局限、狭窄)

【2008.2】

五、意识

1.意识的本质:

属于物质(同一性)

【2009.1】

2.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

①客观内容:

外部信息

②主观形式:

ⅰ.意识的主体反映能力有差异

(阅历、地位、教育、动机、兴趣以及情绪)

ⅱ.意识只是对客观存在近似的反映

(虚幻、歪曲、超前)

【1998理11】

【1999文2/理1】

【2007.17】

【1998文11】

3.物质和意识的关系

①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

②意识对物质有能动作用

③正确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

坚持①的前提下,承认②。

【2005.1】

4.意识与物质的关系

④反对错误思想:

ⅰ.只强调物质决定,忽视意识能动

机械/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ⅱ.只强调意识能动,忽视物质决定

主观唯心主义(主张意识人脑自生)

ⅲ.主张意识就是物质(庸俗化、肤浅化)

庸俗唯物主义(“意识是大脑的分泌物”)

否认了意识的主观性,把意识混同于物质,

抹煞了意识和物质的对立

ⅳ.否认物质和意识的同一性

不可知论

5.意识与人工智能

本质:

并未否定唯物论

是对人的思维过程的模拟,是人的智能的物化。

其自动性是受制于人的,是人的主观能动性的表现。

【1998理1】

注:

语言是意识的物质外壳【2001文2】【2010.17】

六、实践

1.基本特征:

①直接现实性;

②有意识性;

③社会历史性

【2008.3】

【1999理19】

2.实践形成的社会关系:

①人与自身意识

②人与人

③人与自然

3.人与自然

①正确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科学发展观)

ⅰ.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但实践使人从自然界分化出来

ⅱ.人和自然和谐相处

ⅲ.人类社会与自然协调发展

②实践:

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与遵循客观规律

ⅰ.自然界有其自身的客观规律,人类能够认识和遵循自然规律,合理利用自然资源达到自己的目的;

ⅱ.但人类不能不顾自然规律,为所欲为;

否则,最后受伤害的还是人类自身。

★★分析大题之永远三步走:

★★

①是什么?

联系原理,照抄方法

这个材料(资料)告诉我们的是**原理,

**原理认为…;**原理要求我们…

②怎么讲?

联系材料,解释说明;批驳错误观点(如果有)

这个材料告诉我们…;

③怎么干?

提出行动,建议措施

调动三个积极性:

人+科技+自然条件

★★分析题专题一:

(背下来)★★

“人与自然”答题万能句:

联系原理:

①这个材料告诉我们的是人与自然的原理,

该原理认为

ⅰ.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但实践使人从

自然界分化出来

ⅱ.人和自然和谐相处

ⅲ.人类社会与自然协调发展

②原理要求我们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与遵循

客观规律:

ⅰ.自然界有其自身的客观规律,人类能够认识和

遵循自然规律,合理利用自然资源达到自己的目的;

ⅱ.但人类不能不顾自然规律,为所欲为;

否则,最后受伤害的还是人类自身。

(1)联系材料--必备3句话:

①中国坚持贯彻以人为本、

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

②积极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③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

的文明发展道路。

(2)建议措施必备句:

4点行动

①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改善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

加大经济结构调整的力度

②依靠技术进步,改善能源结构

(开发新能源和可持续能源)

③“少生孩子多种树”:

ⅰ.控制人口,实行计划生育

ⅱ.绿化改善环境,建立资源节约型、

环境友好型社会

④加强环保的法制宣传

【2008.选做题】选做题Ⅱ

七、事物的普遍联系与永恒发展

1.联系的特点:

①客观性

②普遍性

③通过“中介”来实现

2.联系科学发展观:

①科学解释:

第一要义—发展

核心—以人为本

基本要求—全面协调可持续

根本方法—统筹兼顾

②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

自然、人、社会的相互关系

③坚持统筹兼顾,

促进经济社会协调持续发展,

(最终结果)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2006.选做题Ⅱ】

(1)运用普遍联系的观点说明人类发展所面临的三重困境。

(4分)

1.原理:

一.联系原理

二.人与自然原理

2.联系材料:

(人与自然必备三句话)

(2)分析人类发展走出三重困境的战略选择。

(6分)

3.建议(人与自然建议措施)

3.内外因辩证关系原理

ⅰ.功能:

内因——第一位,决定事物发展的方向;

外因——第二位,只影响事物发展的速度

ⅱ.哲学基础→实际运用(毛概、邓论)

ⅰ.阶级分析法、统一战线(工人,农民是内部因素,外因:

三座大山,中间派)

ⅱ.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对外开放(前两是内因,后一视外因)

4.矛盾的对立统一规律

①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如:

中国人和美国人)

★同一性:

P15

1)互为对方存在的条件,相互吸收利己的因素;

2)双方可向各自对立面转化(需一定条件)

3)规定事物发展的方向;

★斗争性:

P15

造成量变,实现质变。

【1999理2】

【2001文16】

【2003.16】

5.矛盾分析法(“两点论”+“重点论”的结合)

⑴“两点论”:

16个字:

在对立中把握统一,在统一中把握对立

再16个字:

同中求异、异中求同、求同存异、共同发展

⑵“重点论”:

①干事情:

抓关键--抓主要矛盾

②做判断:

看主流--看事物的主要方面

⑶哲学基础→实际运用(毛概邓论)

马克思主义+中国实际、时代发展

★★分析题专题二:

“对立统一”答题万能法:

★★

[三步走之第一步]

联系原理,照抄方法

这个材料(资料)告诉我们的是**原理,

**原理认为…;**原理要求我们…(对立统一性原理)

[三步走之第二步]

①永远的“一分为二”:

A+B

一方面,我们在干A的时候,要注意B;

另一方面,我们在干B的时候,要注意A。

②批判割裂的“形而上学”:

如果我们只注重A,忽视了B,我们就会…

如果我们只注重B,忽视了A,我们就会…

[三步走之第三步]

矛盾分析法(我们要注重A和B的结合)

【2008.分析题】34.

(3)你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类似医患关系的矛盾,按照矛盾辩证法该如何对待和处理?

(A:

医生医疗活动B:

患者的医疗和感受)一方面我们协助医生的医疗活动时,我们也要关注患者的切身利益,另一方面我们在关怀和关心病人的感受同时,我们也应该尽最大可能帮助医生救死扶伤;如果我们在关注患者切身利益同时,没有为医生行医创造充足的条件,那么我们达不到救死扶伤,为人民服务的根本目的,另一方面,如果我们在救死扶伤行医的同时,忽视了病人的切身利益,我们就会造成或加剧医患关系的矛盾,不利于构建和谐社会

6.事物的量变质变原理

⑴质量互变规律:

量变→“度”→质变→量变→“度”→…

【2001理2】

①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原理):

(3点+2方面)

3点:

ⅰ.A是B的必要准备;

ⅱ.B是A的必然结果;

ⅲ.二者相互渗透:

2方面:

A中有B;B中有A。

②哲学基础→实际运用(邓论、科学发展观)

改革、稳定、发展的关系

手段、前提、目的(改革是质变,稳定是量变)

★稳定的前提下改革:

发展~~、保持~~、改善~~

经济、稳定、民生

【1998文12】

⑵事物发展过程中的肯定与否定(辩证否定观)

①否定的实质:

“扬弃”

(批判+继承;克服消极+保留积极)

“古为今用”、“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洋为中用”

②两次否定,三个阶段:

ⅰ.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

ⅱ.形式:

螺旋式上升、波浪式前进【1998文3】

③反对形而上学否定观

辩证的否定观vs形而上学的~~~

客观的~~主观的、任意的

具体的~~抽象的

内在的~~外在的

【1999理17】

总结:

★…规律是事物发展的…

①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动力

②质量互变规律是事物发展的形式、状态

③否定之否定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方向、道路

7.必然性和偶然性

①区别:

1.内外根源:

偶然性受外因影响;必然性受内因影响

(如:

在**大学考研考了满分)

2.稳定性表现:

偶然性不稳定,必然性稳定

3.地位:

必然性决定偶然性,偶然性反映必然性

②联系:

ⅰ.必然存在于偶然之中、通过大量的偶然表现出来、

为自己的发展开辟道路;

(必然,偶然,偶然)

ⅱ.偶然背后隐藏着必然、受必然支配;

(偶然,必然,必然)

ⅲ.二者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③方法论意义:

积极发现并总结规律

要善于从偶然中发现必然

8.现象和本质

①区别:

生动性vs稳定性

②联系:

…反映…,…是…的外部表现(现象,本质)

③方法论意义:

透过现象看本质

认识过程:

16字箴言

“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

【2010.2】

总结

(辩证)唯物论

一、物质

二、运动

三、静止

四、时空

五、意识

六、实践(与认识论交叉)

(唯物)辩证法

一、联系

二、发展(包括:

质量互变;否定之否定)

三、矛盾(包括:

同一性和斗争性;普遍性和特殊性)

四、必然性、偶然性;现象、本质

第三章:

认识论

一、认识的本质和规律

1.主体(人)与客体(人或物)的交互作用:

“制约”vs“打破”

①客体制约主体;(如:

我只认识身边的人)

②主体又能动地打破客体的限定,超越现实客体。

(如:

走出去,看世界)

ⅰ.主体获取、加工和处理客体信息的过程

(信息选择、信息重构)

ⅱ.主体自身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和知识背景

+P25

【2006.17】

2.认识和实践的关系:

“决定”vs“指导”

⑴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认识的起点、归宿和基础

P26

【2008.18】

【1999文4】

⑵认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①正确的认识:

P26

②错误的认识:

P26

3.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实践—认识—实践

⑴感性认识vs理性认识

①区别:

认识的初级阶段vs高级阶段(具体vs概括)

②联系:

两者相互依存,相互转化

③实现从感~到理~的飞跃

ⅰ.获取丰富实际的感性材料

ⅱ.科学的加工制作,上升为理性认识:

16字箴言

“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

④实现从理~到实践的飞跃:

检验认识

从实际出发,理论+实践

理论基础:

唯物论+普遍vs特殊

⑵认识中的理性因素与非理性因素

①理性因素的作用:

指导、解释、预见

②非理性因素作用:

动力、诱发

③两者关系:

谁是主导?

谁制约谁?

但也承认…

(理性,理性制约非理性,非理性)

二、真理与价值

1.真理的特征:

3个

⑴客观性(本质属性)

——凡是真理都是客观真理(内容+标准)

⑵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绝对性=客观性

相对性:

有待深化

⑶二者联系:

①任何真理都是两者的统一(二者相互包含、相互转化)

②以科学的态度对待真理:

反对:

绝对主义和相对主义

教条主义、机械僵化

怀疑科学、诡辩论

★我们应该怎么办?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与时俱进)

+P31

[2009.2]

2.价值

⑴定义:

意义、追求(取vs舍)

⑵树立社会主义价值观

“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总结:

1.主体vs客体

2.认识vs实践

3.感性认识vs理性认识

4.认识中的理性因素vs非理性因素

5.真理(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

6.价值

辩证唯物论包含于辩证唯物主义之中

辩证唯物主义=唯物论+认识论+辩证法

第四章.唯物史观

一、社会基本矛盾与运动规律

1.社会基本矛盾(两对):

根本动力

①社会存在vs社会意识

P35-P37

[2003.1]

[2000文3]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积极和消极都叫反作用)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

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存在包括物质和社会存在

思维包括意识和社会意识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②经济基础vs上层建筑

1)经济基础=物质生产+生产方式

(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2)上层建筑:

superstructure

(政治)上层建筑:

军队,警察,法院,监狱……

(观念)上层建筑:

思想,哲学,宗教,大学科学院里的研究……

P39【1999理18】+P41【2009.3】

2.什么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生产方式

二、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

1.我们应该怎么办?

⑴两个“一定要适合”规律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

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

⑵三个标准:

133

1“生产力标准”

——是否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2“三个有利于”

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社会主义国家综合国力、

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

3“三个代表”

——始终代表……的根本利益:

先进生产力、先进文化、最广大人民群众

2.科学技术:

①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强大(重要)动力

P38【2002文2】

“科教兴国”战略

②科学技术的二重性(“双刃剑”):

应用不当,急功近利

联系实际——环境污染、资源枯竭、生态破坏

三、人的本质

1.本质(社会属性>自然属性):

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P48

【2001理18】

【2009.4】

2.以人为本

个人和社会的全面发展

第五—六章:

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的形成与发展

1.劳动的二重性

⑴劳动=具体劳动+抽象劳动

⑵商品的二重性:

使用价值vs价值

⑶商品价值量的决定?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平均)

2.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

⑴不变资本:

只转移物质形态

⑵可变资本:

补偿劳动力的价值

⑶剩余价值率:

m’=m/v

=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个人创造的新价值

3.资本有机构成

⑴自然形式:

资本的技术构成

由技术水平决定

=生产资料/劳动力

⑵价值形式:

资本的价值构成

=不变资本/可变资本=c/v

⑶两个构成谁更具有决定性:

技术构成

4.社会再生产

⑴简单再生产vs扩大再生产

重复vs部分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

⑵社会再生产的核心问题:

社会总产品的实现

⑶社会总价值:

社会再生产的价值形态

=c+v+m

⑷两大部类:

社会再生产的物质形态

第Ⅰ部类:

生产生产资料的部门

第Ⅱ部类:

生产消费资料的部门

⑸社会再生产的前提:

①满足生产资料的补偿:

Ⅰ(v+m)>Ⅱc

②满足消费的需求:

Ⅱ(c+m-m/x)>Ⅰ(v+m/x)

5.利润和平均利润

⑴利润与剩余价值的关系(其实是一回事)

①剩余价值是可变资本的产物

(资本家看成→利润)

②B是A的本质,A是B的转化形式

⑵平均利润的产生

①由于资本家间激烈的竞争

→资本:

利润率低的部门→利润率高的部门

资本从…向…流动

②导致利润率平均化(平均利润率)

③使得商品价值→市场价格

市场价格=成本价格+平均利润

⑶地租(资本主义地租):

①定义:

农业资本家为了土地使用权付给土地所有者的报酬;

超额利润(超过平均利润)

和部分剩余价值的特殊转化形式

②分类:

ⅰ.级差地租Ⅰ:

(双方签约时已约定好)

农业超额利润→(产生)级差地租Ⅰ

+绝对地租+垄断地租

ⅱ.级差地租Ⅱ:

(一开始没有约定)

←农业资本家追加投资

(最后资本家带不走的)

(4)土地价格:

地租收入的资本化(不是土地价值的货币表现)

①影响土地价格的因素:

2个:

地租、存款利息率

②土地价格=地租/存款利息率

第七——八章:

科学社会主义

一、社会主义的建立和发展

1.社会主义革命胜利的历程

(1)俄国十月革命1917-11-07

(2)社会主义为什么首先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国家取得胜利?

①由革命的客观形势和条件决定的

②并不违背“生产力vs生产关系”的规律

I.[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参差不齐、犬牙交错

II.特殊情况下,生产关系的变更成为主导

批判错误观点:

“反常现象”“畸形儿”

评判的表述:

这种表述是毫无根据的,是虚伪的,是具有极大的欺骗性的,有着不可告人的政治目的

2.科学社会主义的核心内容

(1)无产阶级专政:

(2)社会主义民主:

①本质与核心:

人民当家作主

②人类社会最高类型的民主(与西方的民主相比)

答题表述:

资本主义民主不好,是虚伪的,…….,社会主义民主好在:

我们可以集中力量办大事,在决策正确的前提下,可以更大的效率

3.社会主义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失败的只是一种模式”

①改革或抛弃某种社会主义模式≠改革或抛弃社会主义

②某种社会主义模式的失败≠整个社会主义事业的失败

【2010.20]

二、人类最崇高的社会理想—共产主义

★共产主义社会一定能实现的依据:

⑴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规律(社会形态交替规律)

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

⑵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私vs公)

私:

生产资料私有制

公:

社会化大生产

不断的出现危机,危机间隔越来越短,最后灭亡

⑶两个“必然”

资本主义社会必然会灭亡,社会主义社会一定会战胜资本主义社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面试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