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通用中考生物一轮复习第29讲生命起源和生物进化限时检测卷.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5388807 上传时间:2023-07-04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75.3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通用中考生物一轮复习第29讲生命起源和生物进化限时检测卷.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人教通用中考生物一轮复习第29讲生命起源和生物进化限时检测卷.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人教通用中考生物一轮复习第29讲生命起源和生物进化限时检测卷.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人教通用中考生物一轮复习第29讲生命起源和生物进化限时检测卷.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人教通用中考生物一轮复习第29讲生命起源和生物进化限时检测卷.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人教通用中考生物一轮复习第29讲生命起源和生物进化限时检测卷.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人教通用中考生物一轮复习第29讲生命起源和生物进化限时检测卷.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人教通用中考生物一轮复习第29讲生命起源和生物进化限时检测卷.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人教通用中考生物一轮复习第29讲生命起源和生物进化限时检测卷.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人教通用中考生物一轮复习第29讲生命起源和生物进化限时检测卷.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人教通用中考生物一轮复习第29讲生命起源和生物进化限时检测卷.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人教通用中考生物一轮复习第29讲生命起源和生物进化限时检测卷.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人教通用中考生物一轮复习第29讲生命起源和生物进化限时检测卷.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人教通用中考生物一轮复习第29讲生命起源和生物进化限时检测卷.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人教通用中考生物一轮复习第29讲生命起源和生物进化限时检测卷.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人教通用中考生物一轮复习第29讲生命起源和生物进化限时检测卷.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通用中考生物一轮复习第29讲生命起源和生物进化限时检测卷.docx

《人教通用中考生物一轮复习第29讲生命起源和生物进化限时检测卷.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通用中考生物一轮复习第29讲生命起源和生物进化限时检测卷.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人教通用中考生物一轮复习第29讲生命起源和生物进化限时检测卷.docx

人教通用中考生物一轮复习第29讲生命起源和生物进化限时检测卷

人教通用2019年中考生物一轮复习第29讲生命起源和生物进化限时检测卷

一、选择题

1.米勒模拟原始地球条件进行的模拟实验说明原始地球()

A.能形成原始生命

B.能形成简单有机物

C.能形成无机物

D.能形成复杂有机物

2.依据图对米勒模拟实验的解释你不认同的是()

A.①内模拟了原始大气及闪电

B.②内模拟了降雨的过程

C.③与④内连通模拟了原始海洋

D.④内产生了多种核酸

3.地球上的原始生命是由非生命物质经过及其漫长的化学进化过程逐渐演变而来的。

下列有关生命起源和生物进化的说法,错误的是()

A.达尔文用自然选择学说来解释生物进化的原因

B.化石是研究生物进化的最直接的证据

C.米勒的模拟实验证明了有机小分子物质可生成无机小分子物质

D.哺乳动物是由古代的爬行动物经过长期进化而来的

4.下列关于生命起源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原始生命起源于原始海洋

B.原始生命是由非生命物质逐渐演变而来的

C.原始大气的主要成分是氨、氢、甲烷、水蒸气等,但不含氧气

D.米勒实验证明了有机小分子物质能形成有机大分子物质

5.生命起源的化学进化学说认为原始生命诞生的摇篮是()

A.原始大气

B.原始海洋

C.原始森林

D.原始陆地

6.下列关于生物进化叙述正确的是()

A.化石是研究生物进化的唯一证据

B.原始地球上尽管不能形成生命,但能产生构成生物体的有机物

C.生物进化的总体趋势,是由体型小到体型大,由低等到高等,由水生到陆生

D.原始大气中有氧气、二氧化碳、水蒸气等气体

7.化石记录显示,在越晚形成的地层里形成化石的生物()

A.越简单、低等,水生的越多

B.越复杂、高等,陆生的越多

C.越简单、低等,陆生的越多

D.越复杂、高等,水生的越多

8.下列进化的叙述,错误的是()

A.地质年代较晚的地层也有低等生物化石

B.化石为研究生物进化提供了最直接的证据

C.脊椎动物的进化关系是:

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哺乳类

D.长颈鹿的长颈是由于长期自然选择而形成的

9.如图是未被破坏的地层示意图,图中表明两个地层中曾发掘出物种A和物种B的化石.下列关于物种A和物种B的关系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物种A出现的时间一定早于物种B

B.物种B可能是由物种A进化而来的

C.物种B的结构一定比物种A的结构复杂

D.物种A可能是由物种B进化而来的

10.年3月8日,中科院古化石专家张弥曼获年度“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杰出女科学家奖”。

下列有关化石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化石是研究生物进化的唯一证据

B.化石种类包括遗体、遗迹、遗物等

C.哺乳类化石出现在较晚近的地层

D.“露西”是目前最古老的人类化石

11.下列现象不能用自然选择学说解释的是()

A.保护色

B.拟态

C.长颈鹿的长颈

D.高产奶牛的选择繁育

12.变色龙是蜥蜴的一种,它能在周围环境对光线的反射中迅速地改变体色,变成树干或树叶的颜色来保护自己。

这种适应性的形成是()

A.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

B.其祖先努力适应的结果

C.长期生存斗争的结果

D.万能的上帝创造的结果

13.根据达尔文进化学说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北极狐的体色为白色,这是北极狐个体发生定向变异的结果

B.野兔的保护色,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

C.枯口叶蝶体形酷似枯叶,是人工选择的结果

D.水稻中出现矮杆的变异,不利于适应环境

14.枯叶蝶在飞行时身体呈鲜艳的黄色,便于吸引异性;降落后的体态和体色像一片枯叶.下列关于枯叶蝶进化过程的描述,错误的是()

A.在进化过程中,枯叶蝶有过度繁殖的倾向

B.枯叶蝶的体色和体态是进化过程中形成的一种

保护性适应

C.在进化过程中,敌害对枯叶蝶的变异起到了选择的作用

D.为了应对敌害,枯叶蝶的体色产生了定向的有利变异

15.英国曼彻斯村经过100多年,变成了工业城市,生活在那里的桦尺蛾也由浅色品种多变成了深色品种,原因是()

A.烟雾将桦尺蛾熏黑

B.自然选择的结果

C.当地鸟类数量的增多

D.环境改变造成深色品种出现

二、非选择题

1.生

命的起源和生物的进化问题,很久以来就吸引着人们去探求,也不断有各种各样的争论。

(1)下图所示为科学家米勒模拟原始地球的条件进行的实验,

A瓶中的甲烷、氨、氢气等模拟了原始的________,正负电极的火花放电模拟了________。

通过这个实验证明了原始地球尽管不能形成生命,但能产生构成生物体的________。

(2)在研究生物进化的过程中,________是非常重要的证据。

例如对郑氏始孔子鸟的研究表明,这种动物既像鸟,又像爬行动物;由此可以推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学习了动植物进化的大致历程后,我们可以知道生物进化的总体趋势,是由________,由低等到高等,由________。

(4)关于生物进化的原因,今天被人们普遍接受的是达尔文的________学说。

达尔文认为自然界的生物,通过激烈的________,________生存,不适应者被淘汰。

2.如图“进化树”表示动物进化的大致历程及各动物类群之间的关系。

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生物学家通过对化石研究发现:

大多数无脊椎动物出现在6亿年前,最早的鱼类大约出现在5.3亿年前,大约3.2亿年前才出现了真正的陆生脊椎动物类群[]______。

家鸽和蝙蝠都能翱翔在天空中,与蝙蝠相比,家鸽能进行______,保证了飞行时氧气的充分供应。

蝙蝠的生殖发育特点是______。

(2)生物圈中种类和数量最多的动物类群是[]______。

(3)请写出乙、丙代表的动物类群分别是:

______、______。

(4)身体细长、两侧对称、无附肢、能蠕动的动物类群包括______(填图中标号)

(5)恐龙是古代的爬行动物,其灭绝的根本原因是______。

3.下图是长颈鹿的进化示意图。

请分析回答以下问题:

(1)在长颈鹿的进化历程中,_____________________为其提供了最直接的证据。

(2)从图

A可以看出,古代长颈鹿的颈和前肢有的长,有的短,出现这种差异是因为长颈鹿的祖先发生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图B说明当环境变得干旱,缺乏青草时,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个体容易获得食物而生存,这种变异属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变异。

(4)从图C可以看出:

食物对长颈鹿的变异个体起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作用。

(5)在进化过程中,颈和前肢长的长颈鹿能被逐渐保留下来,说明这样的个体能__________环境的变化,并且这种变异是可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B

【解析】米勒的实验装置如图:

生命起源的学说有很多,其中化学起源说是被广大学者普遍接受的生命起源假说.这一假说认为,地球上的生命是在地球温度逐步下降以后,在极其漫长的时间内,由非生命物质经过极其复杂的化学过程,一步一步地演变而成的.化学起源说将生命的起源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从无机小分子生成有机小分子的阶段;第二个阶段,从有机小分子物质生成生物大分子物质;第三个阶段,从生物大分子物质组成多分子体系;第四个阶段,有机多分子体系演变为原始生命.米勒通过实验验证了化学起源学说的第一阶段。

米勒的实验如图,将水注入左下方的烧瓶内,先将玻璃仪器中的空气抽去,然后打开左方的活塞,泵入甲烷、氨和氢气的混合气体(模拟原始大气),再将烧瓶内的水煮沸,使水蒸汽和混合气体同在密闭的玻璃管道内不断循环,并在另一容量为5升的大烧瓶中,经受火花放电(模拟雷鸣闪电)一周,最后生成的有机物,经过冷却后,积聚在仪器底部的溶液(模拟原始大气中生成的有机物被雨水冲淋到原始海洋中).此实验结果共生成20种有机物,其中11种氨基酸中有4种(即甘氨酸、丙氨酸、天冬氨酸和谷氨酸)是生物的蛋白质所含有的.米勒的实验试图向人们证实,生命起源的第一步,即从无机小分子物质形成构成生命体的有机小分子物质,在原始地球的条件下是完全可能实现的,可见B符合题意。

故选B。

2.D

【解析】米勒的实验如上图,将水注入左下方的③烧瓶内,先将①玻璃仪器中的空气抽去。

然后打开左方的活塞,泵入甲烷、氨和氢气的混合气体(模拟原始大气)。

再将③烧瓶内的水煮沸,使水蒸汽和混合气体同在密闭的玻璃管道内不断循环,并在另一容量为5升的大烧瓶中,经受①内的火花放电(模拟雷鸣闪电)一周,最后生成的有机物,经过②冷凝器的冷却后(模拟了原始大气中的水蒸气凝结降雨的过程),积聚在④仪器底部的溶液(模拟原始大气中生成的有机物被雨水冲淋到原始海洋中)。

此实验结果共生成了多种氨基酸,米勒的实验试图向人们证实,生命起源的第一步,即从无机小分子物质形成有机小分子物质,在原始地球的条件下是完全可能实现

的。

米勒的实验仅能证明无机小分子物质可以形成有机小分子物质氨基酸,可见

D符合题意。

故选D。

3.D

【解析】A、关于生物进化的原因,达尔文提出了自然选择学说,自然选择在生物进化中的具有重要作用,A正确。

B、化石是最重要的、比较全面的、直接的证据,化石在地层中出现的先后顺序,说明了生物是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由水生到陆生逐渐进化而来,B正确。

C、米勒的实验试图向人们证实,生命起源的第一步,即从无机小分子物质形成有机小分子物质,在原始地球的条件下是完全可能实现的,C错误。

D、哺乳动物中最原始、最低等的一类动物--鸭嘴兽,有很多特征像爬行动物,如生殖方式与爬行动物一样,为卵生。

由此说明哺乳动物是由古代的爬行动物动物进化而来的,D正确。

4.D

【解析】原始地球的温度很高,地面环境与现在完全不同:

天空中赤日炎炎、高温、紫外线、电闪雷鸣,地面上火山喷发、熔岩横流,从火山中喷出的气体,如水蒸气、氨、氢、甲烷等构成了原始的大气层,与现在的大气成分明显不同的是原始大气中没有游离的氧。

原始大气在高温、紫外线以及雷电等自然条件的长期作用下,形成了许多简单的小分子有机物,随着地球温度的逐渐降低,原始大气中的水蒸气凝结成雨降落到地面上,这些有机物随着雨水进入湖泊和河流,最终汇集到原始的海洋中;原始的海洋就像一盆稀薄的热汤,其中所含的有机物,不断的相互作用,经过及其漫长的岁月,逐渐形成了原始生命。

因此原始海洋是原始生命的摇篮,原始生命起源于非生命物质。

美国科学家米勒的模拟实验表明生命起源的第一步,即从无机小分子物质形成有机小分子物质,在原始地球的条件下是完全可能实现的。

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5.B

【解析】化学起源学说认为:

原始地球的温度很高,地面环境与现在完全不同:

天空中赤日

炎炎、电闪雷鸣,地面上火山喷发、熔岩横流;从火山中喷出的气体,如水蒸气、氨、甲烷等构成了原始的大气层,与现在的大气成分明显不同的是原始大气中没有游离的氧;原始大气在高温、紫外线以及雷电等自然条件的长期作用下,形成了许多简单的有机物,随着地球温度的逐渐降低,原始大气中的水蒸气凝结成雨降落到地面上,这些有机物随着雨水进入湖泊和河流,最终汇集到原始的海洋中。

原始的海洋就像一盆稀薄的热汤,其中所含的有机物,不断的相互作用,形成复杂的有机物,经过及其漫长的岁月,逐渐形成了原始生命。

可见生命起源于原始海洋。

故选B。

6.B

【解析】A、化石是研究

生物进化最重要的、最直接的证据,因为化石是保存在岩层中的古生物遗物和生活遗迹。

直接说明了古生物的结构或生活习性。

因此研究地球上生物进化的最主要的证据是生物化石,并不是唯一证据、A错误。

B、在地球形成的最初是没有生命的,在地球上生命发生之前,经历了由无机物转变为有机物的化学进化过程,米勒用实验验证了这一步,B正确;C、生物进化的总体趋势是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等到高等,从水生到陆生,高等生物也有体型较小的如蜂鸟,因此由体型小到体型大不属于生物进化的总体趋势,C错误;D、原始大气包括水蒸气、氢气、氨、甲烷、二氧化碳、硫化氢等,原始大气中没有游离态的氧气,D错误。

故选B。

7.B

【解

析】化石是保存在地层中的古代生物的遗体、遗物或生活痕迹。

研究发现,不同的地层中埋藏着不同类型的生物化石:

埋藏于较浅地层中的化石与现代生物结构比较相似,埋藏于较深地层中的化石与现代生物结构差别较大,并且越是古老的地层中发掘的生物化石结构越简单、低等,水生生物的化石越多;越是晚期的地层中发掘的生物化石结构越复杂、高等,陆生生物化石越多。

这说明生物进化的趋势是:

从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从水生到陆生。

所以化石记录显示,在越早形成的地层里形成化石的生物越简单、低等,水生的越多。

越晚形成的地层里形成化石的生物越复杂、高等,陆生的越多。

故选B。

8.C

【解析】A、研究发现,不同的地层中埋藏着不同类型的生物化石:

埋藏于较浅地层中的化石与现代生物结构比较相似,埋藏于较深地层中的化石与现代生物结构差别较大,并且越是古老的地层中发掘的生物化石结构越简单、低等。

低等生物至今仍然存在,因此在地质年代较晚近的地层中也可能找到低等生物的化石,A正确。

B、化石是研究生物进化最重要的、比较全面的

证据,化石是由古代生物的遗体、遗物或生活痕迹等,由于某种原因被埋藏在地层中,经过漫长的年代和复杂的变化而形成的。

并不是生物的遗体、遗物或生活痕迹就叫化石,研究发现,不同的地层中埋藏着不同类型的生物化石:

埋藏于较浅地层中的化石与现代生物结构比较相似,埋藏于较深地层中的化石与现代生物结构差别较大,并且越是古老的地层中发掘的生物化石结构越简单、低等,水生生物的化石越多;越是晚期的地层中发掘的生物化石结构越复杂、高等,陆生生物化石越多,B正确。

C、脊椎动物的进化历程:

原始鱼类→原始两栖类→原始爬行类→鸟类和哺乳类,C错误。

D、现在的长颈鹿的脖子之所以长,达尔文认为:

古代的长颈鹿存在着颈长和颈短、四肢长和四肢短的变异,这些变异是可以遗传的,四肢和颈长的能够吃到高处的树叶,就容易生存下去,并且繁殖后代;四肢和颈短的个体,吃不到高处的树叶,当环境改变食物缺少时,就会因吃不到足够的树叶而导致营养不良,体质虚弱,本身活下来的可能性很小,留下后代的就会就更小,经过许多代以后,四肢和颈短的长颈鹿就被淘汰了,这样,长颈鹿一代代的进化下去,就成了今天我们看到的长颈鹿。

可见长颈变异的产生和逐代积累是长颈形成的原因,D正确。

故选C。

9.D

【解析】化石在地层中出现的顺序,是人们研究生物进化的一个重要的方面,不同生物化石的出现和地层的形成,有着平行的关系,也就是说,在越古老

的地层中,挖掘出的化石所代表的生物,结构越简单,分类地位越低等;在距今越近的地层中,挖掘出的化石所代表的生物,结构越复杂,分类地位越高等。

图中的地层是按照地质年代

由古老到晚近的顺序划分的,物种B位于古老的地层,而物种A位于较晚的地层.物种A形成的时间比物种B要晚;与物种A相比,物种B生活的年代距今时间更长,物种A可能是由物种B进化而来的.而不能说物种A是由物种B进化而来的,如原始哺乳动物与较晚近两栖类相比,两栖类有可能在II层.由于地壳运动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在Ⅱ层内可能找到物种B的化石,因此选项D正确。

故选D。

10.A

【解析】A、生物进化的证据有化石证据、比较解剖学上的证据、胚胎学上的证据等,因此化石不是研究生物进化的唯一证据,A错误;B、化石都是生物的遗体、遗物(如卵、粪便等)或生活痕迹(如动物的脚印、爬迹等),由于某种原因被埋藏在地层中,经过若干万年的复杂变化而逐渐形成的,化石是研究生物进化最直接、最可靠的证据。

B正确;C、化石在地层中出现的顺序,是人们研究生物进化的一个重要的方面,不同生物化石的出现和地层的形成,有着平行的关系,也就是说,在越古老的地层中,挖掘出的化石种类越少,化石所代表的生物,结构越简单,分类地位越低等,水生生物的化石也越多,哺乳类化石出现在较晚近的地层。

C正确;D、1974年,科学家在非洲发现了距今300万年前的古人类化石“露西”,而在其它地区没有发现这么古老的人类化石,可以推断非洲是现代入类的起源地,其它地方的应该没有古人类,即使有也是由非洲迁徙过来的。

D正确。

故选A。

11.D

【解析】A、生物适应环境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从生物进化原因来看,在自然界中,动物保护色的形成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故不符合题意;B、拟态是指体色与环境一致,不容易被敌害发现能生存下来,是对环境的一种适应,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故不符合题意;C、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这就是自然选择。

达尔文认为长颈鹿在生活环境发生变化时短颈是不适应环境的不利变异,不适者被淘汰,因此导致短颈长颈鹿灭绝,长颈鹿长颈的形成,故不符合题意。

D、高产奶牛的选择繁育,是根据人的需求而进行的有目的选择,属于人工选择的结果,故符合题意。

故选D。

12.A

【解析】变色龙是蜥蜴的一种,它能在周围环境对光线的反射中迅速地改变体色,变成树干或树叶的颜色来保护自己。

这种适应性的形成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

故选:

A。

13.B

【解析】A、变异是不定向的,环境对变异起选择作用,北极熊的体色是与环境一致的白色,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A错误;B、野兔的保护色是长期与鹰的生存斗争过程中形成的,鹰的锐利目光同样是与野兔的生存斗争过程中形成的,野兔不具有保护色便容易被鹰吃掉,鹰没有锐利的目光就不易发现野兔,在长期的生存斗争和相互选择中,野兔的保护色和鹰锐利的目光就形成了,B正确;C、枯叶蝶的体色和体形酷似枯叶,这样利于枯叶蝶捕食和避敌,是一种拟态现象;达尔文认为,这是枯叶蝶在长期的生存斗争过程中经过自然选择的结果;自然选择是自然界对生物的选择作用,使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C错误;D、水稻中出现矮杆的变异,有利于适应环境,D错误。

故选B。

14.D

【解析】A、生物在自然界中生存,都有过度繁殖的倾向.A正确;B、枯叶蝶的体色和体态是进化过程中形成的一种保护性适应,B正确;C、枯叶蝶体色与环境还有差别的被吃掉,而体色像枯叶的枯叶蝶活下来,敌害对枯叶蝶的不同变异起到了选择作用,C正确;D、生物的变异是不定向的,因此不是枯叶蝶为了应对敌害产生了体色随环境变化的定向变异,D错误;故选D。

15.B

【解析】A、环境条件改变后是环境对桦尺蠖的体色进行了选择,不是煤烟熏黑了桦尺蠖,A错误;B、桦尺蠖体色的变化是自然选择的结果,B正确;C、生活在那里的桦尺蛾也由浅色品种多变成了深色品种,于当地鸟类数量的增多少无关,C错误;D、环境条件改变后是环境对桦尺蠖的体色进行了选择,不是环境改变造成深色品种出现,D错误。

故选B。

二、非选择题

1.

(1)大气;闪电;有机物(氨基酸)

(2)化石;鸟类可能是由爬行类进化而来的

(3)简单到复杂;水生到陆生

(4)自然选择;生存斗争;适应者

【解析】

(1)米勒在图中所示的A装置中泵入了甲烷、氨、氢、水蒸气等气体,模拟了原始大气的成分,与现在大气相比,没有氧气。

实验装置左侧装有沸水的容器模拟了原始地球上的原始海洋,火花放电是模拟原始地球条件下的闪电,这主要是为实验提供能量。

米勒模拟实验中得到的有机物是氨基酸,氨基酸是一种小分子有机物。

米勒通过这个实验证实了生命起源的第一步,从无机小分子物质形成有机小分子物质,在原始地球的条件下是完全可能实现的。

米勒的模拟实验可以证明原始生命起源于原始海洋。

因此,A瓶中的甲烷、氨、氢气等模拟了原始的大气,正负电极的火花放电模拟了闪电。

通过这个实验证明了原始地球尽管不能形成生命,但能产生构成生物体的有机物(氨基酸)。

(2)地球上的各种生物,都是经过漫长的年代逐渐进化而来的。

在研究生物的进化的过程中,化石是最直接、最重要的证据。

郑氏始孔子鸟的身体大小如乌鸦,它保留了爬行类的许多特征,例如嘴里有牙齿,而不是形成现代鸟类那样的角质喙,指端有爪等。

但是另一方面,又具有鸟类的一些特征,如已经具有羽毛,在一些骨骼形态上也表现出一些鸟类特征或过渡特征,如它的第三掌骨已经与腕骨愈合,总之,它的身体结构既和爬行动物有相似之处,又和鸟类有相同之处。

根据以上特征,科学家认为郑氏始孔子鸟化石是由爬行类进化到鸟类的一个过渡类型。

因此,在研究生物进化的过程中,化石是非常重要的证据。

例如对郑氏始孔子鸟的研究表明,这种动物既像鸟,又像爬行动物;由此可以推断鸟类可能是由爬行类进化而来的。

(3)地球上的各种生物,都是经过漫长的年代逐渐进化而来的。

在研究生物的进化的过程中,化石是重要的证据,越古老的地层中,形成化石的生物越简单

、低等、水生生物较多;越晚近的地层中,形成化石的生物越复杂、高等、陆生生物较多。

因此证明生物进化的总体趋势是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等到高等,从水生到陆生。

因此,学习了动植物进化的大致历程后,我们可以知道生物进化的总体趋势,是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由水生到陆生。

(4)达尔文把在生存斗争中,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过程叫做自然选择。

达尔文认为,自然选择过程是一个长期的、缓慢的、连续的过程。

由于生存斗争不断地进行,因而自然选择也是不断地进行,通过一代代的生存环境的选择作用,物种变异被定向地向着一个方向积累,于是性状逐渐和原来的祖先不同了,这样,新的物种就形成了。

由于生物所在的环境是多种多样的,因此,生物适应环境的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所以,经过自然选择也就形成了生物界的多样性。

因此,关于生物进化的原因,今天被人们普遍接受的是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

达尔文认为自然界的生物,通过激烈的生存斗争,适应者生存,不适应者被淘汰。

2.

(1)D;爬行动物;双重呼吸;胎生哺乳

(2)B;节肢动物

(3)软体动物;两

栖动物

(4)甲、丁、A

(5)没有出现适应环境变化的有利变异

【解析】

(1)生物学家通过对化石研究发现:

大多数无脊椎动物出现在6亿年前,最早的鱼类大约出现在5.3亿年前,大约3.2亿年前才出现了真正的陆生脊椎动物类群[D]爬行动物。

家鸽和蝙蝠都能翱翔在天空中,与蝙蝠相比,家鸽能进行双重呼吸,保证了飞行时氧气的充分供应。

蝙蝠的生殖发育特点是胎生哺乳。

(2)生物圈中种类和数量最多的动物类群是[B]节肢动物。

(3)分析图可知,乙、丙代表的动物类群分别是:

软体动物、两栖动物。

(4)身体细长、两侧对称、无附肢、能蠕动的动物类群包括甲、丁、A(填图中标号)。

(5)恐龙是古代的爬行动物,其灭绝的根本原因是没有出现适应环境变化的有利变异。

3.

(1)化石

(2)变异

(3)颈、前肢长的长颈鹿;有利

(4)选择

(5)适应;遗传

【解析】

(1)化石是研究生物进化最重要的、比较全面的证据,化石是由古代生物的遗体、遗物或生活痕迹等,由于某种原因被埋藏在地层中

,经过漫长的年代和复杂的变化而形成的,并不是生物的遗体、遗物或生活痕迹就叫化石,研究发现,不同的地层中埋藏着不同类型的生物化石:

埋藏于较浅地层中的化石与现代生物结构比较相似,埋藏于较深地层中的化石与现代生物结构差别较大,并且越是古老的地层中发掘的生物化石结构越简单、低等,水生生物的化石越多;越是晚期的地层中发掘的生物化石结构越复杂、高等,陆生生物化石越多。

故在长颈鹿的进化历程中,化石为其提供了最直接的证据。

(2)从图中可以看出,古代的长颈鹿的前肢和颈,有的长,有的短,这是生物的变异现象,这些变异是遗传物质改变引起的,属于可遗传的变异。

故出现以上个体差异的原因是长颈鹿的祖先产了可遗传的变异。

(3)变异是指子代与亲代之间、子代个体之间的差异的现象,按照变异对生物是否有利分为有利变异和不利变异。

有利变异对生物生存是有利的,不利变异对生物生存是不利的。

图2说明地球环境变得干旱、缺乏青草时,长颈的个体能够吃到高处的树叶,就容易生存下去,并且繁殖后代;短颈的个体,吃不到高处的树叶,因此,长颈的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