寡人之于国也 2doc.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5402075 上传时间:2023-07-04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28.8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寡人之于国也 2doc.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寡人之于国也 2doc.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寡人之于国也 2doc.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寡人之于国也 2doc.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寡人之于国也 2doc.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寡人之于国也 2doc.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寡人之于国也 2doc.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寡人之于国也 2doc.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寡人之于国也 2doc.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寡人之于国也 2doc.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寡人之于国也 2doc.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寡人之于国也 2doc.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寡人之于国也 2doc.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寡人之于国也 2doc.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寡人之于国也 2doc.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寡人之于国也 2doc.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寡人之于国也 2doc.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寡人之于国也 2doc.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寡人之于国也 2doc.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寡人之于国也 2doc.docx

《寡人之于国也 2doc.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寡人之于国也 2doc.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寡人之于国也 2doc.docx

寡人之于国也2doc

(寡人之于国也)2

 

教学目标

1.学习了解孟子仁政思想。

2.能归纳“数、发、直、兵、胜”多义词义项,掌握“或……或……”“直……耳,是……也”“是何异于……”几个句式特点。

3.熟读课文基础上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多义词义项归纳和孟子仁政思想理解。

教学难点

课文中“以五十步笑百步”比喻理解。

教具准备

投影仪、投影胶片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简介孟子及孟子思想,熟读课文。

【教学步骤】一、导语

同学们,我们在初中学过孟子文章《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其中“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成为后世广泛引用名言警句,在今天仍然有很强生命力。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还分别成为成语沿用至今。

之所以会这样,说明孟子仁政思想不仅对当时,而且对后世影响极大。

今天,我们来学习孟子又一篇表明他仁政思想文章《寡人之于国也》,从中可以再进一步理解他仁政思想。

二、孟子生平及孟子思想简介

学生可结合注释①及课文后关于孟子介绍来了解。

教师适当补充:

孟子继承了孔子学说,主张效法先王,推行仁政,宣扬性善,反对功利,反对战争,这些在当时列国纷争形势下,被认为是脱离实际空论。

但他思想中民主精神,民本思想等都符合人民愿望,具有进步意义。

三、熟读课文

1.二遍。

第一遍学生听,要求认真听,同时认真看课文,注意一些字词读音和写法。

第二遍,学生跟着录音轻读。

2.学生各自朗读课文。

3.教师出示投影内容,检查学生掌握字词情况。

投影

根据汉语拼音写出相应汉字,给加点字注音,是通假字注明。

(1)弃甲曳()兵

(2)涂()有饿PIǎO ()

(3)鸡豚()狗彘()之畜()

(4)数()罟()不入Wū ()池

(5)无()失其时

(6)谨庠()序之教

(7)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8)申之以孝Tì()之义

答案:

(1)Yè

(2)涂Tú通假字,同“途”  莩 (3)TúN ZHì Xù (4)Cù Gǔ洿(5)无Wú通假字,同“毋”(6) XIáNG(7)颁 BāN通假字,同“斑”(8)悌

4.学生各自朗读课文。

5.3、4名同学朗读,以此检查朗读情况,如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6.男女同学比赛朗读。

7.全班同学齐读。

8.结合注解朗读,了解文意。

按前后桌组成学习小组,学生遇到问题,向小组其他组员提出,组内自行解决,如解决不了,小组长可向全班同学征求意见,确定答案。

9.全班同学齐读课文。

四、布置作业

熟读课文并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理清思路,背诵课文,教师适当作朗读提示。

【教学步骤】一、检查学生熟读课文情况

按学习小组分开,组与组进行比赛。

如第一组开始读课文某一段或某几句,读完之后,可任意点其他小组来翻译,翻译对了,可由翻译对了小组再读课文某段或某几句,让其他小组翻译,以此类推。

教师或其他同学可随时纠正。

二、指导学生理清思路,背诵课文,并作阅读提示

提问:

这篇课文记载了孟子和梁惠王一次对话,这次对话是围绕什么问题展开讨论?

明确:

“民不如多。

提问:

在提出“民不如多”疑问前,梁惠王先是自诩曰(学生回答)“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为什么说是“尽心焉耳矣”?

具体做法是什么?

要求学生找出来背诵,合书回答。

明确:

“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

提问:

通过和邻国相比,梁惠王感觉如何?

明确:

“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

提问:

于是乎,梁惠王才有了怎样疑问?

明确:

(学生合上课文回答)“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教师作朗读提示:

要把“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中“自诩”口气读出来;“河东凶亦然”中“亦”要重读,起强调作用;最后“何也?

”要读得稍重一些,疑问语气加强。

教师反读本段,学生朗读并背诵。

教师对背景点拨提示:

战国时代,各诸侯国统治者,为外争城夺地,相互攻伐;对内残酷剥削,劳役繁重,破坏生产力,造成了兵员缺乏、劳力不足,这是个十分突出问题。

争夺人力,成为各诸侯国统治者当务之急。

那梁惠王当然会提出“民不加多”疑问了。

提问:

孟子对梁惠王这个疑问是如何分析?

明确:

他充分利用梁惠王想争夺人力心理来宣传“仁政”思想。

提问:

孟子是怎样说明梁惠王移民移粟措施与“邻国并无本质区别?

学生思考、回答

明确:

孟子不直接回答“民不加多”问题,而是用梁惠王熟悉事例设喻。

孟子对曰:

“王好战,请以战喻。

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曰:

“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

“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提问:

对“五十步笑百步”喻义如何理解?

(因 “五十步笑百步”喻义理解是本文教学难点,所以,应采取学生广泛讨论、相互交流方法,教师稍作点拨分析)

(按学习小组进行讨论,选一名代表发言。

各组同学可随时发表不同意见)

明确:

孟子通过设喻——设圈套,诱使对方在不知不觉中说出:

“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这正好走进“圈套”,所以,孟子说:

“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回答了“民不加多”原因。

梁惠王认为自己对待百姓政策比邻国都好,但孟子却指出,魏国政策虽好一些,但与邻国相比,不过是“五十步笑百步”,本质上都是相同。

也就是孟子用“五十步笑百步”比喻作譬,说明梁惠王比别国王好不了多少。

教师作朗读提示:

孟子设喻一段朗读时要慢一些,语气应平缓。

当梁惠王进了圈套后,孟子曰:

“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 这句话语气应稍急促,加重“望、多”朗读语气。

教师范读本段,学生朗读、背诵。

问题原因找到之后,文章自然而然过渡到第三部分——“使民加多”根本措施,这也是孟子“仁政”思想具体内容。

提问:

他“仁政”思想具体内容是什么?

包括几个方面?

(学生看课文,思考)

明确:

;两方面:

一是“王道之始”道理,一是“王道之成”道理。

提问:

怎样才能做到“王道之始”?

要求学生找出并画出三组排比句。

明确: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

斧斤以食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提问:

当采取了这些合理发展生产措施后,产生效果是什么?

要求学生找出并画出排比句,各自朗读,合书回答。

明确:

孟子用了四组排比句: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其中前三组排比是孟子养民主张,后一组是教民主张。

这样,作者在这四组排比里,把自己主张层层铺叙,渲染得有声有色,为梁惠王展现了一幅美好前景。

顺理成章地得出“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结论,即“王道之成”了。

提问:

有了合理措施,还需要有合理态度。

孟子是怎样批评当时统治者不顾人民死活?

明确: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

‘非我也,岁也。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这一段是从反面证明使民加多应有态度。

提问:

这一段用什么方法进行说理?

学生思考、讨论、发言。

                      狗彘食人食                          涂有饿莩归罪于年成不好

明确:

     对比       涂有饿莩                比喻        刺人而杀之归罪于武器

如果我们有了合理措施、合理态度,那么正如最后一句所说:

“斯天下之民至焉。

教师作朗读提示:

第三部分排比、对偶句式较多,因此,要把孟子散文气势磅礴、感情激越、锐不可当特点读出来。

且注意最后一段中“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反问语气一定要读出来。

教师范读、学生朗读并背诵。

(教师带领学生以排偶句为重点,集体背诵。

三、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回顾本节所讲内容,概括本文.写作特点,进一步指导学生背诵

1.结构严谨

民不加多疑问;民不加多原因;民加多措施

(教师按此结构逐一提问,学生逐一背诵)

2.善用比喻(学生可背诵局部何比喻有关部分)

3.气势充沛(学生背诵排比句式)

学生齐读(齐背)课文。

四、布置作业

熟读课文。

做练习三。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总结文言知识,做课后练习,进行阅读训练,对全文进行小结。

【教学步骤】一、检查学生背诵课文。

二、分类归纳.总结文言知识

投影

1.词类活用

找出下列加点词和例句用法相同一项。

教学目

1.了解屈原生平事迹,学习屈原爱国精神和志洁行廉、刚正不阿高尚品德。

2.学习本文记叙和议论相结合.写作方法。

3.掌握本课文言常用实词;熟记通假字“离”、“反”、“濯”、“见”、“指”,“绌”“质”、“被”,正确理解古今异义词,复习巩固判断句与被动句。

4.理解课文运用修辞手法。

教学重点、难点

(一)课文第一部分写屈原由见“任”而见“疏”。

第一段首先简介屈原姓名、官职和杰出才能,说明“王甚任之”。

王怎样“甚任”之?

为什么“甚任之”?

分析:

王甚任之:

“为左徒”,“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

”(左徒:

楚官名。

相当于上大夫而次于令尹。

在国王左右参预政事,起草诏令,是相当重要职位。

“王甚任之”原因:

①楚之同姓:

屈原祖先屈暇是楚武王儿子,受封于屈,因以屈为氏,是楚国王族中一支。

(古代姓比氏大,后来姓氏不分。

②屈原具有杰出才能:

“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明、娴,形容词用作动词,这两句状语后置。

(二)王为什么怒而疏屈原?

分析:

直接原因是上官大夫“谗之”,根子在于“争宠而心害其能”。

按:

“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一句有两种理解。

《教学参考书》译文是:

“上官大夫看见了就想改动,屈平不赞同”。

与课文注释相左。

依教材对“夺”、“与”注释,应译作:

“上官大夫看见了想抢过去(看),屈原不给。

“因谗之日:

‘……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

”'资料认为,“曰”、“以为”重复,疑有衍文,此说似不妥。

如重新标点,作“……平伐其功,曰:

‘(王)以为非我莫能为也。

”'理解,文辞便可贯通。

联系上下文,可补出“以为”前省略主词。

(三)屈原为什么作《离骚》?

分析:

忧愁幽思而作《离骚》。

忧愁具体内容是“疾王听之不聪也,谗馆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疾,恨,痛心。

四句中“之”是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

这四个主谓短语都是“疾”宾语。

(四)第3小段包括几层?

作者是怎样对《离骚》进行记叙和议论?

分析:

分两层。

第一层从本段开头至“盖自怨生也”,第一句记叙屈原“忧愁幽思而作《离骚》”,以下几句就“忧”“怨”展开议论,分析产生优怨原因,寄寓作者对屈原深切同情。

第二层第一、二句“上称帝喾……靡不毕见”记叙(概述)幅规主要内容,以下几句就其文、辞、志、行进行评论,评价其艺术成就,赞扬屈原“泥而不滓”“与日月争光”高贵品质。

(五)词语提示:

(1)“齐与楚从亲”:

从:

同“纵”,合纵。

亲:

亲善。

(2)“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

“又因厚币”后省略动词“赂”。

“而”后省略主语(靳尚)。

“于……郑袖”:

在郑袖面前,状语后置。

(3)“秦,虎狼之国”:

虎狼,像虎狼一样,名词作状语。

(4)“奈何绝秦欢”:

欢:

友好。

(5)“亡走赵,赵不内”:

亡:

逃亡。

走:

跑,现代“跑”古代称“走”;现代“走”古代称“行”。

内:

同“纳”,接纳,收留。

(6)“复之秦”:

之:

动词,到。

(7)“虽流放,眷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反,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

眷:

眷恋。

顾:

念。

眷顾:

眷念。

系心:

挂念。

反:

同“返”。

冀幸:

侥幸希望:

“一悟”“一”:

副词,一旦,一经。

“一改”“一”:

副词,都,全部。

这句话意思是:

虽然流放在外,(仍)眷念楚国,惦记着怀王,不忘要回(朝廷中)来,盼望怀王一旦醒悟,风气全都改变。

(8)“其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

他保全君王振兴国家而想把不利局面改变过来。

(9)“人君无愚、智、贤、不肖,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

无:

无论。

自为。

自佐:

既为自,佐自,宾语前置。

(六)本文.写作特点是什么?

分析:

(1)思想内容:

课文通过记叙屈原生平事迹特别是政治上悲惨遭遇,表现了屈原一生和楚国兴衰存亡攸攸相关,赞颂了他爱国精神和正直品德。

作者为屈原立传,按时间顺序,以“任、疏、细、迁、沉”为线索,处处围绕屈原“志”写:

第一部分以评介《离骚》“推其志”,第二部分以国家危难突出屈原“眷顾楚国,系心怀王”,“其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一篇之中三改志篇”,第三部分以回答渔父让屈原抒发矢志不渝信念。

(2).写作特色:

和从《史记》中选入中学课本其它几篇人物传记(《廉颇蔺相如列传》、《鸿门宴》、《信陵君窃符救赵》、《毛遂自荐》)相比,本文特色是:

①选材上,《屈原列传》不具备曲折、生动、完整故事情节,而是根据.文献记载,粗线条地勾勒人物生平事迹;

②写法上,记叙和议论相结合。

全文四个部分都有“传”有“评”,因“传”而“评”,以“评”点“传”。

议论方式各不相同,第一部分为评价式,第二部分为结语式,第三部分为陈述式,第四部分为比照式。

③语言上,本文具有浓厚抒情色彩,叙中有情、倾向鲜明;议中有情、直抒胸臆。

作者运用对偶、对比、排比、反复、比喻等修辞手法,增强了语言表达效果。

本文堪称“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想。

教学方法:

讲解法讨论法

教学时数5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教学过程设计

(一)检查预习情况,导入新课。

做法:

指名学生朗读1、2自然段,说说自己段落划分情况和本文写法上主要特点,以了解学生预习情况,然后作如下导语:

屈原,是我国第一个伟大诗人,又是世界古代文化名人。

他作品,流传下来有《离骚》、《九章》、机规、《天问》、《招魂》等,我们曾读过他《九章》中一篇:

《涉江》。

从《涉江》里,我们知道他即使在晚年放逐到沉湘蛮荒之地,也仍在关心楚国朝政,眷恋祖国,仍然在坚持自己理想和节操,宁死也不与朝中佞臣同流合污。

这种崇高爱国精神和端方正直品格,两千多年来曾经影响我国千千万万仁人志士。

今天,我们要进一步学习

 

 一、教学目:

 1、欣赏并学习诗中运用形象比喻描写音乐语言艺术,了解运用环境描写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思想感情表现方法。

 2、认识封建社会造成琵琶女悲凉身世和诗人失意谪居黑暗现实。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

 第二诗段,以串讲为主。

 2、难点:

 对诗人思想感情认识。

 三、教学时数:

 三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第一课时

 一、预习提示:

字词正音:

 湓PéN(江名)  贾Gǔ(商人)   思Sì(名词,思绪)  嘈CáO(声音粗重)

 舫FǎNG(船)   虾蟆HáMó    钿DIàN(用金片做成花朵形装饰品)    篦Bì(用竹子做成梳头用具)  呕哑ōUYā(象声词,乐声嘈杂)     嘲哳ZHāOZHā(象声词,声音细碎)

  二、作者简介及背景提示

 白居易,唐代著名现实主义诗人,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生于河南省新郑,青年时家境贫困,对社会生活及人民疾苦有较多接触和了解。

二十九岁中进士,官至左拾遗(谏官)。

有”兼济天下”理想,屡次上书针砭时弊。

写下了《新乐府》、《秦中吟》为代表”讽喻诗”,反映了劳动人民痛苦生活,揭露了统治阶级腐朽和罪恶。

由于得罪了宪宗和官僚集团,被贬官。

著有《白氏长庆集》七十一卷,今存书近三千首。

在文学上白居易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强调和继承我国古典诗歌现实主义优良传统,反对”嘲风月,弄花草”而别无寄托作品,是新乐府运动倡导者,在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

作品以通俗流丽著称。

《琵琶行》是我国文学史上著名长篇叙事诗,是白居易代表作品之一。

初中学过他作品《卖炭翁》。

 三、词相关知识

 1、关于歌、行、引:

 《琵琶行》原作《琵琶引》。

白居易还有《长恨歌》。

歌、行、引是古代歌曲三种形式,后成为古代诗歌一种体裁。

三者名称虽不同,其实并无严格区别。

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都采用五言、七言、杂言古体,富于变化。

 2、关于小序:

 诗前有一小序,共一百三十八字。

扼要地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和故事主要经过,概述了琵琶女身世,说明了本诗.写作动机,定下了全诗凄切伤怀感情基调。

本诗是一篇抒情色彩很浓长篇叙事诗。

 四、课文分析鉴赏

 元和十年(9),予左迁(10)九江郡(11)司马(12)。

明年秋,送客湓浦口(13),

 降职为                        秋天(我)

 闻舟中夜弹琵琶者,听其音,铮铮然有京都声(14)。

问其人,本长安 倡女(15),

 邻船        人   那琴声    地发出京城乐曲声调    原来是 歌女

 尝学琵琶于曹穆二善才(16),年长      色衰,    委身

(1)为贾人

(2)妇。

  遂

 过   向      乐师      年龄增长,容颜衰老   嫁    给   作妻子(我)就

 命        酒(3),使快(4)弹  数  曲。

曲罢          悯然(5), 自叙  少小

 叫(手下人)摆酒     畅快 弹奏几支曲子  弹完(她现出)忧郁样子  述说年轻

 时欢乐事,今漂  沦(6)憔悴,            转  徙  于江湖间。

予出官(7)二年,

 事情  漂泊沦落人瘦弱,面色不好看 辗转迁徙  各地    京官外调(已有)

 恬然(8)自安,    感(于)斯人言,   是夕始觉  有迁谪  意。

     因  为

 自己觉得安然 (却)被这人话感动了     才觉得被贬谪失意之情 因此写了

 长句(9),歌(10)以赠    之,凡六百一十六言(11),命(12)曰《琵琶行》。

 (这首)七言诗  作歌   并送(给)他  共      字      命名  叫

 全诗按时间顺序分为五段:

 浔阳江头(13)夜送客,枫叶荻(14)花秋瑟瑟。

 晚上,在      边           秋风下,       响瑟瑟

 第一层:

 交代故事发生时间、起因、自然环境,全诗一开始就笼罩着悲凉气氛。

 主人(16)下马客在船,举酒  欲饮   无          管弦(17)。

 白居易     陪 走上    酒杯   (却)没有(助兴)音乐

 醉不成欢  惨(18)将别,  别时          茫茫江浸月。

 (酒)      欢乐悲伤    分别      (看到江面)    月影映在江里

 分析:

 ”主人下马”与”客在船”是互文,即主客都下马登船。

 在远离京都浔阳江边送客,这不是一般离愁别恨:

 暮色暗淡,更使人惆怅惜别;霜叶衰草,秋风萧瑟,更显出荒凉寥落;没有音乐助兴,只能对饮闷酒,借酒浇愁,更反映出失意谪居冷落寂寞。

一个”惨”字,直抒胸臆,真实表现了当时场面气氛和人物心境。

最后借用秋江月影,烘托出主客之间相对无言,黯然神伤心情,形象说明诗人此时哀愁就象那茫茫江水一样无边无际,此时心绪就象江中破碎动荡月影一样零乱。

以上这些描写,为悲剧性人物琵琶女出场,创造了悲凉气氛。

 第二层:

 写与客人饯别时凄凉情景。

 忽  闻  水  上      琵琶声,主人忘归  客    不发。

 然听到  面  (飘来)   琴声       回去  (也)  出发

 分析:

 从侧面表现了琵琶曲强大吸引力量。

这两句,从感情上来说,是由抑郁到惊喜一个转折;从结构上来说,起了承上启下作用。

先闻其声,后见其人。

 第三层:

 概括写出主客对忽然传来琵琶声神往。

 第一诗段:

 作者秋夜江边送客忽闻琵琶声。

(诗引子)

 寻  声暗(19)问  弹者谁?

 琵琶声停语欲            迟(20)。

 顺着  轻声  询问                要回答,(又有些)迟疑

 移船    相  近邀相见,添  酒    回灯(20)重  开宴。

 把船移近那船    她      上  菜拿回  盏    新

 千  呼万  唤    始    出来,    犹抱  琵琶半遮面。

 声    声  (她)才(走)      (却)还  着    遮住半边脸

 分析:

 ”寻”“问”“移”“添”“回”“开宴”“呼”“唤”等一系列动词,生动地表现了诗人忽闻琵琶声和急欲见到弹奏者迫切心情。

诗人运用想象”欲语迟”、夸张”千呼万唤始出来”和行动描写”犹抱琵琶半遮面”,精炼而又细腻地表现了琵琶女此时矛盾复杂心情。

这中间有自惭身世,本不愿再向人献艺却又拗不过作者盛情相邀不得已之情,也有在封建伦理道德观念束缚下犹疑和顾虑。

准确描绘了琵琶女真切个性,复杂心理和特有神态。

使读者如见其人,如见其态。

 第一层:

 写邀请琵琶女经过。

 转    轴拨    弦(22)  三  两声,未成  曲调    先  有  情。

 动琴    动琴  (调音)三声两声  没弹奏    (就)  含  深

 弦弦掩  抑(23) &《画里阴晴》教学设计

绍兴市职教中心 劳鸿燕

【教学目标】

1.疏通文字,揣摩语言,学习文中修辞手法和古诗词鉴赏手法。

2.有感情朗读,在教师协助下将诗句转化为散文和绘画作品。

3.理解作者在画作中体现创新思想。

能将文中提到创作手法运用到自己绘画中。

【教学重难点】

掌握诗句鉴赏方法

将诗句描述成语言,将散文化语言转化为画面

【教学方法】

翻转课堂

3D互动教学法

学中做教学法

【教学安排】

一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课堂翻转——课前

【课前微课】

上课之前,我制作五个视频将其上传班级群共享,要求学生在上课之前学习完成,其中包括沙画制作,动画制作,风景讲解和两个微课讲解,五个视频从“意象选择”、”炼字”两个方面对诗句进行讲解。

例如,为了使学生了解”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远近结合表达技巧,我设置沙画制作,使学生能够直观地看到诗句在表达画面上技巧。

同时我设置微课讲解,详细分析诗句在选择意象上巧妙安排,感受意象对意境营造作用,学会通过意象鉴赏诗句。

同时用散文化语言对诗句进行二次描绘,()方便学生模仿写作。

同时,每个微课最后我都安排有当课作业,确保学生保质保量完成视频学习。

设计意图:

”微课助学”意在将课堂知识前移,帮助学生了解古诗词鉴赏方法,为课中理解”默看细雨湿桃花”做好充分准备。

通过微课视频教学环节,把文本知识图形化和可视化,消解学生对古诗词厌倦感,促进个性化学习,凸显翻转课堂教学魅力。

课堂实践——课中

【新课导入】2分钟

春来,我在如织细雨中讲述你故事。

夏至,我在溅起水花中找寻你回忆。

秋日,我在漫天黄叶上写下你名字。

冬归,小舟从此逝,沧海度余生。

我以为,这多情四季会是最好归宿。

在吴冠中眼中,四季皆是最美岁月,而最美岁月皆在他笔下,他画中。

今天,我们就一起随着他文字走进他画作,感受他文字带来丹青神韵。

我以吴冠中《我用四季来等你》文章内容引入,配合绘画作品,激发美术类学生兴趣。

【任务引学】

课前预习:

将各个任务打包放入班级群共享,要求每位学生下载并到语文课代表处签到,确保每位同学成功认领任务。

要求每位同学认真预习任务包内作业,为课堂做好准备。

课堂认领:

  3分钟

四位组长在不知道内容情况下随机抽取任务包,领到任务后小组内五分钟讨论,合作完成其中内容,各个任务回答正确可得分,错误或欠完善可由其他小组抢答补充。

设计意图:

通此环节,学生把课堂转移给学生,教师作为课堂引领者,学生才是课堂真正主人,在抢答过程中,学生不断讨论,不断思考,碰撞出许多教学生成点,获得许多教学惊喜。

同时抢答环节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将课堂乐趣化,符合中职学生心理期待。

【轻描】——初入课文 8分钟

有请抢到轻描任务包小组派代表回答其中问题。

1.自由朗读课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