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七册第单元教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5409140 上传时间:2023-07-04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34.1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七册第单元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七册第单元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七册第单元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七册第单元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七册第单元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七册第单元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3页
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七册第单元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3页
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七册第单元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3页
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七册第单元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3页
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七册第单元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3页
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七册第单元教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3页
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七册第单元教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3页
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七册第单元教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3页
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七册第单元教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3页
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七册第单元教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3页
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七册第单元教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3页
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七册第单元教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3页
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七册第单元教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3页
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七册第单元教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3页
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七册第单元教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3页
亲,该文档总共2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七册第单元教案.docx

《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七册第单元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七册第单元教案.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七册第单元教案.docx

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七册第单元教案

第20课古诗两首

【学习目标】

1.认识“鹤、孟、陵,辞、唯”五个生字,会写“孟、浩、陵”等七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两首古诗。

3.结合注释、工具书、画面理解诗句意思,体会诗人的情感。

4.积累反映人间真情的古诗词,从中感受友爱、友情的温馨。

【教案重、难点】

结合注释、工具书、画面理解诗句意思,体会诗人的情感。

【课前准备】

1.搜集并积累反映人间真情的古诗词1—2首;

2.预习这两首古诗,了解李白与王维的生平;

3.课文插页的挂图。

【教案时间】

两课时

【执教时间】

教案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对联导入,揭示课题

1.师吟诵一对《红楼梦》中的对联,并写下来:

“黄金万两容易得,人间知己最难寻。

2.导语,揭题。

人生苦短,在漫漫人生路上,除了亲情之外,还有一种情感也是必不可少的,那就是友情。

有人说,友情是真挚且宝贵的。

的确,正如对联中所说的,真挚的友情是人生路上值得珍藏的一段记录。

今天我们所要学习内容便与友情有关。

(师板书课题)

二、学习《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1.初读古诗,读准读通。

(1)生试读,诵读(注意“孟、陵、辞”的读音)。

(2)师范读(也可录音范读),要求学生边听边想:

古诗描述了一件什么事?

你是从哪里听出来的?

2.学法“引路”,自学古诗。

(1)根据以往的学习经验,我们应怎样来学习古诗?

(2)归纳如下学习方法:

知诗人——解诗题——理诗句——明诗意——入诗境——悟诗情

3.“知诗人、解诗题、理诗句”。

(1)指名简介李白。

(2)说说诗题给了我们哪些信息?

(3)指名学生朗读,注意咬音的准确。

4.明诗意。

(1)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熟读古诗。

(2)查字典或借助课文提供的注释,把它们“移注”到诗行中,读懂诗句的意思;记下不懂的问题,标注在书中,寻求同伴的帮助,实在解决不了的,在全班交流。

5.入诗境,悟诗情。

通过学习这首诗,你能体会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是怎样从具体的诗句中体会到的?

6.围绕“学法”,自主合作学习。

(提示:

指导各组采用不同的汇报形式,如:

介绍李白与孟浩然;说诗句意思,用逐句朗读逐句解释的方法;抓住“黄鹤楼”“之”烟花”“尽…‘唯见”等重点词,解释、朗读、品味;抓课文插图,结合自己的理解阐述画面,小组合作将李白与盂浩然在黄鹤楼边依依惜别的情形表演出来等。

7.小组汇报、交流。

(提示:

在交流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抓住“烟花”来想象烂漫的春天景象,并能用一小段话描写下来,当场点评。

8.诵读诗句,体会情感。

(1)找出一对近义词(孤——唯),想象:

当时李白伫立在岸边,他可能做了些什么?

(2)根据自己的理解,体会李白与孟浩然的心情。

(3)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三、拓展延伸,自主学习

1.出示唐朝王维的《山中送别》:

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

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

[注释]

(1)罢:

完了;完毕。

(2)柴扉:

柴门。

2.出示自学要求。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该诗。

(2)用本节课学到的方法自学古诗,并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尝试赏读古诗,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学生汇报自己的学习心得。

四、作业

1.背诵两首古诗。

2.预习《送元二使安西》。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1.指名背诵上节课所学的两首古诗。

2.在浩如烟海的诗歌王国里,有关友情的古诗也是非常多的,今天老师又要和同学们一同来学习两首古诗。

二、“内外联动”,扩大“容量”

1.、先出示课文中古诗:

《送元二使安西》,再出示唐代高适的诗:

《别董大》。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注释]

董大:

高适友人,生平不详。

曛:

太阳落山时的余光,这里指昏暗的意思。

2.学生按照上节课的方法,自主、合作学习这两首古诗。

3.学生交流、汇报。

(形式自选。

可先说第一首,也可先说第二首,更欢迎两首一起说。

(1)在交流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用具体生动的语言描述“渭城朝雨泡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的意境。

(2)“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中的“故人”与“故人西辞黄鹤楼”中的“故人”一样吗?

分别指谁?

(3)“故人”一词与“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中的哪个词相似?

体会两位诗人与友人别离时的心态一样吗?

为什么?

4.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两首古诗。

三、自由“选点”,进行“练笔”

1.请学生就这四首古诗做一番赏析,从中品读出友情的珍贵。

2.师出示小练笔要求:

自由选择下列的一道题,进行描述性的练笔。

(1)当时李白伫立在黄鹤楼边,目送着好友的船渐渐远去的帆影,请展开合理想象,把李白的神情、动作等描述下来。

(2)王维与元二借酒饯行,请想象一下,当时二人会有怎样的表情流露,并会说些什么。

(3)请用具体、生动的文字,将“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的场景描述下来。

3.学生练笔,师课堂巡视。

4.师生点评学生练笔。

四、课堂总结

请学生们尝试用一句话谈谈自己对友情的理解。

五、作业

1.默写《送元二使安西》。

2.修改课堂小练笔。

【教案板书】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教案反思】

古诗教案是小学语文教案的难点,如何让学生从凝练简洁的诗句中,驰骋想象,领会诗情,确实不容易。

本课教案设计以师生互动为主线,以学生的自读自悟为基点,相机引导,教案风格清新明快。

通过解题,初读,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诗意,初步进入诗的意境;通过品析文眼、俪句,揣摩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境中悟情;通过多种诵读方法,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培养语感。

“导”在师生交流互动中,“导”在声情并茂的情境中,“导”在关键词句的赏析中,“导”在抑扬顿挫的朗读中,较好地体现了古诗教案的特点,收到了良好的教案效果。

第21课搭石

【学习目标】

1.认识“谴、惰、俗”等7个生字。

会写“洪、暴、猛、涨”等13个生字。

能正确读写“山洪暴发、猛涨、裤子、平稳、平衡、联结、清波荡漾、理所当然、有序、伏下”等11个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摘抄自己喜欢的句子。

3.品味由“搭石”引发的感人的场景;感受乡亲们纯朴、美好的情感,体会人与人之间互相关爱带来的温暖和快乐;学会从平凡的事物中发现美。

【教案重点】

品味由“搭石”引发的感人的场景;感受乡亲们纯朴、美好的情感。

【教案难点】

学习作者从不起眼的事物中发现美、感受美。

【课前准备】

1.生字新词卡片。

2.有关桥梁的图片和课文插图,乡亲们协调有序走过搭石的图片。

(有条件的可制成多媒体课件)

【教案时间】

两课时

【执教时间】

教案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引入,质疑定标

1.激趣导入

(出示几幅有关桥的图片,或课件展示桥的图景。

同学们,你们见过哪些桥?

你们知道桥的作用吗?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新的课文《搭石》,作者没去赞美雄伟壮丽的大桥,没去描绘古老的桥梁,而想念起家乡小河里那些不起眼的石头,(出示课文插图),这些石头有什么特别吸引人的地方呢?

你们想了解吗?

2.质疑定标。

“搭石”这个词对绝大多数同学一定都感到陌生,看了这个题目,你一定想弄明白一些问题,你有什么疑问?

教师适时引导,归纳学生提出的问题。

如:

(1)什么是“搭石”?

(2)搭石是怎样铺成的?

(3)人们是怎样过搭石的?

(4)为什么搭石留给作者这么深的印象?

……

二、个性自读,自主感知

1.第一遍:

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碰到生字多读几遍,想办法解决不理解的词语。

2.第二遍:

试着从课文中寻找同学们提出问题的答案,并提出自己通过努力但没能解决的问题。

3.第三遍,画出自己最喜欢的词、句、段并写上旁注,说明为什么喜欢。

三、合作交流,释疑解难

1.同桌对读课文,互相欣赏、评价。

2.小组合作讨论解决问题,交流自己的感受,提出不懂的问题,组内相互帮助解决。

3.全班交流,反馈。

解决几个问题,初步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及作者要表达的情感。

(1)什么是“搭石”?

(2)作者围绕着搭石描绘了哪几个生活场景?

(3)作者为什么要写家乡的搭石?

四、练习

1.识记生字,指导书写

(1)自学生字,读准字音,特别注意俗(su)、绰(chuo)、序(xu)的读音。

(2)交流识记方法,写字经验。

(“涨、衡”左中右结构的布局;“惰”右上角是“左”;“序”里面勿写成“矛”。

(3)练习书写生字。

2.抄写本课的词语,给生字表中的生字并扩词。

3.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检查反馈,复习巩固

1.抽读生字卡片。

2.听写部分词语。

二、寻美悟情,晶读熏陶

1.寻美,知情。

课文许多地方都使我们感受到“美”,有看得见的具体“美”,也有看不见的心灵的“美”,把你认为美的句段读给你的同桌同学听,并向他(她)谈谈你的体会。

2.赏美,悟情。

组织学生交流感受到的美。

(教师随机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品读感受,赏美悟情。

例一:

“上了点年岁的人……直到满意了才肯离去。

让学生找出文中的关联词(“无论……只要……“直到……才……’’)从中体会老人的公益之心。

例二:

“每当上工、下工……给人画一般的美感。

(1)看图,品读这段话,想象那优美动人的画面,说说你眼前浮现出什么情景。

(2)请几个同学上台表演,体会动作的协调有序。

(3)朗读,读出叠词给人的韵律感。

例三:

“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

(1)“风景”是什么意思?

(2)作者用文字向我们描绘由搭石引发的一道道风景,如果你是画家或摄影师,你会画下或拍下哪几道风景呢?

你能给你的画或照片取个题目吗?

把你的想法在四人小组内交流。

(2)各小组推举代表汇报。

(如:

背老人过搭石;相让;流动的画;紧走搭石……)

例四:

“一排排搭石,任人走,任人踏,它们联结……”

(1)你是怎样理解最后一段话的意思?

(2)赞颂了搭石什么精神?

联结着乡亲们什么美好的情感?

(3)文章的结尾表面是赞美搭石的,如果改为以赞美“家乡人”作结的,你准备怎样写?

请试写几句。

3.诵美,传情。

(1)读一读,把你认为“美”的语段,高声诵读,把你体会到的情感表达出来。

(2)评一评:

指名朗读,让学生在评议中增强语感。

4.创美,抒情。

(1)有个作家说过“生活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作者从不起眼的事物中发现了美,其实,你我的生活也处处有美的存在,你发现了吗?

(2)学生交流平凡事物中的“美”。

三、课后延伸,拓展

选做题:

1.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抄写自己喜欢的语句。

2.小练笔:

把你发现的平凡生活中的美的事情或场景写下来。

【板书设计】

秋凉后摆搭石——一道风景

单人走:

搭石多人走:

动作协调有序联结乡亲们美好的情感

走搭石两人面对面:

让对方先走

老人走:

年轻人背过去

【教案反思】

这篇课文文字并不艰深,但其间传递的情感却是丰富的。

这正为学生的个性化阅读提供了想象的空间。

“请细细地读读课文,一边读一边体会,你感到课文中都流淌着怎样的美呢?

”这是一个难度很大的问题,同时又是一个透过文字直抵内心的引子。

学生潜心全文,完全可以得出各具个性的阅读体验。

学生带着任务读课文,读书目的性自然体现,又增加了语言的积累。

以“美”为切入点,带着学生走进了小村庄,开始感受“搭石”,欣赏“搭石”,寻找美的画面。

第22课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学习目标】

1.认识生字8个,会写“峡、桂、移”等12个字,能正确读写“海峡、桂树、移植、台湾、彼岸、袭击余震、满怀、空旷、暂停、同胞、血脉”等12个词语。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两岸骨肉同胞的血脉亲情,感受生命的珍贵和爱心的无价。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抄写自己喜欢的句子。

【教案重、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两岸骨肉同胞的血脉亲情。

【课前准备】

1.收集两岸同胞互相关爱帮助的故事。

2.一张中国地图(或制作课件)。

【教案时间】

两课时

【执教时间】

教案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谈话:

《搭石》的作者从不起眼的小事中发现了人间的真情。

今天要学习的却是从挽救生命的大事中去赞美两岸同胞的骨肉亲情。

2.揭题。

出示地图(或课件),引导学生理解“台湾海峡”,适当讲解一些两岸现状,突出两岸同胞的亲情。

指导写“湾、峡”。

二、整体感知

1.自由读,用一两句话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注意时、地、人、事这四要素)

2.从地图上找出“杭州市”和“台湾花莲”,理解“跨越”。

3.思考:

“生命桥”在课文中指什么?

三、自学生字词

1.自学,互教互帮,借助拼音读准确。

2.分类检查读音:

a,8个生字词;L其他注音的字词。

注意区分:

平舌音与翘舌音,如:

暂(zàn)、髓(suǐ)、绽(zhàn)、辗(zhǎn);多音字读法:

间(jiān、jiàn)。

3.写字指导。

9个左右结构的字归一类,以“峡、湾、脉”为重点;2个上下结构的字,以“暂”为重点;另一个为一类。

4.指名分段试读课文,要求读准、读通。

四、学习一、二自然段

1.自由读课文,归纳主要内容。

2.出示重点句,与课文原句对比阅读:

这个刚满18岁的年轻人,患了严重的白血病,如果不尽快移植骨髓,将面临死亡。

3.讨论:

你觉得哪句写得更好?

为什么?

(师引导从“含苞的花朵…“凋零”“惟有……才能”等词句理解小钱病情严重,急需救助,体会生命的宝贵。

4.指导有感情朗读课文原句。

五、作业

1.抄写生字。

2.收集两岸同胞骨肉亲情的故事。

第二课时

一、情境导入

1.出示课文插图。

谈话:

两岸同胞怎样全力抢救小钱的?

哪些地方最使你感动?

2.学生自读课文第三至六自然段。

3.教师的引导策略:

可以从正面引导,如:

(1)面对地震,这位青年躺在病床上,想到的是什么?

(2)面对余震,李博士和这位青年是怎么做的?

(仍沉着地站、仍静静地躺)他们为什么能这样做?

(3)李博士怎样将骨髓带到杭州?

也可以从侧面引导,如:

(1)这位青年难道不想念家人是否平安?

(2)李博士和青年难道不怕余震吗?

(3)李博士是怎样“奔波”的?

(想象“奔波”的情景)

4.指导有感情地朗读第五自然段。

二、升华情感

1.有感情地朗读第七自然段。

2.理解“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的含义。

(1)小练笔(或口头填空):

联系课文内容,用“终于”写(说)一句话。

小钱几经辗转,终于。

经过一次又一次的努力,台湾青年的骨髓,终于。

经过十几个小时的奔波,李博士终于。

经过两岸同胞的全力救助,小钱终于。

,终于·

(2)完成练笔(或填空)之后,说说自己对这个句子的理解。

3.、理解结句的含义。

(“那血脉亲情,如同生命的火种,必将一代一代传下去。

”)

(1)想象:

如果有一天小钱和那位捐骨髓的台湾青年相遇了,他会对台湾青年说些什么?

(2)4人小组交流课前收集的材料,再向班上汇报,畅谈两岸的血脉亲情。

4.朗读背诵全段。

三、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小作文:

以小钱的名义,给台湾花莲慈济医院李博士写一封感谢信,表达你对李博士和那位青年的感激之情,表达两岸骨肉的血脉亲情。

【板书设计】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杭州             台湾                         骨髓

小钱——————年轻人

【教案反思】

课文先后描写了同一时间海峡两岸的两个不同场景:

第一个场景是在杭州某医院的病床上,躺着生命垂危的小钱,他在静静地期待着那来自海峡彼岸的救命骨髓;第二个场景是在台湾花莲的慈济医院,另一位青年也静静地躺在病床上。

李博士以及医护人员在余震的危险中做着抽取骨髓的手术,他们的努力是为了大陆青年能够早日得救。

  在设计教案时,我紧紧地抓住了两个“静静地”以及“同一时刻”这三个关键词。

让学生明白就在同一时刻大陆和台湾同胞为了小钱所付出的努力以及他们用爱心架起了一座跨越海峡海峡的生命桥。

第23*课卡罗纳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人们对卡罗纳的关爱之情。

2.了解人们对卡罗纳的真切关爱,并将自己的感受与同学们交流.

3.能在这篇课文的引领下,自觉阅读《爱的教育》,接受爱的教育。

【教案重、难点】

了解人们对卡罗纳的真切关爱,并将自己的感受与同学们交流.

【课前准备】

1.课文插页的挂图。

2.写有重点词语和句子的小黑板或幻灯片。

【教案时间】

一课时

【执教时间】

教案过程

一、推介新书,揭示课题

导语:

同学们,一部好的文学作品往往是永恒的,令人百读不厌。

今天,老师特地带来了一本书,该书曾在19世纪轰动了意大利文坛,并且先后被译成了许多种文字,在世界各国广为流传。

你们想知道这书叫什么名字吗?

《爱的教育》真的有这么大的吸引力吗?

今天,我们就先来学习里边的一篇故事(板书课题)。

二、初步阅读,读通课文

1.各自轻声读课文,遇到生字拼读一下括号里的注音,比较长的句子,一下子读不通顺的句子反复多读几遍。

2.出示小黑板,读准9个词语。

(遭到不幸、怜悯、屏息凝神、俯下身来、千叮咛万嘱咐、号啕大哭、目不转睛、端详、恍然大悟)

3.指名学生分段朗读课文,出现的问题,同学互相帮助纠正。

4.说说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提纲导读,感悟理解

1.出示“导读提纲”,学生自读课文。

(1)当知道卡罗纳所遭遇的不幸时,老师是怎么做的?

(2)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失去母亲的卡罗纳是万分伤心的?

(3)“我”和同学们是怎样传达对卡罗纳的关爱的?

(4)当“我”跑过来扑进母亲的怀抱时,她为什么把“我”推开了?

“目不转睛”是什么意思?

你从母亲的“目不转睛”里读懂了什么?

“我”恍然大悟了什么?

你是从哪里读出来的?

2.学生读读、画画、议议。

3.提供范例,指导交流。

(以第2个问题为例)

小黑板出示三个句子,理解卡罗纳的伤心。

(1)他面容灰白,眼睛哭红了,两脚站不稳,好像他自己也大病了一场似的。

(2)他的脑海里一下子闪现出往日的情景。

那时候,母亲差不多每天都来接他。

要考试了,母亲总是俯下身来向他千叮咛万嘱咐。

(3)当他看到一幅母亲拉着儿子的手的插图时,突然双手抱住脑袋,趴在桌子上号啕大哭起来。

4.学生交流。

(要求:

找出文中相关的语句,有感情地朗读;谈谈自己读后的感受;评议。

四、欣赏评价,延伸教育

1.面对遭遇不幸的卡罗纳,大家以不同的方式传递一种相同的关爱,假如你当时也在场,你会怎样去宽慰卡罗纳呢?

2.你对卡罗纳身边的人们是怎么看的,请选择一个作一番评价。

3.师小结:

关爱他人是一种美德,她能给人以春天般的温暖,她能融化一颗冰冷的心,我们相信,卡罗纳在这么多爱的笼罩下,心头的悲伤会渐渐消褪的。

爱,让人间充满温馨。

同学们,让我们有空多读读《爱的教育》D巴,她将提升我们每个人爱的浓度。

五、布置作业

1.积累9个词语。

2.摘抄文中最令自己感动的语句。

3.谈谈自己对本课课题的理解,这个标题好吗?

若不好,你能给它换一个更好的课题吗?

并用文字将自己的想法记述下来。

【板书设计】

卡罗纳

庄重 严肃    爱!

热情

【教案反思】

《卡罗纳》是节选自《爱的教育》一书中的文章。

课文讲述了一个叫卡罗纳的孩子失去母亲极度痛苦,在母亲去世后回到学校上课的一天中得到老师、同学、家长关爱的事。

我以提问的方式和播放歌曲《世上只有妈妈好》为切入点,一是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二是通过讲述学生的亲身经历来调动起学生的一种生活体验,感受母爱带来的幸福感。

再引出失去母亲的可怜的卡罗纳,引起学生对他的同情。

第24*课给予是快乐的

【学习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小男孩的心愿,体会“给予是快乐的”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熟读自己喜欢的句子。

【教案重、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小男孩的心愿,体会“给予是快乐的”的意思。

【课前准备】

1.词语卡片。

2.收集有关“无私奉献,爱心无价”的故事或成语。

【教案时间】

一课时

【执教时间】

教案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一句话,一个动作,一个眼神,一个愿望,都可以体现对别人的爱。

我们今天要认识一位小男孩,他对腿有残疾的弟弟百般关怀,令人感动。

(板书课题)

2.看了课题,你最想知道什么问题?

二、出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各自轻声读课文,遇到生字可以查查字典或借助注音。

2.前后四位同学组成四人学习小组,按段落轮流读课文,互相纠正读不好的地方。

3.反复读读以下词语:

圣诞礼物饶有兴趣闪亮羡慕宽裕惊叹

不由自主显然神气湿润喜悦

4.说说课文讲的是一件什么事?

三、精读课文,探究情感

1.自由读课文,想想你对课文哪部分内容特别感兴趣,或感受特别深刻,在书上作些批注。

2.学生交流读后感受,教师引导学生重点探究以下问题:

(1)小男孩喜欢保罗的圣诞礼物吗?

从课文中哪些词句可以看出?

(2)保罗的想法一错再错,你能说说他的两次错分别是错在哪里吗?

(3)小男孩最大的心愿是什么?

你是从课文的哪些句子感受到的?

表达了小男孩怎样的思想感情?

3.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提问:

你怎么理解“给予真是令人快乐的”?

请结合具体的生活事例来说明。

4.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揣摩、感悟人物的内心活动。

四、拓展阅读,感悟主题

1.轻声朗读《给,永远比拿愉快》,说说短文讲了什么事?

2.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对“给,永远比拿愉快”这句话的理解。

3.交流课外收集的有关“无私奉献,爱心无价”的故事或格言名句。

【板书设计】

24给予是快乐的

  保罗   小男孩  一辆新车

 惊讶   不是获得而是给予 又借了  不是炫耀而是关爱

【教案反思】

本课教案没有热闹的场面,时髦的方式,有的只是多种形式的读书,对重难句的品析。

让学生亲历阅读过程,感悟作者的心灵,体验人文情怀。

通过质疑、交流、解疑,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感悟。

课堂上师生、生生合作,听、说、读、写活动始终没有脱离文本。

当谈到小弟弟可以亲眼看到圣诞礼物时,及时引导学生把文种三个人的情感跟大环境下欢乐的庆祝氛围联系起来,对促进学生情感的提升肯定有帮助的。

学生通过朗读品味到了给予时快乐的。

语文园地六

【学习目标】

1.感受人间真情,倡导乐于助人的社会风尚;通过模拟生活场景,分角色对话,提高口语交际能力。

2.学习查字典和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方法,鼓励学生善于运用和总结各种方法学习词语。

3.熟读、背诵有关“乐施好善”美德的名言,积累语言。

4.了解“杏林春满”的成语故事和用法。

5.看图作文,或者写自己亲身经历过的事,要求内容具体,语句通顺;写清楚事情经过;表达真情实感;学习修改习作。

【课前准备】

1.收集或拍摄学生有关的生活情境。

2.收集学生习作常见的错例。

【教案时间】

四课时

【执教时间】

教案过程

第一课时口语交际

一、再现课文情境,模拟对话

1.假如有一天,小钱跟那位台湾青年相遇,他们会说什么呢?

(1)分角色模拟对话。

(2)指名上台对话,引导评议。

2.假如你是卡罗纳的同学,你想怎么安慰他?

(方法同上)

3.师小结:

生活不可能总是那么一帆刚匝的,难免会碰到困难、烦恼的事,我们希望得到别人的帮助与安慰;别人碰到了困难,送去一句安慰的话,伸出援助之手,是多么温暖人心呀!

二、模拟生活情境,引导交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