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经典《道德经》教案设计.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5415856 上传时间:2023-07-04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0.2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国学经典《道德经》教案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国学经典《道德经》教案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国学经典《道德经》教案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国学经典《道德经》教案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国学经典《道德经》教案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国学经典《道德经》教案设计.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国学经典《道德经》教案设计.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国学经典《道德经》教案设计.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国学经典《道德经》教案设计.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国学经典《道德经》教案设计.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国学经典《道德经》教案设计.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国学经典《道德经》教案设计.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国学经典《道德经》教案设计.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国学经典《道德经》教案设计.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国学经典《道德经》教案设计.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国学经典《道德经》教案设计.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国学经典《道德经》教案设计.docx

《国学经典《道德经》教案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学经典《道德经》教案设计.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国学经典《道德经》教案设计.docx

国学经典《道德经》教案设计

国学《道德经》第一章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夫兵者①,不祥之器,物或恶之②,故有道者不处。

君子居则贵左③,用兵则贵右。

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④为上,胜而不美,而美之者,是乐杀人。

夫乐杀人者,则不可得志于天下矣。

吉事尚左,凶事尚右。

偏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

言以丧礼处之。

杀人之众,以悲哀⑤莅之⑥,战胜以丧礼处之。

”的意思。

2、结合生活实际来谈自己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导语:

(阐明《道德经》的历史价值和社会地位)

1、出示学习内容《道德经》(读其声)

1老师范读,注意节奏和朗读的方法。

2学生自由练读。

3指明读,组读,男女分读,评读,全班齐读。

2、结合书中注解,理解文义。

(懂其意,晓其理)

1渗透学法:

抓重点字词和句子理解章节意思。

2小组合作,翻译文义,全班交流。

3在理解文义的基础上畅谈自己领悟的道理。

3、教师小结

附:

夫兵者①,不祥之器,物或恶之②,故有道者不处。

君子居则贵左③,用兵则贵右。

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④为上,胜而不美,而美之者,是乐杀人。

夫乐杀人者,则不可得志于夭下矣。

吉事尚左,凶事尚右。

偏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

言以丧礼处之。

杀人之众,以悲哀⑤莅之⑥,战胜以丧礼处之。

[译文]

兵器啊,是不祥的东西,人们都厌恶它,所以有''道"的人不使用它。

君子平时居处就以左边为贵而用兵打仗时就以右边为贵。

兵器这个不祥的东西,不是君子所使用的东西,万不得己而使用它,最好淡然处之,胜利了也不要口鸣得意,如果口以为了不起,那就是喜欢杀人。

凡是喜欢杀人的人,就不可能得志于天下。

吉庆的事情以左边为上,凶丧的事情以右方为上,偏将军居于左边,上将军居于右边,这就是说要以丧礼仪式來处理用兵打仗的事情。

战争中杀人众多,要用哀痛的心情参加,打了胜仗,也要以丧礼的仪式去对待战死的人。

国学《道德经》第二课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道常无乳朴①。

虽小②,天下莫能臣③。

候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④。

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⑤。

始制有划⑥,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可以不殆⑦。

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的意思。

2、结合生活实际来谈自己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二、教学环节:

1、出示学习内容《道德经》(读其声)

1老师范读,注意节奏和朗读的方法。

2学生自由练读。

3指明读,组读,男女分读,评读,全班齐读。

2、结合书中注解,理解文义。

(懂其意,晓其理)

1渗透学法:

抓重点字词和句子理解章节意思。

2小组合作,翻译文义,全班交流。

3在理解文义的基础上畅谈自己领悟的道理。

3、教师小结

附:

道常无名,朴①。

虽小②,夭下莫能臣③。

候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④。

夭地相合,以降廿露,民莫之令而口均⑤。

始制有名⑥,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可以不殆⑦。

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⑧。

[译文]

''道"永远是无名而质朴的,它虽然很小不可见,天下没有谁能使它服从口己。

侯王如果能够依照''道"的原则治理天下,白姓们将会口然地归从丁•它。

夭地间阴阳之气相合,就会降下廿露,人们不必指使它而会白然均匀。

治理夭下就要建立一种管理体制,制定各种制度确定各种名分,任命各级官长办事。

名分既然有了,就要有所制约,适可而止,知道制约、适可而止,就没有什么危险了。

''道"存在丁天下,就像江海,一切河川溪水都归流于它,使万物口然宾服。

国学《道德经》第三课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①。

知足者富,强行②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③者寿。

”的意思。

2、结合生活实际来谈自己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二、教学环节:

1、出示学习内容《道德经》(读其声)

1老师范读,注意节奏和朗读的方法。

2学生自由练读。

3指明读,组读,男女分读,评读,全班齐读。

2、结合书中注解,理解文义。

(懂其意,晓其理)

1渗透学法:

抓重点字词和句子理解章节意思。

2小组合作,翻译文义,全班交流。

3在理解文义的基础上畅谈自己领悟的道理。

3、教师小结

附:

子曰:

巧言令色

(1),鲜⑵仁矣。

【译文】孔子说:

“花言巧语,装出和颜悦色的样子,这种人的仁心就很少了。

国学《道德经》第四课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曾子⑴曰:

“吾日三省⑵吾身。

为人谋而不忠(3)乎?

与朋友交而不信⑷乎?

传不习乎?

”……”的意思。

2、结合生活实际来谈自己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二、教学环节:

1、出示学习内容《道德经》(读其声)

1老师范读,注意节奏和朗读的方法。

2学生自由练读。

3指明读,组读,男女分读,评读,全班齐读。

2、结合书中注解,理解文义。

(懂其意,晓其理)

1渗透学法:

抓重点字词和句子理解章节意思。

2小组合作,翻译文义,全班交流。

3在理解文义的基础上畅谈自己领悟的道理。

3、教师小结

附:

曾子

(1)曰:

“吾日三省

(2)吾身。

为人谋而不忠(3)乎?

与朋友交而不信(4)乎?

传不习乎?

【译文】曾子说:

“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

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诚实可信了呢?

老师传授给我的学业是不是复习了呢?

国学《道德经》第五课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子曰:

“道⑴千乘之国⑵,敬事(3)而言,节用而爱人⑷,使民以时(5)。

””的意思。

2、结合生活实际来谈自己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二、教学环节:

1、出示学习内容《道德经》(读其声)

1老师范读,注意节奏和朗读的方法。

2学生自III练读。

3指明读,组读,男女分读,评读,全班齐读。

2、结合书中注解,理解文义。

(懂其意,晓其理)

1渗透学法:

抓重点字词和句子理解章节意思。

2小组合作,翻译文义,全班交流。

3在理解文义的基础上畅谈自己领悟的道理。

3、教师小结

附:

子曰:

“道⑴千乘之国

(2),敬事(3)而言,节用而爱人(4),使民以时(5)。

【译文】孔子说:

“治理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就要严谨认真地办理国家大事而又恪守信用,诚实无欺,节约财政开支而又爱护官吏臣僚,役使百姓要不误农时”。

国学《道德经》第六课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子曰:

“弟子

(1)入⑵则孝,出⑶则弟,谨(4)而信,汎⑸爱众,而亲仁(6),行有余力(7),则以学文(8)。

”……”的意思。

2、结合生活实际来谈自己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二、教学环节:

1、出示学习内容《道徳经》(读其声)

1老师范读,注意节奏和朗读的方法。

2学生自由练读。

3指明读,组读,男女分读,评读,全班齐读。

2、结合书中注解,理解文义。

(懂其意,晓其理)

1渗透学法:

抓重点字词和句子理解章节意思。

2小组合作,翻译文义,全班交流。

3在理解文义的基础上畅谈自己领悟的道理。

3、教师小结

附:

子曰:

“弟子

(1)入⑵则孝,出⑶则弟,谨⑷而信,汎(5)爱众,而亲仁(6),行有余力(7),则以学文(8)。

【译文】:

孔子说:

“弟子们在父母跟前,就孝顺父母:

出门在外,要顺从师长,言行要谨慎,要诚实可信,寡言少语,要广泛地去爱众人,亲近那些有仁徳的人。

这样躬行实践之后,还有余力的话,就再去学习文献知识。

国学《道德经》第七课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子夏⑴曰:

“贤贤⑵易色:

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4);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的意思。

2、结合生活实际来谈自己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二、教学环节:

1、出示学习内容《道德经》(读其声)

1老师范读,注意节奏和朗读的方法。

2学生自由练读。

3指明读,组读,男女分读,评读,全班齐读。

2、结合书中注解,理解文义。

(懂其意,晓其理)

1渗透学法:

抓重点字词和句子理解章节意思。

2小组合作,翻译文义,全班交流。

3在理解文义的基础上畅谈自己领悟的道理。

3、教师小结

附:

子夏

(1)曰:

“贤贤⑵易色:

事父母能竭英力;事君,能致英身(4);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译文】子夏说:

“一个人能够看重贤徳而不以女色为重;侍奉父母,能够竭尽全力;服侍君主,能够献出自己的生命;同朋友交往,说话诚实恪守信用。

这样的人,尽管他自己说没有学习过,我一泄说他已经学习过了。

国学《道德经》笫八课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子曰:

“君子

(1),不重

(2)则不威:

学则不固⑶。

主忠信⑷。

无(5)友不如己者(6);过⑺则勿惮⑻改。

”的意思。

2、结合生活实际来谈自己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二、教学环节:

1、出示学习内容《道德经》(读其声)

1老师范读,注意节奏和朗读的方法。

2学生自由练读。

3指明读,组读,男女分读,评读,全班齐读。

2、结合书中注解,理解文义。

(懂其意,晓其理)

1渗透学法:

抓重点字词和句子理解章节意思。

2小组合作,翻译文义,全班交流。

3在理解文义的基础上畅谈自己领悟的道理。

3、教师小结

附:

子曰:

"君子

(1),不重

(2)则不威:

学则不固(3)。

主忠信(4)。

无(5)友不如己者(6):

过⑺则勿惮⑻改。

"

【译文】孔子说:

“君子,不庄重就没有威严:

学习可以使人不闭塞;要以忠信为主,

不要同与自己不同道的人交朋友:

有了过错,獄不要怕改正。

国学《道德经》第九课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曾子曰:

“慎终

(1)追远

(2),民徳归厚矣。

……”的意思。

2、结合生活实际来谈自己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二、教学环节:

1、出示学习内容《道德经》(读其声)

1老师范读,注意节奏和朗读的方法。

2学生自由练读。

3指明读,组读,男女分读,评读,全班齐读。

2、结合书中注解,理解文义。

(懂其意,晓其理)

1渗透学法:

抓重点字词和句子理解章节意思。

2小组合作,翻译文义,全班交流。

3在理解文义的基础上畅谈自己领悟的道理。

3、教师小结

附:

曾子曰:

“慎终⑴追远⑵,民徳归厚矣。

"

【译文】曾子说:

“谨慎地对待父母的去世,追念久远的祖先,自然会导致老百姓日趋忠厚老实了。

国学《道德经》第十课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子禽⑴问于子贡⑵曰:

夫子⑶至于是邦⑷也,必闻英政,求之与,抑⑸与之与?

”子贡曰:

“夫子温、良、恭、俭、让(6)以得之。

夫子之求之也,其诸(7)异乎人之求之与?

……”的意思。

2、结合生活实际来谈自己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二、教学环节:

1、出示学习内容《道德经》(读其声)

1老师范读,注意节奏和朗读的方法。

2学生自由练读。

3指明读,组读,男女分读,评读,全班齐读。

2、结合书中注解,理解文义。

(懂其意,晓其理)

1渗透学法:

抓重点字词和句子理解章节意思。

2小组合作,翻译文义,全班交流。

3在理解文义的基础上畅谈自己领悟的道理。

3、教师小结

附:

子禽⑴问于子贡⑵曰:

夫子(3)至于是邦(4)也,必闻英政,求之与,抑(5)与之与?

“子贡曰:

“夫子温、良、恭、俭、让(6)以得之。

夫子之求之也,其诸(7)异乎人之求之与?

【译文】子禽问子贡说:

“老师到了一个国家,总是预闻这个国家的政事。

(这种资格)是他自己求得呢,还是人家国君主动给他的呢?

"子贡说:

“老师温良恭俭让,所以才得到这样的资格,(这种资格也可以说是求得的),但他求的方法,或许与别人的求法不同吧?

国学《道德经》第十一课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子曰:

“父在,观其⑴志;父没,观其行

(2);三年(3)无改于父之道(4),可谓孝矣。

……”的意思。

2、结合生活实际来谈自己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二、教学环节:

1、出示学习内容《道德经》(读其声)

1老师范读,注意节奏和朗读的方法。

2学生自由练读。

3指明读,组读,男女分读,评读,全班齐读。

2、结合书中注解,理解文义。

(懂其意,晓其理)

1渗透学法:

抓重点字词和句子理解章节意思。

2小组合作,翻译文义,全班交流。

3在理解文义的基础上畅谈自己领悟的道理。

3、教师小结

附子曰:

“父在,观其⑴志:

父没,观其行

(2):

三年(3)无改于父之道(4),可谓孝矣。

【译文】孔子说:

“当他父亲在世的时候,(因为他无权独立行动),要观察他的志向;在他父亲死后,要考察他的行为:

若是他对他父亲的合理部分长期不加改变,这样的人可以说是尽到孝了。

国学《道德经》第十二课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有子曰:

“礼⑴之用,和⑵为贵。

先王之道(3),斯(4)为美。

小大由之,有所不行。

知和而和,不以礼节(5)之,亦不可行也。

……”的意思。

2、结合生活实际来谈自己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二、教学环节:

1、出示学习内容《道德经》(读其声〉

1老师范读,注意节奏和朗读的方法。

2学生自由练读。

3指明读,组读,男女分读,评读,全班齐读。

2、结合书中注解,理解文义。

(懂其意,晓其理)

1渗透学法:

抓重点字词和句子理解章节意思。

2小组合作,翻译文义,全班交流。

3在理解文义的基础上畅谈自己领悟的道理。

3、教师小结

附:

有子曰:

“礼⑴之用,和

(2)为贵。

先王之道(3),斯(4)为美。

小大由之,有所不行。

知和而和,不以礼节(5)之,亦不可行也。

【译文】有子说:

“礼的应用,以和谐为贵。

古代君主的治国方法,可宝贵的地方就在这里。

但不论大事小事只顾按和谐的办法去做,有的时候就行不通。

(这是因为)为和谐而和谐,不以礼来节制和谐,也是不可行的。

国学《道德经》第十三课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有子曰:

“信近

(1)于义

(2),言可复(3)也;恭近于礼,远⑷耻辱也;因(5)不失其亲,亦可宗(6)也。

……”的意思。

2、结合生活实际来谈自己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二、教学环节:

1、出示学习内容《道德经》(读其声)

1老师范读,注意节奏和朗读的方法。

2学生自由练读。

3指明读,组读,男女分读,评读,全班齐读。

2、结合书中注解,理解文义。

(懂其意,晓其理)

1渗透学法:

抓重点字词和句子理解章节意思。

2小组合作,翻译文义,全班交流。

3在理解文义的基础上畅谈自己领悟的道理。

3、教师小结

附:

有子曰:

“信近

(1)于义⑵,言可复(3)也;恭近于礼,远⑷耻辱也:

因(5)不失其亲,亦可宗(6)也。

【译文】有子说:

“讲信用要符合于义,(符合于义的)话才能实行;恭敬要符合于礼,这样才能远离耻辱:

所依靠的都是可靠的人,也就值得尊敬了。

国学《道德经》第十四课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子曰:

“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

(1)有道

(2)而正(3)焉,可谓好学也已。

……”的意思。

2、结合生活实际来谈自己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二、教学环节:

1、出示学习内容《道德经》(读其声)

1老师范读,注意节奏和朗读的方法。

2学生自由练读。

3指明读,组读,男女分读,评读,全班齐读。

2、结合书中注解,理解文义。

(懂其意,晓其理)

1渗透学法:

抓重点字词和句子理解章节意思。

2小组合作,翻译文义,全班交流。

3在理解文义的基础上畅谈自己领悟的道理。

3、教师小结

附:

子曰:

“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⑴有道⑵而正⑶焉,可谓好学也已。

【译文】孔子说:

“君子,饮食不求饱足,居住不要求舒适,对工作勤劳敏捷,说话却小心谨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这样可以说是好学了。

国学《道德经》第十五课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子贡曰:

“贫而无谄⑴,富而无骄,何如

(2)?

“子曰:

“可也。

未若贫而乐⑶,富而好礼者也。

”子贡曰:

《诗》云,’如切如磋!

如琢如磨(4门英斯之谓与?

“子曰:

“赐⑸也!

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6)。

……”的意思。

2、结合生活实际来谈自己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二、教学环节:

1、出示学习内容《道德经》(读其声)

1老师范读,注意节奏和朗读的方法。

2学生自由练读。

3指明读,组读,男女分读,评读,全班齐读。

2、结合书中注解,理解文义。

(懂其意,晓其理)

1渗透学法:

抓重点字词和句子理解章节意思。

2小组合作,翻译文义,全班交流。

3在理解文义的基础上畅谈自己领悟的道理。

3、教师小结

附:

子贡曰:

“贫而无谄⑴,富而无骄,何如⑵?

”子曰:

“可也。

未若贫而乐(3),富而好礼者也。

“子贡曰:

《诗》云,’如切如磋!

如琢如磨(4厂其斯之谓与?

“子曰:

“赐(5)也!

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6)。

【译文】子贡说:

“贫穷而能不谄媚,富有而能不骄傲自大,怎么样?

”孔子说:

“这也算可以了。

但是还不如虽贫穷却乐于道,虽富裕而又好礼之人。

“子贡说:

“《诗》上说,'要像对待竹、角、象牙、玉石一样,切磋它,琢磨它',就是讲的这个意思吧?

”孔子说:

“赐呀,你能从我已经讲过的话中领会到我还没有说到的意思,举一反三,我可以同你谈论《诗》了。

国学《道德经》第十六课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子曰:

“不患⑴人⑵之不已知,患不知人也……”的意思。

2、结合生活实际来谈自己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二、教学环节:

1、出示学习内容《道德经》(读其声)

1老师范读,注意节奏和朗读的方法。

2学生自由练读。

3指明读,组读,男女分读,评读,全班齐读。

2、结合书中注解,理解文义。

(懂其意,晓其理)

1渗透学法:

抓重点字词和句子理解章节意思。

2小组合作,翻译文义,全班交流。

3在理解文义的基础上畅谈自己领悟的道理。

3、教师小结

附:

子曰:

“不患⑴人⑵之不已知,患不知人也。

【译文】孔子说:

’'不怕别人不了解自己,只怕自己不了解别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