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故事教学.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4243571 上传时间:2023-06-21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5.4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道德经故事教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道德经故事教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道德经故事教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道德经故事教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道德经故事教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道德经故事教学.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道德经故事教学.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道德经故事教学.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道德经故事教学.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道德经故事教学.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道德经故事教学.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道德经故事教学.docx

《道德经故事教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道德经故事教学.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道德经故事教学.docx

道德经故事教学

 

 

目录

1.第三章《卫懿公好鹤》------------------------------------3

2.第五章《郭橐驼种树》------------------------------------5

3.第七章《李吉甫不计旧怨》--------------------------------7

4.第八章《晏子责烛雏》------------------------------------8

5.第十三章《宠辱若惊》------------------------------------9

6.第十九章《宋襄公之仁》----------------------------------10

7.第二十二章《狄仁杰委屈求全》----------------------------11

8.第二十六章《秦灭除之战》--------------------------------12

9.第二十九章《东野稷驾马车》------------------------------14

10.第三十二章《过犹不及》---------------------------------15

11.第三十五章《余音绕梁》---------------------------------16

12.第三十七章《吕梁丈人游水》-----------------------------17

13.第三十九章《载舟和覆舟》-----------------------------18

14.第四十三章《水滴石穿》---------------------------------20

15.第四十四章《秦武王举鼎》-------------------------------21

 

第三章-卫懿公好鹤

卫懿公即位以来,“般乐怠政,不恤国政”,唯好“羽种一族,其名曰鹤”。

这卫懿公好鹤到了什么程度呢?

“自苑囿宫廷,处处养鹤,何止数百”,不但如此,卫懿公所养之鹤“皆有品位俸禄:

上者食大夫俸,次者食士俸。

懿公每逢出游,都会使鹤随行,号之曰“鹤将军”。

卫懿公好鹤也还罢了,可是他只赏进鹤、养鹤之人,故“厚敛于民,以充鹤粮,”而“民有饥冻,全不抚恤”所以“民皆怨之”。

 话说与卫国相邻的有一胡族,名曰北狄,其实已很强盛,常有进取中原之意,此时因为伐邢国而被齐国相救,故移兵伐卫,这是卫懿公正载鹤出游,闻北狄已入境大惊失色,忙敛兵授甲,为战守计,

但此时百姓恨透卫懿公,纷纷逃避村野,不肯入伍。

而虽然懿公最终悔过,亲自将兵,抵抗北狄,但军队仍怨声载道,毫无战意,百姓弃地而逃。

结果可想而知,卫懿公战死沙场,尸骨未存。

而同时,狄兵乘胜长驱,直入卫城,将卫国百姓尽兴杀戮,将金粟车马,劫掠一空,可谓惨矣!

世人皆云懿公昏庸,视百姓不如禽兽,故国破家亡,实属咎由自取,固然如此。

但另一方面,卫国的军民就无过吗?

的确,君视民为草芥,则民视君如仇敌,这是实实在在的真理,但当外敌入侵时,难道不应先抛弃对君主的仇恨而一致对外吗?

说“君有鹤将军,自可御敌,何必要我们!

”这是在外敌入侵时应该说的话吗?

好吧,咱们都不抵抗,可换回来的是什么呢?

难道北狄会因为你卫国国君昏庸不仁,就对你卫国的百姓好一些吗?

 

 

 

故事摘自《左传》

第五章-郭橐驼种树

郭橐驼,不知道他起初叫什么名字。

他患了脊背弯曲的病,脊背突起而弯腰行走,就像骆驼一样,所以乡里人称呼他叫“橐驼”。

橐驼听说后,说:

“这个名字很好啊,这样称呼我确实恰当。

”于是他舍弃了他原来的名字,也自称起“橐驼”来。

  他的家乡叫丰乐乡,在长安城西边。

郭橐驼以种树为职业,凡是长安城里经营园林游览和做水果买卖的豪富人,都争着把他接到家里奉养。

观察橐驼种的树,有的是移植来的,也没有不成活的;而且长得高大茂盛,结果实早而且多。

其他种树的人即使暗中观察、羡慕效仿,也没有谁能比得上。

  有人问他种树种得好的原因,他回答说:

“我郭橐驼不是能够使树木活得长久而且长得很快,只不过能够顺应树木的天性,来实现其自身的习性罢了。

但凡种树的方法,它的树根要舒展,它的培土要平均,它根下的土要用原来培育树苗的土,它捣土要结实。

已经这样做了,就不要再动,不要再忧虑它,离开它不再回顾。

栽种时要像对待子女一样细心,栽好后要像丢弃它一样放在一边,那么树木的天性就得以保全,它的习性就得以实现。

所以我只不过不妨碍它的生长罢了,并不是有能使它长得高大茂盛的办法;只不过不抑制、减少它的结果罢了,也并不是有能使它果实结得早又多的办法。

别的种树人却不是这样,树根拳曲又换了生土;他培土的时候,不是过紧就是太松。

如果有能够和这种做法相反的人,就又太过于吝惜它们了,担心它太过分了,在早晨去看了,在晚上又去摸摸,已经离开了,又回头去看看。

更严重的,甚至掐破树皮来观察它是死是活着,摇晃树根来看它是否栽结实了,这样树木的天性就一天天远去了。

虽然说是喜爱它,这实际上是害了它,虽说是担心它,这实际上是仇视它。

所以他们都不如我。

我又能做什么呢?

  问的人说:

“把你种树的方法,转用到做官治民上,可行吗?

”橐驼说:

“我只知道种树罢了,做官治民,不是我的职业。

但是我住在乡里,看见那些官吏喜欢不断地发号施令,好像是很怜爱(百姓)啊,但百姓最终反因此受到祸害。

在早上在晚上那些小吏跑来大喊:

‘长官命令:

催促你们耕地,勉励你们种植,督促你们收获,早些煮茧抽丝,早些织你们的布,养育你们的小孩,喂大你们的鸡和猪。

’一会儿打鼓招聚大家,一会儿鼓梆召集大家,我们这些小百姓停止吃早、晚饭去慰劳那些小吏尚且不得空暇,又怎能使我们繁衍生息,使我们民心安定呢?

所以我们既困苦又疲乏,像这样(治民反而扰民),它与我种树的行当大概也有相似的地方吧?

问的人说:

“不也是很好吗!

我问种树的方法,得到了治民的方法。

”我为这件事作传把它作为官吏们的鉴戒。

故事摘自《古诗文网》

第7章-李吉甫不计旧怨

唐德宗时,宰相陆贽很瘦朝廷器重。

一次,有人在他面前诬陷太常博士李吉甫结党营私,他便将李吉甫贬职到明州去做长史了。

不久,陆贽遭人陷害,被罢免了宰相职位,被贬到明州附近的忠州当别驾。

后人的宰相知道他和李吉甫之间有点私怨,便特意提拔李吉甫为忠州刺史,让他去当陆贽的顶头上司,想要借刀杀人。

可李吉甫根本就不记旧怨,他怕陆贽担心,一上任就去找陆贽喝酒谈心。

陆贽深受感动,从此积极协助李吉甫,吧忠州治理的一天比一天好,让位宰相的阴谋化成了泡影。

 

 

故事摘自《道德经经典故事》

第8章-晏子责烛雏

齐景公非常喜欢捕鸟,他常常将捕获的各种各样的鸟养起来赏玩,还专门指派了一个名叫烛雏的人主管捕鸟的事。

  有一天,烛雏不小心,让捕获的鸟飞走了。

于是齐景公十分生气,他大发雷霆,准备杀掉烛雏。

晏子知道这件事后,赶紧跑来见齐景公。

他对齐景公说:

“烛雏犯了罪,请让我来一一列举他的罪状,然后大王按他的罪过来处死他吧。

”景公同意了晏子的请求。

  于是晏子派人把烛雏叫来,当着齐景公的面历数烛雏的罪状,说:

“大王派你专门看管鸟,你却粗心大意让鸟飞掉,这是第一条罪状;你使大王因为鸟飞掉的缘故而杀人,让大王背上杀人的名声,这是第二条罪状;如果让别的诸侯王听到这件事,认为我们的大王把鸟看得比人命还重,从此坏了大王威望,这是第三条罪状。

”晏子一口气列举了烛雏三大罪状后,请齐景公处决烛雏。

  齐景公在晏子斥责烛雏罪状的时候早已醒悟过来,他摆摆手说:

“不要杀了,不要杀了,寡人盛怒之下差点做了错事。

多亏爱卿指点。

  就这样,齐景公不但没有杀烛雏,还向他表示歉意。

同时又向晏子表示感谢。

  故事摘自《道德经经典故事》

第十三章-宠辱若惊

卢承庆是唐太宗时的考功员外郎,掌管官吏的考绩。

这关系到官员的前途,因此他十分负责。

一次,一个督粮官由于风大弄丢了粮食。

卢承庆在给他考级评功时,把他评定为“中下”等级,这位官员神色自若的接受了。

卢承庆一想:

这大风并不是他能阻止的。

决定该评为“中中”。

这位官员仍然十分镇静。

卢承庆称赞地说;“宠辱不惊,实在难得!

 

故事摘自《道德经经典故事》

第19章-宋襄公之仁

宋襄公和楚国军队在泓水之滨交战。

宋兵已经安排好阵势,楚军还没有渡河。

右司马向宋襄公献计道:

“楚军多而宋军少,趁他们正在过河尚未列队时发动突然攻击,那么他们必败无疑。

”宋襄公说:

“我听得君子讲:

‘双方交战。

不伤害已经受伤的人,不擒捉头发斑白的老兵,人处险地,不推他跌下深渊,人处困境,不逼他走投无路,不进攻尚未列成阵势的队伍。

’现在楚军还未完全渡河,我们发动攻击,这是不道德的。

还是让他们全部渡河摆好阵势后,再击鼓进攻吧。

”右司马说:

“您不爱护我国的人民,让国家受到损害,难道这就讲道德了吗?

”等到楚军已渡过河来摆好了阵势,宋襄公这才下令击鼓进军,楚军已经布好阵,列队冲了过来。

宋军看到楚军凶猛胆都吓破了,掉头便逃。

宋襄公正想亲自督阵进攻,还没来得及冲向前去,便被楚军围住,身上、腿上儿处受伤。

幸亏宋国的几员大将奋力冲杀。

才救出他来。

等他出来逃命,宋军已早逃散,粮草。

兵车金部被楚军抢走,再看那杆"仁义"大旗,早已不知丢在何处去了。

宋国的百姓们对宋襄公都骂不绝口,宋襄公一瘸一拐地边走边说:

"讲仁义的军队就是要以德服人,我奉仁义打仗,不能乘人之危去攻打别人!

"他身边的将士们听了,都在心中暗骂宋襄公是个蠢货、大草包。

宋兵大败后宋襄公遭受重伤,几天后就死了。

故事摘自360百科

第二十二章-狄仁杰委屈求全

狄仁杰是武则天时的大臣。

有一次,来俊臣诬陷狄仁杰谋反,狄仁杰为了保住性命,就签了认罪书。

看了狄仁杰的认罪书,武则天觉得很奇怪,就命人将狄仁杰带来。

狄仁杰向武则天陈述了自己的冤情。

武则天问:

“那你为什么要承认谋反?

”无人接忙说:

“如果我不承认,早就死于酷刑了!

”武则天于是将狄仁杰释放了。

 

故事摘自《道德经经典故事》

第二十六章-秦灭除之战

秦王政二十一年至二十四年(公元前226—223年),在秦灭六国的战争中,秦军攻灭楚国(今湖北、湖南、安徽、江苏、浙江大部等地)的作战。

二十一年,秦将王贲率军进攻楚国北部,开道击魏,揭开了攻灭楚国的序幕。

这年,秦王嬴政又派李信和蒙武率20万大军,乘楚国内讧之机,分兵两路进攻楚国。

二十二年(前225年),李信率一军进攻平舆(今河南平舆西北),蒙武率一军攻打寝(今河南沈丘东南),均击败楚军,会师城父(今安徽亳州东南)。

楚王派将军项燕率军抵抗。

项燕挥军尾随秦军,追击三天三夜,乘秦军轻敌无备,在城父发起突然袭击,大败秦军,占其两座营垒,杀死7名都尉。

李信带残兵逃回。

秦王赢政认识到楚虽已衰弱,但毕竟地广人众,仍具有一定实力,非轻易可灭。

他亲赴频阳(今陕西蒲城西)王翦家,敦请其统兵出征,并按其要求调军60万归其指挥。

(用人不疑,疑人不用)二十三年(前224年),王翦和蒙武率领60万大军再攻楚国。

攻占平舆后,楚国征调全国兵力,命项燕率领与秦军决战。

王翦采取了坚壁自守,避免决战,养精蓄锐,伺机出击的作战方针。

楚军多次挑战,终不肯出。

王翦与士兵共同生活,(此战成败,将帅的选择也是关键,说明秦始皇也有识人之眼,用人得当)并关心其饮食、起居,注意其劳逸结合,同时开展投石和跳远运动,以提高士兵的体力及战斗技能。

楚军求战不得,日久斗志松懈,项燕只好率军东撤。

(此时项燕带兵撤退,后退时,肯定军容不整,次序混乱,正是秦军出击之时)王翦抓住战机,挑选精兵在前,实施追击,在蕲(今安徽宿州东南)南大败楚军,杀死项燕。

秦军乘势攻取了楚国的许多城邑。

二十四年(前223年),王翦、蒙武率领秦军继续向楚国纵深进攻,一举攻破楚都寿春(今安徽寿县西南),俘楚王负刍,楚亡。

王翦继续进军江南,占领楚国全部土地。

秦在楚地设立楚郡,不久,又分为九江郡、长河郡和会稽郡。

 

故事摘自《道德经经典故事》

 

第二十九章-东野稷驾马车

东野稷擅长驾马车。

他想做官,于是凭借自己驾车的本领去求见鲁庄公。

鲁庄公接见了他,并叫他驾车表演。

东野稷决心露两手,在马车上进退自如,驾轻就熟。

他驾车时,无论是进还是退,车轮驶过后留下的痕迹就像木匠画的墨线那样笔直;当他驾着车转圈时,无论是向左转还是向右转,车轮的痕迹就像木匠用圆规画出来的圆圈。

鲁庄公看到东野稷炉火纯青的驾车技术,非常满意,便称赞他道:

“你驾车确实非常熟练!

”说着,鲁庄公饶有兴趣地让东野稷兜一百个圈子。

鲁庄公身边一位叫颜阖的臣子看到东野稷这样用马驾车,便对鲁庄公说:

“我看,东野稷的马车过不了多久就会翻。

”颜阖的话让鲁庄公很不高兴。

鲁庄公没有理会颜阖,仍是兴致勃勃地看着东野稷驾车旋转。

突然,“砰”的地声,东野稷累垮了,马失前蹄,摔了个人仰马翻。

东野稷悻悻地走到鲁庄公面前,很是难堪。

鲁庄公转身问颜阖:

“你是怎么知道东野稷的马车会翻的?

”颜阖回答说:

“一个优秀的驭手驾驭马车,也会受马的体力的限制,刚才大王让东野稷驾马车跑一百圈,这远远超出了这几匹马的体力,我刚才就看到马匹已经显现出疲态,所以我料定,技术高超的东野稷也会因马过于疲劳,而出现小的过错。

”鲁庄公满意地点了点头。

故事摘自《道德经经典故事》

 

第三十二章-过犹不及

孔子是春秋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有三千弟子。

他因材施教,培养了许多不同的人才。

一次,孔子的弟子子贡问他;“子张和子夏哪一个更贤明?

”孔子说:

“子张总是超过周礼的要求,子夏呢,却又常常达不到周礼的要求。

”子贡说:

“那就是子张更好啦!

”孔子却摇头说:

“过犹不及!

超过,有时候和达不到的效果是一样的啊!

 

故事摘自《道德经经典故事》

第三十五章-余音绕梁

传说战国时期,一位叫韩娥的女子来到齐国,因为一路饥饿,断粮已好几日了,于是在齐国临淄城西南门卖唱求食。

她美妙而婉转的歌声深深地打动了听众的心弦,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三天以后,人们还听到她的歌声的余音在房梁间缭绕,人们都说韩娥之歌"余音绕梁,三日不绝"。

韩娥投宿一家旅店,因为贫困,韩娥遭到了旅店主人的侮辱,韩娥伤心透了,"曼声哀哭"而去。

声音是那么悲凉,凡是听到她歌声的人都觉得好象沉浸在哀怨里。

一时间,"老幼悲愁,垂泪相对,三日不食",只好又把她请回来唱一首欢乐愉快的歌曲。

韩娥"复为曼声长歌",众人闻之"喜跃抃舞,弗能自禁",气氛顿时欢悦起来,把此前的悲愁全忘了。

其歌声之动人,乃至于此。

因此后世就有了"余音绕梁"、"绕梁三日"的成语典故,以形容美妙的歌声和音乐的魅力。

孔子闻韶乐"三月不知肉味",韩娥善唱余音竟能绕梁三日,音乐的力量实在是令人无法想象的。

 

故事摘自《道德经经典故事》

第三十七章-吕梁丈人游水

孔子在吕梁山游览,看见瀑布有几十丈高,流水的泡沫溅出三十里,鼋鼍鱼鳖也不能游动,却看见一个男人在那里游泳,以为他是因痛苦而想自杀的人,便叫弟子顺着水流去救他.谁知这个人游了几百步又出来了,披着头发唱着歌,在塘埂下漫步.

孔子赶上去问他说:

"吕梁瀑布有几十丈高,流水的泡沫溅出三十里,鼋鼍鱼鳖也不能游动,刚才我看见你在水里面游,以为是有痛苦而想自杀的人,便叫弟子顺着水流去救你.你出来后披着头发,一面走一面唱歌,我以为你是鬼怪.但仔细看你,仍然是人.请问游泳有道术吗"

那人说:

"没有,我没有什么道术.我从这里的水的流势起步,顺着水有本性起伏,不知不觉就成功了.与漩涡一起进入水流的中心,与涌出的流水一起浮出水面,顺从水的流动方向而不另出已见,这就是我游泳的方法."

孔子问:

"什么叫从这里的条件起步,顺着水的本性成长,不知不觉就成功了?

"

那人说:

"我生在山区就安心住在山上,这就是从这里的条件起步;长在水边就安心住在水边,这就是顺着水的本性成长;不知道我为什么会成功却成功了,这就是不知不觉的成功."

故事摘自《道德经经典故事》

 

第三十九章-载舟和覆舟

唐太宗李世民是历史上少有的明君。

唐朝是在灭隋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隋末农民起义的威力,震撼着唐太宗和他的大臣们,使他们深刻体验到人民群众的力量。

有一次,太宗问魏征:

“历史上的人君,为什么有的明智,有的昏庸?

”魏征说:

“一个人的智慧到底有限,君王若多听各方面意见,就明智;若只听单方面的话,就昏庸。

”他还列举了历史上尧、舜等名君和秦二世、梁武帝、隋炀帝等昏君的例子说:

“治理天下的人如果能够采纳下面的意见,那么下情就能上达,他的亲信们想蒙蔽他也就做不到了。

”太宗听了连连点头称是,并时刻提醒自己时刻牢记。

有一次,太宗读完隋炀帝的文集,对左右大臣们说:

“隋炀帝这个人,学识渊博,也懂得尧、舜好,夏桀和殷纣王不好,为什么干出事来那么荒唐。

”魏征接口道:

“一个皇帝光靠聪明和学识渊博还不行,还应该虚心听取臣子的意见。

隋炀帝自以为才高,骄傲自信,说的是尧、舜的话,干的是桀、纣的事,到后来越来越糊涂,就自行灭亡了。

魏征乘机劝太宗以隋亡为鉴,并引用《荀子》“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以君喻舟,以民比水,劝太宗体恤民众。

唐太宗对荀子的这一思想十分欣赏,在与郡臣讨论国家的治理问题时,多次引用和发挥了这一观点,他在《论政体》一文中说:

“君,舟也;人,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荀子和唐太宗,都看到了人民的伟大力量,强调了依靠人民力量的重要性。

他们的这一思想,为后来历代统治阶级所接受。

后世由此简化出“载舟覆舟”这一成语,用以比喻人民力量伟大说明尊重民情民意的重要性。

 

故事摘自《道德经经典故事》

第四十三章-水滴石穿

张乖崖是崇阳县的县官。

一次,他看见一个管理仓库的小吏从仓库出来时,顺手将仓库里的一枚铜钱放进了自己的口袋。

他立即派人把这小吏抓来追问,并且下令用棍棒拷打,小吏心里不服,大声嚷道:

“一枚铜钱有什么了不起?

为什么对我这么凶狠啊!

”张乖崖听了,就拿起笔来,写了一条批语:

“一日一钱,千日千钱,绳锯木断,水滴石穿。

”意思是:

一天一个铜元,一千日就是一千个铜元,这就像用绳子锯木头、水滴石头一样,日久天长,木头也会被锯断,石头也会被滴穿的。

然后,他下令将这小吏斩首。

成语“水滴石穿”就是由这个故事来的。

有时也写成“滴水穿石”,含义是一样的,故事原来的意思是说缺点、错误虽小,积累起来,也会造成很大危害。

张乖崖就是根据这一条杀了小吏,这自然是滥用刑法。

现在常从积极方面来使用,比喻学习或办事只要有恒心、坚持不懈,就能够“水滴石穿”,战胜困难,得到成功。

 

故事摘自《道德经经典故事》

第四十四章-秦武王举鼎

秦军占领宜阳,周都洛阳门户洞开。

秦武王亲率任鄙、孟贲精兵强将大举进攻洛阳。

周天子无力抵御,只好出迎秦军。

秦武王直奔周室太庙,往观九鼎。

只见九个宝鼎一字排列在殿堂之内。

这九鼎本是大禹收取天下九州的贡金铸成,每鼎代表一州,共有荆、梁、雍、豫、徐、青、扬、兖、冀九州,上刻本州山川人物、土地贡赋之数。

武王逐个审视,看到雍州鼎时,对众臣说:

“这鼎有人举过吗?

”守鼎人回答:

“自从有鼎以来,没有听说也没有人见过举鼎,这鼎重达千钧,谁能举得起呀!

”武王问任鄙、孟贲二将:

“两个人,能举起吗?

”任鄙知道武王恃力好胜,婉言辞谢:

“臣只能举百钧之物。

这鼎重千钧,臣不能胜任。

”孟贲伸出两臂走到鼎前,说:

“让臣试举,若举不起来,不要怪罪。

”说罢,紧束腰带,挽起双袖,手抓两个鼎耳,大喝一声“起!

”,只见鼎离地面半尺高,就重重地落下,孟贲感到一阵晕眩,站立不住,幸被左右拉住,没有倒在地上。

武王看了发笑:

“你能把鼎举高地面,寡人还不如你吗?

”任鄙劝道:

“大王万乘之躯,不要轻易试力”。

武王固执不听,卸下锦袍玉带,束紧腰带,大踏步上前,任鄙拉着武王苦苦劝阻,武王生气地说:

“你不能举,还不愿意寡人举吗?

”任鄙不敢再劝。

武王伸手抓住鼎耳,心想:

“孟贲只能举起地面,我举起后应移动几步,才能显出高低”。

于是,深吸一口气,使出全身力气,喝声:

“起!

”。

鼎被举起半尺,武王接着移动左脚,不料右脚独力难支,身子一歪,鼎落地面,正砸到右脚上,武王惨叫一声,倒在地上。

众人慌忙上前,把鼎搬开,只见武王右脚足骨被压碎,鲜血流了一滩。

等到太医赶来,武王已昏迷不省人事,仍然自言自语;“心愿已了,虽死无恨。

”入夜,武王气绝而薨。

 

故事摘自《道德经经典故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