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疑难习题解析 2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545520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467.5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疑难习题解析 2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疑难习题解析 2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疑难习题解析 2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疑难习题解析 2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疑难习题解析 2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疑难习题解析 2Word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2页
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疑难习题解析 2Word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2页
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疑难习题解析 2Word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2页
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疑难习题解析 2Word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2页
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疑难习题解析 2Word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2页
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疑难习题解析 2Word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2页
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疑难习题解析 2Word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2页
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疑难习题解析 2Word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2页
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疑难习题解析 2Word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2页
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疑难习题解析 2Word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2页
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疑难习题解析 2Word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2页
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疑难习题解析 2Word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2页
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疑难习题解析 2Word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2页
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疑难习题解析 2Word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2页
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疑难习题解析 2Word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疑难习题解析 2Word格式.docx

《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疑难习题解析 2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疑难习题解析 2Word格式.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疑难习题解析 2Word格式.docx

5=80(平方米)6÷

80=

80在三年级是无法计算的,所以本来就不怎么理解的学生想当然地换成了80÷

6。

也有部分学生想到了6÷

80,且比较坚定,但计算受到了限制。

只有少数学生把6千克换成了6000克,但依然收到了计算能力的限制。

于是原本信心满满的孩子也有点无从下手了。

部分孩子在解答完第一问后干脆不动笔了。

两个班只有五个孩子全对。

显然,这些孩子的理解能力和计算能力是非常棒的。

根据学生的算式80÷

6=15(千克),分析这是在求“1平方米的阔叶林每天能制造氧气多少克”吗?

那这个算式解决的是什么问题。

借助简单的图示,让学生知道了80÷

6=15(平方米)求出的是“多少平方米的阔叶林能制造1千克的氧气”。

要求1平方米的阔叶林每天能制造氧气多少克,必须是氧气的总量除以阔叶林的面积。

引导学生再一起读题,部分学生因为已经注意到单位的不同,因此将最后的“克”读得特别响。

(其实一开始就有较多的学生关注到了这里,觉得这题有点麻烦。

)这样一来,原本不注意的学生也加以注意了。

而一开始想到6÷

80的学生也找到了问题所在,应该把6千克换算成6000克。

但还有问题,6000÷

80是四年级要教学的计算内容,得到算式后,孩子们还是嚷嚷着不会算。

我和学生说明这是我们以后要学习的计算内容,现在我们可以把这题看成600个十除以8个十,计算600除以8就可以了。

商的结果不需添0。

一开始就算对的学生非常有成就感。

小学数学三年级六册疑难习题解析

书本第45页练习十一第5题

算式列成:

(75+25+35+81)÷

4=54(千米)

3=72(千米)

1、之前做过的关于求平均数的练习题都是告诉几个数就除以几,也就是求出几个数的和就除以几,而此题要绕一个弯,得先求出4段路程的和,然后问题求的是这三天平均每天行多少千米?

2、学生缺乏认真审题的良好习惯。

看到题目中的数据马上就计算了,而没有细细分析题目的关键字。

3、主要在于对平均数的概念仍不透彻。

在教学平均数概念时要学生理解总数÷

份数=平均数中“总数”“份数”的实质意义。

问题当中求平均每天的路程,“份数”就是行了3天,而“总数”是行的4段路的总路程,求的是每天行的路程,而不是平均每段的路程。

解决

策略

1、抓基础。

2、重视读题审题教学,培养学生耐心细致的学习品质。

教师要引导学生认真读题,反复读题,理解意思,找出题目中对解决问题有用的数学信息。

3、重视对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课堂上引导学生分析理解题意,让学生多说,说思路,说想法,培养思维能力。

很多时候,学生往往受思维定势的影响,用以往的经验解决问题。

过后还无论如何都不愿意相信自己错了。

我们一定要打破这种思维定势的消极影响。

4、重视学生在活动中的体验感受。

关注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

5、教学中,一定要通过层层递进的提问,让学生理清思路,明白自己每一步都在干什么。

可以和组内的伙伴说说自己的解题思路及步骤,在合作讨论中逐渐成熟思想,形成方法技能。

在书写时,则时刻关注每一步的单位(单位名称法),进而检验是否正确。

  

俞俊

实验小学

小学数学三年级六册疑难习题解析

课本P33练习八

4.有530把椅子,分5次运完。

平均每次运多少把?

如果分4次运呢?

错误一、没有写或写错单位530÷

5=106(次)530÷

4=132……2

错误二、530÷

4=132……2132+1=133

无论是哪一种错误,其原因都是没有很好的理解题目的意思,更不会联系生活理解题目。

因此,孩子们不知道计算出来的意义是什么。

像第二种错误,分析其原因:

我认为学生是把算出来的理解成了132次余2把,所以为了运完就要再运一次,所以要“+1”,究其原因还是没有理解题目意思。

策略:

理解题意理清数量关系规范书写

在新课程的“解决问题”教学中,虽然淡化了数量关系,但更多的要求联系生活实际理解题意,从这一目标出发,我们在教学“解决问题”时,还是把理解题意放在解决问题的首要的位置,其次我认为理清数量关系也是非常重要的,它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题意。

像上述题目,需要帮助学生理解530把是“总数”,分“4次运”是份数,求的是“每份数”。

也就是每次运多少把?

通过这样的思考分析,学生对题意的理解更清晰了。

其三,我们要注重规范书写,规范书写可以促使学生思考题意,提高正确率。

同时规范的书写可以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助于更好的“解决问题”。

金雅明

课堂作业本三下19页

4.制作每只蝴蝶标本需10分钟。

我6天制作了12盒蝴蝶标本。

每盒蝴蝶标本有5只(有插图)

(1)李老师平均每天制作蝴蝶标本多少只?

(2)李老师在这6天中制作标本花了多少时间?

全班62人,完全正确的有18人。

错误率相对比较高,第二问错的比较多。

12×

6=360(只)

10=3600(只)

1.学生缺乏基本的生活经验

我们的孩子在生活中很少有这样的生活经验,感觉这样的题目离孩子门的生活很接近,充满了童趣。

实际上,现在的孩子连蝴蝶都很少接触,更不要说制作蝴蝶标本了。

2.形式上文字图形同时呈现

当文字和图形同时呈现的时候,孩子们关注的信息就复杂了,有

部分孩子要么只关注数字,要么更关注图上的信息了。

这样的题目对孩子视觉上的冲击就不一样了,相对来说难度就加大了。

3.数学的逻辑思维能力落或者不灵活

这个题目需要一般的逻辑思维,同时第二问又不拘泥于一般的逻辑思维,相对较为灵活。

求每天制作蝴蝶标本多少可以先求总数,同时还可以先求一天做了几盒,再求一天做了几只。

第二问可以先求一共做了几只,再求一共需要多少时间,也可以先求一天需要多少时间,再求6天需要多少时间。

4.选择信息的能力不强

当信息量比较多,让学生自己选择。

三年级的孩子在这方面的能力还是比较有限的。

他们没有很强的数学思维,需要他们选择信息进行计算的时候,对部分孩子来说确实是有一定难度的,特别是这样不止一问的时候,还是有一定难度的。

1.增强孩子的生活经验

我们的生活中处处充满了数学,我们需要做的是让孩子们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存在。

新课标也提出了“数学生活化和生活数学化”,说明了数学和生活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我们可以在平时的生活中,多给孩子们渗透一些数学知识。

一方面可以增进他们对于数学学习的兴趣,能把数学应用到生活中去;

另一方面也可以让他们真正体会到数学的重要性,产生学习的内驱力。

2.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渗透数学思维

数学活动本质上来说就是一种严密的逻辑思维,是一种充满了数学思想方法的活动,解决数学问题是有一定的策略的,而孩子们需要的正是这种方法的习得,能力上得到潜移默化的提高。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要做的正是引导孩子们在课堂上活动自己的大脑,让他们在新知识学习的过程中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逻辑思维。

不仅要让他们知道是这样,更重要的是要让他们知道为什么是这样。

3.贯通学科间的联系,提高审题能力

解决问题是相当综合的,是对数学知识的综合应用,整合了单元

之间的知识,同时也渗透了学科之间的知识。

特别需要良好的读题能力,跟语文学科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解决问题需要良好的读题解题能力,读题是基础,审题是关键,特别是需要选择信息的题目,更需要孩子们敏锐的目光,我们要在平时的教学中贯通学科间的联系,提高审题能力。

沈长

课本62页练习十四第12题

平湖实验小学301班共61人,其中1人不计。

第一次:

学生在学习了口算和估算后所做的练习。

结果:

全班56人一致做成200×

20=4000(千克);

只有4人正确:

①200×

20=4000(千克)100+4000=4100(千克)

②200×

20=4000(千克)4000+100=4100(千克)

第二次:

复习阶段我又让学生做了这个练习题。

做对的有47人,占78.33%。

做错的有13人,还占21.67%。

究其原因:

1.学生受到思维定势迁移的影响,前面练习中的题目都是直接一步计算,思维不需要转弯,学生也就按部就班,没有用心思考,更没有进行检验。

2.由于两步计算的解决问题要到第八单元才学习,学生还没有这类题目的解题策略。

虽然课本有插图,但当文字和图形同时呈现的时候,孩子们关注的信息就复杂了,有部分孩子要么只关注数字,要么更关注图上的信息了。

这样的题目对孩子视觉上的冲击就不一样了,相对来说难度反而加大了。

本来有了插图是为了帮助学生能够直观的理解题目的意思,让学生更好的理解,没想到反而束缚了学生的思维水平。

3.学生的学习习惯、读题审题能力都很欠缺。

看到题目中的两个数据马上就计算了,而没有细细分析题目的关键句和关键字。

1.利用图形结合,化难为易。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说“数与形本是相依,焉能分作两边飞,数缺形少直觉,形少数难入微,数形结合百般好,隔裂分家万事休,切莫忘,几何代数统一体,永远联系切莫分离。

”因此,利用图形帮助学生理解小象从小到大增加的重量很重要。

教师可以出示线段图:

小象出生的体重小象慢慢长大的重量

长大后大象的体重

这样就可以将大象的体重分成两个部分,小象出生的体重100千克和20年小象长成大象增加的重量,这两部分相加就等于大象的体重。

学生就不会一致做成200×

20=4000(千克)。

从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增加中间问题,化新为旧。

增加中间问题帮助学生解决这类实际问题的练习,利用提问:

这道题我们应该先算什么啊?

帮助理解使学生达到,把变化型转化为标准型,新知变旧知,从而解决问题。

任何一类新知的学习都要力争在第一遍教学中让学生通过提问、探索等活动中充分地感知,使他们在经历和体验知识的产生和形成过程中,获取知识,形成能力。

只有这样,他们才真正获得属于自己的“活用”知识,达到举一反三,灵活运用的水平。

3.培养学生习惯,化繁为简。

培养学生遇到这类生活实际问题,可以画图帮助自己分析题目意思,更要读通题目,正确理解题目的意思。

不能只看数字而不看插图,也不能只看插图而不读信息中的条件。

要仔细读题,将有用的信息转化成解题步骤,化繁为简,从而达到正确解题的目的。

高杰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下册P104—12

1.买4元5角的便宜。

2.买第二种便宜。

1.比较什么,交代不清楚,导致学生的理解产生不一样的两种情况。

2.没有标出牙刷的品牌,学生觉得答句不好写。

1.明确要求,要是各买一支牙刷,买哪一种会便宜一些?

这样学生就不会理解成32元和4元5角比较了。

2.注明牙刷的品牌。

姚英杰

百花小学

《数学课堂作业本》第47页第3题

下面是三

(1)班一小组同学的身高统计表。

李强1.29米;

陈美1.32米;

王芳1.4米;

赵翔1.42米;

楼煜1.26米;

王峰1.39米;

赵丽1.3米。

讲台、赵翔、王芳、王峰、陈美、赵丽、李强、楼煜

主要是学生没有将题目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

以前碰到过的跳远比赛要根据成绩从大到小排名次,游泳比赛要根据成绩从小到大排名次,这样的题目同学们错的倒少。

那是因为,他们运动会当中自己会主动去排一排前后。

但排座位一直是学生不用操心的事,很多人想当然就从大到小排了,导致全部错光。

这是知识与生活想脱离的错误。

另外、仍旧有个别同学在比较1.29与1.4的时候还会将29与4想比,而不是相同数位地比,这是知识性的错误。

1、强化小数比大小的方法:

先比小数点前面的数,方法与以前学过的相同;

如果小数点前面的数一样,再比小数点后面第一个数字,哪个数字大,就是那个小数大;

如果一样,再比后面一位,一直这样比下去。

2、做题前可请同学分析一下题目信息,由个别生活经验丰富的学生提醒大家,讲台边上应该是最矮的同学,要根据身高从小到大排。

程朱萍

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疑难习题解析

三下数学书P86

学生理解上有难点:

“洒水的宽度”、“每分钟行驶200米,洒水车行驶6分钟。

”因此学生对题目不能分析清楚。

这道题目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体现了数学与生活相联系的教材设计理念,目的是提高学生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既然设计了与生活相联系的问题,那么我们首先要考虑的就是学生是否具有这样的生活经验。

如果学生具有这样的生活经验,接下来就要突破题目中“洒水的宽度”、“每分钟行驶200米,洒水车行驶6分钟。

”这两个学生理解的难点,其实也就是把抽象的数学语言、数量关系与直观的几何图形结合起来,通过“以形助数、以数解形”即通过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的结合,将复杂问题简单化,抽象问题具体化,从而起到用数形结合来简化解题思路的目的。

通过教师向学生的了解知道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有这样的生活经验,所以在教学时可以让学生现场进行动态演示。

这样的演示能够让学生回忆生活中洒水车工作的画面,也能够让没看见过洒水车的学生形成一定的感知。

当学生都有了这样的生活经验作为支撑时,教师引导学生学生看图,并要求学生想象洒水车的工作画面,引导学生从生活经验逐步过渡到数学表象的建立。

教师在接下来的教学时设计了一个动态演示图片信息的过程,在黑板上演示洒水车的工作,拿起一块湿抹布往黑板上一按,“假如我用这块湿抹布当作这辆洒水车,接下来请你仔细观察它是怎样工作的。

”教师将湿抹布往右一擦,黑板上立即留下了一个长方形。

教师的演示让学生对于题目的图文信息解读更加清晰,更好地理解了题目中的数量关系,形成了清晰的解题思路。

朱冬梅

平师附小

《课堂作业本》P40

把两个长3厘米、宽2厘米的长方形拼成新的长方形,你能拼出几种?

先画一画,再分别求出它们的面积和周长。

学生只是画出了宽拼在一起的图形,再把拼出的这个新长方形竖放(竖画)就以为是新的一种了。

而忘记把长拼在一起才是拼出新的长方形。

三年级的学生因为空间观念缺乏,处于在形成的初期;

再空间想象能力相对缺乏,所以会出错。

学生动手画图形能力也不强,且懒于动手,这样有关空间图形习题的错误就多了。

教师讲解此题先给与学生形象的支撑,可以让学生利用自己的相同大小的两本本子去拼出新的图形,使学生感知到如果用“本子”的宽拼出的图形换个方法,只是“横放”与“竖放”的差异,图形的长、宽没有发生变化,所以仍旧是一种图形。

有直观的支撑,学生容易摆出把“长”拼在一起的新的图形。

再让学生根据刚才的直观拼法,把本题的两种不同拼法画在本子上,并求出周长和面积。

最后可以出类似的题型巩固。

王伟明

当湖中心小学

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疑难习题解析

《课堂作业本》P50第2题

(1)鱼肝油6瓶/盒(图略)鱼肝油80粒/瓶(图略)一盒鱼肝油共有多少粒?

(2)爷爷早、晚各吃一次,每次3粒。

一盒鱼肝油爷爷可以吃多少天?

当学生在解决“爷爷早、晚各吃一次,每次3粒。

”的问题,忽略了“早晚各吃一次”的条件,抑或是完全没有理解这“爷爷早、晚各吃一次”就是“一天吃2次”的意思,这样就造成错误。

三年级的学生由于生活经验的缺少,不能在自己读题中理解“爷爷早、晚各吃一次”就是“一天吃2次”的潜在意思,结果计算出的是爷爷这一盒药共吃了多少次。

教师讲解让学生理解“爷爷早、晚各吃一次”就是“一天吃2次”的意思,强调平时在问题解决中要认真读题审题,看清、弄懂每个条件后再列式解决问题。

并且教师还可以有意识地寻找生活中类似的题型让学生练习,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形成技能。

平湖市当湖中心小学

课本P55练习十三第5题

(1)

阳阳晚上9时睡觉,第二天早上6时起床,她一共睡了()小时。

1、用数小时的方法计算,但是数的过程出现错误。

2、先将时间化成了24时计时法,但是没有分段计算,而是直接21-6=15小时。

3、时间化成24时计时法后,没有分段计算,发现终止时间减起始时间不够减。

4、没有将时间化成24时计时法且没有分段计算:

9-6=3小时。

计算经过时间是本单元的一个难点,大部分学生习惯用竖式计算解决。

首先,要将12时计时法化成24时计时法,许多学生容易忘记。

其次,这个题目的时间是跨天的,所以要分段计算,在分段时容易出错。

1、已知晚上9时到第二天早上6时,算经过时间,这一题比较适合用看钟面推算的方法。

晚上9时~深夜12时,经过3小时;

深夜12时(0时)~早上6时,经过6小时。

3小时+6小时=9小时,所以她一共睡了9小时。

2、还可以采用竖式计算,用终止时间减起始时间,但是晚上9时到第二天早上6时,不在同一天,减法比较复杂,可以分段计算,先算晚上9时(21:

00)~24:

00,24-21=3小时,再从24:

00(0:

00)~第二天早上6:

00,6-0=6小时,把两段时间合起来即可。

蒋李烨

行知小学

数学书第87页的习题9

有两个大小一样的长方形,长都是36厘米,宽都是18厘米。

(1)拼成一个正方形,它的周长是多少?

(2)拼成一个长方形,它的周长是多少?

(3)拼成的两个图形,面积相等吗?

是多少?

1、没有认真审题,不理解两个一样的长方形该怎么拼,无从下手。

2、没有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不懂得画图解决问题,两个长方形竖着拼,通过观察得出这是正方形,边长是36,两个长方形横着拼,变成一个长方形。

3、对面积的定义不太理解,不能想到两个一样的图形拼在一起,无论怎么拼面积都是原来这个长方形面积的2倍。

数形结合的思想在数学学习中是很重要的一种思想方法,解题时应该按照题目意思画出图形,这里只有两种拼法,横着拼、竖着拼,标出每条边的长度,会发现竖着拼拼成了一个正方形,横着拼拼成了一个长方形,利用长方形、正方形周长公式可以求出周长。

两个图形的面积是不是相等,可以想无论怎么拼,新的图形就是这两个图形组合在一起,面积就是这个长方形面积的2倍。

也可以利用长方形、正方形面积公式求出面积。

先让同学们读懂题目条件:

有两个大小一样的长方形,长都是36厘米,宽都是18厘米,想一想怎么拼,把拼成的2个图形画出来,观察、计算得出竖着拼拼成了一个边长是36厘米的正方形,用周长公式计算出周长是36×

4,横着拼,得出新的长方形长72厘米,宽18厘米,用周长公式计算出周长是(72+18)×

2。

两个图形的面积分别用公式计算得出:

36×

36、72×

18,面积大小一样。

还可以想拼成的图形面积就是原来一个图形面积的2倍,就是36×

18×

2,两个图形都是两个一样的长方形拼成的,面积相等。

彭燕平

钟埭中心小学

课本81页第11题

计算周长时图1:

10×

4+4+6=50厘米

图2:

10×

4+4×

2+6=54厘米

图3:

4+2×

6+4=56厘米

这题做对的同学不多,有的同学这样解答:

图2:

3+2+4+6+4+2=48厘米,图3:

3+4×

2+2×

6+2=52厘米。

通过与学生交流发现,学生凭主观臆想和直觉,认定了剪下一个长方形后正方形上面这条边左右两侧剩下的长度。

认为图2两边都剩下2厘米,图3的左边是4厘米,右边是2厘米。

这样的情况算比较好的,如果把它当成假设法倒也可以成立。

当然还有更多的同学不理解剩下部分周长的含义。

没有去掉图中虚线的部分。

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周长的含义,我先让学生用铅笔勾出剩下部分的周长。

再启发学生看图思考,发现第1种情况周长与原正方形周长相同,后两种情况,剩下部分的周长比原正方形长。

那后两种情况,剩下部分的周长比原正方形增加了哪几段?

用彩笔勾出。

这样就不难发现图2的周长=10×

2=48,图3的周长==10×

4+6×

2=52。

最后通过比较得出结论:

三种不同剪法,剩下部分面积相同,周长不同。

俞雅娟

林埭中心小学

课本105第14题

①954÷

2=477张

②954÷

3=318张

错误主要原因是没有认真审题,遗漏题目中的信息。

1954÷

2=47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