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贵州省习水县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卷.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5457578 上传时间:2023-07-04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3.9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贵州省习水县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卷.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学年贵州省习水县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卷.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学年贵州省习水县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卷.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学年贵州省习水县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卷.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学年贵州省习水县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卷.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学年贵州省习水县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卷.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学年贵州省习水县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卷.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学年贵州省习水县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卷.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学年贵州省习水县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卷.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学年贵州省习水县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卷.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学年贵州省习水县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卷.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学年贵州省习水县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卷.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学年贵州省习水县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卷.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学年贵州省习水县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卷.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学年贵州省习水县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卷.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学年贵州省习水县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卷.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学年贵州省习水县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卷.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学年贵州省习水县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卷.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贵州省习水县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卷.docx

《学年贵州省习水县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卷.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贵州省习水县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卷.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学年贵州省习水县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卷.docx

学年贵州省习水县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卷

2017-2018学年贵州省习水县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卷

一、现代文阅读(37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丝绸之路是民族交流融合的舞台

   “驼铃古道丝绸路,胡马犹闻唐汉风。

”古代丝绸之路架起了一座交流物产、连通人心的桥梁,对我国各民族交流融合、对东西方经济文化交往都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当前,深入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续写古代丝绸之路的传奇,不仅要看到其对沿线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还要看到其在民族交流融合方面的纽带作用。

   古代丝绸之路大体有草原道、绿洲道、茶马道以及海上道四条。

除了汉族,北方和西北游牧民族也是丝绸之路的重要开拓者,他们的马队和骆驼队踏出了一条横贯欧亚大陆的草原丝路。

他们的迁徙浪潮、相互交往以及游牧经济特点,使其自然而然地成为古代丝绸之路上的重要角色。

早期月氏、乌孙、匈奴等民族,在开通草原古道、推动游牧文明与农耕文明交流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继月氏、乌孙、匈奴等民族之后,鲜卑、柔然、吐谷浑、突厥、吐蕃、回纥、契丹、党项、蒙古等民族,都曾和丝绸之路结下不解之缘,有的一度控制了草原道和绿洲道,成为经营东西方贸易的主角。

公元439年,鲜卑建立的北魏政权统一了我国北方,使丝绸之路自汉代以来再度繁荣起来。

北魏、西夏占据河西走廊后,吐谷浑控制的“青海道”和吐蕃控制的“青唐道”成为中原和南方通往西域的通道。

因此,“青海道”又称“吐谷浑道”,“青唐道”又称“吐蕃道”。

再看回纥,其与唐朝绢马贸易换回的绸绢,除了供汗国贵族享用,还通过“草原道”大量转输到西方。

“安史之乱”后,吐蕃完全占据了河西走廊及陇右地区,传统的丝绸之路东段受到阻遏,唐朝和西域各国的交往一度绕道回纥居住地。

因此,这一时期的草原丝路有“回纥道”之称。

“吐谷浑道”“吐蕃道”“回纥道”……丝绸之路上民族交流融合绵延不断,开遍了民族交流融合之花。

   在肯定我国古代北方和西北游牧民族为丝绸之路的开拓与繁荣作出重要贡献的同时,更要充分认识中原王朝的主体作用。

张骞出使西域之后,汉、唐、元、明各朝代为了经营西域,保障丝绸之路畅通,在丝绸之路沿途设置馆舍以提供食宿,建立都护府、都督府、州、县等以加强治理。

这些措施对保障丝绸之路的畅通和安全具有决定性作用。

   丝绸之路密切了我国古代民族关系,也密切了东西方关系。

中原、江南以及巴蜀的名茶不仅输入西方,也输入西域、青藏高原与漠北,饮茶逐渐成为北方与西部民族的习俗。

在西夏与宋朝的贸易中,“惟茶最为所欲之物”。

同时,西域和中亚、欧洲的物产和文化也传入内地,今天内地随处可见的石榴、葡萄、胡葱、胡萝卜、大蒜、菠菜、芫荽、苜蓿,都是汉朝时从西域传入内地的。

到了唐朝,丝绸之路的东端终点长安、洛阳成为西域文化的荟萃之地,上至宫廷、下至百姓无不受西域文化的影响,穿胡服、习胡俗、食胡饼、听胡音成为时尚。

在唐朝著名的十部乐中,西域音乐就占五部。

到了宋朝,中国的茶叶和丝绸被大量贩运到西方,西方的乳香、硇砂、玉石、珊瑚、玛瑙、琥珀、琉璃等被大量转售到中国。

元朝时,中西交通空前畅通,中国的雕版与活字印刷术、火药等通过丝绸之路传到欧洲,欧洲和阿拉伯的天文、数学、医药、建筑等科学技术也传入中国。

   中华民族是诸多民族相互接触、融合形成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而又各具个性的多元统一体。

毫无疑问,在这个多元一体格局形成过程中,丝绸之路是重要的沟通渠道与交流舞台。

丝绸之路像一条纽带,联结着农耕文明和草原文明,联结着内地汉族人民与边疆少数民族人民。

未来,“一带一路”延伸之处必将是人文交流活跃之地,它不仅会继续描绘我国各民族交流融合五彩斑斓的画卷,还会进一步架起东西方各民族交流交往的桥梁。

(节选自2017年3月8日人民网)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古代丝绸之路大体有草原道、绿洲道、茶马道、以及海上道四条,是东西方之间的一座交流物产、连通人心的桥梁。

B、古代丝绸之路不仅对沿路各民族经济发展有巨大的推动作用,而且在各民族交流融合方面也起到了联结纽带作用。

C、游牧民族和汉族共同开拓了丝绸之路,无数的马队和骆驼队踏出了一条横贯欧亚大陆的草原丝路。

D、为了推动游牧文明与农耕文明之间的交流,早起月氏、乌孙、匈奴等民族在开通草原丝路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许多游牧民族都曾和丝绸之路结下了不解之缘,甚至因为控制了草原道和绿洲道,成为经营东西方贸易的主角。

B、控制了草原道的游牧民族,在与中原王朝交易时换回绸绢,除了供本国贵族享用外,还将其大量传输到西方。

C、汉代开启的丝绸之路在后世并非总是畅通无阻,它既遇到过衰败和阻遏,也曾经经历过再度的繁荣和兴盛。

D、丝绸之路的开拓以及之后的繁荣,离不开沿途各民族的共同努力,但其中发挥主要作用的还是中原王朝。

(3)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中原王朝在丝绸之路沿途设置馆舍提供食宿,建立州府等加强治理,就是为了保障丝绸之路的畅通。

B、丝绸之路促进了我国古代各民族之间甚至东西方之间的交流,这种交流不局限于物质方面,还有文化和思想。

C、丝绸之路是民族沟通的渠道与交流的舞台,它使诸多民族相互接触、融合,并进而形成了多元统一体的中华民族。

D、“一带一路”是古代丝绸之路的延续,它不但描绘出各民族交流融合的画卷,还将架起东西方交流交往的桥梁。

(2)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青花瓷

左世海

当麻大急匆匆赶回村里时,他的弟弟麻二和妹妹麻花也早到家了。

昏暗的屋子里,除了盘腿坐在铺着破芦席的土炕上的娘,还有位陌生的秃顶老头。

“这是吴叔叔,你爹生前的好友。

”娘向麻大他们介绍道:

今天让你们回来,是有件事要和你们商量。

“啥事呀?

大老远的催人回来,我单位还忙着呢!

”麻大瞄了眼坐在炕上的老头,疑惑地问。

“可不是,有话快点说,我公司还有事要办。

”麻二有些不耐烦了。

“你们都吃公家饭,哪有我忙,早上走得急,家里猪还没喂哩。

”一旁的麻花也嘟哝道。

“他叔,还是你来说?

”母亲望了望众人,示意秃顶老头先说。

“是这样!

”老头拧灭手中的烟头,望着麻大笑笑,说,“十年前,你爹老麻和我在一个施工队干活,两人相处得亲如兄弟。

有一天下班后,老麻见一个衣衫破烂的老婆婆,蹲在路旁冻得浑身发抖,她的面前放着个挺好看的青花瓷瓶,说啥也要卖给他。

老婆婆说这是她祖辈留下的东西,为了吃饭活命,只好拿了出来。

当时,老麻看她确实可怜,一咬牙花了100元买下了那只青花瓷瓶。

“那,后来呢?

”麻大禁不住问道。

“后来,老麻又跟着施工队去了河南,我没去,临走时他把花瓶存放到了我家,说等返回时来取。

不料这一走竟然杳无音信。

直到上个月,我遇到一个和他一起打过工的老乡,才知道那年他在河南工地出了事。

唉,好人命苦啊。

老头说着,从提包里小心地拿出一个布包,捧到母亲面前,一层层打开后,果然露出一只尺余高的很好看的青花瓷瓶。

麻大、麻二和麻花见了,立即凑过脑袋来。

“这可是宝贝呀!

”老头又说,“前些日子我专门找专家看了,说这是地道的宋代官窑真品,按现今的价,少说也在50万元以上。

”老头边说边将花瓶递给了麻大娘。

麻大娘盯着花瓶,抚摸着,半晌,两行浊泪从满是沟壑的面颊淌下。

麻大等人听后呆了。

“我和你们爹是兄弟,他虽然走了,但我不能做出见利忘义的事情。

这不,我经过多方打听,才找到你们这个村子,这次物归原主,我也放心了。

“这……这花瓶真值那么多钱?

”麻大瞪大眼睛,紧盯着娘手里的花瓶,有些不敢相信。

“这还有假?

”老头笑笑说,“专家亲自鉴定过的。

本来,我想出50万,把花瓶留下来,可你娘非要把你们一个个都叫回来,商量后再定。

“娘,我看卖了吧!

50万,值了!

”麻大说。

“娘,大哥说得对,卖了吧!

”麻二和麻花在一旁帮腔。

麻大娘看看儿女们,又望望对面坐着的老头,迟疑着,最后摇了摇头。

“这……您老糊涂了咋的?

”兄妹几个急了。

“我不卖,自有不卖的理由!

”娘抹着泪,思虑了片刻说,“你爹死了,这是他的东西,我想留个念想,有它在身边,就像有你爹陪着我一样,我不孤单。

再说,我不愿看到你们为分几个钱弄得六亲不认,家事不和,要卖也要等我死了后,你们咋分、咋闹,我不想看到。

麻大兄妹听了,面面相觑。

“你娘说得也对!

”老头插话道,“这古董嘛,越放越值钱,到你娘百年之后,就不止这个数了。

麻大兄妹听了低头不语。

老头走后麻大抢先发话了:

“娘,我看您跟我到市里去吧,这老屋走风漏气的,哪像人住的地方。

麻二赶紧说:

“娘,还是跟我到县城去,您这么大岁数了,每天还出去捡垃圾,您听听村人背后咋骂我们,说您养了几头靠不住的白眼狼。

麻花也急了,说:

“娘,跟我到镇里去吧,看看您脏的,衣服、被褥多年没人洗,都快发霉了。

去我那儿,给您换一茬儿新的。

麻大娘始终摇着头,抚摸着那个花瓶,浊泪横流。

兄妹们我看看你,你看看我,没辙了。

初一到了,麻大破天荒地提着大包小包回来了,说:

“娘,我工作再忙,以后每月也都会来看您,您想吃啥,尽管说。

麻大走后没两天,麻二也回来了,说:

“娘,以后我每月专门请假回来看您,您没零花钱和我说,我少下一顿馆子,就够您用了。

未到月底,麻花又来了,说:

“娘,这是我给您买的新衣服,您先换上,我这就给您洗被子去。

村人见麻大他们隔三岔五来看娘,都说:

“这麻婶有后福呀,早些年一个人凄惶的,没人管。

现在好了,俺以后老了要是能像她这样,就知足了……”

麻大娘听后,嘴上笑着,眼窝不由又淌出几滴眼泪。

两年后的一天早晨,麻花突然给麻大打来电话,说:

“出大事了,咱娘屋子烟囱倒烟,昨夜她一氧化碳中毒,等人发现时,已经去了。

麻大听后立即驱车赶回村子。

安排完娘的后事,麻大、麻二和麻花迫不及待地取出娘珍藏的那个青花瓷瓶,话不过三句,就吵闹起来。

在麻大娘的坟前,一个秃顶老头一边烧纸,一边喃喃念叨着:

“老嫂子,放心走吧。

要不是我当初编了个故事,给你一个假古董,你这晚年咋活呀!

(选自《小说月刊》2015年11期)

4.下列对这篇小说的理解和分析,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麻大娘先是因丈夫早逝、儿女不孝而生活孤苦,但丈夫生前好友送来一只宋代青花瓷瓶使她的生活出现转机,幸福地度过晚年。

B.小说的对话描写很成功,作者用典型化的人物对话来刻画人物,既突出了人物的性格特点,也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极富艺术感染力。

C.麻大兄妹开始对青花瓷瓶的真伪是有怀疑的,但秃顶老头说已请专家鉴定过是真品,他们就不再怀疑,而真心对麻大娘孝顺起来。

D.麻大兄妹听了娘不愿卖青花瓷瓶的理由后虽面面相觑,但也算理解娘的做法。

特别是麻大最懂娘的心思,抢先要接娘跟他到市里去住。

E.小说故事情节简单,但意蕴深远,作者通过写麻大娘因为一个青花瓷瓶而命运好转的故事,突出了“该怎样赡养老人”这一社会问题。

5.小说描写秃顶老头这一人物有什么作用?

请简要分析。

(5分)

6.针对秃顶老头用假青花瓷瓶来帮麻大娘赢得儿女赡养的做法,有人认为这样做得对,有人认为不该这样做。

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

(5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冯其庸:

大哉乾坤内,吾道长悠悠

   冯其庸,名迟,字其庸,号宽堂。

1924年生于江苏无锡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儿时因战乱失学,于放羊种地之余不忘读书,“书读得很杂但却读了不少”。

后来由中学调入中国人民大学任教,也是因为他有喜欢读书的习惯,以及在无锡读国专时听了当代许多著名学者的课。

   对冯其庸先生来说,读书就是生活。

冯其庸表示:

“这一辈子读书有个特点,就是白天都没机会读书。

只有到了晚上关起门来,自己拼命地补课,总是要读到两三点才睡觉。

”冯其庸的生活就是被一本本书摞起来的,他的人生就是一个书架,读过的书中有着他的记忆。

   在众多研究和爱好中,冯其庸于红学用力最深。

1954年,冯其庸调到中国人民大学国文教研室任教,从那时起,认真读起了《红楼梦》,这一读就再没有放下。

在近50年的研究中,冯先生著有《解梦集》《梦边集》《漱石集》《论庚辰本》《曹雪芹家世新考》《瓜饭楼重校评批<红楼梦>》等30余种红学专著,从曹氏家族的谱系研究到《红楼梦》版本和脂砚斋评本的研究以及对《红楼梦》时代背景、艺术思想的研究,都自成体系,为后人提供了一个高标准的参照系,成就最大。

   “文革”期间,因曾多次被中宣部、作协借调写作理论文章,冯其庸被批判为“反动学术权威”,被抄家多次,多种版本的《红楼梦》也都被抄走。

于是他悄悄托人借来一部庚辰本,“我白天挨批斗,深夜却秘密抄写庚辰本《石头记》,抄了将近一年,小楷狼毫笔抄坏了一大堆,但却使我对《红楼梦》开始有了些理解,这就是后来研究《红楼梦》的一点点基础。

”后来,冯其庸在研究中发现了庚辰本照抄己卯本,在己卯本早已散失一半的遗憾下,庚辰本的珍贵价值得以被世人了解。

   总在读万卷书,总在行万里路。

   在众多的实地考察中,冯其庸先生十次进新疆的经历早已传为佳话。

晚年的冯先生致力于西域学研究,数次踏访西部,并力主在国学院设立西域历史语言研究所。

西域历史语言研究所第一次将西域学纳入国学研究的视野。

   西域历史语言研究所教授王炳华回忆说,“1986年,先生第一次到新疆大学讲学,就去了吐鲁番、吉木萨尔、库车,结果一发不可收”。

20年间,他先后十赴新疆,涉瀚海,访楼兰,追寻玄奘西行东归的古道。

   1998年8月,年过古稀的冯其庸第二次登上帕米尔高原,于海拔4700米的明铁盖山口,发现玄奘取经回国的山口古道,此为玄奘东归后1355年来的第一次发现。

这一发现,轰动了中外学术界。

2005年,冯其庸先生第三次登上帕米尔高原,为玄奘立东归碑记。

谈起艰辛的高原沙漠之旅,冯其庸先生说:

“对我来说,乐大于苦。

有些苦,我根本没在意。

登上海拔4000多米的帕米尔高原,同行的年轻人有的出现剧烈的高原反应,眼花气喘,有些撑不住,我则基本如常,所以我戏称自己是‘高山族’.尤其我的游历是和学术调查联系在一起的,每有收获,那种喜悦,不可名状,足以抵消一切辛苦!

   也就在这一年,耄耋之年的冯其庸先生毅然擎起重振国学的大旗。

并以走万里路的感念生发出“大国学”的理念。

   2005年,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成立,81岁的冯其庸先生受邀出任新中国第一所国学院第一任院长。

冯其庸先生对国学的定位既“新”且“大”,他认为国学是民族思想、精神、智慧、文化的总汇,是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共同财富。

先生尤重课程建设和师资聘请,并倡导将游学纳入教学体系。

课程设定及授课教师的安排多是在他亲自指导下完成的。

在这期间,人民大学每月给他发放一定数额的津贴,而在离职三年之后,他悉数将其还给了国学院,为学生设立奖学金。

他还把自己的一部分重要图书也捐扶给了国学院,希望学生认真研究国学,发扬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

   现在国学院开设了明清小说的课程,红学是其中重要的部分。

对于红学,他一直像保护眼睛一样珍视,而他在大家心中,也被视作红学研究的“定海神针”。

冯先生说:

“红学的研究没有止境,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责任。

   真正的学者永远是一个跋涉者,一个求索者,正像杜甫诗中所说的:

“大哉乾坤内,吾道长悠悠。

”这也可以看作冯其庸先生的夫子自道。

2011年,站在吴玉章人文社会科学终身成就奖颁奖台上,冯其庸先生深情地描述着大漠之上的朗朗星空,“做学问一定要看到宇宙之大之久,认识到自己的渺小。

只要一息尚存,我就会在学术道路上继续前行,尽可能多地做一些事”。

   书破万卷,所涉浩瀚。

冯其庸先生扬名于外,却很难用一个词语描述其身份。

对于“大师”的称号,先生说:

“要是将‘大师’理解为‘大学教师’,我倒很符合。

(摘编自《中国教育报》,有删改)

【相关链接】?

冯其庸为人宽厚,以“宽堂”为号可能就是表达这种人格上的追求。

而这种人格力量反映到他的书画上,其宽厚的气局就表现出一种不同寻常的人格精神。

冯其庸还擅长书法和绘画,书法宗二王,画宗青藤白石。

所作书画为国内外所推重,被誉为真正的文人画。

(摘自XX百科)

?

冯其庸先生以文人意趣名世,通书画以涵养学术,兼文史而心性双修。

其书法逸笔草草、气韵幽远;其画卷师法古人、洗尽铅华;其学术结集《瓜饭楼丛稿》三十五卷册,以红学、西域学独领风骚,亦因所涉浩瀚而令人钦叹。

(摘自首届“吴玉章人文社会科学终身成就奖”颁奖词)

(1)“在众多研究和爱好中,冯其庸于红学用力最深”,下列不能体现他“于红学用力最深”的一项是(   )(3分)

A、冯其庸对红学始终深切关注,他像保护眼睛一样珍视红学,而他也被视作红学研究的“定海神针”,他认为研究之路没有止境,勉励后学担当责任。

B、冯其庸阅读、研究《红楼梦》近半个世纪,涉及作者、时代背景以及艺术思想等方面,研究全面丰富又自成体系,为后学者提供了高标准的参照系。

C、“文革”期间,冯其庸被批判为“反动学术权威”,多次被抄家,珍爱的《红楼梦》都被抄走,但他还是冒着危险在深夜偷偷抄写借来的庚辰本。

D、冯其庸的研究领域宽,包括书画在内的爱好也多,而他最下功夫、成就也最大的还是对红学的研究,如红学专著《瓜饭楼丛稿》就达三十五卷册。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及特点的分析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4分)

A、冯其庸一生酷爱读书,儿时就利用一切时间去读。

对他来说,读书就是生活,由于爱读书的习惯,后来他才有机会由中学调入中国人民大学任教。

B、作为人大国学院首任院长,冯其庸对国学的认识颇有见地。

他重视课程建设和师资聘请,亲自指导完成了课程设定和授课教师的安排等工作。

C、冯其庸晚年致力于西域学的研究,他发现了玄奘取经回国的古道,而西域学能纳人国学研究的视野,也是他力主设立西域历史语言研究所的结果。

D、冯其庸登上4000米的帕米尔高原,戏称自己是“高山族”;别人尊其为“大师”,他说自己是“大学教师”,主要表现冯其庸是一个幽默风趣的人。

E、本文题目点明了写作对象,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借用杜甫诗句形象地表现了冯其庸谦逊的态度和不懈追求的精神,表达了作者的赞佩之情。

(3)冯其庸被称为“大师”,你认为他是哪些方面的“大师”?

请结合材料具体分析。

(5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共35分)

(一)文言文阅读(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崔瞻,字彦通,聪明强学,有文情,善容止,神采嶷然,言不妄发。

年十五,刺史高昂召署主簿,清河公岳辟为开府西阁祭酒。

崔暹为中尉,启除御史。

魏孝静帝以人日登云龙门,其父凌侍宴,又敕瞻令近御坐,亦有应诏诗,问邢邵等曰:

“此诗何如其父?

”咸云:

“凌博雅弘丽,瞻气调清新,并诗人之冠。

”宴罢,共嗟赏之,咸云:

“今日之宴并为崔瞻父子。

   天保初,兼并省吏部郎中。

寻丁忧,起为司徒属。

杨愔欲引瞻为中书侍郎。

时卢思道直中书省,因问思道曰:

“我此日多务,都不见崔瞻文藻,卿与其亲通,理当相悉。

”思道答曰:

“崔瞻文词之美,实有可称,但举世重其风流,所以才华见没。

”愔云此言有理便奏用之事既施行愔又曰昔裴瓒晋世为中书郎神情高迈每于禁门出入宿卫者肃然动容崔生堂堂之貌亦当无愧裴子

   皇建元年,除给事黄门侍郎。

与赵郡李概为莫逆之友。

概将东还,瞻遗之书曰:

“仗气使酒,我之常弊,诋诃指切,在卿尤甚。

足下告归,吾于何闻过也?

”肃宗践祚,皇太子就傅受业,诏除太子中庶子,征赴晋阳。

敕专在东宫,调护讲读,及进退礼度,皆归委焉。

太子纳妃斛律氏,敕瞻与鸿胪崔劼定婚礼仪注。

仍面受别旨曰:

“虽有旧事,恐未尽善,可好定此仪,以为后式。

   大宁元年,除卫尉少卿,寻兼散骑常侍,聘陈使主。

瞻词韵温雅,南人大相钦服。

还除太常少卿,加冠军将军,转尚书吏部郎中。

因患急十余日。

旧式,百日不上解官,吏部尚书尉瑾性褊急,以瞻举指舒缓,曹务繁剧,遂附驿奏闻,因而被代。

瞻遂免归乡里。

天统末年,加骠骑大将军,就拜银青光禄大夫。

武平三年卒,时年五十四,谥曰文。

(选自《北齐书》,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愔云/此言有理便奏用之/事既施行/愔又曰/昔裴瓒晋世为中书郎/神情高迈/每于禁门出入宿卫者/肃然动容/崔生堂堂之貌/亦当无愧裴子

B、愔云/此言有理/便奏用之/事既施行/愔又曰/昔裴瓒晋世为中书郎/神情高迈/每于禁门出入/宿卫者肃然动容/崔生堂堂之貌/亦当无愧裴子

C、愔云此言有理/便奏用之事/既施行/愔又曰/昔裴瓒/晋世为中书郎/神情高迈/每于禁门出入/宿卫者肃然动容/崔生堂堂之貌/亦当无愧裴子

D、愔云此言有理/便奏用之/事既施行/愔又曰/昔裴瓒晋世为中书郎/神情高迈/每于禁门/出入宿卫者/肃然动容/崔生堂堂之貌/亦当无愧裴子

11.下列对文中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辟,征召。

征辟是中国汉代擢用人才的一种制度,主要包括皇帝征聘和公府、州郡辟除两种方式。

皇帝征召称“征”,官府征召称“辟”。

B、吏部,是中国古代官署之一,隋、唐、五代,列为尚书省六部之首,掌管天下文官的任免、考课、升降、调动等事务。

C、丁忧,本义是遭逢父母丧事。

一般指封建社会的道德礼仪制度,官员父母死去,官员必须停职守制,期间除非特殊情况不准为官。

D、谥,古人死后依其生前行迹而给予的褒奖性的称号,帝王谥号一般由礼官议上;臣下谥号由朝廷赐予,一般文人学士则由其亲友、门生所加。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崔瞻很有文采。

他曾和父亲一起在魏肃宗的宴席上应诏作诗,并受到肃宗的赞扬;出使陈时,他的词也受到当地人的称赞。

B、崔瞻重视友情。

李盖将东还,崔瞻认为朋友离去,就不会再有人批评自己的过错了。

C、崔瞻很受肃宗的器重。

肃宗登上帝位后,任命他为太子中庶子,让他专门在东宫调教太子,并让他与崔劼共同制定太子纳妃的礼仪。

D、崔瞻举止舒缓,言不妄发。

他曾经因为行动舒缓的原因被吏部尚书上奏,丢掉了吏部郎中的职位,回归乡里。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宴罢,共嗟赏之,咸云:

“今日之宴并为崔瞻父子。

(2)崔瞻文词之美,实有可称,但举世重其风流,所以才华见没。

(二)、古代诗歌阅读(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长安秋望赵嘏?

云物?

凄清拂曙流,汉家宫阙动高秋。

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

紫艳半开篱菊静,红衣落尽渚莲愁。

鲈鱼正美不归去,空戴南冠?

学楚囚。

注:

?

此诗歌是赵嘏举进士不第后客居长安时所作。

?

云物:

云雾。

?

南冠:

《左传》记载晋侯于军府,见钟仪,问之曰:

“南冠而絷者,谁也?

”有司对曰:

“郑人所献楚囚也。

”后以南冠、楚囚为囚徒的代称。

14.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5分)

A.首联总览长安全景。

时值深秋日暮,诗人凭高而望,眼前清冷清凉的云雾缓缓飘游,全程的宫观楼阁都在加下浮动,景象迷蒙而壮阔。

B.颔联对景物的描写见闻颇具匠心。

“残星几点”是目见,“长笛一声”是耳闻,耳闻与目见相结合,饶有情致。

C.颈联以“静”赋菊,以“愁”状莲,运用了拟物手法,使得这深秋花事不仅形象传神,而且主观色彩浓厚。

D.雁阵和菊花,本是深秋季节的寻常景物,南归之雁、东篱之菊,思乡归隐的情绪,诗人将典型景物与特定的心情结合起来,这正是“一切景语皆情语”。

E.诗中的景物不仅有广狭、远近、高低之分,而且体现了天色随时间推移由暗而明的变化。

思归典故的运用,使得全诗意境深远而和谐,风格峻峭而清新。

15.本诗表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成人教育 > 电大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