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作文备考素材集锦光明时评3.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5493446 上传时间:2023-07-05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5.5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语文作文备考素材集锦光明时评3.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高考语文作文备考素材集锦光明时评3.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高考语文作文备考素材集锦光明时评3.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高考语文作文备考素材集锦光明时评3.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高考语文作文备考素材集锦光明时评3.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高考语文作文备考素材集锦光明时评3.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高考语文作文备考素材集锦光明时评3.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高考语文作文备考素材集锦光明时评3.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高考语文作文备考素材集锦光明时评3.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高考语文作文备考素材集锦光明时评3.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高考语文作文备考素材集锦光明时评3.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高考语文作文备考素材集锦光明时评3.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高考语文作文备考素材集锦光明时评3.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高考语文作文备考素材集锦光明时评3.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高考语文作文备考素材集锦光明时评3.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高考语文作文备考素材集锦光明时评3.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高考语文作文备考素材集锦光明时评3.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高考语文作文备考素材集锦光明时评3.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高考语文作文备考素材集锦光明时评3.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语文作文备考素材集锦光明时评3.docx

《高考语文作文备考素材集锦光明时评3.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作文备考素材集锦光明时评3.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语文作文备考素材集锦光明时评3.docx

高考语文作文备考素材集锦光明时评3

高考作文备考素材集锦:

“光明时评”2016年1月号第7辑

  1.“老人让座”是一种文明互动

  2.“酒杯清洗费”可气不可怕

  3.15元盒饭藏着卖咋成了潜规则?

  4.留守儿童救助金怎能花钱无痕?

  5.报团旅游回家暗藏法律隐忧

  6.正视“15元盒饭”背后的真实民意

  7.解决问题远比砸烂“贪官碑”更重要

  8.“扔卡注销”不该是银行卡的“归宿”

  9.卖药APP如何才能让顾客“感冒”?

  10.禁止花钱发论文关键要改革学术评价标准

  11.地名命名,生活于斯的人最有发言权

  12.“积极暂停”只能消极化解教育代沟

  13.“最优秀”炒货店被罚,消费者为何不买账?

  14.社会不能是“晕倒哥”们飙戏敛财的大舞台

  1.“老人让座”是一种文明互动

  作者:

张西流

  车厢里因座位而引发的或糟心或暖心的事每天都在上演。

近日,有乘客在6号线上目睹一对爷孙为抢座位辱骂孕妇,也有人在1号线上看见一名七旬爷爷让座给年轻人。

老人说:

“年轻人上班太累我站会儿没什么”。

(1月12日《都市热报》)

  尊老爱幼是一个文明社会所倡导的公序良俗,具体到公交车让座问题,毫无疑问大家都会认同年轻人给老年人让座,尽管现实生活中呈现出各种不堪的现象或争议,但至少人们在认知上不会有太大的差异。

因此,从这个层面来讲,这位七旬老人给年轻女孩让座,似乎是给年轻人出了一道道德难题。

然而,从老人们的善意初衷来看,这首先表现出了老年人的一种姿态,或者说是对年轻人让座的一种回馈。

  事实上,年轻女孩不好意思地落坐,表明大多数年轻人对于老年人让座的善意,既感激又忐忑。

毕竟,尊老和关爱弱者,是社会认知的公德。

如果年轻人坐下了,似乎与基本的社会公德不符,甚至南辕北辙。

但可以肯定的是,即便是不会接受老人让座,但老人们善解人意的关怀,给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增添了一丝暖意,依然值得年轻人感动,将会激励他们今后主动让座。

  然而,让不让座是道德问题,并非法律的约束。

理论上讲,大家都是买票坐车,并不存在让座的问题,让座全凭个人意愿。

谁应该给谁让座,本身是个人对社会公德的认可或不认可的道德范畴,老年人给年轻人让座,也是一种认知和品德,但并非是社会公认的一种道德规范。

这与极少数老年人动辄就倚老卖老,强迫别人让座相比,显然更值得尊敬和感动。

然而,既然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优良品德,那么在公交车上给老弱病残让座,实质上就是扶助社会弱者,理应成为社会主流现象,而得以倡导和鼓励。

  值得注意的是,一些城市为鼓励让座,花样百出:

有的搞有奖刺激,有的设立“让座日”,有的欲立法来规范,有的甚至出台规定,对不让座者实施实名曝光等各种惩罚措施,令人错愕不已。

一个正常的社会,应该是处处能体会到对弱者的关怀,应该倡导一个文明礼让的社会风气,任何强制性的规定,对道德层面的问题进行强制执行,其本身就是不正常的,甚至是不道德的。

因此,七旬老人给年轻人让座,其真正意义在于提醒人们:

营造一个相互关心、相互扶助的社会环境,是每一个公民的社会义务,理应引起道德共鸣。

年轻人给老年人让座,是一种责任;而老年人给年轻人让座,则是一种激励。

(张西流)

  2.“酒杯清洗费”可气不可怕

  作者:

叶祝颐

  市民马先生发帖称,自己去南京新街口芳芳法餐厅就餐,因为自带酒水,餐厅不仅收取酒水开瓶费,还每个杯子收取了二十元的“清洗费”。

马先生认为,自己遭遇了南京版的青岛大虾事件。

芳芳法餐厅方面则认为,这和青岛大虾事件有着本质的区别,他们在收费前已经告知了消费者,做到了明码标价,不存在价格欺诈。

(1月12日《金陵晚报》)

  工商部门曾屡次炮轰餐饮行业霸王条款;最高法院明确表示餐饮行业中的“禁止自带酒水”属霸王条款。

尽管餐厅认为已经告知消费者,但是《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规定,消费者享有自主选择商品或者服务的权利。

经营者不得以格式合同、通知、声明、店堂告示等方式作出对消费者不公平、不合理的规定。

餐厅抓住消费者多位朋友在场、不便拒绝的软肋,收了开瓶费又收取酒杯清洗费,侵害了消费者权利,其本身就不合法。

消费者为此投诉维权,无疑值得肯定。

不过,以市场的观点来看,对市场竞争比较充分的餐饮行业,矫正“酒杯清洗费”之类的霸王收费,不仅要法律撑腰与执法干预,更需要激活市场竞争。

  平心而论,如果餐厅酒水价格与市场价持平,消费者大多不会劳神费力自带酒水,餐厅也不会在这个问题上纠缠不清。

很明显,开瓶费也好,酒杯清洗费也罢,实际上是餐厅强制消费者消费高价酒水。

消费者希望酒水消费价格公道,而餐厅希望靠卖酒水赚钱。

两者之间的矛盾如何调和呢?

我认为,餐厅是否摒弃霸王条款,除了法律撑腰,执法部门介入以外,还取决于餐厅与消费者之间博弈能力的大小。

如果是市场竞争不充分的行业,博弈优势肯定在经营者那里,比如,自来水、电力、天然气等行业,消费者根本没有话语权与选择权。

如果当地餐饮企业竞争不充分,高档餐饮企业较少。

即使执法部门要求经营者纠正酒杯清洗费的霸王条款,给经营者戴上处罚紧箍咒。

经营者仍可能以抬高菜肴价格,提高服务费标准等变通手段来规避“损失”,消费者依然不能真正得到实惠。

  反之,如果餐饮行业市场竞争充分,尽管消费者的博弈能力没有经营者大,但是他们享有市场选择权。

你家收取开瓶费和酒杯清洗费,我可以选择别家。

且不说“顾客是上帝”是商家的口头禅,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经营者不是傻瓜,为了收取开瓶费和酒杯清洗费而把消费市场拱手让人。

  在此,我想谈一则旧闻:

商务部公布的《餐饮企业经营规范》曾经默许了商家收取“开瓶费”。

但是深圳八成以上酒店随后明确表示不收开瓶费,虽然有商务部的行业规范撑腰,深圳八成以上酒店怕得罪顾客,不愿收开瓶费或许就是市场竞争大于霸王条款的一个答案。

所以,市场资源丰富,竞争充分才是消费者免受霸王条款困扰的关键因素。

  不仅餐饮行业如此,其它竞争充分的行业,消费者也不必过于担心行业霸王条款。

比如,民航局多次公布票价折扣标准,禁止低价竞争。

结果各航空公司折扣照打,低价票照卖。

民航局无奈之下,宣布取消机票打折下限。

  从这个角度讲,餐厅霸王条款可气并不可怕,消费者不必太纠结。

除了执法部门依法介入以外,激活市场竞争很重要。

如果餐饮市场发育正常,竞争充分,有关部门能够保护合法竞争、维护正常市场秩序。

餐厅也不敢巧立名目乱收费,消费者仍然能够争取到话语权,在外享受舒心的用餐环境。

如果某些餐厅地理位置优越,生意火爆,严重供不应求,消费者与其在餐厅被“杯具”、“洗具”,还不如到小餐馆吃饭,或者自己下厨炒菜。

让那些餐厅自个儿玩去。

(叶祝颐)

  3.15元盒饭藏着卖咋成了潜规则?

  作者:

陈广江

  “吃不起,一个盒饭三四十;喝不起,买瓶水要5块起!

”最近,一则吐槽动车上盒饭贵的帖子,被泉州网友狂转。

帖子除吐槽外,还透露一个很少人知道的事:

动车上有15元盒饭!

只是乘务员不主动提及,乘客多问几句才能买到,记者亲身体验证实了这一点。

(1月12日《海峡都市报》)

  在“15元盒饭不得断供”的明文规定下,只卖贵的,不卖贱的;高价的敞开卖,便宜的藏着卖,这种“躲猫猫”把戏令人不齿。

个中缘由并不复杂,卖贵的挣钱多,卖便宜的挣钱少,无非一个“利”字,但究其根源无非“垄断”二字。

  15元盒饭藏着卖绝非个案。

事也凑巧,1月12日这一天,这边《海峡都市报》记者通过亲身体验证实了这一点,那边《河北青年报》记者也没落空,15元盒饭同样藏着卖,乘客主动要求才被端出。

在搜索引擎输入“15元盒饭藏着卖”,轻敲回车,类似新闻去年以来就数不完,甚至主动问都不行,只有投诉,低价盒饭才现身。

  春运将至,15元盒饭藏着卖成了潜规则,不管你坐不坐动车心里都堵得慌。

其实,背后的猫腻早就被媒体揭开了。

据报道,餐车乘务员没有固定工资,月薪由千元底薪+提成方式构成,销售额越高,自然收入就高,上面的政策再严,也抵不过下面的花样百出的对策。

  在动车上,你会发现,价值规律是无效的,法律法规是失灵的,因为市场处于畸形垄断之下。

独此一家别无分店,况且春运一票难求,15元盒饭藏着卖有什么奇怪的?

垄断真不是好东西,它不仅增加社会成本,更隐藏着见不得人的勾当——如果没背景,你能承包餐桌吗?

  坐过日本新干线的人一定忘不了那些物美价廉、风味独特的各式盒饭,那心情何等爽快!

据说,盒饭已成了日本新干线响当当的名片,游客必吃,本地人也屁颠屁颠地跑来大快朵颐。

反观国内高铁,那真是逼人忍饥挨饿、自带干粮的节奏。

  长期以来,动车盒饭、食品价高质劣的问题饱受社会诟病,但或沉疴太重,或骨头太硬,总之铁路市场化改革乏力,“垄断病”始终难治愈。

不过铁总毕竟是大型国企,提供的是公共服务,在垄断格局一时难以打破的情况下,相关部门要出来管管了,大过年的,给别人添堵,自己被打脸,何苦呢?

(陈广江)

  4.留守儿童救助金怎能花钱无痕?

  作者:

舒圣祥

  知名网络爆料人周筱赟申请贵州毕节市政府公开1.77亿元“毕节市留守儿童专项救助基金”相关信息,因为毕节市政府的7项答复内容答非所问,于是向贵州省政府提起行政复议申请,遭驳回后,周筱赟向贵阳市中院起诉毕节市政府及贵州省政府。

(1月14日《京华时报》)

  读到这样的消息,让人心生感慨。

如果你愿意以“毕节+儿童”作为关键词去搜索,你会发现几乎满屏都是各种儿童惨死的文字:

“贵州毕节5名儿童垃圾箱内身亡”、“贵州毕节两儿童被杀,其父常年在外打工没人照料”、“绝望的童年——毕节4留守儿童喝农药身亡”……从这些新闻标题,我们能够感受到那里的童年有多么不幸,那些或自杀或流浪的留守儿童,早早陷入命运的“困难模式”而无法挣脱。

我们对他们做了什么?

我们又没对他们做什么?

  2012年的冬夜,五名男童死在了一个垃圾箱里,因为生火取暖导致一氧化碳中毒。

在舆论的愤怒谴责声中,当地决定设立留守儿童关爱基金,每年拿出约6000万元经费,对生活困难的留守儿童进行补助。

可惜,毕节留守儿童的悲剧仍在不断发生。

去年6月,4名留守儿童在家服食农药中毒身亡。

舆论再次聚焦毕节留守儿童问题,周筱赟想起了留守儿童关爱基金,于是申请信息公开。

当地先是回复“该政府信息不存在”,随后公布了3年共计1.7724亿元的笼统数据,接着就被告上了法庭。

  从大数据的视角分析,一个地方屡屡发生留守儿童悲剧,落单的花蕾屡屡过早地凋零,背后必然有其问题脉络可寻,只是当地愿不愿意去收集数据并且严谨分析。

到底是怎样的原因,或者有怎样的关联,让毕节留守儿童悲剧成为一种现象?

既然急着要给自己脸上“除黑”,就应该针对留守儿童现状做基于数据驱动的理性分析,进而采取有的放矢的有效救助行动。

所以,仅仅每年拿出6000万是完全不够的,花钱的效率才是关键,这也是为什么舆论要死死揪住花钱细节,要求详细信息公开的缘由所在。

  之所以闹到要上法庭的地步,大概有两种可能:

一是这些钱只是数字上拨给了留守儿童关爱基金,实际有没有用到留守儿童身上是个未知数,有没有挪用或贪腐就更加不得而知;二是这些钱的划进划出只是一个数字游戏,留守儿童关爱基金也许从来都是“空账”运行,乃至名存实亡,早就被事实上遗忘。

倘若成立留守儿童关爱基金不是悲剧后一时冲动的脱口而出,而是正儿八经地在实际运作,那就不可能花钱而无痕;外界要求公开详细花钱数据,当地应该很愉快地迅速公开,并以此作为改善形象的最好宣传。

  对毕节的留守儿童来说,每年6000万也是一笔可观的救助资金,既然承诺了就应该兑现,既然说到就应该做到,并且做好。

事实上,救助留守儿童,最难的不是拿钱,而是花钱。

成立关爱基金之后,留守儿童悲剧仍在不断发生,如果这笔钱真实存在的话,其实已经说明花得根本没有效率。

所以,当地更有必要详细公开基金花钱数据和留守儿童大数据,让相关专业人士都帮忙出出主意,哪些钱被糟蹋了,哪些钱该花却没有花。

——为了留守的孩子,为了免于绝望的童年。

(舒圣祥)

  5.报团旅游回家暗藏法律隐忧

  作者:

刘建国

  元旦和春节,抢不到火车票和飞机票回家怎么办?

近日有网友想出春运新招,自己抢不到票,就到旅行社报团,把家乡当成旅游目的地,就能顺利回家过年了。

这个办法到底靠不靠谱?

(1月13日《泉州晚报》)

  每年春节前,“回家难”都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一票难求”的情形让无数急于归家的网友纠结不已。

正因为如此,如何安全回家,无疑成为了网友最为关注的焦点话题。

采取报团旅游的方式,将家乡当做旅游目的地,确实令人眼前一亮,即便回家成本略高,但与无法回家相比总要好的多。

不过,虽然报团旅游能够回家,但却暗藏法律隐忧,值得注意和反思。

  需要厘清的是,既然选择旅行社报团,则意味着游客与旅行社签订了旅游服务合同。

那么,对于旅行社与游客而言,就应该遵守合同中的规定,享有相关的权利并承担应有的义务。

对于旅行社而言,其应该负责将游客安全送达旅游目的地,并在旅游期间提供相应的服务,最后将游客安全送回出发地。

对于游客而言,则应该遵守合同约定,配合旅行社的工作,在遵守合同约定的情形下享受权利。

假如,任何一方违反合同约定,都会被法律所禁止,就应该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如此而言,假如网友选择报团旅游回家,则意味着没有遵守合同约定,就面临承担法律责任的可能性。

报团旅游回家的背后,表明游客只是将报团旅游当成一种媒介和工具,目的并不是在于旅游。

在履行旅游合同过程中,游客必然会在目的地不再接受旅行社的旅游服务,最终选择自己回家。

由此,在游客私自脱离旅行社服务之后,一旦出现意外情形,必然会在旅行社与游客之间产生纠纷和冲突。

当然,至于责任如何分担,则应该结合具体情形进行分析和判断,并没有统一的定论。

  表面上来看,报团旅游回家,确实独具创意,免除了网友“回家难”的后顾之忧。

不过,从法律层面来看,悖逆合同约定的行为面前,一旦出现差错,对于旅游社和游客来说都会头痛不已。

基于此,对于报团旅游回家的网友和旅行社来说,彼此之间都应该谨慎和细心,从源头上避免出现不必要的麻烦。

(刘建国)

  6.正视“15元盒饭”背后的真实民意

  作者:

谢伟锋

  近日,动车15元盒饭被指“藏着卖”的新闻很是火热,有些媒体也打出了“勿以车谋私”的口号来声讨铁路部门。

与此同时,另外一种声音说动车盒饭的价格“是市场的多元化选择权”。

夹议中找到中肯之言,还需要对15元动车盒饭有更深入的了解。

  首先,笔者认为15元盒饭“藏着卖”的说法有些带有主观的狭义色彩。

据我所知,动车盒饭分常温和冷链两种。

媒体记者暗访动车盒饭时,列车员所说“有非当天生产的15元盒饭”就是属于冷链。

因为它的保存时间较长,所以这类盒饭大多数属于应急性质。

  根据《铁路旅客运输服务质量规范》相应条款规定,“供应品种多样,有高、中、低不同价位的预包装饮用水、盒饭等旅行饮食品,2元预包装饮用水和15元盒饭不断供”。

其中,15元盒饭不断供的语意,不仅有契合旅客各种消费层次的需求,还有保证动车碰到非常情况之时,旅客餐饮能够有着长时间的保障支撑。

  30元以上价格的盒饭,因为是常温状态,所以在口感、食用上更符合旅客需求。

这并非是笔者在这里的一家之言。

不知道大家注意到没有,乘客在消费各种盒饭时,动车服务员都会随时做记录,这本身就是一种大数据采集,继而消费结果为依据,来进行盒饭的销售搭配。

而事实上,30元的盒饭的确比15元盒饭要销售好。

就好比大众汽车销售,当市场反馈出朗逸这种中端车型比POLO低端车型要热销的数据时,大众汽车就肯定要进行资源调配的相应动作。

动车盒饭也亦然。

  再说15元盒饭不是“藏着卖”,是因为动车组已进行了信息对称。

如媒体记者报道所言,“在餐台的右侧,贴着一张价目表,写着套餐价格有每份15元、25元、30元、35元、45元。

”只要询问15元盒饭,无需打破砂锅问到底,就肯定会有这个价位的供应,也不存在什么“藏着掖着”。

因为铁路已出台“15元盒饭不断供”的政策,列车员是要承担相应责任的。

  而那些盒饭是铁路部门“以车谋私”的说法,其实想来,更加站不住脚。

根据很简单的成本运输,动车组如果不设置专门保存、加热盒饭的餐车,而是换成可以出售座位的车厢,恐怕盈利远远高于盒饭带来的收益。

毕竟,现在高铁动车已具备“小时经济圈”的速度,从南昌到上海也就3个多小时,从某种程度上说,在车上就餐已不是那么急迫,盒饭销售并非想象的那么坚挺。

况且,如果换成日本、台湾的站台直送盒饭的方式,还能省更多的钱。

但全民运输不可能不顾及全盘。

因此,餐车作为保留,不是考虑到效益,而是照顾更多人的需求。

  对于民众的大面积呼声,铁路部门肯定不能置若罔闻。

15元盒饭后面,是诸多民意的汇集,而且持续多年之久。

不满意,总归是有它的诉求。

而从中找到提升铁路服务的契机,当是你们的应有之义。

(谢伟锋)

  7.解决问题远比砸烂“贪官碑”更重要

  作者:

龙敏飞

  前些天,河南周口市新安集镇的大街上,一辆手推车引起了路人的驻足,而这个手推车上,竟然是一座石碑,原来,新东行政村村民李某,因对被征用的土地补偿标准不满,刻了块“贪官碑”,随后,拉到了镇大街上。

事后,当地政府砸毁了这座碑,并在近日就此事发布了一份声明,在这份说明中,称李某立碑是因土地补偿款不满意,才这样做。

他是为达到个人目的、别有用心。

(1月13日《法制晚报》)

  没有人会无缘无故地弄个“贪官碑”,然后拉到大街上去溜达。

这样异常的举动,不过是弱者们最后的搏命武器:

用行为艺术来帮助自己维权。

也就是说,“贪官碑”首先是一封举报信,对于这样的事情,砸掉贪官碑没有任何价值,动辄称当事人“别有用心”,也是拙劣的公关手段。

在一个信息化时代、在一个公民权利意识觉醒的社会,政府部门越是要遮掩什么、掩盖什么,越会让人好奇,越会让人去监督。

  仔细审视新闻不难发现,当事村民之所以立贪官碑,的确有苦衷。

他认为自己在现实中遭遇到不公平的待遇:

一是对征用的土地补偿标准不满意,这是他最起码的权利,他有表达不满的自由;二是他反映村干部李X等人破坏耕地、偷税漏税等一系列问题,无论这是不是有的放矢,都是关乎民众切身利益的事情,当地都应该着力去核实、去解决,而不是动辄质疑举报者“别有用心”,这完全是本末倒置的做法。

  一块贪官碑而已,对于无关痛痒的人来说,的确没什么,毕竟,那跟自己有什么关系呢?

不过,这块碑却被政府部门砸了,这就让人想入非非了。

俗话说,不做亏心事不怕鬼敲门,面对被砸烂的“贪官碑”,到底是谁在心虚,到底是谁指使人砸的碑,到底是谁对号入座了?

这一切的一切,都值得追问与拷问。

虽然这未必意味着必然有“贪官”,但却是一条不得不重视的反腐线索,当地的纪委部门,应该把这当成一件“大事”来抓,顺藤摸瓜找出真相。

  对当地的政府部门而言,最好的危机公关方式,不是把贪官碑砸烂,而是把问题解决到位。

村民对土地补偿标准不满意,是什么原因呢?

是标准太低还是其他原因?

都应该有一个合理的解释,而即便标准不低,这位村民也同样有表达不满、拒绝被拆迁的自由与权利。

村民反映村干部李X等人破坏耕地、偷税漏税等行为,是实情还是谣言?

这同样需要查清楚弄明白。

可以有,及时解决问题,远比及时砸烂贪官碑更重要。

  调查显示,超9成网友称砸“贪官碑”者才是最大别有用心,这就是真实民意的写照。

倘若问题没能得到解决,即便堵住公众的“嘴”,也堵不住公众的“心”。

希望当地拿出直面问题的勇气,真正去解决问题,而不是想着怎样捂盖子,想着怎么抹黑举报者转移注意力。

这样的话,未免也太低估公众的智商了。

(龙敏飞)

  8.“扔卡注销”不该是银行卡的“归宿”

  作者:

张立

  闲置的衣物可以捐赠,废旧的家电可以回收,但面对一堆闲置不用的银行卡,甘肃省兰州市七里河区的史女士却纠结不已。

闲置银行卡究竟应该如何处理?

自行扔卡,是否存在风险?

各家银行的销卡规定是统一的吗?

记者对此进行了调查。

各家规定不一,有银行建议“扔掉就行”。

(1月13日《人民日报》)

  前些年,国内各大银行的银行卡办理竞争大热,这几年刚刚消退,相信不少人手里有三五张银行卡并非奇怪的事。

在银行卡使用进入理性时刻,将多余的卡注销未免不是一些市民的选择。

但在办理银行卡注销方面,却遭遇了“扔卡注销”式随意的答复,或者更甚,注销还要收取手续费,这些遭遇,恰恰折射出当前银行卡退出使用状态的尴尬。

这种尴尬,不仅对个人抑或是银行还是金融市场,或多或少都会产生影响,尤其需要引起重视。

  因为银监会尚未对银行卡的注销予以统一规定,所以,各大银行的土政策就成了当然条款。

倘若遇到大方一点的银行,在银行卡注销方面不仅不收取相关手续费,并且相关手续还比较规范。

但若碰到“吝啬”的银行,不仅要收取手续费,注销也是随意混乱。

这对于银行卡具体使用人来讲,显然更倾向于遇到前者银行。

但事实上,这种良莠不齐的状况,岂非是银行卡客户能够自我选择的呢?

  “扔卡注销”,表面上是银行方面省了告知客户的人工成本、通讯费用等,但无疑却增加了客户往来银行的成本,这显然也是一种变相转嫁成本。

另外,当“扔卡注销”成为银行的行为准则,也把不安全隐患抛给了客户。

在如今盗卡技术猖獗的情况下,被扔的卡随时有可能被不法人员利用,从而给原使用人带来不可想象的后果,同时,也给银行金融方面带来不利影响。

显然,这种“扔卡注销”对双方都不是利好。

还有,随着诚信体系的建设,如果被扔银行卡存在欠账,一旦被记入诚信黑名单,这种后果,是不是相关银行也要来承担部分责任呢?

  不管是“扔卡注销”还是其他注销方式,从银行卡客户的角度来讲,客户都是一个弱势者,有随时被意想不到的方式“宰一刀”的可能,而银行卡客户只有默默接受现实来面对,相比之下,银行的选择余地更大。

这对于客户来讲无疑是不平等的,从建构健康金融市场和银行卡消费市场来讲,都不是一个正确选择。

  银行和银行卡客户是平等的合同关系主体。

在使用和管理上,尤其应该秉承平等互利的原则,而不是银行自我独大。

而在规范银行卡注销方面,银监会显然存在缺位的嫌疑。

  规范银行卡注销程序,尤其需要从银行方面入手,制定统一规范,对银行卡客户公平的注销办法显然迫在眉睫。

既可杜绝银行的随意性,也可保证银行卡客户的权益。

而通过诚信制度的完善,让银行卡客户主动办理非常用银行卡的注销,也应是其中之意。

双方互动,才能真正建构起健康有序的银行卡注销之路,“扔卡注销”的弊病才能治愈。

(张立)

  9.卖药APP如何才能让顾客“感冒”?

  作者:

薛家明

  以后若有头疼肚子痛等症状,您也许能在手机App上咨询药师,直接下单买药了。

近日,记者发现“康康买药”、“叮当快药”等多款卖药APP在各应用超市上线,市民可以通过这种APP在网上咨询药剂师、选药、下单,实现足不出户看病买药。

然而,这种方便快捷的看病购药模式,并未被大多数市民接纳。

(1月13日《福州日报》)

  其实,公众对卖药APP不“感冒”,并不让人意外。

一则,卖药APP并不支持刷医保卡消费。

但现实中,大多数市民早就习惯了不动用自己现金的刷卡购药。

因此,即使是卖药APP在价格上有一定优势,也很难令公众“自掏腰包”。

二则,卖药APP上线时间尚短,并未建立起良好的口碑。

公众对卖药APP的药品质量,存在一定的疑虑。

再则,卖药APP只能销售非处方药,但很多时候公众买药的处方单,却是既有处方药,又有非处方药。

这显然会影响到顾客的购药体验。

因此,卖药APP虽然模式很先进,但公众却并不“感冒”。

  据相关部门统计,目前我国市场流通的70万种药品,售价超出厂价5到6倍。

例如,一款头孢尼西注射剂,每支0.5g的规格零售价为32.8元,而出厂价仅为4.9元。

为何药品的出厂价与售价之间相差如此悬殊?

无疑,问题就出现在流通环节。

医院、医药代表和中间经销商吃掉了大多数利润。

显然,卖药APP的出现,可以通过竞争,打破当前畸形的医药供应链,倒逼药价回归合理区间。

因此,从竞争角度看,相关部门绝不能让卖药APP胎死腹中。

  那么,卖药APP如何才能让顾客“感冒”?

首先,主管部门要进行松绑。

一方面,尽快开放医保卡刷卡服务,让线上A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