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作文备考素材集锦光明时评16.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3135848 上传时间:2023-06-11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42.0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语文作文备考素材集锦光明时评16.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高考语文作文备考素材集锦光明时评16.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高考语文作文备考素材集锦光明时评16.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高考语文作文备考素材集锦光明时评16.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高考语文作文备考素材集锦光明时评16.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高考语文作文备考素材集锦光明时评16.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4页
高考语文作文备考素材集锦光明时评16.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4页
高考语文作文备考素材集锦光明时评16.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4页
高考语文作文备考素材集锦光明时评16.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4页
高考语文作文备考素材集锦光明时评16.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4页
高考语文作文备考素材集锦光明时评16.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4页
高考语文作文备考素材集锦光明时评16.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4页
高考语文作文备考素材集锦光明时评16.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4页
高考语文作文备考素材集锦光明时评16.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4页
高考语文作文备考素材集锦光明时评16.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4页
高考语文作文备考素材集锦光明时评16.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4页
高考语文作文备考素材集锦光明时评16.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4页
高考语文作文备考素材集锦光明时评16.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4页
高考语文作文备考素材集锦光明时评16.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4页
高考语文作文备考素材集锦光明时评16.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4页
亲,该文档总共2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语文作文备考素材集锦光明时评16.docx

《高考语文作文备考素材集锦光明时评16.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作文备考素材集锦光明时评16.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语文作文备考素材集锦光明时评16.docx

高考语文作文备考素材集锦光明时评16

高考作文备考素材集锦:

“光明时评”2016年5月号第2辑

  1.规范“顶岗实习”是维护职业教育尊严

  2.在宿舍实践公共精神和契约精神

  3.多少黑机构狂奔于“夺命19公里”?

  4.《欢乐颂》:

女权主义开始大行其道

  5.母亲节,用心陪伴才是最好的礼物

  6.流动儿童也是祖国的花朵与未来

  7.月入过万的“传说”与大数据思维

  8.从阿里奇迹看“新经济实体”之力

  9.应对“甩老”,老人财产托管可以有

  10.创意写作“抄袭门”考验审查能力

  11.莫用商业的喧嚣淹没母亲节的内涵

  12.勿忘更多坐冷板凳的“陈忠实”

  13.不能任由网络约车“野蛮生长”

  14.“铝包子”的背后是监管缺位

  15.明星们,别被娱乐至死的节奏轻易掌握

  16.《美国队长3》抄袭《达芬奇的恶魔》

  17.“山寨社团”不死曝光则失去意义

  1.规范“顶岗实习”是维护职业教育尊严

  2016-05-0603:

14 来源:

光明网-《光明日报》 

  作者:

刘采萍

  教育部等5部门日前联合印发《职业学校学生实习管理规定》,首次提出顶岗实习学生报酬底线,避免“廉价劳动力”现象发生,并明确禁止安排学生到酒吧、夜总会、歌厅、洗浴中心等营业性娱乐场所实习。

  近几年,职业教育最受诟病的问题之一,就是职校、技校打着“顶岗实习”“社会实践”“体验式教学”等旗号,把学生“输送”给企业充当廉价劳动力。

更有甚者,强迫学生到酒吧、夜总会表演或陪酒,给学生的身心健康造成了不小的伤害。

此次教育部等5部门下达管理规定,明令叫停这种现象,实属必要。

  实践也好,实习也罢,作为职业教育的一部分,其内容都应当与学生的专业学习紧密连接,服务于提高学生专业素质与能力这一根本目标。

但是,仅从企业利益出发,给学生安排不恰当甚至近乎剥削性的工作,不仅不能促进学生知识和能力的提高,反而让学生们在恶劣的工作环境和现实的工作压力面前,产生对未来职业的叛逆和排斥心理。

这样的职业教育,将最终损害中国职业教育的声誉和可持续发展。

  职业教育在我国发展的基础还比较脆弱,但职教对国民素质和国家进步意义重大。

职教是我国经济转型与社会进步的关键性因素之一,得到了从公众到政府的高度支持和期待。

如果任由某些“野蛮势力”肆意妄为,放任当下职业教育中的不规范行为继续滋生、蔓延,那么整个职业教育体系的价值准则与法律底线都会受到冲击,甚至造成局部失守。

  发展职业教育,首先要维护职业教育尊严,核心之举就在于重塑以教育对象为本、以教育效果为重的理念和原则。

当前,职校学生和学校之间的关系比较失衡,在多数关于“血汗实习”的新闻里,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学生所遭受的严苛对待,但却鲜见他们的抗议或反击。

个别学校动辄以“取消毕业资格”要挟,学生、家长多数选择了忍气吞声。

这对于即将步入社会的青年人来说,危害更甚于对他们体力和时间的剥夺。

因为,没有被真正尊重过的学生,也很难学会尊重规则、尊重教育、尊重职业、尊重社会。

  治理职校实习乱象,一方面急需相关管理部门彻底清查职校勾结企业牟利、侵害学生权益的违法违规行为。

另一方面,职业教育机构须检讨自身发展中的观念误区和牟利冲动,及早抛弃低质竞争,特别是要尽快补上“尊严教育”这一堂必修课。

不忘教育初心,方能重回正轨。

(刘采萍)

  2.在宿舍实践公共精神和契约精神

  2016-05-0603:

14 来源:

光明网-《光明日报》 

  作者:

施芸卿

  近期,《光明日报》开设《宿舍里的文明》专栏,讲述各地高校以宿舍文明为起点,构筑大学精神的故事,引发了很多社会学意义上的思考。

  宿舍交叠着公共性与私密性。

较之家庭生活,它是公共生活的开始,而较之更广阔的校园生活和社会生活,这里又有着私密的兄弟姐妹情谊。

作为人生来说,宿舍又是个人生活与社会生活的衔接。

大学宿舍承载着这样一个特殊的人生阶段,既带有强烈的不确定,又充满无限可能,因此成为青春记忆中特有的吉光片羽。

  但近年来,宿舍中不愉快乃至极具伤害性的事件,如凶杀、投毒,将大学同学尤其是舍友之间该如何相处的问题推到了舆论面前。

究其原因,一方面可以追溯到深层的社会结构,阶层的贫富分化使同宿舍同学之间差异增大,由此引发宿舍矛盾;另一方面,我们还必须看到独特的时代根源。

“90后”成长于一个中国社会个体崛起的大背景下,处于备受家人朋友关注的小环境中,这些都使得这代人的“自我”尤为凸显,对话语权有很高的要求。

  引发矛盾乃至悲剧的都是小事,给室友起绰号、奖学金评定存在竞争、唱歌影响室友等,而值得关注的正是这点。

在大学宿舍狭小的群体空间里,性格不同、爱好不同、生活习惯不同的年轻人住在一起,寝室很容易成为各种矛盾激化的“培养皿”。

要注意到,尽管“90后”的标签是“自我”,但从更深层的文化心理来说,这种自我多见于表面特征,如发型、着装、兴趣爱好,尚未成型地发展出与之相应的能自治的个体。

换言之,成为拥有完整个人权利,实现自主决策并自我负责的个体。

因循中国的传统文化人格,个体是借由与他人的关系来定义的,称兄道弟还是反目成仇,在于是不是将对方视为自己一伙,纳入这个以“自己”为圆心的差序格局的圈子。

  因此,仅有“自我”而无“自治”,就会一不小心使“自我”变成“自私”,处理事情凭一己好恶,意气相投则称兄道弟,遇见差异较大的,轻则漠视,重则成了冤家对头。

  这种自治、自立个体的养成,既是公民精神的来源,也是公共生活的基础。

因此,宿舍成员的和谐相处,在于青年人要有意识地厘清公共事务和私人生活的边界,学会自主承担思考和行动,建立价值观和行为清晰的个体疆界,实践公共精神和契约精神。

具体来说,在面对矛盾的时候不仅要学会自我疏导或寻求帮助,更要学会冷静说理的能力;在追求自我和自由的同时,要意识到个人自由的边界要以不影响他人为原则;在处理宿舍公共事务的时候要树立责任意识和权利意识,尽量确立公正的民主程序等。

只有尊重个体,才能包容差异。

只有一个个理性独立、能实现自我决策并为自我负责的个体,才能奠定良好的公共生活基础,在此之上创造的公共生活才是持久和稳定的。

  3.多少黑机构狂奔于“夺命19公里”?

  2016-05-0609:

46 来源:

光明网-时评频道 

  作者:

邓海建

  日前,一篇题为《一个自闭症孩子在训练机构的死亡》的文章在朋友圈热转。

文章中,来自辽宁丹东的自闭症男童嘉嘉于今年3月被父母送到广州市番禺区石楼镇一家叫“天道正气”的自闭症儿童康复机构接受“每天拉练10到20公里”的训练。

4月27日晚9时许,嘉嘉出现发烧、抽搐等情况,送院抢救后不治身亡。

目前,番禺区已成立联合调查组展开调查。

该机构其他10名儿童已全部由家长接回。

(5月5日《新快报》)

  每月费用上万,却没有“特教”资质;广罗天下“病童”,却是超范围经营。

走完“夺命19公里”,自闭症儿童倒在“康复基地”的魔鬼式训练里。

  这么一家名称为“广州天乃道营养健康咨询有限公司”的商业企业,注册资本10万元,经营范围仅仅是“营养健康咨询服务”。

然而,该机构在其网站上宣称会对孩子进行“封闭式、军事化训练”。

被遣散的其他10名自闭症儿童,来自深圳、河北、东北、重庆等全国各地,平均年龄约四岁,其中最小的才2岁11个月,最大的也不过7岁。

于是问题就来了——业务如此之广、生意如此之火,监管对此不知不觉或后知后觉,说得过去吗?

  自闭症患者尽管被称为“星星的孩子”,但,对于家庭来说,无疑是漫长的灾难。

由于自闭症病因不明,被称为“世纪之谜”。

在世界范围内,自闭症被称为“精神癌症”,是医学界的难题。

一个残酷的事实是,截至目前,全球范围似乎还没有出现一例自闭症被治愈的病例。

  下面两组数字耐人寻味:

一是据全国残疾人普查情况统计,儿童自闭症已占精神残疾首位。

在3.8亿儿童中,存在着200万左右的自闭症患者。

二是目前,在这200万孩子中,接受康复训练的儿童近6万。

2014年发布的《中国自闭症教育康复行业发展报告》显示,干预人数在30人以下的小型机构占民办机构的50%左右,这些机构的90%都是由非专业人士创办。

于是,家长渴望治愈的“刚需”,和市场见缝插针的“商机”,混杂成了谋财害命的“夺命19公里”。

  还有多少黑机构狂奔于“夺命19公里”?

这个问题也许很难有个明确的答案。

但从不少自闭症患儿及家属的悲惨遭遇来看,被骗钱与被戕害的经历,并不鲜见。

这背后,对应着双重缺位:

一是市场监管的缺位。

市场上的康复机构鱼龙混杂,类似“天道正气”这样超范围经营的更是司空见惯,但这事儿,究竟是卫计部门、工商部门还是教育部门去牵头主管呢?

不出事,就任其野蛮生长;一出事,就头痛医头。

如此这般,自闭症患儿只能在高价的“市场偏方”里游荡?

二是公共服务的缺位。

比如温州所有的自闭症康复机构全属民营,也就是说,连一家专门针对自闭症的公立机构都没有;且在各大医院的儿童保健科室,也仅能提供短时间的基本治疗和康复项目。

城市如此,农村亦然。

公立机构少,财政投入少,公共关注少——这是家长无奈向市场求助的根源。

  有句鸡汤式流行语,或者可以为自闭症孩子带来一丝暖意:

陪伴,才是最长情的告白。

家长的陪伴,公权责任的陪伴,健康市场的陪伴,也许才是缓解自闭症患儿痛苦的终极良药。

(邓海建)

  4.《欢乐颂》:

女权主义开始大行其道

  2016-05-0615:

01 来源:

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 

  作者:

大米

  《欢乐颂》最近热播,几乎所有的自媒体都在刷屏,对于这部电视剧的争议让人想起了当年郭敬明的《小时代》刚出来时,社会上对于它的价值观和审美方面的评论。

最终《小时代》在一片批判声中大卖,郭敬明也因此从一个作家晋升成为了中国颇具票房号召力的青年导演。

  《欢乐颂》无论在所谓的“价值观”以及人物设定其实很像《小时代》,无非是几个不同阶层的女人“撕逼”和“宫斗”。

《小时代》是从姐妹花开撕,而《欢乐颂》则是设定了一个封闭的空间,让三种不同阶层和类型的女人从这里开始产生矛盾冲突。

《欢乐颂》的故事线索要比《小时代》更加立体和丰富,它使用了两个层级“戏中戏”的套路,设计了两个层级的“三个女人一台戏”的戏剧结构。

首先第一层的“一台戏”是2202房间内合租的三个来自同草根阶层的女孩。

这是局部的内部矛盾。

另外一层,就是2201、2202、2203三个不同阶层的女生之间产生的“阶级矛盾”是整个故事主线,然后再由这三个房间里衍生出其他的外部矛盾,最终各个线索之间相互交错。

这就是整部电视剧的基本结构图。

  整个故事线的设计很清晰,再加上台词紧贴社会热点,让这部电视剧的成为了社会话题。

  但是《欢乐颂》无论在价值观还是在审美层面都没有超出《小时代》的格局,除了无处不在的“唯品会”广告之外,剧中大部分服饰基本都来自于淘宝地摊。

在《欢乐颂》中无论是2202房间三个女孩中蒋欣饰演的大龄剩女樊胜美,还是回来夺家产的“心机”富家女曲筱绡以及刘涛饰演的高智商海归金领安迪都带有强烈的女权主义者的影子。

  在中国这样一个男权主导下的社会语境下,有一些女性主义题材的影视剧,譬如滕华涛导演的《失恋三十三天》、《等风来》这样的小妞电影,也有《滚蛋吧肿瘤君》这样的弱女权主义电影,但是像《欢乐颂》这样赤裸裸的女权主义者电影,除了《小时代》之外还真不多见。

  中国电视剧大概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是以《渴望》、《篱笆女人和井》这样完全宣扬男权主义的传统电视剧;第二个阶段则是六六编剧的《蜗居》这样带有女性解放启蒙色彩的电视剧;第三个阶段就是《欢乐颂》这样宣扬女权主义的电视剧。

  中国社会的发展正在经历着由农业社会文明向城市文明过度的“城镇化”阶段,而在社会伦理方面由于一些发达城市职场女性的独立意识开始增强,知识女性中“剩女”、“白骨精”也越来越多,女权主义思潮也慢慢开始流行起来。

  如果说以90后青年观众群体为主的电影领域,审美还停留在“小镇青年”阶段,而以中老年(联合国定义的“青年”为15岁到24岁)观众为主体的电视剧则似乎更能代表中国社会的现状。

这种女权主义题材的电视剧流行也反映了当前中国的一些社会现象。

  目前另外一部改编自作家燕非子的原著小说《三个女人一台戏》,的职场女性电视剧也在筹备中。

这部带有女权主义色彩的电视剧由执导过《甄嬛传》、《芈月传》的著名导演郑晓龙全程操刀。

  未来,女权主义的影视剧可能会越来越多的出现在我们的视野中。

文艺作品来源于生活,而影视的价值观则是现实生活的正常反应,因此不管是价值观上的“物质崇拜”还是“女权主义”的流行,都不需要大惊小怪。

  5.母亲节,用心陪伴才是最好的礼物

  蔡正青

  母亲节,用心陪伴才是最好的礼物

  每年5月第二个星期日是母亲节,今年的母亲节是在5月8日,即将到来。

母亲节,是天下母亲的节日,是儿女感恩母亲的日子。

这一天,儿女们应该好好地表达自己对母亲的孝心。

可以选择回家看望母亲,陪伴母亲,给母亲送鲜花,送节日礼物,给母亲发短信打电话问候……。

当然,孝敬母亲不能仅限于母亲节这一天,而应该是一年365天中的每一天。

用心陪伴才是最好的礼物,以报答母亲的养育之恩。

  “十月怀胎,一朝分娩。

”“你用那甘甜的乳汁把我喂养大,扶我学走路,教我学说话……”为了儿女,母亲付出了太多太多,献出了世上最无私的爱。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儿女的衣食冷暖始终是母亲最大的牵挂,天下的母亲对儿女都有一份赤城的心。

  中学语文课本中的两篇课文《母亲的回忆》《背影》,大家一定耳熟能详。

两个名篇分别寄托了朱德和朱自清对母亲、父亲的最真挚的情感,正是因为父母含辛茹苦,在儿女眼里感天动地,正是因为在儿女的心目中始终有父母,才能写出这样传世佳作,我们作为儿女的,难道不应从中获得启发?

  现实中,有些老人缺少子女的陪伴,得不到子女应有的关心和照顾,甚至衣食不保。

尽管《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第11条规定,赡养人应当履行对老年人经济上供养、生活上照料和精神上慰藉的义务,照顾老年人的特殊需要。

尽管法律规定子女须“常回家看看”,但是,在少数子女那里因为种种借口敷衍而成为干巴巴的条文,那些父母辛辛苦苦将儿女养大成人最后只能在穷困在孤独中终其一生。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

”乘父母还健在,多多的孝敬父母。

想方设法使父母“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老有所为”。

父母养我们小,我们就得养父母的老,这是天经地义的事情,也是子女应尽的义务。

为人儿女者,已经为人父母或者将来为人父母,养儿才知父母恩,知恩图报,孝老敬老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需要一代一代的传下去。

  再有几天就是母亲节,别忘了送给母亲节日的祝福,别忘了送给母亲节日的礼物,有可能的话回家看看,陪伴母亲。

“父母不图儿女为家做多大贡献”,最好的礼物不是在母亲节那一天,而是在365天的每一天都用心陪伴母亲。

  谨以此文送给自己的母亲以及天下所有的母亲,提前祝母亲们节日快乐!

(蔡正青)

  6.流动儿童也是祖国的花朵与未来

  2016-05-0710:

05 来源:

光明网-时评频道 

  作者:

龙敏飞

  流动儿童多随父母从农村来到城市寻求更好的经济条件和更好的生存环境。

而事实上,他们不但在城市面临着物质的相对匮乏,也可能面临严重的心理问题。

许多流动儿童偏居城市一隅,或因缺少关爱,或因家庭暴力等负面因素影响,他们的心仍然在社会“夹缝”中生存。

而根据全国妇联发布的《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城乡流动儿童状况研究报告》显示,全国流动儿童规模达到3581万。

(5月6日新华社)

  流动儿童,处于一个很尴尬的位置,他们进入了城市,却无法融入城市。

与城市儿童相比,他们缺少同等公平的教育机会、社会保障等福利;与留守儿童相比,他们受社会关注的程度,也远远不够。

源于此,留守儿童难以在城市形成必要的归属感,人格和智力的发展,也会受到一定的影响,家暴、辍学等现象层出不穷。

数据显示,全国14周岁以下的流动儿童,其中三成曾感到“不幸福”。

这,就是流动儿童最残酷的现状与现实。

  当下,社会上对流动儿童的关注也不是完全没有。

比如去年1月1日,最高法、最高检、公安部、民政部就联合颁布《关于依法处理监护人侵害未成年人权益行为若干问题的意见》,其中就简化了流动儿童受到虐待转移监护权所需的程序,也算是对流动儿童的一种关注。

再比如联合国大会在《儿童权利公约》中规定,国家是儿童的最终监护人。

遗憾的是,虽然中国缔约该公约已达26年之久,但我国儿童,尤其是流动儿童的安全、福利与权利,则一直没有被充分尊重。

  从表面上来看,对流动儿童的选择性忽视,源于城市承载能力有限,以及政府的公共财政有限;但从本质上来看,还是政府行动不够、作为不足。

若是真的有心,哪怕有困难,也应克服困难去解决;哪怕自己财力不够,也可以吸引与鼓励社会资本参与进来。

遗憾的是,各地政府在这些方面,似乎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行动。

进城务工人员对这个城市带来的贡献,这无需重复,那对他们的子女——流动儿童,政府部门也应给予足够的关注与重视。

  具体来说,一方面自然要谈“国家的责任”,对各级政府部门而言,科学合理地界定与承担一定的福利责任,在政策扶持、资金投入方面厘清自身职责并积极扩展流动儿童的保障体系,是其应尽的职责;另一方面,则要谈“社会的责任”,各级政府部门,还可以鼓励非营利性的民间机构设立关爱流动儿童专项计划,带给流动儿童实实在在的福利。

唯此,才是对“流动儿童”真正务实的关爱,也才不会让他们成为被忽视的群体。

  常言道,“儿童是祖国的花朵,是祖国的未来”。

显然,这里的“儿童”,应该是指所有的儿童,是不分城乡、不分区域、不分贫富的。

从这来说,流动儿童也是祖国的花朵与未来,无论是政府部门还是相关的社会机构,都应尽最大的努力与可能,去给流动儿童营造一个更加公平与公正的外部环境,如此这般,流动儿童才能更加健康地成长起来。

(龙敏飞)

  7.月入过万的“传说”与大数据思维

  2016-05-0710:

15 来源:

光明网-时评频道 

  作者:

堂吉伟德

  据记者了解,快递员的薪资由基本工资和计件工资构成。

报告显示,大部分快递员收入在“2000~4000元”。

一线城市的快递员收入相比三四线、尤其是中西部城市收入更高。

不过,即便在一线城市,“快递员月入过万”仍然是个传说。

(5月6日《成都商报》)

  月入过万,一个足以亮瞎眼的数字。

一向被人瞧不起的快递小哥,也可以“高大上”而成为高收入群体,并让很多自以为豪的群体,诸如白领或者公务员们莫名感叹,羡慕忌妒恨和矫情一番。

不过,数据可以让明一切,个案只是一种极致,整体和结构的分析,才能呈现一个群体的真实情况,从而避免收入优势被放大,而弱势的状况被人为的忽视,导致快递小哥成为“被歧视的高收入群体”。

  一边是职业性的歧视,一边是对“高收入”的聚集,“酸葡萄心理”的对比,其实是同一种心态的延续,也是既有偏见的扩展。

聚集和关注个别人的高收入,本质上还是基于利己和排他性的歧视,在潜意识中的反应则是,“快递小哥怎么可能会月收入过万”,“自己的收入是不是太低了”。

打压或者否定别人,目的还在于变相的拔高自己。

其实,就快递小哥所遭受的歧视,以及其劳动强度来说,月入过万真不应成为传说。

  这种“月入过万”的炒作,在其他行业也曾多次出现。

招拉面师月薪12000元;招公交司机月薪8000元;搬运工月薪8000元;拌凉菜师傅,月薪6000元,每周还休息4天;更不用提耳熟能详的月嫂、速递员动辄过万的收入……一度以来,大学毕业生工资低于农民工年年引发讨论,捡到一张泥瓦工的工资单,也可以令人喟叹一番……都知道国内目前缺蓝领,缺懂技术、会管理和肯吃苦的服务者,比如快递小哥或者月嫂,可真正又几个愿意改行去从事?

  蓝领们工作环境的艰苦,工作条件的恶劣,工作任务的繁重,自非个中人所能想像和承受。

江苏昆山市28万年薪难以聘请到高级电焊工,浙江杭州月薪6千元招不到合适的数控机床操作工,河北唐山月薪5千元招高级电焊工却无人应征。

物以稀为贵,月收入过万的月嫂也罢,还是略带传说的快递小哥也好,其薪酬的高低受市场的控制而非情感的左右。

不过,当服务业越来越发达,并将成为经济的绝对主导后,那么从事服务业或者制造业的蓝领们,收入与地位双提升,则是不可阻挡的趋势。

  不过现在,若不改变既有的认识,从新去审视和看待一个个新生群体,并给予其平等的对待和人格的尊重,那么就无助于实现内心的和谐,也极容易因为舆论的放大,而屏蔽了群体的弱势,从而导致判断上的偏差。

大数据时代,每个人看待问题和分析现象,都应有一定的大数据思维和习惯,通过更准确和完善的数据支撑,让自己有更全面的视觉,更精准的判断。

否则就可能失之过偏,既不利于相对方受到公平对待,又可能给自己产生习惯性的错觉。

  每个人都有“月入过万”的梦想,也有实现的种种途径,关键在于你如何看待、对待、选择与把握。

大数据之下,“快递员月入过万”还以传说的面目示人,群体性的弱势状况依然没有改变。

不过,在对其收入正名的同时,也给改善其状况找到了注脚,也为今后的努力找到了发力方向。

快递行业需要革新与进步,而我们的大数据思维和能力,同样需要得到提升,否则偏见与傲慢就会蒙蔽人的双眼。

(堂吉伟德)

  8.从阿里奇迹看“新经济实体”之力

  2016-05-0710:

03 来源:

光明网-时评频道 

  作者:

邓海建

  阿里又一次取得了超过华尔街分析师预期的增长。

5日晚,阿里巴巴集团公布了2016财年第四季度财报及2016财年全年业绩,成交额和收入双双实现强劲增长,远超市场预期,成为全球最大移动经济实体,展现了消费经济和由科技驱动的中国服务业的巨大韧性与潜力。

(5月6日《北京日报》)

  新鲜出炉的阿里财报,宣告其成为全球最大的移动经济实体。

尽管体量庞大,尽管全球低迷,但阿里奇迹还是一枝独秀、势如破竹。

  有分析师按照目前的增速预测,新财年阿里巴巴GMV有望超过瑞典的GDP,冲击“全球前20大经济体”,2020财年有望冲进“全球前15大经济体”。

乐观预言不仅是一家企业的强心针,更寓意着在“工业祛除冗余产能、消费升级迭代”的关键五年——借助互联网技术与传统经济结合,依托技术与模式创新,共同打造适应未来的“新经济实体”,已经成为值得期待的大势所趋。

  在传统经济认知范畴里,世界经济被区隔为两种基本形态:

一是实体经济,二是虚拟经济。

但这20多年来,互联网将这两种经济形态联姻在一起,形成了一种新经济实体。

还是数字更有发言权:

目前,阿里巴巴活跃着超一千万活跃商家,服务全球4.23亿消费者,平台成交额达到3.092万亿元人民币,整体规模已不亚于欧美主要发达国家全年GDP。

由此创造的直接就业机会超过1500万,带动了3000万左右的间接就业,同时带动上游制造业税收增长近1800亿元。

  阿里不是沃尔玛、不是亚马逊,它之所以成为当下中国经济的一个显著样本,在于经过这些年发展,它已从销售渠道,升级为多元化的商业基础服务,包括大数据、云计算等。

无论是“核心现金流”,抑或是“新兴引擎”,乃至“长期战略投资”,它对于当下亿万企业的启发,不仅在于不同的增长阶段、盈利曲线和现金流水平的平衡组合,更在于它证明了电子商务依然在中国发展迅猛,移动消费或成主流。

  2016年的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把“新经济”写入其中,并明确提出,当前我国发展正处于这样一个关键时期,必须培育壮大新动能,加快发展新经济。

新经济之“新”,核心要素大概有二:

技术驱动,生态繁荣。

于此基础上,做大体量,深耕品牌,都是后续的功夫。

解剖阿里奇迹这只“麻雀”,是冀望从中找到稳进的规律:

比如移动端建设,比如云计算服务,比如融资与投资……乃至于在基础的零售平台上,也链接着超千万商家,背后更有供给侧的海量厂家;而从零售到金融、保险、征信、物流等多元的产业生态圈,菜鸟网络到村淘合伙人等产业链创新,对于传统实体经济来说,亦不无价值启迪。

  在较为保守的中国式消费与较为低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