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精品导学案必修Ⅱ专题22 城市化过程与特点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解析版.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5493457 上传时间:2023-07-05 格式:DOCX 页数:36 大小:1.37M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精品导学案必修Ⅱ专题22 城市化过程与特点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精品导学案必修Ⅱ专题22 城市化过程与特点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精品导学案必修Ⅱ专题22 城市化过程与特点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精品导学案必修Ⅱ专题22 城市化过程与特点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6页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精品导学案必修Ⅱ专题22 城市化过程与特点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6页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精品导学案必修Ⅱ专题22 城市化过程与特点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解析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6页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精品导学案必修Ⅱ专题22 城市化过程与特点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解析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6页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精品导学案必修Ⅱ专题22 城市化过程与特点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解析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6页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精品导学案必修Ⅱ专题22 城市化过程与特点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解析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6页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精品导学案必修Ⅱ专题22 城市化过程与特点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解析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6页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精品导学案必修Ⅱ专题22 城市化过程与特点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解析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6页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精品导学案必修Ⅱ专题22 城市化过程与特点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解析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6页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精品导学案必修Ⅱ专题22 城市化过程与特点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解析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6页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精品导学案必修Ⅱ专题22 城市化过程与特点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解析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6页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精品导学案必修Ⅱ专题22 城市化过程与特点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解析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6页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精品导学案必修Ⅱ专题22 城市化过程与特点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解析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6页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精品导学案必修Ⅱ专题22 城市化过程与特点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解析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6页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精品导学案必修Ⅱ专题22 城市化过程与特点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解析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6页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精品导学案必修Ⅱ专题22 城市化过程与特点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解析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6页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精品导学案必修Ⅱ专题22 城市化过程与特点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解析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6页
亲,该文档总共3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精品导学案必修Ⅱ专题22 城市化过程与特点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解析版.docx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精品导学案必修Ⅱ专题22 城市化过程与特点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精品导学案必修Ⅱ专题22 城市化过程与特点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解析版.docx(3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精品导学案必修Ⅱ专题22 城市化过程与特点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解析版.docx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精品导学案必修Ⅱ专题22城市化过程与特点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解析版

1.城市化的表现、标志。

2.城市化的进程、特点及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3.使用图表资料,分析城市化的进程、特点及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一、城市化

1.概念

人口向城镇集聚和城市范围持续扩大、乡村变为城镇的过程。

2.驱动力

驱动力

含义

因素

推力(乡村)

使人群离开乡村的因素

人口增长快,对土地压力大;收入低,社会服务短缺;自然灾害等

拉力(城市)

吸引人群来到城市的因素

就业机会多,社会福利保障水准高,文化设施齐全,交通便捷

3.标志

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来表示,它体现了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4.意义

(1)带来了聚落形态的变化。

(2)带来了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价值观点等的巨大变化。

(3)是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社会进步的表现。

二、世界城市化的进程

1.一般表现

城市化水平持续提升,随时间的变化能够表示为一条稍被拉平的“S”形曲线。

2.世界城市化进程规律

(1)初期阶段:

城市化水平较低,发展较慢。

(2)中期阶段:

城市化推动很快,出现了很多城市化问题。

(3)后期阶段:

城市化水平较高,城市人口比重的增长趋缓甚至停滞。

3.世界城市化进程的差异

发达国家

起步早,水平高,进入后期阶段

发展中国家

起步晚,水平低,绝大部分处于初期阶段或加速阶段,速度快

三、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影响

有利

合理的城市化能够改善环境

不利

过快的城市化会使城市环境质量下降,甚至出现环境污染问题

不合理城市化表现

环境问题

生物的多样性减少;水质、水量和地下水运动发生变化;废渣影响土地质量;出现城市“热岛”现象,影响日照、风速、风向

大气污染、水污染、噪声污染、垃圾污染等

2.生态城市建设

(1)发展低污染的节能建筑和绿色交通,减少城市各类活动对环境的污染。

(2)使城市景观尽可能地与自然景观保持协调,建立一种良性循环。

高频考点一、城市化进程

1.世界城市化进程

从世界各国城市化进程来看,城市化水平随时间的变化可表示为一条稍被拉平的“S”形曲线,如下图所示:

2.不同国家和地区城市化差异

发达国家

发展中国家

起步时间

早晚

早(英国最早,从18世纪中叶开始)

晚(20世纪中叶以来)

原因

工业化早

国家独立较晚,工业化晚

当前速度

快慢

趋缓(甚至停滞)

原因

城市化已推动到相对成熟阶段

民族经济发展,人口增长迅速

城市人口比重

大小

大(70%以上)

小(不到40%)

原因

起步早,城市化水平高

起步晚,城市化水平低

所处阶段

后期成熟阶段

初期阶段和加速阶段

城市化表现及原因

表现

逆城市化现象

城市发展不合理

原因

人们对环境质量的要求提升,郊区基础设施完善

城市经济畸形发展,人口增长快,农村劳动力过剩

3.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再城市化的差异

郊区城市化

逆城市化

再城市化

时间

20世纪50~70年代

20世纪70~80年代

20世纪80年代以后

表现

人口由市区迁往郊区

人口由市郊迁往农村和小城镇

人口迁回市区

成因

市区人口激增、地价上涨、交通拥挤

为追求更好的生存环境

中心区开发,高科技产业、第三产业的发展

图解

例1.(2019·重庆文综)下图中的曲线示意中国、日本、意大利和法国四个国家的城镇化率变化情况,曲线上的圆点表示各国不同高铁线路开始运营的年份。

读下图,回答1~2题。

1.图中第一条高铁开始运营时,四个国家中乡村人口比重最小的为()

A.20%~30%B.30%~40%

C.40%~50%D.60%~70%

2.图中2000~2019年高铁新运营线路最多的国家在此期间()

A.工业化水准提升B.人口增长率增大

C.逆城市化现象明显D.经济发展水平最高

答案1.B2.A

【变式探究】下图为我国两省区1965年至2019年城市人口比重变化情况示意图。

读图,回答

(1)~

(2)题。

(1)下列关于辽宁、广东城市化差异及原因的叙述,准确的是()

A.辽宁省早期城市化水平高,是因其起步早,并处于城市化发展的后期阶段

B.辽宁省后期城市化发展缓慢,是因其经济衰退,城市人口数量持续减小

C.广东省城市化起步晚,是因其自然条件差,自然灾害频发,工业化水平落后

D.广东省城市化水平后来居上,主要得益于外资企业的建立和工业化的迅猛发展

(2)当前制约两省经济发展的共同因素是()

A.农村剩余劳动力不足

B.城市基础设施落后

C.国家严格的户籍制度

D.区域资源与能源短缺

解析:

(1)D

(2)D第

(1)题,广东省城市化水平后来居上,主要得益于改革开放后外资企业的建立和工业化的迅猛发展。

辽宁省早期城市化水平高,是因其起步早,但并未处于城市化发展的后期阶段;辽宁省后期城市化发展缓慢,但城市人口数量并没有减小;广东省自然条件优越。

(2)题,制约两省经济发展的共同因素是区域资源与能源短缺,广东本地资源和能源短缺,而辽宁因为资源和能源开发时间过长,区域资源和能源也出现短缺现象。

辽宁剩余劳动力充足;广东城市基础设施完善;户籍制度不是制约两省经济发展的共同因素。

高频考点二世界城市化进程的空间差异

例2.(2019·广东文综)下表为“2009年四个国家的人口数及百万人口以上大城市人口占本国人口比重统计表”。

由此可判断该年()

国家

中国*

印度

德国

美国

人口数/百万人

1338

1155

82

307

比重/%

17

13

8

45

*未含台湾省统计数据。

A.中国的城市化水平已经明显超过了德国

B.中国百万人口以上大城市数量比德国少

C.中国百万人口以上大城市人口比美国少

D.中国百万人口以上大城市人口比印度多

答案D

高频考点三、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的主要措施

(1)建立卫星城,开发新区:

控制城市中心区的规模;建立与城市经济相适合的城市发展机制;向郊区分散人口和工业,建设卫星城。

(2)实行合理规划,改善城市交通和居住条件:

对城市实行功能分区,妥善安排各种用地的相对位置;对工业企业合理布局,适当分散污染源;改善交通和住房条件。

例3.(2019·安徽文综)下图表示某市2003~2019年土地利用面积变化情况。

完成1~2题。

1.据图推测,2003~2019年该市()

A.退耕还林,林地面积持续增加

B.围湖造田,水域面积持续减少

C.水土流失,未利用地面积持续增加

D城市扩张,耕地面积持续减少

2.该市建设用地的变化可能导致()

A.地表径流下渗量增加

B.居民平均通勤距离缩短

C.城市“热岛”效应增强

D.生物多样性增加

答案1.D2.C

【变式探究】下图为同一降水过程形成的自然状态的洪水过程线、自然状态的地下径流过程线、城市化后的洪水过程线和修建水库后的洪水过程线示意图。

读图,完成

(1)~

(2)题。

(1)人类活动影响下形成的洪水过程线有()

A.①和②B.②和③C.①和③D.②和④

(2)防治城市内涝的措施有()

A.兴建污水处理厂B.建设绿色屋顶

C.增强道路建设D.完善排水系统

【答案】

(1)C

(2)D

高频考点四、城市化进程图的判读

城市化进程示意图是利用不同的统计图示,对城市发展过程中不同阶段的特征实行描述,展示城市发展形成过程,主要考查同一地区城市发展的不同阶段及不同地区城市化的差异。

图1城市人口比重变化统计图

图2某区域城镇发展过程示意图

图3某城市群发展示意图(阴影表示城区范围)

图4某城市不同时期人口密度变化示意图

【方法技巧】

城市化进程图(如图1)反映某地城市化水平随时间的变化,判读曲线图时注意根据转折点划分阶段,借用数字的斜率判断城市化速度的快慢,结合社会经济发展分析其原因。

区域城镇发展过程示意图(如图2)综合反映该区域城镇各要素的发展变化。

判读时要从用地规模、城镇等级、数量、交通线路、功能区分布等方面找出其发展变化,预测可能出现的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措施。

这类图示一般设置三类问题:

一类是判断城市化进程的特点。

从图中直接判断城市化的特点,一般从四个方面分析:

注意观察城市面积,即城市规模的变化(如图2);注意观察城市数量的变化;注意结合图例等信息,观察城市人口的变化(如图1);是否形成城市带(如图3)等。

二类是判断城市化进程及阶段。

根据图示中的城市化发展进程中体现出的一些明显的特征,能够判断城市化的阶段及进程。

根据人口密度的变化,判断城市化进程,如图4中城市化进程为a-c-d-b。

根据城市人口比重,判断城市化阶段,如图1中右图E到F阶段,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下降,可判断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三类是判断城市化的地区差异。

城市化存有地区差异,要把握不同地区的特征实行判断,发达国家和地区城市化水平高,发展速度慢;发展中国家城市化水平低,发展速度快。

例5.下图表示安徽省1985~2019年就业结构与城镇人口比重变化。

2005年以来,安徽省城市化处于()

A.初期阶段B.中期阶段

C.后期阶段D.逆城市化阶段

【变式探究】城市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表现和必然结果。

下图是某地区A、B两个城市化发展过程示意图。

分析A、B两城市发展演变过程,回答下列问题。

(1)指出阶段Ⅱ中,A、B两城市化处于什么阶段?

(2)分析阶段Ⅲ中,A、B两城市化的特点。

答案:

(1)郊区城市化。

(2)城市沿河流延伸;城市面积持续扩大;A、B两城市相连,形成城市带。

(2019•海南卷)职位平衡是指城市在规模合理的范围内所提供的就业岗位数量与该范围内居民中的就业人口数量大致相等,且绝大部分有工作的居民能够就近工作。

通常用职住比来评价一个地区的职住平衡状况,计算公式为:

职住比=就业岗位数量/居民中的就业人口数量。

图2是2019年北京环线之间职住比分布图。

据此完成10—12题。

10.相比较来说,北京职住最为平衡的区域在

A.二环与三环之间B.三环与四环之间

C.四环与五环之间D.五环与六环之间

11.20世纪80年代以来,北京环线间职住比差异逐渐增大,导致就业人群的

A.平均居住成本上升B.平均出勤距离增加

C.平均经济收入增加D.平均通信费用增加

12.针对环线间职住比差异增大带来的问题,北京宜采取的应对措施是

大力发展快速交通

郊区兴建大型住宅区

部分产业迁至郊区

提升郊区产业集聚度

A.

B.

C.

D.

【答案】10.C11.B   12.A 

【解析】10.根据职住比的计算公式,职住最为平衡时,也就是职住比在1.00附近。

细读图例,北京职住最为平衡的区域在图中0.95-1.00和1.00-1.15,即四环与五环之间。

故选C。

11.20世纪80年代以来,北京经济飞速发展,人口和产业向市中心集聚,因为市中心地价高、交通通达度高,形成典型商业区。

因为城区出现各种城市问题,人口开始向市中心外迁移,环线间的职住比差异持续增大,但产业多数在市中心,所以就业人群的出勤距离逐渐增加。

故选B。

12.分析得出,北京环线职住比差异增大,说明产业集中在城区,人口居住在外围,就业人群平均出勤距离增加,带来比如交通拥挤等问题。

所以采取应对措施有大力发展快速交通、或者把产业迁移到郊区,减少就业人群出勤距离,缓解交通拥挤等。

故选A。

【考点】城市化与城市问题。

(2019•江苏卷)图7为某城市功能分区示意图。

读图回答2019题。

13.图7中最有可能是住宅区的是

A.①B.②C.③D.④

14.沿甲-乙方向,气温、地租变化趋势曲线最有可能的

【答案】13.A14.C

【考点】城市的功能分区,城市的影响。

(2019•上海卷)(十二)海港城市秦皇岛市为响应北京城市功能的拓展,调整城市空间布局,致力于发展成为北京的又一出海大通道。

23.在城市空间布局调整中,秦皇岛市依托海岸线打造由北向南延伸的城市发展轴。

这样做是为了

A.扩大城市土地面积B.优化城市生态环境

C.传承悠久历史文化D.发挥自然环境优势

24.秦皇岛市将玻璃制品制造、食品加工、金属冶炼等企业从沿海向中部发展轴转移。

这样做的作用主要是

A.转移企业污染空间B.优化城市功能分区

C.调整第二产业结构D.扩大农业用地范围

【答案】23、D24、B

【考点】考查城市功能区建设。

(2019•上海卷)(九)黄浦江笑迎米奇,迪士尼情牵金猴。

17.上海迪士尼乐园融入了中国风,例如,某些墙面饰有中国12生肖的马赛克壁画。

这表明商业服务会越来越考虑

A.客户的消费水平B.地域的文化元素C.服务的专业水平D.地区的自然资源

18.迪士尼耗费巨资,在乐园中配置了很多自动化的服务设施。

例如,在花车巡游沿线的路灯内设置了探测装置,其能够根据巡游队伍表演节目的变化自动选择播放合适的音乐。

这反映未来的商业服务中某些因素可能越来越重要,这些因素包括

①员工素质②科学技术③资本投入④客户需求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

【答案】17、B18、C

【解析】17.迪士尼是美国文化的主题乐园,在上海建迪士尼且装饰中国风格12生肖壁画,体现了商业服务要考虑地域文化元素。

B准确。

18.自动化的服务设施需要较大科技和资本的投入;与员工素质、客户需求无关。

C准确。

【考点】考查地域文化及区位影响。

(2019•上海卷)(六)“海绵城市”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下雨时蓄水,需要时“放水”。

11.上海建设“海绵城市”,除能够提升地下水位外,对地理坏境产生的影响还有

A.增强城郊间热力环流B.防止海水倒灌C.减缓地面沉降D.减弱酸雨污染

12.上海建设“海绵城市”能够采取的措施之一是

A.退耕恢复湿地B.铺设防渗路面C.完善排水系统D.增加绿地面积

【答案】11、C12、D

【考点】考查水循环知识。

(2019•天津卷)读图文材料,回答6-7题。

地租是城市各种环境因素在经济上的综合表现,图4显示了某市中心城区地租从中心向边缘递减的变化趋势,因为环境质量、基础设施等因素的不同,城市不同方向的地租变化水准存有差异。

6.符合图中该城区实际情况的表述是

A.北部地区的地租梯度,总体大于南部地区

B.地租相同的区位,西南方向距离市中心最近

C.西北方向地租等值线稀疏,表示该方向交通设施较好,

D.东南方向地租等值线密集,表示该方向空气质量较好

7.该市规划在甲地建设产业园区,最适宜的是

A.电子信息产业园区B.钢铁工业产业园区

C.航空航天产业园区D.汽车工业产业园区

【答案】6.C7.A

【解析】6.读图可知,北部地区的地租梯度总体小于南部地区;地租相同的区位,东南方向距离市中心最近;西北方向地租等值线稀疏,表示该方向交通设施较好;东南方向地租等值线密集,表示该方向环境质量和基础设施较差,该方向地租下降速度快,空气质量相对较差。

7.甲地位于城市的西北方向,位于冬季风的上风向,钢铁工业大气污染严重,不适宜布局在盛行风的上风地带;甲地是离市中心距离相同,地租水平最高的地区,说明环境质量、基础设施条件好,最适宜布局电子信息产业;航空航天和汽车工业产业园占地面积大,应该布局在地租相对低的地方,而甲地地租成本相对较高。

【考点】城市地租和城市产业布局。

(2019•天津卷)阅读图文材料,回答1-4题。

在天津市南部地区发现的贝壳堤,是贝壳及碎屑物受潮水搬运,在海边经较长时期堆积而形成的垄岗,能够作为当时海岸线的标志。

4.图2所示甲地比周边地区气温高的最主要原因是

A.海拔高度低B.降水少C.人口密度大D.距海远

【答案】C

【考点】海岸线变化、降水和气温的成因。

(2019•北京卷)城市居民往返于居住地和各功能区之间所耗费的能量总和,即出行能耗。

图7示意某大城市居民月出行次数与出行能耗的组合关系。

读图,回答第11题。

11.据图推断

A.甲区多公共服务设施,靠近住宅区B.乙是位于郊区的高新技术产业园区

C.丙区商业网点等级低,服务半径小D.丁为中心商务区,能耗昼夜差异大

【答案】B

【解析】仔细读图,甲区出行能耗高、出行次数少,不可能是公共服务设施,A错;乙区出行能耗高、出行次数多,可能是位于郊区的高新技术产业园区,B对;丙区出行能耗低、出行次数少,不可能商业网点等级低,C错;丁地出行能耗低、出行次数多,可能为中心商务区,但城市居民往返于居住地和中心商务区之间所耗费的能量总和昼夜差异不大,D错。

答案选B。

【考点】城市功能区布局。

(2019•新课标Ⅰ卷)自20世纪50年代,荷兰的兰斯塔德地区经过多次空间规划,形成城市在外,郊区在内的空间特征:

该区中间是一个接近3000平方千米的“绿心”——乡村地带;四个核心城市和其他城镇呈环状分布在“绿心”的周围,城镇之间设置不可侵占的绿地,四个核心城市各具特殊职能,各城市分工明确,通过快速交通系统连接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城市群,近20年来,该地区城镇扩展水准小,基本维持稳定的城镇结构体系。

据此完成4-6题。

4.兰斯塔德地区通过空间规划,限制了该地区各核心城市的

A.服务种类B.服务等级C.服务范围D.服务人口

5.兰斯塔德空间规划的实施,显著促动该地区同类产业活动的

A.技术创新B.空间集聚C.市场拓展D.产品升级

6.兰斯塔德空间规划的实施,能够

A.提升乡村人口比重B.降低人口密度

C.促动城市竞争D.优化城乡用地结构

【答案】4.A5.B6.D

【考点】城市化和城市规划。

(2019•新课标Ⅲ卷)与2019年相比,2019年上海市的常住人口减少了10.41万人,外来常住人口更是减少了14.77万人,这是近20年首次出现的人口负增长,调查发现减少的外来常住人口主要流向上海周边的中小城市,上海市已制定“十三五”期间人口增长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的策略。

据此完成4-6题。

4.导致2019年上海市外来常住人口减少的主要原因是近年来上海市

A.产业转型升级B.食品价格大增C.环境质量下降D.交通拥堵加重

5.上海市减少的外来常住人口多流向周边中小城市,主要原因是这些中小城市

①服务设施齐全②承接了上海市转移的产业③适宜就业机会多④生态环境好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

6.今后,上海市引进产业从业人员将主要分布在

A.资源密集型产业B.劳动密集型产业

C.资金密集型产业D.知识密集型产业

【答案】4.A5.C6.D

【考点】城市化的进程。

(2019•江苏卷)28.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3分)

材料一“候鸟式”养老是当今兴起的一种新型养老模式。

很多北方老年人选择冬季到南方的城市居住、旅游,北方天暖后再回到原地居住。

材料二近年来老钢铁工业城市攀枝花已成为我国冬季养老的热点城市之一。

2019年来此过冬养老人结合数近10万,攀枝花正在实现由“钢城”向“阳光花城”的转型。

材料三图16为四川省攀枝花市区位示意图,表1为攀枝花气温、降水资料。

(1)攀枝花发展成为“钢城”的有利条件是、;作为其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问题主要有、。

(4分)

(2)攀枝花成为“候鸟式”养老目的地的有利气候条件是、;此外,其他地理原因有、、。

(5分)

(3)大量外来人口对“阳光花城”兴起有哪些积极影响?

(4分)

【答案】

(1)煤铁资源丰富交通便利(水源充足)经济增长乏力产业结构单一环境污染严重

(2)冬季气温较高晴天多,光照充足交通便利环境优美旅游资源丰富

(3)促动房地产、旅游、养老服务等产业发展促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带动当地的消费,促动经济发展促动生态环境改善促动多元文化交流

【考点】工业区位和人口迁移

(2019•上海卷)(十八)城市化与产业结构升级在区域发展中相伴而行,城市化率、产业结构式城市与区域发展的重要标志。

读图文资料,回答问题。

(18分)

材料一:

2019年崇明农业总产值中传统种植业占51.88%,种植业以农户家庭经营为主。

工业以传统工业为主,主要部门为黑色金属、机械和纺织,占重点骨干企业的70%,且主要分布于各个乡镇,布局零散。

材料二:

2019年,崇明县GDP仅占上海全市GDP的1.2%。

产业比重

从业人员比重

崇明

全国

崇明

全国

第一产业

9.40

10.08

37.90

33.60

第二产业

53.10

45.27

16.30

30.30

第三产业

37.50

44.65

45.80

36.10

39.概括2019年崇明城市化率特点。

(1分)

40.据表中数据,分别归纳2019年崇明三大产业的特点。

(3分)

41.分别说明2019年崇明第一、第二产业对其城市化发展的影响,并分析原因。

(8分)

42.上海市《崇明生态岛建设纲要》提出2020年崇明城市化率要达到70%。

对此有专家建议,崇明应大力发展以现代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并以此作为城市化建设的强劲动力。

评价这个建议的合理性。

(6分)

【答案】

39、2019年崇明城市化率低于全市和全国平均水平。

40、第一产业:

产值比重低于全国平均值,但从业人员比重却高于全国平均值。

第二产业:

产值比重高于全国平均值,但从业人员比重却低于全国平均值。

第三产业:

产值比重低于全国平均值,从业人员比重也低于全国平均值。

41、第一产业,影响:

崇明第一产业滞留的农业劳动力过多,影响了第一产业劳动力的转移,不利于城市化的发展。

原因:

以种植业为主,规模小,效率低,难以为城市化提供充足的剩余劳动力。

第二产业影响:

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吸纳水平偏弱,即工业化对城市化发展虽然有一定的拉动作用,但拉动作用还不够强。

原因:

(1)以传统产业、乡镇企业为主;

(2)布局零散,集聚水准较低,规模小。

所以,第二产业对剩余劳动力的吸纳水平偏弱。

42、通常,三大产业中,第三产业对剩余劳动力的吸纳水平最强;崇明的第三产业不强,发展空间很大;发展以现代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既能够促动崇明的经济发展和加速城市化进程,也能够有效地保持崇明优良的生态环境,兼顾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经济效益。

所以这个建议是积极的、合理的。

(3)2019年崇明农业总产值中传统种植业占51.88%,种植业以农户家庭经营为主,崇明第一产业从业人员比重大,即是滞留的农业劳动力过多,影响了第一产业劳动力的转移,不利于城市化的发展。

2019年崇明工业以传统工业为主,乡镇企业为主;主要部门为黑色金属、机械和纺织,占重点骨干企业的70%,且主要分布于各个乡镇,布局零散,集聚水准较低,规模小。

第二产业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吸纳水平偏弱,即工业化对城市化发展虽然有一定的拉动作用,但拉动作用还不够强。

【考点】考查区域经济发展。

(4)三大产业中,第三产业对剩余劳动力的吸纳水平最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