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外古诗.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5497128 上传时间:2023-07-05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37.4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课外古诗.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课外古诗.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课外古诗.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课外古诗.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课外古诗.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课外古诗.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3页
课外古诗.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3页
课外古诗.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3页
课外古诗.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3页
课外古诗.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3页
课外古诗.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3页
课外古诗.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3页
课外古诗.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3页
课外古诗.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3页
课外古诗.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3页
课外古诗.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3页
课外古诗.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3页
课外古诗.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3页
课外古诗.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3页
课外古诗.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3页
亲,该文档总共2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课外古诗.docx

《课外古诗.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课外古诗.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课外古诗.docx

课外古诗

课外古诗

过故人庄

一、教学目标:

1、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古诗。

2、借助朗读、想象感悟诗中田园生活的优美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3、通过学习这首诗,感受朋友之间聚散两依依的浓浓情谊,激发学生珍惜人间友谊的美好。

二、重点难点:

1、感悟诗中田园生活的意境。

2、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步骤:

(一)揭题解题,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喜欢古诗吗?

古诗中有很多表现朋友之间深情厚谊的,你能不能背诵一句这样的诗句?

2、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写朋友之间真挚友情的古诗——孟浩然的《过故人庄》。

(板书)

3、说说对作者的了解,教师补充。

孟浩然(689——740),湖北襄樊人,唐代山水田园派诗人代表之一,与王维齐名,著有《孟浩然集》,生活在盛唐开元年间,当时社会安定,经济繁荣政治清明。

诗人一生没有作过官,基本上过着隐居生活,早年主要在家闭门苦读,四十岁时,来到长安,渴望出仕,但长安之行,求官失败,除赢得诗坛盛名之外,失意而归。

其诗风平易清淡,有超妙之趣。

4、“过故人庄”是什么意思?

明确:

过:

拜访,故人:

老朋友。

到村庄拜访老朋友。

这首诗是他隐居在鹿门山时,被一位朋友邀请到家中作客时,写了这首诗。

(二)朗读全诗。

1、诗歌最重要的学习方法是朗读。

下面请同学们打开书,自由练习读诗,要求读准字音,通通诗句,读到自己满意为止。

2、学生练读。

3、检查学生自读情况。

教师指导朗读:

读文言诗词,重要的是吟读。

吟读,是按照诗的个性来读,按照自己的体会来读。

要读得比较慢,有时候有拖音。

4、听录音。

5、学生大声自由吟读《过故人庄》。

6、齐吟全诗。

教师随机点拨读法,如:

后一句是相邀,要读慢一点,读得意味深长。

(三)译读全诗。

师导:

读得好,朗读就实行到这里。

下面实行译读。

(板书:

译读)大家不要以为“译”很容易,老师给你们出个难题,什么叫译读呢?

以诗译诗,译出来的现代文也要有点韵脚,也要像一首诗。

下面请同学们做一下“预备动作”,将这首诗的注释好好读一下,然后根据注释口头翻译课文。

1、教师示范,学生注意对“押韵”的处理:

“故人具鸡黍。

”老朋友准备了丰盛的饭菜。

“邀我至田家。

”邀请我来到秀美的田家。

2、学生们各自实行译读活动。

建议:

翻译的时候,将“家”、“斜”、“麻”、“花”用来押韵,但不一定用这几个字,“家”、“花”能够用,中间“斜”和“麻”怎样翻译押韵,第四句和第六句怎么翻译,想一想,把这两个问题解决了,就能够以诗译诗了。

3、教师吟读一句,学生译读一句。

明确:

绿树村边合——村外绿树环绕。

青山郭外斜——村外远处有青青的山崖。

开轩面场圃——打开窗户面对场圃和莱园。

把酒话桑麻——边喝酒边谈论着庄稼。

待到重阳日——等到重阳节的那一天。

还来就菊花——再来赏菊和喝酒吧。

(四)背读全诗。

师导:

以诗译诗能够培养同学们的情味。

好,下面一个学习环节是背读。

(板书:

背读),背呢,也不能让你们轻易过关,先提一个问题。

这首律诗每一联都写什么?

同学们想一想,商量一下。

1、学生商量、讨论,准备回答。

2、交流:

首联写作客原因,颔联写旅途见闻,颈联写到农家作客,尾联写作客的留恋。

本诗着力描写了农家生活的朴实与故人的热情,表达了诗人对淳朴的田园生活的热爱,以及对朋友情谊的重视。

3、根据这种思路,背诵这首诗。

4、学生齐声背读。

(五)说读全诗。

师导:

下面我们要实行说读。

(板书:

说读)说读是对诗人说话,就是把诗意扩展开来,在原诗句的基础上增加很多自己描写的内容,然后对诗人说。

比如:

“故人具鸡柔,邀我至田家。

”诗人啊,老朋友准备了饭菜,还冒着热气,邀请你到山水如画的田园乡间作客。

这就要有丰富的想像。

1、同学们分小组说读《过故人庄》,每一个小组就只说读一联。

2、每小组分别选派一名代表说读。

教师吟读,学生代表说读。

参考: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诗人啊,一棵棵茂盛的绿树把村子围了一个圈,小鸟展开翅膀在蓝天中飞翔,亮着自己清脆的喉咙,欢快地歌唱着,一只大公鸡在悠闲地漫步,村外有青青的山峰斜立着。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诗人啊,你轻轻地打开窗户,一缕暖和的阳光照.在窗子上,空旷的打谷场上,不时走过大公鸡,菜园里蝴蝶在飞翔,花儿把菜园子装扮得那么美丽,你手里拿着酒杯,在和朋友畅谈今年的好收成。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诗人啊,喝着谈着,谈到以后的生活,可能是诗人说了一句,到九九重阳那一天,我再来喝菊花酒吧。

这话说得好直率,犹如儿童般天真。

也可能是主人说了一句,到重阳节这个天,再邀你来喝酒赏菊吧。

这话说得好真诚,细心而热情的主人一定想到了:

到那时篱菊已开,又别有一番悦目的情趣了。

3、师总:

对诗人说话特别有趣,能够让我们神思飞越。

(六)课堂小结:

同学们,我们这个节课实际上是一节学法课。

老师给它取了个名字:

一诗四读。

(板书:

一诗四读)以后你们也能够用这种方法来读古诗。

这是文言诗词的一种学法。

(七)作业:

孟浩然的这首诗,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请你根据对这首诗的理解画一幅画,或用第一人称写一篇优美散文。

龟虽寿

一、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对祖国古代文化的兴趣。

2.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3.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

(1)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2)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难点:

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三、教学方法:

诵读、赏析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把汉代人的思想禁锢了三四百年,弄得汉代文人不会写诗,只会写那些歌颂帝王功德的大赋和没完没了地注释儒家经书,真正有感情,有个性的文学得不到发展。

直到东汉末年天下分崩,风云扰攘,政治思想文化发生重大变化,作为一世之雄而雅爱诗章的曹操,带头叛经离道,给文坛带来了自由活跃的空气。

他“外定武功,内兴文学”,身边聚集了“建安七子”等一大批文人,他们都是天下才志之士,生活在久经战乱的时代,思想感情常常表现得慷慨激昂。

这种充满激情诗歌所表现出来的爽朗刚健的风格,后人称之为“建安风骨”,曹操是最突出的代表。

千百年来,曹操的诗就是以这种“梗慨多气”风骨及其内在的积极进取精神,震荡着天下英雄的心灵。

也正是这种可贵特质,使建安文学在中国文学史上闪灼着夺目光彩。

(二)文学常识了解

(1)作者及写作背景简介

曹操字孟德,沛国游县(今安徽省亳县)人。

东汉末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是一位颇有作为的政治家。

他20岁时举孝廉,除洛阳北部都尉,后迁顿丘令。

据《曹瞒传》云:

“太祖初入尉廨,缮治四门。

造五色棒,悬门左右各十余枚,有犯禁者,不避豪强,皆棒杀之。

”后任济南相,辖十余县。

其时“长吏多阿附贵戚,赃污狼藉”,曹操到任后立即“奏免其八”,并“禁断淫祀”,使社会风气大大好转。

35岁时被征为典军校尉,次年参加讨伐董卓的斗争。

建安元年(196)迎献帝迁都许昌,受封为大将军兼丞相,开始掌握中央大权。

当时全国处于大分裂局面,各地军阀拥兵自立,互相攻打不停。

从这时起他用了整整11年时间,逐步消灭了吕布、袁绍等割据势力,基本上统一了北方。

这首诗即写在他平定乌桓叛乱、消灭袁绍残余势力之后,南下征讨荆、吴之前。

(2)作品简介;

本首诗选自《乐府诗集》,是《步出复门行》中最后一章。

《步出夏门行》用乐府旧题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气魄雄伟,慷慨悲凉,对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也有所反映。

(三)诗歌赏析

1、多种形式朗读

2、赏析

(1)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

神龟:

传说中的一种长寿龟竟时:

终了的时候

腾蛇:

传说中的一种能兴云驾雾的蛇

神龟,语出《庄子•秋水》:

“吾闻楚有神龟,死已三千岁矣。

”腾蛇,语出《韩非子•势难》:

“腾蛇游雾。

意思是神灵的龟虽然是长寿的动物,但也有死亡的时候,腾蛇虽能兴云驾雾,最终也会死亡后化为灰尘。

这两句以神龟和腾蛇为喻,借神龟腾蛇起兴,极言人的寿命有限。

”这四句的言外之意是,像神龟和腾蛇这样的神物都不能不受自然规律的限制,更何况人呢!

但诗人这样说,用意是积极的,即要求自己利用这短暂的生命建功立业,不要虚度一生。

说明作者明知人的寿命终有期限,而任何英雄也难免要死,但他丝毫不所以而颓丧。

(2)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骥(jì):

良马,千里马枥(lì):

马槽

烈士:

这里指有雄心壮志的人暮年:

晚年

意思是千里马老了,伏在马槽里,但它仍旧有驰聘千里的雄心。

有雄心壮志的人虽到晚年,更应该“老当益壮”,不放弃自己的理想。

这四句表达了诗人为统一全国而继续奋斗的雄心壮志,是全诗的核心。

诗人写此诗时已53岁,故以“老骥”自况,又称“暮年”,但他还要继续奋斗,所以又说“志在千里”“壮心不已”。

他的“志”,就是要统一全国。

这正如三年后他在《让县自明本志令》中所说:

“设使国家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江湖未静,不可让位”。

他认为统一全国是符合历史需要的,决心为此奋斗终生。

(3)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治之福,可得永年。

盈,满,引申为“长”。

缩,亏,引申为“短”。

但,只。

养怡,调养身心使之和乐。

永,长、久。

意思是人的寿命的长短,不完全决定于天。

只要保持身心健康,就能保持长寿。

对事在人为抱有信心和乐观精神。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是针对一般人的观点说的,曹操曾自称他“性不信天命”,这句话其实也是对“天命”的否定,说明人在自然规律面前也不是完全无能为力的。

下文接着就说“养怡之福,可得永年”,认为身心修养得法,就能够延年益寿。

但养治之福不是无所事事,坐而静养,而是要有永不停息的理想追求和积极进取的精神,永远乐观奋发,自强不息,保持思想上的青春。

这四句呼应诗的开头,在承认寿命有限这个客观事实的前提下,强调发挥人的主观作用,反映了诗人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4)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这是配乐时加上去的。

这首诗指出生命是有限而宝贵的,所以人们理应持续地发扬积极进取的朝气建立功业。

在结语中,作者还指出事在人为,命运能够改变。

这种积极奋发、老当益壮的精神是很可贵的。

3、诗歌表现的思想感情

表现了诗人不甘衰老和寿命不全由天决定、主观努力也起作用的积极奋发的精神。

1、知识:

背诵这首诗;理解诗的意境。

2、能力:

诵读水平;联想,想象水平。

3、德育:

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河山;陶冶美的情操。

4、重点目标:

背诵此诗。

5、目标难点:

理解诗的意境。

二、教学过程

(一)查上首诗的默写。

(二)背景和作者简介:

(见注释206页⑥)

(三)齐读本诗二遍。

(四)理解此诗的意境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首句“清晨”二字点明出游的时间和地点。

诗人一大早就“入古寺”,可见他对这块佛教圣地的向往之切。

下句紧扣“清晨”描绘出这座寺院的全境:

初升的太阳,正照着寺院中高耸的树林。

“古寺”“高林”突出了破山寺的幽雅和宁静。

“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这个联诗人抓住寺中独特的景物,形象地描绘了山寺幽深、清寂的景色。

“竹径”,竹林丛中小路。

“幽处”幽静的地方。

“禅房”僧侣们的住所。

“花木深”,指禅房深藏在花木丛中。

这两句用语精当,意境幽邃,成为历史读者赞赏的名句。

“竹径通幽处”,有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和联想,去描述诗意的书作“曲径通幽处”。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这个联紧承上联,进一步渲染了僧房幽深、清寂。

“山光”山中的景色。

“悦”,用作动词,使……欢悦。

“空人心”,使人心中的杂念消除。

“空”,消除。

形容词用作动词,“使……空”。

上句表面上是写山光使飞鸟也怡然自乐,实际上,鸟的怡然自乐是诗人心情愉悦的反映。

下句写人心对潭影而空,既是诗人表达了宁静的内心感受,也隐约流露了对现实的愤慨和反感。

这两句诗以动显静,因景生情,含蓄隽水。

以上四句诗人抓住山寺中独特的景物,使用了以静显静,以动显静的表现手法,塑造了一个幽深静寂、安祥和平、自然高远的境界。

“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

”尾联是上一联的补充,进一步以钟磬音响轻轻回荡,以动显静,映衬山寺万俱寂的宁静气氛。

“万籁”,指自然界万物发出的各种声响。

“俱”,都,全部。

“寂”,寂静,没有声音。

成语“万籁俱寂”出于此句。

“磬”,是石或玉制的打击乐器。

和尚在念经或实行其它宗教活动时,都用敲钟和击磬表示开始和结束。

小结:

这首诗以凝炼简洁的笔触描写了一个景物的独特、幽深寂静的境界,表达了诗人游览名胜的喜悦和对高远境界的强烈追求。

全诗层次分明,意境幽深,寓意含蓄,简洁明净,感染力强。

由本诗演化出的成语“曲径通幽”“万籁俱寂”,沿用至今。

(五)背诵这首诗。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浣溪沙

学习目标:

1背诵诗词

2.诗歌写景的目的:

寓情于景,为抒情铺垫

教学过程:

导语:

在中华民族的艺术宝库中有两朵奇葩——唐诗和宋词。

(板书)今天我们就来学一首唐诗一首宋词。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一,诗歌文体知识:

诗歌分为四句是绝句,八句是律诗。

诗句以写景、叙事、抒情为主。

二、作者及背景见书中注释

三、读:

听范读,正字音,注意语速,语调,节奏(听一遍,跟读两遍,自读两遍)

三、诗歌鉴赏

1.标题:

闻:

听说

左迁:

迁,调动官职,一般是升官;古人以右为尊,左迁就是降职

寄:

寄给

2、1.第一句写了哪些事物?

(写景句)它们的作用?

——杨花,子规的啼鸣(不是子规)。

师补充:

杨花是柳絮,子规的啼鸣哀转凄切。

作用:

(1)点明时令:

暮春时节

(2)渲染气氛:

黯淡、凄楚的气氛

杨花:

漂泊不定,如友人的身世;

子规啼鸣:

离愁别恨,与友人分离的痛苦

(3)烘托心情:

痛苦,痛惜,悲痛

3.这句景物描写中含有作者怎样的感情?

——对友人遭遇的同情,对友人离别的痛苦——景中含情,融情入景

4.写景的目的:

一般诗文,写景的目的,基本上都是为了抒情,绝绝大部分景物描写本身,

杨花落尽子规啼,

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

随风直到夜郎西!

树上杨花落尽,杜鹃在不停地啼叫,

听说你被贬到龙标去了,一路上要经过辰溪、酉溪、巫溪、武溪和沅溪;

让我把为你而忧愁的心托付给天上的明月吧,

伴随着你一直走到那夜郎以西!

这首七绝,是李白写给他的好友王昌龄的,王昌龄左迁龙标并不是因为什么重大问题,而仅仅因为生活小节不够检点。

在《芙蓉楼送辛渐》中,王昌龄也对他的好友说: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即沿用鲍照《白头吟》中“清如玉壶冰”的比喻,来表明自己的纯洁无辜。

李白在听到他不幸的遭遇以后,写了这个首充满同情和关切的诗篇,从远道寄给他,是完全能够理解的。

这是一首短短四句的抒情短章,感情的分量却相当沉重。

1、首句便择取两种富有地方特征的事物(杨花、子规),描绘出南国的暮春景象,烘托出一种哀伤愁恻的气氛。

“杨花落尽”写出了春光消逝时的萧条景况。

杜鹃泣血悲鸣,进一步渲染环境气氛的黯淡,凄楚。

杨花即柳絮。

子规是杜鹃鸟的别名,相传这种鸟是蜀王杜宇的精魂所化,鸣声异常凄切动人。

读了开头两句诗,人们不难想象出:

寄游在外的诗人,时当南国的暮春三月,眼前是纷纷飘坠的柳絮,耳边是声声子规鸟儿的悲啼,此情此景,已足以使人心生悲凉,更何况又传来远方老友的不幸遭贬的讯息,又怎让人不为友人担心、忧愁?

2、次句“闻道龙标过五溪”,描写王昌龄\\\'左迁\\\'赴任路途险远,内心凄楚更兼环境萧凉,更显出李白对诗友远谪的关切与同情。

3、这起首二句的作用:

它既写了时令,也写了气氛,既点明题目,又为下二句抒情张本。

4、“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是寄情于景,对诗友实行由衷的劝勉和宽慰。

意思是,我将自己对你的一片情思寄与明月,希望这千里共有的明月光带着我的思念随你直到你远谪的偏远之地,聊慰你孤寂的身影。

5、三、四句紧承上文,集中抒写了诗人此时此地的情怀。

句中“愁心”二字既有对老友遭遇的深刻忧虑,也有对当时现实的愤慨不平,有恳切的思念,也有热诚的关怀。

(借明月以抒发旅思乡愁怀旧念远的感情,这种联想和表现手法在李白以前的诗作中便不止一次地出现过。

鲍照诗:

“三五二八时,千里与君同。

”汤惠休《怨诗行》:

“明月照高楼,含君千里光。

”南朝乐府《子夜四时歌》中也有“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之句。

但拿它们和李白这两句诗相比,李诗能够说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

前代诗人还仅仅在看到明月之后联想到异地的亲友或进而想托明月寄去自己的一片深情,而李白在这里不但要托月寄情,而且要让明月作为自己的替身,伴随着不幸的友人一直去到那夜郎以西边远荒凉的所在。

练习题

1、“左迁”一词的意思是。

2、“杨花落尽子规啼”,杨花落尽,子规啼叫,诗人撷取这两种景物加以描写,既点明了作诗时间,又采用手法,抒发了。

3、对“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A、作者将“愁心”形象地寄给“明月”,随朋友直到僻远之地。

B、朋友被贬僻远之地,诗人用夜郎之名,使人联想古夜郎国,以见其边远。

C、诗人同情友人的不幸遭遇,把“愁心与明月”一起寄给身处夜郎的友人。

D、这是一种艺术想象,最能体现诗人内心同情的深切和真挚。

4、诗歌中寓情于景是一种较为常见的表现手法,“杨花落尽子规啼”这句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

5、请对“我寄愁心与明月”这句诗从修辞和作者情感表达两个角度作简要赏析。

6、首句中两种景物的描写,既点明了节令是,又含有

7、三、四两句抒情,使用,表达了。

8、古人论诗有云:

“一切景语皆情语”,意即描写景物也是为了抒情。

李白诗中可为例的一句是:

9、表现对远方朋友的慰问,表现挂念友人命运之情无时不在,并有此心明月能够作证的诗句:

10、本诗表达悲凉气氛的句子:

11、正面写诗人的愁绪,表达对友人的深切同情的诗句是:

12、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准确的两项是()()

A.诗歌首句写景,次句叙事,后两句抒情。

B.首句写景兼点时令,突出了杨花的美丽和子规啼叫的悦耳,使人赏心悦目。

C.“过五溪”说明诗人旅途之艰难,也包含了诗人对友人的牵挂和痛惜之情。

D.诗中将无知无情的明月当成善解人意的知人心,寄托了诗人对友人的怀念和同情。

E.诗歌想像奇特,体现了李白诗的浪漫主义风格。

(1、贬官2、寓情于景离别的忧伤3、C4、悲苦哀怨5、拟人,抒发了作者对友人被贬远行的忧虑关心之情。

6、暮春飘零之感,羁旅之苦7、丰富想象将月人格化对朋友同情、关心、担忧的感情。

8、杨花落尽子规啼9、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10、杨花落尽子规啼11、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12、BC)

夜雨寄北赏析

这首诗所寄何许人,有友人和妻子两说。

前者认为李商隐居留巴蜀期间,正是在他三十九岁至四十三岁做东川节度使柳仲郢幕僚时,而在此之前,其妻王氏已亡。

持者认为在此之前李商隐已有过巴蜀之游。

也有人认为它是寄给“眷属或友人”的。

从诗中所表现出热烈的思念和缠绵的情感来看,似乎寄给妻子更为贴切。

开首点题,“君问归期未有期”,让人感到这是一首以诗代信的诗。

诗前省去一大段内容,能够猜测,此前诗人已收到妻子的来信,信中盼望丈夫早日回归故里。

诗人自然也希望能早日回家团聚。

但因各种原因,愿望一时还不能实现。

首句流露出道出离别之苦,思念之切。

次句“巴山夜雨涨秋池”是诗人告诉妻子自己身居的环境和心情。

秋山夜雨,总是唤起离人的愁思,诗人用这个寄人离思的景物来表了他对妻子的无限思念。

仿佛使人想象在一个秋天的某个秋雨缠绵的夜晚,池塘涨满了水,诗人独自在屋内倚床凝思。

想着此时此刻妻子在家中的生活和心境;回忆他们从前在一起的共同生活;咀嚼着自己的孤独。

三、四句“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这是对未来团聚时的幸福想象。

心中满腹的寂寞思念,只有寄托在将来。

那时诗人返回故乡,同妻子在西屋的窗下窃窃私语,情深意长,彻夜不眠,以致蜡烛结出了蕊花。

他们剪去蕊花,仍有叙不完的离情,言不尽重逢后的喜悦。

这首诗既描写了今日身处巴山倾听秋雨时的寂寥之苦,又想象了来日聚首之时的幸福欢乐。

此时的痛苦,与将来的喜悦交织一起,时空变换,

此诗语言朴素流畅,情真意切。

“巴山夜雨”首末重复出现,令人回肠荡气。

“何当”紧扣“未有期”,有力地表现了作者思归的急切心情。

《泊秦淮》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2、理解诗歌的字面意思,体会字里行间蕴涵的情味。

3、细心品味脍炙人口的千古名句。

[重点难点]

1、重点:

背诵默写诗歌。

2、难点:

体会诗歌的意境。

[教学时数]一教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上课前请同学们先听老师朗读一首诗“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这首诗是谁写呀?

(杜牧<<山行>>)

1、简介作者和写作背景

杜牧是什么朝代的诗人?

(唐代)唐代有哪些著名的诗人呀?

最著名的两位诗人是谁呀?

(李白、杜甫)后人把李白和杜甫一起合称为“大李杜”。

除了“大李杜”还有“小李杜”,你们知道“小李杜”指的是哪两位诗人吗?

(杜指的是杜牧)那李呢?

指的是擅长写情诗的唐代诗人李商隐。

为了有别于“大李杜”,后人把李商隐和杜牧一起合称为“小李杜”。

杜牧生活于晚唐时期,这时的唐王朝内忧外患,战乱持续,民不聊生。

秦淮,是一条河的名称。

有谁知道这条河在哪呀?

(江苏省)秦淮河由城中穿过,流入长江,两岸酒家繁多,是当时豪门贵族、官僚士大夫享乐游宴的地方。

《后庭花》据传是南朝陈后主所作,因为陈后主整日寻欢作乐,不理朝政,最终丢失了江山,所以他所作的《后庭花》也就成为了亡国之音。

如今诗人杜牧夜泊秦淮,在这样的一种情形下又听到此曲,他的心情应是怎样的呢?

我们一起来欣赏杜牧的《泊秦淮》。

(板书:

泊秦淮)

这是一首绝句还是律诗呀?

(五言绝句)

二、学生自由朗读诗歌,整体感悟。

三、学生示范朗读再全班齐读。

四、赏析诗歌。

1、赏析一、二句: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这两句是写什么的?

(写景)写了哪些景物?

这些景物给你一种什么样的感觉?

(写诗人夜泊秦淮所见的景物:

淡烟寒水,夜幕朦胧的凄迷景象。

谁来把这两句话的意思说一说?

(如烟的水汽笼罩在秦淮河上,月光映照着江边的沙岸。

宁静的夜里把船停在岸边,靠在酒家。

“笼”是什么意思?

(笼罩)“寒”字令你想到了什么?

(天气寒冷,表明这是深秋时节)除了季节的冷?

有没有别的方面的冷?

(心的冷)

2、赏析三、四句: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商女,请同学们看一下注解。

(指以卖唱为生的歌女。

这两句话是什么意思?

谁来说一说?

(这时,从江对岸传来歌声,这是不知亡国之恨的歌女在唱《玉树后庭花》。

“犹唱”就是“还在唱”。

这些无知歌女连亡国恨都不懂,还唱这种亡国之音!

最后二句作者是在斥责歌女吗?

(不是)大家想一想,歌女以卖唱为生,既然是卖唱,就要有听众,有点歌者。

没有听众,歌女也无意唱这个曲子。

大家想一想,这些听众可能是哪些人?

(在内忧外患的情形下,还有金钱、有时间、有心情听曲子应该是些豪门贵族)

这些豪门贵族明知是亡国之音,却偏要听,而且是在国难当前的情况下,可见他们是一群怎样的人?

(沉湎酒色,寻欢作乐,过着醉生梦死,灯红酒绿的生活)作者面对这样的一番景象,这样的一群人,他的心情应该是怎样的?

(感慨、鄙视、忧伤、悲愤)

所以“商女不知亡国恨”,表面是说卖唱的女子不懂亡国之恨,实际上是借题发挥,批评豪门贵族,表现了诗人对他们这种醉生梦死生活的鄙视。

陈后主醉生梦死,亡了国,这些豪门贵族不以为鉴,一样会步陈后主的后尘,除了忧伤、悲愤、鄙视外,从作者对历史兴亡的感慨中,我们还可感受到作者那颗忧国忧民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其它课程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