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必备文化常识与文学常识讲解及练习题.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5502113 上传时间:2023-07-05 格式:DOCX 页数:45 大小:53.3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考必备文化常识与文学常识讲解及练习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5页
中考必备文化常识与文学常识讲解及练习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5页
中考必备文化常识与文学常识讲解及练习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5页
中考必备文化常识与文学常识讲解及练习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5页
中考必备文化常识与文学常识讲解及练习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5页
中考必备文化常识与文学常识讲解及练习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5页
中考必备文化常识与文学常识讲解及练习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5页
中考必备文化常识与文学常识讲解及练习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5页
中考必备文化常识与文学常识讲解及练习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5页
中考必备文化常识与文学常识讲解及练习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5页
中考必备文化常识与文学常识讲解及练习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5页
中考必备文化常识与文学常识讲解及练习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5页
中考必备文化常识与文学常识讲解及练习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5页
中考必备文化常识与文学常识讲解及练习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5页
中考必备文化常识与文学常识讲解及练习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5页
中考必备文化常识与文学常识讲解及练习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5页
中考必备文化常识与文学常识讲解及练习题.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5页
中考必备文化常识与文学常识讲解及练习题.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5页
中考必备文化常识与文学常识讲解及练习题.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5页
中考必备文化常识与文学常识讲解及练习题.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5页
亲,该文档总共4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考必备文化常识与文学常识讲解及练习题.docx

《中考必备文化常识与文学常识讲解及练习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必备文化常识与文学常识讲解及练习题.docx(4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考必备文化常识与文学常识讲解及练习题.docx

中考必备文化常识与文学常识讲解及练习题

中考必备文化常识与文学常识

文化部分

人的称谓

谦称:

古人称自己一方的亲属朋友时,常用“家”、“舍”等谦词。

“家”是对别人称自己的辈份高或年纪大的亲属时用的谦词,如家父、家母、家兄等。

“舍”用以谦称自己的家或自己的单幼亲属,前者如塞舍、敝舍,后者如舍弟、舍妹、舍侄等。

敬称:

表示尊敬客气的态度,叫做“尊称”。

(1)对将军的敬称是麾下。

(2)对于对方或对方亲属的敬称有令、尊、等。

令,意思是美好,用于称呼对方的亲属,如令尊(对方父亲)、令堂(对方母亲)、令兄(对方的哥哥)、令郎(对方的儿子)、令爱(对方的女儿)。

尊,用来称与对方有关的人或物,如尊上(称对方父母)、尊公、尊君、尊府(皆称对方父亲)、尊堂(对方母亲)、尊亲(对方亲戚)、尊驾(称对方)、尊命(对方的嘱咐)、尊意(对方的意思),(3)称谓前面加“先”,表示已死,用于敬称地位高的人或年长的人,如称已死的皇帝为先帝,称已经死去的父亲为先考或先父,称已经死去的母亲为先慈或先妣,称已死去的有才德的人为先贤。

(4)对品格高尚、智慧超群的人用“圣”来表敬称,如称孔子为圣人,称孟子为亚圣。

后来,“圣”通多用于帝王,如圣上,圣驾等。

特殊称谓主要有以下三种:

(1)百姓的称谓。

常见的有布衣、黔首、黎民、生民、庶民、苍生、黎元、氓等。

(2)不同的朋友关系之间的称谓。

贫贱而地位低下时结交的朋友叫“贫贱之交”;情谊契合、亲如兄弟的朋友叫“金兰之交”;同生死、共患难的朋友叫“刎颈之交”;在遇到磨难时结成的朋友叫“患难之交”;情投意合、友谊深厚的朋友叫“莫逆之交”;从小一块儿长大的异性好朋友叫“竹马之交”;辈份不同、年龄相差较大的朋友叫“忘年交”;不拘于身份、形迹的朋友叫“忘形交”;不因贵贱的变化而改变深厚友情的朋友叫“车笠交”;在道义上彼此支持的朋友叫“君子交”;心意相投、相知很深的朋友叫“神交”(“神交”也指彼此慕名而未见过面的朋友。

天文历法

星宿:

宿(xiù),古代把星座称作星宿。

《范进中举》:

“如今却做了老爷,就是天上的星宿。

”“天上的星宿是打不得的。

”古人认为人间有功名的人是天上星宿降生的,这是迷信说法。

月亮的别称:

因初月如钩,故称银钩、玉钩。

因满月如轮如盘如镜,故称银盘、玉盘。

因传说月中有兔和蟾蜍,故称银兔、玉兔、蟾宫。

因传说中月中有桂树,故称桂月、、桂宫。

因传说中月中有广寒、清虚两座宫殿,故称广寒、清虚。

因传说嫦娥住在月中,故称月亮为嫦娥。

因人们常把美女比作月亮,故称月亮为婵娟。

银河:

又名银汉、天河。

曹操《观沧海》: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秦观《鹊桥仙》词: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

文曲星:

星宿名之一。

旧时迷信说法,文曲星是主管文运的星宿,文章写得好而被朝迁录用为大官的人是文曲星下凡。

如吴敬梓《范进中举》:

“这些中老爷的都是天上的文曲星。

古代地理

中国:

现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简称。

但在古代文献中它多用来泛指中原地区。

九州:

传说中的我国上古时期划分的九个行政区域,州名今别为:

冀、兖、青、徐、扬、荆、豫、粱、雍。

后成为中国的别称。

陆游诗云: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中原:

狭义的中原指今河南省一带,广义的中原指黄河中下游地区或整个黄河流域。

如《出师表》:

“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

”陆游《示儿》诗: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指整个黄河流域。

海内:

古代传说我国疆土四面环海,故称国境之内为海内。

王勃《杜少府之任蜀州》: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邦。

江河:

古代许多文章中专指长江、黄河。

此处“江”即指长江,“河”则指运河。

江南:

长江以南的总称,所指区域因时而异。

白居易词云: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王安石诗曰: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山水阴阳:

古代以山南、水北为阳,以山北、水南为阴。

《愚公移山》:

“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汉阴”指汉水南面。

古地名别称:

如南京又称建康、金陵、江宁、白下。

又如扬州称广陵、维扬,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

“烟花三月下扬州”。

再如杭州称临安、武林,苏州称姑苏,成都称锦官城。

《枫桥夜泊》: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春夜喜雨》: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科举制度

分:

乡试、会试、殿试。

殿试:

是科举制最高级别的考试,皇帝在殿廷上,对会试录取的贡士亲自策问,以定甲第。

录取分为三甲:

一甲三名,则“进士及第”的称号,第一名称状元(鼎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二甲若千名,赐“进士出身”的称号;三甲若干名,赐“同进士出身”的称号。

二、三甲第一名皆称传胪,一、二、三甲统称进士。

连中三元:

科举考试以名列第一者为元,凡在乡、会、殿三试中连续获得第一名,被称为“连中三元”。

风俗礼仪

春节:

我国传统习俗中最隆的节日。

此节乃一节之首。

古人又称元日、新春、新正等,而今人称春节,是在采用公历经元后。

燃鞭炮、贴春联、挂年画、耍龙灯、舞狮子、拜年贺喜等习俗至今仍广为流行。

元宵:

我国民间传统节日。

又称正月半、上元节、灯节。

元宵习俗有赏花灯、包饺子、闹年鼓、猜灯谜等。

清明:

我国民间传统节日。

其习俗有扫墓、踏青、荡秋千、放风筝、插柳戴花等。

端午:

我国民间传统节日。

又称端阳、重午、重五。

一般认为,该节与纪念屈原有关。

屈原忠而被黜,投水自尽,于是人们以吃粽子、赛龙舟等来悼念他。

端午习俗有喝雄黄酒、挂香袋、吃粽子、插花和菖蒲、斗百草、驱“五毒”等。

中秋:

我国民间传统节日。

又称团圆节。

除夕:

我国民间传统合力。

农历十二月三十日晚。

牺牲:

古代祭祀用的牲畜,《左传·曹刿论战》中有这样的话: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秦晋之好:

春秋时,秦、晋两国国君几代都互相通婚,后称两姓联姻为“秦晋之好”。

举案齐眉:

古代妻子为丈夫捧膳食时要举案于眉,表示相敬。

音乐文娱

文房四宝:

旧时对笔、墨、纸、砚四种文具的总称。

岁寒三友:

指古诗文中经常提到的松竹、梅。

花中四君子:

古诗文中常提到的梅、竹、兰、菊。

文史典籍

四书:

《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的合称。

五经:

《诗》《书》《礼》《易》《春秋》五部儒家经典的简称。

史记:

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原名《太史公书》,东汉以后始称《史记》,西汉司马迁撰。

全书一百三十篇,计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记载自黄帝至汉武帝时期共约三千年的历史。

一、年龄的称谓。

垂髫(tiáo)是三四岁至八九岁的儿童(髫,古代儿童头上下垂的短发)。

总角是八九岁至十三四岁的少年报古代儿童将头发分作左右两半,,在头顶各扎成一个结,形如两个羊角,故称“总角”)。

豆蔻是十三四岁至十五六岁(豆蔻是一种初夏开花的植物,初夏还不是盛夏,比喻人还未成年,故称未成年的少年时代为“豆寇年华”)。

束发是男子十五岁(到了十五岁,男子把原先的总角解散,扎成一束。

)弱冠是男子二十岁(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表示已经成人,因为还没达到壮年,故称“弱冠”。

)而立是男子三十岁(立,“立身、立志”之意)。

不惑是男子四十岁(不惑,“不迷惑、不糊涂”之意)。

知命是男子五十岁(知命,“知天命”之意)。

花甲是六十岁。

古稀是七十岁。

耄(mào)耋(dié)指八九十岁。

期颐是一百岁。

二、明清科举考试(起于隋代,盛于明清,清光绪31年废止)

(1)等级:

院试(又叫“童试”,县级考试,童生参加,考上为“生员”,即“秀才”。

乡试(又叫“秋闱”,省级考试,生员参加,考上为“举人”。

会试(又叫“春闱”,国家级考试,举人参加,考上为“贡士”。

殿试(国家级考试,皇帝主考,贡士参加,考上为“进士”。

其中,第一名叫“状元”

第二名叫“榜眼”,第三名叫“探花”)

(2)内容:

四书五经等,规定文章格式为“八股文”

三、古代主要节日

(01)元日:

正月初一,一年开始。

(02)人日:

正月初七,主小孩。

(03)上元:

正月十五,张灯为戏,又叫“灯节”

(04)社日:

春分前后,祭祀祈祷农事。

(05)寒食:

清明前两日,禁火三日(吴子胥)

(06)清明:

四月初,扫墓、祭祀。

(07)端午:

五月初五,吃粽子,划龙(屈原)

(08)七夕:

七月初七,妇女乞巧(牛郎织女)

(09)中元:

七月十五,祭祀鬼神,又叫“鬼节”

(10)中秋:

八月十五,赏月,思乡

(11)重阳:

九月初九,登高,插茱萸免灾

(12)冬至:

又叫“至日”,节气的起点。

(13)腊日:

腊月初八,喝“腊八粥”

(14)除夕:

一年的最后一天的晚上,初旧迎新

四、古代的刑罚

(01)黥刑:

又叫“墨刑”,额颊上刺字涂墨。

(02)劓刑:

割鼻子

(03)笞刑:

又叫“杖刑”,打板子(背、腿、臀)

(04)刖刑:

将脚砍掉(和氏璧)

(05)宫刑:

又叫“腐刑”,去掉男子生殖器(司马迁)

(06)膑刑:

剔去膝盖骨(孙膑)

(07)大辟:

砍头

(08)炮烙:

将人烧烤死

(09)车裂:

又叫“五马分尸”(商鞅)

(10)汤镬:

将人煮死

(11)腰斩:

从腰部斩簖

(12)凌迟:

又叫“千刀万剐”

(13)弃市:

暴尸街头

五、古代纪年法(天干:

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

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1)干支纪年:

用“天干”和“地支”一一相配来纪年的方法。

其特点是:

A、天干和地支各一位组成一个纪年,如“甲子年”、“乙丑年”等。

B、天干和地支的相配永远是单数对单数、双数对双数,不可能出现奇偶相组合。

C、60年一循环,周而复始。

*将公历年换算成干支年的方法(略)

(2)年号纪年:

从汉武帝起,帝王即位都有年号,后就用帝王年号来纪年。

如:

康熙元年等。

*年号纪年和干支纪年可兼用,如:

顺治二年乙酉四月

(3)王公年次纪年:

用于春秋战国时代的一种纪年方法,如:

赵惠文王十六年

六、有关官职的问题

1、词语

(1)授官:

除拜

(2)升官:

迁擢

(3)降官:

谪左迁

(4)免官:

罢黜

(5)招聘:

征辟

(6)京官调任地方官:

出徙

(7)大臣辞职:

乞骸骨

2、六部:

(1)吏部(官职任免升调等)

(2)户部(土地税收户口等)

(3)礼部(典礼科举学校等)

(4)刑部(司法刑狱案件等)

(5)兵部(军事军队边防等)

(6)工部(工程营造水利等)

*“六部”是汉以后的中央官职,各部长官为尚书,副职为侍郎

关于史书

(1)编年体:

以年代为线索编排的有关历史事件。

(共三部)

第一部是春秋时期孔子编的《春秋》;

记事详备的一部是春秋时期左丘明作的《左传》;

最大的一部是北宋史学家司马光的《资治通鉴》。

(2)国别体:

以诸侯国为单位分别记叙的历史。

(共两部)

最早的一部春秋时期左丘明作的《国语》;

较好的一部是汉代初期刘向编订的《战国策》。

(3)纪传体:

通过记叙人物活动来反映历史事件。

第一部是西汉时期司马迁的《史记》;

第二部是东汉时期班固的《汉书》;……《清史》。

(共二十多部)

(4)通史:

打破朝代界限,自古及今地记叙历史。

第一部是司马迁的《史记》;

第二部是司马光的《资治通鉴》。

(共两部)

(5)断代史:

记叙某一时期或某一朝代的历史。

第一部是东汉时期班固的《汉书》;

第二部是南北朝时期范晔的《后汉书》;……《清史》。

(共二十多部)

说明

(1)以上是按不同的标准分类,实际上同一史书可归入不同体例。

如《史记》,可以说它是一部纪传体通史。

(2)清代乾隆年间编订的“二十四史”是24部史书,打头的一部是《史记》,压尾的一部

是《明史》,体例全都是纪传体。

而且除《史记》是通史外,其余23部都是断代史。

中国文学史上的“第一”

(1)《诗经》:

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作者不详)

(2)《孙子兵法》:

我国第一部军事著作。

(春秋?

孙武)

(3)《国语》:

我国第一部国别体史书。

(春秋?

左丘明)

(4)《春秋》:

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

(春秋?

孔子)

(5)《左传》:

我国第一部记事详备的编年体史书。

(春秋?

左丘明)

(6)《史记》:

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西汉?

司马迁)

(7)《汉书》:

我国第一部断代史。

(东汉?

班固)

(8)《孔雀东南飞》:

我国第一首长篇叙事诗。

(作者不详)

(9)《离骚》:

我国第一首长篇抒情诗。

(战国?

屈原)

(10)《说文解字》:

我国第一部字典。

(东汉?

许慎)

(11)《尔雅》:

我国第一部词典。

(汉代经师汇集)

(12)《马氏文通》:

我国第一部语法书。

(作者不详)

(13)《文心雕龙》:

我国第一部系统的文学理论专著。

(南朝?

刘勰)

(14)《狂人日记》:

我国现代第一篇白话小说。

(现代?

鲁迅)

(15)《女神》:

我国现代第一部新诗集。

(现代?

郭沫若)

(16)屈原:

我国第一位诗人。

(战国)

(17)陶渊明:

我国田园诗的开创者。

(东晋)

(18)谢灵运:

我国山水诗的鼻祖。

(南北朝)

(19)陆游:

我国古代诗歌最多的诗人。

(南宋)

地名 

(1)六合:

指天地四方(即上、下、东、南、西、北)。

(2)八荒:

人为东、东南、南、西南、西北、北、东北八个方向。

茺为荒远之地。

八荒指远离中原的地方。

(3)九州:

古代分天下为九州,即兖州、冀州、青州、徐州、豫州、荆州、杨州、梁州、雍州。

(4)山东:

指崤山以东。

(5)江南:

泛指长江以南。

(6)江左:

即长江以东。

(7)江表:

长江以外,指江南。

(8)河北、河南、泛指中原之地,即黄河流域一带。

(9)五岳:

东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恒山,中岳嵩山。

(10)南京又名建业、建意。

(11)开封又名大梁、汴州、东京。

古代节日及有关习俗

元旦

正月初一,亦称元日,有祭神贴桃符的习俗。

相传东海度朔山大桃树下有神荼、郁垒二神,能食百鬼。

古人用桃木画二神像,悬挂在门口来驱鬼。

五代开始在符上写联语,后来演变成春联。

王安石有《元日》诗:

“千门万户瞳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上元

  正月十五,亦称元宵、元夕、元夜。

古代习俗在上元夜张灯为戏,所以又称灯节。

社日

  农家祭土地神的日子。

汉以前只有春社,汉以后开始有秋社。

春社在春分前后,秋社在秋分前后。

社日这一天,乡邻们在土地庙集会,准备酒肉祭神,然后宴饮。

王家《社日诗》"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

"

寒食

  清明前二日,即冬至后一百零五天,有时是一百零六天。

相传起源于晋文公悼念介之推,介之推在绵上之山隐居,晋文公为逼他下山放火,他抱树而死。

晋文公便下令这一天禁火寒食,以后演变为寒食节。

每逢寒食节,人们要禁火三日。

元镇《连昌宫词》:

"初过寒食一百六,店社无烟宫柳绿。

"

清明

  清明节的习俗主要是踏青和扫墓。

杜牧有《清明》诗: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

上巳

  原定于三月上旬的一个巳日,所以叫上巳。

曹魏以后,这个节日固定在三月三日。

早先,人们到水边去游玩采兰,以驱除邪气。

后来,演变成水边宴饮,郊外春游的节日。

杜甫有《丽人行》诗:

“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

端午

五月初五,又称“端阳”、“重五”,“端”是“初”的意思。

据说屈原在五月初五投江,人们争渡去救屈原,后来演变成划龙舟的传统。

人们还投粽子到江里,以保护屈原的遗体,又有了吃粽子的传统。

唐以后端午成为大节日,朝廷有赏赐。

杜甫有《端午日赐衣》:

“端午被恩荣。

七夕

  七月七日。

民间传说此日夜间牛郎织女鹊桥相会,妇女们结彩楼,陈酒脯瓜果于庭中,以乞巧。

和凝《宫词》:

“阑珊星斗缀朱光,七夕宫嫔乞巧忙。

中秋

  八月十五日。

八月十五在秋季的正中,所以叫中秋。

此时秋高气爽,月光最美,为赏月佳节。

苏轼《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韦庄《送秀才归荆溪》:

“八月中秋月正圆,送君吟上木兰船。

重阳

  九月初九。

又称重九。

古人认为九是阳数,日月都逢九,称为重阳。

古人认为此日带茱萸囊登山饮菊花酒可以免祸,于是便有了这一天登高饮酒的习惯。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腊日

  腊是祭祀名,岁末祭众神叫腊(所以十二月叫腊月)。

古代十二月初八是腊日,村人击细腰鼓,作金刚力士来驱逐瘟疫。

杜甫有《腊日》诗:

“腊日年年暖尚遥,今年腊日冻全消。

除夕

  一年最后一天的晚上。

除是除旧布新。

一年的最后一天叫“岁除”,那天晚上叫“除夕”。

除夕人们往往通宵不眠,叫守岁。

苏轼有《守岁》:

“儿童强不睡,相守夜欢哗。

礼仪习俗

    2.避讳

  封建社会对君主和尊长的名字,避免直接说出和写出,用改字、缺笔、空字,用同义词等方法加以回避。

如"以俟观人风者得焉""人风"即"民风"。

  3.谦辞和敬辞

  窃:

私下、私自。

  敢:

冒犯、冒昧地。

  蒙:

承蒙。

  请:

请允许我、请让我。

  枉驾:

有劳大驾。

  惠赐:

指对方给以了好处。

科举职官

  乡试(录取者称为"举人",第一名称为"解元")

  会试(录取者称为"贡生",第一名称为"会元")

  殿试(录取者称为"进士",第一名称为"状元",第二名为"榜眼",第三名为探花。

  

人名称谓

  

(1)人名>古人有名、字、号,当大官的死后有谥号。

如欧阳修,字永叔,号六一居士,谥文忠。

名和字间一般有联系,如诸葛亮字孔明,孔明就是很亮的意思;也有反义的,如韩愈字退之,退之就和愈相反。

  

(2)一般称谓。

直称姓名,用于自称,称轻视的人或客观介绍。

称字、号、斋名、谥号表示礼貌发尊敬。

还有称官爵名,称籍贯(如康有为称康南海)。

有几项边称的,一般是先官名,次籍贯,后姓名,如"余在史馆,闻翰林(官名)天台(籍贯)陶先生言博鸡者之事","马副使(官名)鸣录(名)。

"

  (3)谦称。

王侯自称孤、寡人,大臣自称臣,一般人自称仆、不地、不佞、愚等,女子自称妾。

晚辈自称小子。

  (4)敬称。

对君王称陛下、大王、皇上(已死的称庙号,如宋太祖,宋仁宗),对上官或长辈称公、君、足下、大人,对老师称子、夫子、师、先生。

加"先"表示已逝世的尊长。

文化典籍

  诸子散文--《论语》、《老子》、《墨子》、《孟子》、《庄子》、《荀子》、《韩非子》。

  风骚--《诗经》和《楚辞》的并称。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开创了中国诗歌的现实主义传统。

《离骚》开创了我国诗歌的浪漫主义传统。

  四书五经--"四书"指《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四部书。

"五经"指《易》、《尚书》、《诗》、《礼》、《春秋》五部儒家的经典。

  六艺经传--指《诗》《书》《礼》《易》《乐》《春秋》六种经书。

  六义--"风""雅""颂""赋""比""兴"。

 《吕氏春秋》--先秦杂家代表著作,又名《吕览》,系战国时秦国丞相吕不韦集合门客编成。

  《左传》--《春秋左氏传》的简称,又名《左氏春秋》,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备的编年体史书。

 《战国策》--国别体史书,是战国时游说之士的策谋和言论的汇编,系西汉刘向编订。

  《史记》--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世说新语》--我国第一部笔记小说集。

  《说文解字》--我国第一部字典。

  “乐府双璧”--《孔雀东南飞》和《木兰诗》

  三言二拍--《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

  三吏三别--《石壕吏》《潼关吏》《新安吏》《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文房四宝

文房四宝指笔、墨、砚、纸。

五谷

五谷指稷、黍、麦、菽、麻。

近体诗和古体诗

近体诗和古体诗,唐朝以前的,格律不严的诗称为古体诗;律诗和绝句形成于唐初,称为近体诗。

词是古体诗歌体裁之一,起于唐,盛于宋,句子长短依曲调而变,故又称“长短句”。

一般分小令和慢词两种,常分为上下两阕。

词有固定的词牌(或叫“词调名”),如“满江红”、“念奴娇”、“水调歌头”、“永遇乐”、“沁园春”、“忆秦娥”、“虞美人”等。

历史散文体例

编年体是以年代时序为线索编写,如《左传》、《资治通鉴》。

国别体是以诸侯国别分类编写,如《国语》、《战国策》。

纪传体是以人物传记形式表现历史,如《史记》、《汉书》。

章回小说

我国元朝明朝之间形成的以分回目叙述故事为主要特点的古代白话长篇小说,这种形式就叫章回小说,如《水浒》、《西游记》、《三国演义》、《红楼梦》这明清四大名著。

历史名人简称

二圣有两种说法,一是周公和孔子,二是周文王和周武王。

二王指东晋书法家王羲之、王献之父子。

二程指北宋哲学家程颢、程颐兄弟。

二陆指西晋文学家陆机、陆云兄弟。

七贤也叫“竹林七贤”,指魏晋时期的名士文人嵇康、阮籍、向秀、阮咸、王戎、刘伶、山涛。

七子指汉末孔融、陈琳、王粲、徐幹、阮瑀、应瑒、刘桢,也称“建安七子”。

十才子有两种说法,一是唐代的“大历十才子”卢纶、司空曙、钱起、吉中孚、韩翃、夏侯审、苗发、崔峒、耿湋、李端;二是明朝的文学家李梦阳、徐祯卿、边贡、何景明、朱应登、顾璘、郑善天、陈沂、王九思、康海。

八大家有三种说法,一是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二是清八大诗家汪琬、王士禛、王士禄、曹尔堪、宋琬、沈荃、施闰章、程可则;三是清八大骈文家袁枚、邵齐焘、刘星炜、洪亮吉、孔广森、孔星衍、曾燠、吴锡麒。

八怪指清朝乾隆年间的汪士慎、金农、黄慎、高翔、郑燮、李鱓、罗聘、李方膺,也称“扬州八怪”。

八仙一般指李白、贺知章、李琎、李适之、崔宗之、张旭、焦遂、苏晋。

三杰指西汉的张良、萧何、韩信。

三苏指北宋文学家苏洵和苏轼、苏辙父子。

三曹指汉魏曹操和曹丕、曹植父子。

五霸指春秋战国时期的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或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

五君指阮籍、阮咸、嵇康、刘伶、向秀。

五子指宋朝哲学家周敦颐、程颢、程颐、张载、朱熹。

四王指清山水画家王时敏、王鉴、王翚、王原祁。

四大家指元朝杂剧作家关汉卿、白朴、马致远、郑光祖,也称“元曲四大家”。

四杰指唐初文学家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四君指战国时齐国的孟尝君、赵国的平原君、楚国的春申君、魏国的信陵君,也称“四大门客”。

书圣指晋代王羲之。

诗魔指唐代白居易。

诗豪指唐代刘禹锡。

诗圣指唐代杜甫。

诗囚指唐代贾岛、孟郊。

诗佛指唐代王维。

诗鬼指唐代李贺,也称诗怪。

诗仙指唐代的李白。

豪放派词人主要指宋朝苏轼和辛弃疾。

婉约派词人主要指宋朝柳永和李清照。

十二月别称

十二月别称指中国农历习惯用法。

一月称“陬(zōu)月”、“正月”、“孟春”;二月称“杏月”、“如月”、“仲春”;三月称“桃月”、“寎月”、“季春”;四月称“清和月”、“槐月”、“余月”、“孟夏”;五月称“端月”、“榴月”、“皋月”、“仲夏”;六月称“荷月”、“且月”、“伏月”、“季夏”;七月称“桐同”、“霜月”、“相月”、“巧月”、“孟秋”;八月称“桂月”、“壮月”、“仲秋”;九月称“菊月”、“玄月”、“季秋”;十月称“小阳春”、“阳月”、“孟冬”;十一月称“葭(jiā)月”、“辜月”、“仲冬”;十二月称“嘉平月”、“腊月”、“涂月”、“季冬”。

十二时

古时候,我国把一日分为“十二时”。

这十二时是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yú)中、日中、日昳(dié)、晡(bū)时、日入、黄昏、人定。

这“十二时”,大致上把一昼夜二十四小时进行了等分。

每一“时”相当于现代计时的两个小时。

礼仪风俗常识

三牲

三牲指祭祀所用的牛、羊、猪。

五服

五服指的是上推至高祖即高祖、曾祖、祖父、父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