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发酵食品工艺学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550666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52 大小:48.1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传统发酵食品工艺学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2页
传统发酵食品工艺学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2页
传统发酵食品工艺学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2页
传统发酵食品工艺学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2页
传统发酵食品工艺学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2页
传统发酵食品工艺学Word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52页
传统发酵食品工艺学Word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52页
传统发酵食品工艺学Word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52页
传统发酵食品工艺学Word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52页
传统发酵食品工艺学Word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52页
传统发酵食品工艺学Word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52页
传统发酵食品工艺学Word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52页
传统发酵食品工艺学Word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52页
传统发酵食品工艺学Word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52页
传统发酵食品工艺学Word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52页
传统发酵食品工艺学Word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52页
传统发酵食品工艺学Word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52页
传统发酵食品工艺学Word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52页
传统发酵食品工艺学Word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52页
传统发酵食品工艺学Word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52页
亲,该文档总共5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传统发酵食品工艺学Word格式.docx

《传统发酵食品工艺学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传统发酵食品工艺学Word格式.docx(5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传统发酵食品工艺学Word格式.docx

比如异常汉逊酵母和膜醭毕赤氏酵母这两种酵母就会在酱油表面氧化生长,并形成白色的薄膜,从而降低酱油的感官和营养品质。

当酱油的盐分降低至15%以下还会生成一些对酱油品质产生不利影响的乳酸菌,如胚芽乳杆菌,降低酱油的风味。

4、酱油加工的生化变化有哪些?

P21

①原料植物组织的分解②蛋白质分解③淀粉糖化④脂肪的水解⑤酒精发酵⑥酸类发酵

5、生酱油需经过加热的目的是什么?

杀灭酱油中残存微生物,延长酱油保存期。

破坏微生物所产生的酶,特别是脱羧酶和磷酸单酯酶,避免继续分解氨基酸而降低酱油质量。

还有澄清、调和香味,增加色泽作用。

6、简述酱油的酿造原理和工艺流程。

P12

原料中的蛋白质经过米曲霉所分泌的蛋白酶作用,分解成多肽、氨基酸,谷氨酰胺酶使谷氨酰胺转化为谷氨酸。

原料中的淀粉质经米曲霉分泌的淀粉酶糖化作用,水解成糊精和葡萄糖。

EMP途径将葡萄糖转化为酒精、二氧化碳和一些副产品(甘又、有机酸)。

酒精氧化成有机酸,挥发散失,与有机酸合成酯,少量残留形成香气。

乳酸菌发酵醣类生成乳酸,调和酱油风味。

流程:

原料→润水→蒸煮→冷却→接种→通风制曲→成曲拌盐水→入池发酵→成熟酱醅、浸出淋油→生酱油→加热→调配→澄清→检验质量→成品

润水目的:

1使原料中蛋白质含有一定水分,以便在蒸煮时利用谁的渗透压,使蛋白质迅速达到适度变性。

2使原料中淀粉吸水,充分膨胀,易于糊化,以溶出米曲霉生长所必需的营养成分。

3供应米曲霉生长繁殖所必需的水分。

蒸煮目的:

主要使豆饼(粕)及辅料中的蛋白质完成适度变性,成为酶容易作用的状态。

7、简述酱油色香味的形成机理及其主要组成成分。

P22

①色素形成:

非酶褐变(美拉德,焦糖化),酶褐变(酪氨酸在酚酶催化下氧化生成黑色素)

②香气形成:

酱油应具有酱香及酯香气,无不良气味。

主要是醇、醛、酯、酚、有机酸、缩醛和呋喃酮。

③味:

酱油味觉是咸而鲜,稍带甜味,具有醇和香味,不苦,其中包括呈咸、鲜、甜、酸、苦的物质,作为调味料,以鲜味最为主。

鲜味-肽类、氨基酸、核酸,咸味-食盐,肽,氨基酸,有机酸和糖类等使咸味柔和。

甜味–糖类以及甜味氨基酸,酸味-乳酸、醋酸等。

微苦味-络氨酸等苦味氨基酸,能增加酱油醇厚感,但不能有焦苦味。

④体:

油的浓稠度为其体态。

由无盐的可溶性固形物组成(主要有可溶性蛋白、氨基酸、维生素、糖类物质)是酱油的质量指标之一,优质酱油的无盐可溶性固形物应大于20g/10ml。

8、豆类发酵食品有哪些?

豆瓣酱、豆腐乳、豆鼓、纳豆、味噌、丹贝等

9、腐乳的发酵剂:

腐乳发酵分为前期培菌和后期发酵。

前期培菌主要是培养菌系,后期发酵主要是酶系与微生物协同参与生化反应的过程。

采用传统的自然发酵法生产腐乳时,在前期培菌(发酵)过程中参与作用的微生物主要是毛霉(也有些品种是根霉或细菌),如腐乳毛霉、鲁氏毛霉、总状毛霉等。

毛霉的生长大致分为孢子发芽生长期、菌丝生长旺盛期和菌丝产酶期。

毛霉在前期培菌的作用主要有两点:

1使坯表面有层菌膜包住,形成腐乳的形状;

2是分泌蛋白酶,以利于蛋白质水解。

在后期发酵过程中,参与作用的还有红曲霉、紫红曲霉、米曲霉、溶胶根霉、青霉、交链孢霉(Alternaria)、枝孢霉(Cladosporium),以及少量的酵母、乳酸菌(如弯曲乳杆菌和干酪乳杆菌)、杆菌、链球菌、小球菌、棒杆菌等。

由于它们的协同作用,使代谢产生各种有机酸和乙醇形成酯类,以及蛋白质水解产生的多肽和氨基酸,共同构成腐乳的特殊香气。

同时产生色素(如红曲霉产生的红色素)形成腐乳的特有颜色。

青腐乳中刺激食欲的特殊气味是由细菌作用的结果,所以盐分不能太高。

另外,自然发酵的腐乳还可能被大肠菌群、芽孢杆菌(如腊状芽孢杆菌和枯草芽孢杆菌等杂菌污染。

?

红腐乳上的“红衣”:

红曲霉所产生出来的色素,称为“红曲”,是一种颜色鲜红、不易褪色而没有毒性的食用色素。

为了使乳腐染成美丽的红色,加些红曲,坛口用泥土密封好,几个月后,在各种微生物的作用下,生成了酒精,乳酸,以及芳香的酯类,这就构成了腐乳特有的香味。

霉豆腐上的绒毛也倒伏下来,粘结成一层外皮,又被红曲的色素染红,于是就成为红乳腐的红外衣。

腌制目的:

1渗透盐分,析出水分

2防止后期发酵期间感染杂菌引起腐败

3使蛋白酶作用缓慢,不致在未形成香气之前腐乳就糜烂

4使腐乳有一定的咸味,并容易吸附辅料的香味

10、豆豉可分为毛霉型、曲霉型、根霉型和细菌型等。

P48

1、曲霉型腐乳利用毛霉,经一段时间培养后,使豆腐胚外长满网状白色毛霉菌丝,菌丝赋予腐乳良好的整体,其蛋白酶分解豆腐乳中的蛋白质,使产品具有良好品味。

2、毛霉腐乳以豆腐坯培养毛霉,称前期发酵,使白色菌丝长满豆腐坯表面,形成坚韧皮膜,积累大量蛋白酶,为腌制装坛后期发酵创造条件。

3、根

霉型腐乳采用耐高温的根霉菌,经纯菌培养,人工接种,在夏季高温季节也能生产腐乳。

4、细菌腐乳豆腐坯用盐腌制后,切洗,用小球菌接种,培养7d后,烘干,装坛加入各种辅料后熟为成品,如黑龙江克东腐乳。

11、简述醋的发酵原理和加工工艺。

P65

食醋是淀粉质原料经淀粉糖化、酒精发酵、醋酸发酵,或糖质原料经酒精发酵和醋酸发酵,或酒精质原料经醋酸发酵,再经后熟陈酿而制成的。

①固态发酵法酿制麸曲醋工艺流程:

麸曲、酒母、水+薯干(碎米或高粱)→粉碎→加麸皮、谷糠拌匀→润水→蒸料→冷却→接种→入缸(边糖化边发酵)→拌糠、接种→翻醅→加盐陈酿→淋醋→陈酿贮存→配兑→加热灭菌→成品

②酶法液化通风回流法工序:

原料配料→水磨与调浆→液化与糖化→酒精发酵→醋酸发酵→淋醋→调配与灭菌

③液态深层通风发酵法工艺流程:

加水α–淀粉酶麸曲酒母醋酸菌

↓↓↓↓↓

碎大米→浸泡→磨浆——→液化—----→糖化—→酒精发酵—→醋酸发酵→压滤→→调兑→灭菌→贮存→成品

CaCl2、Na2CO3,豆饼水解液

12、生产醋的发酵原料有哪些?

P59

①主料:

能被微生物发酵而生成醋酸。

包括含淀粉质或含糖、含酒精的物质,如谷物、薯类(甘薯、木薯、马铃薯)、果蔬、食糖与糖蜜、酒糟及野生植物等。

②辅料:

辅料一般采用细谷糠、麸皮或豆粕,因为在谷糠、麸皮及豆粕中,不但含有碳水化合物,而且还含有丰富的蛋白质,为微生物生命活动提供所需营养物质,增加食醋中的糖份或氨基酸的含量。

辅料与食醋的色、香、味有密切的关系,在固态发酵中,辅料还起着吸收水分、疏松醋醅及贮藏空气的作用。

③填充料:

常用有谷壳、稻壳、高粱壳、玉米芯等接触面积表面积大,纤维质具有适当的硬度和惰性,没有异味的物质。

固态发酵制醋和速酿法制醋都需要填充料,其主要作用是疏松醋醅,积存并使空气流通,以利于醋酸菌进行好氧发酵。

原料中含有淀粉量大则需要较多的填充料。

黄酒的生产形式:

淋饭法摊饭法喂饭法新工艺大罐法

13、黄酒发酵醪酸败的表现?

①主发酵阶段,酒醪品温很难上升或停止。

②酸度上升速度加快,而酒精含量增加缓慢,酒醪的酒精含量达14﹪时,酒精发酵几乎处于停止。

③糖度下降缓慢或停止。

④酒醅发黏或醪液表面的泡沫发亮,出现酸味甚至酸臭。

⑤镜检酵母细胞浓度降低而杆菌数增加。

黄酒发酵醪酸败的原因及预防和处理:

①原料中蛋白质、脂肪的

代谢会升温升酸,尤其侵入杂菌后,升温现象会更明显。

②糖化曲中本身带有杂菌若使用的糖化发酵剂过量,酒醅的液化、糖化速度过快,使糖化发酵失去平衡,促使酵母细胞早衰,抑制杂菌能力减弱,易于发生酸败。

③③前发酵(主发酵)温度控制太高,即落缸温度太高或开耙时间拖延太久,使醪液品温长时间处于高温下(大于35℃),酵母受热早衰,残糖升高,也容易造成酸败。

④厌氧条件大罐发酵中厌氧条件好可使黄酒出品率高,但也会造成酵母存活率降低50﹪以上,且厌氧细菌大量生长,使他们之间失去平衡和制约而发生酸败。

一般要求发酵后期醪液酵母浓度应大于107个/ml。

另外大罐后发酵醪液的流动性差,中心热量难以传出,会出现局部过热。

⑤杂菌污染发酵设备、管道阀门出现死角,造成灭菌不透,成为杂菌污染源,导致发酵醪的酸败。

预防和处理:

①严格消毒灭菌,保持环境卫生。

②控制曲、酒母质量,控制酒母中的杂菌数。

③控制发酵温度,协调好糖化发酵的速度。

尽量控制在30℃左右进行主发酵,避免出现36℃以上的高温,在后发酵时,必须控制品温在15℃以下,以保证发酵正常进行。

④发酵时必须有足够健壮的酵母细胞。

可通过添加旺盛发酵的主发酵醪,或增加酒母用量,以保证酵母菌在发酵醪中的绝对优势,抑制杂菌的滋生。

生产上常提供适量的无菌空气,以加速酵母在发酵前期的增殖和后期的存活率。

⑤添加偏重亚硫酸钾,在不影响酒的质量的情况下一定程度的杀灭乳酸杆菌。

⑥在主发酵过程中,如发现升酸现象,可以及时将主发酵醪液分装较小的容器,降温发酵,防止升酸加快,并尽早压滤灭菌;

成熟发酵醪中如有轻度超酸,可以与酸度偏低的醪液混合,以便降低酸度,然后及时压滤;

中度超酸者,可在压滤澄清时添加碳酸钠等中和酸度,并尽快煎酒灭菌;

对于重度超酸者,可加清水冲稀醪液,采用蒸馏方法回收酒精成分。

14、黄酒的褐变及防止和减慢褐变现象的措施:

黄酒的色泽随贮存时间的延长而加深,尤其是半甜型、甜型黄酒,由于所含糖类、氨基酸类物质丰富,往往生成的类黑精物质增多,贮存期过长,酒色很深并带有焦糖臭味,质量变差,俗称褐变。

防止和减慢褐变现象的措施:

①减少麦曲用量,以降低酒内氨基酸类物质的含量,减弱羰基—氨基反应的速度和类黑精成分的形成。

②甜型、半甜型黄酒的生产分成两个阶段,先生产干型黄酒并进行贮存,然后在出厂前加糖分,调至标准糖度和酒精含量,消除形成较多类黑精的可能性。

③适当增加酒的酸度,减少

铁、锰、铜等元素的含量。

④短贮存时间,降低贮酒温度。

15、黄酒的浑浊及防治方法:

黄酒是一种胶体溶液,受到光照、振荡冷热的作用及生物性侵袭,会出现不稳定现象而浑浊。

①生物性浑浊

黄酒营养丰富,酒精含量低,如果污染了微生物或煎酒不彻底,有可能出现再发酵,生酸腐败,浑浊变质。

这属于生物不稳定现象,应该加强黄酒的灭菌,注意贮酒容器的清洗、消毒和密封,勿使微生物有复活、侵入的机会,同时应在避光、通风、干燥、卫生的环境下贮存。

②非生物性浑浊

黄酒的胶体稳定性主要取决于蛋白质的存在状态。

通过发酵、压滤、澄清和煎酒,大分子的蛋白质绝大部分被除去,存在于酒液中的主要是中分子和低分子的含氮化合物。

当温度降低或pH值发生变化时,蛋白质胶体稳定性被破坏,形成雾状浑浊,并产生失光,影响酒的外观。

当温度升高时,浑浊消失,恢复透明。

除了蛋白质浑浊外,若添加的糖色不纯净,也会在黄酒灭菌后出现黑色块状的沉淀。

另外,因黄酒酸度偏高而加石灰水中和,一旦环境条件变化,也会出现浑浊和失光现象。

防治方法:

黄酒灭菌贮存后产生少量的沉淀是不可避免的。

为了消除沉淀,可以在压滤澄清时,添加少量蛋白酶(木瓜蛋白酶或酸性蛋白酶),把酒液中残存的中、高分子蛋白质加以分解,变成水溶性的低分子含氮化合物。

或者添加单宁,使之与蛋白质结合而凝固析出,经过滤除去。

在煎酒时提高温度(≥93℃),也能使蛋白质及其他胶体物质变性凝固,在贮存过程中彻底沉淀。

16、白酒降度后会出现什么问题?

如何解决?

降度后会出现口味淡薄,后味短,混浊。

原因是高碳酯的溶解度与温度和酒度有关。

去浑浊措施:

①冷冻过滤法

水-10℃

酒——→稀释——→冷冻→过滤(脱脂棉)

②吸附法:

活性炭(万分之一)、淀粉(0.1~0.2%)、膨润土、高岭土、醇脂等。

③离子交换柱吸附过滤法:

将离子交换与吸附相结合。

④膜过滤:

除去带正电离子

17、白酒按香型分为哪几种?

代表酒是哪些?

酱香型:

采用高温制曲、晾堂堆积、清蒸回酒等工艺,用石壁泥底窖发酵,酱香柔润为其特点。

以茅台酒为代表。

浓香型:

采用混蒸续渣等工艺,利用陈年老窖或人工老窖发酵。

以浓香甘爽为特点。

以泸州特曲酒为代表。

清香型:

采用清蒸清渣等工艺及地缸发酵。

具有清香纯正的特点。

以汾酒为代表。

米香型:

以大米为原料,小曲为糖化发酵剂。

米香纯正为其特点,如桂林三花酒等。

兼香型:

采用上述某些白酒生

产工艺或其它特殊工艺酿制成的、具有混合香型或特殊香型的白酒。

例如,西凤酒、董酒等。

凤香型白酒:

以陕西西凤酒为代表。

因其发酵周期短,工艺和贮酒容器特殊而自成一格。

其特点是:

醇香秀雅,具有以乙酸乙酯为主,一定量己酸乙酯为辅的复合香气,醇厚丰满,甘润爽口,诸味谐调,尾净悠长。

豉香型白酒:

以广东玉冰烧为代表。

它以大米为原料,经蒸煮后用大酒饼作糖化发酵剂,采用边糖化边发酵的工艺,蒸馏,陈酿,勾兑而成。

特香型白酒:

以江西四特酒为代表。

因以大米为原料,工艺和设备特殊而独树一帜。

其风格特点是:

幽雅舒适,诸香谐调,富含奇数碳脂肪酸乙酯的复合香气,柔绵醇和,香味谐调,余味悠长。

芝麻香型白酒:

以山东景芝白干酒为代表。

气清洌,醇厚回甜,尾净余香,具有芝麻香风格。

18、绍兴黄酒加工的主要原料有哪些?

黄酒以大米(包括糯米、粳米和籼米)、黍米、粟米、玉米为原料。

绍兴黄酒是以优质糯米、小麦和鉴湖水为主要原料。

19、谷类发酵食品有哪些?

醋、黄酒、甜酒、大曲酒、小曲酒、味精、啤酒

20、味精生产的原料及工艺流程?

原料:

糖蜜、淀粉水解物

工艺流程:

21、谷氨酸生产菌的生化特征

①有苹果酸酶和丙酮酸羧化酶。

②a-酮戊二酸脱氢酶活性弱,异柠檬酸脱氢酶活性强,异柠檬酸裂解酶活性弱。

③谷氨酸脱氢酶活性高,经呼吸链氧化NADPH2的能力弱。

④菌体本身利用谷氨酸的能力低。

共同点:

革兰氏阳性,球状、棒状、短杆状。

不形成芽孢。

没有鞭毛,不能运动。

需要生物素作为生长因子。

在通气条件下产谷氨酸(需氧微生物),并有一定的蓄积能力。

22、谷氨酸发酵的必备条件有哪些?

温度:

发酵前期(0-12h)是菌体生长繁殖阶段,控制温度30-32℃促进微生物合成蛋白质、核酸以供菌体繁殖。

发酵中后期(12h后)菌体生长进入稳定期,繁殖速度变慢,谷氨酸合成加速进行,温度控制在34-38℃。

菌体生长达一定程度后开始产生氨基酸,菌体生长最适温度和氨基酸合成的最适温度不同。

pH:

前期由于菌体大量利用氮源进行自我繁殖,pH较高且变化活跃(7.5-8.5)。

中后期谷氨酸大量合成,在菌体内催化谷氨酸形成的谷氨酸脱氢酶和转氨酶在中性或弱碱性环境中催化活性最高,流加尿素(氨水、液氨)等措施保持pH7.0-7.6。

溶解氧:

主要由通风量和搅拌转速决定。

在菌细胞增殖期,通风量宜小;

在长菌阶段,氧影响不太大。

在产酸阶段,提高供氧量可得高产谷氨酸。

供氧过度,菌体生长受到抑制而产量少。

若通风

量不足,会造成发酵液pH偏低,糖耗快,产量少,发酵液中乳酸和琥珀酸累积。

泡沫:

在发酵罐内安装机械消泡器。

化学消泡剂:

花生油,豆油,菜油,玉米油,棉籽油和泡敌(聚环氧丙烷甘油醚)以及硅酮等。

如何对谷氨酸进行提炼?

将发酵液中积累的谷氨酸提取出来,再经中和、除铁、脱色、加工精制成谷氨酸单钠盐(味精)的过程为提炼。

1)谷氨酸的提取

①等电点法pl=3.2发酵液pH调到等电点使谷氨酸沉淀

②离子交换法用强酸性阳离子树脂吸附后,用4%的氢氧化钠洗脱

③双柱法先用弱酸型阳离子交换树脂(氢型)除去阳离子杂质,再用磺酸型阳离子交换树脂吸附谷氨酸,用碱液洗脱

④锌盐法利用谷氨酸锌在水溶液中溶解度低的原理将发酵液中谷氨酸一次进行回收。

盐酸盐法:

谷氨酸在浓盐酸中生成并析出谷氨酸盐酸盐。

这是用盐酸水解面筋生产谷氨酸的原理。

钙盐法:

高温谷氨酸钙溶解度大,与菌体等不溶性杂质分开,降温,析出谷氨酸钙沉淀,加NaHCO3直接得到味精。

⑤电渗析法膜分离过程,利用电位差。

二次电渗析法:

pH3.2-除去各种盐类,pH>

3.2-除去蛋白质、残糖、色素等非电解质。

2)味精精制

谷氨酸溶于水→活性炭脱色→加碳酸钠中和→谷氨酸单钠(味精粗品)→除铁→活性炭脱色→减压浓缩→结晶→离心分离→干燥→成品

23、发酵香肠发酵剂及其选择标准

1)发酵剂的选择标准

在15%的盐溶液中能生长

最适发酵温度为25℃~30℃

最适值具有降解硝酸的能力

非致病菌

2)发酵剂中常用的微生物

酵母菌:

耐高盐,好气,有较弱的发酵性,一般生长在香肠的表面,提高香肠风味,促进发色过程的稳定性

霉菌:

分解蛋白质和脂肪,提高香肠风味;

存在于香肠表面消耗氧隔氧,防止香肠腐败

细菌:

①乳酸菌:

分解碳水化合物形成乳酸,降低PH值,降低蛋白质的保水力,有利于干燥,提高保藏性,对产品稳定性起决定性作用

乳酸片球菌:

最适温度26.7℃~48.9℃

乳杆菌:

耐盐,最适温度15.6℃~35℃

②微球菌和葡萄球菌:

分解脂肪和蛋白质;

还原硝酸钠为亚硝酸钠,改善产品的风味,产生过氧化氢酶----色泽和风味

③灰色链球菌:

改善发酵香肠的风味

④气单胞菌:

有利于风味的形成

乳杆菌有利于降低PH但退色严重,微球菌能改善产品颜色但PH值降低速度慢,两者结合保用可得到较好的效果。

微生物在风干肠中的作用

1降低pH,减少腐败菌生长,改善组织和风味

2促进发色

3减少亚硝胺的生成

4一直病原微生物的生长

5提高营养价值

24、酸奶发酵剂及其作用

主要微生物乳酸杆菌属和链球

菌属的几乎所有乳酸菌,较多应用嗜热链球菌与保加利亚乳酸杆菌的混合发酵剂。

1.嗜热链球菌

 微需氧G+40-45℃ 同型乳酸发酵菌 发酵葡萄糖、果糖、蔗糖和乳糖

2.保加利亚乳杆菌 

微厌氧G+40-43℃ 同型乳酸发酵菌 发酵葡萄糖、果糖和乳糖,对蛋白分解力较强

3.嗜酸乳杆菌

微厌氧G+35-38℃ 同型乳酸发酵菌发酵葡萄糖、果糖、蔗糖和乳糖

4.双岐杆菌

专性厌氧G+37℃ 异型乳酸发酵菌产物:

L(+)-乳酸 乙酸、乙醇和二氧化碳。

发酵葡萄糖、果糖、蔗糖和乳糖。

两菌混合培养比单独培养的生长效果好。

发酵剂的分类:

按制备程序分类为种子发酵剂、母发酵剂、生产发酵剂。

按照所用微生物种类分为单一发酵剂、混合发酵剂、补充发酵剂。

发酵剂的主要作用:

①分解乳糖产生乳酸;

②产生挥发性的物质,如丁二酮、乙醛等,从而使酸乳具有典型的风味;

③具有一定的降解脂肪、蛋白质的作用,从而使酸乳更利于消化吸收;

④酸化过程抑制了致病菌的生长。

25、酸奶发酵过程物质的变化(酸奶加工过程中大分子物质会发生哪些变化?

乳糖→乳酸(乳酸菌)

蛋白质→多肽→氨基酸(长杆状乳酸菌等)

脂肪→脂肪酸、甘油(干酪乳杆菌等)

柠檬酸→具有香味的3-羟基丁酮,丁二酮(丁二酮乳酸链球菌)

26、酸奶常见的质量缺陷

1.砂化:

从酸奶的外观看,出现粒状组织。

产生砂化的原因有:

(1)发酵温度过高。

(2)发酵剂(工作发酵剂)的接种量过大,常大于了3%。

(3)杀菌升温的时间过长。

2.风味:

无芳香味;

酸乳的不洁味;

酸乳的酸甜度;

料乳的异臭

风味不佳的原因:

(1)保加利亚乳杆菌和嗜热乳杆菌的比例不适当。

(2)生产过程中污染了杂菌。

(3)酸甜比例不适当。

3.表面有霉菌生长

酸乳贮藏时间过长或温度过高时,往往在表面出现有霉菌。

黑斑点易被察觉,而白色霉菌则不易被注意。

这种酸乳被人误食后,轻者有腹胀感觉,重者引起腹痛下泻。

4.口感差:

优质酸乳柔嫩、细滑,清香可口。

但有些酸乳口感粗糙,有砂状感。

原因:

生产酸乳时,采用了高酸度的乳或劣质的乳粉。

5.乳清析出

(1)原料乳的干物质含量过低。

(2)生产过程中震动引起,另外是运输途中道路太差引起。

(3)蛋白质凝固变性不够,是由于缺钙引起。

6.发酵不良

原料乳中含有抗生素和磺胺干药物,以及病毒感染。

控制措施:

用于生产发酵乳制品的原料乳,必须作抗生素和磺胺等抑制微生物生长繁殖的药物的检验。

27、影响亚硝酸盐形成

的因素有哪些?

影响亚硝酸盐形成的因素:

1.食盐浓度:

低,亚硝峰出现早

2.温度:

高,亚硝酸盐形成早,亚硝峰出现早

3.酸度:

消长关系

4.有害微生物污染:

不清洁、密封不好

5.糖含量:

多——亚硝酸盐含量低

如何避免亚硝酸盐的积累?

P166

①注意原料的选择和处理:

选择成熟而新鲜的菜株,菜要洗净且不使用硝酸盐含量较高的苦井水等。

②注意用具、容器、环境卫生:

为防止有害微生物污染,要主要清洁。

③保持厌氧环境:

厌氧环境下乳酸发酵顺利进行,好氧的有害菌则受到抑制。

④发酵初期适当提高温度:

迅速形成酸性环境,抑制硝酸还原菌的生长并能分解破环部分亚硝酸盐。

不超20℃。

⑤人工接种:

人工接种乳酸菌发酵泡菜,亚硝峰不明显,有利于抑制亚硝酸盐的生成。

⑥添加抑制亚硝酸盐生成的物质:

抗坏血酸、异维生素C纳

28、酸菜生产中的微生物有哪些?

P146

乳酸菌:

1、肠膜明串珠菌:

异型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