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文化差异1.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5507072 上传时间:2023-07-05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679.4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西方文化差异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中西方文化差异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中西方文化差异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中西方文化差异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中西方文化差异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中西方文化差异1.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中西方文化差异1.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中西方文化差异1.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中西方文化差异1.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中西方文化差异1.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中西方文化差异1.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中西方文化差异1.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中西方文化差异1.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西方文化差异1.docx

《中西方文化差异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西方文化差异1.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西方文化差异1.docx

中西方文化差异1

中西方交际语言差异

(一)

 

同学们,学英语是为了交流,但我们和西方国家在交际语言上是有区别的,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见面时的称呼语吧。

 

汉语中的亲属称谓有泛化使用的倾向,常用于非亲属之间:

年轻人对长辈称“叔叔”“阿姨”;对平辈称“大哥”“大姐”。

但在英语中,亲属称谓不广泛地用于社交。

如果我们对母语是英语的长辈称“UncleSmith”“AuntieBrown”,对方听了会觉得不太顺耳。

英语文化中只有关系十分密切的情况下才使用此类亲属称谓且后面不带姓,只带名,如“UncleTom”。

又如学生知道teacher的含义是“老师”,也就相应地把“王老师”称为“TeacherWang”。

其实,英语中teacher只是一种职业;汉语有尊师的传统,“教师”已不仅仅是一种职业,而成为一种对人的尊称。

由于这种文化上的差异,造成学生的简单理解:

王老师=TeacherWang.此外还把汉语中习惯上称呼的“唐秘书”“张护士”称为SecretaryTang,NurseZhang,英语国家的人听起来感觉不可思议。

英语中称呼人一般用Mr.Miss.Mrs.等。

 

同学们,称呼语我们已经知道了,那就让我们具体来学习不同交际场合中的差异吧!

 

日常打招呼,中国人大多使用“吃了吗?

”“上哪呢?

”等等,这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一种亲切感。

可对西方人来说,这种打招呼的方式会令对方感到突然、尴尬,甚至不快,因为西方人会把这种问话理解成为一种“盘问”,感到对方在询问他们的私生活。

在西方,日常打招呼他们只说一声“Hello”或按时间来分,说声“早上好!

”“下午好!

”“晚上好!

”就可以了。

而英国人见面会说:

“今天天气不错啊!

VS

一般来说,我们中国人在家族成员之间很少用“谢谢”。

如果用了,听起来会很怪,或相互关系上有了距离。

而在英语国家“Thankyou.”几乎用于一切场合,所有人之间,即使父母与子女,兄弟姐妹之间也不例外。

送上一瓶饮料,准备一桌美餐,对方都会说一声“Thankyou.”公共场合,不管别人帮你什么忙,你都要道一声“Thankyou.”这是最起码的礼节。

当别人问是否要吃点或喝点什么时(wouldyoulikesomethingtoeat/drink?

),我们通常习惯于客气一番,回答:

“不用了”“别麻烦了”等。

按照英语国家的习惯,你若想要,就不必推辞,说声“Yes,please.”若不想要,只要说“No,thanks.”就行了。

这也充分体现了中国人含蓄和英语国家人坦荡直率的不同风格。

同学们,学习了中西方的称呼、打招呼用语和感谢答谢时的不同用语,请你们回忆一下,自己在这些场合中是怎样和别人进行交流的呢?

中西方交际语言差异

(二)

 

同学们,前面我们知道了打招呼和感谢答谢时的中西方差别,那还有哪些交际方面的差异呢?

 

在英语国家,赞美也常用来作为交谈的引子。

赞美的内容主要有个人的外貌、外表、新买的东西、个人财物、个人在某方面的出色的工作等。

对别人的赞美,最普通的回答是:

“Thankyou.”如,B:

Yourshirtlooksnice.A:

Thankyou.

 

 

 

中国人打电话时的用语与平时讲话用语没有多少异。

“喂,您好。

麻烦您叫一声王伟接电话。

”“我是张英,请问您是谁?

英语中打电话与平时用语差别很大。

如:

“Hello,thisisJohnspeaking.”“CouldIspeaktoTomplease?

”“IsthatMaryspeaking?

”西方人一接到电话一般都先报自己的号码或者工作单位的名称。

如:

“Hello,52164768,thisisJim.”

同学们,学习了这么多的交际礼仪用语,请你们利用课余时间,通过上网等方式进一步去发现和学习还有哪些交际场合的语言是不一样的吧!

中西方餐饮文化差异

 

“民以食为天”,由此可见饮食在中国人心目中的地位。

但相信西方也同样重视其日常饮食。

毕竟,人类和饮食是息息相关的,中西方都如此。

然而,不同的文化背景,却有不同的饮食观念和饮食习俗,最终形成不同的饮食文化。

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中西方的饮食差异吧。

 

VS

v中国人都喜欢热闹。

很多人围在一起吃吃喝喝,说说笑笑,营造一种热闹温暖的用餐氛围。

v西方人用餐都喜欢幽雅、安静的环境。

他们认为用餐时必须注意自己用餐的礼仪,比如在进餐时不能发出很难听的声音。

 

v

中方

由服务员上菜,然后大家再用公筷到大盘中去取菜。

就餐时,等所有客人都入座后,不能先动筷子,要等长者和客人先起筷。

筵席中暂时停餐,把筷子直搁在碟子或者调羹上。

用餐完毕后应把筷子横搁在碟子上。

v

西方

在正规晚宴上,每个面前一般有三把叉子、三把刀子、外加汤勺和四个酒杯。

原则上,最外侧的餐具总是最先使用的。

在进餐时一定要等主人打开餐巾后,才可以把餐巾打开,平摊放在自己的膝盖上。

在用餐时应左手拿叉、右手拿刀,同时应切一块吃一块而不应该把所有的都切好后再吃。

另外,在西方用餐时要坐正,认为弯腰、低头、用嘴凑上去吃是很不礼貌的。

 

西方饮食文化是不是很有趣呢?

那让我们也来学习一下西方餐具的具体使用方法吧!

v使用刀子时食指应按在刀柄背上。

(图1)

v使用叉子时如同拿刀子一样(图2)或如同握笔的方式。

(图3)

v用叉子吃食物时,应用叉背将食物放入口中,如沙拉,牛扒等。

(图4)

v吃到中途离席,应该把刀叉朝八字型放置,刀口朝内、叉齿朝下。

(图5)

v吃完后,应放在四点钟位置。

应将刀叉重迭,这样方便服务生收时,不至于因为刀叉碰撞而发出声响,或是刀叉掉落的意外。

(图6)

图1图2图3图4

图5图6

中西方交通规则差异

 

同学们,我们每天都要在路上或行走,或骑自行车,或乘公共汽车,有些家庭还有小汽车,随着交通工具的越来越多样化,那么中西方的交通规则又有哪些异同呢?

 

每到一个国家,我们看到的交通灯(trafficlight)都是一样的,有红(red)、黄(yellow)、绿(green)三种颜色。

(图1)并且所有人及车辆必须遵守红灯停(Stopataredlight.),绿灯行(Goatagreenlight.),黄灯等一等(Waitatayellowlight.)的基本交通规则。

行人过马路时必须走人行道。

(图2)

图1图2

 

同学们:

图1和图3分别是行驶在中国道路上的车辆,图2和图4是行驶在澳大利亚道路上的车辆,你能发现不同之处吗?

图1图2

图3图4

海阔天空

同学们,了解了中国和澳大利亚车辆行驶的区别,你能不能再找到一些和我们国家车辆行驶不同的国家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