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格心理学的理论与研究概述 郭永玉.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5518883 上传时间:2023-07-05 格式:DOCX 页数:55 大小:72.1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格心理学的理论与研究概述 郭永玉.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5页
人格心理学的理论与研究概述 郭永玉.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5页
人格心理学的理论与研究概述 郭永玉.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5页
人格心理学的理论与研究概述 郭永玉.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5页
人格心理学的理论与研究概述 郭永玉.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5页
人格心理学的理论与研究概述 郭永玉.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55页
人格心理学的理论与研究概述 郭永玉.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55页
人格心理学的理论与研究概述 郭永玉.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55页
人格心理学的理论与研究概述 郭永玉.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55页
人格心理学的理论与研究概述 郭永玉.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55页
人格心理学的理论与研究概述 郭永玉.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55页
人格心理学的理论与研究概述 郭永玉.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55页
人格心理学的理论与研究概述 郭永玉.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55页
人格心理学的理论与研究概述 郭永玉.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55页
人格心理学的理论与研究概述 郭永玉.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55页
人格心理学的理论与研究概述 郭永玉.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55页
人格心理学的理论与研究概述 郭永玉.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55页
人格心理学的理论与研究概述 郭永玉.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55页
人格心理学的理论与研究概述 郭永玉.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55页
人格心理学的理论与研究概述 郭永玉.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55页
亲,该文档总共5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格心理学的理论与研究概述 郭永玉.docx

《人格心理学的理论与研究概述 郭永玉.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格心理学的理论与研究概述 郭永玉.docx(5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人格心理学的理论与研究概述 郭永玉.docx

人格心理学的理论与研究概述郭永玉

人格:

心理学的理论与研究概述

郭永玉

(华中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心理系,武汉430079)

 

[内容提要]人格是心理学中一个复杂、困难但又极为重要的研究领域,因为它是一个最具整合性的心理学主题。

本文将概括地介绍现代心理学关于人格的理论与研究,主要包括人格的概念、类型和结构,影响人格差异形成的主要因素及其相互关系,人格健康问题的发生机制,健全人格的特征及其实现的途径,健全人格培养的原则和方法,以及人格测验的主要方法和工具。

我们特别要了解人格心理学领域的六大学派的主要理论,这六大理论是:

精神分析论、行为主义、人本主义、特质论、生物学理论和人知理论,它们分别从不同的方面为从总体上描述和解释人格、为增进人格的健康做出了贡献。

我们还要了解一些心理学家对有关人格的一些具体问题所做的实证研究,并初步认识几种主要的人格测验。

[关键词]人格,人格类型,人格特质,双生子研究,经典条件反射,操作条件反射,个体建构论,社会学习理论,精神分析,防御机制,固着,退行,自我实现,自我协调,无条件积极关注,同理心,自陈式测验、投射测验

 

      如果你有机会到医院产科的婴儿室,你就很容易发现这样一种情境:

同样是新生儿,有的在大哭大叫,有的在酣酣大睡,有的在东张西望。

如果我们留意观察周围的人,你也会很容易发现这样一些现象:

同样做一件事,有人做得又快又好,有人做得又慢又差,当然也有人做得慢而好,有人做得快而差;同样面对一个任务,有人沉着冷静、坚定自信,有人焦虑不安、退缩不前;同样面对弱者的求助,有人热情慷慨,有人麻木不仁……人与人之间的差异实在太大了,所以有“人心不同,各如其面”的感慨。

进化程度越高的动物,个体之间的差异越大,这种情形在人这里发展到顶点。

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人是个别差异最大的一种动物。

当然人与人之间也有很多相同的东西,所谓“人同此心,心同此理”。

人与人之间的共同性和差异性都是心理学家关注的问题,这种关注集中体现在对人格的研究上。

 

1人格及其类型

 

1.1人格的界说

 

人格(personality)是心理学中最难下定义的概念之一。

法律上讲“保护人格尊严”,是将人格视为权利义务主体的资格。

日常话语中讲“人格高尚”或“人格低下”,是将人格视为道德的主体,与人品、品格同义。

但心理学中讲的人格,虽涉及人的权利和责任,也包含人的道德品质,但远远不只是这些方面。

心理学中的人格概念,倒是更接近日常话语中的“性格”一词,如内外向、情绪稳定性、处事和待人的方式等等。

但不同的心理学家对人格的理解不同,因而所下的定义也不同。

据人格心理学家奥尔波特(G.W.Allport,1937)说,人格的定义有50种之多。

从词源上讲,英文personality来源于拉丁文persona,后者的本意是指面具,即戏剧演员所扮演的角色的标志。

面具代表着这一角色的某种典型特点,如“高傲的人”、“狡猾的人”等等,类似于京剧中的脸谱。

这样看来,人格似乎是指一个人在人生舞台上的行为表现。

但表现也就意味着被表现,被表现的东西就是内在的,即面具背后的东西。

基于这种分析,再综合各种有关人格的定义,我们认为:

人格是个人内在的动力组织及其相应的行为模式的统一体。

这一界定包含如下三层含义:

第一,人格通常是指一个人外在的行为模式。

与此相近的表述还有:

个人在各种情境中所表现出来的一贯的行为方式,个人适应环境的习惯系统,个人的生活风格,个人的生活方式,个人与他人互动的方式,个人实现其社会角色的方式,个人做任何事的共同方式,等等。

比如一个好迟到的人,做什么事都好迟到,开会、约会、聚餐,甚至乘火车,都要别人等他(她),合作共事时也是他(她)承担的任务最后完成。

第二,人格更是指一个人内在的动力组织。

包括:

(1)稳定的动机,如经常起作用的亲和动机和成就动机;

(2)习惯性的情感体验方式和思维方式,如总是从自己的需要和立场出发,还是能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3)稳定的态度、信念和价值观等,如责任感。

正是一个人内部的动力组织决定了其外在的行为模式。

第三,人格就是这样一种蕴蓄于中、形诸于外的统一体,这种统一体往往由一些特质所构成,如内外向、独立性、自信心等。

当然,表里不一的情况也是常见的,如一个对人怀有敌意的人可能显得对人特别友好。

但这种经常性的表里不一本身也是一种统一体,即一种人格特质。

 

1.2人格的类型

 

将人的人格划分为不同的类型,是一种最便捷的方法,也是人格心理学中最古老的一种研究取向,社会大众也特别容易接受类型的观点,甚至可以说类型的观念置根于大众之中。

心理学中有关人格类型的理论很多,根据不同的标准可以将人格分为不同的类型。

有的将人格分为两种类型,有的分为三种、四种、八种以至三十种。

这里只介绍两种有代表性的类型理论。

 

1.2.1气质类型理论

 

气质(temperament)是指那些主要是与生俱来的心理和行为特征,也就是那些由遗传和生理决定的心理和行为特征。

气质实际上是指人格中最稳定的、在早年就表现出来的、受遗传和生理影响较大而受文化和教养影响教小的那些层面,类似于日常话语中的脾气、性情、秉性。

具体指人的如下特点:

(1)感受性,即对刺激的敏感程度;

(2)耐受性,即在时间和强度上经受刺激的能力;(3)反应敏捷性;(4)可塑性,即适应新环境的难易程度;(5)情绪兴奋性;(6)外向性,即内外向性。

古希腊医生希波克拉底(Hippocrates,约公元前460—前377)认为人体内有四种体液,即血液、粘液、黄胆汁和黑胆汁,每一种体液都具有热—寒、干—湿两种性质,不同的人体内占优势的体液不同,因而有四种类型的人:

多血质的人血液占优势,而血液具有热而湿的性质,所以这种人象春天一般热情;胆汁质的人黄胆汁占优势,而黄胆汁具有热而干的性质,所以这种人象夏天一般暴躁;抑郁质的人黑胆汁占优势,而黑胆汁具有寒而干的性质,所以这种人象秋天一般忧伤;粘液质的人粘液占优势,而粘液具有寒而湿的性质,所以这种人象冬天一般冷漠。

多血质的典型特点是活泼好动,反应快,善交往;胆汁质的典型特点是急躁,莽撞,情绪变化快;粘液质的典型特点是反应迟缓,沉默寡言,沉静,忍耐;抑郁质的典型特点是敏感,孤僻,忧郁,常在内心经历暴风骤雨。

假设有四个典型的分别属于不同类型的人一起去看戏,但到了剧院门口被门卫挡住不让进,因为他们迟到了。

这时四个人的典型表现可能是:

多血质的人会笑嘻嘻地与门卫搭讪,以获得门卫的好感并放他进去;胆汁质的人可能会与门卫争吵起来,甚至大打出手;粘液质的人可能按照门卫的指示,规规矩矩地坐在那里等下一场;抑郁质的人则可能唉声叹气地回家去,并一路感慨自己总是遇到倒霉的事。

气质的六种心理和行为特征与四种气质类型之间的对应关系如表1:

 

表1 气质类型与心理—行为特征的对应关系

 

感受性

耐受性

反应

敏捷性

可塑性

情绪

兴奋性

外向性

多血质

-

+

+

+

+

+

胆汁质

-

+

+

-

+

+

粘液质

-

+

-

-

-

-

抑郁质

+

-

-

-

+

-

 

用四种体液来解释人的类型,用现代的眼光看,缺乏科学依据。

但四种类型的用语一直沿用至今,原因是这四种类型的划分为人们认识自己和他人提供了便利,而这种划分确实在相当的程度上有效。

一个人即使不典型地属于某种类型,也大体上属于某种类型,或处于某两种类型之间。

 

1.2.2价值类型理论

 

   价值类型理论与气质类型理论形成鲜明对照,它关注的是人的社会生活态度。

德国心理学家斯普兰格(Spranger,1928)将人在社会生活中追求的目标分为六种,人生目标不同,生活方式也就不同,因此有六种人格类型:

   1.经济型的人看重现实的物质利益,将物质财富视为人生最值得追求的目标,注重效益、财产、收入和利润,认为有钱就有一切,如一些典型的商人,他们的价值重心是利。

   2.政治型的人将获取权力从而支配他人视为人生最值得追求的目标,采取各种手段获取权力,认为有权就有一切,如一些权力欲特别强的政界人物,他们的价值重心是权。

   3.社会型的人将关心他人、帮助他人、增进社会大众的福利视为人生最值得追求的目标,他们具有博大的爱心,热心于公共事务,特别关注那些需要帮助的弱势人群,如一些社会活动家和慈善家,他们的价值重心是爱。

   4.理论型的人具有探索世界、追求知识的浓厚兴趣,将追求真理、获取知识视为人生最值得追求的目标,他们有强烈的求知欲,热爱真理,追求智慧,如思想家、科学家,他们的价值重心是真。

   5.审美型的人将欣赏美、创造美视为人生最值得追求的的目标,他们往往富于想像力,沉浸于美感体验中,如艺术家,他们的价值重心是美。

   6.宗教型的人将宗教信仰或某种超越性的状态视为人生最值得追求的目标,他们往往经历到各种神秘体验,如各种宗教家及其信徒,他们的价值重心是神。

   人的价值观不同,生活方式也不同,以此将人格分为不同的类型,有助于我们从思想观念和人生态度上理解人格。

有人据此提出人生有六种不同的境界,即功利境界、政治境界、伦理境界、学术境界、艺术境界和宗教境界(宗白华,1987,pp.209-210)。

但这种分类法具有明显的简单化的缺陷,典型的只专注一种价值的人是极少数,大多数人都会看重其中几种甚至所有六种价值,只是对不同的人这六者之间的顺序不同而已。

甚至对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情境中,这六者的顺序也不同。

如一个政治家,不仅看重权力,可能也看重物质利益,也热心于公共事务,也有浓厚的研究兴趣和较高的艺术品味,甚至也有坚定的宗教信仰。

在不同的情境中,他看重的是不同的价值。

我们只能说,从总体上讲,他最看重的是权力,而一个最看重权力的人不可能同时将学术研究或艺术创造等也视为他人生中最重要的。

但对于真正的政治家,他虽然看重权力,但权力也只是手段,它是为某种终极目标或政治理想服务的。

   如果我们只看到类型的差异,而忽视人格的复杂性,就可能将人单面化、脸谱化或标签化。

类型论本身就存在着这种局限性。

类型的观点强调人与人之间的质的不同,忽视了人与人之间量的差异。

它往往将极为复杂的人格简化为少数几种类型,关注那些极端的、典型的人格,忽视了那些中间的过渡的状态。

所以目前心理学界类型理论的影响在减弱,更多的人愿意接受更能把握人格的复杂性和变异性的特质理论。

 

2人格特质

 

   心理学家研究人格特质(personalitytrait)实际是探讨人格的结构,也就是说应该从哪些维度去分析人格,人格由哪些因素构成。

按照这种观点,每个人的人格都可以从同样的维度去分析,只是不同的人在同一维度上所处的位置不同罢了。

如外向性作为一个维度,每个人都可以在这一维度上找到一个位置,可能偏高一些(较外向),也可能偏低一些(较内向),也可能居中(不明显是外向还是内向)。

这就不同于类型论的观点。

在类型论看来,一个人不是外向就是内向。

当然它也承认中间的或混合的状态,但只是存而不论,更没有有效的方法去描述这些普遍存在的中间状态或混合状态。

类型理论关注人与人之间质的区别,特质理论则关注人与人之间量的差异。

特质理论试图了解一个人在多大程度上具有某一特质。

当然不同的特质理论家所找到的特质不同,因而有不同的特质理论。

 

2.1奥尔波特的人格特质论

 

高尔顿·奥尔波特(GordonW.Allport,1897—1967)是在他哥哥、著名社会心理学家弗劳德·奥尔波特(FloydH.Allport,1890—1978)的影响下考入哈佛大学学习心理学的。

他曾在一个有著名心理学家在场的研讨会上介绍自己的人格特质论(traittheoryofpersonality),但他发言后,全场一片沉默,他没有气馁,于1937年出版了《人格:

一种心理学的解释》一书。

两年后,他就当选为美国心理学会主席。

奥尔波特认为特质是人格的基础,是心理组织的基本建构单位,是每个人以其生理为基础而形成的一些稳定的性格特征。

奥尔波特将人格特质区分为共同特质(commontraits)和个人特质(personaltraits)。

共同特质是人所共有的一些特质,所有人都具有这些人格特质,人与人之间都可以在这些特质上分别加以比较,如外向性,任何人都具备这一特质,个体之间的差异只在于不同的人具备此种特质的多寡或强弱不同而已。

个人特质是个人所特有的,代表着个人的独特的行为倾向。

奥尔波特将个人特质视为一种组织结构,每一种特质在这个人的人格结构中处于不同的地位,与其他的特质处于不同的关系之中。

他因而区分了三种不同的个人特质:

(1)首要特质(cardinaltrait)是指最能代表一个人的特点的人格特质,它在个人特质结构中处于主导性的地位,影响着这个人的行为的各个方面。

小说家往往将某种特质集中地体现在一个人物身上,一谈到这个人物,我们就联想到某种特质,如诸葛亮的足智多谋,林黛玉的多愁善感,阿Q的精神胜利法等。

但在现实生活中首要特质突出的人不多。

(2)中心特质(centraltrait)是指能代表一个人的性格的核心成分。

我们往往用5—10个特质来描述一个人,如乐观的、活泼的、宽厚的、真诚的、进取的等等,如果这些词确实描述了一个人的主要特点,那么这些词所代表的就是他(她)的中心特质。

我们也可以用几分钟时间做个游戏,先自己列出自己的中心特质,然后几个朋友之间依次列出对方的中心特质,最后将那些公认的特质确定为某人的中心特质。

(3)次要特质(secondarytrait)是指一个人的某种具体的偏好或反应倾向,如偏好某种颜色的衣服,闲暇时喜欢收拾房间等等。

显然,某种特质是一个人的首要特质,但在另一个人身上却是中心特质,在第三个人身上可能只是次要特质。

人们通常用中心特质来说明一个人的性格。

以后的大多数特质心理学家更关注奥尔波特所说的共同特质,因为这些特质适合于定量分析,并可用于个体之间的相互比较。

 

2.2卡特尔的人格因素论

 

卡特尔(RaymondB.Cattell,1905—1998)出生于英格兰,在英国长大并受教育。

他先在大学学习化学和物理学,获得理学学士学位,后来决定改学心理学。

他考取了伦敦大学心理学研究生,尽管在当时的英国,心理学被视为一门怪人们从事的学科。

卡特尔的研究引起了美国同行的关注,被邀请到美国任教,并在美国定居。

卡特尔将人格特质区分为表面特质(surfacetrait)和根源特质(sourcetrait)。

表面特质是指从外部行为能直接观察到的特质。

这种特质可由外部的行为观察到,如我们通过平时的观察评价某人忠厚老实或奸诈狡猾,就是指人的表面特质,是通过观察得出的一些评价。

表面特质可能会随着环境的改变而改变。

根源特质则是内在的、决定表面特质的最基本的人格特质,是那些稳定的、作为人格结构的基本因素的特质。

根源特质需要通过严格的科学方法才能获得。

卡特尔研究目的就是要确定究竟有哪些根源特质。

奥尔波特及其同事曾经将英语字典中用于描述人格特质的单词找出来,共有近18,000个。

然后将同义词和含糊的词删去,删减到4,500个。

卡特尔又进一步删减到近200个,再使这些形容词两两对立,如自信的—无把握的、自大的—谦卑的、攻击的—顺从的、责人的—责己的,等等,每一对形容词可代表一种特质。

下一步是对每一对形容词都具体到日常情境,编出一些问卷题目,如“你在社交场合总是倾向于躲在人后吗?

”等等,要求被试以此去评定自己和朋友,评定结果就得出每个被评定者在各种人格特质上的分值,然后用统计分析方法求出每一特质与其他各特质之间的相关系数,将彼此相关程度较高的一些特质归到一组,并用一个概括性的名称来标志。

如以上几对形容词所代表的特质彼此之间的相关程度高,就可用“好强性”来概括,也就是一种根源特质。

卡特尔一共找到16种根源特质,并编制出“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问卷”(SixteenPersonalityFactorQuestionaire,简称16PF)。

具体内容如表2。

卡特尔认为每个人的人格都可以用这16种特质来描述,只是不同的人在每种特质上所得的分数有高低差异而已。

 

 

表2   卡特尔的16种人格特质

人格因素

低分者特征

高分者特征

A

乐群性

沉默孤独

乐群外向

B

聪慧性

愚钝、抽象思维能力差

聪慧、抽象思维能力强

C

稳定性

情绪不稳定、无耐心

情绪稳定、有耐心

E

好强性

温顺、随和

支配、好斗、有己见

F

兴奋性

严肃、谨慎、安静

轻松、热情、活泼、幽默

G

有恒性

权宜、敷衍、轻视规则

有恒、负责、遵守规则

H

敢为性

畏怯退缩

冒险敢为

I

敏感性

粗心、迟钝

细心、敏感

L

怀疑性

信任、接纳

怀疑、警觉

M

幻想性

实际、合乎常规

幻想、不实际

N

世故性

直率、天真

精明能干、世故

O

忧虑性

安祥沉着、有自信心

不安、多疑、自责

Q1

求新性

保守、传统、抗拒改变

自由、批评、求新

Q2

独立性

依赖群体

自立

Q3

自律性

冲动、无法自制

克制、自律、严谨

Q4

紧张性

放松、沉着、欲求低

紧张、迫切、欲求高

 

2.3“大五”人格因素论

 

   近年来,心理学家们继续用卡特尔的方法对人格特质进行了进一步的分析,使人格结构的研究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

一些不同的研究者从各自的研究中得出了大体相似的结论,即人格由五个基本维度构成,心理学家们称这五个基本人格维度为“大五因素模型”(thebigfivefactorsmodel),尽管不同的心理学家对这些特质的称呼不同,但如下一种表述(McCrae&Costa,1987)最为著名:

神经质性(Neuroticism)、外向性(Extraversion)、开放性(Openness)、随和性(Agreeableness)、尽责性(Conscientiousness)。

将这五个词的第一个字母组合起来就是“OCEAN”(海洋),恰好可用来代表“人格的海洋”。

当然,“大五”模型也引起了一些争论,如有人提出“大七”,但究竟是哪七个因素,不同的研究者说法也不一致。

一种有代表性的研究指出,五因素中没有包括评价性的特质,如果将评价性词语也包括进去做因素分析,就发现人格维度是七个而不是五个:

这七个人格维度分别是正价(positivevalence,PVAL)、负价(negativevalence,NVAL)、负情绪性(negativeemotionality,NEM)、正情绪性(positiveemotionality,PEM)、因袭性(conventionality,CONV)、适意性(agreeableness,AGR)和可靠性(dependability,DEP)。

其中,前两个维度是新的人格维度,其余五个维度依次与上述“大五”模型中的各维度有大致一一对应的关系。

 

 

表3   大五人格因素

因  素

特            征

神经质(N)

焦虑—平静

不安全感—安全感

自怜—自足

外向性(E)

好交际—退缩

多话—寡言

热情—冷淡

开放性(O)

想像—实际

喜欢变化—刻板固执

独创—从俗

随和性(A)

软心肠—硬心肠

信任—多疑

乐于助人—不合作

尽责性(C)

井井有条—杂乱无章

细心—粗心

自律—意志薄弱

 

属于描述正价的词语包括:

老练的、机智的、勤劳多产的,等等;属于描述负价的词语包括心胸狭窄的、自负的、凶暴的,等等(Almagor,Tellegen&Waller,1995)。

“大五”和“大七”模型都有相应的评定量表。

   人格类型的观点和特质的观点是紧密联系的,一些典型的特质聚集在一起,就构成一种人格类型。

因此,应该将类型的观点和特质的观点结合起来研究人格。

从认识逻辑上讲,应该是先了解特质,然后再划分类型,特质是类型的基础。

类型理论实际上也是用特质描述类型的,只是他们描述的特质大多根据直接经验或观察到的现象,也就是根据卡特尔所说的表面特质,而对于特质的科学研究是后来发展起来的,所以先有类型论后有特质论。

有人将特质论与类型论结合起来描述人格。

如英国心理学家艾森克(HansJ.Eysenck,1916—1997)就在卡特尔的基础上对人格特质进行进一步的统计分析,找出更稳定的特质。

他指出这种更稳定的特质就是内—外向和神经质(或神经质倾向,情绪稳定—不稳定),这两种特质在不同的人身上就可能形成四种典型的组合:

外倾—稳定、外倾—不稳定、内倾—稳定、内倾—不稳定,分别对应于多血质、胆汁质、粘液质、抑郁质。

这样就把现代的特质论与古代的类型论结合起来了。

不过后来艾森克又提出了第三种特质,即精神质(或精神病倾向)(psychoticism),在此特质上得高分者倾向于自我中心、攻击性、冷漠、缺乏同情心、不关心他人,在此特质上得低分者则具有相反的特点,如温柔、体谅。

   特质论和类型论为我们了解人格提供了知识和方法的基础,但这两种理论本身所关注的都只是些现存的静止的东西,它们只是描述人格而不是解释,揭示内容而不是探讨过程,分析结果而不去寻找原因,总之这是静态的研究而不是动态的研究。

心理学家们(包括特质论者)往往要从特质的范畴之外去探索人格的形成与改变等问题。

 

3人格的形成

 

   人格是如何形成的?

不同的人格类型或特质是如何形成的?

这是人格心理学家探讨的另一个重要主题。

不同的心理学家强调不同因素的作用,其中讨论得最多且争论时间最长的问题是:

决定我们人格差异的因素是遗传—生物—生理因素,还是环境—学习—经验因素,简而言之,是遗传因素起决定作用,还是环境因素起决定作用?

尽管当代的心理学家们认为本来就不应该这样问问题,人格不单纯是某一个因素作用的结果,而是不同的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但当代的这样一种共识并没有完全解决问题。

如何相互作用?

各自起什么作用以及如何起作用?

仍然是问题。

我们先了解一些不同的观点及其所依据的事实,再寻求一种较完整的解释。

   

3.1遗传的作用

 

3.1.1艾森克的理论

 

   艾森克不仅致力于人格结构的分析,而且试图寻求人格形成的原因。

艾森克认为人格的个体差异主要是遗传造成的。

他的主要根据是:

第一,人格的三种基本特质在一个人的一生中保持相当的稳定性。

一项研究表明,被试在45年内的内外向性保持在一定水平上。

第二,跨文化的研究表明,在不同国家、不同文化背景中,不同的研究者运用不同的方法都发现了人格的三种基本特质,即内外向、神经质和精神质。

如果不是生物因素起主导作用,就不能解释这样的跨文化一致性,因为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文化背景意味着显著的环境和教育差异。

第三,对于人格的三个基本特质,都可以进行生理学的解释。

就内外向性而言,外向的人喜欢社交、喜欢刺激较强的活动,内向的人不爱交往、喜欢安静的环境,是因为大脑皮层的生理唤醒水平不同。

外向的人皮层唤醒水平比内向的人低,所以他们要去寻求较强烈的刺激,缺少刺激对他们而言意味着枯燥、沉闷和无聊;内向的人皮层唤醒水平较高,微弱的刺激就足以维持他们的兴奋,所以较强的刺激很快就会使他们感到疲劳。

因此,外向的人喜欢嘈杂的聚会而内向的人却希望早一点离开。

还有一些研究者(Stelmack,1990)从生理上对刺激的敏感性来解释这种现象,内向者比外向者对刺激更敏感,所以当他们津津有味地欣赏舒缓的音乐时,那些外向者很快就厌倦了。

研究者(Geen,1984)让内向和外向的人一边听耳机里的噪音,一边完成词语记忆任务。

如果让被试自己控制耳机音量,内向的被试会把耳机音量调得比外向被试的小一些。

如果让内向的被试听音量大的噪音,让外向的被试听音量小的噪音,两组被试的词语记忆成绩都会下降。

这就可以解释为什么有的学生要听着录音机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