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宁哲学思想.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5533048 上传时间:2023-07-05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47.2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列宁哲学思想.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列宁哲学思想.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列宁哲学思想.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列宁哲学思想.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列宁哲学思想.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列宁哲学思想.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列宁哲学思想.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列宁哲学思想.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列宁哲学思想.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列宁哲学思想.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列宁哲学思想.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列宁哲学思想.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列宁哲学思想.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列宁哲学思想.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列宁哲学思想.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列宁哲学思想.docx

《列宁哲学思想.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列宁哲学思想.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列宁哲学思想.docx

列宁哲学思想

列宁哲学思想

列宁哲学思想-正文

 列宁在概括俄国和国际无产阶级革命经验,俄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经验以及19世纪末20世纪初自然科学新成果的基础上,对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全面的、创造性的发展。

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资本主义一切固有矛盾空前尖锐,阶级斗争和民族解放运动急剧发展,使俄国成为革命的中心,社会主义革命和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一系列任务都循序提上日程。

列宁和他所缔造的布尔什维克党在实践和理论活动中,承担了解决这一崭新历史时代政治、经济和理论领域所有主要问题的重任,把马克思主义创造性地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列宁生平  В.И.列宁原姓乌里扬诺夫,1870年4月22日生于俄国辛比尔斯克(今乌里扬诺夫斯克)一个知识分子家庭(见彩图)。

父亲И.Н.乌里扬诺夫是具有民主思想的教育家。

长兄Α.乌里扬诺夫是革命的民粹主义者,因参与刺杀沙皇于1887年被杀害。

家庭的影响和对俄国人民苦难生活的了解,使列宁在少年时期就萌发了反对沙皇专制制度和地主资本家阶级的革命思想,并且开始探索不同于民粹主义的道路。

1887年列宁入喀山大学法律系学习,因积极参加革命学生集会于同年12月被捕,后被学校开除,并被流放。

一年后,列宁回到喀山,加入了当地一个马克思主义小组,认真研读马克思、恩格斯及г.В.普列汉诺夫的著作,开始形成马克思主义世界观。

1889年,列宁随全家迁居萨马拉(今古比雪夫)。

在这里,他通过了校外大学毕业考试,并在当地组织起马克思主义小组进行宣传活动,同时发表批判民粹派观点的言论。

从喀山到萨马拉这一时期,列宁成为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确定了职业革命家的方向。

1893年,列宁到达当时俄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和工人运动中心彼得堡,投入了这里的革命活动,很快成为俄国首都马克思主义秘密组织的领导人。

1895年秋,列宁把彼得堡所有马克思主义工人小组统一起来,组成工人阶级解放斗争协会,在俄国第一次实现了社会主义和工人运动的结合,形成了无产阶级政党的萌芽。

同年12月他被捕入狱。

1897年2月被流放到西伯利亚。

在监狱和流放期间,他继续开展革命活动,并从事写作。

1900年初流放期满,7月出国,在国外创办《火星报》,为在俄国建立无产阶级政党作了思想和组织上的准备。

  1903年在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二次代表大会上,列宁经过激烈斗争,使大会通过了以争取无产阶级专政为基本任务的党纲。

由于在建党组织原则上的尖锐分歧,在这次大会上形成了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派和以马尔托夫为首的孟什维克派。

1905年俄国第一次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爆发,11月,列宁回国直接领导革命斗争。

12月,莫斯科工人武装起义失败,俄国进入斯托雷平反动时期,革命转入低潮。

1907年底列宁再度出国,在国外为聚集、团结、教育布尔什维克干部做了大量工作,并同党内和第二国际的机会主义进行了坚决斗争。

1912年1月,列宁领导的党的第六次代表会议,清除了孟什维克,使布尔什维克正式成为一个独立的政党。

1917年俄国二月革命推翻沙皇制度后,列宁于4月初从瑞士回到彼得格勒,领导布尔什维克党教育和组织群众,为夺取政权作准备,并亲自领导了十月社会主义革命。

十月革命胜利后,列宁当选为第一届人民委员会主席。

1918年7月~1920年11月,列宁领导全国人民粉碎了14个帝国主义国家的联合武装进攻和国内地主资产阶级的反革命武装叛乱。

战争结束后,列宁马上使国家转上恢复国民经济和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轨道,并对苏联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提出了许多重要思想。

1924年1月21日因病在莫斯科逝世。

  列宁从他革命活动的早期直至晚年,始终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工人阶级解放斗争的强大理论武器,并在运用中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

列宁哲学思想的发展,与革命历史发展过程相适应,经历了几个阶段。

  对历史唯物主义的贡献  19世纪90年代,自由主义民粹派观点是俄国工人运动和马克思主义结合的主要障碍。

列宁继普列汉诺夫和劳动解放社之后,彻底清算了民粹派思潮,捍卫和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

1893年,列宁开始批判自由主义民粹派。

1894年,他的《什么是“人民之友”以及他们如何攻击社会民主主义者?

》一书问世。

在这部著作中,列宁揭示了民粹派的经济、政治主张同主观社会的学唯心主义社会观思想体系的内在联系。

他结合当时俄国的实际情况,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深刻批判了民粹派的主观社会学的观点、方法,以及经济思想、政治纲领和策略,提出并解答了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社会经济形态、社会生活中主客观因素的相互关系、群众阶级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无产阶级的世界历史使命、社会革命的动力等一系列根本问题。

列宁针对民粹派以观念或理想作为评价社会的出发点的谬论,坚持认为唯物辩证法是分析现实社会的唯一科学方法,指出哲学的任务不是主观地设计社会的蓝图,而是根据现实的发展趋势探索改造世界的途径。

他批驳了民粹派代表人物Н.κ.米海洛夫斯基对《资本论》的歪曲,指出马克思通过对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形态的具体分析,从社会生活的各种领域中划分出经济领域来,从一切社会关系中划分出生产关系来,并把它当做了决定其余一切关系的基本的原始的关系。

列宁批判了民粹派的所谓资本主义在俄国的发展纯属偶然现象的谎言,阐明了马克思在分析资本主义社会时把社会经济形态这一概念引进社会科学的巨大意义。

列宁指出,资本主义是由过去社会经济形态所酝酿和诞生的,因而这种生产关系体系的出现是必然的,它向更高级形式的过渡是合乎规律的。

资本主义社会是历史地发展起来的活的机体,它只是整个人类社会历史链条中的一个环节。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把社会的发展看作自然历史过程,从而第一次把社会学置于科学的基础上。

列宁还批判了民粹派关于个人在历史上作用的错误观点,指出他们把个人活动同社会发展规律对立起来,强调个人只有站在先进阶级立场上、深刻理解社会发展的需要,才能发挥重要作用。

列宁在1899年写成的《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一书胜利地完成了对民粹主义的斗争。

  列宁在批判民粹派主观社会学的同时,还展开了对“合法马克思主义”的批判。

以Π.В.司徒卢威为代表的俄国“合法马克思主义者”,是一批打着马克思主义旗号的资本主义的辩护士。

列宁在《民粹主义的经济内容及其在司徒卢威先生书中受到的批判》和《非批判的批判》等著作中,揭露了“合法马克思主义者”所标榜的“超阶级”的客观主义,指出它只是抽象地谈论历史过程的必然性,而把历史过程同群众的革命实践割裂开来,其目的在于抹煞资本主义社会所固有的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

列宁指出,唯物主义者不仅比客观主义者更彻底、更深刻、更全面地阐明过程的必然性,而且论述了是什么样的社会经济形态提供这一过程的内容,是什么样的阶级决定这种必然性。

列宁还批判了司徒卢威等人把新康德主义强加于马克思主义以取代辩证唯物主义的企图。

针对“合法马克思主义者”的资产阶级客观主义,列宁提出了马克思主义的党性原则,论证了无产阶级党性同科学性的一致。

他说,唯物主义本身包含有所谓党性,要求在对事变做任何估计时都必须直率而公开地站到一定社会集团的立场上。

  列宁为建立无产阶级新型政党,还对伯恩施坦修正主义在俄国的变种──经济主义展开了斗争。

在《从何着手》、《怎么办?

》、《进一步,退两步》等重要著作中,列宁批判了经济主义把阶级斗争局限于经济斗争、盲目崇拜工人运动的自发性、否定革命理论和革命政党的作用等修正主义观点。

他深入探讨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成的过程及其对历史发展的影响,分析了阶级斗争的经济形式和政治形式的关系,提出了党在地下活动中的组织原则,指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使命就是使科学社会主义同工人运动结合起来,并认为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必须靠政党组织的统一来巩固和加强。

列宁以关于革命阶级及其政党在历史上的积极能动作用的马克思主义原理,从理论上对建党问题作了深刻论证,彻底批判了经济主义的自发理论。

列宁的这些理论活动和他在这一时期的革命实践,为1905年俄国革命作了思想上和组织上的准备。

 

  在1905~1907年俄国第一次革命时期,列宁通过对革命形势和革命过程的具体分析,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革命的理论和策略。

在《社会民主党在民主革命中的两种策略》这部著作中,列宁对孟什维克的理论脱离实践、贬低革命过程中革命阶级及其政党积极能动作用等教条主义态度和形而上学思想进行了批判,阐明了革命过程中作为历史创造者的先进阶级及其政党和革命群众的能动作用必然增长的原理,提出无产阶级应当成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领导者的口号和建立工农联盟作为从民主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过渡的必要前提的任务。

同时,依据现实的革命过程,列宁还论述了真理的具体性、社会发展中的一般与个别、抽象与具体等辩证法问题。

  1906年,列宁写了批判Α.Α.波格丹诺夫的《经验一元论》的哲学著作,并拟用《一个普通马克思主义者的哲学见解》为题公开发表,但未能付印,后来手稿也遗失了。

批判波格丹诺夫的计划在1908年所写的《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这部著作中才得以完成。

  对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发展  在斯托雷平反动年代,反动势力的思想进攻使得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内部某些不坚定分子对革命,对工人阶级和人民群众的力量,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信念发生了动摇,转到了修正主义哲学的立场,散布各种唯心主义,甚至提出“造神说”。

以波格丹诺夫为代表的修正主义思潮则企图用经验批判主义即马赫主义来修正和取代马克思主义哲学。

这一思潮是第二国际机会主义者用唯心主义哲学“补充”马克思主义的企图在俄国的反映。

列宁对此进行了坚决的批判。

他在《马克思主义和修正主义》一文中,揭露了第二国际修正主义者亦步亦趋追随资产阶级教授用新康德主义“补充”马克思主义的反动性,阐明了马克思主义学说“在其生命的途程中每走一步都得经过战斗”的发展规律性。

列宁在这一时期的对修正主义哲学的斗争中,丰富和发展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尤其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1908年2~10月,列宁写成了《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一书。

这部著作在粉碎俄国马赫主义的斗争中起了决定性作用,对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发现作出了特殊贡献,从哲学上概括了当代自然科学的新发现,深刻阐述了哲学的党性原则。

  列宁在著作中考察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产阶级各主要哲学流派,指出了马赫主义和新康德主义、内在论学派、实用主义等一样,同哲学史上的G.巴克莱的主观唯心主义存在着明显的亲缘关系;揭穿了马赫主义是所谓“20世纪自然科学的最新哲学”、“现代认识论”哲学的谎言;提出了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3条结论。

这3条结论是:

①物是不依赖于我们的意识、我们的感觉而在我们之外存在着的。

②在现象和自在之物之间决没有而且也不可能有任何原则的差别。

差别只存在于已经认识的东西和尚未认识的东西之间。

③在认识论上和在科学的其他一切领域中一样,我们应该辩证地思考,也就是说,不要以为我们的认识是一成不变的,而要去分析怎样从不知到知,怎样从不完全的不确切的知识到比较完全的比较确切的知识。

这3条结论确定了认识对象的客观性、客观事物的可知性和认识过程的辩证性,基本上包括了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主要内容。

列宁深刻阐明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物质、经验、真理、实践等基本概念,有力地驳斥了马赫主义的所谓世界是感觉复合的谬论,指出这种谬论必然导致唯我论的结论。

他揭露了马赫主义借助“感觉”、“经验”等名词而凌驾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之上的企图,指出感觉是客观世界的主观形象,经验是外部世界作用于人的结果,因而具有客观的内容。

在批判马赫主义关于真理问题的唯心主义和相对主义观点的时候,列宁提出了客观真理以及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辩证关系的思想。

他认为,客观真理就是指在人的感觉和概念中存在的不依赖于人的主体的客观内容。

他在阐明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辩证关系时指出,在人的认识处于从不知到知,从不完备、不准确的知识到比较完备、比较准确的知识的发展过程中,处于从相对真理到绝对真理的发展过程中,绝对真理同相对真理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

任何科学定律、科学的思想体系都是相对真理,因为它们都是受社会历史条件限制的。

但是它们又都客观地反映了认识对象,因而是绝对真理的一部分。

发展中的相对真理的总和构成绝对真理。

列宁在该书中还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实践在认识过程中作用的理论。

他强调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标准的原理,辩证地提出了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观点,深刻地批判了唯心主义和不可知论关于真理标准的主观主义思想。

  列宁还在这部著作中从哲学上揭示了物理学中所谓“物质消失”的实质,指出它只不过表明人们对物质结构认识的深化,从而物理学中的旧定律、旧原则受到冲击而瓦解。

根据这种情况,列宁指出,只有辩证唯物主义才能正确概括自然科学的新成就,才能使其摆脱理论上的危机;自然科学家只有转到辩证唯物主义立场才能最终保证自己科学研究的正确方向。

在论述哲学基本问题时,列宁依据自然科学所证实的物质结构不可穷尽的思想,对物质概念下了经典性的定义: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列宁选集》第2卷,第128页)。

他进一步阐明了物质对意识来说是第一性的,同时又指出物质和意识、存在和思维之间的对立只是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才有绝对的意义,即仅仅在承认什么是第一性的和什么是第二性的这个认识论的基本问题的范围内才有绝对的意义。

超出这个范围,物质和意识的对立无疑是相对的。

意识、思维既依存于物质,又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

这样,列宁通过对自然科学发展的总结,科学地捍卫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主义基础。

  针对俄国马赫主义者标榜凌驾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之上而实即折衷主义的立场,列宁阐明了哲学的党性原则。

他指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哲学上两个斗争着的党派,“这种斗争归根到底表现着现代社会中敌对阶级的倾向和思想体系”。

列宁认为,任何脱离哲学唯物主义的企图,任何修正辩证唯物主义原理的企图,归根结柢只会对剥削阶级有利。

马赫主义自夸无党派性,在客观上就是给唯心主义和信仰主义扫清道路。

列宁的这部著作本身,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党性原则的典范。

  列宁在《论工人政党对宗教的态度》和《各阶级和各政党对宗教和教会的态度》等著作以及1913年冬给高尔基的信中认为,必须揭示宗教的社会根源、宗教同资产阶级利益的关系,才能有效地从理论上反驳宗教哲学,进行无神论宣传。

他深刻地分析批判了反动时期流行的寻神说、造神说等宗教哲学。

寻神说公开主张向群众灌输宗教意识以对抗科学社会主义,并诋毁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说辩证法和唯物主义互不相容;而Α.В.卢那察尔斯基等人鼓吹的造神说,则要把科学社会主义同宗教结合起来,说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以往全部宗教探索的综合结论。

列宁揭露了寻神说和造神说在削弱和破坏劳动群众对革命和科学社会主义信念方面所起的反动作用,并指出马赫主义同造神说的内在联系,认为前者促进了后者的形成。

列宁对马赫主义、造神说和寻神说的批判,有力地抵制了这些反马克思主义观点在布尔什维克党内和工人运动内部的散布,对党和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巩固和进一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910~1914年,列宁在同修正主义的斗争中撰写了一系列著作,如《欧洲工人运动中的分歧》、《论马克思主义发展中的几个特点》、《马克思学说的历史命运》、《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和三个组成部分》、《卡尔·马克思》等,总结了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历程,揭示了它只有在同形形色色的错误观点作斗争才能发展起来的规律性。

针对第二国际和俄国的修正主义死抠马克思的个别词句,阉割马克思主义革命内容的立场,列宁指出,坚持创造性地应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同保卫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一致的。

马克思主义学说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违背这条原理,就会阉割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破坏它的根本理论基础──辩证法。

列宁卓越地阐明了马克思主义的本来面目和精神实质,指出发现唯物主义历史观,即把唯物主义运用于社会现象,是科学思想中的最大成果。

他在分析马克思主义学说的历史根源时说,马克思主义绝不是离开世界文明发展大道而产生的固步自封、僵化不变的学说。

恰巧相反,马克思的全部天才正在于他回答了人类先进思想已经提出的种种问题,他的学说的产生正是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社会主义的最伟大代表的学说的直接继续。

列宁着重阐明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对旧唯物主义的批判、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发展的特点以及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发现和阶级斗争学说的伟大意义。

  对唯物辩证法的探讨和贡献  1914年8月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新的历史条件向马克思主义者提出了深刻分析帝国主义的基本特征和矛盾、阐明这场战争的帝国主义性质、制定无产阶级斗争的战略和策略、揭露第二国际领导人的机会主义和社会沙文主义以及他们理论上的教条主义和宗派主义的任务。

因此,这一时期列宁对唯物主义辩证法的探讨成为他哲学活动的主要内容。

对于列宁来说,揭露修正主义者以庸俗进化论、诡辩和折衷主义代替辩证法,以捍卫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纯洁性,是迫切的现实任务。

这就需要他根据新的历史条件、斗争的新经验和自然科学的新材料,进一步探讨和发展唯物主义辩证法,锻造适应于新时代要求的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哲学武器。

为此,列宁于1914~1916年重新研究亚里士多德、G.W.F.黑格尔、L.费尔巴哈和其他哲学家以及自然科学家的著作,并再次研读马克思、恩格斯的有关著作,写出了包括摘要、札记、评语和短文的8本笔记(见彩图)。

这些笔记加上1895年和1909年的两篇笔记,于1933年以《哲学笔记》为标题编辑成书,初次出版。

这部著作对于辩证法的基本范畴和规律、辩证法的发展历史、辩证法与认识论和逻辑的关系、辩证法与实践的关系等问题作了深刻的研究;对于哲学史方面的问题,也极为关注。

  列宁把黑格尔的唯心主义辩证法及其他哲学家的辩证思想作为批判研究的起点,对辩证法进行了唯物主义的探讨和改造,指出唯物辩证法是同形而上学根本对立的、唯一正确的发展观,是反映客观世界和思维发展运动普遍规律性的理论。

列宁关于辩证发展观和形而上学发展观两者之间区别的剖析,揭示出事物运动、发展的泉源在于对立面的统一和斗争。

  列宁深入探讨了对立统一规律,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上第一次提出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的实质、核心。

他说:

“统一物之分为两个部分以及对它的矛盾着的部分的认识,……是辩证法的实质”。

这意味着对立统一既是关于客观存在的规律,又是认识的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其他规律是对立统一这一核心规律的具体表现。

他十分强调这一规律在现实斗争中的意义,指出对立面的斗争、矛盾的发生和解决,是物质世界发展的根源,是社会前进的条件,而辩证法的结论在于进步的新事物必然战胜反动的旧事物。

同时,新事物对旧事物的否定,不是简单的否定,而是保持着肯定积极因素的辩证的否定过程。

  在《哲学笔记》中,列宁探讨了关于辩证法、逻辑与认识论三者一致的原理。

按照列宁的观点,这一原理的意义在于克服存在的学说同认识论及逻辑之间的隔绝状态。

在以往的哲学史上,本体论、认识论、逻辑学一般被看作各自孤立的学说,黑格尔在唯心主义基础上提出三者统一的观点,列宁则用辩证唯物主义原则表述了这三者的统一。

他认为,事物的客观辩证法既反映在认识的发展过程中,也构成思维逻辑的内容。

在《哲学笔记》中,他提到作为思维规律和形式的逻辑以及认识论时,一贯强调其客观现实的基础。

列宁在论述三者统一的原理时,还着重指出探讨辩证逻辑的重要性。

  在阐明了人的认识过程的辩证内容时,列宁揭示了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并从抽象的思维到实践的运动以及人的认识的非直线性,即无限地近似于一串圆圈,近似于螺旋的曲线的性质。

列宁指出,唯心主义的认识论根源,正是来自认识过程的这种复杂性、矛盾性。

他强调了实践在认识过程的重要作用,指出实践高于理论的认识,人从主观的观念经过实践走向客观真理。

他进一步强调了实践对理论的检验作用,阐明了实践与理论相统一、相结合的思想。

列宁还提出,要发展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就必须对自然科学史、技术史、人类和个人智力发展史及语言史等进行哲学的概括,因为这些学科是构成认识论和辩证法的知识领域。

  在这部著作中,还包含了列宁对哲学史进行科学研究的丰富内容。

他探讨了研究哲学史的方法问题,对历史上许多哲学家作了科学的评价,为研究哲学史提供了卓越的范例。

  1915~1916年,列宁撰写了许多重要著作,如《第二国际的破产》、《社会主义与战争》、《论欧洲联邦口号》、《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论尤尼乌斯的小册子》、《无产阶级革命的军事纲领》等。

在这些著作中,列宁全面而深刻地论证了革命的马克思主义路线,彻底批判了第二国际机会主义,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的学说。

  列宁认为,为了在战争和第二国际破产的条件下、在准备实现社会主义革命的时期制定党的政策,就必须探讨辩证法的基本规律和范畴,辩证法要求对社会现象及其发展作出详尽的研究,从外观、表象深入到本质。

列宁正是这样运用辩证法来研究帝国主义产生的原因及其过程的规律性的。

在《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这部重要著作中,他依据当时大量的经济、政治资料以及同时代理论家关于帝国主义研究的某些有益成果,总结了《资本论》出版以来半个多世纪资本主义的发展,作出了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发展的特殊阶段的论断,科学地揭示了帝国主义的特征及其发展的辩证法。

列宁指出,帝国主义是垄断的、寄生的、腐朽的、垂死的资本主义,是资本主义发展的最高阶段,是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前夜。

同时,列宁批判了K.考茨基的“超帝国主义论”,揭露了它的改良主义实质,驳斥了他对帝国主义的美化和幻想。

  依据对帝国主义的研究,列宁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革命的学说。

他指出,战争加速了革命条件的成熟。

在《论欧洲联邦口号》一文中,他写道:

“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是资本主义的绝对规律”,社会主义将在资本主义统治薄弱的一国或数国内首先获得胜利。

在《无产阶级革命的军事纲领》一文中,他再次深刻论证了帝国主义时期社会主义革命的前景及其胜利的条件。

他指出,由于资本主义在各个不同国家发展极不平衡,必然得出社会主义不可能在一切国家同时胜利的结论,它将首先在一个或者几个国家中获得胜利。

这一学说是创造性地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典范。

列宁辩证地分析了当时正在进行的帝国主义战争,提出了“一切界限都是有条件的和可变动的;没有任何一种现象不能在一定条件下转化为自己的对立面”的辩证法基本原理,提出了“变现时的帝国主义战争为国内战争”的口号,并阐明了战争与革命的辩证关系,作出了“革命潜伏在战争中,并从战争中发展起来”的正确论断,为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实现指出了具体途径,成为十月革命的直接理论根据。

  1917年二月革命后,由于俄国革命形势的发展,国家问题紧迫地提到了议事日程上。

列宁立即提出社会主义革命的方针,提出苏维埃共和国作为无产阶级专政形式的思想,并于同年8~9月,写成《国家与革命》一书(见彩图)。

该书尖锐地批判了考茨基和其他机会主义者在国家学说方面对马克思主义的歪曲,并完整、系统地阐明了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还根据新的历史经验,特别是俄国1905年革命和二月革命的经验,发展了这一学说。

列宁坚决维护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是统治阶级的工具的理论,并指出,实现无产阶级专政是社会主义革命摧毁资产阶级旧国家机器的必然结果。

他写道,只有理解了从资本主义到共产主义之间的整个历史时期都需要无产阶级专政的人,“才算领会了马克思国家学说的实质”。

列宁还指出了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同以往一切国家的根本区别。

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既承担着在大多数劳动人民支持下实现其镇压少数剥削者的职能,又承担着领导经济建设和教育群众的职能。

他认为,这一专政的实质,就是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的民主。

他还预见在未来共产主义社会中国家将自行消亡。

列宁以这些观点批判了以考茨基为代表的第二国际机会主义用诡辩和折衷主义偷换辩证法,以达到在国家、革命和民主等问题上篡改马克思主义的企图,捍卫和丰富了唯物史观。

 

  十月革命胜利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