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6课 三国鼎立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5533306 上传时间:2023-07-05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71.6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6课 三国鼎立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6课 三国鼎立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6课 三国鼎立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6课 三国鼎立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6课 三国鼎立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6课 三国鼎立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6课 三国鼎立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6课 三国鼎立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6课 三国鼎立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6课 三国鼎立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6课 三国鼎立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6课 三国鼎立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6课 三国鼎立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6课 三国鼎立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6课 三国鼎立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6课 三国鼎立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docx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6课 三国鼎立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6课 三国鼎立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6课 三国鼎立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docx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教学设计新人教版

第16课三国鼎立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引导学生掌握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历史作用、曹操能够统一北方的原因、赤壁之战曹操失败的原因以及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

(2)通过对曹操一胜一败原因的分析提高学生分析历史现象,透过现象抓住本质的能力。

(3)通过对历史事实和文艺作品中描述的情节进行比较,提高学生对历史事实和文艺创作的分辨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创设情景、角色表演、设身处地、史实辩析、讲故事、讨论战争胜败原因、评价历史人物、三国代表介绍本国经济等方式,采用探究启发式教学,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2)通过层层设问使学生明白做人的道理,从历史人物的身上吸取经验教训,完善自我修养。

(3)通过自列表格或自画示意图的方法,掌握三国鼎立的史实,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原因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每一历史事件的发生都有其客观条件,但是人们的主观能动性,特别是符合实际情况的主观能动性也起重要作用。

(2)官渡之战中袁绍的刚愎自用,不堪一击,曹操的善于用人、沉着冷静;赤壁之战中曹操的雄心勃勃,刘备、孙权的精心策划、同仇敌忾。

每一个历史人物都充满了生命的气息,从这些活生生的历史人物身上,学生们能很好地照出自己的优缺点,达到“读史明智”的目的。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的形成。

难点:

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背景、特点、影响)。

[教学设计思路]

1.教材分析

本课主要介绍了国家从分裂到局部统一的过渡时期的历史,主要围绕以下三块内容展开,即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三国鼎立。

三块内容之间因果相联,在一些重大战役的作用之下,曹操、刘备和孙权的势力逐步崛起,进而形成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面。

三国鼎立是东汉末年军阀割据混战的必然结果,它的形成,实现了几个大范围的局部统一,为下一课学习西晋的统一奠定了基础,体现了知识的延续性,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2.学情分析

(请按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补充)。

3.教学方法

直观法、比较分析法、列表归纳法、讨论法、制作示意图法等。

[教学准备]

图片、史料、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播放《三国演义》电视剧主题曲和展示曹操、刘备、诸葛亮的图片,把学生带入情境。

这首歌是哪部电视剧的主题曲?

过渡:

《三国演义》主题曲“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是非成败转头空,转身之间或得或失,这个道理突出的表现在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中曹操的身上。

为什么要这么说,学完了这两大战役你就会明白。

欣赏歌曲,回答问题:

《三国演义》。

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发学生的求知欲。

探究新知

(授新课)

1.官渡之战

(1)背景

展示《东汉末年军阀割据图》图片和曹操诗歌: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提出问题:

假如你生活在1800年前的东汉末年,你会看到什么社会景象?

讲述:

在这种情况下,人民渴望早日结束战乱,过上和平安定的生活。

那么,是谁顺应历史的潮流和人民的愿望,结束了这种战乱局面呢?

讲述:

曹操能谋善断,很有眼光,以统一天下为已任,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他用诗抒发了自己远大的政治抱负,“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从这句诗中,我们可以看出曹操怀有雄心壮志,他要统一天下。

曹操要统一天下,必先统一北方。

而在北方的各派军阀中,实力最雄厚的是谁?

其次是谁?

曹操统一北方的战争是官渡之战。

(2)官渡之战

①展示动画《官渡之战形势图》。

提出问题:

谁能依据《官渡之战形势图》,讲述官渡之战的经过?

官渡之战的影响是什么?

②官渡之战中,曹操以弱胜强的原因是什么?

 

③比较一下战前袁绍和曹操各方面的实力,再分析一下战争过程中两人的心理素质,你能找出曹操胜利和袁绍失败的原因吗?

 

④袁绍虽身处优势,但由于骄傲自满,导致失败;曹操虽身处劣势,由于他有较好的心理素质,结果以弱胜多,大败袁绍。

同学们在生活和学习中,有没有过相似的经历呢?

过渡:

曹操统一北方后,曹操的下一步理想和目标是什么?

曹操要统一全国必须消灭南方孙刘联军的势力,为此一场赤壁大战展开了。

(1)阅读图片,回答问题:

东汉末年,各地出现许多割据一方的军阀,他们彼此长期混战,生产遭到严重破坏。

 

曹操。

 

袁绍,曹操。

 

(2)①看课本以及形势图,简单概括出官渡之战的经过。

官渡之战的影响是曹操基本上统一了北方。

②学生讨论,教师提示回答:

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重视农业生产;招募流亡农民垦荒,组织士兵耕田,实力不断增强;曹操善于用人,虚心听取谋士的意见。

③教师点拨,学生讨论回答:

袁绍拥兵十万,曹操只有三四万兵力,袁绍在兵力上占有绝对优势,但他却骄傲轻敌,不听谋士意见,结果失败。

曹操虽然在兵力上处于劣势,但他善于用人,采纳了许多建议,夜袭乌巢。

袁绍在乌巢被烧后,惊慌失措,导致军心大乱,从而使曹操取得胜利。

④畅所欲言,吸取经验教训。

 

统一全国。

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培养从文学作品中获得历史信息的能力。

 

激发兴趣,了解官渡之战的背景。

 

让学生明白,以弱胜强是有条件的,从而辩证地看问题。

强调心理素质的重要性。

 

让学生认识到“读史明智,学以致用”的道理。

2.赤壁之战

讲述:

割据江东的孙权,统治比较稳固。

依附于荆州的刘备,自称是东汉皇族的后裔,在军阀混战中,不甘寄人篱下。

他听说诸葛亮有安邦定国之策、济世安民之术,便请他出来相助,于是就有了“三顾茅庐”的故事。

角色扮演:

假设你是当年的诸葛亮,你会怎样为刘备分析天下形势?

 

(1)赤壁之战的概况

展示动画《赤壁之战形势图》,谁来讲述赤壁之战的经过呢?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播放《赤壁之战》视频。

 

(2)动脑筋

①曹操在官渡之战中以少胜多,为什么在赤壁之战中以优势兵力却败于孙刘联军呢?

 

 

②曹操在很多人的心目当中,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人,但即使是这样一个心理素质很好的人,也会骄傲,也会轻敌,也会掉以轻心,因此,他也会尝得失败的苦果。

这样的教训,是我们应该吸取的。

曹操赤壁之战的失败导致了什么后果?

 

角色扮演:

学生甲(刘备):

“久闻先生大名,如雷贯耳!

备欲伸大义于天下,愿先生以天下苍生为念,教备治国安邦之策、济世安民之术。

学生乙(诸葛亮):

“曹操势不及袁绍,而竞能克绍者,非惟天时,亦人谋也。

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以令诸侯,不可与之争锋。

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此可用为援而不可图也。

将军欲成霸业,北让曹操占天时,南让孙权占地利,将军可占人和。

先取荆州为家,后取西川建基业,以成鼎足之势,然后可图中原也。

学生甲(刘备)拱手谢:

“先生之言,使备如拨云雾而睹青天。

愿先生出山相助。

学生乙(诸葛亮):

“将军既不相弃,愿效犬马之劳。

(1)学生讨论、回答问题。

时间:

208年。

地点:

赤壁。

双方:

曹操、孙刘联军。

战术:

火攻曹军。

结果:

曹操战败,孙刘联军以少胜多。

(2)①讨论问题,回答问题:

曹军士兵多不习水战;远离后方,补给困难;长途行军,士卒疲惫;胜兵压境,骄傲轻敌;水土不服,已染疾疫等。

除此之外,曹军还有一大弱点,即后方不稳,马超、韩遂尚在关西活动,曹操有后顾之忧。

对孙刘一方来说,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绝不是偶然的,孙刘不占天时,但占地利,尤其还占“人和”,另外火攻战术也正确。

②曹操、孙权、刘备各据一方,鼎足之势形成。

 

通过角色扮演,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和归纳能力,了解赤壁之战双方的基本的情况。

 

提高学生分析历史现象,透过现象抓住本质的能力。

 

3.三国鼎立的形成

(1)三国鼎立的形成

①布置任务:

阅读“三国鼎立”一目,设计三国鼎立形成板书。

(要求:

有利于理解和记忆。

 

②拼图游戏:

请用下面三幅图拼成《三国鼎立形势图》。

展示《三国鼎立形势图》动画。

(2)三国经济的发展

活动与探究:

把学生分成三组,代表三国,由学生代表分别介绍三国经济恢复、发展的情况。

(1)①设计表格,有效记忆。

例如:

表格

国家

建立

时间

建立者

都城

220年

曹丕

洛阳

221年

刘备

成都

222年

孙权

建业

②拼图游戏,观看动画。

(2)学生讨论,整理并介绍三国的经济:

魏国代表:

魏国修建许多水利工程,北方的生产明显恢复和发展起来。

蜀国代表:

蜀国的丝织业兴旺,蜀锦行销三国。

吴国代表:

吴国的造船业发达,促进了海上交通的发展。

吴国的船队曾到达夷洲,加强了内地和台湾地区的联系。

 

掌握三国鼎立的史实,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透过现象认识三国发展生产的根本目的是加强各自的实力,稳固各自的统治,为将来的统一做准备。

课堂总结

归纳、梳理知识点。

理清所学知识的层次结构,掌握其外在的形式和内在联系,形成知识体系及一定的知识框架。

巩固练习

1.官渡之战前,盘踞在黄河以北地区的军阀是( )

A.曹操

B.刘备

C.袁绍

D.孙权

2.三顾茅庐、七擒七纵、空城计、借东风……这些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民间故事,都与我国古代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有关,他是( )

A.曹操

B.诸葛亮

C.周瑜

D.孙权

3.下列关于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共同点,正确的是( )

①都发生在三国时期

②都是我国古代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

③结果都形成了南北对峙的局面

④都是统治阶级内部的战争,目的是争夺统治权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③

4.下列诗文与三国时期的哪位历史人物有关?

(1)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2)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3)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4)紫髯碧眼号英雄,能使臣僚肯尽忠。

(5)勉从虎穴暂栖身,说破英雄惊煞人。

巧将闻雷来掩饰,随机应变信如神。

(6)色厉胆薄,好谋无断;干大事而惜身,见小利而忘命。

(7)过五关斩六将,千里走单骑。

(8)豹头环眼,杀气横生。

三声怒吼,独退曹兵。

(9)追欢作乐笑颜开,不念危亡半点衰。

参考答案:

1.C

2.B

3.C

4.

(1)曹操

(2)诸葛亮

(3)周瑜

(4)孙权

(5)刘备

(6)袁绍

(7)关羽

(8)张飞

(9)刘禅

回答问题。

巩固基础知识,启发思维,培养学习能力。

中考链接

1.(2014年山东济宁卷)三国鼎立局面是东汉末年以来军阀混战的结果,也是从分裂割据走向逐步统一的过渡。

下列关于三国史实叙述正确的是()

①魏国—220年—曹操—洛阳 

②魏国—220年—曹丕—洛阳

③蜀国—221年—刘备—成都 

④蜀国—221年—诸葛亮—成都

⑤吴国—222年—孙策—南京 

⑥吴国—222年—孙权—建业

A.①③⑤ 

B.②③⑤   

C.②③⑥                     

D.②④⑤

2.(2014年山东临沂卷)“这是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争之一,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在长江流域进行的大规模江河作战,标志着中国军事政治中心不再限于黄河流域。

”这次战争()

A.长平之战

B.巨鹿之战

C.官渡之战

D.赤壁之战

参考答案:

1.C

2.D

回答问题。

熟悉中考题目。

课后作业

我们学习了三国鼎立这一课,你喜欢其中的哪个人物?

说明理由。

你不喜欢其中的哪个人物?

也请说明理由。

学生讨论做作业。

让学生明白做人的道理,从历史人物的身上吸取经验教训,完善自我修养。

[板书设计]

第16课  三国鼎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