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乡镇先进个人事迹材料通用.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5542022 上传时间:2023-07-05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3.0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乡镇先进个人事迹材料通用.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最新乡镇先进个人事迹材料通用.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最新乡镇先进个人事迹材料通用.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最新乡镇先进个人事迹材料通用.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最新乡镇先进个人事迹材料通用.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最新乡镇先进个人事迹材料通用.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7页
最新乡镇先进个人事迹材料通用.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最新乡镇先进个人事迹材料通用.docx

《最新乡镇先进个人事迹材料通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乡镇先进个人事迹材料通用.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最新乡镇先进个人事迹材料通用.docx

最新乡镇先进个人事迹材料通用

最新乡镇先进个人事迹材料2021通用

  最新乡镇先进个人事迹材料2021通用

  陈国胜,男,土族,1962年2月出生,初中文化程度,201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现任宝库乡张家滩村党支部书记。

在开展创先争优活动中,他积极部署,周密安排,明确了活动主题,活化了活动载体,丰富了活动内容,创新性地将"支部+合作社"这一党建模式应用到具体工作中,把党支部和苗木协会紧密联系在一起,以党建促经济,以经济反哺党建,实现了党建和经济共赢的目的,使张家滩村这个只有177户、756口人的落后小村发展成了宝库乡的云杉种植示范村、社会主义新农村,该村党的建设进一步加强,村级治理得到完善,社会事业全面发展,村级经济不断壮大,农民收入逐年提高,2014年该村被评定为"三星级"党支部,他本人先后多次获得"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党支部书记"等称号。

  讲团结强村富民

  上任前,村里穷,班子散,群众的心寒了。

群众背地常说:

村官不村官利益就占边,党员不党员就差两毛钱"。

新两委班子如何收拾这个烂摊子,如何摆脱贫困的局面,他和村干部们坐下来进行了多次仔细讨论研究,最后达成了局面不稳定,发展就无从谈起的共识。

为此,村两委把班子建设放在重要位置,勤开会,勤学习,把团结协作,形成合力,发挥整体功能作为班子建设的根本目标,注重在自身建设上做文章,求突破,充分发挥党支部的核心作用,充分发挥村委会的自治作用。

尤其是创先争优活动开展以来,按照"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服务人民群众、加强基层组织"的总体目标,一方面,在带领群众共同治富上,强化亲民、为民、安民、富民的思想理念,把依托市场,调整产业结构,发展多种经营,作为立村之本,开辟一条致富之路,填鼓农民的钱口袋;另一方面,在强化村级管理上,把清廉务实村务公开民主决策作为工作重点,完善廉洁自律制度,对村财务,办事程序,涉农有关政策,重大事项等逐一进行了公开,让农民一看就明白,一问就知道,增强了工作透明度。

为加强村级组织建设,壮大集体经济,带领群众致富,发展公益事业夯实了基础。

  为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提高办事效率,更好地为人民群众服务,以县委组织部关于加强村级活动场所建设项目为契机,投资18万元,新建了村级活动场所和党建活动室,配备了办公设施和党员远程教育设备,并制作了党建展版,做到了制度上墙、表册齐全,保证了党建工作的规范有序进行。

  领好路增收致富

  张家滩村始终是一个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村,村民对市场认识淡薄,习惯于种小麦、油菜。

要实现张家滩村的大发展快发展,让农民过上富足的好日子,村干部带头是关键。

党群关系缓和后,村干部又考虑怎么样才能让村民富裕起来,过上好日子。

近年来随着国家退耕还林政策的大力实施和宝库气候温和、土地肥沃的优势,陈国胜抢抓机遇,围绕创先争优活动内容,在全村树立示范典型,努力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带领农户开始种植以云杉为主的苗木,此产业一直延续至今,现全村家家户户种植云杉,在他的带领下,全村成立苗木专业合作社2个,产权界定合作社1个,培养致富带头人3个,党员致富能手12名,在整村推进项目中,种植云杉达到600亩、125万株,每年户均增收7-8万元,发展特色种植业,经济实力逐年上升。

  办事实建设新村

  全乡开展创先争优活动以来,在他的带领下,党支部始终坚持围绕经济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的原则,在广泛征求群众意见和建议的基础上,以"优化产业结构、破解增收难题、党员带头致富、群众共享和谐"为创先争优活动载体,一手抓经济发展,一手抓支部建设。

通过开展党员公开承诺、党员设岗定责、群众评议等活动,为村里办了一件件实事好事。

村里的道路每逢次啊雨天村民都不出门,陈书记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他通过多方关系筹集资金,并向上级争取部分资金。

2014年-2014年,村投资90万元将村各主道、巷道全部进行了硬化路,共计7公里。

当了解到群众种植云杉浇水难的问题,他及时与县水务局联系,在该村实施了渠系配套项目,极大的缓解了耕地缺水的困难。

积极与上级部门和联点单位联系,争取退耕地节能烤葙180个,总投资22万元。

在退耕还林户低产田改造项目中争取化肥18450公斤,秋翻600亩。

  重文化乡风文明

  在创先争优活动中,他坚持把活动开展与提高村精神文明相结合,发动党员先后组建了文艺队、秧歌队等,村里的图书阅览室全天为村民免费开放。

现在的张家滩村,时不时有青年人矫健的步伐在运动场上飒爽,每天清晨可以看到老年人优美的舞姿,每逢重大节日有文艺队演员们生动的表演,村内有幼儿们嬉戏的欢笑声,村外有小学生朗朗的读书声。

  张家滩村能在短短几年里发展的如此迅速,离不开陈国胜这位领头雁、孺子牛的孜孜追求,陈国胜做为一名党员、一名村党支部书记,在他走过的每一个地方都留下了晶莹的汗水和闪光的足迹,正是他这种情系百姓,甘当卒士,踏踏实实,潜心为民的精神,赢得了群众的信赖。

  联盟陈国胜同志一心为民,是科学发展观的践行者,是张家滩村民的贴心人,是宝库乡创先争优活动的一面旗帜。

如今,陈书记带领全村上下在党的十七届五、六中全会精神的指引下,在乡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描绘着张家滩村的美好蓝图。

  最新乡镇先进个人事迹材料2021通用

  脱贫攻坚已经取得胜利,乡村振兴蓄势待发。

月初,我也从驻村第一书记岗位上回到了单位,开始了新的工作历程。

感谢驻村,感谢第一书记这个身份,让我在工作和生活中经受了锤炼,提高了格局,扩大了视野,获得了成长。

在和村民一起相处的日子里,深深感受到了村民的情谊。

我感谢组织的关怀和厚爱,让我亲身经历了全国脱贫攻坚胜利的伟大辉煌。

如果有人问我,作为驻村第一书记三年多的时光,最大收获是什么,我会自豪地说,是第一书记这个称号、这份职责改变了我,让我在人生时光的坐标轴上刻下了最浓厚的一笔!

  守初心,毅然踏上扶贫路

  刚进村时,村干部和村民对这个来自城里高校的驻村书记充满疑虑,“难不成又是下来镀金的吧?

”“麦苗和韭菜都分不清,肯定不会真心实意驻下来帮咱们!

”面对这样的质疑,朱英哲用实际行动进行了回应。

他主动到田间地头和村民唠家常,摸村情,走遍了大孙村18个村民组,每户必到走遍了村里85户贫困户。

村民经常看到他骑着电动车买菜,自己做饭吃,和村民一起挖野菜。

慢慢的,村民们记住了这位戴眼镜的驻村书记,有些大爷大娘看他一个人做饭不方便,把自家种的菜送到了宿舍里,有的村民热情的邀请他到家里吃饭,都被他婉言谢绝了。

  初来时,因历史原因,村委没有办公地点,临时借用了村小学的器材仓库办公。

村干部没事基本不进村委,第一书记成了“留守书记”,经常一个人守在村委。

为迅速打开工作局面,朱英哲一方面积极向单位领导请示汇报,取得领导支持,另一方面积极争取政策、资金和项目往所在村倾斜。

工作上,他以身作则坚持五天四夜吃住在村,工作带头干、抢着干;生活上,他主动和村干部交朋友,和他们在一个锅子里吃饭,同吃同住同劳动。

渐渐地,村干部按时上班了,村支书和村委主任也搬到村委来住了,村民也常常往村委跑了,村委也热闹起来了,驻村干部的威信也在村里渐渐树立起来了。

有时候忙起来,朱英哲带领驻村工作队一工作就是几十天不回家,大孙村的村民编了顺口溜“大孙有个朱书记,工作起来不休息,大年初七来村委,一干就是仨星期”来表达对这位城里大学派来的第一书记的爱戴之情。

  立本职,欲拔穷根先扶智

  通过走访,朱英哲摸清了村情,了解了村里发展的“困”,吃透了民情,掌握了群众的“难”,确定了拔穷根先扶智+智志双扶的工作设想。

“打破贫困代际传递就一定要让贫困家庭的孩子走出去,让孩子们通过知识改变命运,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初心和使命!

”在走访中,朱英哲重点关注家里有在校生的贫困家庭,因户施策、因人施策制定了帮扶措施,一次次往县扶贫办、镇党委跑,给孩子们争取教育扶持政策,申报助学贷款和雨露计划资金。

王湾15组贫困户韦连芝的丈夫王心中股骨头坏死不能干活,大女儿考上了新乡医学院,但由于家庭贫困,父亲手术需要钱,准备放弃上大学外出打工。

朱英哲闻讯后,带着村支书多次上门和韦连芝谈心,韦连芝都躲着不见他们。

后来,听妇女主任说:

“韦连芝给闺女说了一门亲事,想让大女儿早点嫁出去,再外出打工,怕朱书记说她,所以躲到隔壁大宋村不敢回来”。

“不能因为暂时的困难耽搁孩子的未来!

”朱英哲马上联系了大宋村的第一书记,带着妇女主任把韦连芝“堵”在了她嫂子家。

经过苦口婆心的劝说,韦连芝终于说出了自己的顾虑:

“孩子他爹要动手术,后面还有俩孩子在上学,二妞马上也该高考了,要不是没钱,我咋也不会让闺女这么早嫁人啊!

”“你真是糊涂啊,你这样做不是把孩子害了吗?

”朱英哲被气得忍不住笑出声来,“连芝啊!

你给心中两口子还是没有吃透国家的扶贫政策啊,放心吧,这事交给我!

  很快,朱英哲帮助韦连芝联系了县医院和市里的专家,帮她们申报了大额医疗救助,丈夫王心中很顺利的完成了手术。

为帮助其女儿圆自己的大学梦,朱英哲帮助韦连芝申报了教育扶持金,专门给她们两口子讲解了高校贫困家庭助学贷款政策,又帮助她家申请了小额贷款用于自我发展养殖增加家庭收入,还给她们申请了安居工程项目资金整修了年久失修的住房。

两年过去了,如今的韦连芝一家走出了阴霾,不仅大女儿圆了大学梦,还因为成绩优异获得了奖学金,二女儿也考上了大学,一家出了两个大学生呢!

韦连芝成为了大孙村第一户主动要求脱贫的贫困户,因为踏实能干,勤劳质朴,韦连芝被评为驻马店市脱贫标兵,还被聘为镇里的脱贫攻坚政策宣传员。

  韦连芝一家的脱贫故事只是朱英哲立足本职,通过教育扶贫为切入点,帮助贫困群众成功脱贫的一个缩影,这样的事例还有很多很多。

2020年疫情期间,朱英哲带领工作队走遍了全村53户有学生的贫困户家庭,帮助孩子们协调解决上网课难的实际问题,经过多方协调,为三户没有手机无法上网课的贫困家庭学生争取了三部手机,还免除了网络流量费用,切实做到了停课不停学,诠释了“不让一个孩子落下”的教育精髓。

  知民意,关注民生办实事

  三年多来,朱英哲带领驻村工作队为村里争取各类资金和帮扶物资1440宇万元。

陆续建成了村民文化活动中心、标准化村卫生室、扶贫车间、光伏发电站等项目,让村民得到了实惠,见到了效益。

他争取了射桥镇资金70余万元给村里修建了2个游园,又争取驻马店市教体局项目给村里安装了18套健身器材,村民也能像城里人一样吃罢饭到游园健健身,跳跳广场舞了;他争取了市卫建体委中医馆项目,让村里的医生到市中心医院、市中医院进修学习,提升村医的医疗服务水平;他帮助村委提升儿童保健、农村妇女“两癌”普查和健康教育工作,组织市骨科医院、黄淮学院医学院、市爱卫办和疾控中心的专家到大孙村开展义诊和健康讲座70多场次,大孙村获得了2018年河南省“计生协会工作先进单位”荣誉称号。

他带领村两委和工作队持续开展人居环境整治活动,大孙村成为平舆县2019年唯一一个被驻马店市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命名的市级卫生村。

  在平舆县镇两级党委的坚强领导下,在黄淮学院党委的有力指导下,朱英哲带领驻村工作队紧紧依靠村级党组织,立足主业抓扶贫,取得了很好的减贫实绩,大孙村贫困发生率从2017年的3.67%到不拉一户,贫困户全部实现如期脱贫,就是最好的见证。

疫情突起时,他带领驻村工作队和村干部一起坚守一线,连续在村工作50多天,想尽办法为村里筹集了一批口罩、酒精和巴士消毒液,解了村里燃眉之急;他带领大家走村串户宣传政策,规劝村民不扎堆不聚集;他与村两委一道制定了“十户联防”制度,村里没有出现一例感染和疑似病例。

他的工作获得了平舆县各级领导、大孙村父老乡亲的一致认可,连续三年被平舆县委、县政府授予“脱贫攻坚工作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2019、2020连续两年被驻马店市委选派办考核为优秀等次。

  新征程,依依不舍乡土情

  看着这片工作和生活了一千多个日夜的热土,看着这些朝夕相处的村干部和熟悉的村民,即将离任的他心中充满了不舍之情。

记得初来时,借住在村小学潮湿的平房里,群众文化活动中心和卫生室还未开建,村里大多是泥巴路,村民吃的还是压井水,村集体经济合作社、光伏电站和扶贫车间还未成立和兴建。

  现如今,不仅所有的自然村都通了水泥路,安装了太阳能路灯,还修建了游园,安装了自来水,落实了农民书屋。

村民们走进了宽敞明亮的扶贫车间就近务工,享受着标准化卫生室带来的就医便利,五保户和危房户住进了崭新的安居住房,大孙村村民们的脸上处处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三年多来,大孙村减贫工作踏实有序推进,持续做到脱贫攻坚不留一户、不落一人,共奔小康。

2021年2月,得知朱书记要离任返回单位的消息,韦连芝带着乡亲们赶到村委,把“驻村帮扶办实事、情系百姓暖人心”的锦旗交到了朱英哲的手中。

  作为一个19年党龄的共产党员,朱英哲始终以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彰显了一名共产党员、驻村第一书记的忠诚和担当,始终无愧于“第一书记”这个光荣称号。

老母亲远在外地未能照顾,孩子茁壮成长未能陪伴,妻子工作家庭“两头跑”未能援手。

然而,他虽然对父母和妻儿满怀内疚,却从不后悔自己当初的决定,他始终认为自己能参与到脱贫攻坚这一伟大事业,伟大工程、伟大战役中来,是一生中最正确的选择。

这段经历将成他人生中一段最精彩的历程,犹如一座高耸的灯塔,不断指引着他在新的工作岗位上砥砺前行。

  最新乡镇先进个人事迹材料2021通用

  陈地益,男,37岁,富宁县发展和改革局价管股干部,为积极落实“选优配强,尽锐出战”的要求,于2019年2月被选派到谷拉乡多贡村委会担任第一书记。

一直以来,他坚持用真情走访群众,用真心服务群众,团结村“两委”班子,千方百计强建设,多措并举促脱贫,使多贡村的基础设施建设明显改善,民生条件明显提升,脱贫步伐明显加快。

  一、党建引领促脱贫,凝心聚力固堡垒

  多贡村是典型的石山村,地难种、水难挖、房难建是其显著特征,有建档立卡贫困户138户550人,其中未脱贫20户53人。

陈地益的加入为多贡驻村工作队注入了新的活力,带来了新的思路。

他深刻意识到,要实现打赢脱贫攻坚这场硬战,必须充分发挥党建的引领作用,“抓党建促脱贫攻坚”从来都不是一句口号,只有加强党的建设才能妥善解决好各类矛盾。

从驻村工作队员和村干部入手抓队伍建设,通过“三讲三评”主动破冰,增强两支队伍凝聚力;通过“三会一课”提高队伍整体素质,提升战斗力;通过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鼓足士气坚定目标。

  二、勤走访深调研,清家底明思路

  从驻村的第一天,他就把熟悉情况,摸清家底作为开展工作的第一步。

登门入户转走访,摸实情清底数,与村民拉家常、交朋友,听群众说真话、说实话,甚至是气话、恼话。

历时3个月,完成28个村小组695户的遍访,精准把握整个多贡村村情,并在此基础上理清自己作为第一书记的思路,即拉近距离获民心,全力以赴补短板,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群众脱贫获得感。

  图为深入各村寨进行收入核算

  三、争取项目补短板,倾心全力解民忧

  为尽快取得党员群众信任、理解和支持,他带领队员和村“两委”班子发放群众联系卡,把群众当亲人,亲力亲为解群众所难,帮助调节矛盾纠纷5件。

动员群众完成旧房拆除22户,建厨房42间,新建卫生间68座,新砌筑房间56间,水窖补漏125口,新安门窗55户,庭院硬化291户,整村小组庭院硬化7个,掀起了补短板的高潮。

为解决石山区“晴通雨阻”,他积极向局里反映,争取到总投资为381.96万元的以工代赈项目,完成多贡村委会百岩、多龙、谷麻、谷牙至多立、谷益、坤暧、龙中最后7条进村道路的硬化,使多贡村“弯道超车”成为首先实现村组道路硬化的行政村。

  作为一名第一书记,陈地益只是千千万万个第一书记的一名,但他却用自己的真实行动,在平凡的岗位上践行一名共产党员肩上的历史使命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应尽责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