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课战略决战.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5555939 上传时间:2023-07-05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54.1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19课战略决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第19课战略决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第19课战略决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第19课战略决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第19课战略决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第19课战略决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第19课战略决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第19课战略决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第19课战略决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第19课战略决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第19课战略决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第19课战略决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第19课战略决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第19课战略决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19课战略决战.docx

《第19课战略决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19课战略决战.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第19课战略决战.docx

第19课战略决战

第19课战略决战

备课教师:

学习

目标

知识目标

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渡江战役,南京国民政府的覆灭。

能力目标

讨论分析“南京国民政府覆灭的原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完成三大战役简表,培养学生阅读地图和对比问题的能力。

情感价值

目标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学习毛泽东等领导人以战略家军事指挥家的伟大胆略和雄伟气魄,把握战略决战这一历史机遇,最终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历史功绩,进而增强学生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教学重点

1.三大战役及其战果和意义。

2.渡江战役和南京解放。

难点

对于在兵力和武器装备等占有绝对优势的国民党军队迅速失败原因的认识。

教学模式

启发式

学习方法

阅读、观察、思考、归纳、讨论法

教具准备

挂图、课本插图、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活动

出示学习目标,自主学习:

【知识梳理】出示学习目标

【知识梳理】

1.1948年9月东北解放军向分割在锦州、长春、沈阳等孤立地区的国民党军队发起了辽沈战役。

2.1848年11月,在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粟裕、谭震林五人组成的淮海战役总前委指挥下,东北解放军和中原解放军在以徐州为中心的战场上发动了规模巨大的淮海战役。

3.淮海战役共歼敌55万多人,使国民党政府所在地南京直接暴露在解放军的威慑之下。

4.在淮海战役胜利进行之际,东北解放军和华北解放军合作围攻傅作义指挥的50万国民党守军,打响了平津战役。

5.1949年4月20日夜,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在东起江苏江阴,西至江西湖口,长达500多千米的战线上发起渡江战役。

6.1949年4月23日,南京解放,统治中国22年的国民党政权垮台。

【课堂导学】

1.填表比较三大战役

战役名称

起止时间

地域范围

参战部队

战果

辽沈战役

1948年9月至11月初

锦州、沈阳、长春等地区

东北解放军

歼敌47万多,东北全境解放

淮海战役

1948年11月至1949年1月

以徐州为中心的淮海地区

华东解放军和中原解放军

歼敌55万多,南京暴露在解放军威慑之下

平津战役

1948年11月至1949年1月

天津、北平、张家口等地

东北解放军和华北解放军

歼敌52万多,华北全境解放

2.解放战争中,国民党政权在短短三年时间就垮台了,为什么?

答:

①国民党反动统治实行一党专政、个人独裁,造成政治孤立、失去民心;②军事上指挥无能,士气低落、军队厌战;③贪官横行,政治腐败,接收大员“五子登科”;④美、苏不希望中国爆发内战,美国虽然支持蒋介石但没有直接参战;⑤统治集团内部蒋介石、李宗仁矛盾激化;⑥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和人民解放军的英勇作战,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

【自主检测】

1.历史事件的发生往往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解放战争最终取得胜利的因素有()

①精良的武器装备②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

③丰富的物资供应④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2.根据以下表格提供的信息判断,这应该是哪一次战役?

()

开始时间

指挥者

结果

1948年9月

林彪、罗荣桓

解放东北全境

A.辽沈战役B.平津战役C.淮海战役D.渡江战役

3.下列影视资料中不属于人民解放战争时期的是()

A.《渡江侦察记》B.《血战台儿庄》C.《挺进大别山》D.《大决战》

4.当人们站在长春市内公园的解放碑前,不禁会想到1948年使长春获得解放的那场战役,它是()

A.辽沈战役B.淮海战役C.平津战役D.渡江战役

5.解放战争期间,由刘伯承、陈毅、邓小平指挥的,为解放长江以南各省奠定基础的战役是()

A.辽沈战役B.渡江战役C.平津战役D.淮海战役

6.文献记录片《走近毛泽东》中有这样一个情节:

在西柏坡村的小院里,警卫员给毛泽东梳头时拔下一根白发,毛泽东打趣地说:

“打了三个战役,白了一根头发,值得!

”这是因为人民解放军()

A.粉碎了敌人对延安的进攻B.实现了挺进中原的计划

C.取得了战略性大决战的胜利D.攻克了中华民国的首都南京

7.1949年初,傅作义率部接受和平改编的战役是()

A.辽沈战役B.淮海战役C.平津战役D.渡江战役

8.下列哪次战役的胜利,被陈毅称之为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

(B)

A.辽沈战役B.淮海战役C.平津战役D.渡江战役

9.解放战争时期,当毛泽东得知一场战役的胜利消息时,欣然提笔写下七律诗“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这首诗反映的战役是()

A.挺进大别山战役B.三大战役C.渡江战役D.孟良崮战役

10.国民政府统治垮台的标志是(C)

A.三大战役胜利B.北平和平解放C.南京解放D.新中国成立

 

【思维拓展】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一、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解放战争开始时的国共两党力量对比图

国民党

共产党

拥有军队

430万人

130万人

武器装备

接受100万日军的装备,取得美国大量武器

基本上是步枪

拥有人口

3亿多

1亿多

拥有地区

大城市,绝大部分铁路交通线

小城镇、乡村及偏远地

材料二:

1946年8月,毛泽东在延安向美国记者安娜?

路易斯?

斯特朗发表谈话,指出:

“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从长远的观点看问题,真正强大的力量不是属于反动派,而是属于人民。

材料三: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毛泽东七律诗

(1)根据材料一,说一说解放战争开始时的国共力量对比如何?

国民党比较强大,占据优势;共产党相对弱小,处于弱势。

(2)结合材料二,请你列举最能证明毛泽东所说的“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从长远的观点看问题,真正强大的力量不是属于反动派,而是属于人民。

”的三大决战?

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

(3)材料三中“百万雄师过大江”是指哪一重大战役?

渡江战役

(4)毛泽东七律诗中所涉及的城市“钟山”是指什么地方?

它是何时解放的(年月日)?

它的解放有什么重要的历史意义?

南京,1949年4月。

统治中国22年的国民党政府垮台,人民解放军继续在全国范围内追歼国民党残余部队。

板书设计

一、辽沈、淮海、平津战役

1、三大战役表

2、三大战役的历史意义。

3、解放战争能胜利的原因。

二、渡江战役

1、时间:

1949年4月20日;

2、战线:

东起江苏江阴、西至江西湖口,长达500多千米的战线上。

3、结果1、时间:

1947年

2、意义:

 

教学小结:

 

教学反思:

 

 

第20课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

备课教师:

学习

目标

知识目标

掌握近代著名实业家张謇及其所办企业,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情况。

能力目标

归纳概括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概况,培养学生概括问题的能力。

情感价值

目标

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

帝国主义的压迫是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缓慢的主要原因

教学重点

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及其特点。

难点

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缓慢的原因。

教学模式

启发式

学习方法

阅读、观察、思考、归纳、讨论法

教具准备

挂图、课本插图、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活动

出示学习目标,自主学习:

【知识梳理】出示学习目标

【知识梳理】

1.《马关条约》签订后,张謇主动放弃在京做官的机会,回到家乡创办了大生纱厂。

2.张謇创办实业的经历恰恰是中国近代民族工业曲折发展的一个缩影。

3.中国民族工业产生于19世纪六七十年代。

4.甲午中日战争后,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资本的限制,允许民间办厂,民族工业有了初步发展。

5.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近代民族工业出现了短暂繁荣的局面,被称为中国民族工业的“黄金时代”。

6.抗战胜利后,由于国民党反动派发动内战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民族工业再度陷入困境。

【课堂导学】

1.身为状元的张謇弃官从商,选择了创办实业的道路。

如果是你的话,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下,会做出怎样的选择?

结合有关史实,谈谈你的理由?

答:

我不会这样。

在当时历史条件下,民族矛盾日益加激化,有识之士在探索救亡图存的道路,张謇就是其中的一位,他弃官从商,走“实业救国”的道路,自办工厂,以挽回利权,这是他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优势来改变中国积贫积弱状况。

我想在当时外强入侵、内政腐败的情况下,发展实业是达不到改变中国积贫积弱状况的,应该扫除阻碍生产力发展的障碍。

2.你能举出几个近代民族工业发展较快的行业吗?

他们属于哪一工业门类?

答:

张謇创办大生纱厂、荣氏兄弟创办的茂新和福新面粉公司及申新纺织公司。

属于轻工业。

3.阅读下面文字,说说张謇创办大生纱厂的目的?

通产之棉,力韧丝长,冠绝亚洲,为日厂之所必需。

花往沙来,日盛一日。

捐我之产以资人,人即用资于我之货售我,无异沥血肥虎,而袒肉以继之。

利之不保,我民日贫,国于何赖?

答:

“实业救国”。

发展本国工商业,以挽回利权。

【自主检测】

1.毛泽东在谈到中国民族工业时,曾赞扬说,轻工业不能忘记他。

他就是我国清末状元实业家()

A.李鸿章B.詹天佑

C.张謇D.左宗棠

2.自古以来,状元最受读书人羡慕和尊敬,而工商业是被人看不起的“末业”。

清末状元张骞却“舍本逐末”办起了实业,他办的实业是()

A.大生纱厂B.安庆军械所

C.轮船招商局D.天津电报总局

3.左图反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哪一特点()

A.轻工业发展迅速,重工业发展缓慢

B.沿海地区发展快于内地

C.总体发展比较落后

D.资金少,规模小

 

4.下列关于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特点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以重工业为主 B.集中在沿海沿江的大城市

C.比较落后 D.深受外国经济势力的影响

5.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的一个“黄金时代”是在()

A.洋务运动时期B.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

C.第一次世界大战后D.抗战胜利后

6.阻碍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因素不包括()

A.帝国主义B.封建主义C.官僚资本主义D.三民主义

【思维拓展】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中国近代民办企业创办情况表

时间

企业数

资金额(万元)

1863--1894

119

680

1895--1989

74

1432

材料二:

老舍的著名话剧《茶馆》中有一位秦二爷,他在19世纪末致力于投资近代工业,他的理想是要建立“顶大顶大的工厂!

那才能救国。

”他也确实办了一些实业,1916年前后,他兴办的这些企业最为红火。

但在新中国成立前夕,他的企业却逐渐走向萎缩并最终破产。

(1)从材料一的表格中你能看出中国近代民族工业产生于中国近代史上的哪一运动中?

洋务运动

(2)结合材料二,你知道与秦二爷创业活动最相似的一位“状元实业家”是谁?

他倡导的著名主张是什么?

张謇,实业救国。

(3)结合所学知识,简要概括1916年前后他的企业最为红火的主要原因?

1916年前后世界上正发生着什么大事?

①辛亥革命的影响;②南京政府颁行了一系列振兴工商业措施;③第一次世界大战给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④群众性的爱国斗争。

发生着第一次世界大战。

板书设计

进入黄金时代

一战时期

甲午战争后

洋务运动时期

民族工业山穷水尽

大批民族工业破产产产产

开始萧条

 

新中国成立

解放战争时期

抗战时期

一战后

教学小结:

 

教学反思:

 

第21课社会生活的变化

备课教师:

学习

目标

知识目标

能够掌握:

近代交通工具轮船和火车传入中国;有线电报在中国的出现;电影和照相技术的传入;商务印书馆的创办;社会习俗的变化。

能力目标

能通过分析近代科技发明给人类带来的重大变化和中国近代发明出现较少社会变化较为缓慢的原因等,进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1.近代交通、通讯工具与技术传入中国。

2.中国近代社会习俗的变化

难点

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化缓慢与不平衡的原因

教学模式

启发式

学习方法

阅读、观察、思考、归纳、讨论法

教具准备

挂图、课本插图、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活动

出示学习目标,自主学习:

【知识梳理】出示学习目标

【知识梳理】

1.交通工具的变革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

清朝晚期,轮船、火车、汽车等近代交通工具传到中国,在很大程度上便利了人们出行。

2.1872年,轮船招商局成立,标志着中国近代轮船航运业开始。

3.1881年,中国自办的第一条铁路——唐胥铁路建成通车。

4.近代通信业的发展,是从电报开始的,19世纪70年代,中国出现最早的有线电报。

到19世纪末,全国大部分省区都架设了电线。

5.1872年4月,《申报》在上海创刊,它是中国近代历时最久、影响最大的报纸。

它保存了大量原始资料,堪称中国近代史的一部“百科全书”。

6.戊戌变法期间,近代民营出版业相继出现,其中最著名的是商务印书馆。

主要出版新式教科书、自然科学书籍、传统文化典籍、西方学术名著和辞典工具书等。

7.1912年创办的中华书局是中国近代另一著名的出版机构,出版了大量图书、杂志等。

8.近代西方摄影技术传入中国的最早记录是1844年。

9.1896年,电影正式传入中国。

中国拍摄的第一部电影是京剧《定军山》。

1913年,由亚细亚影戏公司拍摄的《难夫难妻》在上海首映,这是中国拍摄的第一部故事片。

10.辛亥革命后,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了许多改革社会陋习的政令,包括剪辫、禁缠足、变称谓、禁烟、禁赌等,对改变社会风俗产生了深远影响。

11.近代以来,西服等洋装开始在大城市里出现。

清末民初,西服逐渐成为男士的礼服之一。

【课堂导学】

1.剪辫有利于个人卫生,也方便工作,为什么还会遭到很多人反对?

联系有关史实,谈谈你的看法。

答:

这是社会转型时期,人们思想观念的不同。

清军入关后,强令汉族男子剃发留辫,留辫是汉人臣服清朝统治的象征。

辛亥革命后,临时政府颁布了剪辫令,遭到了一部分人的反对。

清廷遗老遗少是对清朝的怀念和忠诚;有些群众则认为发肤为父母所受,剪了则为不孝;有的人则怕清廷复辟,会杀无辫之人;有的则觉得可惜,不舍得剪掉。

2.举例说明近代交通运输业和文化产业的进步及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答:

轮船、火车、汽车等近代交通工具传到中国,在很大程度上便利了人们出行;有线电报的出现,便利了信息的传递,也促进了工商业的发展。

【自主检测】

1.下列事项可能出现在20世纪20年代初北京居民日常生活中的是()

A.出行可以乘坐飞机B.用手机和亲友联系

C.可以看到无声电影D.称呼政府官员“大人”、“老爷”

2.19世纪70年代以后,一位京城的官员要与在上海的亲友取得及时联系可以选择的最便捷的手段是()

A.写封书信B.拍有线电报C.发无线电报D.打长途电话

3.锁定瞬间即逝的历史时刻依靠的是近代发明的()

①电报②电影③电脑④照相

A.①② B.③④C.②④D.①③

4.在19世纪末的上海,大众传媒发展迅速,报纸和文化出版机构相继出现,体现了西方列强入侵后西方生活方式的浸染和挑战,上海走在大众传媒的前列。

当时上海的报纸是()

A.《民报》B.《中外纪闻》C.《申报》D.《时务报》

5.在近代中国,剪发辫、易服饰、改称呼,不仅是社会变迁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突出反映,同时更因其时代背景而具有了象征性意义。

这里的“时代背景”主要是指()

A.洋务运动B.鸦片战争C.辛亥革命D.新中国成立

6.1932年,上海的一位女仆人给北京的男主人通话。

下列通话符合该时期时代特点的是()

①“大人”,你何时回来;②“先生,你家小姐生病了”;③“老爷,北京的学生缠足的一定很多吧”;④“先生,太太请您换一件中山装”.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②④

7.在近代,随着国门被打开,许多外国人来到中国,目睹了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

他们可能看到中国人()

①乘火车探亲访友②坐轮船出国留学③陪朋友看电影④陪家人看电视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

8.近代课本和字典等工具书大多由近代中国历史最长、规模最大的出版机构出版,这个出版机构是()

A.商务印书馆B.岳麓书社C.三联书社D.中华书局

9.报刊已成为大众传媒的重要形式之一,它与我们的生活密不可分。

大众传媒的的先驱——中国近代第一份商业报纸是()

A.《海国图志》B.《新青年》C.《申报》D.《人民日报》

10.“新礼服兴,翎顶补服灭;剪发兴,辫子灭;……鞠躬礼兴,跪拜礼灭。

”引起这些习俗变化的最重要的事件是()

A.戊戌变法B.辛亥革命C.新文化运动D.五四运动

11.中华民国建立后,明令废除“大人”、“老爷”等称呼。

这种社会习俗的变化主要反映了当时社会上出现的什么新观念?

(A)

A.平等观念B.民主观念C.自由观念D.等级观念

12.我们使用的历史历史课本出版社是(D)

A.商务印书馆B.岳麓书社C.人民教育出版社D.中华书局

【思维拓展】

观察图片,回答问题

(1)图一的报纸创刊于哪一年?

创办地点在哪里?

它主要刊载什么内容?

1872年4月,上海,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

(2)图二是近代中国历史最长、规模最大文化出版机构,它的名字是什么?

在当时该出版机构主要出版什么书籍?

商务印书馆。

主要出版新式教科书、自然科学书籍、传统文化典籍、西方学术名著和辞典工具书。

(3)今天你用的哪一种工具书是图二这一出版机构出版的?

(举一例即可)

《现代汉语词典》,《英汉小词典》。

板书设计

第21课社会生活的变化

一、轮船、火车、电报的出现

二申报》和商务印书馆

1、《申报》1872年4月,上海;中国近代历时最久、影响最大的报纸,“百科全书”;

2、商务印书馆

3、中华书局。

三、照相与电影事业

1、照相:

1844年;

2、电影:

①1896年,电影正式传人我国;②第一部电影是《定军山》③第一部故事片是《难夫难妻》。

四、剪发辫、改称呼、易服饰

教学小结:

 

教学反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