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江月》教学设计案例.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5558430 上传时间:2023-07-05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1.9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西江月》教学设计案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西江月》教学设计案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西江月》教学设计案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西江月》教学设计案例.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西江月》教学设计案例.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西江月》教学设计案例.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西江月》教学设计案例.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西江月》教学设计案例.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西江月》教学设计案例.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西江月》教学设计案例.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西江月》教学设计案例.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西江月》教学设计案例.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西江月》教学设计案例.docx

《《西江月》教学设计案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西江月》教学设计案例.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西江月》教学设计案例.docx

《西江月》教学设计案例

《西江月》教学设计案例

《西江月》教学设计案例

篇一:

《西江月》教学设计

一、教材简析:

作者是南宋杰出的爱国词人辛弃疾。

写的是夏夜在黄沙岭上所见到的美好景象,表达了词人热爱大自然,关心人民生活,企盼丰年的思想感情。

这首词分为上阕和下阕两部分。

词的上阕描写的是黄沙岭夏夜清幽喜人的景象,下阕描写了黄沙岭上阵雨来临的天气变化以及词人的愉快感受。

二、设计理念:

本课的教学遵循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感悟”的教学原则。

通过创设学习词的美好的意境,引导学生融入想象,自读自悟,相互交流,体会意境。

在读通、读懂、背诵的基础上,全面了解辛弃疾,获得更深的体验。

通过课后搜集辛词,吟诵辛词的活动,拓展学习的时空,实现“大语文”教学理念。

三、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2、通过语言文字,融入自己丰富想象,感悟这首词所描绘的意境,开展多种语文活动。

3、通过语言文字的训练,感受词中所表现的自然美,感悟作者热爱大自然,关心人民,企盼丰年的思想感情。

四、教学过程:

一、读通——正确朗读诗词

1、语言导入:

中国有着五千年的悠久历史文化,更是一个诗歌的国度。

唐诗宋词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精华,千百年来,广为传诵。

课前,同学们已经搜集背诵了不少诗词。

现在能背给大家听听吗?

学生自由背诵。

今天,我们走进南宋,与一位著名词人相约。

他曾经陶醉与“白发翁媪的相媚好中”。

他是谁?

2、说说你对辛弃疾的了解。

3、出示课题,从这首词的题目中,你有什么发现?

教师相机介绍黄沙岭及作者。

今夜,作者在黄沙岭散步,会是怎样的一番情景呢?

3、下面先听老师来读读这首词(出示这首词,教师范读。

4、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这首词,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另外注意节奏停顿,请看屏幕。

5、指名朗读,相机评价。

6、多层次赛读:

男生读上阙,女生读下阕。

一二大组读上阙,三四大组读下阕。

老师读上阙,学生读下阕。

二、读懂——走进作者内心

过渡:

读通词是学好古词的序幕,读懂词,读出词里所包含的意思,这才是学习词的正式开始。

词就像一杯清香的绿茶,需要慢慢品尝,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细细品味一番!

(一)品读上阕

出示: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1、让我们与辛弃疾同行,欣赏这美丽的夜景。

朗读这首词的上阙,小组内交流说说你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如果有不懂的地方,组内尽量解决,也可以一会求助于全班同学。

2、小组内朗读交流:

3、小组汇报,教师随机评价

4、同学们,词中说伴随着清风吹佛,传来阵阵稻花香和哇鸣声,仿佛是青蛙们在争说丰年,猜猜他们会说些什么呢?

这儿的“说”字,是青蛙在说吗?

那是谁在说?

(青蛙、农人、作者自己)猜猜,他们说什么呢?

可能是农民在说:

“你听,青蛙叫着,田里的害虫少了,今年的水稻肯定会丰收。

5、感情引读:

对呀,作者闻着飘在黄沙岭的稻花香,多么盼望农民有一个丰收年呀!

带着期盼之情齐读这两句。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农民丰收多么不容易呀。

辛弃疾正为农民高兴呢,齐读!

这里不仅有稻花飘香,更有荡漾在辛弃疾心头的兴奋。

再齐读!

(二)品读下阕

过渡:

这么充满诗情画意的月夜,真让人走进了画卷一般,词人走着走着,天气突然发生了变化。

自由读下阕,小组交流自己感受到的画面。

如果有不理解的地方,可以相互讨论。

如果讨论还不能理解的,请准备质疑。

1、出示: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2、学生自主感悟,小组交流。

3、学生交流画面

4、教师引读:

词人完全沉浸在展望丰收的喜悦之中,全然不觉天气的变化。

先前天气晴朗,不知何时天空已经飘来乌云,豆点一样的雨下起来了。

此刻他的心情怎样?

(着急)就是这个时候,引读----“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5、提出质疑:

词人快步向前走,想找个避雨的地方,过去熟悉的茅店就在社林的旁边,词人为什么找不到了呢?

6、此时,词人是怎样的心情呢?

(惊喜),生读出惊喜。

(放松),生读出放松。

(兴奋,可以到茅店与乘凉的农民喝喝酒,说说今年又会是一个丰收年,让农民也高兴。

)读出你的兴奋。

陆游有一句诗,表达的也是峰回路转的惊喜、兴奋,也能用在这里表达辛弃疾的心情。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7、让我们再一起来体会体会——齐读下阕。

8、总结:

多么美妙的夏夜,多么奇妙的经历啊!

这首词充分表现了词人农村生活的热爱,对老百姓的关心。

自由朗读这首词一遍,能背诵这首词吗?

三、拓展,感悟作者人生

1、你们了解词人辛弃疾以什么为号吗?

(稼轩)为什么以“稼轩”为号呢?

(“稼”就是种植庄稼的意思,“轩”?

?

过去书斋、茶馆、饭馆的名字常常用“轩”)(“稼轩”说明辛弃疾十分关心种庄稼的人)

2、辛弃疾晚年在农村生活多年,写下了许多描绘农村的词,我们以前也学过一首,还记得吗?

(背《清平乐.村居》)

3、辛弃疾不仅写过许多描绘农村生活的佳作,还留下了不少爱国杰作。

出生时,家乡已被金人占据,他一生坚决主张收复中原,统一国家。

有一首词就表达了他杀敌为国的雄心壮志。

[课件]《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

生齐读这首词。

四、课外作业

今天我们认识了这样一位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伟大词人。

课后搜集辛弃疾的词,下周举行一次辛弃疾词展示会,让我们进一步感受他的伟大情怀。

篇二: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在诵读中扫清文字障碍,做到有感情的朗读这首词,并读出词的节奏和韵味。

2、借助资料、联系上下文、想象理解词的意思,体会作者的感情。

3、通过反复吟诵,品味词的意境,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抓住重点词句体会夜行路上的恬静自然以及词人喜悦快慰的心情。

难点:

指导学生品读“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感受“柳暗花明又一村”的精妙。

三、重难点解决办法

基于这样的目标设定,我认为本课的教法和学法应体现在以读为本:

通过教师情境的创设,引导学生进行反复的情感诵读,在读中理解词意,感受词境。

四、课前准备:

PPT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上课前,我想邀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来欣赏一段乐曲。

播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这首恬静、优美的歌曲就是由南宋词人辛弃疾所写的词《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谱曲而成的。

词人辛弃疾生活在南宋,他极力主张抗金,是个忧国忧民的爱国词人。

今天,就让我们一块穿越历史时空,回到八百多年前的南宋,与辛弃疾同行吧!

简介“词”的.相关知识。

齐读课题,提示词牌名和题目之间要略作停顿。

从课题中,你知道这首词写的是什么时候?

什么地点吗?

(“夜”是时间,“黄沙道”是地点)

谁能说说你对“黄沙道”的了解?

盛夏之夜,月明星稀,作者漫步黄沙道中,他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又想到了什么呢?

让我们相伴辛弃疾,与他一同走过夏夜的黄沙道。

(二)初读,感受诗情。

1.先听老师把这首词读一读,同学们仔细听,注意读音和节奏。

(见读xian。

这个字在古代有“显现”的意思。

)请大家像老师这样要读得字正腔圆,读得有节奏。

2.好,哪个同学来读给大家听,其他同学注意听,听他是否读正确了。

(老师要提醒大家,词一般分上阕和下阕两部分。

这首词前四句为上阕,后四句为下阕。

上下阕之间就像我们平时学的课文的段与段之间一样,读时要注意停顿。

3、再请一位同学读。

4、大家想不想也这样读一读?

齐读。

(三)读中入境

1、你们的读让我仿佛欣赏了一段节奏欢快的乐曲,可是同学们,古人读词还要讲究平仄。

平,就是第一、第二声,读得舒缓。

仄就是第三、四声,读得短促。

这样才有美的韵味,下面让我们一起去体验一下这首词美的韵味。

放配乐范读课文。

2、这样的朗读,真是让我们心旷神怡啊!

请大家也像这样读一读吧,读出平仄,读出韵味。

3、谁愿意来为大家展示展示你的韵味朗读。

指名读。

分组读。

4、通过朗读,我们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幅美丽的画面。

正所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呀!

谁愿意把你脑海的画面展现给大家,让我们一起来分享一下。

(四)抓重点词句,境中悟情。

1、首先看上阕,你的脑海中呈现出了哪些美丽的画面?

(学生任意说自己喜欢的画面,并感情朗读。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导:

你就是辛弃疾。

炎热的夏夜,漫步在绿树环绕的山路上,遥望渐渐升高的明月,你会发现“明月————”(引读:

“别枝惊鹊”)“别枝惊鹊”是说喜鹊怎么样?

(明月升起来,月光惊动了喜鹊。

)喜鹊被惊动会怎么样呢?

(扇动翅膀离开树枝惊叫)“明月————”(引读:

“别枝惊鹊”)不写“啼”而啼自现,这真是“此句无声胜有声啊!

正是睡意浓浓时,却被惊醒而不得已离开树枝,这里的“别”是好一个依依不舍的“别”啊!

让我们带着文字背后的情再读这句“明月————”(齐读)与此同时,和喜鹊惊叫声相附和,来了一曲二重唱的又是谁?

从哪句话看出来的?

蝉噪声。

这真是“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啊!

深更半夜,徐徐凉风伴着蝉声更显出夜的什么?

好一个恬静的山野夏夜啊!

看到这明月渐升、喜鹊翻飞,听到蝉唱声声,生活在战争中的词人心中一定是喜不胜喜。

让我们读出词人行在美景中的喜悦之情吧!

(齐读一、二句。

除了这幅美景,你还看到了什么画面?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听,这响亮的蛙声多美妙啊!

谁能读出静夜里蛙声一片的美妙。

假如你此时此刻就是田间的一只青蛙,微风拂过,请你尽情深呼吸吧,闻到了什么?

你想说些什么?

心情如何?

指名学生说出青蛙的想法。

你愿意用朗读来告诉大家你此刻的心情吗?

浓浓的稻花香随风飘扬,还有谁闻着稻花的香味会说起丰年?

(辛弃疾:

好一个心系百姓的辛弃疾,闻到了稻花香便会想到贫苦的百姓会因此过上丰衣足食的好日子,这位忧国忧民的大词人此刻的心情一定是?

请你读出词人的这份喜悦之情。

辛弃疾漫步黄沙道上,明月清风,鹊惊蝉鸣,稻花飘香,蛙声一片,眼看丰收在望。

他按捺不住内心的喜悦和激动,情不自禁地放声吟诵。

(齐读)

2、再读下阕,你又看到了哪些景象?

月明星稀,雨洒山前。

这真是一场及时雨啊,它能加速稻子的成熟,简直是再好不过了。

时刻关心着百姓疾苦的辛弃疾看到这场及时雨心情怎么样?

这就是忧国忧民的辛弃疾呀。

你能表现出这份高兴之情吗?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只是高兴吗?

(着急)对呀!

他得赶紧找地方避雨,要不然就淋湿了。

乌云越来越密,大雨就要来临,他找到避雨之所了吗?

(出示课件12: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什么是旧时茅店?

咦!

奇怪了,既是熟悉的茅店,怎么还忽见呢?

正在他要找地方避雨的时候,旧时的茅店出现在他的面,这真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啊!

这份惊喜使辛弃疾惊喜得快跳起来了,谁来用朗读传送出着份惊喜?

再细细地品一品这两句,你还能从哪些字中体会到这份惊喜呢?

一个转一个忽,让我们感受只有路上遇过急雨的人才能享有的那份惊喜。

(生有情感地读这两句

话。

一场及时雨,一间茅店带给词人满心的喜悦,他再次放声吟诵。

(五)熟读成诵。

1、欣赏着黄沙道的美景,偶遇一场及时雨,心中的喜悦之情溢予言表。

于是一会而就写下了这首千古传诵的《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

齐读

2、夜已经很深了,辛弃疾躺在床上,闭上眼睛,耳边传来哗哗雨声,心中满是欣喜,不由得轻声吟诵?

?

背诵

五、拓展,丰富人物形象

1、总结:

是啊!

情到深处自然浓,从这深情的朗诵中,从这动人的词句中,我们不难看出词人对淳朴安乐的农村生活的喜爱,对恬静美丽的大自然的热爱。

他欣赏着夏夜的美景,企盼的是国泰民安,心忧的是家国天下。

然奸佞当道,报国无门,“国泰民安”只在梦里,一梦醒来却白发丛生,徒剩感叹,不由作词自嘲之。

2、补充《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六、板书

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

宋.辛弃疾

看听闻想赏夜景

企盼丰年忧民生

篇三:

西江月教学设计

一、设计理念:

本课的教学遵循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感悟”的教学原则。

通过创设学习词的美好的意境,引导学生融入想象,自读自悟,勾勒画面,相互交流,体会意境。

在自读、精读、熟读的基础上,自主合作,开展活动,展示学习成果,获得更深的体验。

通过课后搜集辛词,吟诵辛词的活动,拓展学习的时空,实现“大语文”教学理念。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过程与方法:

通过语言文字,融入自己丰富的想象,感悟这首词所描绘的意境,开展多种语文活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语言文字的训练,感受词中所表现的自然美,感悟作者热爱大自然,关心人民,企盼丰年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重点:

借助语言文字,充分展开想象,感悟词中景、心中情。

四、教学准备:

PPT课件

五、教学课时:

1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读通——与文本对话

同学们,宋词是中国古代文学皇冠上的一颗巨钻,她与唐诗争奇,与元曲斗妍,历来与唐诗并称“双绝”。

在你们积累的宋词中,你最喜欢哪一首,能背给大家听听吗?

学生自由背诵。

1、语言导入:

看来,同学们已经积累了不少诗词。

唐诗宋词是我国民族文

化的精华,千百年来,广为传诵。

今天这节课让我们继续走近宋词,领略它独特的魅力。

(板书课题)

2、谁来读读题目?

从这首词的题目中,你有什么发现?

(学生自由说,如这首词的词牌名,黄沙道是哪里,整个题目的意思,对作者的了解等)相机介绍黄沙岭及作者。

3、师激励学生读:

“课堂上,最美妙的声音是你们琅琅的读书声。

想不想展示你们美妙的声音?

”(生:

想)

4、请同学们自由地练习朗读这首词,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学生练读,教师巡视指导)

5、为了展示你们最佳的读书效果,老师给你们一点友情支援好吗?

请看屏幕----(出示:

出示这首词,已划好了节奏。

6、指名朗读,相机评价。

7、男女生比赛读。

二、读懂——与作者对话

过渡:

读通词是学好古词的序幕,读懂词,读出词里所包含的意思,这才是学习词的正式开始。

词就像一杯浓浓的咖啡,需要细心品味,下面我们就一起来仔细品味一下吧!

(一)品读上阕

出示: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1、在上阕词中,作者看到了什么?

听到了什么?

闻到了什么?

想到了什么?

(板书:

看听闻想)

2、上阕词描写的是什么季节的景象?

你是从哪些词看出来的?

3、你的脑海里呈现出怎样的一幅画面?

4、多媒体煽情。

(画面、音乐)

明亮的月光,惊醒的鹊儿,微微的凉风,鸣叫的蝉儿,清新的稻花香,这一切多么的美好,让我们一起置身于这么美好宁静的夜晚,感受着清风明月,轻轻地吟一吟吧——齐读上阕。

5、在如此美好的夏夜,词人的心情怎样?

(兴奋、愉悦、沉浸在丰收的喜悦之中)

(二)品读下阕

过渡:

这么充满诗情画意的月夜,真让人走进了画卷一般,词人走着走着,天气突然发生了变化。

自己读读下阕,在脑海中勾勒画面,也可以和同伴交流感受,如果有不理解的地方,可以相互讨论。

1、出示: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2、学生自主感悟,自主交流。

3、学生交流画面,相机指导朗读。

词人完全沉浸在展望丰收的巨大喜悦之中,浑然不觉天气的悄然变化,他猛一抬头,看到了----“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此刻他的心情怎样?

就是这个时候,引读----“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想像作者在看到旧时茅店后的神态、动作、语言,感受作者的喜悦。

指名读,比赛读。

4、多媒体煽情。

(画面、音乐)

这就是生活的乐趣。

在山野中遇雨而又能找到避雨的地方,这种乐趣不是身历其境的人是很难体会得到的。

让我们再一起来体会体会——齐读下阕。

5、大家知道辛弃疾的号是什么吗?

(稼轩)“稼”就是种植庄稼的意思,他

一直很看重农事,关心农民,这首词就很鲜明地体现了这一点。

让我们再来读全词,体会作者夜行黄沙道中时的眼中之景,心中之情,读出词独有的韵味。

三、读透——与时空对话

1、同学们,学词的最高境界是读透它。

读透就是要求我们在读词时,一边读一边想象词中所描绘的景象,做到词图合一,身临其境。

2、这首词为我们展示了两个美好的画面(点击画面和文字),让我们再一起来感受感受,愿这美好的境界永远留在我们的记忆里——齐读全文。

3、小练笔:

根据上阕词,图中描写的是什么季节的景象?

写了那些景物?

把作者看、听、闻、想到的补充进去,写一段白话文。

提示:

可抓住“明目”、“清风”、“稻花香”、等词展开丰富的想象去描写。

4、生练笔,师巡视。

5、展示,交流,修改。

(七)作业

1、背诵这首词。

2、收集、吟诵辛弃疾的词。

板书设计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宋辛弃疾)

看明月惊鹊乡村夏夜月光下的清丽美景

听清风鸣蝉蛙声热爱大自然

闻稻花香关心人民生活

想说丰年企盼丰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