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第四级整流叶片工艺分析.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5570614 上传时间:2023-07-05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270.2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某第四级整流叶片工艺分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某第四级整流叶片工艺分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某第四级整流叶片工艺分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某第四级整流叶片工艺分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某第四级整流叶片工艺分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某第四级整流叶片工艺分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3页
某第四级整流叶片工艺分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3页
某第四级整流叶片工艺分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3页
某第四级整流叶片工艺分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3页
某第四级整流叶片工艺分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3页
某第四级整流叶片工艺分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3页
某第四级整流叶片工艺分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3页
某第四级整流叶片工艺分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3页
某第四级整流叶片工艺分析.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3页
某第四级整流叶片工艺分析.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3页
某第四级整流叶片工艺分析.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3页
某第四级整流叶片工艺分析.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3页
某第四级整流叶片工艺分析.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3页
某第四级整流叶片工艺分析.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3页
某第四级整流叶片工艺分析.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3页
亲,该文档总共2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某第四级整流叶片工艺分析.docx

《某第四级整流叶片工艺分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某第四级整流叶片工艺分析.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某第四级整流叶片工艺分析.docx

某第四级整流叶片工艺分析

某第四级整流叶片工艺分析

制订工艺规程的原则是:

在一定的生产条件下,以极低成本,高的效率,可靠在加工出符合图纸样及技术要求的零件,工艺规程的编制首先要保证产品质量,同时要争取最好的经济效益,本文将就某第四级整流叶片的工艺进行分析。

某第四级整流叶片是某发动机压气机的第四级整流叶片。

压气机的主要作用是提高进入发动机气流的压力,压气机中整流叶片是将工作叶片加给空气的动能转变为压力能,并将气流扭转到所需要的方向,使紊乱的气流变成均匀气流。

某压气机整流叶片,1-3级为钛合金材料,因为钛合金导热系数低,磨销加工时零件易烧伤、弹性模量小,容易变形,压力加工时尺寸不易控制,故采用热扎毛坯。

4-10级为1G11Ni2W2MoV,采用冷轧方法加工。

下面就第四级整流呈片的工艺进行分析。

1、零件图分析:

图中标明采用轧制方法加工,本零件采用辊锻轧制。

这是在轧制工艺应用到锻造生产中的一种新工艺,辊锻是使坯料通过装有圆弧形模块的一对相对旋转的轧辊时,靠摩擦力的作用,得以连续进入轧辊受压而变形的生产方法。

它是实现叶片生产高效,无余量的主要工艺之一,此种工艺的经济效益特别明显,与铣削旧工艺相比,材料利用率提高4倍,生产率提高2.5倍,且叶片质量大为提高,由于是毛坯直接轧到无余量,手工劳动量大为减少,劳动条件大大改善,产品的表面硬度也提高了,抗拉强度及疲劳度均优于模锻毛坯。

叶片材料1G11Ni2W2MoV,属于马氏体型热强不锈钢,由于添加了W、Mo、V等强化元素,其室温和高温强度,持久强度,蠕变极限都很高,同时具有良好韧性和抗氧化性能工艺塑性好,技术条件YB677-71,品种规格为GB708-65,板材限厚0.5-4mm。

根据工艺要求,我们选取板厚是3.2±0.2mm,供应状态为热轧软态。

叶片型面复杂,不带叶冠,粗糙度0.8,要求低,WS11整流叶片相对与WJ6整流叶片来说相应尺寸的公差减小一倍多,故尺寸精度提高,给加工带来一定难度。

同时叶片的扭角增大,从0→VI截面,扭角从2从33°6′→35°58′,扭角过大,不利与后续工序如:

冷轧、全切等加工,原理如图所示:

F和F′是一对大小相等,方向

相反的力。

F可分解为F1和F2两个分力。

F1=Fcosa,F2=Fsina。

随着a的增大,F1增大,F2减小。

图1

由此可知,在冷轧或全切中,叶片型面上将受到一对相反的轴向分力,故需将设计图进行坐标转换。

在本零件中,我们取接近平均值的0截面摆平(a=0°)这也就是将原始坐标系XY顺时针旋转33°6′,建立新的坐标系X′Y′,如右图所示。

旋转后的数据见零件图。

 

零件图的技术条件中有:

(1)允许叶型剖面变形而扭转在±10′范围内如图1所示,这由型面测具来保证。

(2)叶片长度为28.44mm,分为6个截面,间隔为5.1~3.25mm,间隔过密,样板测量时无法靠住定位销测量,故Ⅱ、Ⅳ剖面不检查,数据仅供模具设计用。

(3)叶片型面上对规定型面的单边偏差在两边缘3mm上减薄不大于0.02,增厚不大于0.06,其余部位减薄或增厚不大于0.06,这可作为工人检查型面透兴的依据。

(4)叶片积叠轴对理论积叠轴沿Y′向偏移允差0.08,如图

(2)所示。

图2图3

2、工艺路线分析:

(1)某整流叶片的工艺路线安排:

领料(0)—→钳工(5)—→退火(10)—→下料(15)—→钳工(20)—→铣面1(25)—→铣面2(30)—→铣面3(35)—→铣面4(40)—→钳工(45)—→磨工(50)—→钳工(55)—→开坯(60)—→退火(65)—→粗轧(70)—→退火(75)—→精轧(80)—→退火(85)—→终轧(90)—→最终退火(95)—→钻孔(100)—→洗涤(105)—→全切(110)—→钳工(115)—→抛光(120)—→标印(125)—→磁力探伤(130)—→检验(135)—→抛光(140)

(2)其中0~55工序为毛坯准备阶段,60~140为精加工阶段。

叶片轧制(60、70、80、90)及全切(110)为关键工序,钳工及检验为辅助以序,几次退火为热处理工序。

其余为机械加工工序。

以下就一一加以分析:

如右图:

铣工加工出的

工艺凸台是为了后续工

序的定位,夹紧需要,

铣去的斜角的大小根据

以往经验给出,由试加毛坯图

工生产来最后确定。

图4

 

冷轧是关键工序之一,叶片型面由毛坯直接轧至无余量如右图所示,毛坯准备阶段加工出的工艺凸是轧制过程的加工基础,而终轧出的两锥孔2-φ4既是本工序的测量基准,又是后工序全切的加工基准。

参考试轧记录的参数进行开坯,粗轧、精轧及终轧工序,最后使叶片个截面满足技术要求,

如无需要,粗轧工序

可以不进行。

当叶片

型面不合格时,就需

要修模,轧模型面的

好坏直接影响叶片型图5

面的质量。

另外,因叶片进气

边比排气边缘半径大,在

轧制过程中,进气边材料

流动慢,排气边材料流动

快,故轧制出的叶片形状

如图所示,为避免叶片装

夹在测具中引进干涉,故

规定最大长度为25mm,但图6

最小长度必须大于4mm。

 

在每一道轧制工序后,钢件的机械性能低劣,存在残余应力。

如果不用中间退火,一直轧到底,除成型困难,容易损坏模具之外,叶片表面还会被“拉”裂。

故在每道工序之间安排退火,以除应力,改善钢材的机械性能,使塑性增强。

硬度降低,为后续工序做准备。

中间退火温度700±10℃,保温4h,用真空炉。

95工序为最终退火,本工序与前几道热处理工序有所区别。

退火温度580±10℃,保温4h,用真空炉。

其主要作用是使叶片硬度达到3.8≤HBd≤4.3。

根据零件图的要求,热处理工序按照工艺说明书Q/2B364进行。

图中带尺寸,如为理论正确尺寸,它是确定被测要素的理想状态,方向位置的尺寸,该尺寸不带公差,实际尺寸由工装设计保证。

110工序全切也是一道关键工序。

全切,即用冲模一次切去四周多余部分,省支砂轮切割等工序,提高了工效。

全切模冲切叶片时,冲头四周刃口,应尽量可能同时接触叶片,否则容易切歪,此外,顶料块型应与叶片型面良好贴合。

否则叶片边缘容易变形。

本工序后,叶片基本成型。

如图所示:

其中叶片长度及型面完全加工最终尺寸,a尺寸留有0.05mm余量由抛光工序(120)抛去,t尺寸留有0.25mm的余量由钳工工序(115)打磨掉。

故本道工序全切的质量对于加工有很大的影响。

如图所示,零件图中给

出的尺寸27.38±0.15无法直

接测量,可将其换算至A.M

两点,借助φ3的芯棒测量H,

换算过程如下:

在△ABCk,

AB=1.5ctg∠1=1.5*ctg(90°-5°40′)/2

=1.6562

BC=Abcosa=1.6562*cos5°40′

=1.6481

XA=BC+BE=1.6481+2.76

=4.4081图7

取XA=4.4081其公差由工装设计给出。

AF=XD-XA=6.3627-4.4081

=1.9546

DF=1.9546tg5°40′

=0.1939

H=ZA-2.5=ZD-FD-2.5

=30.354-0.1939-2.5

=27.66图8

取H=27.66±0.1故尺寸27.388±0.15由测量27.66±0.1间接保证。

为消除因尺寸换算及芯棒测量定位带来的累积误差,所以公差由±0.15缩小为±0.1。

本工序中的两圆孔为加工基准,而全切后的叶片以0——VI剖面为测量基准,故两剖面的精度要求较高。

两孔至积叠轴的距离由工艺确定,中心孔一般取在剖面最大厚度处Cmax,这样的优点是可防止冲切叶片时因摆放不平衡而产生翻转。

另外,需特别注意的是,在全切与抛光工序中共用一套型面测具,测具基准相同,故其测具原理一致,但在全切(110)工序中,定位面处留有0.05的余量由钳工工序(115)

打磨去,故其定位件与抛光(120)工序用定位件有所区别,这样才能即准确又经济地进行测量。

叶片经过轧制及全切

两道关键工序后基本定形,

再经抛光,进排气边边缘

半径,即达到零件图的技

术条件。

最后按工艺说明书

Q/2B356进行磁检(130)。

图9

按YJ0058验收。

3、冷轧叶片工艺的优点

(1)精度高:

目前中、小叶片型面精度可控制在0.12mm之内,是当国内叶片加工精度最高的工艺方法。

(2)工效高,叶片冷轧一道机动循环时间只5s左右。

(3)表面光洁度高,目前生产条件下,可达0.4以上。

(4)模具寿命长:

有资料介绍,是相应精锻模的五倍,我厂的冷轧模寿命在15000片次以上。

(5)设备动作简单:

相对吨位小。

(6)省材料:

属无切削成形加工,目前虽然要切去一部分工艺基准用料和少量毛边,但仍比其他工艺方法省料。

(7)金属材料在轧制变形中沿叶片纵向流动,纤维组织正合零件工作要求,强度高,并因表面残留压应力,疲劳性能好,

(8)经济效果明显优于苏联老工艺。

4、轧制中的缺陷及分析

轧制叶片本身动作比较简单,然而,轧制过程中影响因素比较复杂,因此,要轧得精确的无余量型面,就比较困难,有些现象似乎很难解释,但是经长期试验和生产的实践逐渐认识到,轧制叶片过程中金属变形的不均匀性是主要矛盾。

现分别叙述几个主要问题。

①正弯现象及其克服

所谓正弯,是指叶片的工轴在YO′Z平面内的弯曲,叶盆挺起,简称“挺肚”,叶盆凹下简称“拱背”。

轧制叶片容易“挺肚”,因为叶型的特点是中间厚,两边(进、排气边)薄,用轧模轧制时,叶片变形就不均匀,即两边相对压下量明显地大于中间部分,因而两边延伸大于中间部分,这是主要矛盾。

如图所示,由于叶型是弯曲的,所以从K向看,较薄的进

 

排气边在较厚的中间部分的上方,轧后ab延伸大于cd,即a′b′>c′d′,那么,在自由轧制(不用夹钳控制)的情况下,叶片必然如图那样变弯,即“挺肚”。

这是主要原因。

“挺肚”现象,我们主要用升高工作台的方法来克服,因为延伸包括前滑和后滑二部分,所以即便叶片两边与中间延伸不等,只要前滑能相等,叶片就轧直了。

如果工作台升得太高,就会“拱背”,应适当降低工作台,直至轧得合格的平直叶片。

 

叶片座标轴

图10

 

图11叶片挺肚原因

②波浪弯的现象及其克服

波浪弯是正弯的一种特殊情况,即叶片先辊的前半段叶身“拱背”,而后出辊的叶身“挺肚”。

克服波弯的现象,我们将夹钳的工作台作成可调倾斜角度的。

③侧弯现象及其克服

侧弯现象是指叶片的工轴在ZOX平面内弯曲,参见图10。

轧制叶片侧弯的主要原因是因为叶片进、排气边延伸率不

一致造成的,一般是向进气边弯曲,因为排气边比进气边薄

很多,绝对压下量相同时,排气边相对压下量就大于进气边,

所以排气边延伸率大于进

气边,因此产生向进气边a

侧弯。

进气边

为克服侧弯现象,在

进气边铣出一斜角a,a大

小由经验,及试轧情况确定。

参考图12。

图12

④叶型扭角的弯化及其控制

用与叶片型面扭角相同的模具轧制叶片,但轧出叶型扭角有的增大,有的减小。

其根本原因是叶片两边相对变形量大于中间部分,因而两边的前滑两大于中间部分的前滑量,这时如果由于工作台夹钳控制叶片无法“挺肚”时,在扎制力作用下,相对中间部分逐渐增长的两边金属就会造成叶型扭角的增大。

克服扭角增大的办法:

①增大压下量,

b

a

Z

d

c

b′

a′

Z

d′

c′

图13叶型扭角增大原因

此法由于压下量增大,变形区长度增大,因此两边展宽增大,前滑量相对减少,所以扭角减小。

②减小两边毛边宽度。

③增大两边毛边厚度。

这两种方法都是通过减少两边延伸率的办法,减少两边的前滑量,达到减小扭角的目的。

④分多次轧制,使每次轧制的变形量小。

5工艺尺寸及其确定

零件坯料开坯前的工艺尺寸,都是经过多次试轧后,根据谨严得出的。

且在实践中证明是可行的。

叶片开坯后的工序尺寸,是通零件图给出的数据经坐标换算后得出的。

6、总结

叶片的只要工艺分析基本完毕,但现在存在问题是:

叶片表面质量要求较高,对于小尺寸钢材叶片来说组织性能还未过错全摸透,最佳工艺参数有待进一步优选。

设备及模具有待进一步改进。

总而言之,某的第四级整流叶片工艺流程在生产实践中证明是可行的,但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和发展。

全切后测具设计

检验测具是检验零件合格与否的专用夹具,本夹具对某第四级整流叶片全切后工序的检验测具(简称测具),因为某整流叶片要求高,叶型是空间曲线,所以本测具结构较复杂。

现就设计分析如下。

一、测具基本要求。

1、对零件的质量进行检验,

2、提高生产率,使用方便,

3、结构简单,有良好的结构工艺性和劳动条件。

测具设计时,要对基本要求有辨证的统一。

本测具设计时,重点是保证零件的检验,使用方便,检测直观,所以结构较复杂。

二、测量原理:

本测具检验时,用叶盆、叶背样板靠住叶片,调整间隙,观察样板与叶片间隙,通过透光检查叶片质量。

三、叶片定位装置及压紧装置。

零件零检验,就是使零件在测具中有一个正确位置,这就需要对零件定位,这是检测零件的关键。

叶片定位时,选择叶片前缘两点,叶背两点,及叶片两端面定位,如图

(1)

 

(1)叶片定位

定位时,零件进气边(前缘)支在定位板24和35的刀口上,限制了叶片的X′、Y′,叶背靠在定位板9和7上,限制了叶片Y′、Z′、X′。

叶片的一端顶在定位销32上,限制了叶片Z,这样叶片就全定位在测具上。

零件定位好了,还需要夹紧,否则零件在测量时位置移动,在叶片另一端面弹性顶尖45顶住,压杆26从叶盆面压住叶片,这样叶片就压紧了。

四、测量装置

叶片在测具上定位,夹紧后,即可测量,测量时叶盆样板和叶背样板,样板上有一段曲线分别是对应叶盆,叶背的形状,样板上有编号分别检不同剖面。

叶片定位后,由于叶片在空间的角度不一定完全满足要求,这就需要调整角度,本测具设计了这样的装置。

调整支架47,47可绕0-0中心旋转,在细调,这时,叶片随整个定位,夹昆机构绕0-0中心旋转,至到满足测量要求时,用滚花螺钉16锁紧。

 

(2)叶盆样板图(3)叶片位置

测量时,样板支靠在定距板34上,并且与定距板24上定位销3靠紧,叶盆型面与叶片盆面靠紧,调整调整板38,可调整样板与叶片盆面见的间隙,通过透光,检查叶片型面是否合格。

根据工艺规程要求,在型面测具上检查型面透光,当板板与测具的调整板38间隙为0值,进出气边缘3mm内不大于0.08,其余不大于0.12,即在两边缘3mm上减薄不大于0.02,增厚不大于0.06,其余

部位减薄或增厚不大于0.06。

测量叶背与叶盆。

定距板刻有0、1、3、5、6数字及刻线,分距检验0、I、III、V、VI剖面,测具总装图上的0、1、3、5、6刻线与定位销32的距离尺寸分别是0、I、III、V、VI剖面带的数据计算而来。

如:

1.75±0.03是0剖面

2.0-0.25=1.75其中0.25是样板型面厚度0.5的一半

3.25是I剖面

5.25-1.75-0.25=3.25

15.45-1.75-0.25=13.45

26.25-1.75-0.25=24.25

30.40-1.75-0.25=28.40

要控制精度,给予±0.03的公差。

这些尺寸是制造样板厚度的依据。

定距板34距0-0中心距离50±0.02须严格控制,因为样板与定距板34接触的表面距样板型面的积叠轴的距离50,所在此尺寸关系到样板与叶片的位置关系。

定距板34表面和底座底面K有平行度要求,允差0.01。

定位销对K及两侧N有⊥要求,允差0.005。

 

五、定位误差分析:

定位板24上的刀口与测具中心距离3.44±0.02。

定位板35上的刀口与测具中心距离2.81±0.02。

这两尺寸是保证叶片积叠轴与测量中心(重合的关系)在同一水平内重要尺寸。

△=0.04。

由于X′、Y′坐标是XY坐标旋转33°6′(详见工艺分析)得出。

即0截面a=0,与0截面扭角最大的VI截面扭角差2°52′。

在Y′方向误差:

△Ymax=△Xtga

=0.04*tg2°52′

=0.002

△Ymax很小,对本测具不影响检验精度。

即使再加上样板误差,测具安装误差,均能满足使用要求。

六、总体布局

本测具主要有底座5,底座上开有T形槽,定距板34通过键7螺钉8安装在底座中间部位,34上有六个定位销3,34两边分别安装支架14和51在底座5上,支架47两端安装在4和51上,支架47上安装定位板17和9,还装有顶尖45,定位销32及压紧机构,底座两侧中间装两块调整板38,详见测具总装图。

七、测具的安装调整

安距板34安装在底座5上,可调整,定距板上定位销3与支架47上定位销32的距离,定位板17和9上有烙印A、B字样,分别是全切、抛光和检验工序,不同工序使用不同位置可调整螺钉37得到。

定检合格后,将件11、12、15用漆封死。

定距板烙印刻线。

样板分别编号。

八、样板制造

样板形状见图

(2),须保证⊥要求,关键是叶型面,根据坐标换算后的数据加工出叶型面,且保证样板叶型积叠轴的尺寸50±0.02。

 

图4.样板

九、总结

本测具通过使用,证明是可行的,但还须改进。

后语

通过这次工艺、测具设计,把自己三年的学习知识复习了一遍,把理论知识运用到生产实践中。

同时,在设计中学会了辩证的看待、分析问题的方法,加强了自身设计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总之,为以后的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工艺部分:

1、《工程材料实用手册》的《结构钢、不锈钢》;

2、《叶片冷轧新工艺》;

3、《喷气发动机》英国罗·罗公司编

4、《机械制造工艺学》机械工业出版社赵志修主编

5、《金属工艺学》高等教育出版社邓文英主编

测具设计部分:

1、《机床夹具设计》机械工业出版社李庆寿主编

2、《机床夹具设计手册》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