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A文物探找水报告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55769 上传时间:2023-04-28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45.7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9A文物探找水报告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9A文物探找水报告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9A文物探找水报告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9A文物探找水报告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9A文物探找水报告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9A文物探找水报告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9A文物探找水报告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9A文物探找水报告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9A文物探找水报告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9A文物探找水报告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9A文物探找水报告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9A文物探找水报告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9A文物探找水报告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9A文物探找水报告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9A文物探找水报告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9A文物探找水报告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9A文物探找水报告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9A文物探找水报告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9A文物探找水报告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9A文物探找水报告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9A文物探找水报告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9A文物探找水报告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5.2磨子潭镇200线、210线18

5.3太阳乡300线、310线、320线、330线、340线19

第6章结论和建议21

附图目录

图号图名

1霍山县上土市镇下河组地下水资源勘查物探工作布置图

2霍山县磨子潭镇铁佛寺组地下水资源勘查物探工作布置图

3霍山县太阳乡汤家湾组地下水资源勘查物探工作布置图

4100线联合剖面与静电α卡曲线图

5100线AMT视电阻率反演断面图

6110线、300线、310线静电α卡曲线图

7110线AMT视电阻率反演断面图

8200线联合剖面与静电α卡曲线图

9200线AMT视电阻率反演断面图

10210线联合剖面曲线图

11320线联合剖面与静电α卡曲线图

12320线AMT视电阻率反演断面图

13330线AMT视电阻率反演断面图

第1章前言

1.1工程概况

霍山县政府为发展县域经济,拟开发县域饮用天然矿泉水,委托我院在上土市镇下河组、太阳乡汤家湾组、磨子潭镇铁佛寺组三个地点进行物探勘查工作。

受到委托后,我院物探人员于20RR年11月19日进入工地,进行物探野外工作,至11月28日结束,基本查明了探测区段内的地质构造及水文地质条件。

1.2勘查目的任务

根据委托要求本次物探工作的目的任务是:

通过上土市镇下河组、太阳乡汤家湾组、磨子潭铁佛寺组三个地点的物探勘查工作,研究分析出地下水情况,提供物探报告,对物探异常好的地段提供1-2个钻探点位。

为以后打井工作提供基础资料和依据。

第2章自然地理、地质概况及地球物理特征

2.1自然地理

工区地处霍山县境内,植被丰富,物种众多,森林覆盖率达71.5%,生物物种多达6500余种,是一个生态系统相对完备、森林植被垂直分布、珍稀物种丰富的天然基因宝库。

属北亚热带温润季风性气候区,季风显著,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冷热适中;

区域差异小垂直变化大,气候资源丰富。

冬季雨量少,偏北风多,显得干冷;

夏季雨水多而光照充足,显得湿热;

春秋是冬夏的过渡季节,多气旋活动并有小高压盘距,风向不定天气多变。

因而四季气候有"

春暖、夏凉、秋爽、冬寒"

的季节特征。

雨量分布有区域差异,山区多于丘陵,一般为6:

4。

县境内地形复杂,因地貌类型,海拔高度等情况不同,具有明显的区域差异性。

常年平均气温为15.2℃,年降水量1400mm左右。

2.2地质概况

2.2.1地层

本区地层为华南地层大区南秦岭—大别山地层区的桐柏—大别山地层分区,以磨子潭—晓天深断裂为界,以北为北淮阳地层小区,以南为岳西地层小区。

区内地层主要为太古界、元古界、中生界。

1、上太古界:

主要为大别山岩群(ArD)和大别山杂岩(Ar3Dc),大别山岩群由片麻岩组(ArDgn)、斜长角闪岩组(ArDa)、大理岩组(ArDm)组成,分布于霍山以南地区,岩性为二长片麻岩、斜长片麻岩、角闪斜长片麻岩、角闪岩、大理岩等;

大别山杂岩(Ar3Dc)主要为变形变质侵入体,岩性为片麻状辉闪岩、英云闪长岩、条带状花岗片麻岩等。

2、上元古界:

包括佛子岭岩群(ZDF)的郑堂子岩组(ZDz)、仙人冲岩组(ZDR)、祥云寨岩组(ZDRR)、黄龙岗岩组(ZDh)、诸佛庵岩组(ZDzf)、八道尖岩组(ZDb)、潘家岭岩组(ZDp)地层,岩性为石英片岩、浅粒岩、石英岩夹白云质大理岩等。

3、侏罗系:

主要为凤凰台组(J3f)、毛坦厂组(J3m)、三尖铺组(J3s)为主,分布北部丘陵,岩性为安山岩、粗安岩、凝灰质砂砾岩、页岩及紫红色、砖红色砾岩、砂岩、粉砂岩等,与老地层呈不整合或断层接触。

4、白垩系:

包括晓天组(K1—2R)、下符桥组(K1—2Rf)、黑石渡组(K1—2h)地层,分别分布于北部丘陵,岩性为凝灰质砾岩、砂岩、砂质页岩等。

地(岩)层简表表1-3

群、组

代号

厚度(m)

岩性

新生界

第四系

全新统

Q4

2-5

亚粘土、亚砂土、砂砾石层

中生界

白垩系

下符桥组

K1-2Rf

>

800

凝灰质含砾砂岩,棕红色砾岩夹砂砾岩。

黑石渡组

K1-2h

409

黄绿中厚层凝灰质砾岩、砂岩、页岩互层。

晓天组

K1-2R

1169

凝灰质砂岩、页岩。

侏罗系

上统

三尖铺组

J3s

1706

红色长石石英砂岩、砾岩夹粉砂岩。

毛坦厂组

J3m

632

灰白色晶屑凝灰岩、气孔安山岩、粗安岩夹砂、页岩。

凤凰台岩组

J3f

1704

紫红色厚层砾岩、砂岩。

震旦系

潘家岭岩组

ZDp

1423

二长石英片岩、斜长变粒岩、绿帘石英岩。

八道尖岩组

ZDb

912

中薄层石英岩、长石石英岩、白云石英片岩

诸佛庵岩组

ZDzf

2727

黑云石英岩夹变粒岩、石英岩

黄龙岗岩组

ZDh

858

绿泥白云石英片岩、云母片岩、斜长石英岩

祥云寨岩组

ZDRR

311

中厚层石英岩夹白云石英片岩

仙人冲岩组

ZDR

215

白云质大理岩、含云母石英片岩

郑堂子岩组

ZDz

900

含砾云母石英片岩、变粒岩夹大理岩

大理岩岩组

ArDm

大理岩、白云质大理岩等变质岩层组合

斜长角闪岩组

ArDa

斜长角闪岩、黑云斜长角闪岩等基性变质岩层组合

片麻岩组

ArDgn

二长片麻岩、斜长片麻岩等副片麻岩组合

5、第四系:

主要分布于山间盆地、河谷两侧低洼地带,主要岩性为砂质粘土、细砂、粉砂、砂砾石等,成因类型以残坡积、冲积为主。

2.2.2岩浆岩

区内岩浆活动频繁,岩浆岩极其发育,主要有两类:

一类为晚太古代变质侵入岩,一类为中生代花岗岩和火山岩。

(一)变质侵入岩

区内变质侵入岩占变质岩区一半以上,这些片麻状岩石多为古老侵入体,后经变形变质作用形成假层状地质体。

岩性有花岗片麻岩、二长花岗片麻岩、英云闪长片麻岩、角闪片麻岩、辉长片麻岩,以前三者分布最广。

它们呈岩株、岩枝状产出,均经受了深层剪切流变和角闪岩相变质,具有强弱变形分布特征。

强变形带中岩石多为条带状、透镜状,平行于区域性磨子潭—晓天断裂带展布,具片麻状、条纹条带状构造、糜棱构造。

弱变形带片麻岩体基本保留岩浆岩结构构造及其它地质特征。

(二)中生代花岗岩

区内中生代花岗岩主要为燕山期侵入岩,主要岩石类型有闪长岩、花岗岩、二长花岗岩、正长斑岩、石英二长岩,分布最广的为二长花岗岩、闪长岩。

岩体呈岩株、岩脉状产出。

与围岩接触带较破碎。

岩体内节理发育,地表球状风化较多。

区内脉岩主要为闪长岩、辉长岩、正长斑岩,规模较小。

(三)中生代火山岩

中生代火山岩主要分布于霍山—与儿街和东西溪—单龙寺等沉积相,岩性见地层部分。

2.2.3构造

霍山县在地质构造的分区上,位于华北地块的南缘,大别造山带的北部,跨北淮阳构造带和岳西构造带。

(一)褶皱

1、北淮阳构造带

北淮阳构造带是以佛子岭岩群为主体的大型复式叠加向斜构造,本区为其中段。

主要经受了三期构造变形。

第一期变形主要地。

区内火山活动具有多旋回特点,每个旋回具有喷发—喷溢—为在中深层次伸展构造体制下固态塑性流变褶叠层构造,发育不同尺度顺层掩卧褶皱带、顺层连续劈理带、顺层糜棱岩化带及韧性滑断带。

第二期变形是在中、浅层次收缩体制下形成的区域性褶皱构造,岩石由韧性剪切流变向韧脆性变形过渡,转折端呈圆弧状、尖棱状、箱状等,发育成扇形劈理,皱纹线理和窗棂构造。

第三期变形是浅层次一系列不同级别构造岩片自南向北多期次滑覆逆冲,使滑片内部早期褶皱产生强烈变位,褶皱鳞片构造,膝折构造,倒转褶皱发育。

在霍山南关岭火山盆地西北缘150—210米深处见到片麻岩反冲逆掩于中生代火山岩之上,南部晓天—磨子潭断裂带是其主滑面,地表表现为北倾正断层,向下变缓,形成配套的前缘推覆,后缘拉张滑覆系统,火山盆地处在拉张带中发生和发展,反映了大别山体强烈隆升过程。

2、岳西构造带

大别造山带主体,由复杂的变质岩层(石)组成,是南、北两大陆块及其间岛弧地体聚合碰撞长期发展演化的巨型构造混杂岩带。

区内为其西段,由不同成份、不同变形、变质强度的糜棱岩、表壳岩、深源镁铁质岩块,高压、超高压岩片及花岗质片麻岩、脉岩组成,均呈不同尺度的透镜状、布丁状、条带状和碎斑状产出,宏观上具“糜棱结构”和带状构造。

具长期演化特征,第一期韧性流层流动方向为290°

-310°

,形成区域性带状展布强韧性变形带,带内发育强糜棱岩化,片麻理化及各类条带为特征的面状构造系统。

第二期变形为中深层次近水平伸展体制下构造变形、早期面状构造及变形变质体再次发生强烈韧性剪切变形表现为呈多级组合、侧列展布的紧密平卧,斜卧褶皱折劈理及皱纹线理等。

在构造带北部,褶皱轴面倒向与片麻理倾向基本一致,主构造面向北倾斜,具右行滑覆特点。

区域上呈“似穹窿”构造,具变质核杂岩特征。

其成因可能与造山带根部俯部陆壳深熔热状态变化有关,密度倒置引起古老花岗岩隆升,造成中、上地壳近水平伸展。

第三期变形为中浅层次到浅层次韧脆性变形,形成一系列北东向、北西向开阔褶皱和断裂构造。

中生代大量岩体侵位和深部岩基的形成,使早期构造形迹和构造方位都发生复杂的变位。

区内多期次构造强烈变形,造成佛子岭岩群、大别山岩群、古老的变质变形侵入体出现褶皱变形,形成顺层劈理带、韧性断裂带,片理、劈理、片麻理发育,岩石破碎,沿构造滑动面易形成突发性地质灾害。

(二)断裂

1、NW向断裂

①磨子潭—晓天断裂带(F13)

为北淮阳构造带与岳西构造带之间重要构造边界,走向NWW向,主断面波状起伏,总体倾向北,为上陡下缓的左行平移正断层。

区内长约48.5km,带内发育宽几百米到3km的动力变质带,主要由糜棱岩、千糜岩、构造片岩和硅化碎裂岩、角砾岩组成。

断裂带具长期演化特征,早期为较深层次的韧性滑断面,构成不同层次构造变形分带界面,糜棱岩带、旋转碎斑系及剪切褶皱等均为本期活动产物;

中期为强烈活动期,随着大别山体强烈隆升,在伸展构造体制下,北淮阳构造带沿早期滑断面自南向北下滑,具左行下滑压扭性特征。

燕山晚期开始以脆性变形为主,沿断裂带发育陡立张性断裂,岩石普遍碎裂硅化,构造角砾岩发育。

断裂带可能于加里东期开始活动、印支晚期至燕山早期为断裂成熟期,近代沿断裂带有小地震发生,说明仍在活动。

②金寨-西汤池断裂(F5)

区内为其中段,倾向北东,倾角55-60°

动力变质带由糜棱岩、硅化碎裂岩、角砾岩组成,控制晚侏罗纪火山岩呈北西西向分布。

形成于燕山中期,喜山期和近代仍在活动。

③黑石渡-牛角冲断裂(F9)

走向近东西,倾向北,倾角80°

为正断层。

北侧下降,堆积晚侏罗-白垩纪地层,南侧为古老变质岩侵入体和佛子岭岩群,并控制南部山区抬升。

形成于燕山中期。

2、NE向断裂

分布于南部中低山区,长5—8km,多数为正断层,倾向NW,倾角50°

—65°

错切古老变质岩侵入体和大别岩群,并控制燕山期花岗岩的分布。

形成于燕山晚期。

3、NNE向断裂

零星分布。

错切NW向磨子潭—晓天断裂、金寨-西汤池断裂以及NE向断裂,规模较小。

2.3地球物理特征

本区域内主要地层从新到老有:

第四系(Q)岩性为砂质粘土、细砂、粉砂、砂砾石等,成因类型以残坡积、冲积为主。

白垩系早世中粒、中粗粒二长花岗岩(K1R),白垩系早世中细粒二长花岗岩(K1ηγ),白垩系早世中粒、中细粒花岗岩(K1γ),早古生世代-晚元古代二长花岗质片麻岩、二长花岗闪长质片麻岩、英云(角闪)二长片麻岩(Rgn),早古生世代-晚元古代闪长(辉)质片麻岩(Jgn),经电参数测定,其参数统计结果见下表:

岩、矿石电性特征统计表表1

岩、矿石名称

电阻率(Ω·

M)

变化范围

常见值

细砂、砂质粘土岩

10~100

90

二长花岗岩

102~105

3420

花岗岩

4825

二长花岗片麻岩

102~104

3785

闪长(辉)质片麻岩

100~105

4560

以上特征表明:

第四系砂质粘土、细砂等覆盖含水甚微,电阻率值较低在探区可视为隔水层,与其变质岩系地层电性差异显著,当变质岩层构造裂隙或岩层破碎风化裂隙发育时,成为地下水赋存运移场所,其ρs值显著降低,以相对低值异常反映出来。

这样工区就具备了电法勘探的地球物理前提。

第3章水文地质条件

根据地层岩性组合特征、埋藏条件及富水性,将地下水划分为松散岩类孔隙水、基岩裂隙水两种类型。

工区水文地质条件皆属以下两类。

3.1松散岩类孔隙水

水量中等的孔隙含水岩主要分布在现代河床两侧,含水层由第四系全新统冲积物组成,含水层岩性主要为中粗砂、砂砾层、砂质粘土、含砾卵粉质粘土,厚度小于10m。

地下水位埋深1~3m,地下水变幅2m左右。

水量贫乏的孔隙含水岩分布于次级河流漫滩,含水层岩性为含泥砂砾石,厚度一般小于10m。

水量极贫乏的孔隙含水岩分布在岗地及低丘斜坡地带,含水层岩性为含碎石粉质粘土、碎石土,地下水位埋深3~8m。

3.2基岩裂隙水

水量贫乏的似层状岩类裂隙水,含水岩性为变质岩、变质杂岩。

块状岩类裂隙水,含水层岩性为白垩系侵入岩,主要为二长花岗岩、二长花岗片麻岩、闪长(辉)质片麻岩、花岗岩、片麻状钾长花岗岩等。

基岩裂隙水中,主要含水层是基岩风化层,其富水程度取决于岩石的裂隙发育程度和裂隙的张开性,区内的基岩主要为变质岩和侵入岩,其中以变质岩程度深、晶体结构粗的容易产生风化裂隙,且风化厚度大,从而增加了裂隙水的赋存空间,使含水层的富水程度提高。

3.3地下水补、迳、排特征

由于不同地区地形、岩性等条件的不同,地下水的补给、径流、排泄条件也明显不同。

降雨是其主要补给来源,区内中低山区降水集中,降水量大,使基岩含水层中的地下水获得补给机会多。

一般情况下,山顶和山坡形成补给区,同时山坡又是迳度区、坡麓则形成排泄区。

又由于岩石的裂隙发育和岩层的变质风化,使得裂隙水和孔隙水在遇到岩脉阻挡的情况下,以泉眼的形式排泄出来。

第4章方法技术与质量评价

4.1测地工作

(1)测区内通过GPS控制点,每日对手持式GPS进行了校正。

(2)测网的敷设采用手持式GPS导航定位和控制,并采用罗盘定向,测绳量距进行测点的布设,每隔20m定一个测点,测线的端点及每个测点处均设有明显的固定标志。

测线编号从100线~330线,点号依据西小东大,南小北大来编定,测线的方位角并不一致,依据地形、及岩体走向而确定。

(3)在利用罗盘定向测绳量距布点同时,遇地形较陡、地物障碍等情况时均进行了坡度改正或用GPS作控制定点,因而测点定位精度满足规范的测地要求。

4.2工作方法技术

根据区域地质资料,结合工区地形条件以及物探有效找水方法,主要目的是寻找断裂构造和基岩风化裂隙发育地段,故本次工作采用的物探方法有:

音频大地电磁法(AMT)、联合剖面法以及物探静电α卡。

在野外生产前后及生产中对仪器的要求均是按设计的要求检查进行的,仪器性能稳定,符合施工的要求。

4.2.1音频大地电磁法(AMT)

音频大地电磁法是通过观测由远程天电引起的天然平面电磁波信号以确定地下的电阻率值的方法,音频大地电磁测深工作方法与常规大地电磁测深相同,只是使用的频率范围不同,频率范围从几赫兹到数千赫。

本次AMT法使用的是重庆地质仪厂生产的CLEM-V大功率多功能阵列电磁法系统其仪器参数选用:

每个排列执行8个任务,选用32K~1.5K、8K~375HZ、1K~46.875HZ、125HZ~5.8594HZ4个频段,MN=20m,点距20m进行测量,一个排列有7个电道数据,1个磁道数据。

4.2.2联合剖面法

联合剖面法的原理是把四极对称视电阻率剖面分裂为两支,两支曲线在低阻断层破碎带处由于电流受低阻“吸引”的作用,两支曲线经常出现交叉点(正交点),是来辨别地下低阻薄层或断层破碎带的重要标志,是山区物探找水的重要手段。

联合剖面法装置是由两个三极排列装置AMN∞和∞MNB联合组成,AMN和MNB相对观测点“0”对称而置,公共电极C垂直于A、B联线置于无穷远(实际上是垂直于A、B联线的3~5倍OA的距离)。

下图为联合剖面装置示意图:

本次联合剖面法使用的仪器为重庆奔腾数控技术研究所生产的WDJD-3多功能数字直流激电仪。

仪器参数选用:

MN=20m,无穷远C置于垂直AB连线的500m处,AO=OB根据需要的不同分别采用90m、110m或150m三种距离。

使用200V直流电源供电,压制外界因素的干扰。

4.2.3物探静电α卡

地下热水本身含有丰富的氡,在蓄水构造、地热边界和活动断裂破碎带上方,常常存在着放射性异常,特别是氡异常。

静电α卡的原理是通过探测土壤中氡子体的α射线强弱,了解氡的存在情况,解决相关地质问题。

本次使用的是重庆奔腾数控技术研究所生产的物探静电α卡仪,测量时间T=60s,测点距离为10m,异常部位5m加密。

4.3质量评价

数据的采集过程中,工作组严把质量关,开工前,工作过程中及收工前均进行了漏电检查,确保安全。

并且野外生产是严格按规范(DZ/T0073—93)要求施工的,同时在施工中按规范要求进行了质量检查,并按均方相对误差公式:

计算其精度,根据计算结果可见,质量的各项技术指标均满足规范要求,其精度统计详见下表

方法

质检点(个)

占总工作量(%)

均方差(%)

设计

实际

联合剖面法

13

18

3.0

4.4

Mρs≤±

5.0

Mρs=2.87

第5章地面水文物探工作的解释推断

通过对工区的地质和电测资料分析,以及考虑到可能引起异常的原因,采用音频大地电磁法(AMT),联合剖面法以及物探静电α卡在可能较好富水区域进行重点勘探;

野外AMT数据通过专用电法软件(WEM2.5)进行数据转换、预处理后成图,联合剖面法与物探静电α卡法数据使用GRAPH5.0软件绘制成图;

图号分别为4~13,现按照各剖面进行推断解释分析,其结果分述如下:

5.1上土市镇100线、110线

(1)100线位于上土市镇下河组,测线为近东西走向,测线长度为560米,点号为172~228。

测线方向基本上垂直于可能存在断裂构造带走向(见图1)。

100线联合剖面与静电α卡曲线图(见图4),100线AMT视电阻率反演断面图(见图5)。

由图4可看出区内联合剖面视电阻率背景值在1300Ω.M左右,当AO=110m时,在点号200~206区域内出现三个交点,200号反交点,202号正交点以及206号反交点,且206号处交点为低阻交点,当AO=150m时,同样在206号点出现了低阻正交点,再结合静电α卡曲线图在206号点出现了远高于背景值的高值,可以将206号点处确定为低阻异常区。

通过图5视电阻率反演断面图在206号点处也出现了低阻异常,可以推测206号点处可能存在断裂构造,深度大致为200m左右。

(2)110线位于上土市镇下河组,测线为近东西走向,与100线平行,测线长度为140米,点号为88~102。

110线静电α卡曲线图(见图6),110线AMT视电阻率反演断面图(见图7)。

由图6的110线静电α卡曲线可看出背景值脉冲数在4左右,图中α卡异常区域在90号点以及100号点处,结合图7可以看出110线AMT视电阻率反演断面图在90~92号点以及96~100号点均表现为低阻异常,中间为高阻区,可能为岩脉阻断。

将110线与100线结合起来可以推断出该区可能存在一个近南北走向的构造带。

5.2磨子潭镇200线、210线

(1)200线位于磨子潭镇铁佛寺组,测线走向为南西-北东,测线长度为520米,点号为100~152。

测线方向垂直于推测可能存在断裂构造带走向(见图2)。

200线联合剖面与静电α卡曲线图(见图8),200线AMT视电阻率反演断面图(见图9)。

由图8可看出无论A0为110m还是150m时,曲线的两支均无交点出现,说明深部基本无断裂构造或破碎,另外视电阻率值由小号往大号方向增大,110~132号区域电阻率值不高,且通过地质资料可知此处第四系覆盖薄,表明此区域风化程度高,132号以后电阻率值急速上升,说明风化减弱。

而泉眼位置正好处于132号点处,这表明小号区域风化层中孔隙水以及一系列地表水,流动汇聚于132号点处时,在此处遇到拦截水流去向的岩脉,流出地表,形成泉眼,深部并无破碎或断裂构造存在。

静电α卡在132号点附近出现异常值是由于地下水中富含氡,而氡具有很强的发散运移能力,故出现脉冲高值。

图9的AMT是电阻率反演断面图也证实了这一推测,图中113~130号区域低阻覆盖厚度深,大号130号以后区域低阻覆盖厚度薄。

结合地质资料可知大号区域伴有未风化岩石出露。

(2)210线位于磨子潭镇铁佛寺组,测线走向垂直于200线,测线长度为520米,点号为188~240。

为了更加了解此区地下地质情况布置了210线(见图2)。

由于210线属于辅助了解工区地质情况,在联合剖面效果不佳的情况下,便没有使用AMT法,210线联合剖面与静电α卡曲线图(见图10),由图10可看出区内当AO=110m和当AO=150m时,联合剖面视电阻率曲线的走向基本一致,图中均无交点出现,可以初步判断该区无地质构造或破碎带存在。

由于210线联剖测线的起点在有岩石出露的山头,终点也河边高阻卵石区域,中间经过河沟农田,所以出现了联剖曲线中视电阻率值两端高中间低的情况。

5.3太阳乡300线、310线、320线、330线、340线

(1)300线位于太阳乡汤家湾,测线为近东西走向,测线长度为90米,点号为100~109。

测线布置(见图3)。

300线静电α卡曲线图(见图6),由于测线小号100~103号点区域存在明显的岩脉出露,103~109号点区域第四系覆盖及风化厚度较高,推测为地表及风化层中水流顺山势流于103号点时遇到小号区域的一条近东西向岩脉阻断,水流流出于此,形成泉眼。

通过图6的300线静电α卡曲线图也证实了这一推测,图中脉冲数背景值为3,异常值只出现在了泉眼附近,异常的出现是由于泉水流出地表时,氡随流水运移而出。

其他区域并无大异常值出现,推测此区域无断裂构造或破碎带存在。

(2)310线位于太阳乡汤家湾,测线走向为北西-南东,测线长度为90米,点号为100~109。

310线为与300线同一处泉水流出点的另一条测线(见图3)。

由于排除了300线方向上可能存在构造断裂的可能,为了能够更好的了解该泉眼点周围地质状况,布设了310线。

310线静电α卡曲线图(见图6),图中可以看出静电α卡脉冲数的背景值为4左右。

图中出现异常值得105号点位于泉眼上方,其他区域并未出现大的异常,同300线一样,异常的出现是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