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专题二第3讲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及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练习检测.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5578294 上传时间:2023-07-05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34.5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专题二第3讲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及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练习检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专题二第3讲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及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练习检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专题二第3讲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及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练习检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专题二第3讲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及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练习检测.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专题二第3讲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及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练习检测.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专题二第3讲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及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练习检测.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专题二第3讲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及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练习检测.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专题二第3讲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及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练习检测.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专题二第3讲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及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练习检测.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专题二第3讲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及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练习检测.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专题二第3讲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及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练习检测.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专题二第3讲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及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练习检测.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专题二第3讲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及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练习检测.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专题二第3讲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及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练习检测.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专题二第3讲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及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练习检测.docx

《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专题二第3讲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及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练习检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专题二第3讲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及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练习检测.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专题二第3讲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及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练习检测.docx

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专题二第3讲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及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练习检测

第3讲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及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

一、选择题

1、(2017·广东珠海模拟)茶叶原产地是中国,开始作为奢侈品引入英国,一个世纪后,茶叶成为英国人必不可缺少的普通消费品,甚至引发了北美独立战争,乃至鸦片战争。

这说明(  )

A.中国茶叶产量大增B.世界贸易迅猛发展

C.等级观念明显淡化D.茶叶贸易引发社会变革

2、(2017·贵州贵阳模拟)“我天朝君临万国,尽有不测神威,然不忍不教而诛。

故特明宣定例。

该国夷商欲图长久贸易,必当凛遵宪典,将鸦片永断来源,切勿以身试法”。

下列理解正确的是(  )

A.严格区分鸦片走私与中英正当贸易

B.依法剥夺洋商在华贸易与居住权

C.清政府对他国具有立法权、执法权

D.是清朝皇帝天朝上国思想的反映

3、(2017·安徽黄山模拟)“自1840年起,几乎世界上所有的帝国主义国家都侵略过我们,每一次战争几乎都以中国战败、签订丧权辱国的条约而告终。

”之所以出现这种局面,其根本原因是(  )

A.帝国主义的侵略本性

B.清政府的软弱可欺

C.中国近代化尚未起步

D.中国社会制度的落后

4、(2017·广东揭阳调研)鸦片战争后,清政府负责有关外交事宜的机构出现了从“理藩院”到“总理衙门”到“外务部”的演变。

这些变化(  )

A.说明原有的整个官僚体系遭到否定

B.充满屈辱,严重阻碍中国社会的发展

C.是中国社会半封建化的表现

D.反映了中国外交制度的近代化

5、(2016·江西赣州摸底)19世纪60年代,广东的蔗糖,原来主销内地,现在商人将土糖运往香港,再把土糖从香港作为洋货进口;广东西江所产烟草,原销广东北部,现在商人先运往香港,再运回广东。

这种现象反映的实质是(  )

A.洋货质地好更受欢迎

B.为洋务企业筹措资会

C.国货较洋货税负更重

D.民族资本主义企业产生

6、(2017·四川乐山一诊)下图显示了19世纪后期中日海军编制。

两国海军编制的差异(  )

A.为东亚国际格局变化埋下伏笔

B.源于近代化指导思想完全不同

C.表明中国比日本更重视制海权

D.证明中国海军的建制更为先进

7、(2017·海南海口模拟)两江总督刘坤一等就某一重大事件电奏清政府:

“(若)辽、台并失,(则)南北皆危,并恐各国从此生心,后患不堪设想就之计。

”这表明现在各军械略齐,兵勇锐气可用,似不可听其恫吓之言,为此(  )

A.《马关条约》给中国带来重大危害

B.有识之士反对中国与日本屈辱议和

C.中日战争爆发在当时已不可避免

D.清政府在和或战问题上仍举棋不定

8、(2016·湖南邵阳三模)下面是甲午战争期间中日双方参战士兵体格调查表。

据此可推知(  )

年龄(岁)

身高(cm)

体重(kg)

胸围(cm)

呼吸伸缩(cm)

肺气容(m1)

握力(kg)

日兵

21.4

165.1

60.88

84.95

10.36

3631

41

清兵

29.8

166.65

54.75

89.5

10.24

3129

31

A.清军战斗力落后于日军B.军人体质决定战争结局

C.清朝不够重视军队建设D.清军战斗精神不及日军

9、(2016·四川宜宾三模)1900年,慈禧发布要与八国联军“一决雌雄”的上谕,要求各省“北上勤王”,以张之洞、刘坤一等汉族东南大员先是“拒不奉诏”,随后与列强签订了“东南互保”协议,约定所辖区域内保证各自利益“两不相扰”。

这一事件(  )

A.加剧中央集权崩溃和地方势力膨胀

B.地方的自保避战最终导致中国战败

C.激化了汉族地主与满洲贵族的矛盾

D.地方实权派开始介入国家外交事务

10、(2017·安徽黄山调研)清政府宣战诏书下至各地方时,地方督抚称皇帝的诏令是被挟持下的“矫诏、乱命”,故称“此乱命也,粤不奉诏”,并认为“乱民不可用,邪术不可信,兵衅不可开”,“无论北方情形如何,请列国勿进兵长江流域与各省内地,各国人民生命财产,凡在辖区内者,决依条约保护”。

对这种现象认识正确的是(  )

A.从根本上避免了北方战事的发生

B.发生于太平天国运动时期

C.导致了北洋军阀割据现象的形成

D.反映了清廷中央威信的下降

11、(2016·湖北荆、襄、宜七校联考)1908年,中美两国政府草拟了派遣留学生规程:

自退款(庚子赔款)的第一年起,清政府在最初的4年内,每年至少应派留美学生100人。

据此及所学推断可知(  )

A.中国开始由学习英日政体转向美法政体

B.美国试图以教育为工具增强对华影响力

C.列强对《辛丑条约》赔款的分配有分歧

D.中美合作开启了中国人赴美留学的历程

12、(2016·山东德州期末)“在二十世纪中国,西方因其帝国主义侵略行径而受到仇视,又因其掌握聚集财富和增强国力的秘密而受到推崇,这样一来,同时攻击西方侵略行径及其近代化秘密的义和团,有时大受称赞,有时则遭到痛斥。

”对义和团的不同评价说明(  )

A.义和团的行为自相矛盾B.历史评价没有客观标准

C.史学研究难以获取真相D.观察角度影响研究结论

13、(2016·课标全国Ⅰ,29)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前夕,有些西方人士认为中国拥有一定的军备优势,“毫无疑问的是日本必然最后被彻底粉碎”。

他们做出上述判断的主要依据应是,中国(  )

A.已完成对军队的西式改革

B.集权制度有利于作战指挥

C.近代化努力收到较大成效

D.能获得更广泛的外部援助

14、(2015·海南单科,13)鸦片战争期间,魏源批评当时“御诸内河不若御诸海口,御诸海口不若御诸外洋”的海防思想,认为“守外洋不如守海口,守海口不如守内河”。

魏源的主张反映了这一时期(  )

A.海禁思想被远洋开拓思想所取代B.洋务派开始着手海防建设

C.有识之士主张学习西方海防模式D.清朝海军实力远逊于列强

15、(2016·贵州贵阳一模)“我天朝君临万国,尽有不测神威,然不忍不教而诛。

故特明宣定例。

该国夷商欲图长久贸易,必当懔遵宪典,将鸦片永断来源,切勿以身试法。

”下列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

A.严格区分鸦片走私与中英正当贸易

B.依法剥夺洋商在华贸易与居住权

C.清政府对他国具有立法权、执法权

D.清帝国国力强大,成为世界霸主

16、(2017·吉林调研)中英《南京条约》的第一款第一条:

“自今以往大不列颠及爱尔兰联合王国女王陛下与中国皇帝陛下以及两方臣民之间和平敦睦,两方臣民各在对方疆土之内得享人身、财产之完全的保障与维护。

”材料说明(  )

A.中国人已经不再坚守农业文明

B.重视人身和财产权是现代文明的特征

C.工业革命使人们重视生命财产

D.中国人对英国及其西方文明的敌视

17、(2017·山东潍坊模拟)1840年12月,琦善照会英方:

“其书写禀帖(下级呈上级文书)、谕帖(上级给下级的手令)者,本系历久成规……今既据请存体面,虽系体制攸关,然称谕者,不见增荣;称禀者,不见受辱。

……即不用禀谕,亦尚可行。

”这体现了(  )

A.清朝统治者完全放弃“天朝上国”心态

B.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C.鸦片战争爆发后仍严格使用“禀谕”格式

D.清政府长期奉行的外交文书范式有了改变

18、(2016·山西一模)1842年的《南京条约》第十条规定:

“前第二条内言明开关俾英国商民居住通商之广州等五处,应纳进口、出口货税、饷费,均宜秉公议定则例,由部颁发晓示,以便英商按例交纳。

”这一规定(  )

A.反映了中英两国不平等的外交地位

B.加快了英国资本输出的步伐

C.体现了中国开始接受近代贸易规则

D.使中国完全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19、(2017·河南郑州模拟)有人指出“《天津条约》本已明确规定西方公使可以常驻北京,并得到咸丰皇帝的亲自批准,但皇帝本人压根就没打算认真履行条约”,尤其是想把取消“公使驻京”作为“第一要事”。

为此竟不惜以全免关税和开放鸦片贸易为条件。

据此判断清政府(  )

A.缺乏近代外交意识

B.具有强烈的民族观念

C.放弃“天朝上国”思想

D.极力维护国家主权

20、(2017·河北邯郸调研)近代史上清政府被迫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最初清政府总希望找机会更改条约,有时甚至就没打算真心遵守条约;后来清政府却要求“如约者即为应允”“违约者概行驳斥”,即一是自己守约,二是要求对方也守约。

这种变化客观上说明清政府(  )

A.对列强的条约要求曾全面回绝

B.由保卫主权转向了卖国立场

C.外交政策正逐步接轨国际规则

D.始终利用国际规则维护主权

二、材料解析题

21、(2016·北京东城期中)鸦片战争后,中国面临“千古未有之变局”,以下从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材料一 中国一直以“天朝”自居,从来不把世界上的其它国家当作是国家……中英鸦片战争已经打两年了,道光帝居然问大臣这样的问题:

英吉利到底在何方向?

女王有无婚配?

和俄罗斯是否接壤?

与新疆有无旱路可通?

可笑不?

没有国家观念,又何来国旗一说?

“亚罗号事件”是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导火索。

这个事件起因就是“华船冒挂洋旗”,和国旗有关。

1862年又发生了一起中英水兵斗殴事件。

在交涉过程中,占尽便宜的英国人硬说船只没有挂国旗,不知道那是中国兵船,拒不负责。

恭亲王奕诉痛定思痛,考虑制定一面旗帜。

在曾国藩的建议下,选定三角龙旗。

但这并不是国旗,真正国旗的诞生,是在1888年。

当时参与过很多外交活动的李鸿章,深感“无旗可挂”的尴尬,于是奏请慈禧太后,选定四角龙旗。

《北洋海军章程》中第一次在官方文件中出现了“国旗”这一概念。

——摘自冯玄一《中英水兵斗殴事件,逼出中国历史上第一面国旗》

材料二 1843年中国第一批被迫开放的通商口岸正式形成……到1894年通商口岸共有34个。

甲午战争后,列强又通过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增开通商口岸40余处……19世纪末清政府面临严重的经济危机,一些官僚认为自开一些口岸是增加财政收入的重要途径。

自1898年到民国年间自开通商口岸达30多处……(至此)可供外国人贸易的口岸达到110个。

除极少数由于种种原因未能发展起来,绝大多数后来都发展成为我国的经济重点和主要城市。

——摘自《近代中国专题研究》

材料三 1901年为确定《辛丑条约》的赔款数额,总税务司赫德向列强提供了清朝财政报告,其中收支状况表如下:

岁出

数额(千两)

岁入

数额(千两)

中央和各省的行政费

30000

田税

26500

陆军

30000

各省杂税

1600

海军

5000

各省杂项收入

1000

宫廷花费

1100

盐税盐厘

13500

海关经费

3600

厘金

16000

出使经费

1000

常关税

2700

河道经费

940

海关税(一般货物)

17000

铁路

800

……

债款开支

24000

……

总计

101120

总计

88200

注:

“债款开支”中的债务主要是指1895~1898年的三笔外债。

“厘金”是一种商业税,盐也是抽厘对象,即“盐厘”。

“常关税”为内地货物通过税。

(1)根据材料一,回答为什么在清朝前期没有国旗,哪些因素推动了清朝后期制定国旗?

(2)根据材料二,归纳通商口岸发展的趋势,分析通商口岸带来的主要影响。

(3)结合所学知识,以“从财政收支看清末政治经济状况”为主题,解读材料三。

(要求:

提取信息充分,不同角度的信息至少四条,总结和归纳准确完整,解释和分析逻辑清晰。

22.(2016·福建南平质检)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恩格斯说:

“没有哪一次巨大的历史灾难不是以历史的进步为补偿的。

以中外近现代史的一个事例予以说明。

(要求:

紧扣论点、史实准确、逻辑严密、表述清晰。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解析 材料体现的是茶叶对英国的影响,与中国茶叶产量增加无直接联系,故A项错误;从“甚至引发了北美独立战争,乃至鸦片战争”,可知材料反映的不是世界贸易的发展,故B项错误;材料体现了茶叶由奢侈品到普通消费品的地位改变,反映不出英国等级观念的变化,故C项错误;从“茶叶……甚至引发了北美独立战争,乃至鸦片战争”,可知体现的是茶叶贸易带来了政治变革,故D项正确。

答案 D

2、解析 根据材料“该国夷商欲图长久贸易……将鸦片永断来源”可知,清政府允许外国进行正常的贸易,但是明令禁止鸦片贸易,故A项正确;根据“该国夷商欲图长久贸易”可知,并未剥夺洋商的在华贸易权,故B项错误;材料论述外商在华贸易,而非对他国立法、执法,故C项错误;材料部分体现了天朝上国的思想,但更多体现的是清政府对外贸易的管理和主权,故D项错误。

答案 A

3、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对中国近代前期反抗外来侵略斗争失败原因的认识。

中国近代受侵略的原因是,社会制度的落后使中国难以战胜处于上升时期的资本主义列强。

答案 D

4、解析 外交事宜的机构名称变化,不能体现整个官僚体系遭到否定,故A项错误;外交机构的变化单从名称本身并不能体现“屈辱”,故B项错误;“理藩院”到“总理衙门”到“外务部”的演变,本身不能体现半殖民地或是半封建社会,故C项错误;“理藩院”从称谓可以看出存在明显的华夷之辨,“外务部”采用当时国际通用名称,逐渐与国际接轨,体现了外交制度的近代化倾向,D项正确。

答案 D

5、解析 列强侵华后获得特权,清政府不敢对洋货征收重税,只能盘剥中国商人,故商人把本土物产运到香港,再作为洋货进口,就可按洋货来缴税,故材料现象的实质是国货赋税过重,故C项正确。

答案 C

6、解析 从19世纪后期中日海军编制可以看出中国海军编制比较混乱,为东亚国际格局变化埋下伏笔,故A项正确,D项错误;中日的海军都受西方影响,故B项错误;材料看不出中国比日本更重视制海权,故C项错误。

答案 A

7、解析 “辽、台并失”是指日本要求割占中国的辽东半岛和台湾,刘坤一等电奏清政府希望不要接受日本要求。

此时《马关条约》还未签订,故A项错误;刘坤一等有识之士反对中国与日本屈辱议和,故B项正确;此时中日战争已经爆发,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反映出清政府在此问题上的态度,故D项错误。

答案 B

8、解析 由材料信息可知日兵在年龄、体重、肺气活量、握力上均要优于清兵,说明日兵整体的身体素质强于清兵,从材料中不能体现日清军队战斗力的比较,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日清军人体质有差异,但军人体质的差异不能决定战争结局,说法太绝对,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清兵整体素质弱于日兵,表明清政府没有严格进行军队士兵的挑选,也从侧面说明清政府不够重视军队建设,故C项正确;材料信息没有反映日清军战斗精神的比较,故D项错误。

答案 C

9、解析 根据材料东南汉族大员签订“东南互保”而不尊皇命,反映中央权力衰微地方权力增大,故A项正确;腐朽的封建制度和国力衰微导致战败,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汉族东南大员”作为不能代表整个汉族,故C项错误;外交事务属于国家间的交往,东南各省与列强的协议不在外交范围内,故D项错误。

答案 A

10、解析 材料中没有避免北方战事的信息,故A项错误;据材料“乱民、邪术、列国”等关键信息,可知是义和团运动时期,故B项错误;北洋军阀割据是在1916年袁世凯死亡之后发生的,与材料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材料叙述的是面对列强入侵,地方官员不服从皇帝宣战诏书,借口各种理由推脱的现象,反映了晚清时期在内忧外患的作用下,中央集权的效能受到冲击,故D项正确。

答案 D

11、解析 20世纪初,资产阶级革命派已开始宣传资产阶级革命思想,学习美法的民主共和政体,故A项错误;美国以庚子赔款资助清政府派遣赴美留学生,故B项正确;题干涉及的只是中美两国,没有涉及美国和其他列强的关系,故C项错误;中国人赴美留学早在19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洋务运动时期已经开始,故D项错误。

答案 B

12、解析 材料讲述的是对义和团的评价不同说明的问题,而不是义和团本身的问题,故A项错误;历史评价是有客观标准的,故B项错误;史学研究可以获取真相,故C项错误;与本题材料相结合当从攻击西方侵略中国角度去看时,其会受到称赞,当从其攻击近代化角度去看时就会遭到痛斥,体现出了观察角度影响研究结论,故D项正确。

答案 D

13、解析 本题考查甲午中日战争。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要抓住题干中的“军备优势”。

从题干材料可知,这些西方人士认为清朝将会取得对日本战争的胜利,根据是与日本相比较,中国拥有一定的“军备优势”。

联系所学知识,不难推知这些西方人士所讲的“军备优势”是指洋务运动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和军事,由此可知,洋务运动的积极意义得到普遍认同,被视为中国早期近代化的重要尝试,故正确答案是C项。

洋务运动并没有完成对军队的西式改革,故A项错误;清朝实行的集权制度和是否获得广泛的外部援助都与题干材料强调的“军备优势”无关,因此B、D两项可排除。

答案C

14、解析本题考查鸦片战争的战略争论。

题目的信息反映了鸦片战争时期,在中国抗击英国侵略的背景下,在清政府内部关于海洋防御的争辩。

联系具体史实,魏源作为当时关注西方的一位代表人物,他的观点是在了解西方与清政府的优劣长短的实际情况下提出的。

依据题目信息,魏源主张内河防御,其次是海口防御,最后是外洋防御,显然是着眼于清朝海军的实力提出的。

A项与题意冲突,排除;B项不是该时期的内容,排除;C项所涉及的内容违背题意,故正确答案为D项。

答案D 

15、解析 根据材料“该国夷商欲图长久贸易”“将鸦片永断来源”可知,清政府允许外国进行正常的贸易,但是明令禁止鸦片贸易,故A项正确;根据“该国夷商欲图长久贸易”可知,并未剥夺洋商的在华贸易权,故B项错误;材料论述外商在华贸易,而非清政府对他国立法、执法,故C项错误;D项说法不符合史实,错误。

答案A

16、解析 本题考查《南京条约》的内涵。

根据材料信息,中英双方均重视人身和财产权。

结合文明史观和现代化史观看,人身和财产权是社会进步的产物,故B项正确;鸦片战争并没有改变中国的农业文明,A项表述错误;生命和财产权是基本人权,古已有之,故C项错误;材料并没有对西方文明敌视的含义,故排除D项。

答案B

17、解析本题考查鸦片战争对中国的影响。

题干中“不用禀谕,亦尚可行”表明清政府长期奉行的外交文书范式有了改变,故D项正确,C项错误;清朝统治者依然坚持“天朝上国”的心态,故A项错误;B项表述与材料无关,故排除。

答案D 

18、题干信息强调“秉公议定”,并未体现地位不平等,故A项错误;当时列强处于商品输出阶段,故B项错误;材料“秉公议定则例”“颁发晓示”“按例交纳”,表明中国开始接受近代贸易规则,故C项正确;《南京条约》使中国开始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故D项错误。

答案C 

19、解析 本题考查近代中国外交。

根据材料中咸丰皇帝“本人压根就没打算认真履行条约”“把取消‘公使驻京’作为‘第一要事’”,可以看出清政府缺乏近代外交意识,故A项正确;根据材料中清政府“不惜以全免关税和开放鸦片贸易为条件”,可知B、D两项错误;此时的清政府依然抱有“天朝上国”的幻想,故C项错误。

答案A

20、解析 本题考查中国外交的近代化。

该题题眼为“变化”,提取材料“变化”的信息为从不打算真心遵守条约到以条约约束双方,这符合国际的规则,故正确答案为C项;A项没有反映变化的结果,不符合题意;B项错误定位变化前后的目的;D项没有反映变化前的信息。

答案C

二、材料解析题

21、解析 第

(1)问,第一小问,“中国一直以‘天朝’自居,从来不把世界上的其它国家当作是国家”、“没有国家观念,又何来国旗一说”说明清朝没有国家观念、闭关自守和盲目自大,不知国际惯例;第二小问,“1862年又发生了一起中英水兵斗殴事件。

在交涉过程中,占尽便宜的英国人硬说船只没有挂国旗,不知道那是中国兵船,拒不负责”体现了列强侵略、欺辱的刺激,曾国藩、李鸿章的建议体现了洋务运动的推动。

(2)问,第一小问,可以从数量和分布归纳;第二小问,可以从积极和消极方面归纳,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归纳通商口岸破坏了中国主权和便利了列强的经济侵略,“除极少数由于种种原因未能发展起来,绝大多数后来都发展成为我国的经济重点和主要城市”可以看出客观上推动了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和近代化。

第(3)问,首先需要提炼信息,可以从表格的岁出和岁入分别分析,岁出里面可以提炼铁路海军的支出、赔款的支出,指出比重集中的领域,岁入里面可以从田税、厘税厘金和海关税归纳;其次解读每条信息反映清末政治经济状况,注意组织顺序和逻辑性;最后需要对解读信息进行总结,清末的财政收支即反映了工业化的曲折发展,同时也反映了清末的危机。

答案 

(1)原因:

由于中国古代没有国家观念,加上闭关自守,不知国际惯例,所以没有国旗。

因素:

到近代,由于列强侵略、欺辱的刺激,国际交往的加深,以及洋务派的推动,因而诞生了国旗。

(2)趋势:

数量上看,越来越多;从分布上看,由沿海到内地;从设立上看,由被迫开放到自行开放。

影响:

破坏了中国的主权;便利了列强经济侵略;客观上推动中国城市化进程和经济、社会生活、思想文化等方面的近代化。

(3)示例 为维护庞大的中央集权统治,支出主要集中在政治、军事领域;海军和铁路的支出,反映了中国近代化的步伐;甲午战后为向日本赔款,大举借债,还债成为沉重负担,也直接导致了财政赤字(入不敷出);由于小农经济依然占主导地位,田税仍是数量最多的税种;商品经济的发展,使与商业有关的厘垒、常关税、盐税盐厘等合计已超过总额1/3;关税比例仅次于田赋,说明中国逐渐卷入世界市场,对外贸易不断增长。

上述材料表明,近代中国一方面在向工业文明艰难的转型,另一方面也面临着民族危机和统治危机。

22、解析 本小问说明,抓住设问限定词“中外近现代史”,紧扣材料“没有哪一次巨大的历史灾难不是以历史的进步为补偿的”,角度一“中国近现代史”,如鸦片战争战败后,清政府被迫与英国签订《南京条约》,首先说明历史灾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鸦战后,国家领土、司法、关税等主权受到侵害,自然经济加速瓦解,逐渐沦为西方列强的商品倾销市场和原料产地,其次说明历史进步,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推动清政府开展洋务运动,催生了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中国开始迈向近代化发展历程,角度二“世界近现代史”,如1929年美国爆发经济危机,首先历史灾难,据所学知识可知1929年美国爆发经济危机并引发一系列社会危机;其次说明历史进步,危机推动了美国的政策调整和制度创新,“罗斯福新政”在维护民主制度的前提下加强了政府对经济的全面干预,使美国度过了经济、政治危机,促进了经济与社会的发展,这一模式后来被西方国家普遍效仿,对战后资本主义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

答案 示例1 鸦片战争战败后,清政府被迫与英国签订《南京条约》。

战后,国家领土、司法、关税等主权受到侵害,自然经济加速瓦解,逐渐沦为西方列强的商品倾销市场和原料产地。

推动清政府开展洋务运动,催生了民族资本主义经济。

中国开始迈向近代化发展历程。

(如写林则徐、魏源等开始开眼看世界,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主张。

不合题意。

因其是在战争之前出现。

示例2 1929年美国爆发经济危机并引发一系列社会危机。

危机推动了美国的政策调整和制度创新,“罗斯福新政”在维护民主制度的前提下加强了政府对经济的全面干预,使美国度过了经济、政治危机,促进了经济与社会的发展。

这一模式后来被西方国家普遍效仿,对战后资本主义发展产生了积极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药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