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高三高考岳麓版历史大复习知识点复习总结强化练习卷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9121912 上传时间:2023-05-17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66.1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高三高考岳麓版历史大复习知识点复习总结强化练习卷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届高三高考岳麓版历史大复习知识点复习总结强化练习卷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届高三高考岳麓版历史大复习知识点复习总结强化练习卷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届高三高考岳麓版历史大复习知识点复习总结强化练习卷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届高三高考岳麓版历史大复习知识点复习总结强化练习卷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届高三高考岳麓版历史大复习知识点复习总结强化练习卷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届高三高考岳麓版历史大复习知识点复习总结强化练习卷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届高三高考岳麓版历史大复习知识点复习总结强化练习卷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届高三高考岳麓版历史大复习知识点复习总结强化练习卷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届高三高考岳麓版历史大复习知识点复习总结强化练习卷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届高三高考岳麓版历史大复习知识点复习总结强化练习卷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届高三高考岳麓版历史大复习知识点复习总结强化练习卷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届高三高考岳麓版历史大复习知识点复习总结强化练习卷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届高三高考岳麓版历史大复习知识点复习总结强化练习卷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高三高考岳麓版历史大复习知识点复习总结强化练习卷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docx

《届高三高考岳麓版历史大复习知识点复习总结强化练习卷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高三高考岳麓版历史大复习知识点复习总结强化练习卷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届高三高考岳麓版历史大复习知识点复习总结强化练习卷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docx

届高三高考岳麓版历史大复习知识点复习总结强化练习卷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

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

一、选择题

1.英国汉学家蓝诗玲解释为自己的著作起名为《鸦片战争》是因为“这场战争关键就在鸦片”,“直到第二次鸦片战争,对华鸦片贸易依然是英国财政的重中之重。

”英国政府之所以重视鸦片贸易,主要在于(  )

A.英国政府急需鸦片贸易打开中国市场

B.英国政府急需鸦片贸易扭转贸易逆差

C.鸦片贸易捍卫了英国“自由贸易”原则

D.鸦片贸易对于英国的政治影响力至为重要

2.(2019·南宁摸底)1854年6月,清政府与英、美、法等国达成协议,约定由三国各推一人帮办关税事务,从而确立了以洋人为主管理海关的体制,这一体制(  )

A.表明中国关税主权开始丧失

B.反映了清政府已经失去民心

C.阻滞了中国半殖民地化进程

D.有利于列强对中国经济侵略

3.(2019·湖北部分重点中学考试)《南京条约》签订以后,当时负责与英国交涉的中国官员经计算,发现协定后的关税税率平均达到了百分之五,比旧日的自主关税要略高,他们洋洋得意,认为这是他们外交的成功。

这说明(  )

A.不平等条约的危害性有限

B.清政府愚昧不谙熟国际公法

C.清政府积极争取国家主权

D.协定关税提高中国关税收入

4.小额尔金(1811-1863)是近代英国恶名昭著的侵略头目,在某次侵略中国的战争中给妻子的信里他写道:

“中国人如此不恭,我决定断绝和谈,立即向北京进军,不再以和平的方式,而是以战争的方式。

”下面属于这次战争造成的后果的是(  )

A.清政府权力结构发生变化

B.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

C.拉开了列强瓜分中国狂潮的序幕

D.京津腹地置于列强武装控制之下

5.(2019·四川教考联盟二诊)下图所示现象(  )

英国输华货物总值变化示意图(单位:

万英镑)

A.说明闭关锁国政策仍在继续实施

B.成为列强再次扩大侵华的借口

C.表明近代民族工业发展成效显著

D.表明传统自然经济未发生变化

6.(2019·广安一模)外国使节自1861年起进驻北京,但他们觐见皇帝的请求却一再被拒绝。

清政府的解释是因为皇帝年幼、不便见人,而真正原因在于《天津条约》明确规定外国使节觐见中国皇帝应免于行跪拜礼。

这一事件反映出清政府(  )

A.坚决捍卫国家主权完整

B.逐步接受了近代外交观念

C.华夷等级观念根深蒂固

D.力图摆脱不平等条约约束

7.(2019·南通一模)“这实际是两个从事现代化历一代人之久的国家间的一场重大较量。

在陆上李鸿章的淮军被打的落花流水,在海上经过五个小时的交火,中方损失了4艘军舰,一千余名官兵战死。

”这里描述的战争是(  )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中日甲午战争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8.(2019·上饶一模)下图是创作于中日甲午战争后的一幅名为《临渴挖掘“海军港”水井》的漫画。

该漫画反映了当时(  )

A.清廷筹划海军缺乏长远眼光

B.政府官员积极挖掘海军港口

C.北洋舰队遭到日军沉重打击

D.大规模的国防建设正在进行

9.(2019·武昌调研)在中日甲午战争中,清朝百姓争先恐后应募日军的招工,盼望能获得一份差事。

这直接反映出中日甲午战争中国失败的原因是(  )

A.当时的中国人缺乏对日本的正确认识

B.人民普遍缺乏民族国家观念和国民意识

C.自然经济瓦解背景下中国百姓生存堪忧

D.落后的封建制度不敌先进的资本主义制度

10.(2019·邢台质检)1895年,在中日《马关条约》的谈判过程中,李鸿章曾想把第一款修改如下:

承认朝鲜的独立自主,并放弃对朝鲜内政的干涉,同时要求日方保证朝鲜为“局外之国”。

其目的是(  )

A.试图确保中国东北边疆的安全

B.配合日本对外扩张的步骤

C.顺应民族独立的世界历史潮流

D.极力维护晚清的朝贡体系

11.(2019·永州一模)1900年6月21日,清政府向英、美、法、德、意、日、俄、西、比、荷、奥十一国同时宣战,接到宣战诏书的两广总督李鸿章却复电朝廷:

“此乱命也,粤不奉诏”,这鼓励了东南各省督抚,从而产生了“东南互保”协议,该协议的签订(  )

A.说明地方已形成对抗中央的割据势力

B.有利于江南地区的相对稳定

C.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

D.说明了清朝封建统治的没落

12.以下为晚清政府的一道上谕。

与上谕中的“外侮”相关的是(  )

A.外国势力开始深入中国内地

B.“自强求富”改革由此开启

C.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D.清廷被迫签订《辛丑条约》

二、非选择题

13.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王朝的对外政策,服从于“以德抚远”的政治目标,希望建构一个以中国古代王朝为中心,具有共同道义和文化基础的稳定的国际体系。

汉代外交“临西海而望大秦”,使节出使各国,“远人宾服”。

唐代时,要求选派的对外使节,“到彼宜阐扬经典,使知大国儒教之盛”,都城长安各国使节云集。

明初朝廷四处宣谕,“有贡必封”。

清初,顺治曾诏谕:

“南海诸国,有能倾心向化、称臣入贡者,与朝鲜一体优待。

”从中国古代对外关系的成功经验来看,建构东亚世界更主要是依靠先进的制度、法律、文化和技术,使得周邻国家受到吸引而自愿输入移植。

中国古代王朝对外政策的基本点是和平的文化影响,而非武力的征服和领土的扩张;是国际体系的领导者和维护者,而非统治者和掠夺者。

——摘编自韩昇《中国古代的

外交实践及其基本原则》等

材料二 1842年,中英签订《南京条约》,清政府严词拒绝英国遣使进京。

庚申之役后,清廷被迫允准外国公使进京常驻,但对遣使驻外无意执行。

1864年,总理衙门将系统介绍国际法的译作《万国公法》分发到沿海各重要口岸。

1875年,首任驻外公使郭嵩焘使英。

甲午惨败,清廷被迫承认朝鲜为自主之国。

庚子国变后,清廷广兴新式学堂,鼓励有志青年留学西洋,新式人才逐渐成为驻外使臣来源的主流。

1901年,清廷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班列六部之首。

1911年,外务部职能趋于简化,“大臣掌主交涉,昭布德信,保护侨人佣客,以慎邦交”。

——摘编自何新华《中国外交史(从夏至清)》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外交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晚清外交所面临的挑战,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晚清政府的应对举措。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00年6月,清政府向十一国宣战后,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两广总督李鸿章和闽浙总督许应骙等和各参战国达成《东南保护约款》,规定上海租界归各国共同保护,长江及苏杭内地均归各省督抚保护,称“东南互保”。

该事件是清末各地官方实力派人物首次公然聚众反抗朝廷。

“东南互保”是中国近代史上重大的历史事件之一。

对这一历史事件,可谓众说纷纭。

20世纪80年代以前,人们较多地认为它是“一幕丑剧”,是“对帝国主义妥协投降”的“卖国罪证”;80年代以后,世人对其积极性和合理性才有了初步认识,也提出了不少颇有见地的观点。

如“东南互保”是“张之洞等地方大吏对西太后及其顽固派盲目排外政策的抵制”,“是以保全清室统治而又不得罪帝国主义为前提的”,“是一种妥协苟安的曲线自救之策,是一种均势思想指导下的以夷制夷政策”,它“具有维护国家大局的深层含义”,“东南互保”是在长江流域面临列强侵略之际,为“保守疆土”所做的一种努力,并通过条约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列强的侵略等等。

——李鹏军《东南互保新探》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东南互保”的认识,并说明理由。

(要求:

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答案

一、选择题

1.英国汉学家蓝诗玲解释为自己的著作起名为《鸦片战争》是因为“这场战争关键就在鸦片”,“直到第二次鸦片战争,对华鸦片贸易依然是英国财政的重中之重。

”英国政府之所以重视鸦片贸易,主要在于(  )

A.英国政府急需鸦片贸易打开中国市场

B.英国政府急需鸦片贸易扭转贸易逆差

C.鸦片贸易捍卫了英国“自由贸易”原则

D.鸦片贸易对于英国的政治影响力至为重要

B [由于英国商品在中国没有取得巨大的收益,故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以扭转贸易逆差,故B项正确。

]

2.(2019·南宁摸底)1854年6月,清政府与英、美、法等国达成协议,约定由三国各推一人帮办关税事务,从而确立了以洋人为主管理海关的体制,这一体制(  )

A.表明中国关税主权开始丧失

B.反映了清政府已经失去民心

C.阻滞了中国半殖民地化进程

D.有利于列强对中国经济侵略

D [1842年《南京条约》协定关税的内容说明中国海关主权已经丧失,故A项错误;题干不能表明清政府是否失去民心,故B项错误;以洋人为主管理海关进一步破坏了中国关税自主权,加速了中国半殖民地化进程,故C项错误;以洋人为主管理海关便利了列强对中国商品输出,有利于列强对中国经济侵略,故D项正确。

]

3.(2019·湖北部分重点中学考试)《南京条约》签订以后,当时负责与英国交涉的中国官员经计算,发现协定后的关税税率平均达到了百分之五,比旧日的自主关税要略高,他们洋洋得意,认为这是他们外交的成功。

这说明(  )

A.不平等条约的危害性有限

B.清政府愚昧不谙熟国际公法

C.清政府积极争取国家主权

D.协定关税提高中国关税收入

B [《南京条约》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因此该条约危害性很大,故A项错误;“协定后的关税税率,比旧日的自主关税要略高……他们外交的成功”说明清政府并未意识到关税需要与英国商定不符合国际公法,也说明清政府没有主权意识,故B项正确,C项错误;材料主要强调的是清政府不谙熟国际公法,而不是强调提高中国关税收入,故D项错误。

]

4.小额尔金(1811-1863)是近代英国恶名昭著的侵略头目,在某次侵略中国的战争中给妻子的信里他写道:

“中国人如此不恭,我决定断绝和谈,立即向北京进军,不再以和平的方式,而是以战争的方式。

”下面属于这次战争造成的后果的是(  )

A.清政府权力结构发生变化

B.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

C.拉开了列强瓜分中国狂潮的序幕

D.京津腹地置于列强武装控制之下

A [由题目信息“英国”“立即向北京进军”结合小额尔金的生平可判断出这次战争是指第二次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权力结构发生变化,一部分官绅开始主张向西方学习,自强求富,A项正确;B项是鸦片战争造成的后果;C项是中日甲午战争造成的后果;D项是八国联军侵华造成的后果。

]

5.(2019·四川教考联盟二诊)下图所示现象(  )

英国输华货物总值变化示意图(单位:

万英镑)

A.说明闭关锁国政策仍在继续实施

B.成为列强再次扩大侵华的借口

C.表明近代民族工业发展成效显著

D.表明传统自然经济未发生变化

B [鸦片战争后英国输华货物经历了由增长到降低的变化,英国总结原因时认为是由于《南京条约》中开放的通商口岸不足,所以希望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故再次发动了侵华战争,故选B项;《南京条约》开放五个通商口岸表明闭关锁国政策已经被打破,排除A项;中国近代民族工业产生于19世纪六七十年代,排除C项;鸦片战争后,中国传统自然经济已经开始解体,排除D项。

]

6.(2019·广安一模)外国使节自1861年起进驻北京,但他们觐见皇帝的请求却一再被拒绝。

清政府的解释是因为皇帝年幼、不便见人,而真正原因在于《天津条约》明确规定外国使节觐见中国皇帝应免于行跪拜礼。

这一事件反映出清政府(  )

A.坚决捍卫国家主权完整

B.逐步接受了近代外交观念

C.华夷等级观念根深蒂固

D.力图摆脱不平等条约约束

C [从清政府不接见外国使节的原因是“《天津条约》明确规定外国使节觐见中国皇帝应免于行跪拜礼”可知,清政府对于外国使节不行跪拜礼而耿耿于怀,体现出其华夷等级观念仍根深蒂固,故选C项;材料没有涉及捍卫国家主权,排除A项;材料不能表明清政府逐步接受了近代外交观念,也不能体现清政府力图摆脱不平等条约约束,排除B、D两项。

]

7.(2019·南通一模)“这实际是两个从事现代化历一代人之久的国家间的一场重大较量。

在陆上李鸿章的淮军被打的落花流水,在海上经过五个小时的交火,中方损失了4艘军舰,一千余名官兵战死。

”这里描述的战争是(  )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中日甲午战争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C [“在海上经过五个小时的交火,中方损失了4艘军舰,一千余名官兵战死”描写的是中日甲午战争中的黄海海战,不是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故选C项,排除D项。

两次鸦片战争时中国尚没有海军军舰,排除A、B两项。

]

8.(2019·上饶一模)下图是创作于中日甲午战争后的一幅名为《临渴挖掘“海军港”水井》的漫画。

该漫画反映了当时(  )

A.清廷筹划海军缺乏长远眼光

B.政府官员积极挖掘海军港口

C.北洋舰队遭到日军沉重打击

D.大规模的国防建设正在进行

A [由漫画题名“临渴”可知清廷的政策只顾眼前,缺乏长远规划,故选A项;政府官员积极挖掘海军港口与漫画的主旨不符,排除B项;北洋舰队遭到日军沉重打击是在中日甲午战争过程中,而此漫画创作于中日甲午战争后,排除C项;仅有一口“海军港”水井的挖掘不能得出大规模的国防建设正在进行,排除D项。

]

9.(2019·武昌调研)在中日甲午战争中,清朝百姓争先恐后应募日军的招工,盼望能获得一份差事。

这直接反映出中日甲午战争中国失败的原因是(  )

A.当时的中国人缺乏对日本的正确认识

B.人民普遍缺乏民族国家观念和国民意识

C.自然经济瓦解背景下中国百姓生存堪忧

D.落后的封建制度不敌先进的资本主义制度

B [当时清朝百姓的做法不等同于当时所有中国人对日本缺乏正确认识,排除A项;清朝百姓期望在甲午战争的日军中找到差事说明清朝人民普遍缺乏民族国家观念和国民意识,故选B项;材料并未提及寻求差事的清朝百姓源于自然经济瓦解的农民,排除C项;清朝百姓到日军寻求差事不能说明两者制度间的差异,排除D项。

]

10.(2019·邢台质检)1895年,在中日《马关条约》的谈判过程中,李鸿章曾想把第一款修改如下:

承认朝鲜的独立自主,并放弃对朝鲜内政的干涉,同时要求日方保证朝鲜为“局外之国”。

其目的是(  )

A.试图确保中国东北边疆的安全

B.配合日本对外扩张的步骤

C.顺应民族独立的世界历史潮流

D.极力维护晚清的朝贡体系

A [从材料“要求日方保证朝鲜为‘局外之国’”中可以看出,李鸿章希望通过朝鲜的“中立化”,以阻止日本对朝鲜的独占,继续确保朝鲜半岛作为中国东北边疆的一个安全屏障,故A项正确。

]

11.(2019·永州一模)1900年6月21日,清政府向英、美、法、德、意、日、俄、西、比、荷、奥十一国同时宣战,接到宣战诏书的两广总督李鸿章却复电朝廷:

“此乱命也,粤不奉诏”,这鼓励了东南各省督抚,从而产生了“东南互保”协议,该协议的签订(  )

A.说明地方已形成对抗中央的割据势力

B.有利于江南地区的相对稳定

C.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

D.说明了清朝封建统治的没落

B [材料主要强调的是“东南互保”协议对东南各省的作用,A项与题干主旨不符,故错误;东南沿海各省“不奉诏”,避免与十一国的冲突,从而维护了江南地区的稳定,故B项正确;民国的建立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快速发展,故C项错误;材料不是强调清政府的没落,故D项错误。

]

12.以下为晚清政府的一道上谕。

与上谕中的“外侮”相关的是(  )

A.外国势力开始深入中国内地

B.“自强求富”改革由此开启

C.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D.清廷被迫签订《辛丑条约》

D [由“团教不和”可知,“此次内讧外侮,仓猝交乘”指的是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战争之后,清廷被迫签订《辛丑条约》,故D项正确。

外国势力开始深入中国内地和“自强求富”改革都是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故A、B两项错误;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是在中日甲午战争后,故C项错误。

]

二、非选择题

13.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王朝的对外政策,服从于“以德抚远”的政治目标,希望建构一个以中国古代王朝为中心,具有共同道义和文化基础的稳定的国际体系。

汉代外交“临西海而望大秦”,使节出使各国,“远人宾服”。

唐代时,要求选派的对外使节,“到彼宜阐扬经典,使知大国儒教之盛”,都城长安各国使节云集。

明初朝廷四处宣谕,“有贡必封”。

清初,顺治曾诏谕:

“南海诸国,有能倾心向化、称臣入贡者,与朝鲜一体优待。

”从中国古代对外关系的成功经验来看,建构东亚世界更主要是依靠先进的制度、法律、文化和技术,使得周邻国家受到吸引而自愿输入移植。

中国古代王朝对外政策的基本点是和平的文化影响,而非武力的征服和领土的扩张;是国际体系的领导者和维护者,而非统治者和掠夺者。

——摘编自韩昇《中国古代的

外交实践及其基本原则》等

材料二 1842年,中英签订《南京条约》,清政府严词拒绝英国遣使进京。

庚申之役后,清廷被迫允准外国公使进京常驻,但对遣使驻外无意执行。

1864年,总理衙门将系统介绍国际法的译作《万国公法》分发到沿海各重要口岸。

1875年,首任驻外公使郭嵩焘使英。

甲午惨败,清廷被迫承认朝鲜为自主之国。

庚子国变后,清廷广兴新式学堂,鼓励有志青年留学西洋,新式人才逐渐成为驻外使臣来源的主流。

1901年,清廷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班列六部之首。

1911年,外务部职能趋于简化,“大臣掌主交涉,昭布德信,保护侨人佣客,以慎邦交”。

——摘编自何新华《中国外交史(从夏至清)》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外交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晚清外交所面临的挑战,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晚清政府的应对举措。

解析:

(1)问根据材料“希望建构一个以中国古代王朝为中心”“建构东亚世界更主要是依靠先进的制度、法律、文化和技术,使得周邻国家受到吸引而自愿输入移植”“中国古代王朝对外政策的基本点是和平的文化影响”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归纳概括即可。

(2)问第一小问,材料反映的是在西方列强的侵略下,清政府外交上被迫融入世界的表现,由此可以得出:

西方列强侵略,新式国际关系理论与外交原则强制输入;第二小问,根据材料可以得出中国外交的转变从排斥到接受西式外交。

根据材料“清廷广兴新式学堂,鼓励有志青年留学西洋,新式人才逐渐成为驻外使臣来源的主流”可以得出:

派遣驻外使节,培养新式外交人才,设立近代外交机构,精简职能;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得出,外交政策的调整有利于中国外交的近代化,但整个过程中处于被动适应的过程,具有保守性,不能很好地维护国家主权。

答案:

(1)特点:

①居于中心领导地位(形成朝贡体制);②以和平交往为主;③注重思想与文化影响;④以周邻国家为主要交往对象;⑤是国内政治体制和政治理念的国外延伸。

(2)挑战:

西方列强侵略,新式国际关系理论与外交原则强制输入。

评述:

从排斥到逐步接受西式外交理念;派遣驻外使节,培养新式外交人才,设立近代外交机构,精简职能;推动了中国外交的近代化,有利于与国际社会的接轨,一定程度上为民国外交奠定了基础;具有一定的被动性与保守性,未能真正实现对国家主权的维护。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00年6月,清政府向十一国宣战后,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两广总督李鸿章和闽浙总督许应骙等和各参战国达成《东南保护约款》,规定上海租界归各国共同保护,长江及苏杭内地均归各省督抚保护,称“东南互保”。

该事件是清末各地官方实力派人物首次公然聚众反抗朝廷。

“东南互保”是中国近代史上重大的历史事件之一。

对这一历史事件,可谓众说纷纭。

20世纪80年代以前,人们较多地认为它是“一幕丑剧”,是“对帝国主义妥协投降”的“卖国罪证”;80年代以后,世人对其积极性和合理性才有了初步认识,也提出了不少颇有见地的观点。

如“东南互保”是“张之洞等地方大吏对西太后及其顽固派盲目排外政策的抵制”,“是以保全清室统治而又不得罪帝国主义为前提的”,“是一种妥协苟安的曲线自救之策,是一种均势思想指导下的以夷制夷政策”,它“具有维护国家大局的深层含义”,“东南互保”是在长江流域面临列强侵略之际,为“保守疆土”所做的一种努力,并通过条约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列强的侵略等等。

——李鹏军《东南互保新探》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东南互保”的认识,并说明理由。

(要求:

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解析:

由材料中“20世纪80年代以前,人们较多地认为它是‘一幕丑剧’”和“80年代以后,……也提出了不少颇有见地的观点”可知,人们对“东南互保”的认识有两种不同看法。

前者是从革命史观而言的,理由是地方大员不顾大局,与列强互签和约,是卖国行为。

后者突出“东南互保”是对中央错误决策的有力抵制,在一定程度上起到限制战争范围,抵制外来侵略的作用。

答案:

示例一:

认识:

“东南互保”是“一幕丑剧”,应该否定。

理由:

“东南互保”是在清朝中央政府对外宣战后,公开反抗朝廷决议,破坏中央集权体制,为之后的地方割据、混乱首开先例,留下隐患。

“东南互保”是在列强对华发动军事侵略的背景下,地方大员不顾整体战局、国家主权及领土完整,与列强互签和约,是向帝国主义侵略投降的卖国行为。

示例二:

认识:

“东南互保”有其积极性和合理性,应该肯定。

理由:

清政府向十一国宣战是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盲目排外的错误决策,势必引发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

在此形势下,“东南互保”是对中央错误决策的有力抵制。

它有利于维护清政府的统治,缓和与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限制战争范围、抵制外来侵略的作用。

因此,“东南互保”是一种曲线自救之策,具有维护国家大局的深层含义,具有积极性和合理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