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版高中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第二单元第五节人和讲义.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5590702 上传时间:2023-07-05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80.0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人教版版高中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第二单元第五节人和讲义.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新人教版版高中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第二单元第五节人和讲义.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新人教版版高中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第二单元第五节人和讲义.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新人教版版高中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第二单元第五节人和讲义.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新人教版版高中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第二单元第五节人和讲义.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新人教版版高中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第二单元第五节人和讲义.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新人教版版高中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第二单元第五节人和讲义.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新人教版版高中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第二单元第五节人和讲义.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新人教版版高中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第二单元第五节人和讲义.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新人教版版高中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第二单元第五节人和讲义.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新人教版版高中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第二单元第五节人和讲义.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新人教版版高中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第二单元第五节人和讲义.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新人教版版高中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第二单元第五节人和讲义.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新人教版版高中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第二单元第五节人和讲义.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新人教版版高中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第二单元第五节人和讲义.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新人教版版高中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第二单元第五节人和讲义.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人教版版高中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第二单元第五节人和讲义.docx

《新人教版版高中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第二单元第五节人和讲义.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人教版版高中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第二单元第五节人和讲义.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新人教版版高中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第二单元第五节人和讲义.docx

新人教版版高中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第二单元第五节人和讲义

[基础·夯实]

识记字音

1.夫环而攻之(fú)   2.商贾(ɡǔ)

3.一朝之患(zhāo)4.惛(hūn)

5.罔民(wǎnɡ)

通假字

1.攻亲戚之所畔通叛,背叛

2.其横逆由是也同犹,还是

3.若夫君子所患则亡矣同无,没有

4.刑于寡妻通型,楷模,这里指做榜样

5.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通途,道路

6.则盍反其本矣通返,返回,回归

7.无失其时通毋,不要

8.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通斑

古今异义

1.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古义:

能够凭借    今义:

能够

2.亲戚畔之

古义:

包括父母、兄弟在内的内外亲属

今义:

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或血统关系的家庭或它的成员

3.爱人者,人恒爱之

古义:

关爱别人

今义:

丈夫或妻子;恋爱中男女的一方

4.吾惛,不能进于是矣

古义:

比这今义:

表示一事紧接前一事

5.然后从而刑之

古义:

这样之后

今义:

表示接着某种动作或情况之后

6.君子所以异于人者

古义:

……的原因今义:

表因果关系的连词

7.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古义:

“以之及”的省略,把它推广到

今义:

连接并列的词或词组

8.刑于寡妻,至于弟兄

古义:

推广到今义:

介词,表示另提一事

9.然后从而刑之

古义:

接着就今义:

表目的,因果关系的连词

词类活用

(一)名词作动词

1.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事:

侍奉

2.树之以桑树:

种植

3.五十者可以衣帛矣衣:

穿

4.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王:

称王

5.礼人不答礼:

用礼对待

6.刑于寡妻刑:

做榜样

7.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域:

限制

8.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威:

威慑

9.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刑:

惩罚

(二)形容词活用

1.形容词作名词

(1)老吾老以及人之老老:

老人

(2)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幼:

孩子

(3)然后驱而之善善:

善道

2.形容词作动词

(1)老吾老以及人之老老:

尊重

(2)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幼:

爱护

3.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固:

使……坚固

文言句式

(一)判断句

舜,人也;我,亦人也(“也”表判断)

(二)被动句

凶年免于死亡(“于”表被动)

(三)状语后置句

1.树之以桑(“以桑”作状语,后置)

2.天下可运于掌(“于掌”作状语,后置)

3.申之以孝悌之义(“以孝悌之义”作状语,后置)

(四)宾语前置句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之”作宾语,前置)

1.爱人者,人恒爱之。

敬人者,人恒敬之。

[评析] 关爱别人的人,人们常常关爱他;尊敬别人的人,人们常常尊敬他。

孟子强调,统治者要秉仁心爱人,以智慧治人,以恭敬礼人。

做到这些,一定会得到百姓的拥护、爱戴。

而就社会成员个体而言,也应互敬互爱。

如果统治者与百姓之间、百姓与百姓之间相互爱护(以仁存心),相互敬重(以礼存心),一定会达到“人和”的局面。

2.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评析] 国家疆界不能限制人民,使国家坚固不靠山河的险要,威行天下不靠兵器、甲胄的精良。

孟子认为,所谓的“爱民”,并不是在“我”的地域内的人民“我”才爱护,不在“我”的地域内的人民“我”就不爱护,“爱民”是不分疆界的,就像强固国家不能靠山川的险峻,威震天下不能靠兵器的坚利一样。

只有得到人民的爱戴,尤其是域外人民的爱戴,建立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爱的关系,国家方能稳固。

3.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评析] 这是孟子总结历史与现实的经验教训提出的著名主张。

他通过对天时、地利、人和三个条件的比较,认为在战争中有利的天气、时令条件不如有利的地理条件,有利的地理条件不如人心所向的内部团结,这就强调了战争胜负的关键在于民心。

孟子这一思想,在中国历史上具有积极的进步意义,激励着一切为正义而斗争的人们。

[问题1] 孟子喜欢用“推己及人”来劝导统治者,如对于齐宣王自称“好乐”,他马上加以肯定,说“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他还说过“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你怎样看待孟子的这种劝说方式?

[明确] 孟子推己及人的思想,其实是继承发展了孔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仁学思想。

齐宣王跟他说:

“寡人有疾,寡人好货。

”他说:

“王如好货,与百姓同之,于王何有?

”齐宣王跟他说:

“寡人有疾,寡人好色。

”他说:

“王如好色,与百姓同之,于王何有?

”这两个“与百姓同之”,意思不是说百姓好什么王自己就好什么,或者王自己好什么就让百姓好什么,而是说在王自己的“好”的基础上体会到百姓的“好”,并且成全百姓的“好”。

此外,齐宣王说自己好乐,他就引导齐宣王“与百姓同乐”,等等。

孔子说过:

“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

”意思就是说,近取自己作比方,即将心比心、推己及人,就是实践仁的方法。

孟子推己及人的劝导方式也是“近取譬”,能够给人合情合理的感觉,易于打动人心。

[问题2] 孟子在本文中提到的施政纲领有哪些?

[明确] 孟子一整套的施政纲领要点有二:

一是“制民之产”,即规定百姓的产业;二是“谨庠序之教”。

先使民“仰事俯畜”无虞,达到温饱水平,这是“王道之始”;再使民懂得礼义,这是“王道之成”。

在孟子看来,除士之外,一般百姓没有“恒产”就没有“恒心”,也就无法讲求仁义,即“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这已经初步接触到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一种进步的结论。

[问题3] 孟子是怎样说服齐宣王“保民而王”的?

[明确] 孟子是很善于根据对方心理,因势利导地进行说理的。

孟子首先告诉齐宣王要有仁爱之心,并学会推恩以及推恩的好处,然后又用一连串的排比句从正面为宣王描绘了一幅“发政施仁”以后的美好图景,打动了齐宣王的好大喜功之心,宣王说了一番诚恳请教的话,表示愿意试行“王道”。

最后,孟子完全取得胜利,向宣王阐述了“保民而王”的施政纲领,说得宣王心服口服。

[问题4] 本文的对比手法是如何运用的?

[明确] 孟子的论辩多采用对比手法。

第一章在论证时用事实论证(以作战为例)和道理论证(“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对比,得出的结论仍然是一组对比——“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再进一步展开论述,仍然用对比——“寡助之至”和“多助之至”,这样,对比鲜明,很有说服力。

第二章以“君子”和“常人”对比,突出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

第四章则以描绘的理想社会和齐宣王现在的所作所为作对比,何去何从,观点鲜明,齐宣王自然也易于接受。

一、基础知识

1.下列句子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若夫君子所患则亡矣

B.我由未免为乡人也

C.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

D.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解析:

A项,亡—无;B项,由—犹;D项,畔—叛。

答案:

C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B.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C.吾惛,不能进于是矣

D.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解析:

A.古义:

包括父母、兄弟等亲属。

今义:

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或血统关系的家庭或它的成员。

B.古义:

“以之及”的省略,把它推广到。

今义:

连接并列的词或词组。

C.古义:

比这。

今义:

表示后一事紧接前一事,后一事由前一事引起。

答案:

D

3.下列各句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句是(  )

A.老吾老以及人之老B.刑于寡妻,至于兄弟

C.五亩之宅,树之以桑D.无恒产而有恒心者

解析:

A.第一个“老”,形容词作动词,敬重;第二、第三个“老”,形容词作名词,老人。

B.“刑”通“型”,名词作动词,做榜样。

C.“树”名词作动词,种植。

答案:

D

4.下列对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城郭,内城和外城,泛指城或城市。

城,指外城的墙;郭,指内城的墙。

B.兵革,兵器和甲胄的总称,泛指武器军备。

兵,戈、矛、弓、箭等武器;革,皮革,指甲胄。

C.四海,古人认为中国四周都有海,所以称中国为海内,称外国为海外,称天下为四海。

D.庠序,古代的地方学校,后也泛称学校或教育事业。

解析:

城,指内城的墙;郭,指外城的墙。

答案:

A

二、阅读理解

(一)课内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6~10题。

孟子曰: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5.下列加点词的意思,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环而攻之而不胜    (包围)

B.委而去之(放弃)

C.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固守)

D.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威慑)

解析:

C项中“固”意为“使……坚固”。

答案:

C

6.下列各句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B.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C.舜,人也

D.则君子必自反也

解析:

A、B、C都是判断句,D项为宾语前置句。

答案:

D

7.下列关于选文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段文字阐明了战争的胜败,主要取决于人心的向背,而人心的向背,又取决于统治者是否“得道”,这样就高度强调了“人和”的重要性。

B.孟子从实际战争结果和政治道理两方面来论证观点,符合人们从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规律。

C.孟子的论辩采用对比手法,以事实论证与道理论证进行对比,以“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进行对比,论证很有说服力。

D.孟子认为:

只要天下人都顺从了,再去攻打那些不顺从的,就一定能取得胜利。

解析:

孟子的观点是得道(施行仁政),就会无敌于天下。

答案:

D

8.为什么“人和”比“天时”“地利”更重要?

本文体现了作者什么思想?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天时”“地利”是客观的、外在的,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条件;而“人和”是主观的、内在的,在事物发展变化中起着决定作用,所以“人和”比“天时”“地利”更重要。

②要取得战争的胜利,必须顺应民意,得到人民的广泛支持;而要达到这一点,就得施行仁政。

(二)课外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1~14题。

谢迁,字于乔,余姚人。

成化十年乡试第一。

明年举进士,复第一。

授修撰,累迁左庶子。

弘治元年春,中官郭镛请豫选妃嫔备六宫。

迁上言:

“山陵未毕,礼当有待。

祥禫①之期,岁亦不远。

陛下富于春秋,请俟谅阴②既终,徐议未晚。

”尚书周洪谟等如迁议,从之。

帝居东宫时,迁已为讲官及是与日讲务积诚开帝意前夕必正衣冠习诵及进讲敷词详切帝数称善。

八年,诏同李东阳入内阁参与机务。

迁时居忧,力辞,服除始拜命。

进詹事兼官如故,皇太子出阁,加太子少保、兵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

上疏劝太子亲贤远佞,勤学问,戒逸豫,帝嘉之。

尚书马文升以大同边警,饷馈不足,请加南方两税折银。

迁曰:

“先朝以南方赋重,故折银以宽之。

若复议加,恐民不堪命。

且足国在节用,用度无节,虽加赋奚益?

”尚书倪岳亦争之,议遂寝。

孝宗晚年慨然欲厘弊政。

而内府诸库及仓场、马坊中官作奸骫法,不可究诘。

御马监、腾骧四卫勇士自以禁军不隶兵部,率空名支饷,其弊尤甚。

迁乘间言之,帝令拟旨禁约。

迁曰:

“虚言设禁无益,宜令曹司搜剔弊端,明白奏闻。

然后严立条约,有犯必诛,庶积蠹可去。

”帝允之。

世宗即位,遣使存问,迁乃遣子正入谢。

劝帝勤学、法祖、纳谏,优旨答之。

嘉靖二年复诏有司存问。

六年,大学士费宏举迁自代。

帝乃遣人赍诏书即家起之。

迁年七十九矣,不得已拜命,居位数月,力求去。

帝待迁愈厚,以天寒免朝参,除夕赐御制诗。

及以病告,则遣医赐药饵,使者相望于道。

迁竟以次年三月辞归。

十年卒于家,年八十有三。

赠太傅,谥文正。

(《明史》列传七十二,有删改)

[注] ①祥禫(xiángdàn):

丧祭名。

②谅阴:

居丧时所住的房子。

9.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迁已为讲官/及是/与日讲务/积诚开帝意/前夕必正衣冠习诵/及进讲/敷词详切/帝数称善

B.迁已为讲官/及是/与日讲/务积诚开帝意/前夕必正衣/冠习诵及进讲/敷词详切/帝数称善

C.迁已为讲官/及是/与日讲/务积诚开帝意/前夕必正衣冠习诵/及进讲/敷词详切/帝数称善

D.迁已为讲官/及是/与日讲务/积诚开帝意/前夕必正衣/冠习诵及进讲/敷词详切/帝数称善

解析:

迁已为讲官,及是,与日讲,务积诚开帝意。

前夕必正衣冠习诵,及进讲,敷词详切。

帝数称善。

答案:

C

1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乡试,明清两代每三年举行一次。

因在秋天举行,又叫“秋闱”。

考后发布正、副榜,被正榜录取的称“举人”,第一名叫“解元”。

B.东宫是中国古代宫殿指称,因方位得名。

后借指居住东宫的太子。

因是国储所居,故又称“储宫”。

C.服除,古代官员遭逢父母去世,按照规定需要离职居家守丧,守丧期满除去丧服。

也称“服阕”。

D.赠,是古代皇帝为在任或已故官员及其亲属赐予官爵或荣誉称号,以示恩荣。

解析:

赠,是针对已故的官员及其亲属而言。

答案:

D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谢迁奉守礼法。

因先皇陵墓尚未完工,居丧期限未满,他建议孝宗居丧期满后再商议选妃嫔充实六宫。

B.谢迁关心百姓疾苦。

大同发生战事,尚书马文升请求增加南方两税折合的银两,遭谢迁和尚书倪岳反对而作罢。

C.谢迁有政治才干。

孝宗晚年想刷新朝政,治理弊政。

谢迁向孝宗报告并提出治理弊端的策略,得到皇帝同意,收效明显。

D.谢迁晚年宠命优渥。

天寒时不用上朝参见,除夕赐诗,生病派医送药,死后赠谥,可谓极尽荣耀。

解析:

“收效明显”有误,无中生有。

答案:

C

1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若复议加,恐民不堪命。

且足国在节用,用度无节,虽加赋奚益?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六年,大学士费宏举迁自代。

帝乃遣人赍诏书即家起之。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假如又增加,恐怕百姓不能忍受。

况且富国在于节省费用,如果花费无节制,即使增加赋税又有什么用?

(2)六年,大学士费宏推举谢迁代替自己。

世宗于是派人带着诏书到谢迁家去起用他。

参考译文:

谢迁,字于乔,是余姚人。

成化十年乡试第一名。

第二年考中进士,又是第一名。

授修撰一职,连续升迁至左庶子。

弘治元年春,宦官郭镛提出预选妃嫔以充实六宫。

谢迁上言道:

“先帝陵墓未完工,理应等待。

除服之期也不远了。

陛下年轻,请等居丧期满后,再慢慢地商议也不晚。

”尚书周洪谟等人也同谢迁意见一致,孝宗同意了。

孝宗为太子时,谢迁已是讲官,到这时,参加日讲,致力于竭诚启发开导皇帝。

日讲前天晚上,他必定衣冠整齐地练习背诵,到为皇帝讲解经史时,对词的讲解详细准确。

孝宗多次称赞他。

八年,朝廷下诏书命谢迁同李东阳进入内阁参与机要事务。

时逢谢迁居丧期间,他极力推辞,直到守丧期满才接受任命。

升任詹事兼任原来官职,皇太子前往封地,加封谢迁为太子少保、兵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

他上疏鼓励太子亲近贤人疏远小人,勤于学习,力戒一味享乐,孝宗很赞赏他。

因为大同发生战事,满足不了供应,尚书马文升请求增加南方两税折合的银两。

谢迁说:

“先朝因为南方的赋税重,所以用折银的办法解决。

假如又增加,恐怕百姓不能忍受。

况且富国在于节省费用,如果花费无节制,即使增加赋税又有什么用?

”尚书倪岳坚决反对,此议于是搁置下来。

孝宗晚年感慨地要治理弊政。

而内府诸库及粮仓、马坊的宦官行奸枉法,不能深入追究。

御马监、腾骧四卫勇士自以为禁军不隶属兵部,一律以空名领取粮饷,其弊尤为厉害。

谢迁趁此机会向孝宗提出来,孝宗命令草拟旨文禁止。

谢迁说:

“空说禁止没有用,应该命官署收集弊端,详细地奏报给朝廷。

然后严格订立条约,违犯者一定诛杀,那样积蠹可望除掉。

”孝宗表示同意。

世宗即位,派人慰问谢迁,谢迁于是派儿子谢正入朝致谢。

鼓励皇帝勤学、师法祖先、听取臣下的意见,世宗用褒奖的语言做了回复。

嘉靖二年,又下诏命有关部门去慰问。

六年,大学士费宏推举谢迁代替自己。

世宗于是派人带着诏书到谢迁家去起用他。

谢迁时年七十九岁了,不得已接受任命,谢迁任职数月后,极力请求离去。

世宗对待他更加优待,因为天寒免去他上朝参拜,除夕日赐御制诗。

等被告知他生了病,皇帝就派遣太医(去为他治病)并赐给药和食物,道路上尽是派往谢迁家的使者。

谢迁终究在第二年三月辞官回家。

十年在家去世,享年八十三岁。

追赠太傅,谥号文正。

三、语言表达

1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长征沿线各地在纪念长征胜利八十周年活动中,广大干部群众讲述长征故事,歌颂长征英雄,践行长征精神,在社会上产生了强烈反响。

B.考古人员打开南昌西汉海昏侯墓主棺外棺盖,发现内棺保存较完好,在外棺和内棺之间发现大量马蹄金和玉器以及精美竹木漆器展现在眼前。

C.即便养老金不亏空,财政补贴也不是长远之计,社保经费筹措机制如果不改进,靠财政补贴发放养老金也很难持续下去。

D.中产阶层的生活是美国人向往的生活,壮大中产阶层是政治人物口中的政策倾向,但美国能否建设以强大中产阶层为基础的国家,是个值得思索的问题。

解析:

A项,成分残缺,“长征沿线各地在……中”只有主语与状语,应在“活动中”后添加谓语成分,如“表现出色”“积极行动”等。

B项,句式杂糅,应删掉“展现在眼前”。

C项,语序不当,“如果”应放在“社保经费筹措机制”之前。

答案:

D

14.概括下面这段话的主要内容,不超过25个字。

第13号台风“苏迪罗”虽尚未登陆,但其威力已显,福建沿海掀起狂风暴雨。

因狂风刮倒大树和广告牌,福州市公交集团通报,82路双向取消龙好公路口、永辉物流、南井村、南前村、南屿路口、旗山路口、后山;83路因对湖树倒取消对湖、附中、仓山影院;161路停运。

截至8日上午10时,全省道路客运暂停运营4551班次。

福州各大汽车站发往厦漳泉、南平、宁德方向的客运线路全部暂停运营,莆田地区发往广州、深圳方向和南平、宁德方向的客运线路暂停运营,泉州地区发往广州、深圳方向及南平、宁德方向的客运线路暂停运营,平潭全区客运线路全部暂停运营。

由于风情雨情较严重,8日上午福建省高速公路部分路段已经禁止通行。

平潭海峡大桥因风浪较大,已封闭了进出岛的双向通道。

具体恢复通行时间视风情雨情而定。

记者从福州国际航空港有限公司获悉,受“苏迪罗”强台风影响,福州机场7日取消进出港航班约40架次,多家航空公司取消了8日的所有进出港航班。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抓住“第13号台风‘苏迪罗’虽尚未登陆,但其威力已显”这一中心句进行概括,其中“威力已显”主要体现在台风对福建海陆空交通所造成的重大影响。

答案:

台风“苏迪罗”来势汹汹,福建海陆空交通受阻。

15.仿照画波浪线部分,在横线上补写恰当的句子,使分号前后内容、句式对应,修辞手法一致。

风是人间使者。

风有激越,有怀柔,既疾恶如仇,又满怀爱心。

有时暴性陡起,肆虐山河;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古往今来多少英雄雅士把酒临风,抒发豪情。

刘邦雄踞天下,重返故里,唱响“大风起兮云飞扬”;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回答此类问题,应注重把握整个语段的中心以及横线前后语句的具体内容、句式特点等。

所给语段主要表述的是对“风”的认识。

(1)处仿写,分析分号前语句可知,所填语句句式应是“有时……,……”,内容上要写出“风”的性格特征以及具体表现。

根据横线前对“风”的多重性格的表述可知,

(1)处应该表现“风”与“暴性陡起”相对的一面,即“怀柔”和“满怀爱心”的一面,可以写“风”的温柔、体贴、轻柔、和顺、和缓、柔和、温情等,以及这种性格的具体表现;第

(2)处仿写,分号前语句写的是古人的行为事迹、意气风貌等,并引用其有关“风”的诗句,“刘邦”对应的是前文的“英雄”,那么

(2)处应针对“雅士”仿写,明确了这些,不难进行仿写。

答案:

(1)有时温柔体贴 轻抚大地 

(2)李白满怀豪情 遇挫弥坚 高歌“长风破浪会有时”(或:

苏轼潇洒超脱 月下徘徊 高歌“我欲乘风归去”)

真正的大丈夫

林镇国

孟子在魏国时,是以宾客的身份和梁惠王交往,并没有接受爵禄。

孟子对于任官一事,并不像当时许多游士热衷钻营,是谨慎而有原则的。

那时候,魏国人周霄问孟子:

“古代的君子出去做官吗?

“出去做官的。

”孟子说,“古书上记载:

‘孔子如果赋闲三个月,就显出一副惶惶不安的样子。

到国外去,一定带着谒见国君的礼物,希望谋得官职。

’鲁国贤人公明仪也说:

‘古时候的人,如果赋闲三个月,就要去慰问他。

’”

周霄说:

“赋闲三个月就得去慰问,不是太急切了吗?

孟子说:

“读书人失去官位,就和诸侯失去国家一样啊!

周霄又问:

“为什么孔子到国外去要带着谒见国君的礼物呢?

孟子说:

“知识分子得出任官职,就像农夫得耕田一样;难道农夫会为了出国就抛弃他的农具吗?

周霄又追问下去:

“既然出任官职是读书人的迫切希望,而有道德学问的君子又不轻易接受官职,这又为什么呢?

周霄问到这里,显然是针对孟子而发的。

他想,孟子既希望国君能任用他,实现他的抱负,又不肯轻易去谋求官职,这是为什么呢?

孟子于是答道:

“为人父母的,自然希望儿子能娶到好妻子,女儿能找到好归宿,这是正常的现象。

但是假如青年男女不守礼法,挖壁偷看,或爬墙私奔,那么社会上就会瞧不起他们。

同理,古时候的君子并非不想做官,只是不肯不依正道而为。

不依正道去做官的,就像那些挖壁爬墙的人啊!

孟子很明白地指出,做任何事情都要有原则;假如只问目的,不择手段,那就是丧失原则。

——节选自《儒者的良心·孟子》

知识链接:

林镇国,台湾师大国文研究所毕业,后又到美国天普大学修宗教学博士。

现任台湾政治大学哲学系教授。

著作有《辩证的行旅》等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