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六古代诗歌阅读古诗歌阅读综合提能练一唐诗重点高中适用作业.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5594545 上传时间:2023-07-05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5.7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六古代诗歌阅读古诗歌阅读综合提能练一唐诗重点高中适用作业.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六古代诗歌阅读古诗歌阅读综合提能练一唐诗重点高中适用作业.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六古代诗歌阅读古诗歌阅读综合提能练一唐诗重点高中适用作业.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六古代诗歌阅读古诗歌阅读综合提能练一唐诗重点高中适用作业.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六古代诗歌阅读古诗歌阅读综合提能练一唐诗重点高中适用作业.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六古代诗歌阅读古诗歌阅读综合提能练一唐诗重点高中适用作业.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六古代诗歌阅读古诗歌阅读综合提能练一唐诗重点高中适用作业.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六古代诗歌阅读古诗歌阅读综合提能练一唐诗重点高中适用作业.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六古代诗歌阅读古诗歌阅读综合提能练一唐诗重点高中适用作业.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六古代诗歌阅读古诗歌阅读综合提能练一唐诗重点高中适用作业.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六古代诗歌阅读古诗歌阅读综合提能练一唐诗重点高中适用作业.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六古代诗歌阅读古诗歌阅读综合提能练一唐诗重点高中适用作业.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六古代诗歌阅读古诗歌阅读综合提能练一唐诗重点高中适用作业.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六古代诗歌阅读古诗歌阅读综合提能练一唐诗重点高中适用作业.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六古代诗歌阅读古诗歌阅读综合提能练一唐诗重点高中适用作业.docx

《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六古代诗歌阅读古诗歌阅读综合提能练一唐诗重点高中适用作业.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六古代诗歌阅读古诗歌阅读综合提能练一唐诗重点高中适用作业.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六古代诗歌阅读古诗歌阅读综合提能练一唐诗重点高中适用作业.docx

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六古代诗歌阅读古诗歌阅读综合提能练一唐诗重点高中适用作业

“古诗歌阅读”综合提能练

(一) 唐 诗

重点高中适用作业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1)~

(2)题。

(11分)

秋日还京陕西十里作①

薛 稷

驱车越陕郊,北顾临大河。

隔河望乡邑,秋风水增波。

西登咸阳②途,日暮忧思多。

傅岩既纡郁,首山亦嵯峨③。

操筑无昔老,采薇有遗歌。

客游节回换,人生知几何?

[注] ①“京”指长安。

“陕西十里”,即河南陕县以西十里的长亭,供行役者途中暂息。

此诗是诗人从陕县西回京时作。

②咸阳:

都城长安。

③傅岩、首山是诗人家乡山西的两座山。

傅岩,相传为商朝奴隶傅说筑土墙之处,后傅说被商王武丁重用,国政大治。

首阳山,据《史记》记载:

周初殷朝遗民伯夷、叔齐两兄弟义不食周粟,采薇首阳山,作《采薇歌》,最终饿死在首阳山。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

A.开头四句,写自己奔波在外,眺望家乡,表现的是一种对故乡的深深眷念之情。

一个“望”字,活画出诗人引颈翘首,深情注目故土的情景,触发出无穷的乡思。

B.中间四句,借家乡名山的典故,写已无傅说、伯夷、叔齐这样的贤士,表达了对古人的追念与仰慕,也流露出对当今朝廷的不满。

C.诗人先从思乡写起,到“西登”二句时,突然作一顿挫,这样,既使乡情显得强烈,又为下文表现从乡情生发开去的复杂思想做了铺垫。

D.这首诗的最后,诗人想到自己已多年客游在外,时间轮回般地不断前进,一生还能有多长的时间呢?

表达了人生无常、须及时行乐的感叹。

E.“驱车”四句,纯是散行,在气势流转中,极为自然地抒发了思乡情怀;而“傅岩”四句,却是工丽的对偶,使语言显得十分精美,在深沉婉曲中传达了不易言喻的隐衷。

解析:

选BD B项,“对当今朝廷的不满”有误,应为“对当今政治的隐忧”,因为傅说、伯夷、叔齐代表了政治清明;D项,“须及时行乐”于诗无据。

(2)开头两句“驱车越陕郊,北顾临大河”中的动词富有表现力,请简要分析。

(6分)

答:

 

 

解析:

抓住这句诗中的关键动词“驱”“越”“顾”,结合全诗主旨分析其表达效果。

参考答案:

“驱”“越”两个动词的连用,开篇就给人一种马不停蹄、车轮滚滚、行色匆匆之感,写出了诗人奔波的辛苦和飘忽无定。

“顾”字形象地表现出诗人对故乡的怀恋之情。

[多练一点·强化理解]

判断正误。

①全诗在自然质朴的语言中,深深地蕴含着对故土的思念、对政治的隐忧和怀才不遇的感慨。

(×)

分析:

“怀才不遇的感慨”属于无中生有,应为“对人生短暂的感慨”。

②诗的最后两句以散句结束,“客游”一句照应篇首,“人生”一句拓展诗意,形式上比较完整,意蕴上也比较丰富。

(√)

[诗歌鉴赏]

诗作表现的是一种对故乡的深深眷念之情。

首句“驱车越陕郊”中“驱”“越”两个动词的连用,开篇就给人一种马不停蹄、车轮滚滚、行色匆匆之感,为王命奔波的辛苦和自己的飘忽无定,全都隐含在字句之中。

第三句一个“望”字,活画出诗人引颈翘首,深情注目故土的情景,触发出无穷的乡思。

开始四句起得极为自然,语言朴实,但境界却十分阔大。

由于望家乡而不见,一片乡思萦绕不去,日暮之时,诗人想到了家乡蒲州的两座名山,并因山及人。

从对家乡的怀恋中产生出的对古人的追念,表现出作者仰慕贤士、高人的思想,但同时也流露出对当今政治的隐忧。

最后,诗人又从思乡之念中,想到自己已经多年客游在外了,时间像轮回般地不断前进,一生不知还有多长的时间。

于是诗人把思乡之情,扩展到了对人生无常的感叹,表现了更为深长、悲凉的意味,使得全诗至此充满了一种令人回肠荡气的思想感情。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1)~

(2)题。

(11分)

早 行

刘 驾

马上续残梦,马嘶时复惊。

心孤多所虞,僮仆近我行。

栖禽来分散,落月照孤城。

莫羡居者闲,溪边人已耕。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A.诗的首联写诗人从梦乡中被唤起,残梦若续,又被马嘶惊醒,以马嘶写早行之早。

B.“心孤多所虞”,正反映出诗人早行时的心理状态,因为早行,前路漫漫,诗人孤独的心多有所虑,心绪不宁。

C.从“僮仆近我行”中,即可感觉出诗人内心的趋向:

他在寻找一种心理上的平衡,使自己获得一种安全感。

D.诗人在诗的颈联展现的是一幅清晨行旅图;同时,诗人通过这些景物的描写,寄托了自己的早行的喜悦心情。

E.尾联点出“溪边人已耕”,突出农人的辛勤,表达出诗人对农夫辛勤耕作的赞美和对农夫备受辛劳的同情。

解析:

选AD A项,“以马嘶写早行之早”有误,应是以作者当时“依然梦思缕缕,睡意绵绵”的形态来写早行之早;D项,“早行的喜悦心情”不合诗意,应是“羁旅情怀”。

(2)尾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请简要分析。

(6分)

答:

 

 

 

解析:

“莫羡”二字,是作者的自责,同时也是一种自我勉励;“溪边人已耕”更是对农人的一种赞颂。

参考答案:

①自责,作者感叹“莫羡居者闲”来告诉自己不应对自己的早行产生寂苦之感,表达了作者的内疚自责之情。

②自勉,诗人触景生情,见到更早的已耕人,深感必须振奋精神,催马前行。

③赞美农夫的辛勤耕作和对农夫备受辛劳的同情,通过“溪边人已耕”来突出农人的辛勤。

[多练一点·强化理解]

判断正误。

①夜色迷漫,万物俱寂,依稀可见一些景物,近处的树木,树上栖息的鸟儿,远处天边的残月,微茫月色下的孤城,诗人只是用这些景物展现萧瑟寂静之感,以此来写早行之早。

(×)

分析:

除了景物描写突出早外,还通过自己的情态、心理来写早行之早的。

诗人从梦乡中被唤起,残梦若续,又被马嘶惊醒,以自己的这种状态写早行之早。

出发时天时尚早,内心不免生出孤独寂寞之感,“近我行”更反映出内心对安全感的寻找,用这种心理来写早行之早。

②这首诗题为《早行》,是诗人就切身所感、亲眼所见之事,写出旅人行早路的感受。

(√)

[诗歌鉴赏]

这首诗题为《早行》,是诗人就切身所感、亲眼所见之事,写出旅人行早路的感受。

首联说诗人起早赶路,没明说早到什么时候,他只诉诸感觉。

说自己上马启程以后,残梦若断若续;不知走了多大一会,被马嘶声惊醒,才发现自己原来在赶路。

颔联是诗人通过自己的心理来写早行。

“心孤多所虞”,正反映出晚唐时期动乱的社会现实中,诗人早行时的心理状态。

从“僮仆近我行”中,即可感觉出诗人内心的趋向:

他在寻找一种心理上的平衡,使自己获得一种安全感。

颈联是旅途早行时的特定景象。

因为夜色迷漫,万物俱寂。

所以,诗人也只能依稀可见一些景物:

近处的树木寂静地站立着,想来那些栖息的鸟儿还在依枝恋巢;远处的天边悬挂着残月,微茫月色下隐约矗立着孤孑的城池。

最后,诗人宕开一笔,劝慰自己:

“莫羡居者闲,溪边人已耕。

”这是由早行时见到的另一种景象引起的感叹。

即通过早行时所见“人已耕”的眼前之景,抒写了“莫羡居者闲”的情怀。

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1)~

(2)题。

(11分)

长安月夜与友人话故山

赵 嘏

宅边秋水浸苔矶①,日日持竿去不归。

杨柳风多潮未落,蒹葭霜冷雁初飞。

重嘶匹马吟红叶,却听疏钟忆翠微②。

今夜秦城③满楼月,故人相见一沾衣。

[注] ①苔矶:

水边突出的长满青苔的岩石。

②翠微:

青翠的山色,泛指青翠的山。

③秦城:

指长安。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A.“宅边秋水浸苔矶”描写了住宅旁边秋水浸湿苔矶的情景,既点明了时令特点,又渲染了一种凄清悲凉的气氛。

B.“日日持竿去不归”是虚写,回忆了当年在故乡的生活状态,“持竿”表现诗人生活的闲适,“去不归”表现诗人对持竿垂钓的喜爱。

C.“重嘶匹马吟红叶”使用拟人的手法,意思是马的嘶鸣也许是在吟唱红叶的美好吧,诗人以此表现对家乡风物的赞美之情。

D.“却听疏钟忆翠微”是对故乡风物的回忆,意思是诗人回忆起在故乡山中听到的钟声,还有那满眼的青翠欲滴的山色。

E.尾联回到现实,写诗人与友人相见,禁不住流下泪来,泪水沾湿了衣裳,这表现了诗人无时无刻不在思念故乡的深情。

解析:

选AD A项,“渲染了一种凄清悲凉的气氛”错,诗人回忆中的故山生活是轻松闲适的。

D项,理解错误,“却听疏钟忆翠微”是说听到钟声忆起了故乡的山色。

(2)本诗颔联历来为人称道,请简要赏析。

(6分)

答:

 

 

 

解析:

分析诗歌的某一联、某一句备受称道的原因,可以从意象、意境、语言、表达技巧、情感等多个角度入手。

本诗颔联特色明显,连用多个富有特色的意象,故乡的景色历历在目,可见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诗人所选的意象“风”“潮”“蒹葭”“霜”“雁”都有一种清冷苍茫感,由此可见,其意境是凄清、幽远的。

从语言上看,多个意象并列,属于白描,也可见诗人对故乡风物的记忆之深。

参考答案:

从意象上看,颔联两句各选三种富有特色的景物组接成画,描画故山风情,从侧面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无尽思念;从意境上看,用杨柳、大风、潮水、蒹葭、冷霜、飞雁等意象营造了一种凄清、悠远的意境;从语言上看,这两句用白描的手法写景,朴素自然,更突出了对故乡景物的记忆之深。

[多学一点·丰厚储备]

1文化常识:

长安,意为“长治久安”,现今西安城的旧称,是我国九大古都之一。

外国人称之为胡姆丹。

其地点由于历史原因有过迁徙,但大致都位于现在关中平原的西安和咸阳附近。

先后有13个朝代及政权建都于长安,总计建都时间逾1060年。

在这些朝代中,曾经建都长安的汉朝与唐朝都是中国历史上强盛的时代。

2诗家语:

翠微,青翠的山色,用表颜色的词,代指青翠的山。

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1)~

(2)题。

(11分)

早 雁①

杜 牧

金河②秋半虏弦开,云外惊飞四散哀。

仙掌③月明孤影过,长门④灯暗数声来。

须知胡骑纷纷在,岂逐春风一一回。

莫厌潇湘少人处,水乡菰米岸莓苔。

[注] ①唐武宗会昌二年(842)八月,北方回鹘族乌介可汗率兵南侵,引起边民纷纷逃亡。

杜牧时任黄州(今湖北黄冈)刺史,闻此而忧之,因写下此诗。

②金河:

在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南。

③仙掌:

指长安建章宫内铜铸仙人举掌托起承露盘。

④长门:

汉宫名。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A.每到秋天,北方的严寒气候不再适合大雁生存,大雁便会飞往温暖的南方。

八月是大雁开始南飞的季节,诗人目送征雁,感怀时事,因此以“早雁”为题。

B.“惊飞四散哀”五个字,从情态、动作到声音,写出一时间连续发生的情景,层次分明而又贯串一气,是非常真切凝练的动态描写。

C.长门宫中,灯光黯淡,本就充满悲愁凄冷的气氛,衬托出逃难的早雁孤飞时的悲凉情怀,加上“数声”悲啼,更显出境界之凄凉。

D.颈联由征雁南飞遥想到它们的北归,相传雁至衡阳而止,遇春雨回,故有“逐春风”而回的设想,这寄寓着作者对未来的美好期望。

E.尾联描写潇湘人烟稀少,以此来展现战争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也是告诫流离失所、欲归不得的征雁,此处并非可以安身立命之处。

解析:

选DE D项,“这寄寓着作者对未来的美好期望”错,这里是对流离失所的边地人民无微不至的关切。

E项,诗人是在表示此处虽然人烟稀少,但还有菰米莓苔可食,征雁不妨暂居。

(2)这首诗与张养浩的散曲《山坡羊·潼关怀古》所表达的情感有何相似之处?

两首诗歌又分别是如何表达这种情感的?

(6分)

答: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对比阅读,要注意审题,既要考虑两首作品的相似之处,又要兼顾到题干中两首作品所表达情感的不同。

参考答案:

①情感上:

都表达了对老百姓疾苦的深切同情与关怀。

②抒情方式上:

杜诗托物言志,借雁喻民,通篇表达含蓄委婉。

张曲怀古伤今,结尾直抒胸臆。

[诗歌鉴赏]

首联想象鸿雁遭射四散的情景。

这两句生动地展现出一幅边塞惊雁的活动图景:

仲秋塞外,广漠无边,正在云霄展翅翱翔的雁群忽然遭到胡骑的袭射,立时惊飞四散,发出凄厉的哀鸣。

颔联续写“惊飞四散”的征雁飞经都城长安上空的情景。

“孤影过”“数声来”,一绘影,一写声,都与上联“惊飞四散”相应,写的是失群离散、形单影只之雁。

颈联又由征雁南飞遥想到它们的北归。

大雁秋来春返,故有“逐春风”而回的设想,但这里的“春风”似乎还兼有某种比兴象征意义。

尾联诗人深情地劝慰南飞的征雁不妨暂时安居潇湘一带。

诗人在无可奈何中发出的劝慰与嘱咐,更深一层地表现了对流亡者的深情体贴。

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1)~

(2)题。

(11分)

忆 昔①

韦 庄

昔年曾向五陵②游,子夜歌清月满楼。

银烛树前长似昼,露桃花里不知秋。

西园公子名无忌,南国佳人号莫愁。

今日乱离俱是梦,夕阳唯见水东流!

[注] ①本诗作于诗人来长安应试之时,也是黄巢起义军攻破长安城之时。

②五陵:

即五陵原,距长安四十公里处。

汉高祖刘邦将关东地区的二千名大官、高訾富人及豪杰并兼之家大量迁徙关中,伺奉长陵,并在陵园附近修建长陵县邑。

后汉朝四任皇帝也竞相效仿,共建安陵、阳陵、茂陵、平陵与长陵共称五陵。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A.全诗紧扣“忆昔”二字,首联以“昔年”领起,前六句回忆长安昔日繁华景象,尾联转向“今日”,抚今追昔,感慨遥深。

B.首联采用“五陵”之典故和“子夜”双关手法,展现了达官权贵声色犬马、笙歌达旦的奢靡生活,这也是唐王朝走向衰亡的表征。

C.颔联“长似昼”“不知秋”二语讽刺统治阶层沉迷于酒色,以致昼夜不分、春秋不辨,直抒胸臆,辞旨显达。

D.颈联中的“西园”是三国时期曹魏政权所在的邺都名园,曹丕、曹植兄弟有清夜游西园之举,故名“西园公子”。

而“无忌”是战国四公子之一魏国信陵君的名号,这里显然是张冠李戴。

E.“莫愁”是古代洛阳女子,李商隐《马嵬》中就有“不及卢家有莫愁”之句,这里取“不知愁”之意,暗含对浮华歌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的哀痛。

解析:

选CD C项,“直抒胸臆,辞旨显达”错,诗句描写豪门贵族昼夜不分、春秋不辨地沉溺于酒食声色,暗含他们只图享乐,而全然不顾国家之兴亡,辞旨较为含蓄。

D项,“张冠李戴”错,诗人用的是字面上的意思,即取其无所顾忌、无所忌惮之意,意指王孙公子们只顾享乐,已到了无所忌惮的地步。

(2)尾联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

抒发了诗人的什么感情?

(6分)

答:

 

 

解析:

最后一联,诗人宕开一笔,“今日乱离俱是梦”,把对往日的回想思绪拉回到现实,昨日的繁华,今日的乱离,多么像一场梦;诗人以景作结,呈现在他眼前的是夕阳西下,逝水无语东流,十分感伤。

从修辞角度看,“夕阳”象征唐末国运已日薄西山,“水东流”象征唐王朝崩溃的大势难以挽回。

不管是从哪种艺术手法分析,都可看出诗人对社稷倾危的感叹和对国乱家离的深深感伤。

参考答案:

运用了虚实结合、以景结情(或“象征”)的手法。

诗人由回忆转入现实,今日的离乱,往昔的繁华如梦般烟消云散,接下来写景,水流无已,此恨绵绵(“夕阳”象征唐末国运已日薄西山,“水东流”象征唐王朝崩溃的大势如江水滚滚流去不复返),表达了诗人对社稷倾覆的担忧和唐王朝走向衰亡的无限怆怀感伤之情。

(手法2分,分析2分,情感2分)

[多练一点·强化理解]

判断正误。

①“不知秋”运用比喻手法,含有不知末日将临的深意。

(×)

分析:

应是“双关”手法。

②昔日长安贵族豪右那种灯红酒绿的生活同眼前“乱离”的景象形成鲜明对比。

(√)

6.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1)~

(2)题。

(11分)

东平别前卫县李寀少府

高 适

黄鸟翩翩杨柳垂,春风送客使人悲。

怨别自惊千里外,论交却忆十年时。

云开汶水孤帆远,路绕梁山匹马迟。

此地从来可乘兴,留君不住益凄其。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

A.首联选取最能表现春天时令的翩翩黄鸟、低垂的杨柳、和煦的春风,勾勒出一幅明丽的春景图,以乐景衬悲情。

B.第二联一方面说李寀将远去“千里”,两人日后难以相见;另一方面追述两人的友情,自己与李宷并非一年半载短暂之谊,而是有交往“十年”的深厚感情。

C.第三联用字精妙,比如“远”字,不仅表现诗人极力眺望的神态,而且还曲折地传达出诗人内心产生的对朋友的陌生感。

D.第四联运用典故,说春光明媚,正如王徽之“乘兴”(乘其兴致)访戴逵,而友人去意已定,自是倍感“凄其”(心境凄凉)。

E.这首送别诗选用日常生活中的常见物象,主要采用间接抒情的方式,选用平俗的词语,不尚雕饰,描绘清新自然的场景。

解析:

选CE C项,“传达出诗人内心产生的对朋友的陌生感”错误,应为“传达出诗人内心的离伤”。

E项,“主要采用间接抒情的方式”分析不正确,应是“直抒胸臆”,如首联“悲”,尾联“凄其”。

(2)颈联是什么意思?

尾联在全诗中有什么作用?

(6分)

答:

 

 

解析:

诗句的意思要结合上下句理解,尾联的作用要注意结构上是照应开头,内容上是深化主题,要答出具体是什么主题(离别之悲)。

参考答案:

颈联的意思:

云雾散开,朋友乘坐的帆船已经远离了,(2分)诗人骑着马在山路上缓慢前行。

(2分)

尾联的作用:

照应开头,突出其“悲”。

(2分)

[多练一点·强化理解]

判断正误。

①诗中回顾两人长达十年的深厚情谊,抒发了客中离别的悲凄之情。

(√)

②友人离别,凄楚可知,而诗人却以明媚的春景来衬托这种内心的“悲愁”,更反衬出内心“愁”怨之深。

(√)

③“路绕梁山匹马迟”是说只剩下友人匹马单骑,“绕梁山”而回返。

(×)

分析:

友人远去的一叶“孤帆”飘然而逝,只剩下诗人匹马单骑“绕梁山”。

友人坐船而去,诗人骑马送行。

[诗歌鉴赏]

首联出句发端起兴,杨柳,送别之物也,表依依惜别;对句点明时令,言事、言情,为离别而悲伤。

颔联围绕送别展开,出句说李宷一去千里之外,不知何年何月再会,所以怨;对句回顾交情,十年相知,会有很多故事,情深意切。

颈联出句写李宷离去,从黄河乘船顺流而下,孤帆远去,太急促了;对句写作者送客,慢慢骑马绕山路而行,不忍分别。

尾联出句写同在离别之地相处的融洽;对句写送别的无可奈何,因而不胜凄切。

7.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1)~

(2)题。

(11分)

送虢州王录事之任

独孤及

谓子文章达,当年羽翼高。

一经俄白首,三命尚青袍。

未遇须藏器,安卑莫告劳。

盘根傥相值,试用发硎刀。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A.从题目来看,这是一首送别诗,然而全诗自始至终无一句直写离情别绪,送别之情却蕴含其中。

B.首联中的“羽翼”运用了比喻手法,“羽翼高”是说王录事志向高远,希望位至宰辅,这与颔联说他久居低位形成对比。

C.颔联中的“青袍”是唐朝八品、九品官员的官服,与《琵琶行》中“青衫湿”中的“青衫”含义相近。

D.“盘根”喻难办之事,“发硎刀”喻其杰出才干,尾联的意思是希望友人到任后能施展才华,取得良好政绩。

E.本诗主要运用叙述和议论相结合的表达方式来抒情达意,全诗语言直白浅显,而抒发的情感却强烈动人。

解析:

选BE B项,“希望位至宰辅”于诗无据;E项,“语言直白浅显”错,语言不全是直白浅显的,全诗多处运用比喻,语言委婉含蓄。

(2)这首诗蕴含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6分)

答:

 

 

参考答案:

①赞美:

首联赞美了王录事文采出众,有杰出才能。

②同情:

颔联是对其长期得不到升迁的同情与安慰。

③劝诫(忠告):

颈联劝诫他勿露锋芒,安于低位。

④鼓励(期望):

尾联鼓励其不辞辛劳,努力施展才华,建功立业。

(每点2分,答出三点给6分。

意思对即可)

[多练一点·强化理解]

判断正误。

①颔联“白”“青”两字,十分形象地写出了王录事年老而官微的现实情况。

(√)

②“未遇须藏器”意在告诫友人不要沉迷官场,应归隐田园。

(×)

分析:

“意在告诫友人不要沉迷官场,应归隐田园”错,意在劝诫友人勿露锋芒。

[诗歌鉴赏]

本诗是一首送别诗,题目点明了送别的对象。

首联“谓子文章达,当年羽翼高”中的“文章达”是说王录事的文章写得好,意在赞美王录事文采出众,有杰出的才能,而“羽翼高”中的“羽翼”运用了比喻手法,意在表明王录事志向高远。

“一经俄白首,三命尚青袍”一联是对王录事的同情和安慰,“青袍”是唐朝八品、九品官员的官服,此处意在说明王录事官职低,这与首联“羽翼高”形成对比,表明王录事虽志向高远,却久居低位。

颈联“须藏器”与“莫告劳”是诗人对王录事的忠告,劝诫他勿露锋芒,安于低位。

尾联“盘根傥相值,试用发硎刀”则是诗人对王录事的鼓励,“盘根”喻难办之事,“发硎刀”喻其杰出才干,意思是希望友人到任后能施展才华,取得良好政绩。

全诗无一句直写离情别绪,而送别之情却蕴含其中。

本诗叙述与议论相结合,语言含蓄委婉,表意曲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