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习学案第1课《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教师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5604521 上传时间:2023-07-06 格式:DOCX 页数:34 大小:501.9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复习学案第1课《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教师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复习学案第1课《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教师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复习学案第1课《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教师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复习学案第1课《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教师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复习学案第1课《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教师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复习学案第1课《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教师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4页
复习学案第1课《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教师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4页
复习学案第1课《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教师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4页
复习学案第1课《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教师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4页
复习学案第1课《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教师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4页
复习学案第1课《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教师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4页
复习学案第1课《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教师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4页
复习学案第1课《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教师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4页
复习学案第1课《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教师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4页
复习学案第1课《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教师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4页
复习学案第1课《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教师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4页
复习学案第1课《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教师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4页
复习学案第1课《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教师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4页
复习学案第1课《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教师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4页
复习学案第1课《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教师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4页
亲,该文档总共3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复习学案第1课《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教师版.docx

《复习学案第1课《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教师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复习学案第1课《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教师版.docx(3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复习学案第1课《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教师版.docx

复习学案第1课《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教师版

第1讲 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读考纲·明核心·建体系]

一、考纲解读

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二、核心提炼

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突出特点是家国同构,其本质就是家、家族、国家在结构上的同一性。

西周建立后,构筑了统治大厦的两根重要支柱——分封制和宗法制。

这种家国复合体保证了国家政权得以由血缘世袭的方式延续,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内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三、知识结构

[知识梳理]

知识点一、从禅让到王位世袭

1.王权承袭:

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王位传承的方式有父子相传和兄终弟及。

2.政治特点:

王权具有神秘色彩。

3.行政管理

(1)中央设有相、卿士等,掌管政务。

(2)地方:

封侯和伯,定期向商王纳贡,并奉命征伐。

知识点二、等级森严的分封制

1.含义:

分封制又称封邦建国,是在保证王权强大的前提下,将宗族姻亲等分封到各地,广建封国,用以巩固统治的一种政治制度。

2.渊源:

由商王朝的内外服制度演变而来。

3.目的:

“封建亲戚,以蕃屏周”,巩固统治。

4.内容

(1)对象:

周王把一定的土地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

其中,周王是国家的最高统治者,周王子弟是分封的主体。

(2)义务:

受封诸侯有服从周天子命令、为周天子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的义务。

(3)权力:

诸侯在封国内享有世袭统治权;有再行分封、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的权力。

(4)初期主要诸侯国:

同姓有鲁、燕、卫、晋,异姓有齐、宋等。

5.维护工具:

礼乐制度。

6.瓦解

(1)时间:

春秋时期分封制开始瓦解。

(2)原因

经济上:

生产力发展,井田制瓦解;政治上:

诸侯国强大,王室衰微。

(3)表现:

田氏代齐;周郑交质;楚王问鼎。

在分封制下,周天子具有至尊权威,国家政权也逐渐由松散趋向严密,但是,并未确立中央集权,诸侯在其领地内有很强的独立性。

西周后期,王权衰弱,分封制被破坏。

春秋战国时期,形成诸侯混战、割据争霸的局面,分封制逐渐崩溃。

春秋时期,楚王问鼎是对分封制的公然挑战。

(4)演变:

战国时期商鞅变法“废分封行县制”,秦朝废除分封制,在全国范围推行郡县制。

7.影响

(1)初期:

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开发了边远地区,扩大了疆域;形成了对周王室众星拱月般的政治格局,周朝成为一个延续数百年的强国。

(2)后期:

诸侯割据争霸,王权衰微,政局动荡。

知识点三、血缘关系维系的宗法制

1.含义:

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

2.渊源:

源于原始社会的父系家长制,西周时期形成系统而完整的制度。

3.目的:

加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4.内容:

规定宗族内的嫡庶系统,大宗可以命令和约束小宗,小宗必须服从大宗。

5.特点:

嫡长子继承制,家国一体,血缘关系与政治权利结合。

(“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

6.影响

(1)保证了各级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2)宗法制下形成的特权等级观念、重男轻女、任人唯亲等思想,对此后古代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近现代中国的社会转型。

7.瓦解:

春秋时期,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严格意义上的宗法制度难以维持,至战国最终瓦解。

知识点四、维护统治秩序的礼乐制

1.概念:

对统治阶级日常的政治、社会活动,例如祭神、结婚、丧葬等,制定一些规则和仪式,并配有特定的音乐。

2.内容:

礼乐制度要求不同等级都安于名分,遵守礼制,不得僭越。

3.目的:

巩固贵族的身份地位,协调统治阶级内部矛盾,有效维护统治秩序。

4.实质:

维护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工具。

5.瓦解:

春秋后期,出现了“礼崩乐坏”的局面。

6.影响:

维护了西周政治稳定,保证了西周社会的和谐,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教材知识延伸]

1.“家国一体”

古代中国早期政治制度受到宗法血缘关系的明显影响。

西周宗法制与分封制结合,宗族不但是生活生产的基本单位,而且与国家行政系统相结合,构成了我国独具特色的“家国一体”的政治结构。

家族是家庭的扩大,国家是家族的延伸。

春秋战国以来,宗法分封制崩溃,但其核心的宗法观念与“家国一体”的传统,逐渐嬗变成皇位嫡长子继承制、贵族世袭爵位、父权家长制等制度,成为中国古代社会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

2.贵族政治

夏、商、西周时期,国家政权由世袭贵族的代表人物掌握,他们依靠血缘和出身世代享有世袭的特权。

这就是历史上的世卿世禄制度,这一时期的政治被称为“贵族政治”。

3.官僚政治

西周宗法分封制下“官”以贵族血统世袭,秦以后的“官”则是皇帝任免,俸禄来自国家税收,形成了完善的官僚政治体系。

官僚制度有严格的职务分工,职权分明,有职则有权,离职则无权,当官实际上成为一种职业,是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产物,韩非子主张“主卖官爵,臣卖智力”,官僚政治体系还包括管理官僚、选拔官僚的制度,官僚履行职责、执行政务的制度。

[指点迷津]

[点睛助学] 夏商政治制度的特点

(1)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宗法观念萌芽。

(2)王权带有神秘色彩。

(3)初步建立了从中央到地方的管理制度。

[精巧识记] 分封制实际效能及影响

[构图解史] 分封制的实质

[点睛助学] 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关系

(1)两者联系

①宗法制与分封制互为表里,相辅相成。

②体现了西周政治制度等级森严、政治与血缘结合的鲜明特点。

③共同构成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主体,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基本原则

①嫡长子继承制

②小宗服从大宗

③“家国一体”

[精巧识记] 

(1)宗法制、分封制和礼乐制的内涵

权利分配:

分封制—政治生活等级化—天下归周。

权力继承:

宗法制—家族生活政治化—天下归宗。

权利认同:

礼乐制—等级观念生活化—天下归心。

(2)巧妙理解分封制和宗法制

①凡是涉及“家谱、宗祠、族规”“血缘亲疏”“嫡庶之辨”“祭祖”“亲属称谓”“落叶归根”“追根认祖”“重男轻女”等信息时都要考虑与宗法制的关联。

②凡是涉及“授民授疆土”“朝觐述职”“等级森严”等信息时,都要考虑与分封制的关联。

[构图解史] “一、二、三、四”归纳宗法制的要点

[点睛助学]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1)以血缘关系为纽带:

将国家权力和家族关系结合起来,形成“家国一体”的局面。

(2)等级森严:

以分封制和宗法制为核心形成了“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序列。

(3)地方权力较大:

分封制给予诸侯国较大的统治权力,最高统治者尚未形成权力的高度集中。

(4)神权色彩浓厚:

王权和神权紧密结合。

(5)稳定延续:

夏商周政治制度前后沿袭,具有相对的延续性和稳定性。

[构图解史] 西周政治制度之间的关系及形成原因

探究点一 等级森严的分封制

[史料实证]

◆史料研读

史料一 

史料二 西周以同姓兄弟或亲信所封的诸侯国已非过去承认的原有邦国,而是以武力为背景,在原有众多邦国的地域内人为“插队”进去……很像“掺沙子”。

分封出去的邦国……实行贵族世袭统治,地方拥有实权。

……西周政治体制明显是二元,而不是一元的。

——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

自主探究:

(1)据史料一指出图示中同姓封国与异姓封国相比在数量与地域分布上呈现出什么明显特点,分析这些特点体现出西周统治者怎样的统治策略?

(2)根据史料二,分析周王室在原有邦国内“掺沙子”的意图。

这一举措对西周政治体制产生了什么影响?

◆史料探究

[史论归纳]

分封制的特点

1.分封对象:

分封对象多元化,但以同姓亲族为主体。

2.分布地区:

主要集中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同姓亲族封地居于富庶之地或战略要地。

3.纵向联系:

明确周天子权力和诸侯义务,形成严格的等级序列,加强了中央与地方的纵向联系。

4.横向联系:

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分配国家政治权力,加强了诸侯国之间的横向联系。

探究点二 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家国同构”——宗法制

[史料实证]

◆史料研读

史料一

史料二 (西周)整个国家政权就是由“大宗”“小宗”的宗法血缘关系组织起来的……宗法系统上的等级与政权组织中的等级是对立统一的,这就形成了亲贵合一、家国一体的政治体制。

——张荫麟《中国史纲》

自主探究:

(1)依据史料一分析宗法制的特点。

(2)依据史料二概括宗法制的影响。

◆史料探究

[史论归纳]

分封制和宗法制的比较

分封制

宗法制

目的

有效统治

调节内部纷争

范围

国家内部

宗族内部

性质

贵族分权制

贵族继承制

标准

按照血缘和功劳大小

按照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和年龄的大小

等级

四级(天子—诸侯—卿大夫—士)

两级(大宗、小宗)

天子地位

天下共主

天下大宗

二者关系

分封制是宗法制的政治表现,宗法制是分封制分封的依据,二者互为表里、相辅相成

名家视角解读

[视角1] (中国政制)达臻“文明”一途,实应归功于西周的创制。

……西周政治里显然有深厚的贵族色彩,而“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与秦以后一统的君主“独制”格局泾渭分明。

因此古贤多称周秦之间为“天下一大变局”。

——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

[解读] 作者认为由周入秦,是中国政治文明的重要转型时期,主要表现在西周实行分封制、宗法制;秦朝则创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西周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机构,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秦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制度,君主集权的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

[视角2] 分封制形成的等级秩序不仅体现在政治层面,还贯穿在社会生活和思想观念中,小到衣食住行(出行车马、朝服、房屋排列、食器等),大到国家祭祀、丧葬习俗、礼仪等。

——朱汉国《历史学习精要》

[解读] 材料从社会史观的角度看待西周的分封制。

[视角3] 周天子当时并没有真正的统治权,周初万邦并立,周不过只是其中一邦。

……天子与诸侯之间,诸侯相互之间,诸侯和卿大夫之间,往往用盟约维持关系。

所以我们可以说,周代存在着主权分割现象,却没有形成个人之间的主从关系。

——马克垚主编《世界文明史》

[解读] 材料指出周天子与诸侯之间、诸侯相互之间、诸侯与卿大夫之间的关系,与教材观点有一些不同。

[选择题例析]

【典例1】 (2018·全国卷Ⅱ)据《史记》记载,商汤见野外有人捕猎鸟兽,张设的罗网四面密实,认为这样便将鸟兽杀绝了,“乃去其三面”,因此获得诸侯的拥护,最终推翻夏桀,创立商朝。

这一记载意在说明(  )

A.商汤成功缘于他的仁德之心

B.捕猎是夏商时主要经济活动

C.商朝已经注重生态环境保护

D.资源争夺是夏商更替的主因

[解题思路] 

第一步 明考向。

本题考查商朝灭夏的原因。

第二步 审题干,抓住材料关键信息。

商汤爱护鸟→有好生之德,有仁爱之心→诸侯拥护→推翻夏桀,建立商朝。

第三步 析选项,判定答案。

商汤将捕捉鸟兽的网去掉三面,体现了仁德之心,因此获得诸侯拥护,推翻了夏桀,故A正确。

B选项材料无法体现。

C选项不是材料主旨。

D项对材料解读错误。

[答案] A

商灭夏和周取代商的原因

(1)夏桀商纣的极端残暴统治,激起了平民和奴隶的不满而反抗。

(2)朝廷中奸臣当道,对隐藏的祸患并没有及时觉醒。

(3)商汤和周武王伐无道除暴君,结束夏桀商纣的残暴统治,深得民心。

(4)商汤和周武王能重用贤人,联合周边小国部落,抓住时机,一举取胜。

【典例2】 周代分封制下,各封国贵族按“周礼”行事,学说统一的“雅言”,促进了各地文化的整合。

周代的“雅言”最早应起源于现在的(  )

A.河南B.河北

C.陕西D.山东

[解题思路] 

第一步 明考向。

依托“周礼”“雅言”等文化建设的举措设计问题,考查对周代分封制内涵与影响的理解运用,从新的角度认识中国早期历史的主干内容。

第二步 审题干,抓住材料关键信息。

“周礼”“雅言”,即在周代分封制下,各封国贵族都要用周礼,说周话(“雅言”)。

设问是“起源于”,即与之相关联的是哪个地方或哪类地区。

“周礼”“雅言”均是西周的文化名片,代表西周的文化特色和水平,故“周礼”“雅言”应起源于周的王畿,即周王直接统治的地区。

第三步 析选项,判定答案。

周王直接统治的地区在今陕西一带,而河南、河北、山东是当时所分封的主要诸侯国所在地,故A、B、D三项不可能为正确答案。

[答案] C

正确理解分封制

分封制是统治阶级内部根据宗法血缘关系及军功的大小,联合同姓及异姓贵族在土地、人口方面进行分配的制度。

核心内容是规定了周王与诸侯之间的权利和义务。

试题材料中常见“分封授民”“授民授疆土”“拱卫王室”“随从作战”“朝觐述职”“缴纳贡赋”“等级森严”“相对独立性”等信息。

[命题角度练]

角度1 分封制的特征及其影响

1.(2018·四川省成都市第七中学高三期末)考古资料表明,西周至春秋早期,各诸侯国甚至是一些相距遥远诸侯国的青铜等器物,在形制、纹饰和工艺上都与周王朝表现出很强的一致性。

此现象说明(  )

A.工官制实现了标准化器物生产

B.周王以赏赐青铜器物笼络诸侯

C.宗法制注重同族文化的延承性

D.分封制推动了中原文化的传播

[解析] 据材料“各诸侯国甚至是一些相距遥远诸侯国的青铜等器物,在形制、纹饰和工艺上都与周王朝表现出很强的一致性”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周实行分封制,扩大了统治疆域,有利于西周中原文化的传播,各诸侯国青铜器的一致性,反映了各诸侯国对周文化的认同,故D项正确;材料并不能说明标准化器物生产的问题,故A项错误;材料也无法体现周王以赏赐青铜器物笼络诸侯的目的,故B项错误;材料未涉及宗法制的作用,故C项错误。

故选D。

[答案] D

2.(2018·河北衡水中学高三调考)西周通过逐级分封编织起由中央向四方扩散的控制网络,打破了夏商时期众邦林立的状态,加强了周王室与各诸侯国的经济、文化联系。

这说明,西周通过实行分封制(  )

A.形成“天下共主”格局

B.形成家天下的政治局面

C.对地方直接行使管理权

D.实现了王权的至高无上

[解析] 在西周的分封制下,各个诸侯国必须承认周王的权威,并且还要承担各种义务,通过这种隶属关系,周王确立了“天下共主”的地位,统治效果得到了加强,故A项正确;“家天下”是从夏朝开始的,故B项错误;在分封制之下,西周贵族集团的等级序列是“周王—诸侯—卿大夫—士”,周王通过诸侯来实现对地方的有效管理,并不是直接行使管理权,故C项错误;王权的至高无上是统治者将国家的各种权力集中于一身,它是从秦朝开始的,故D项错误。

[答案] A

角度2 宗法制的特征及其影响

3.(2018·山东省临沂市临沭第一中学高三调研)西周时期,周王与异姓有功的贵族联姻,形成甥舅关系,这些诸侯国被称为“甥舅之国”。

这反映出(  )

A.受封主体发生转换B.宗法关系扩大

C.诸侯出现兼并形势D.周王势力衰弱

[解析] 受封主体未发生变化,分封对象为王族、功臣、古代帝王的后代,A错误。

周王与异姓贵族联姻,说明了宗法关系扩大,B正确。

诸侯出现兼并形势,是战国时期,C错误。

周王势力衰弱,是春秋战国时期,D错误。

[答案] B

4.(2018·河北衡水模拟卷)春秋战国时期,以“亲亲”为纽带的“孝”逐渐让位于以“尊尊”为纽带的“忠”,后者很快在政治伦理体系中成为重要道德规范。

这一变化实质上反映了(  )

A.血缘宗法制度的破坏B.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

C.政治伦理观念的变化D.诸侯国各种矛盾的缓和

[解析] 根据材料中“‘亲亲’为纽带的‘孝’逐渐让位于以‘尊尊’为纽带的‘忠’”说明血缘关系在逐渐减弱,体现了血缘宗法制度遭到破坏,故A项正确;材料中信息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无关,故B项错误;C项是材料反映的现象的体现,故C项错误;这种关系的转变与诸侯国矛盾的调整无关,故D项错误。

[答案] A

角度3 先秦的礼乐制

5.(2018·重庆市巴蜀中学月考)西周的舆服制度是贵族等级的标志之一。

所谓“舆”是指车,“服”是指冠冕和服饰。

册命舆服为官方的信物,为政府任命官员爵位、身份及权利的象征。

公、侯、伯、卿、大夫、士的等级不同,所享用的舆服都不相同。

这表明(  )

A.舆服适应周礼的发展而得以不断完善

B.舆服制度是专制王权强化的标志之一

C.舆服制度对平民和奴隶的限制比较少

D.舆服制度与分封制及礼乐制联系紧密

[解析] 从材料“西周的舆服制度是贵族等级的标志”“公、侯、伯、卿、大夫、士的等级不同,所享用的舆服都不相同”中可以看出,在西周分封制下,舆服制度体现了等级制度,故D项正确,C项错误;A项材料中没有体现;B项错误,西周未形成专制王权。

[答案] D

6.(2018·安徽五校高三联考题)据《国语·鲁语》记载,里革和成公讨论臣杀其君谁之过的问题。

里革认为是“君之过也。

夫君人者,其威大矣。

失威而至于杀,其过多矣”。

这说明当时(  )

A.诸侯国君暴虐无道B.是非善恶观念淡薄

C.诸侯争霸战争频繁D.礼乐制度遭到破坏

[解析] 材料中里革和鲁成公讨论“臣杀其君谁之过”的问题,里革的观点是君主的过错,君主作为统治民众的人,有极高的威严,丧失威严以至于被杀,国君暴虐无道与君主被杀有一定的关系,但这是现象,题干表述为“说明”,意在考查本质而非现象,故A项错误;材料主要强调的是“臣杀其君”的观念问题,而不是是非善恶的观念,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中“臣杀其君”的事件,反映的是君臣之间的矛盾冲突,并非诸侯国间的冲突,故C项错误;依据材料中“讨论臣杀其君谁之过”的问题,说明已经出现了臣杀君的僭越行为,得出礼乐制度遭到破坏,故D项正确。

[答案] D

[主观题例析]

【典例】 (2018·山东省临沂市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中国历史上,无论是奴隶制国家,还是封建制国家,始终是以变体的家长制形态出现的,也就是“家天下”的变体。

当时由于小农经济无法提供足够的经济支持,国家的权力机构往往并不深入到乡村社会,而是止于县政,在乡村社会通过“家国同构”的社会组织,利用乡村自组织力量将农民束缚在土地上。

农民对“家”的认同自然而然地延伸为对“国家”的认同。

因此,治国和治家的规则是通用的,“三纲五常”既界定了个人与家庭的关系,又规范了个人与国家的关系。

而专制皇权也正是看到了这一点,因而往往借助乡村社会内生的伦理教化来实现在乡村的统治,而不仅仅是借助“横暴的权力”。

——摘编自任剑萍《对中国古代“家国同构”之探析》

材料二 鸦片战争后介绍外国历史地理著作的问世,打开了国人瞭望世界的窗口,初步产生了真实而朦胧的世界观念,同时摒弃了“天朝大国”的守旧意识。

从19世纪70年代起,尤其是甲午战后,西方近代国家观念多渠道传播输导到中国,都是以西方近代国家理念为坐标,宣扬了西方近代国家的议会制度、三权分立学说和主权在民思想,无形中构成对君权至上的天朝意识的挑战。

在维新人士中,严复比较系统地把西方近代政治学说译介给国人,用进化观念观察社会和国家问题。

梁启超热情传播卢梭的天赋人权论、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说、伯伦知理和波伦哈克的国家理论。

孙中山也主张,革命成功后建立的民国,“效法美国选举总统,废除专制,实行共和”。

——摘编自李华兴、张元隆

《中国近代国家观念转型的思考》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中国政治的基本特点,并分析形成上述特点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推动近代中国国家观形成的历史因素。

[审答模板] 

第一步:

明立意。

(1)探析中国古代“家国同构”,概括古代中国政治的基本特点及其成因。

(2)探究中国近代国家观念转型,分析推动近代中国国家观形成的因素。

第二步:

审设问,明确答题方向。

问题

(1):

概括古代中国政治的基本特点,并分析形成上述特点的主要原因。

该问题由两部分组成,一是概括基本特点,结合材料进行概括即可;一是回答特点的成因,可以从政治、经济和思想等方面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即可。

问题

(2):

指出推动近代中国国家观形成的历史因素。

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从国内、国外两个角度切入,然后结合政治、经济和思想诸方面概括即可。

注意相关词语:

概括、分析、指出等提示词语。

第三步:

阅读材料,迁移知识,组织答案。

第一问:

第一小问,结合材料“在乡村社会通过‘家国同构’的社会组织,利用乡村自组织力量将农民束缚在土地上”,可以得出家国同构、乡村自治的特点;从“治国和治家的规则是通用的,‘三纲五常’既界定了个人与家庭的关系,又规范了个人与国家的关系”,得出强化父权、皇权专制的特点;从“借助乡村社会内生的伦理教化来实现在乡村的统治”,可以得出重视伦理教化的特点。

第二小问,原因可以从中国古代的政治、经济、思想及与农村关系密切的宗法观念等方面来分析,得出答案。

第二问:

从材料中的“鸦片战争后介绍外国历史地理著作的问世,打开了国人瞭望世界的窗口”、甲午战后“宣扬了西方近代国家的议会制度、三权分立学说和主权在民思想”,可以得出西方近代国家观念及资产阶级民主政治思想的冲击;从材料中的严复、梁启超、孙中山等人的主张,可以得出先进知识分子寻求救国方案的努力。

再结合所学知识,鸦片战争后中国遭受外来侵略,民族危机加深;清政府统治面临内忧外患。

[答案] 

(1)特点:

家国同构、乡村自治;强化父权、皇权专制;重视伦理教化。

原因:

小农经济;宗法制度及观念的影响;君主专制制度的不断强化;儒家思想的影响。

(2)因素:

列强侵略,民族危机不断加深;西方近代国家观念及资产阶级民主政治思想的冲击;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清政府统治腐朽,面临内忧外患局面;先进知识分子寻求救国方案的努力。

分封制和宗法制相关题目解题技巧

制度

分封制

宗法制

关键词

“分封授民”“授民授疆土”“拱卫王室”“随从作战”“朝觐述职”“交纳贡赋”“等级森严”“相对独立性”

“世卿世禄”“凝聚宗族”“血缘亲疏”“家族祖宗”“家庭关系”“嫡庶之辨”“大宗与小宗”“家族等级关系”

实质

是统治阶级内部根据宗法血缘关系,联合同姓及异姓贵族在权力和财产方面的再分配制度。

核心内容是规定了周王与诸侯之间的权利和义务

是家族内部根据血缘亲疏确立的一套土地、财产和政治地位的分配与继承制度。

核心内容是嫡长子继承制

技巧

只要材料说的是上述内容,都要选与分封制相关的内容

只要材料说的是上述内容,都要选与宗法制相关的内容

[真题综合练]

1.(2018·浙江卷)有学者在研究中国早期国家时注意到:

周“克殷践奄,灭国数十,而新建之国皆其功臣昆弟甥舅,本周之臣子;而鲁卫晋齐四国,又以王室至亲为东方大藩。

”这表明(  )

A.官僚体制成为当时社会的主宰

B.素养不同的人享有同等的国家管理权

C.以分封制构架国家垂直管理地方形式

D.国家制度受到宗族血缘关系的明显影响

[破题关键] 题干信息“新建之国皆其功臣昆弟甥舅,本周之臣子;而鲁卫晋齐四国,又以王室至亲为东方大藩”→宗法血缘的反映。

[解析] 官僚体制开始于秦朝,周实行贵族政治,故A项错误;B项属于雅典民主政治的弊端,材料没有反映出分封对象的素养差异,故B项错误;垂直管理地方形式开始于秦朝郡县制,周实行地方分权,故C项错误;分封对象包括“昆弟甥舅”,国家制度受到宗族血缘关系的明显影响,故D项正确。

[答案] D

2.(2017·全国卷Ⅰ)周灭商之后,推行分封制,如封武王弟康叔于卫,都朝歌(今河南淇县);封周公长子伯禽于鲁,都奄(今山东曲阜);封召公奭于燕,都蓟(今北京)。

分封(  )

A.推动了文化的交流与文化认同

B.强化了君主专制权力

C.实现了王室对地方的直接控制

D.确立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