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无缝隙集约化业务体系.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5614188 上传时间:2023-07-06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73.5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完善无缝隙集约化业务体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完善无缝隙集约化业务体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完善无缝隙集约化业务体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完善无缝隙集约化业务体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完善无缝隙集约化业务体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完善无缝隙集约化业务体系.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6页
完善无缝隙集约化业务体系.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6页
完善无缝隙集约化业务体系.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6页
完善无缝隙集约化业务体系.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6页
完善无缝隙集约化业务体系.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6页
完善无缝隙集约化业务体系.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6页
完善无缝隙集约化业务体系.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6页
完善无缝隙集约化业务体系.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6页
完善无缝隙集约化业务体系.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6页
完善无缝隙集约化业务体系.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6页
完善无缝隙集约化业务体系.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6页
完善无缝隙集约化业务体系.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6页
完善无缝隙集约化业务体系.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6页
完善无缝隙集约化业务体系.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6页
完善无缝隙集约化业务体系.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6页
亲,该文档总共2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完善无缝隙集约化业务体系.docx

《完善无缝隙集约化业务体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完善无缝隙集约化业务体系.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完善无缝隙集约化业务体系.docx

完善无缝隙集约化业务体系

附件

 

新疆气象局发展现代气象

预报业务实施方案

 

新疆气象局

2016年5月

 

 

附图:

新疆现代气象业务布局与分工

附表:

发展新疆气象预报业务主要任务进度表

 

新疆气象局发展现代气象预报业务

实施方案

 

为大力推进新疆气象局现代气象预报业务发展,依据中国气象局《现代气象预报业务发展规划(2016-2020年)》,结合新疆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现状分析

二、

(一)现状评估

2011年以来,短临、短期、中期、延伸期(11-30天)、月、季到年的精细化监测预报预测业务体系不断完善。

建立了强对流天气预警业务,开展了中尺度天气分析业务、乡镇预报和格点预报业务;开展了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实时监测业务,月、季、年气候预测业务精细到县;建立了中小河流洪水、山洪和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业务,优化了中短期天气预报质量检验、数值预报产品检验和短期气候预测质量检验业务;完成了全疆短期气候预测业务向区气候中心的集约,启动了全疆短期天气预报业务的集约化改革。

初步形成了专业化客观化气象预报技术体系。

乌鲁木齐区域气象中心数值天气预报系统(DOGRAFS1.0)实现了多源资料快速融合同化,分辨率从36公里提升到9公里,实现了业务化。

开展了月尺度重要天气过程预测(MAPFS)、多模式应用集成(MODES)、动力统计预测(FODAS)等客观化气候预测技术的本地化应用。

依托气象信息综合处理分析系统(MICAPS)、强天气临近预警系统(SWAN)和气候信息分析处理系统(CIPAS),初步建立了区地县三级一体化综合业务平台。

预报员队伍进一步壮大,人才结构进一步优化。

2011~2015年,引进大学毕业生47名充实预报员队伍,其中研究生9人,本科39人。

全疆预报员本科以上学历人员比例由34.1%提高到57%,大气科学相关专业比例提升到43.5%,新增正研级高工2名,国家级首席1名,副高10人。

2011年以来,短期晴雨预报准确率比“十一五”提高2%达90%,最高、最低温度预报准确率均提高8%,分别达73%、68%,预报技巧评分进入全国前十名,暴雨(雪)准确率达36%。

月温度预测评分75分,月降水预测评分64分。

精细化预报实现全部县(市)和大部分乡镇覆盖,实现不同预报时效精细化要素预报输出,时间分辨率大部分到6小时,个别地区到3小时,强对流天气预警时效提前量达20分钟以上。

完成了“十二五”期间现代天气、气候业务发展指导意见提出的目标任务。

(二)需求与不足

“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也是实现气象现代化的攻坚阶段,面对新形势,加快发展现代气象预报业务的机遇与挑战并存。

一是保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对提高气象预报精准化水平提出了新需求。

落实“以人为本”的防灾减灾理念,预报预警的责任越来越大;“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对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及中亚区域的气象预报业务提出了更高要求;各行各业对加快发展基于影响的预报、提升气象预报服务针对性和专业化水平提出了更为迫切的需求。

二是气象探测更加完备,气象科技迅猛发展,对提升气象预报核心技术提出了新挑战。

三是信息技术快速发展为转变气象预报业务发展方式增添了新动力。

信息化已成为社会变革的强大推动力,是创新气象预报业务发展新模式和新机制、构建气象预报发展新业态的大好时机。

四是全面推进气象现代化对加快气象预报业务发展改革提出了新要求。

构建智慧气象赋予了气象现代化的新内涵,对全面深化气象预报业务技术体制改革提出了更高要求。

面对新形势和新挑战,新疆气象预报业务能力和水平与日益增长的经济社会需求不相适应的矛盾更加突出。

主要表现在:

高分辨率区域数值模式发展缓慢,难以支撑灾害性天气预警和精细化气象预报业务;对灾害性、关键性、转折性天气机理和极端气候事件发展规律的深入研究和认识不足,使得灾害性天气预报水平和关键技术难以突破,气候预测水平的波动性大;适合本地的精细化客观预报技术发展滞后,预报业务还一定程度停留在定时制作和定性预报预测阶段,成为预报业务集约化改革瓶颈问题之一;气象预报高层次人才匮乏,核心业务科研能力不强,预报科技支撑能力不足越发凸显;信息化程度不高,大数据应用能力不强,制约了预报员向适应气象预报精准化、智能化发展转型。

二、指导思想与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为发展理念,以无缝隙、精准化、智慧型为发展方向,坚持需求牵引、创新驱动、协调发展,形成以创新为支撑的气象预报发展体制,构建开放合作的气象预报发展新格局,统筹推进气象预报业务与观测、服务、科技、人才以及各层级、区域协调发展,加快推进气象预报业务现代化,大力提升气象预报准确率和精细化水平,为保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和保障国家安全提供一流的气象服务。

(二)发展目标

到2020年,建成“预报预测精准、核心技术先进、业务平台智能、人才队伍强大、业务管理科学”的现代气象预报业务体系,气象预报业务整体实力达到同期西部先进水平,部分领域达到全国先进水平。

——建成从分钟到年的无缝隙集约化气象预报业务体系。

24小时气象要素预报水平分辨率达3公里,时间分辨率达1小时,全疆24小时暴雨公众预报准确率达到55%,强对流预警时间提前量超过30分钟,月温度和降水预测评分分别达到80分和72分,汛期降水预测评分达到80分。

建立以自治区级为核心的区-地-县三级集约化业务布局和逐时滚动、同步共享业务流程。

——建立以高分辨率数值模式为核心的客观化精准化技术体系。

区域高分辨率数值天气预报业务模式水平分辨率达到1公里,预报性能优于中国气象局数值预报中心GREPSS系统,建成能够同化非常规资料的逐小时快速更新同化系统。

在中国气象局开展逐日更新、时空分辨率为1天和10-30公里的全国气温、降水等主要气象要素格点/站点预报业务的基础上,进行区域预报订正业务。

强化延伸期(11-30天)时段内强降水、强降温、大风(沙尘暴)等重要天气过程的转折期预测。

发展多源资料融合分析、数值预报动力统计释用、集合预报应用和影响预报与风险预警等客观化预报预测技术体系。

——建设智能、集约、共享的一体化业务平台。

应用云计算、大数据、互联网+、智能化等现代信息技术,搭建基于统一数据环境和计算资源的区地县一体化业务平台,实现区、地、县三级气象业务、服务、科研和预报员技术交流等工作智能融合、集约高效、资源共享。

——形成适应业务技术发展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体系。

推进预报员从过于依赖数值预报和经验的“传统型”向更多依靠科学分析、驾驭现代预报技术的“现代型”转变,大力提升预报员科学素养,改善预报员队伍结构,建立预报员分级制度和岗位晋升机制,完善预报员技术总结和岗位培训制度,创造鼓励优秀预报员脱颖而出的政策环境。

——健全覆盖业务全流程的标准化规范化管理体系。

转变业务管理理念和方式,推进业务管理向健全标准规范制度、监督检查和考核评估管理转变,实现标准规范、检验评估、考核准入对无缝隙气象预报业务全流程的三个全覆盖。

三、主要任务

总体任务:

围绕提高气象预报准确率和精细化水平的核心目标,加快完善无缝隙集约化业务体系,深入发展客观化精准化技术体系,全力打造智能、集约、共享的一体化业务平台,着力构筑高素质创新型人才体系,不断健全标准化规范化管理体系,推进气象预报业务向无缝隙、精准化、智慧型方向发展。

(一)完善无缝隙集约化业务体系

1.构建无缝隙精细化气象预报业务

临近预报(0-2小时):

开展每6分钟滚动制作、时空分辨率分别为10分钟和1公里的突发灾害性天气落区格点预报,并实时共享发布。

短时预报(0-12小时):

改革现有短时预报业务,调整预报发报任务,建立每小时滚动制作、时空分辨率分别为1小时和5公里的气象要素格点预报和灾害性天气落区格点预报,并根据天气变化及时更新,地县两级气象台(站)根据服务需求,在区级技术指导下将区级格点预报插值到相应站点。

中短期预报(0-10天):

在自治区气象台建立0-10天气象要素格点/站点一体化预报和灾害性天气落区格点预报业务,24小时预报逐小时滚动制作、时空分辨率达到1小时和3公里,24-72小时预报每3小时滚动制作、时空分辨率达到3小时和5公里,4-10天预报每6小时滚动制作、时空分辨率达到6小时和10公里,并根据天气变化及时更新。

逐步取消地级气象台中短期天气预报制作业务,在区级指导下,根据服务需求将格点预报产品转换为站点预报或其他相应服务产品。

延伸期预报(11-30天):

开展未来11-20天逐日更新的全疆气温、降水等主要气象要素格点/站点预报业务;进一步完善延伸期(11-30天)强降水、强降温分县预测业务,建立精细到县的逐候更新的延伸期(11-30天)重要天气过程预报业务及流程;完善高温过程预测流程,开展夏季高温过程预测业务。

月、季、年预测:

开展精细到县的全疆月、季、年气温、降水趋势定量预测,气候中心基于国家级气候预测指导产品,提高基本气候要素监测分析和预测订正能力;完善各类客观预测方法的本地化研发和检验业务;探索具有新疆区域气候特点的预报预测方法和技术指标,不断提高气候预测水平。

2.强化短时临近预警预报业务

基于天气雷达、卫星、地面自动站、风廓线雷达、GNSS/MET等高时空稠密观测资料,在区级建立多源资料快速更新融合强天气分析业务,雷达覆盖区2016年底时间分辨率达到10分钟、水平分辨率达到1公里,非雷达覆盖区域时间分辨率30分钟,水平分辨率10公里。

到2020年,时间分辨率达到分钟级,建立三维天气分析业务,水平分辨率1公里,垂直分辨率达到200-500米。

在此基础上,开展对流尺度天气分析业务。

加强区地县三级短时强降水、雷暴大风、冰雹等强对流天气和大雾等灾害性天气短时临近精细预警预报业务能力,在区级发展分类灾害性天气短时概率预报业务。

3.提高灾害性天气和气候事件预报预测业务能力

不断提高寒潮、暴雨、暴雪、大风、雾霾、沙尘暴、高温、低温冷害、冻害等灾害性天气和关键性、转折性天气的预报能力,建立精细化格点预报和概率预报业务。

建立新疆区域的干旱、寒潮、大风、强降水等气象灾害监测指标,进一步完善气象灾害数据库建设,搭建区域气象灾害风险预警与评估业务系统。

在中国气象局建立的气象灾害风险预警与评估模型的基础上,研发适合本地的极端气候事件和气象灾害定量化和概率化预测技术,建立和完善本区域气象灾害风险预警与评估业务系统,提升气象灾害预测能力。

4.健全专业气象预报业务

环境气象:

发展CUACE环境气象化学模式,构建以颗粒物和SO2、NOx为主的主要污染物排放清单。

开展雾霾、沙尘暴等天气成因研究,建立精细化区域性霾预报系统。

建设低能见度环境气象预报指标体系和预报预警、影响评估系统。

能源和交通气象:

建设一体化的风能/太阳能开发利用科研和气象服务业务体系,开展风能/太阳能资源监测业务,建立相应的资源数据库。

发展精细化评估技术并建立相应的业务系统平台,建立资源开发利用区划指标体系,开发风电场、太阳能电站等气候可行性论证技术支撑系统。

建设风电功率预报气象系统和太阳能光伏发电功率预报服务系统。

完善铁路大风预报预警系统,建设公路气象通行条件预报预警系统。

水文气象:

强化流域防汛抗旱、水资源利用、重大水利水电工程等气象预报服务能力。

加强流域水文气象信息共享业务,建立重点流域降水致灾阈值指标库,开展流域雨情实时监测分析业务,强化流域强对流天气监测预警业务,提高流域精细化面雨量和致灾暴雨预报预测能力。

完善水文-气象预报模型,开展水位和流量预报业务。

5.加强气象预报实时检验业务

2016年建立预警信号检验系统,2017年完善现有短期预报质量检验系统和数值模式产品检验系统,建立短时临近预报质量检验系统。

到2020年建立涵盖预警信号、短时、中短期、延伸期、气候预测产品,以及环境气象和数值预报产品的实时检验业务。

并实现气象预报检验业务实时网络运行,强化检验结果在模式改进、预报预测技术改进、产品实时订正等方面的应用。

6.重构集约高效的业务流程

调整集约化预报预测业务布局。

加强区级技术支撑和业务指导作用,发展区域高分辨率数值预报业务,加强区级业务组织和产品支撑作用。

按照中国气象局“两级集约、三级布局”的目标,推进精细化气象要素格点预报、短临预报、中短期预报、延伸期预报、气候预测和气象影响预报及风险预警业务向区级集约,加快建设县级综合气象业务,强化地县短临监测预警能力与作用,实现区地县灾害性天气和气象灾害实时监测和临近预警上下协同。

区级:

开展地面和高空天气系统、中小尺度天气系统及相关物理量的天气尺度与中尺度天气图分析业务;开展灾害性天气和气象灾害监测联防业务;密切监视强对流等灾害性天气发生、发展、演变,开展短时临近预报预警、潜势及灾害性天气落区预报指导业务,发布指导产品,制作精细到乡镇的短时精细化气象要素预报,提高气候要素监测、预测能力,加强本地化特色指标研发;负责制作全疆气候预测、延伸期(11-30天)以及中、短期基本预报产品,开展专业预报业务,制作专业预报产品;开展数值预报产品释用与检验业务;开展预报产品检验与评估业务;开展预报技术及预报系统研发业务;研发区域数值预报模式和环境预报模式并业务运行。

地(州、市)级:

开展气象灾害监测及联防工作,密切监视强对流等灾害性天气发生、发展、演变,重点开展强对流及灾害性天气短时临近预报预警业务;应用上级气候预测、延伸期(11-30天)、中短期及专业预报基本产品,根据需求,进一步细化,指导和协调县级做好精细化的气象服务工作;开展本地灾害性天气预报预警指标和预报技术研发工作。

县级:

开展气象灾害监测及联防,密切监视其发生、发展,重点开展强对流及灾害性天气短时临近预警业务,及时发布预警信息,解释应用上级各类指导产品,做好气象服务工作。

(分工布局见附表)

构建实时更新、同步共享、预报协同的业务流程。

按照中国气象局部署,建立基于CIMISS统一数据环境的国家-省两级气象预报产品同步共享业务流程。

依托区地县一体化预报业务平台,建立基于无缝隙精细化格点产品体系的预报共享共用、预报协同一致的业务流程。

改变现行站点要素定时发报作业,逐步过渡到由无缝隙格点预报实时转换为站点要素预报或天气落区预报的作业方式。

建立基于客观预报的城镇公众预报自动编发报系统,替代现行人工编发报。

将精细化气候预测业务集约到区级制作,地州开展产品释用。

(二)发展客观化精准化技术体系

发展高分辨率区域数值预报模式,构建以数值模式为基础、以资料同化应用技术和数值预报解释应用技术为支撑、具有新疆特色和兼顾中亚的客观化精准化预报预测技术体系。

1.发展区域数值预报模式关键技术

在资料同化、物理过程、地表处理等关键技术上着力突破,力争到2020年,区域高分辨率数值模式预报性能全面优于中国气象局数值预报中心GRAPES模式,接近ECMWF模式预报水平。

基于区域高分辨率数值预报模式,构建新疆及中亚地区水平分辨率1公里,时间分辨率1小时的数值天气预报格点数据产品。

2.发展多源资料融合分析预警技术

引进基于天气雷达、卫星、地面自动站、风廓线雷达、GNSS/MET等观测资料的多源海量观测资料融合分析技术;研发本地对流尺度天气分析技术及指标;引进发展基于资料融合分析和多物理量诊断指标模型的短时强降水、雷暴大风、冰雹等强对流天气自动识别、追踪分析和外推预报技术。

3.灾害性天气中短期预报技术

开展中亚核心区干旱、大风沙尘、寒潮、暴雪、局地暴雨等主要天气气候灾害的时空分布规律、形成机理的研究;开展中亚地区中小尺度系统特征及其对强对流天气的触发机制及短临预报方法研究;开展乌鲁木齐城市群雾霾预报预警技术研究;研发基于模式和再分析资料的极端天气预报技术。

4.精细化格点预报技术

引入基于多模式集成的气象要素和灾害性天气格点预报技术、站点插值技术、预报服务产品智能转换技术、格点-站点预报转换技术和预报员主观快速订正技术。

5.延伸期重要天气过程预测技术

开展月内强降水、强降温、高温等重要天气过程的预测研究,重点加强寒潮、大风、暴雨、干旱、暴雪等天气气候灾害形成机理研究和预报预测方法、技术研究;发展重大天气过程转折期预测的模式释用技术。

6.改进专业气象预报技术

完善环境气象预报模式,利用环境气象观测资料综合分析技术和环境气象评估技术,发展基于区域数值模式产品的精细化环境指数预报业务技术。

7.发展影响预报与风险预警技术

建立主要气象灾害敏感承灾体暴露度和脆弱性数据库、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历史灾情数据库等基础信息库。

利用客观定量化致灾临界气象条件分析技术,建立致灾临界阈值指标体系,发展影响评估模型与风险预警模型。

(三)打造智能、集约、共享的一体化业务平台

应用云计算、大数据、互联网+、智能化等现代信息技术,搭建基于统一数据环境和计算资源,集合区、地、县三级气象业务、服务、科研、预报员交流等功能的一体化平台。

1.建立与完善气象信息化标准体系

进行区地县三级预报预测业务标准化,服务标准化,观测、通信及装备保障标准化,气象数据资源标准化,信息基础资源标准化,气象应用标准化。

2.建设业务系统集约化平台

以CIMISS作为统一的数据平台,建设统一用户管理、权限管理、服务管理、流程管理的新疆气象信息服务门户。

建设云平台环境下的气象应用程序仓库,提供统一的气象软件开发和应用服务环境。

完成国家级业务系统平台迁移入云,实施“云+端”技术改造,服务端(数据+计算)部署到云中心。

在MICAPS框架下集成区地县三级天气监测分析、短临预警、中短期预报和专业预报业务模块,研发插件式预报算法智能工具,建立区地县一体化预警预报业务模块;在CIPAS框架下集成国家-省两级各类气候监测预测业务模块,逐步实现MICAPS和CIPAS系统在本地的智能化、可视化和集约化发展。

建设基于混合云平台的新疆气象移动公众服务平台,实现对内移动应用和对外公众服务。

3.整合基础资源

整合计算和存储等基础资源,利用虚拟化技术建立计算存储资源池,实现资源动态调配和按需供给。

建立并完善基于CIMISS的统一数据环境。

整合各类气象数据和非气象数据资源,并接入CIMISS,通过气象云进行数据应用共享服务。

4.构建和发展智慧气象

发展观测智能、预报精准、服务开放、管理科学的智慧气象,通过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大数据、新媒体、智能化等新兴技术与气象信息系统结合,构建气象大数据应用平台,为社会公众提供更高质量的普惠气象服务。

(四)构筑高素质创新型人才体系

1.推进预报员转型发展

重点支持精细化客观预报技术、灾害性天气机理研究和数值预报释用技术的研发,引导预报员从过于注重形势预报和经验的“传统工匠型”向更多依靠科学分析、驾驭现代预报技术的“现代研究型”转变。

通过加强培训和业务技术总结,着力提升区级预报员在灾害性天气预报和重大气候事件监测预测中的科学分析能力、多源资料综合应用能力以及对数值预报的解释应用和订正能力。

推进地县级预报员向提高综合业务能力方向转变,重点加强监测预警和气象服务能力。

提高各级预报员的数据分析处理能力和信息技术应用水平,促进预报员将气象预报经验凝练成客观化方法,并集成到气象预报业务系统中。

2.强化预报员队伍建设

优化专业技术队伍布局,提高预报员队伍比例结构。

制定优惠政策,批量引进大气科学专业毕业生充实预报员队伍,逐步实现预报员队伍本科以上的比例从57%提高到90%。

实施骨干人才培养计划,改善预报员队伍结构,到2020年,具有高级职称的预报员占预报员总人数的比例从目前的32%提高到40%,正研级预报专家(包括国家级首席预报员)达到5人以上。

3.构建富有创新活力的机制

完善预报员激励机制。

建立常态化业务技术交流、岗位练兵制度,鼓励和支持预报员加强技术总结;改革预报业务建设的投入方式,围绕预报技术发展的重点任务,以项目为纽带,组建攻关团队,为骨干预报员的实践成长搭建平台;完善基于预报质量评估、技能水平和科技贡献的预报员激励制度,鼓励引导预报员提高预报业务能力。

改革预报员评价机制。

改进现行预报员评估、分级办法和岗位晋升机制,建立各岗位预报员动态调整机制,创造鼓励优秀预报员脱颖而出的政策环境;结合业务技术发展对预报员的新要求,加强预报能力和技术创新的综合评价,加强对预报预测把关和技术研发成果的客观定量评估,建立预报员研发成果认定和创新“专利”认证机制,并与职称评定和岗位晋升等挂钩,鼓励预报员钻研业务技术。

健全预报员培养机制。

建立预报员定期参与科研制度,以及区地两级预报员和研究所预报技术开发人员轮岗交流制度,逐步实现预报员每年有不少于三个月的时间集中从事预报科研和技术总结;强化预报员岗位培训,完善培训体系,实施分类培训,提高培训针对性;多渠道组织实施预报员轮训,在五年内实现所有预报员的全员轮训;持续实施科研骨干培养计划,扩大高层次人才成长渠道。

(五)健全标准化规范化管理体系

全面梳理天气气候监测、预报预测、数值预报等现有业务标准,编辑成册并印发至各业务部门,使每项业务、每个环节均有标准规范可依。

加强对标准实施的指导、监督和考核,定期评估标准应用情况,结合业务发展和地方实际及时制修订相关标准。

完善以标准为依据的业务规范、业务考核和管理制度,转变管理理念和方式,推进业务管理向标准化和定量化转变。

加快建立业务管理信息化系统,改变传统的管理方式,逐步实现“用数据说话”的定量化管理,大力提升管理信息化水平。

四、任务分工及进度安排

(一)区级业务科研单位

1.自治区气象台

2016年:

引入临近强天气自动识别与外推预报技术,研发本地预报预警指标,在雷达覆盖区开展每6分钟滚动制作、时空分辨率分别为10分钟和1公里的突发灾害性天气落区格点预报,并实时共享发布。

建立0-72小时格点预报业务,24小时预报逐3小时滚动制作、时空分辨率达到3小时和5公里,24-72小时预报每6小时滚动制作、时空分辨率达到6小时和10公里。

开展乌鲁木齐区域格点-站点预报转换技术试验。

完成全疆早间公众城镇预报由人工发报向自动发报切换。

开展雾霾、沙尘暴等天气成因研究,建立精细化区域性霾预报系统。

建立雷电监测预报业务。

建立预警信号检验系统。

建立新疆区域的干旱、寒潮、大风、强降水等气象灾害监测指标,进一步完善气象灾害数据库建设,搭建区域气象灾害风险预警与评估业务系统。

探索开展未来11-20天逐日更新、全疆气温及降水等主要气象要素格点/站点延伸期预报业务。

完成区地县一体化业务平台预报预警模块的开发,制定相关业务流程调整方案。

年内组织召开不少于四次的全疆预报技术总结会议;建立预报员科研计划,保证本单位50%以上预报员年度内不少于2个月从事科研工作。

2017年:

进一步推进格点预报业务,建立每小时滚动制作、时空分辨率分别为3小时和5公里的气象要素格点预报和灾害性天气落区格点预报。

实现全疆所有公众城镇预报由人工发报向自动发报切换。

建设低能见度环境气象预报指标体系和预报预警、影响评估系统。

加强流域水文气象信息共享业务,建立重点流域降水致灾阈值指标库,开展流域雨情实时监测分析业务。

完善现有短期预报质量检验系统,建立短时临近预报质量检验系统。

指导地县气象局完成区地县一体化业务平台安装部署,完善相关业务流程。

建立未来11-20天逐日更新、全疆气温及降水等主要气象要素格点/站点延伸期预报业务流程。

持续实施预报员科研计划,保证本单位80%以上预报员年度内不少于2个月从事科研工作。

2018-2020年:

实现24小时预报逐小时滚动制作、时空分辨率达到1小时和3公里,24-72小时预报每3小时滚动制作、时空分辨率达到3小时和5公里,4-10天预报每6小时滚动制作、时空分辨率达到6小时和10公里,并根据天气变化及时更新。

着力提高格点预报准确率和灾害性天气预警时效。

开展未来11-20天逐日更新、全疆气温及降水等主要气象要素格点/站点延伸期预报业务。

进一步完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