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幕遮》教学设计.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5665639 上传时间:2023-07-06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6.8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幕遮》教学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苏幕遮》教学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苏幕遮》教学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苏幕遮》教学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苏幕遮》教学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苏幕遮》教学设计.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苏幕遮》教学设计.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苏幕遮》教学设计.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苏幕遮》教学设计.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苏幕遮》教学设计.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苏幕遮》教学设计.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苏幕遮》教学设计.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苏幕遮》教学设计.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苏幕遮》教学设计.docx

《《苏幕遮》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幕遮》教学设计.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苏幕遮》教学设计.docx

《苏幕遮》教学设计

《苏幕遮》教学设计

三维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①了解作者及其词坛成就。

  ②把握词中自然清幽的意境,了解用词格律严谨、语言清新自然的特点。

  ③因声求气,吟咏诗韵,体会词的音韵美。

  2、过程与方法

  鉴赏本词擅长铺叙、用语自然的艺术特色。

  3、情感与价值观

  感悟周词中那种从容雅淡、自然清新的风韵美及含蓄深沉的乡愁。

  教学重点:

  1、美读全词,吟咏情韵。

  2、分析诗词的意象及意境,把握诗人的感情。

  教学难点:

  如何通过形象写乡愁;体会作者的感情变化

  教学设想

1.本篇属于选修的诗歌部分,这一部分自主赏析作品四篇,两首诗、两首词对于诗的赏析,课本作了赏析示例,而词的赏析示例没有,因此选择这首讲读,为学生鉴赏词作一个示例诗词鉴赏历来强调一个重要的学习方法,这就是要深入吟咏和诵读,在教学中一定要抓住诵读,让学生在这一方法体会诗中的节奏,体味诗歌的意境,领会诗的文旨和意味

2.在比较中学习也是一个重要的方法,它有利于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并扩大知识面因此,教学中选择了同样写乡思的范仲淹的《苏幕遮》进行比较,加深对本词情感的把握

3.对于周邦彦,学生在这以前未接触过,文学文体常识在讲解过程中作简要补充

过程与方法

1.合作学习,把握词的内容,揣摩词中的意象,体会意境

2.探究与活动,引导学生通过品味,赏析词的语言,探究词是如何做到内容与艺术形式的高度统一

3.吟诵,“情动于中而形于言”,有什么样的感情,就有什么样的语言节奏和音韵,通过诵读“进入角色”,深切体会词中的情感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盛夏,雨后的清晨,闷热潮湿的房间,依稀可以嗅到昨夜消溽暑用的沉香残味。

鸟儿的叫声带来些许清新的气息。

诗人信步出门,屋外荷花雨后正盛,荷叶上残留着昨夜的雨珠,在阳光的照耀下逐渐蒸干,清平的水面上挺立着一枝枝荷茶在风中摇摆……诗人就在这样一个早上陷入回忆,梦回故乡……

  二、作者简介

  学生参看P50注释①,教师简介:

  周邦彦(1057—1121),字美成,号清真居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

少年时落拓不羁,二十四岁时入太学读书,因向神宗献《汴都赋》歌颂新法而升太学正,神宗死后,旧党执政,周邦彦被挤出京城,到庐州(今安徽合肥)荆州(今湖北)等地做官。

不久,新党重返政坛,官至提举大晟府。

但由于不愿与奸党蔡京等人合作,晚年被逐出朝廷,到顺昌(今安徽阜阳)处州(今浙江丽水)等地做官。

徽宗宣和三年,病逝于南京(今河南商丘)后来当过一些地方官和校书郎、宗正少卿等职。

徽宗即位后,由于他精通音律、善作词,被任命为徽猷阁待制、提举大晟府。

有《清真集》,又名《片玉集》。

  在北宋,以苏轼为代表的词风在大力开拓词的表现领域的同时,又往往成为“曲子中缚不住者”,表现出作为文字作品的词与音乐逐渐分离的趋向。

而周邦彦却是朝另一个方向发展,极端重视词与音乐的配合,使词的声律模式进一步规范化、精密化。

在任大晟府提举时,周邦彦以他的音律知识并吸收民间乐工曲师的经验,搜集和审定了前代与当时流行的八十多种词调,并创制了《六丑》等不少新调。

  周邦彦的词虽说在题材和情感内涵方面没有提供更多的新东西,但在艺术形式、技巧方面都堪称北宋词的又一个集大成者,为后人提供了许多经验。

因此,南宋以后的姜夔、吴文英等人都十分推重周邦彦,有人甚至称他为“二百年来以乐府独步”。

直到清代的常州词派,还奉他为词之“集大成者”。

这说明在词的艺术形式和语言技巧上,周邦彦确有出色的贡献与深远的影响。

  周邦彦,北宋晚期一个重要词人,是北宋晚期的集大成者,他集结了北宋的大成,开拓了南宋的先声。

他开拓出出一种新的作风,不重感发而重思力。

“人望之如木鸡,自以为喜”,周邦彦是以自己的私人得失利害为主的,跟苏东坡以国家得失利害为主是不同的。

漂泊的孤独和憔悴失意,是周邦彦词的情感基调。

咏物也是周词的主要题材。

周邦彦开宗立派,是继柳永之后北宋最有影响力的婉约派词人。

有“词家之冠”“词中老杜”之称

三.合作探究

(一)诵读初步感知

请学生结合课下注解自由朗读5分钟,尽量能背诵下来(老师提示朗读要求)

点拨:

诗是“直觉”的艺术,因此“朗读”是诗歌审美的第一要义朗读不是机械的读,而是要美读,也就是体会诗人情感,要读出感情,要读出轻重缓急,读得抑扬顿挫,有声有色

a、注意句内节拍,联末韵脚;这首词读起来很有韵律:

    因为押韵,上阕:

暑、语、雨、举。

 下阕:

去、旅、否、浦。

b、词大多是参差不齐的长短句组成,缓急要处理好:

教师作诵读技法指导并范读:

    这首词上阕写景,整体格调活泼,诵读时要有一种欢快之感,同时又  要读出词人情绪的变化。

“燎沉香,消溽暑”情绪烦闷,声音低沉,语速稍慢;“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转为欢快,声音清脆,节奏加快,情绪饱满;“叶上初阳”三句,此人已经置身室外,视野开阔,境界清远,诵读时语势连贯,中音中速,“风荷举”重读,要读出荷的英姿飒爽。

 

    下阕抒发怀乡之情,格调轻柔,如梦似幻。

“故乡遥,何日去?

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四句要放慢语速。

“五月渔郎相忆否?

小楫轻舟,梦人芙蓉浦”三句写词人梦回故乡,诵读时要充满深情,以喃喃自语的形式诵读出来。

 

学生1:

“燎沉香,消溽暑”情绪烦闷,声音低沉,语速稍慢;

学生2:

“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转为欢快,声音清脆,节奏加快,情绪饱满;学生3:

“叶上初阳”三句,此人已经置身室外,视野开阔,境界清远,诵读时语势要连贯,中音中速,“风荷举”重读,要读出英姿飒爽的感觉。

 

下阕抒发怀乡之情,格调轻柔,如梦似幻。

学生4:

“故乡遥,何日去?

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四句要放慢语速,以喃喃自语的感觉诵读出来。

学生5:

“五月渔郎相忆否?

小楫轻舟,梦人芙蓉浦”三句写词人梦回故乡,要充满深情,突出梦幻的感觉。

 

6教师总结:

缓慢低沉----欢快活泼-----欣喜轻快----缓慢深情----梦幻轻柔

7、点名学生再次朗读。

(朗读、揣摩、指导)

c、揣摩作品中词句声音上的情感色彩和作者情绪的变化,在缓急、曲直的语调中,融入自己的情感,以情带声,因声求气,声情并茂

(二)细读理解内容

1、【译文】

细焚沉香(名贵香料),来消除夏天闷热潮湿的暑气。

鸟雀鸣叫呼唤着晴天(旧有鸟鸣可占雨之说),拂晓时分我偷偷听它们在屋檐下的“言语”。

荷叶上初出的阳光晒干了隔夜的雨,水面清润圆正,荷叶迎着晨风,每一片都挺出水面。

(看到这风景)我想到遥远的故乡,何日才能回去啊?

我家本在吴越一带,长久地客居长安。

五月,故乡的我小时候的伙伴是否在想我,划着小船,我的梦中来到了荷花塘。

 

2、让学生分组讨论下面问题:

词人选取了哪些意象?

描绘成了几幅图画?

你认为哪些字词写得好?

你喜欢哪些词句?

然后请学生自由作答,老师稍加点拨

意象:

沉香、鸟雀、荷、初阳

图画:

燎香消暑、鸟雀呼晴、风荷摇曳

(鸟儿们一大早就已在屋檐下探头探脑,互相交谈;叽叽喳喳,清脆的鸟叫声相互转告着天气转晴的消息

雨后初晴的早晨,明丽的阳光照在翠绿的荷叶上,荷叶上还有昨夜的雨滴在滚动,一颗颗晶莹剔透,在阳光的照射下慢慢被晒干,放眼望去,水面上的荷叶就像玉盘一样圆满,经过雨水的洗涤又那么清新润泽,一片一片在微风中亭亭玉立)

炼字:

“呼”字表现出小鸟欢快的呼声和活泼灵动的神态,“窥”字把鸟儿们东张西望的神态表现得活灵活现“一一”把荷叶在水面上错落有致、疏密相间、高低起伏的层次感刻画得惟妙惟肖,简单一个“风”字,把微风吹过荷塘,荷叶随风轻轻摇动的姿态不动声色地勾勒出来了,“举”字,把荷茎修长挺拔、英姿飒爽的精神表现得淋漓尽致还有“遥”“久”“梦”等

(三)美读体会情感

1、全词体现了词人怎样的情感?

明确:

羁旅之苦、思乡之愁

触景生情诗人们魂牵梦绕的思乡之情,往往因遇到某种机缘而奔涌而出逆旅夜雨、明月高悬、夕阳西下、塞外芦笛等等,都会牵动诗人对故土的思念,诗人往往因之而挥洒自己的诗情这首词中,触发词人思乡之愁的是哪幅图画?

明确:

第三幅风荷(提示周邦彦的家乡在钱塘)

这三幅图画分别表现了词人怎样的感情?

(结合图片让学生自己体会)

明确:

沉闷欢快欣喜

由此得出上片的朗读技巧:

上片写景的整体格调是活泼的,诵读时要有一种欢快之感,同时又要读出词人情感的变化“燎沉香,消溽暑”情绪烦闷,声音低沉,语速稍慢“鸟雀呼晴,侵晓窥言语”转为欢快,声音清脆,节奏加快,情绪饱满“叶上初阳”三句,词人已置身室外,视野开阔,境界清远,诵读时语势要连贯,中音中速,“风荷举”重读,要读出英姿飒爽的感觉

下片抒怀乡之情,格调轻柔,如梦似幻“故乡遥”四句要放慢语速,以喃喃自语的感觉诵读出来“五月渔郎相忆否?

”三句写词人梦回故乡,要充满深情,突出梦幻的感觉

2、根据朗读指导,学生自己美读

3、听朗读录音,指出不足

(四)词文赏析:

(前人评周邦彦写词“擅长写景咏物,精工词语,铺叙中,曲折,变化,回环。

”)——张炎《词源》。

1.“燎沉香,消溽暑”。

A“描写的是哪里的活动?

怎样的活动?

   室内的活动。

   梅雨季节,一场连绵阴雨过后的清晨,房间里面又潮又闷,人的心情

也闷闷的,词人点起沉香,驱赶室内湿热的暑气。

B那么大家想想,这两句是从哪两个方面来写室内的活动?

 

   从嗅觉、触觉两方面来描述的:

词人嗅到点燃的沉香弥漫室内的清香,

那使人感到闷热的暑气,已经消失。

“消溽暑”,包括触觉上的反应。

2.“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

赏析“呼”和“语”。

A.“呼”:

鸟雀叽叽喳喳的鸣叫,非常欢快,好像在互相转告和告诉人们天气转晴的消息,“呼”写出小鸟欢快的叫声和活泼灵动的神态;词人没有正面写雨,却从“呼晴”暗示昨夜雨,今朝放晴。

拟人:

“呼”字,极为传神,充满人性化,暗示昨夜雨,今朝放晴。

“侵晓窥檐语”,更是鸟雀多情,窥檐而告诉人以新晴之欢,生动而有风致。

B.反衬:

“蝉躁林愈静,鸟鸣山更幽”的以闹写静写法,

C、“窥”:

(词人听到鸟雀的欢叫之声以后,由于关心天气的阴晴,他立朝

窗外望去,看到的便是鸟儿们在屋檐下探头探脑、东张西望的神态。

)“窥”写出了鸟儿们在屋檐下探头探脑、东张西望的神态。

D、这两句仅写鸟的鸣叫声?

即仅写词人的听觉吗?

   在这里不仅仅是写鸟的鸣叫声,更侧重于鸟鸣时摇头张口与尾部翕张抖颤的动作,这是视觉的形象。

作者把鸟儿们写得这么可爱,说明作者高兴。

3.鸟雀的叫声仿佛为这个潮湿闷热的早晨带来了一股清新凉爽的气息。

于是,词人信步走到室外,A、看到了怎样的美景?

“叶上初阳乾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

词人看到的荷塘美景:

在这个雨后初晴的早晨,明媚的阳光照在翠绿的荷叶上,荷叶上还有昨夜的雨滴在滚动,一颗颗,晶莹剔透,在阳光的照射下慢慢晒干。

放眼望去,水面上的荷叶就像玉盘一样圆满,经过雨水的洗涤又那么清新润泽,一片一片在微风中亭亭玉立。

B、词人是按怎样的层次来写荷塘美景的?

 

   词人像一个高明的摄影师,“叶上初阳干宿雨”这句很像特写镜头,   

连荷叶上的雨滴以及雨滴“晒干”的过程也都被摄进画面。

   “水面清圆”这句,词人把镜头远远拉开,置于高处,然后俯视整个荷

塘,终于摄下那铺满水面的圆圆荷叶。

   接着,又把镜头拉下,进行水平摄影,镜头在水面上缓缓推进:

那一株

株亭亭玉立的荷叶,仿佛由什么人高高擎起,在晨风中摇曳生姿。

这三句,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运用不同的镜头摄下了荷花丰富多彩、栩栩如生的形象。

C、王国维说:

“‘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 真能得荷之神理者。

” 你能说说它妙在何处吗?

  清新的绿荷叶面上昨夜雨后水珠仍在。

但作者仔细的观察水珠被蒸发的过程,形象细微之致,并且其后荷花荷叶摇动,这一定有响动,因此又引出音乐的效果了,手法超凡。

一“举”字,写出了荷叶雨后挺立水面的勃勃生机,动景如生,令绵绵的上片有了风骨,而又不失风韵。

视点上,作者是很考究的。

先一个雨珠,后扩大、降低到水面,最后远望整个池塘,仿佛在摄影一样。

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运用不同的镜头摄下了荷花丰富多彩、栩栩如生的形象。

   首先,这两句词有一种简约的构图美:

水面是平静的,清圆的荷叶以及荷叶上的,雨滴是圆的,而亭亭玉立的荷茎又是垂直的。

这种几何图形般的简约造型,让读者过目不忘。

  

   其次,这两句词练字功夫了得。

 清圆:

写出了荷的形状是圆的,一种很饱满的感觉。

再加上是雨后,显出荷叶的清新;一一:

把荷叶在水面上错落有致、疏密相间,高低起伏的层次感刻画得惟妙惟肖;风荷:

 极富动态美,微风吹过荷塘,荷叶有垂着头的,有卷着叶子的,这样把荷的妩媚、娇羞的姿态不动声色的勾勒出来了;举:

把荷茎修长挺拔、亭亭玉立、英姿飒爽的精气神表现得淋漓尽致,有一种非常阳刚的健康向上的美;那“风荷举”合起来,就是妩媚中有风骨。

 

A. 声色结合     宿雨初收,圆润的荷叶有的浮在水面,绿静如玉盘初拭,有的亭亭玉立,婉媚如美女出浴。

微风吹拂,婀娜多姿,微微颤动。

B. 细节描写    随着荷叶的颤动,荷叶上的水珠便如晶莹的明珠在碧玉盘中滚动着,闪烁着。

在阳光的照耀下,水珠越来越小,越来越少了,这是用绘画也难以办到的,即使借助现代电影技术恐怕也难以看到水珠蒸发的过程,但周邦彦却把这一过程写的如此传神。

C. 点面结合     这三句话,就像电影镜头一样,开始由叶上水珠在风中滚动,扩大到水面上无数的碧荷在微风中摇曳,最后远望整个池塘,仿佛摄影一般。

总结:

作者寥寥数语,就把荷花写的出神入化,这不得不令我们惊叹,特别是一个“举”字,立刻让读者联想到荷茎在用力托着一个亭亭玉立的少女一样,使荷叶有了生机,有了神韵。

就连荷塘月色中那句“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也不及它之生动简练!

难怪王国维称之说“真能得荷之神理者”。

 

4.总结上片:

调动了哪些感觉器官?

(1)、“燎沉香”句,虽可构成烟雾缭绕的画面,但这句并非动作的刻画,而是就嗅觉这方面来描述的。

“鸟雀呼晴”是醒后的第二个感受,这是从听觉方面来写的。

“侵晓窥檐语”,是醒后的第三个感受,是从视觉方面来写的

“语”,在这里不光是鸣声,而是侧重于刻画鸟鸣时摇头张口与尾部翕张抖颤的动作,这是视觉的形象。

“叶上初阳干宿雨”三句是第二层。

这两句是词中的重点,是词人来至户外之所见。

五月盛夏的一个早晨,消暑用的沉香散发出淡淡的香味(嗅觉),昨夜刚下完雨,天放晴了,鸟儿在屋檐下欢快地叫着,吱吱喳喳,异常可爱(听觉)。

初升的太阳照着屋外茂盛的荷花,荷叶上的雨珠渐蒸干。

清平的水面上挺立着一枝枝荷花在风中摇摆(视觉)。

(2)词的上片写景:

A问题一:

上片的景中有哪些意象?

意象:

沉香、鸟雀、初阳、荷叶、水面、荷花

B问题二:

这些意象构成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整幅画面清新自然,从容淡雅。

5.作者上片写荷花,下片直接写思乡,你觉得突兀吗?

结合课后习题第二题,想想联系上下两片感情纽带的是哪个意象?

 答:

荷花。

从“溽暑”我们知道此时的南方应该正处在梅雨季节,大概在五月份左右,荷花花期当在六月,南宋诗人杨万里有诗云“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那么五月份的钱塘应该是满眼都是“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

这样看来,上下两片就联系起来了。

A、词人从眼前的“风荷”想到了什么?

---------- 想到故乡。

B、为什么会由眼前的风荷想到故乡?

   词人从眼前的“风荷”联想到盛产莲荷的家乡。

也就是说“景”与

“情”的结合点是“风荷”。

由写景到抒情,过渡自然不着痕迹。

C、“久作长安旅”中的“久”除了表作者离开家乡时间太长了,还有什么特殊的含义?

   这里“久”不单是一个时间概念,更多的是一种心理感觉。

作者离开家乡时间太长了,所以乡愁很浓。

“五月渔郎相忆否?

“五月渔郎相忆否”,不言己思家乡友朋,却写渔郎是否思念自己,这是从对面深一层写法,反衬自己对家乡朋友的浓烈思念。

用设问的方式,反写不知“渔郎”是否想我来表现自己对故乡及亲友的深深思念。

这样写,不但把自己对故乡及亲友的思念之情表达得更细腻真切,而且不落俗套。

杜甫在《月夜》中表达思念妻子之情,是这样表达的: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明代王磁奭在《杜臆》中说:

“公本思家,偏想家人思己,已进一层。

念及儿女不能思,又进一层。

”周邦彦此词,有异曲同工之妙。

作者思念家乡之人,有不直说,而说渔郎是否记起自己,不仅把自己对家乡多朋友的思念之情表达的更加细腻真切,而且使得不落俗套的意境又进一层。

难怪王国维赞之曰:

“词中老杜,非先生不可”。

6.词人的思归、思乡之情是怎样得到片刻的满足的?

 

  “梦入芙蓉浦”终于把时间和空间的距离缩短,使词人思归、思乡之情得到片刻满足

芙蓉浦补足上片对荷的描写,小楫轻舟,芙蓉浦,给人无穷的美好的联想和想象空间。

梦字,点出对家乡的怀念。

7.总结下片:

(1)“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两句承前,把空间的想象落实在两个点上:

一是“吴门”,一是“长安”。

但仍以荷花把两地牵连。

“五月”三句写梦游。

这三句把孤立的两点进一步缩小并使之具体化。

“吴门”化作“渔郎”,“长安”化作作者自己。

“五月”二字是串接时间的长线,它一头挽住过去,一头接通现今(“溽暑”),甚至牵连到作者的梦境。

“梦入芙蓉浦”终于把时间与空间的距离缩短,使作者思归之心得到片刻的满足。

(2)词的下片抒情

A讨论:

这首词上片写景,下片抒情,段落极其分明,但是情景之间关联密切,想想两者之间有什么关系,联系两片之间感情的是哪个意象?

明确:

情与情的关系:

见景生情。

风荷。

词人从眼前的“风荷”想到有荷花的家乡,转入虚构的梦境“芙蓉浦”的描写。

词人的家乡在钱塘,西湖的荷花“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这样就由描写“风荷”很自然地过渡到抒发怀乡之情,而不着痕迹。

B讨论、探究:

词的下片诗人抒发了他的思乡之情,那么他抒发情感的方式有什么特别的地方?

从故乡的朋友(渔郎)对自己的想念来写思乡之情。

补充:

不直接写自己忆旧友,而是用设问的手法,反写不知旧友是否忆我,不但把自己对故乡,对朋友的思念之情表达得更细腻真切,而且不落俗套。

与杜甫的《月夜》一样,有异曲同工之妙。

杜甫的《月夜》用设想妻子思念自己的手法来表达自己思念远方的妻与子的复杂感情。

王国维因此称赞周邦彦:

“词中老杜,非先生不可。

8、【小结】周邦彦的词以富艳精工著称,但这首《苏幕遮》'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清新自然,是清真词中少数的例外。

词以写雨后风荷为中心,引入故乡归梦,表达思乡之情,意思比较单纯。

上片先写室内燎香消暑,继写屋檐鸟雀呼晴,再写室外风荷摇摆,词境活泼清新,结构意脉连贯自然,视点变换极具层次。

词中对荷花的传神描写被王国维《人间词话》评为:

'真能得荷之神理者',为写荷之绝唱。

下片再由眼前五月水面清园,风荷凌举的景象联想到相似的故乡吴门的五月的风物,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相思之情淋漓尽致。

【赏析】

这首词,上片写景,下片抒情,段落极为分明。

第一句起写静境,焚香消暑,取心定自然凉之意,或暗示在热闹场中服一副清凉剂,第二句写境静心也静。

三、四句写静中有噪,“鸟雀呼晴”,一“呼”字,极为传神,暗示昨夜雨,今朝晴。

“侵晓窥檐语”,更是鸟雀多情,窥檐而告诉人以新晴之欢,生动而有风致。

“叶上”句,清新而又美丽。

“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则动态可掬。

这三句,实是交互句法,配合得极为巧妙,而又音响动人。

是写清圆的荷叶,叶面上还留存昨夜的雨珠,在朝阳下逐渐地干了,一阵风来,荷叶儿一团团地舞动起来,这像是电影的镜头一样,是有时间性的景致。

词句炼一“举”字,全词站立了起来。

动景如生。

这样,我们再回看一起的“燎沉香,消溽暑”的时间,则该是一天的事,而从“鸟雀呼晴”起,则是晨光初兴的景物,然后再从屋边推到室外,荷塘一片新晴景色。

再看首二句,时间该是拖长了,夏日如年,以香消之,寂静可知,意义丰富而含蓄,为下片久客思乡伏了一笔。

下片直抒胸怀,语词如话,不加雕饰。

己身旅泊“长安”,实即当时汴京(今开封)。

周邦彦本以太学生入都,以献《汴都赋》为神宗所赏识,进为太学正,但仍无所作为,不免有乡关之思。

“故乡遥,何日去”点地点时,“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实为不如归去之意。

紧接“五月渔郎相忆否”,不言己思家乡友朋,却写渔郎是否思念自己,这是从对面深一层写法。

一结两句,“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即梦中划小舟入莲花塘中了。

以虚构的梦景作结,虽虚而实,变幻莫测。

这首词构成的境界,确如周济所说:

“上片,若有意,若无意,使人神眩。

”(《宋四家词选》)而周邦彦的心胸,又当如陈世所说:

“不必以词胜,而词自胜。

风致绝佳,亦见先生胸襟恬淡”《云韶集》。

足见周邦彦的词以典雅著称,又被推为集大成词人,其词作固然精工绝伦,而其思想境界之高超,实尤为其词作之牢固基础。

(五)、语言品味

王国维认为词中“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两句,“真能得荷之神理者”,你如何理解王国维的这个评价?

明确:

这两句诗不事雕饰,风格简约,而荷之神态、精神跃然纸上。

首先,这句词有一种简约的构图美。

水面是平的,“清圆”的荷叶及荷叶上的雨滴是圆的,而婷婷玉立的荷茎(jīng)又是垂直的。

这种几何图形般的简约造型,让读者过目不忘,似乎王维“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精髓。

第二,这两句炼字的功夫了得。

“一一”把荷叶在水面上错落有致、疏密相间、高低起伏的层次刻画得惟妙惟肖。

简单的一个“风”字,把微风吹过荷塘,荷叶随风轻轻摇动的姿态不动声色地勾勒出来了。

“举”把荷茎修长挺拔、英姿飒爽的精气神表现的淋漓尽致。

“风”造成了左右摇摆的力,“举”代表向上的力,荷在风中“举”,具有动感,尤见精神。

四、课堂拓展

古代描写荷花的部分诗句:

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

——【晓出净慈送林子方】 杨万里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小池】杨万里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

——【爱莲说】周敦颐

碧荷生幽泉,朝日艳且鲜。

秋花冒绿水,密叶罗青烟。

——【古风(其二十六)】李白 

五、延伸拓展

《苏幕遮》是一首将思乡情绪和荷花的风姿融合在一起的佳作,在艺术上达到了炉火纯青的高度,不愧为词中精品虽写久居汴京与消夏思归的情思,但却以描绘荷花的风神而著称于世语言朴素生动,创造形象优美整首词无一句用典,主要用从生活中提炼出的词语,准确而又生动地表现出荷花的神韵

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看范仲淹所写的《苏幕遮》,看看与周邦彦的有何异同,我们又该怎样去品读

苏幕遮

范仲淹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四、作业:

背诵《苏幕遮》

五、板书设计:

苏上片:

写景(风荷)

幕见景生情

遮下片:

抒情(思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公务员考试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