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生物考前必记的教材161个结论汇总精品.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5667979 上传时间:2023-07-06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46.3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生物考前必记的教材161个结论汇总精品.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高考生物考前必记的教材161个结论汇总精品.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高考生物考前必记的教材161个结论汇总精品.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高考生物考前必记的教材161个结论汇总精品.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高考生物考前必记的教材161个结论汇总精品.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高考生物考前必记的教材161个结论汇总精品.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高考生物考前必记的教材161个结论汇总精品.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高考生物考前必记的教材161个结论汇总精品.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高考生物考前必记的教材161个结论汇总精品.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高考生物考前必记的教材161个结论汇总精品.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高考生物考前必记的教材161个结论汇总精品.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高考生物考前必记的教材161个结论汇总精品.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高考生物考前必记的教材161个结论汇总精品.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高考生物考前必记的教材161个结论汇总精品.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高考生物考前必记的教材161个结论汇总精品.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高考生物考前必记的教材161个结论汇总精品.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生物考前必记的教材161个结论汇总精品.docx

《高考生物考前必记的教材161个结论汇总精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生物考前必记的教材161个结论汇总精品.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生物考前必记的教材161个结论汇总精品.docx

高考生物考前必记的教材161个结论汇总精品

2019年高考生物考前必记的教材161个结论汇总(精品)

必修1

1.大量元素:

C、H、O、N、P、S、K、Ca、Mg。

微量元素:

Fe、Mn、B、Zn、Cu、Mo(Cl)。

2.根据特征元素推测化合物种类:

S(Fe)→蛋白质(血红蛋白),Mg→叶绿素,I→甲状腺激素,P→核酸(ATP、磷脂)。

3.几种重要化合物的元素组成:

糖类仅含C、H、O,脂肪和固醇均含C、H、O,磷脂含C、H、O、N、P,蛋白质含C、H、O、N等,核酸含C、H、O、N、P等。

4.自由水/结合水的比值与代谢速率、生物抗逆性有关:

比值越大,生物代谢越旺盛,但其抗逆性越弱。

5.细胞内产生水的细胞器:

核糖体(氨基酸脱水缩合)、线粒体(呼吸作用)、高尔基体(合成多糖)等。

6.无机盐组成细胞的成分:

Mg2+是组成叶绿素分子必需的成分,Fe2+是血红蛋白的主要成分,PO

是组成[H]必需的成分。

7.无机盐参与并维持生命活动:

血钙过高会造成肌无力,血钙过低会引起肌肉抽搐;植物缺硼会造成“花而不实”。

8.Na+对维持细胞外液渗透压起重要作用,K+则对维持细胞内液渗透压起决定作用,HCO

、HPO

主要用来维持内环境的pH平衡。

9.糖类的主要功能是提供能量。

重要的多糖有纤维素(构成细胞壁)和糖原(主要存在于动物肝脏和肌肉细胞中,肝糖原易被酶水解成葡萄糖,维持血糖平衡)。

10.脂质包括脂肪(细胞内良好的储能物质)、磷脂(构成细胞膜的重要成分)和固醇(包括胆固醇、性激素、维生素D等)。

11.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约有20种,每种氨基酸分子都至少含有一个氨基(—NH2)和一个羧基(—COOH),并且都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连接在同一个碳原子上。

不同氨基酸理化性质的差异在于R基不同。

R基上的氨基和羧基不参与肽键的形成。

肽键:

—CO—NH—。

12.蛋白质的相关计算:

①氨基(羧基)数=肽链数+R基上的氨基(羧基)数;②N原子数=各氨基酸中N原子的总数=肽键数+肽链数+R基上的N原子数;③O原子数=各氨基酸中O原子的总数-脱去的水分子数=肽键数+2×肽链数+R基上的O原子数;④肽键数=脱水数=氨基酸数-肽链数=水解需水数。

13.蛋白质结构多样性的原因:

①氨基酸层面:

氨基酸的种类、数目、排列顺序不同;②多肽层面:

肽链盘曲折叠形成的空间结构不同。

14.蛋白质功能多样性:

酶——催化作用;血红蛋白、载体——运输功能;胰岛素、生长激素——调节作用;抗体、干扰素——免疫功能;糖蛋白——识别作用;结构蛋白——构成细胞和生物体结构的重要物质,如羽毛、头发、肌肉等。

15.核酸构成生物的遗传物质:

具细胞结构的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无细胞结构的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或RNA。

16.DNA和RNA在组成上的差异:

DNA含脱氧核糖和胸腺嘧啶,RNA含核糖和尿嘧啶。

17.细胞膜的基本骨架是磷脂双分子层,蛋白质以覆盖、贯穿、镶嵌三种方式与双层磷脂分子相结合。

蛋白质的种类和数量越多,膜的功能越复杂。

18.细胞膜的结构特点是具有一定的流动性,细胞膜的功能特性是选择透过性。

19.自由扩散:

不需载体,不需能量,从高浓度到低浓度,例如:

H2O、O2、CO2、乙醇等。

20.主动运输:

需载体,需能量,从低浓度到高浓度,例如:

葡萄糖、氨基酸、无机盐离子等。

21.协助扩散:

需载体,不需能量,从高浓度到低浓度,例如:

葡萄糖进入红细胞。

22.胞吐和胞吞:

依赖于膜的流动性,需消耗ATP。

如大分子或颗粒物质。

23.渗透作用:

指水分子(或者其他溶剂分子)通过半透膜从低浓度一侧向高浓度一侧扩散的现象。

渗透作用发生的条件:

一是有半透膜;二是膜的两侧有浓度差。

24.各种生物膜的组成成分相似,都是由磷脂、蛋白质和少量糖类组成的,但各种成分所占的比例不同。

25.生物膜系统在结构上的直接联系:

在真核细胞中,内质网外连细胞膜,内连核膜,中间还与许多细胞器膜相连。

间接联系:

内质网膜、高尔基体膜和细胞膜可以通过“囊泡”实现相互转化。

26.生物膜系统在功能上的联系(如分泌蛋白的合成和分泌过程):

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细胞膜(线粒体供能)。

27.特殊情况下物质穿膜问题:

①分泌蛋白从合成、运输到排出细胞外是通过出芽形成囊泡的方式,不穿过生物膜。

②细胞的胞吞和胞吐作用通过0层生物膜,如神经递质的释放。

③细胞核内外的大分子,如蛋白质、信使RNA通过核孔进出细胞核,未通过膜结构。

28.动植物细胞均有的细胞器:

高尔基体、线粒体、核糖体、内质网等。

高等动物和低等植物细胞特有的细胞器是中心体;植物细胞特有的结构是细胞壁、液泡、叶绿体。

动植物细胞都有但功能不同的细胞器是高尔基体。

植物能合成多糖的细胞器有叶绿体、高尔基体。

29.不具膜结构的细胞器:

核糖体、中心体;具单层膜结构的细胞器:

内质网、液泡、高尔基体、溶酶体;具双层膜结构的细胞器:

线粒体、叶绿体。

30.与主动运输有关的细胞器:

线粒体(供能)、核糖体(合成载体蛋白)。

产生ATP的细胞器:

叶绿体、线粒体。

31.含有核酸的细胞器:

线粒体、叶绿体、核糖体。

含遗传物质的细胞器:

线粒体、叶绿体。

32.参与细胞分裂的细胞器:

核糖体(间期蛋白质合成)、中心体(发出星射线构成纺锤体)、高尔基体(与植物细胞分裂时细胞壁的形成有关)、线粒体(供能)。

33.光学显微镜下可见的结构:

细胞壁、细胞质、细胞核、染色体、叶绿体、线粒体、液泡、中心体等。

34.核孔:

是mRNA、蛋白质等进出的通道,但DNA不能通过,即具有选择性。

代谢旺盛、蛋白质合成量多的细胞,核孔多,核仁大。

35.核仁:

在细胞周期中有规律地消失(分裂前期)和出现(分裂末期),判断细胞分裂时期的典型标志。

36.染色质:

主要由DNA和蛋白质构成,易被碱性染料(龙胆紫溶液、醋酸洋红溶液)着色。

染色质和染色体是同一物质在不同时期的细胞中的两种不同形态。

37.细胞核功能:

遗传物质储存和复制的场所;细胞代谢和遗传的控制中心。

38.酶并非都是蛋白质,少数酶是RNA。

酶具有催化作用,其原理是降低反应的活化能。

39.酶的作用具有高效性、专一性和作用条件温和等特性。

40.温度和pH通过影响酶的活性来影响酶促反应速率,而底物浓度、酶浓度也能影响酶促反应速率,但并不改变酶的活性。

41.在探究酶的最适温度(最适pH)时,底物和酶应达到相同的预设温度(pH)后再混合。

42.不同酶的最适温度不同:

如唾液淀粉酶的为37_℃,α淀粉酶的为60℃。

不同部位消化液的最适pH不同,进而使不同酶的最适pH不同:

唾液的为6.2~7.4,胃液的为0.9~1.5,小肠液的为7.6。

43.ATP结构简式:

A—P~P~P(“A”表示腺苷,“P”代表磷酸基团,“~”表示高能磷酸键,“—”表示普通化学键)。

结构特点:

远离A的高能磷酸键易断裂,也易形成(伴随能量的释放和贮存)。

生理作用:

直接能源物质。

44.生物体内ATP含量不多,但转化迅速,保证持续供能。

45.植物产生ATP的场所是叶绿体、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而动物产生ATP的场所是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

46.光合作用的光反应产生的ATP只用于暗反应中C3的还原,而细胞呼吸产生的ATP用于除C3还原之外的各项生命活动。

47.有氧呼吸的场所——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

无氧呼吸的场所——细胞质基质。

48.①有氧呼吸的产物:

水、二氧化碳。

②无氧呼吸的产物:

高等植物无氧呼吸产生酒精(如水稻、苹果、梨等),高等植物某些器官无氧呼吸产生乳酸(如马铃薯块茎、甜菜块根等),高等动物和人无氧呼吸的产物是乳酸。

③有氧呼吸释放大量能量,无氧呼吸释放少量能量。

49.呼吸作用方式的判断:

如果某生物产生的二氧化碳量和消耗的氧气量相等,则该生物只进行有氧呼吸;如果某生物不消耗氧气,只产生二氧化碳,则只进行无氧呼吸;如果某生物释放的二氧化碳量比吸收的氧气量多,则两种呼吸方式都有(以葡萄糖为底物)或同时进行有氧呼吸和产乳酸的无氧呼吸。

50.有氧呼吸总反应式:

C6H12O6+6O2+6H2O

6CO2+12H2O+能量;

无氧呼吸反应式:

a.C6H12O6

2C2H5OH+2CO2+少量能量;b.C6H12O6

2C3H6O3+少量能量。

51.叶绿体中色素的分布在类囊体薄膜上。

色素的种类包括:

叶绿素a(蓝绿色)、叶绿素b(黄绿色)、胡萝卜素(橙黄色)和叶黄素(黄色),前两种主要吸收红光和蓝紫光,后两种主要吸收蓝紫光。

52.光反应与暗反应的区别与联系:

①场所:

光反应在叶绿体类囊体薄膜上进行,暗反应在叶绿体的基质中进行。

②条件:

光反应需要光、叶绿素、酶,暗反应需要许多有关的酶和光反应产生的[H]、ATP。

③物质变化:

光反应发生水的光解和ATP的形成,暗反应发生CO2的固定和C3的还原。

④能量变化:

在光反应中,光能→ATP中活跃的化学能;在暗反应中,ATP中活跃的化学能→(CH2O)中稳定的化学能。

⑤联系:

光反应的产物[H]是暗反应中C3的还原剂,ATP为暗反应的进行提供了能量,暗反应产生的ADP和Pi为光反应形成ATP提供了原料。

53.光合作用总反应式:

CO2+H2O

(CH2O)+O2。

54.细胞周期的条件:

只有连续分裂的细胞才有细胞周期。

持续时间:

从一次细胞分裂完成时开始到下一次细胞分裂完成时为止。

55.分裂间期的物质变化:

①完成DNA复制——每条染色体上一个DNA复制为两个DNA。

②合成蛋白质——主要是用于形成纺锤丝(星射线)。

56.有丝分裂图像:

1-细胞壁 2-染色体 3-纺锤体 4-细胞板

57.分裂期各时期的特点:

①前期:

膜仁消失现两体(核膜、核仁消失,染色质变成染色体,纺锤丝变成纺锤体,形态散乱)。

②中期:

形定数晰赤道齐(染色体的着丝点排列在细胞中央的赤道板上,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便于观察)。

③后期:

点裂数加均两极(着丝点一分为二,染色体数目加倍,染色体平均分配并向两极移动)。

④末期:

两消两现重开始[染色体变成染色质,纺锤体变成纺锤丝,核膜、核仁出现,细胞壁重建(植物细胞)]。

58.减数分裂特有染色体行为:

同源染色体联会,形成四分体;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

59.遗传物质减半发生时期:

①染色体数目减半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

②与体细胞相比DNA数目减半发生在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中。

60.细胞的分化的实质:

基因选择性表达的结果。

细胞分化的特性:

稳定性、持久性、不可逆性、全能性。

意义:

形成各种不同的细胞和组织。

61.细胞衰老的主要特征:

一大(核大)一小(细胞体积小);一多(色素积累)一少(水分减少);两低:

酶活性降低→代谢速率减慢,细胞膜通透性改变→物质运输功能降低。

62.细胞凋亡:

指由基因所决定的细胞自动结束生命的过程,也称细胞编程性(程序性)死亡。

63.癌细胞的特征:

能够无限增殖;形态结构发生了变化;癌细胞表面糖蛋白减少,易扩散和转移。

64.致癌因子:

物理致癌因子,主要是辐射致癌;化学致癌因子,如苯、砷、煤焦油等;病毒致癌因子,能使细胞癌变的病毒叫肿瘤病毒或致癌病毒。

65.癌症机理:

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突变导致细胞异常分裂。

必修2

66.证明DNA是遗传物质的实验关键是设法把DNA与蛋白质分开,单独地、直接地观察DNA的作用。

67.格里菲思的体内转化实验的结论:

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内有促使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的“转化因子”;艾弗里的体外转化实验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同时加入蛋白质的实验组没有提取到S型细菌,所以也证明了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

68.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

①标记噬菌体:

用35S标记一部分噬菌体的蛋白质,用32P标记另一部分噬菌体的DNA;②侵染:

用35S或32P标记的噬菌体分别与未标记的细菌混合;③搅拌:

使吸附在细菌上的噬菌体与细菌分离;④离心:

使上清液析出噬菌体颗粒,沉淀物中留下被感染的大肠杆菌。

69.DNA的结构:

五种元素:

C、H、O、N、P;四种碱基:

A、T、G、C,对应四种脱氧核苷酸;三种物质:

磷酸、脱氧核糖、碱基;两条链:

两条反向平行的脱氧核苷酸链;一种结构:

规则的双螺旋结构。

70.DNA的特性:

稳定性、多样性、特异性。

71.DNA的复制:

①时间:

有丝分裂间期或减数第一次分裂前的间期。

②复制的场所:

主要场所是细胞核,但在拟核、线粒体、叶绿体、细胞质基质(如质粒)中也可进行DNA复制。

③特点:

半保留复制。

72.转录是以基因为单位的,在细胞的不同阶段,1个DNA分子可转录形成多种mRNA。

73.一个mRNA分子上可相继结合多个核糖体,同时合成多条相同肽链。

74.从核糖体上脱离下来的是多肽链,多肽链往往还要在相应的细胞器(内质网、高尔基体)内加工,最后才形成具有一定空间结构和特定功能的蛋白质。

75.氨基酸与密码子、反密码子的关系:

①每种氨基酸对应一种或几种密码子(密码子的简并性),可由一种或几种tRNA转运。

②一种密码子只能决定一种氨基酸,一种tRNA只能转运一种氨基酸。

③密码子有64种(3种终止密码子,61种决定氨基酸的密码子);反密码子理论上有61种。

76.基因对性状的控制:

①直接途径:

通过控制蛋白质的结构来控制生物体的性状,如镰刀型细胞贫血症。

②间接途径:

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进而控制生物体的性状,如白化病。

77.豌豆作为实验材料的优点:

豌豆是严格的自花传粉,且闭花受粉植物,具有许多易于区分的相对性状,生长周期短,后代数量多,便于统计和分析。

78.伴性遗传遵循孟德尔的两个遗传定律,一对基因位于性染色体上控制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遵循基因的分离定律;一对基因位于性染色体上,另一对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在遗传时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79.涉及性染色体同源区段的基因时,可以以常染色体基因的思考方式来推导计算,但又不完全一样,如XbXb和XBYb组合方式的子代中该性状仍然与性别有关系

80.基因突变的形式:

基因中碱基对的增添、缺失和替换。

结果:

基因结构改变,但性状不一定改变。

特点:

普遍性、随机性、不定向性、低频性等。

意义:

是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为生物的进化提供原材料。

81.基因重组的类型:

①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②减数分裂四分体时期,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上的等位基因发生交换。

③DNA重组技术(基因工程)。

82.基因重组是生物变异的来源之一,对生物的进化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83.基因重组和基因突变的不同点:

基因重组是基因的重新组合,产生了新的基因型,基因突变是基因结构的改变,产生了新的基因。

84.染色体结构的变异:

①类型:

缺失、增加、倒位、易位。

②结果:

染色体结构的改变,使排列在染色体上的基因的数目或排列顺序发生改变,从而导致性状发生改变。

85.染色体数目的变异:

①细胞内个别染色体的增加或减少。

②细胞内染色体数目以染色体组的形式成倍地增加或减少。

③秋水仙素诱导染色体加倍的原理是抑制纺锤体形成。

86.如果生物体由受精卵或合子发育而来,则体细胞中有几个染色体组,就叫几倍体。

如果生物体由生殖细胞——卵细胞或花粉(花药)直接发育而来,则不管细胞内有几个染色体组,都叫单倍体。

87.染色体组数的判断方法:

①细胞内相同的染色体(即同源染色体)有几条,就有几个染色体组。

②在基因型中同一种基因出现几次,则有几个染色体组,如体细胞基因型为AAaaBBBb的生物为四倍体,而体细胞基因型为AaBB的生物则是二倍体。

88.生物育种的方法

育种方法

育种原理

育种特点

杂交育种

基因重组

将优良性状集中在同一个体上,育种年限较长

诱变育种

基因突变

提高变异频率,大幅度改良某些性状,但有利个体不多,工作量大

单倍体育种

染色体变异

育种时间短

多倍体育种

器官大,营养价值高

基因工程育种

基因重组

克服远缘杂交不亲和的障碍,但要注意生态安全问题

89.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突变和基因重组是产生进化的原材料。

自然选择导致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

隔离导致物种的形成。

90.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是生殖隔离,是基因频率改变发展到不能实现基因交流的程度实现的。

91.共同进化是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

必修3

92.内环境的成分:

营养成分(水、无机盐、葡萄糖、氨基酸、脂质等),代谢废物(氨、尿素等),气体(O2、CO2),其他物质(激素、抗体、淋巴因子、血浆蛋白等)。

内环境的组成:

血浆、组织液和淋巴。

93.内环境的稳态指pH、渗透压、血糖、体温等内环境的理化特性维持相对稳定的状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94.内环境的异常——水肿是组织液增多造成的。

如血浆蛋白减少(长期营养不良、过敏反应、肾小球透性增大),毛细淋巴管受阻,代谢产物积累都会导致组织液增多从而造成水肿。

95.冷觉、温觉感受器位于皮肤和内脏器官黏膜上,冷觉与温觉的形成部位是大脑皮层,而体温调节中枢在下丘脑。

体温平衡是由于产热与散热相等,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促进产热是协同作用。

96.抗利尿激素是由下丘脑产生、垂体释放的,可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以降低细胞外液的渗透压。

水盐平衡中枢在下丘脑,渴觉中枢在大脑皮层。

97.血糖调节以激素调节为主,其中胰岛素是唯一能降低血糖浓度的激素,胰高血糖素与胰岛素之间是拮抗作用,胰高血糖素与肾上腺素之间是协同作用。

98.胰岛素能促进细胞摄取和利用葡萄糖,若胰岛素浓度过低,葡萄糖进入细胞就受到了限制,所以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加会促进胰岛素的分泌,是为了间接促进细胞对葡萄糖的利用。

99.糖尿病患者有“三多一少”,即多食、多尿、多饮及身体消瘦、体重减轻等症状,其原因是胰岛B细胞受损,胰岛素分泌不足。

100.免疫系统主要包括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活性物质三部分。

免疫器官主要有骨髓、胸腺、脾、淋巴结、扁桃体等;免疫细胞主要指吞噬细胞、T细胞和B细胞;免疫活性物质主要有抗体、淋巴因子和溶菌酶等。

101.人体免疫的三个唯一:

唯一能产生抗体的细胞是浆细胞,并且一个浆细胞只能分泌一种抗体;唯一没有识别功能的细胞是浆细胞;唯一没有特异性识别功能的细胞是吞噬细胞。

102.记忆细胞寿命长,能“记住”入侵的抗原。

二次免疫反应快,产生抗体多。

103.艾滋病病毒(HIV)主要攻击T细胞,导致患者丧失一切细胞免疫和部分体液免疫。

104.脊椎动物激素调节有三个特点:

一是微量和高效;二是通过体液运输;三是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

105.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的靶器官是垂体,促甲状腺激素的靶器官是甲状腺,甲状腺激素的靶细胞是全身各处的组织细胞,包括垂体与下丘脑细胞。

胰高血糖素和肾上腺素的靶器官是肝脏。

106.下丘脑是调节内分泌的枢纽,是血糖调节、体温调节以及水盐平衡调节的中枢。

下丘脑的神经分泌细胞既能传导兴奋,又能分泌激素。

107.完成反射的两个条件:

一是经过完整的反射弧,二是适宜的刺激。

108.传入神经和传出神经的判断:

①根据是否有神经节:

有神经节的是传入神经。

②根据脊髓灰质内突触结构判断:

图示中与“—<”相连的为传入神经,与“○—”相连的为传出神经。

③根据脊髓灰质结构判断:

与前角(膨大部分)相连的为传出神经,与后角(狭窄部分)相连的为传入神经。

109.兴奋在反射弧上单向传递,是由突触决定的。

110.兴奋在神经元间传递的单向性:

即只能由轴突→下一个神经元的树突或细胞体。

其原因是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因此兴奋在神经元之间只能单向传递。

111.信号转换:

突触前膜处为电信号→化学信号,突触后膜处为化学信号→电信号。

112.神经递质有兴奋类和抑制类,当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特异性结合后,会立即被酶分解掉,否则,将引起持续兴奋或抑制。

113.植物体内具有生长素效应的物质有:

IAA(吲哚乙酸)、PAA(苯乙酸)、IBA(吲哚丁酸)等。

114.生长素在胚芽鞘、芽、幼叶和幼根中,只能从形态学上端运输到形态学下端,属于极性运输,也是主动运输。

115.在成熟组织中,生长素可以通过韧皮部进行非极性运输。

生长素的作用具有两重性,低浓度时,能促进生长,促进发芽,防止落花落果;高浓度时,能抑制生长,抑制发芽,疏花疏果。

116.不同器官对生长素的反应敏感程度不同:

根>芽>茎。

117.植物体内的激素主要有:

生长素、赤霉素、细胞分裂素、脱落酸、乙烯等。

118.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估算种群密度常用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

样方法适用于植物和活动范围小的动物(如蚯蚓、虫卵、蚜虫等),标志重捕法适用于活动范围大的动物。

119.出生率与死亡率、迁入率与迁出率,直接影响种群密度;年龄组成预示着种群未来的发展趋势。

120.在理想条件下,种群数量呈“J”型增长,种群增长率保持不变,无K值;在现实状况下,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种群增长速率先增后减,有K值。

K值(环境容纳量)不是定值,K值的大小与食物、生存空间、天敌数量等环境条件有关。

121.群落包括各种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群落的特征有物种组成、种间关系和空间结构以及群落的演替。

其中,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

122.①种间关系包括竞争、捕食、互利共生和寄生等。

食物和生存空间等重叠程度越大,竞争就越激烈。

②群落的垂直结构提高了群落利用阳光等环境资源的能力。

群落的水平结构与地形、湿度、盐碱度、光照强度等因素有关。

123.群落演替包括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

群落演替的结果是物种的丰富度变大,群落的结构越来越复杂,稳定性越来越高。

人类活动会改变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

124.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两方面。

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有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其中生产者为自养生物,消费者和分解者为异养生物。

食物链和食物网是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是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渠道。

125.①能量的源头——阳光;②起点——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③总能量——生产者固定太阳能的总量;④渠道——食物链和食物网;⑤流动形式:

有机物中的化学能;⑥能量转化:

太阳能→有机物中的化学能→热能(最终散失);⑦特点——单向流动和逐级递减;⑧相邻营养级之间的传递效率为10%~20%。

126.物质循环的特点:

基本元素的循环往复,具有全球性。

碳循环:

①存在形式:

碳在无机环境中以碳酸盐和CO2的形式存在,在生物群落中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存在。

②循环形式:

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以CO2的形式循环。

127.生态系统中信息的种类:

①物理信息(光、声、温度、湿度、磁力等);②化学信息(如狗的尿液、昆虫的性外激素等);③行为信息(如孔雀开屏等)。

信息来源:

生物或无机环境。

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生物种群的繁衍以及生物种间关系的调节都离不开信息传递。

128.负反馈调节在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它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

一般来说,生态系统中的组分越多,食物网越复杂,其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强,抵抗力稳定性越高。

因此,可以通过适当增加生物的种类来提高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

129.生态农业的原理:

能量的多级利用和物质的循环再生,提高能量的利用效率,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130.全球性的环境问题主要包括全球气候变化、水资源短缺、臭氧层破坏、酸雨、土地荒漠化、海洋污染和生物多样性锐减。

131.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的价值分为潜在价值、间接价值和直接价值。

132.就地保护是保护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手段。

选修3

133.DNA重组技术的基本工具有限制性核酸内切酶、DNA连接酶和载体。

134.限制性核酸内切酶主要从原核生物中提取,具有专一性,它能使特定部位的两个核苷酸之间的磷酸二酯键断裂。

135.基因工程的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