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才之路学年高中历史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测试题 人民版必修1.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5687937 上传时间:2023-07-06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48.0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成才之路学年高中历史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测试题 人民版必修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成才之路学年高中历史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测试题 人民版必修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成才之路学年高中历史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测试题 人民版必修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成才之路学年高中历史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测试题 人民版必修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成才之路学年高中历史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测试题 人民版必修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成才之路学年高中历史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测试题 人民版必修1.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成才之路学年高中历史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测试题 人民版必修1.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成才之路学年高中历史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测试题 人民版必修1.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成才之路学年高中历史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测试题 人民版必修1.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成才之路学年高中历史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测试题 人民版必修1.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成才之路学年高中历史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测试题 人民版必修1.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成才之路学年高中历史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测试题 人民版必修1.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成才之路学年高中历史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测试题 人民版必修1.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成才之路学年高中历史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测试题 人民版必修1.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成才之路学年高中历史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测试题 人民版必修1.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成才之路学年高中历史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测试题 人民版必修1.docx

《成才之路学年高中历史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测试题 人民版必修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成才之路学年高中历史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测试题 人民版必修1.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成才之路学年高中历史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测试题 人民版必修1.docx

成才之路学年高中历史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测试题人民版必修1

【成才之路】2015-2016学年高中历史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测试题人民版必修1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 共5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50分)

1.周武王灭商后,封弟弟召公奭于燕。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周王可在燕国直接任免官吏

B.召公奭在周王室中属于大宗

C.召公奭领有燕国土地和人口

D.燕国物产全部归召公奭所有

【答案】 C

【解析】 分封制之下的周天子具有至尊权威,但受封的诸侯在自己的领地内享有相当大的独立性,如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等,A项错误。

召公奭在周王室中属于小宗,B项错误。

分封制规定,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诸侯有为周天子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的义务,D项“所有”错误。

C项正确。

2.在宗法制的等级结构中,处于最底层的是(  )

A.卿大夫 B.士

C.平民D.奴隶

【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宗法制的理解能力。

宗法制是按照血缘宗族关系分配政治权力,维护政治联系的制度,其等级结构是:

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

平民和奴隶均不属于等级结构中的成分。

3.(2015·河北正定中学)清朝学者万斯大说:

“方之时,诸侯之嫡长子为世子,嗣为诸侯;其余支庶之后,族类繁多,惧其散而无统也,因制为大宗小宗之法。

”材料主要说明了(  )

A.大、小宗都有血缘关系

B.诸侯的庶子都不能取得政治权力

C.各级政权被一家一姓所掌控

D.宗法关系是维系政权的纽带

【答案】 D

【解析】 材料的意思是说,分封制下层层分封之后,宗族的分支多了,分散在各处,难以统一,所以才制定宗法制度,用宗法制度来维护各层次的政权。

所以应选D。

4.(2015·河南实验中学)“古之王者不忍以刑穷天下之民也,是故一家之中父兄治之,一族之间宗子治之。

其有不善之萌莫不自化于闺之内。

”材料主要表明(  )

A.统治者应减轻刑法实行开明统治

B.家庭教育有利于社会稳定

C.宗法制具有稳定社会秩序的作用

D.君主专制难以治理好国家

【答案】 C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

材料中“是故一家之中父兄治之,一族之间宗子治之”说明宗法制具有治理家族稳定社会秩序的作用,所以答案选C;A、B两项含义材料中并未直接体现;D项说法错误不符合史实。

5.“昔者五帝,地方千里,其外侯服夷服,诸侯或朝或否,天子不能制。

今陛下兴义兵,诛残贼,平定天下……法令由一统,自上古以来未尝有,五帝所不及。

”材料中实现“法令由一统”的政治制度是(  )

A.禅让制B.宗法制

C.分封制D.郡县制

【答案】 D

【解析】 根据“法令由一统,自上古以来未尝有,五帝所不及”,可以推断出与秦始皇有关,而秦朝统一之后,全面推行郡县制,实现了对地方的统一管理。

故D项正确。

6.“撇开道德方面的考虑,秦只维持了那么短的时间,也是一件好事。

不寻常的是尽管昙花一现,它却成功地把一套国家官僚机器的制度传给了它的政治继任者。

”这套“制度”包括(  )

①皇帝制度 ②郡县制度

③三公九卿制度 ④行省制度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③④D.①②④

【答案】 A

【解析】 行省制度是元朝首创的,排除④。

7.(2015·临川一中)据史书记载:

秦朝某官吏“纠弹为之责,私言于始皇,百官甚畏之。

”史籍称之为“风霜之吏”。

此官职应是(  )

A.丞相B.太尉

C.御史大夫D.郡守

【答案】 C

【解析】 本题以史料的形式旨在考查学生对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准确理解与认识,对材料的准确解读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依据材料“纠弹为之责,私言于始皇,百官甚畏之”可知此官职是负责监察百官,C符合题意,依据已学知识可知御史大夫具有监察百官的职责,故选C。

8.钱穆评论秦代政治说:

“秦政不失为顺着时代的要求与趋势而为一种进步的政治。

”但是,以下不能反映秦所处时代的“要求与趋势”的是(  )

A.废封建、行郡县B.建长城、筑驰道

C.重功利、恃酷法D.度量衡、都统一

【答案】 C

【解析】 C项是秦朝采取的政治统治措施,但却不是符合当时时代要求的措施,也正是因为C项内容,最终导致了秦朝的短命而亡。

9.小明阅读柳宗元《封建论》中的一段文字如下,经过分析,你认为文中◆处应为(  )

A.制、理、制、政B.理、制、制、政

C.制、理、政、制D.理、制、政、制

【答案】 C

【解析】 柳宗元表达的是:

朝廷有治理百姓的制度,而不让郡县专权,这是正确的;中央有管理政务的大臣,不让地方官自行其是,这也是正确的;但是郡县不能正确发挥郡县制的作用,郡守、县令不能很好地治理人民……这种过失在于政治方面,不在于郡县制本身。

秦朝的情况便是这样。

故C项正确。

10.西汉前期相权之重,是后代少见的,所谓“道德出于君,制令传于相”。

汉武帝在制度上克服这一问题的措施是(  )

A.设“中朝”B.置枢密院

C.置刺史D.设内阁

【答案】 A

【解析】 “道德出于君,制令传于相”大意是:

道、德出自于皇帝,制度政令出自于丞相,反映了西汉初期丞相位高权重,对皇权构成威胁。

汉武帝为了加强皇权,汉武帝重用身边做侍从、秘书等工作的人,设立中朝,让他们担任尚书令、侍中等,参与军国大事,以削弱相权。

本题选A项;B项北宋时设立枢密院;C项汉武帝为加强对地方监督,设立刺史;D项明成祖时设立内阁。

11.刘邦建立汉朝后,命陆贾著述秦亡之理,以之为戒;又命萧何参照秦朝法律“取其宜于时者,作律九章”,即“汉律九章”。

刘邦采取这些措施的目的是(  )

A.无为而治天下

B.轻徭薄赋与民休息

C.稳定专制统治

D.实践民贵君轻理论

【答案】 C

【解析】 刘邦建立汉朝后,命陆贾著述秦亡之理,这是为了吸取秦亡的教训;参照秦法制定汉律是为了更好的维护专制统治。

故选C项。

A、B两项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汉初的治国思想,但不是目的。

D项与题意完全不符,排除。

12.(2015·扬州)魏晋时期,弘农杨氏四世三公,汝南袁氏四世五公。

杨氏、袁氏世代占据高官主要靠的是(  )

A.战事立功B.门第出身

C.才学品德D.皇亲国戚

【答案】 B

【解析】 魏晋时期,官吏的任免实行九品中正制,这一制度下选拔官吏的标准是门第出身,故出现了材料中世代为官的现象。

13.费正清在《中国:

传统与变迁》一书中说:

“隋及初唐时……制度和文化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下面有关隋唐政治制度“突破性进展”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相权三分,独立施政B.中央集权,地方分权

C.分工明确,相互牵制D.完善机构,皇权顶峰

【答案】 C

【解析】 根据所学材料中“隋唐政治制度”指在中央实行的三省六部制。

三省是中书省(隋称内史省)、门下省、尚书省的合称,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

尚书省下设六部,分别负责贯彻各种政令,处理日常事务。

三省之间既相互牵制,又互为补充,分工明确,提高了办事效率。

同时,完整的相权被分割,避免了权臣独揽大权,有利于加强皇权,本题选C项。

A项中“独立施政”和B项中“地方分权”都不符三省六部制说法;D项“皇权顶峰”是指清雍正帝时期军机处的设置。

14.有网友发表帖子讨论科举制时说:

“自秦以来,科举兴于世,始以八股为试,学子彻夜秉读。

然科举追求功禄,令学子神经麻木,岂真学识耶?

”对该帖最恰当的评价是(  )

A.对科举制的评价是完全正确的

B.仅从追求功禄评价科举制是片面的

C.关于科举制的史实和评价都有问题

D.关于科举制和八股取士产生的时间都有错误

【答案】 C

【解析】 材料没有辩证地评价科举制,A说法不正确;B项说法正确,但仅从“评价”的角度分析不全面;C项概括了B、D两项,较全面;D项说法正确,但仅从“时间”的角度分析不全面。

15.杨阳主编的《中国政治制度史纲要》认为,我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有一套完备的调节系统,如防止皇帝决策失误的“封驳”和“谏议”制度。

下列属于“封驳”和“谏议”的机构的是(  )

A.隋朝中书省B.唐朝门下省

C.明朝的内阁D.清朝的军机处

【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隋唐时期的三省六部制。

由”封驳”和“谏议”可知,隋唐时期三省六部制中的门下省具有此职权,B项正确;中书省负责草拟政令,排除A项;明代内阁、清代军机处都不属于中央机构,都不具备“封驳”的职能,排除C、D两项。

答案为B。

16.对官吏的监督是中国古代政治的重要内容之一。

下列各项具有监察职能的是(  )

①秦朝太尉②西汉刺史

③唐朝御史台④元朝监察御史

A.①③④B.②③

C.②④D.②③④

【答案】 D

【解析】 本题为组合题。

其中①掌管军事,所以选②③④。

17.下图是古代中国某朝代中枢机构示意图(局部),这一朝代应该是(  )

A.秦朝B.西汉

C.唐朝D.宋朝

【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宋代加强皇权的措施。

三司使是北宋前期的最高财政长官,前代没有该官职,故选D。

18.“行中书省是由中央宰相府分出一个机关驻扎在外面,这因蒙古人征服中国,不敢把政权分散,要完全集中在中央。

”由此可见,元代行省(  )

A.为了监察地方

B.为了地方自治的方便

C.为了从军事上控制地方

D.为了提高汉族官僚的权力

【答案】 A

【解析】 元代行省是集地方权力于中央,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因此B、D可排除;行省不仅是从军事上控制地方,C不全面。

19.中国古代历史上,君权与相权是一对矛盾的统一体。

下列选项中,体现封建君主直接削弱宰相权力的措施有(  )

①秦朝设置御史大夫②唐朝实行三省制

③元朝实施行省制④明朝设立内阁

A.①②③④B.②③④

C.①③④D.①②

【答案】 D

【解析】 行省制属于地方行政制度,是加强中央集权,故③不正确;明朝废除丞相,故④不正确,排除含③④选项。

御史大夫是丞相助手,负责监察系统,削弱丞相权力;三省长官属于丞相,相权有所分散,故丞相权力削弱。

20.钱穆认为:

“中国政治之长进,即在政府渐渐脱离王室而独立化,王室代表贵族特权之世袭,政府代表平民合理之进退,而宰相为政府领袖,君权、相权,互为节制。

”若此观点成立,则与之相背离的朝代是(  )

A.秦、汉   B.隋、唐

C.宋、元D.明、清

【答案】 D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明清时期的政治制度。

根据题干“政府渐渐脱离王室而独立化”“宰相为政府领袖”可知,与之相背离的朝代是明、清,因为明、清时期君主专制达到顶峰,明太祖废除丞相后,明、清两代就再也未设立丞相一职,这与题干观点矛盾。

21.学过《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这一单元后,某班四位同学分别撰写了以下四篇研究性学习小论文,其中论文标题出现史实错误的是(  )

A.《以宗法制为例浅议我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B.《趣谈周武王与分封制》

C.《论隋唐三省六部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D.《论清代丞相与军机大臣的权力制衡》

【答案】 D

【解析】 明朝时朝,丞相被废除,因此,清代是没有丞相的,D项错误。

22.利玛窦在《中国札记》中说,虽然我们已经说过中国的政府形式是君主制,但……它还在一定程度上是贵族政体……如果没有与大臣磋商或考虑他们的意见,皇帝本人对国家大事就不能作出最后的决定……所有这类文件都必须先由大臣审阅然后呈交皇帝。

利玛窦认为中国明朝时(  )

A.君主制不是中国政府的主要形式

B.内阁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君权

C.君主与内阁大臣拥有同等决策权

D.内阁掌握着明朝的行政大权

【答案】 B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的能力。

“如果没有与大臣磋商或考虑他们的意见,皇帝本人对国家大事就不能作出最后的决定”说明利玛窦认为中国明朝的内阁大臣制约着君主的权力,B符合题意;由“中国的政府形式是君主制”可知A说法错误;由“所有这类文件都必须先由大臣审阅然后呈交皇帝”可知C、D说法错误。

23.“皇室的权,总是逐步升,政府的权,总是逐步降,这也是中国传统政治上的大毛病。

”以下各项表述中,最能体现这一观点的是(  )

A.秦朝创立皇帝制度和郡县制

B.汉武帝设刺史,监察地方

C.隋唐时期实行三省六部制

D.清朝雍正时期军机处的设置

【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识记和理解能力。

材料强调的是加强皇权,削弱政府权力。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主要体现在中枢机构削弱相权,加强皇权,符合这一特点的为C、D,而D使军政大权集中于皇帝一人,标志着君主专制达到顶峰,故选D。

24.清朝政府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实行“改土归流”政策,“归流”是指(  )

A.任用当地少数民族首领进行管治

B.把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纳入清朝版图

C.少数民族事务归属理藩院掌管

D.由中央政府派遣官员直接统治

【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识记能力。

取消土司衙门,改由朝廷派遣流官直接统治的变革,称为“改土归流”,答案为D。

25.《板垣记略》载:

“奏章票拟,主之内阁;军国机要,主之议政处。

”材料不能说明清初(  )

A.皇权空前强化

B.皇权受到牵制

C.部分制度承袭前朝

D.内阁协助皇帝处理政务

【答案】 A

【解析】 考查古代中国政治——明清君主专制的强化。

清初沿用明制设内阁,协助皇帝处理政务,军国大事交议政王大臣会议裁决,皇权受到议政王大臣的牵制。

清雍正时,设军机处,标志专制皇权空前强化,达到顶峰。

第Ⅱ卷(非选择题 共50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26题11分,27题13分,28题13分,29题13分,共50分)

26.历史上对分封制与郡县制的优劣,看法不一。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别子(嫡长子)为祖,继别为宗,继弥者为小宗。

有百世不迁之宗,有五世则迁之宗。

百世不迁者,别子之后也。

宗其继别子之所自出者,百世不迁者也。

——《礼记·大传》

材料二 廷尉李斯议曰:

“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

——《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三 天下之道……使贤者居上,不肖者居下,而后可以理安。

今夫封建者,继世而理;继世而理者,上果贤乎,下果不肖乎?

……圣贤生于其时,亦无以立于天下,封建者为之也。

——柳宗元《封建论》

材料四 秦人任智力以自雄,收万方以自私,敢于变百圣之大法,自速其年世,以遗生民气运世世无穷之大祸,祖龙(秦始皇)之罪上通于天矣!

——清·颜元《习斋四存编》

(1)据材料一,指出该制度对维护周天子权威的积极作用。

(2分)

(2)据材料二、三,分别概括李斯和柳宗元的观点。

(4分)

(3)据材料四,分析颜元反对郡县制的理由。

(2分)

(4)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上述材料中对分封制与郡县制的看法产生较大差异的原因。

(3分)

【答案】 

(1)建立在血缘关系基础之上的政治联系具有向心力,有利于维护周天子的权威,有利于西周王朝的长治久安。

(2)李斯认为随着血缘关系的疏远,分封制无法有效运行;柳宗元认为在分封制下统治者的素质得不到保障。

(3)颜元认为郡县制是君主实现“自私”天下的手段。

(4)时代背景;看问题的角度;个人学识修养等。

27.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处于不断的发展和演进中。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与分封制相适应,商周的官员选拔采用“世卿世禄制”。

三代(夏商周)时期治理国家的统治者是贵族……从诸侯到士,根据出身的高低贵贱来兼任政府职务,世代为官……春秋时期,随着兼并战争的进行,秦、楚等国都在新占领的地方上设立县和郡,作为新的行政建制。

一般县在中心区域,郡在边远地区;郡县的长官,不再是世袭领主,而是由君主委派官员直接管理。

郡县长官由君主任免,对君主负责,成为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取代贵族领主的职业官僚。

——摘自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材料二

(1)依据材料一,比较分封制与郡县制在任用官员方面的区别,并由此分析郡县制取代分封制的重要意义。

(8分)

(2)材料二中图1所反映的中国古代王朝政治制度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与图1相比,图2所反映的政治制度发生变化的直接表现是什么?

综合上述图示,结合所学知识,简要概括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演变的趋势。

(5分)

【答案】 

(1)区别:

分封制根据出身的高低贵贱来由贵族兼任政府职务,实行世卿世禄制;郡县制下郡县长官由君主任免,对君主负责(“选贤任能”)。

意义:

在国家制度中由地域关系取代了血缘关系;国家管理人员由职业官僚取代了世袭领主;彻底打破了世卿世禄制,使贵族政治转化为官僚政治。

(2)基本特征:

皇帝至高无上,皇权高度集中。

表现:

明朝宰相制度被废除。

趋势:

皇权专制不断加强。

28.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汉初的任官和军功、任子、赀选等紧密相关。

任子制是享二千石(郡太守等)以上官员,任满三年,可以保举其子弟中的一人做官的制度。

赀选制是凭资产资格做官的制度。

汉高祖十一年二月诏是察举制的先声,以后逐渐成形、发展,察举的科目渐多,至汉武帝时经董仲舒建议,察举开始制度化,察举的科目以孝廉、秀才为主。

由州、郡长官推荐孝廉、秀才的人选,而州郡的察举又是基于县、乡、里的推荐,即人们所说的“乡举里选”。

东汉以后,察举的对象还要经过考试,并有年龄限制。

这种自下而上,以举荐为主、考试为辅的选官制度,与世卿世禄、任子与赀选相比,是历史的进步。

材料二 今立中立,定九品,高下任意,荣辱在手。

操人主之威福,夺天朝之权势。

爱憎绝于心,情伪由于己……所欲与者,获虚以成誉;所欲下者,吹毛以求疵。

高下逐强弱,是非由爱憎。

随世兴衰,不顾才实,衰者削下,兴者扶上,一人之身,旬日异状。

或以货赂自通,或以计协登进;附托者必达,守道者困悴。

无报于身,必见割夺;有私于己,必得其欲。

是以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愚臣以为罢中正,除九品,弃魏氏之弊法,立一代之美制。

——(唐)房玄龄等《晋书》卷四五《刘毅传》

材料三 自世卿门阀举荐制度推翻,唐宋厉行考试,明清峻法执行,无论试诗赋、策论、八股文,人才辈出;虽所试科目不合时用,制度则昭若日月。

——孙中山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汉代任官的主要依据有哪些?

察举制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4分)

(2)概括材料二中的主要观点。

(2分)

(3)根据材料三,概括孙中山先生对科举制的看法。

(3分)

(4)根据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人才问题的看法。

(4分)

【答案】 

(1)依据:

军功、门第、财产和他人举荐。

特点:

自下而上推荐人才。

(2)在九品中正制下,中正官在选拔官员时会徇私舞弊,难以选拔出真正有用的人才,因而主张废除九品中正制。

(3)孙中山先生认为:

虽然考试科目不合时用,但科举制取代荐举制,以考试成绩为选官的标准,有利于国家选拔人才,是我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

(4)选官制度会严重影响人才的培养和选拔。

人才的培养和选拔往往影响着国家的兴衰。

2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论中国政治制度,秦汉是一个大变动。

唐之于汉,也是一个大变动。

但宋之于唐,却不能说有什么大变动,一切因循承袭。

有变动的,只是迫于时代,迫于外面一切形势,改头换面,添注涂改地在变。

纵说它有变动,却不能说它有建立。

材料二 “只因宋初太祖太宗不识大体,立意把相权拿归自己,换言之,这是小兵不放心大臣,这也罢了。

……但因宋初承袭五代积弊,社会读书人少,学术中衰,反对的也只晓得唐制不如此而已,并未能统揽大局,来为有宋一代定制创法。

——以上均摘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材料三 “尝使我们说,中国传统政治是专制的,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这一说法,用来讲明清两代是可以的。

——黄仁宇《中国大历史》

材料四 其实中国历史上以往的一切制度传统,只要已经沿袭到一百两百年的,也何尝不与当时人事相配合,又何尝是专出于一二人之私心,全可用专制黑暗四字来抹杀?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序》

(1)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一中秦汉和唐朝政治制度“大变动”分别指什么。

(4分)

(2)据材料二分析宋朝在政治体制上未能有“大变动”的原因有哪些。

(4分)

(3)用清朝相关史实举一例说明材料三中“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的观点。

(1分)

(4)结合明清相关史实说明,君主专制的强化不能简单地用“专制黑暗四字来抹杀”。

(4分)

【答案】 

(1)秦汉:

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皇帝制度的确立、三公九卿、郡县制)

唐朝:

完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三省六部制)

(2)加强专制君权的需要(削弱相权);缺乏人才。

(3)清朝设军机处。

(4)明清专制主义的强化,促进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为社会经济的繁荣和发展提供了可靠的政治保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图表模板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