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古代诗歌阅读》练习及答案.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5688884 上传时间:2023-07-06 格式:DOCX 页数:145 大小:228.1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古代诗歌阅读》练习及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5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古代诗歌阅读》练习及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5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古代诗歌阅读》练习及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5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古代诗歌阅读》练习及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5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古代诗歌阅读》练习及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5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古代诗歌阅读》练习及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5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古代诗歌阅读》练习及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5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古代诗歌阅读》练习及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5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古代诗歌阅读》练习及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5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古代诗歌阅读》练习及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5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古代诗歌阅读》练习及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5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古代诗歌阅读》练习及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5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古代诗歌阅读》练习及答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5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古代诗歌阅读》练习及答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5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古代诗歌阅读》练习及答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45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古代诗歌阅读》练习及答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45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古代诗歌阅读》练习及答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45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古代诗歌阅读》练习及答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45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古代诗歌阅读》练习及答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45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古代诗歌阅读》练习及答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145页
亲,该文档总共14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古代诗歌阅读》练习及答案.docx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古代诗歌阅读》练习及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古代诗歌阅读》练习及答案.docx(14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古代诗歌阅读》练习及答案.docx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古代诗歌阅读》练习及答案

古代诗歌阅读同步练习

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送子由使契丹

苏轼

云海相望寄此身,那因远适更沾巾。

不辞驿骑凌风雪,要使天骄识凤麟。

沙漠回看清禁月①,湖山应梦武林春②。

单于若问君家世,莫道中朝第一人③。

  【注】①清禁:

皇宫。

苏辙时任翰林学士,常出入宫禁。

②武林:

杭州的别称。

苏轼时知杭州。

③唐代李揆被皇帝誉为“门地、人物、文学皆当世第一”。

后来入吐蕃会盟,酋长问他:

“闻唐有第一人李揆,公是否?

”李揆怕被扣留,骗他说:

“彼李揆,安肯来邪?

1.本诗尾联用了唐代李揆的典故,以下对此进行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本联用李揆的典故准确贴切,因为苏轼兄弟在当时声名卓著,与李揆非常相似。

B.中原地域辽阔,人才济济,豪杰辈出,即使卓越如苏氏兄弟,也不敢自居第一。

C.从李揆的故事推断,如果苏辙承认自己的家世第一,很有可能被契丹君主扣留。

D.苏轼告诫苏辙,作为大国使臣,切莫以家世傲人,而要展示出谦恭的君子风度。

E.苏轼与苏辙兄弟情深,此时更为远行的弟弟担心,希望他小心谨慎,平安归来。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尾联用典的意图。

应结合全诗写作目的以及典故的内容来分析。

B“即使卓越如苏氏兄弟,也不敢自居第一”错。

典故中李揆因担心被扣留,不承认自己是“唐第一人李揆”,本诗的标题已经说明是“送子由使契丹”,可见诗人用典的意图是以李揆为例来提醒弟弟注意安全,没有与其他人比较的意思。

D“切莫以家世傲人,而要展示出谦恭的君子风度”错,原因同B。

【答案】B、D

2.本诗首联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性格?

请加以分析。

答: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

解答本题,不但要关注首联,还应关注全篇。

诗歌首联化用王勃名句“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写兄弟宦游四海,天各一方,已是常事,这次也不会因远别而悲伤落泪。

苏轼兄弟情谊颇深,苏辙23岁前与兄住在一起,未曾一日分离。

23岁进入仕途,从此宦游四方,会少离多。

尽管如此,他们仍息息相关。

苏轼一生屡遭贬谪,苏辙受累不怨。

在“乌台诗案”中,苏辙宁肯舍弃官帽以营救其兄,感人至深。

故《宋史·苏辙传》说:

“辙与兄进退出处,无不相同,患难之中,友爱弥笃,无少怨尤,近古罕见。

”苏辙此去,虽为远别,但暂作分离,一向乐观旷达的苏轼自然不作小儿女之态。

【答案】表现了诗人旷达的性格。

苏轼兄弟情谊深重,但诗人远在杭州,与在京城的苏辙已是天各一方。

这次虽是远别,诗人表示也不会作儿女之态,悲伤落泪。

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

欧阳修

紫案焚香暖吹轻,广庭清晓席群英。

无哗战士衔枚勇,下笔春蚕食叶声。

乡里献贤先德行,朝廷列爵待公卿。

自惭衰病心神耗,赖有群公鉴裁精。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诗的第一句写出了考场肃穆而又怡人的环境,衬托出作者的喜悦心情。

B.第三句重点在表现考生们奋勇争先、一往无前,所以把他们比作战士。

C.参加礼部考试的考生都由各地选送而来,道德品行是选送的首要依据。

D.朝廷对考生寄予了殷切的期望,希望他们能够成长为国家的栋梁之材。

E.作者承认自己体弱多病的事实,表示选材工作要依靠其他考官来完成。

  【解析】B第三句中的“衔枚”,是指古代军队秘密行动时,让兵士口中横衔着枚(像筷子的东西),防止说话,以免被敌人发觉。

此处形容人人肃静。

本句重在表现考生们紧张肃穆地应考的情形,“重点在表现考生们奋勇争先、一往无前”,不恰当。

E“表示选材工作要依靠其他考官来完成”,理解错误,此处应是诗人自谦之语,不能按字面意思理解。

【答案】B、E

2.本诗的第四句“下笔春蚕食叶声”广受后世称道,请赏析这一句的精妙之处。

答:

 

 

 

 

  【解析】首先观察诗句,有特殊表现手法的要指出,并进行分析。

本句“下笔春蚕食叶声”,先点出其修辞手法——比喻,将考生们写字的声音比作春蚕嚼桑叶的声音;再表述这样写的作用和表达效果,即生动地写出考生们应考的情形,以声音衬托考场的寂静、庄严;最后,点出这样写所表现出的诗人的情感——看到才华横溢的考生们内心流露出的喜悦之情。

【答案】①用春蚕食叶描摹考场内考生落笔纸上的声响,生动贴切;②动中见静,越发见出考场的庄严寂静;③强化作者充满希望的喜悦之情。

三、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编集拙诗,成一十五卷,因题卷末,戏赠元九、李二十①

白居易

一篇长恨有风情②,十首秦吟近正声③。

每被老元偷格律,苦教短李伏歌行④。

世间富贵应无分,身后文章合有名。

莫怪气粗言语大,新排十五卷诗成。

  【注】①元九、李二十:

分指作者的朋友元稹、李绅,即诗中的“老元”“短李”。

李绅身材矮小,时称“短李”。

②长恨:

指作者的长诗《长恨歌》。

③秦吟:

指作者的讽喻组诗《秦中吟》。

正声:

雅正的诗篇。

④伏:

服气。

1.以下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长恨歌》和《秦中吟》都是白居易的得意之作,能够作为其诗歌创作的代表。

B.元稹常常私下对白居易的诗歌进行模仿,这从侧面说明了白诗较高的创作水准。

C.白居易在诗中称呼李绅为“短李”,也隐含着不太认可李绅诗歌创作的意思。

D.作者坚信自己必将因文学成就而名扬后世,因此并不介意在当时是否得到认可。

E.在诗的最后两句中,白居易称,自己新编出的诗集可以成为自我炫耀的资本。

  【解析】结合注释,理解诗歌的主要内容。

C“也隐含着不太认可李绅诗歌创作的意思”表述错误,称李绅为“短李”既是朋友之间的戏言,也表现了元、李、白三人之间亲密无间的关系。

D“并不介意在当时是否得到认可”表述有误,这里虽有对自己诗才的自许,但也蕴含着不平和辛酸。

【答案】C、D

2.请从“戏赠”入手,结合全诗,分析作者表达的情感态度。

答:

 

 

 

 

  【解析】解读时要从把握诗歌的大意入手,逐句理解诗意,然后分析作者借“戏赠”表达的思想情感,分析时应联系作者的生平经历,做到知人论世。

诗歌一、二句举出自己全部诗作中最有名气、流传最广的代表作,表明自己的创作用心。

三、四句称元稹为“老元”,称李绅为“短李”,又故曰“偷”“伏”,这都是朋友之间的戏言,由此可见元、李、白三人之间亲密无间的关系。

五、六句说世间的富贵是人人都羡慕的,但“我”却命中无分,看来只有身后的文名聊可自慰了。

这里虽有作者对自己诗才的自许,但也蕴含着不平和辛酸。

最后,作者更以故作自傲的语气,夸饰自己新编诗集后的得意心情。

从写作背景来看,作者在这首诗中表达的感情是复杂的,表面上是对自己文章的夸耀和对友人的戏谑,但实质上充满不平、辛酸和自嘲,当然也不乏对自己文学成就的自得。

【答案】①作者戏谑友人,夸耀自己,通过诙谐的态度表现出对自己文学成就的自得;②诗歌并非全是戏言,也透露出一丝作者对自己现实境况的无奈与自嘲。

四、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丹青引赠曹将军霸①(节选)

杜甫

先帝天马玉花骢②,画工如山貌不同。

是日牵来赤墀下③,迥立阊阖生长风④。

诏谓将军拂绢素,意匠惨淡经营中。

斯须九重真龙出⑤,一洗万古凡马空。

  【注】①曹将军霸:

即曹霸,唐代著名画家,官至左武卫将军。

②玉花骢:

唐玄宗御马名。

③赤墀:

宫殿前的红色台阶。

④阊阖:

传说中的天门,这里指宫门。

⑤斯须:

一会儿。

1.如何理解曹霸画的马“一洗万古凡马空”?

曹霸是怎样做到的?

请简要分析。

答: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语言的能力。

曹霸是唐代著名的画马大师。

诗人在这首诗中细腻地描写了曹霸画玉花骢的过程。

第一问,理解“一洗万古凡马空”的含意,就是理解曹霸所画的马在诗中有何特点,这需结合“斯须九重真龙出”来理解。

从整首诗来看,只有最后两句描写了曹霸所画之马的特点:

那画中马神奇雄俊,好似腾跃而出的九天真龙,足以超过以往所有画上的马。

第二问,实际是问曹霸作画的过程。

诗中描写曹霸作画的句子有“意匠惨淡经营中”和“斯须九重真龙出”两句,所以要答出此题,需要先理解这两句诗的意思。

“惨淡”在此是形容苦费心力,“经营”在此是指“筹划”,“意匠惨淡经营中”意指曹霸苦心构思;“斯须”意为“一会儿”,指作画时间短,形容曹霸所画之马是须臾之间一气呵成的。

【答案】第一问:

曹霸所画玉花骢神奇雄俊,如飞龙跃出,其他人画的“凡马”在此马面前都不免相形失色。

第二问:

曹霸先凝神构思,苦心布局,然后落笔挥洒,顷刻之间一气呵成。

(意思答对即可。

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2.为了突出曹霸的高超画技,诗人做了哪些铺垫?

请简要分析。

答:

 

 

 

 

  【解析】本题考查诗歌的结构技巧。

诗歌前四句是为了突出曹霸的画技而做的铺垫。

先看前两句,“画工如山”是形容画师众多,“貌不同”是说所画之马都不逼真。

这两句意思是说,先帝的御马玉花骢许多画师都画过,每个画师画得都不逼真,暗含玉花骢难画之意。

这是第一层衬托。

再看后两句,这两句是描写真马。

“迥立”“生长风”写出了真马的昂首挺立、气宇轩昂,暗指画家要画出此马的神采实属不易。

这是第二层衬托。

【答案】①画工如山貌不同:

写曹霸要画的马已有众多画工画过,但其画得都不成功,强调此马的雄俊非凡手可得,造成此马难画的印象;②迥立阊阖生长风:

写真马昂头站立,给人万里生风之感,进一步点出画家要捕捉住此马飞动的神采尤其不易。

(意思对即可。

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五、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金陵望汉江

李白

汉江回万里,派作九龙盘①。

横溃豁中国,崔嵬飞迅湍。

六帝沦亡后②,三吴不足观③。

我君混区宇,垂拱众流安。

今日任公子,沧浪罢钓竿④。

【注】①派:

河的支流。

长江在湖北、江西一带,分为很多支流。

②六帝:

代指六朝。

③三吴:

古吴地后分为三,即吴兴、吴郡、会稽。

④这两句的意思是,当今任公子已无须垂钓了,因为江海中已无巨鱼,比喻已无危害国家的巨寇。

任公子是《庄子》中的传说人物,他用很大的钓钩和极多的食饵钓起一条巨大的鱼。

1.诗的前四句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象?

这样写有什么用意?

答:

 

 

 

  【解析】回答第一问时,应先读懂诗句大意,然后再根据大意归纳答案。

诗的前四句,第一、二句写汉江的迂回流长,支流繁多;第三、四句写汉江横贯中国、气势磅礴的景象。

第一、二句要抓住“万里”“九龙盘”等表现汉江水势浩瀚、气势博大的特点的词进行分析。

第三、四句中的“豁”写出了江水泛滥中国的情景,“崔嵬”指山峦高耸的样子,“飞迅湍”表现江水的波涛汹涌、迅疾奔流。

回答第二问时,应当结合下文,分析此四句对表达作者情感、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

第一、二句宏观联想江流的宏大分布,第三、四句具体描绘江水的浩瀚与奔腾,这种宏大的景象暗示了当时的盛唐气象,其主要目的是为后四句的议论、抒情铺垫与蓄势。

【答案】这四句描写了江水万流横溃、水势浩瀚、气势宏大的景象。

作者以此为下文颂扬盛唐天下一家、国运兴盛积蓄气势,有利于突出诗的主旨。

2.诗中运用任公子的典故,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答:

 

 

 

  【解析】诗歌最后两句紧承第七、八句的“大唐王朝统一天下、无为而治的盛况”的意思而用典故。

答题时要充分利用标题和注释。

注释④说:

“当今任公子已无须垂钓了,因为江海中已无巨鱼,比喻已无危害国家的巨寇。

”诗人这里自比任公子,暗指自己本想有番作为,但因“水中无巨鱼”,所以没有办法施展自己的才能,产生英雄无用武之地的失落之感。

【答案】①作者以水无巨鱼代指世无巨寇,表达了对大唐一统天下、开创盛世伟绩的歌颂;②作者自比任公子,觉得在太平盛世没有机会施展才干,不免流露出一丝英雄无用武之地的失落之感。

六、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内宴奉诏作

曹翰①

三十年前学六韬②,英名尝得预时髦③。

曾因国难披金甲,不为家贫卖宝刀。

臂健尚嫌弓力软,眼明犹识阵云高④。

庭前昨夜秋风起,羞见盘花旧战袍。

【注】①曹翰(923~992),宋初名将。

②六韬:

古代兵书。

③时髦:

指当代俊杰。

④阵云:

战争中的云气,这里有战阵之意。

1.诗的颈联又作“臂弱尚嫌弓力软,眼昏犹识阵云高”,你认为哪一种比较好?

为什么?

请简要分析。

答: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语言表达效果的能力。

首先找到要比较的内容,即比较原诗颈联中的“健”“明”和题干中的“弱”“昏”哪两个字效果比较好。

然后,结合诗句分析两组字在表情达意方面的区别。

用“健”“明”时,诗句的意思是虽然时过三十年,但“我”的手臂还很强健,目光依旧敏锐,“我”还具有冲锋陷阵的能力,这写出了作者虽然老之将至,但犹存报国之念。

“臂弱”“眼昏”表明作者年事已高;“尚嫌”“犹识”话锋一转,强调“我”虽已年老,但拉弓射箭臂力不减,仍能辨识阵云,表达了作者杀敌报国的精神。

在本诗中,不管用哪两个字,都能表达作者杀敌报国之心。

答题时一定要先亮明自己的观点,然后再具体分析。

【答案】观点一:

作“弱”“昏”好。

①“臂弱”“眼昏”表明作者承认自己年老体衰的客观事实,但强调即便如此,也还是能够去冲锋陷阵;②更强烈地表现出作者只要一息尚存,就不忘杀敌报国的刚毅精神。

观点二:

作“健”“明”好。

①“臂健”“眼明”表明作者认为虽然岁月流逝,但身体依然强健,当然还可以冲锋陷阵,为国驱驰;②表现出作者心存随时准备杀敌报国的坚定信念,而忘记自己老之将至。

(意思答对即可。

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2.这首诗与辛弃疾的《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题材相似,但情感基调却有所不同,请指出二者的不同之处。

答: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

曹诗以第一人称的口吻,叙述平生遭遇:

三十年前学习兵书,“我”的名字也经常在当代俊杰中出现;曾经为赴国难披上铠甲,即便家里贫困,也不曾卖了宝刀;而今“我”臂力强健,还嫌弓弦弹力疲软;目光依然敏锐,还能识得高明的战阵;昨天夜里庭院前刮起秋风,(寻找秋衣时)看见了以前的盘花战袍,这让“我”不由得感到无比羞惭。

曹诗与辛词题材相似,但曹诗通过追忆以往峥嵘岁月,抒写的是作者虽年事已高,但仍存为国杀敌、报效国家之心的豪情;辛词通过追怀以往抗金的战斗往事,表达的是作者英雄暮年、壮志未酬的悲慨之情。

【答案】①曹诗写自己虽已年老,但报国之心犹存,重在表达“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豪情;②辛词通过追怀金戈铁马的往事,表达英雄白首、功业未成的悲慨。

(意思答对即可。

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一、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

晓行巴峡

王维

际晓投巴峡,馀春忆帝京。

晴江一女浣,朝日众鸡鸣。

水国舟中市,山桥树杪【注】行。

登高万井出,眺迥二流明。

人作殊方语,莺为故国声。

赖多山水趣,稍解别离情。

【注】树杪:

树梢。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巴峡乡邑旭日东升,众鸡鸣唱,晴朗的江边一个女子在浣洗。

B.水国乡民在舟中行商,山上有桥,行人走在桥上,如在树颠。

C.诗人登高远眺,万亩良田,井然有序,二水流过,分外澄明。

D.诗人在暮春之际来到巴峡,山水之趣宽解着诗人的离愁别绪。

  【解析】A“际晓”意思是“黎明”,故“旭日东升”;“晴江一女浣”意思是“晴朗的江边一个女子在浣洗”;“众鸡鸣”意思是“众鸡鸣唱”。

B“水国舟中市”意思是“水国乡民在舟中行商”;“山桥树杪行”,因为视觉的原因,远处的山桥似乎就在近处的树梢之上,这是空间上的明显错位,让平面的图画有了立体感,有了动感,看上去就像“山上有桥,行人走在桥上,如在树颠”。

C“万亩良田,井然有序”理解有误。

这里“井”是“村落”的意思。

“万井”,引申为千家万户。

巴峡地形以丘陵、山地居多,很难有“万亩良田”出现,而且诗人登高远眺,“万亩良田”缺少“出”的立体感;在同一视野中,“二水”与村落更有层次感。

D“馀春”意思是“暮春”。

由“忆帝京”“稍解别离情”可以看出诗人是借“山水之趣宽解”“离愁别绪”。

【答案】C

2.“人作殊方语,莺为故国声”一联中,鸟雀之声传递了作者的思乡之情。

下列诗句采用这一写作手法的一项是(  )。

A.欲暮黄鹂啭,伤心玉镜台。

(王昌龄《古意》)

B.天寒雁声急,岁晚客程遥。

(晁补之《吴松道中》)

C.苍鸠鸣竹间,两两自相语。

(张耒《感春》)

D.殷勤报春去,恰恰一莺啼。

(杨万里《和仲良春晚即事》)

  【解析】A诗句意思是:

黄昏时分黄鹂鸣啭,主人公在玉制的镜台前伤心。

传递的应是深闺宫怨之情。

B诗句意思是:

天已寒凉,大雁急于回归温暖的故乡,所以“雁声急”;时已“岁晚”,羁旅之“客”急求回家团圆,但归程遥遥。

急切的“雁声”表现的是客居之人路遥急归的思乡之情。

所以此项是以“鸟雀之声”传递“思乡之情”。

C诗句意思是:

苍鸠鸣叫,似两两相语于竹间。

传递的是对春天的赞美之情,没有传递“思乡之情”。

D诗句描绘的是晚春景物,没有传递“思乡之情”。

【答案】B

3.同样是描绘山峡,《晓行巴峡》与下列诗句相比,在运用意象、抒发情感方面有何不同?

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郦道元《水经注》)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杜甫《秋兴八首》)

答:

 

 

 

 

  【解析】此题属于比较鉴赏题,题干中已明确给出了比较的角度,即意象和情感。

解答此题,首先,应该找出各个诗句中出现的意象,然后,通过这些意象分析诗歌表达的情感。

“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中,描写三峡用的意象是“猿鸣”。

猿鸣极哀,诗人通过猿的叫声,渲染了巫峡的凄清,表达了内心的凄凉和悲苦。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中,描写三峡用的意象是“玉露”“枫树”。

诗人借此写出了秋天巫峡的凋零衰败之气,表达了内心的凄苦。

《晓行巴峡》描写三峡时,选用了晴江、浣女、朝日、鸡鸣、水国、舟中市、山桥、万井、二流等色调明丽、富有巴峡乡土气息的意象,表达了诗人身处清丽的景物之中的闲适之情;从诗歌最后一句“稍解别离情”可知,诗人还有一点淡淡的思乡之情。

【答案】《晓行巴峡》:

所用的“晴江”“浣女”“朝日”“鸡鸣”“水国”“万井”等意象,显示了巴峡水乡的祥和,色调明丽,诗人置身其中,虽有淡淡的思乡之情,情感却并不悲苦。

对比诗句:

所用的“猿鸣”“玉露”“枫树”等意象,显示了巫峡的萧瑟阴森,色调凄冷,情感悲苦。

4.在横线上填写作品原句。

①本诗描绘的是巴峡风俗,而陶渊明《归园田居》描绘的则是田园风光,其诗云:

“        ,        。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 

②本诗写到了登高望远,王勃《滕王阁序》中也有登高望远的语句:

“披绣闼,俯雕甍,       ,       。

” 

③本诗与辛弃疾《菩萨蛮》同为记游之作,辛词云: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        。

” 

  【解析】背熟需要背诵的篇目,充分理解句子的意思,注意字形的准确书写。

①“暧暧”不要写作“暖暖”。

“依依”不要写作“一一”。

②“盈”不要写作“萦”,“纡”不要写作“迂”,“瞩”不要写作“嘱”。

③“鹧鸪”不要写错。

【答案】①暧暧远人村 依依墟里烟

②山原旷其盈视 川泽纡其骇瞩

③江晚正愁余 山深闻鹧鸪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秋兴

陆游

白发萧萧欲满头,归来三见故山秋。

醉凭高阁乾坤迮【注】,病入中年日月遒。

百战铁衣空许国,五更画角只生愁。

明朝烟雨桐江岸,且占丹枫系钓舟。

  【注】迮:

狭窄。

1.根据中间两联,概括作者“愁”的原因。

答:

 

 

  【解析】此题为内容概括题。

首先,理解诗歌内容,诗歌大意是“我的头发快全白了,回到故土已经三个年头。

喝醉了凭高阁远眺,看到国土越来越窄,人到中年疾病缠身,时光飞逝眼看已快到晚年。

穿着铁甲衣历经沙场,时刻空自想着报效国家,五更从远方传来的号角声,让我心生哀愁。

明天在烟雨微茫的桐江边,且在枫树上系上船垂钓吧”。

然后,根据“醉”“病入中年”“空许国”“五更画角”等关键词,结合作者的生平遭际进行分析。

【答案】壮志难酬,怀抱未展;中年多病,时光日迫;国土沦丧,战事未宁。

2.简要赏析尾联的表达效果。

答:

 

 

  【解析】首先分析“尾联”所使用的技巧,然后结合具体内容分析效果。

“明朝烟雨桐江岸,且占丹枫系钓舟”,尾联主要是写景,“明朝”说明这是想象之景,诗人想象自己明朝在烟雨之中于桐江岸边把小船系在“枫树”上去垂钓,悠闲自在,反映了作者的愿望——隐逸,但结合颔联和颈联可以知道,这一愿望是建立在国土沦丧、战事连年、自己壮志未酬又中年多病的基础之上的,故这一愿望中就饱含无奈和苦闷之情,诗人寓情于景,借景抒怀,把一个中年多病、空有报国之志却无法施展的忧国忧民的诗人形象呈现在读者的面前。

解答本题之前,应先审题,明确考查的方向,“赏析尾联的表达效果”,“赏析”是考查诗歌的语言,“尾联”又暗示了思考的方向。

作为诗歌的尾联或尾句,一般有如下特点:

直抒胸臆和以景结情,运用典故和想象(虚写)。

明确方向之后再来看题目,目标非常明确。

“明朝烟雨桐江岸,且占丹枫系钓舟”,“明朝”二字暗示考生,此句所写都为虚景,是诗人的想象;“烟雨桐江岸”是景,“占丹枫系钓舟”是人物的活动,在这样的情境之下看似非常悠闲自得,但结合颔联和颈联以及诗人陆游的平生经历来看,可见这想象的情景只是壮志难酬之下的无奈之举。

【答案】以“丹枫”照应“秋”;寓情于景,想象自己将来在烟雨中垂钓的画面,表达了自己隐逸的愿望,也暗含无奈和苦闷之情。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早上五盘岭①

岑参

平旦驱驷马,旷然出五盘②。

江回两崖斗,日隐群峰攒。

苍翠烟景曙,森沉云树寒。

松疏露孤驿,花密藏回滩。

栈道溪雨滑,畬田原草干。

此行为知己,不觉蜀道难。

  【注】①唐代宗大历元年(766年)春,岑参作为僚属随剑南西川节度使杜鸿渐入蜀平乱,途经五盘岭时作。

五盘岭:

秦、蜀交界处峻岭,其山道曲折盘旋,故名。

②出五盘:

攀越五盘山道登上山巅。

1.“江回两崖斗,日隐群峰攒”中的“斗”“攒”两字,生动传神,所写景物特征鲜明,请作简要分析。

答:

 

 

 

  【解析】鉴赏诗歌的语言——炼字,一般遵循以下步骤:

体悟该字在句中的含义以及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思考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或有什么样的表达效果。

“江回两崖斗,日隐群峰攒”,意思是“江水回旋,两边的山崖对峙,像两兽相斗;乌云笼罩,太阳隐去,群峰攒聚”。

“斗”字生动地描写了崖石耸峙对立的陡峭、峥嵘之势。

“攒”字刻画了光线不明,群峰好像连在一起的密集、重叠之态。

【答案】①“斗”“攒”两字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斗”意为争斗对峙。

描写了两岸崖石耸峙欲错,犹如两兽相斗,凸显了江崖陡峭、峥嵘之势。

②“攒”意为聚集。

描写了群峰相连,层次莫辨,仿佛聚在一起,刻画了峰峦密集、重叠之态。

2.蜀道历来以艰险著称,为什么诗人却说“不觉蜀道难”?

请结合全诗,谈谈你的理解。

答:

 

  【解析】鉴赏评价古诗的思想内容离不开对整首诗的理解,而理解诗歌则需要抓住关键词、关键句。

由首联中的“旷然”和尾联中的“此行为知己”可以看出本诗的主题不是表达蜀道的艰险,而是诗人把自己将要见到知己的愉悦之情赋予蜀道的崇山峻岭之间。

所以诗人说“不觉蜀道难”。

【答案】①诗人入蜀是为见知己,为平蜀乱,虽然途中山峦重叠、暗藏险滩,但不觉艰险。

②诗人登上山顶后,心旷神怡,因此所观之景虽奇险,但他仍感觉富有情趣。

四、阅读下面的宋诗,按要求作答。

太湖恬亭

[宋]王安石

槛临溪上绿阴围,溪岸高低入翠微。

日落断桥人独立,水涵幽树鸟相依。

清游始觉心无累,静处谁知世有机。

更待夜深同徙倚【注】,秋风斜月钓船归。

【注】徙倚:

徘徊,流连不去。

1.第二联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答:

 

 

  【解析】描绘画面是一种分析景物形象的题型。

作答时首先要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