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古代文化常识大全.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3392711 上传时间:2023-06-13 格式:DOCX 页数:44 大小:63.3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古代文化常识大全.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4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古代文化常识大全.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4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古代文化常识大全.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4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古代文化常识大全.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4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古代文化常识大全.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4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古代文化常识大全.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4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古代文化常识大全.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4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古代文化常识大全.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4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古代文化常识大全.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4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古代文化常识大全.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4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古代文化常识大全.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4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古代文化常识大全.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4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古代文化常识大全.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4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古代文化常识大全.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4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古代文化常识大全.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4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古代文化常识大全.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4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古代文化常识大全.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4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古代文化常识大全.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4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古代文化常识大全.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4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古代文化常识大全.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4页
亲,该文档总共4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古代文化常识大全.docx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古代文化常识大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古代文化常识大全.docx(4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古代文化常识大全.docx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古代文化常识大全

备考与素养古代文化常识

科举教育

1.科举制度概说

科举制度是中国历史上通过考试选拔官员的一种基本制度。

它创始于隋朝,确立于唐朝,完备于宋朝,兴盛于明、清两朝,废除于清朝末年,历时1300余年,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从官制史角度看,科举制度的产生是历史的必然和巨大进步。

它所坚持的是“自由报名,统一考试,平等竞争,择优录取,公开张榜”的原则,打破了血缘世袭关系和世族对政治的垄断,对我国古代社会的选官制度是一个直接有力的改革。

它给中小地主阶级和平民百姓通过科举入仕提供了一个公平竞争的平台,使大批地位低下和出身寒微的优秀人才脱颖而出。

科举考试的内容到明代以八股文为主,即“八股取士”。

它逐步成为一种僵化的模式,特别是到晚清时已成为严重束缚知识分子的枷锁,暴露出种种弊端。

1905年清政府废除科举,也是历史的大势所趋。

从此,1300年的科举制度终于宣告结束。

但客观而论,在中国传统社会的发展中,科举制的进步作用是不容否定的。

2.科举前选拔官员

【察举】

汉代选拔官吏制度的一种形式。

察举有考察、推举的意思,又叫荐举。

由侯国、州郡的地方长官在辖区内随时考察、选取人才,经过试用考核,再任命官职。

察举的主要科目有孝廉、贤良文学、茂才(汉代避刘秀讳,称秀才为茂才)等。

《张衡传》:

“永元中,举孝廉不行。

”《陈情表》:

“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

【征辟】

汉代选拔官吏制度的一种形式。

征,是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到朝廷充任要职。

辟,是中央官署的高级官僚或地方政府的官吏任用属吏,再向朝廷推荐。

《张衡传》:

“连辟公府不就。

”“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

【孝廉】

汉代察举制的科目之一。

孝廉是孝顺父母、办事廉正的意思。

3.科举制名称

【科举】

指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

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科举。

从隋代至明清,科举制实行了1300多年。

如《诗话二则·推敲》:

“岛(指贾岛)初赴举京师。

”意思是说贾岛当初前去长安参加科举考试。

到明朝,科举考试形成了完备的制度,共分四级:

院试(即童生试)、乡试、会试和殿试,考试内容基本是儒家经义,以“四书”文句为题,规定文章格式为八股文,解释必须以朱熹《四书集注》为准。

【院试】

也叫“童生试”。

明代由提学官主持、清代由各省学政主持的地方科举考试,包括县试、府试和院试三个阶段,院试合格后取得生员(秀才)资格,方能进入府、州、县学学习,所以又叫入学考试。

应试者不分年龄大小都称童生。

【乡试】

明清两代每三年在各省省城(包括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因在秋季八月举行,故又称秋闱(闱,考场)。

主考官由皇帝委派。

考后发布正、副榜,正榜所取的叫举人,第一名叫解(jiè)元。

【会试】

明清两代每三年在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因在春季举行,故又称春闱。

考试由礼部主持,皇帝任命正、副总裁,各省的举人及国子监监生皆可应考,录取三百名为贡士,第一名叫会元。

【殿试】

是科举制最高级别的考试,皇帝在殿廷上,对会试录取的贡士亲自策问,以定甲第。

实际上皇帝有时委派大臣主管殿试,并不亲自策问。

录取分为三甲:

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的称号,第一名称状元(鼎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二甲若干名,赐“进士出身”的称号;三甲若干名,赐“同进士出身”的称号。

二、三甲第一名皆称传胪,一、二、三甲统称进士。

【及第】

指科举考试应试中选,应试未中的叫落第、下第。

“登科”是及第的别称,也就是考中进士。

【进士】

是科举考试的最高功名。

贡士参加殿试录为三甲都叫进士。

据统计,在我国1300多年的科举制度史上,考中进士的总数至少是98749人。

古代许多著名作家都是进士出身,如唐代的贺知章、王勃、宋之问、王昌龄、王维、岑参、韩愈、刘禹锡、白居易、柳宗元、杜牧等,宋代的范仲淹、欧阳修、司马光、王安石、苏轼等。

考中进士,一甲即授官职,其余二甲参加翰林院考试,学习三年再授官职。

【状元】

科举制度殿试第一名,又称殿元、鼎元,为科名中最高荣誉。

历史上获状元称号的有1000多人,但真正参加殿试被录取的大约750名。

唐代著名诗人贺知章、王维,宋代文天祥都是经殿试而被赐状元称号的。

【会元】

举人参加会试,第一名称会元,其余考中的称贡士。

【解元】

生员(秀才)参加乡试,第一名称解元,其余考中的称举人。

【连中三元】

科举考试以名列第一者为元,凡在乡、会、殿三试中连续获得第一名,被称为“连中三元”。

据统计,历史上连中三元的至少有十六人。

如欧阳修《卖油翁》中提到的“陈康肃公尧咨”,陈尧咨与其兄陈尧叟都曾考中状元,而陈尧叟则是连中三元。

【鼎甲】

指殿试一甲三名:

状元、榜眼、探花,如一鼎之三足,故称鼎甲。

状元居鼎甲之首,因而别称鼎元。

【贡士】

参加会试而被录取的称贡士。

【举人】

参加乡试而被录取的称举人。

举人可授知县官职。

如《儒林外史》第三回写范进中举后,张乡绅立即送贺银和房屋,范进的丈人胡屠户也立时变了嘴脸吹捧女婿“是天上的星宿”,而范进得到消息,高兴得发了疯。

说明古代中举后便可升官发财。

【生员】

即秀才,通过院试(童生试)的可称为生员或秀才。

【八股文】

明清科举考试制度所规定的一种文体,也叫时文、制义、制艺、时艺、四书文、八比文。

这种文体有一套固定的格式,规定由破题、承题、起讲、入题、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个部分组成,每一部分的句数、句型也都有严格的限定。

“破题”规定两句,说破题目意义;“承题”三句或四句,承接“破题”加以说明;“起讲”概括全文,是议论的开始;“入题”引入文章主体;从“起股”到“束股”是八股文的主要部分,尤以“中股”为重心。

在正式议论的这四个段落中,每段都有两股相互排比对偶的文字,共为八股,八股文由此得名。

八股文的题目,出自《四书》《五经》,八股文的内容,不许超出《四书》《五经》范围,要模拟圣贤的口气,传达圣贤的思想,考生不得自由发挥。

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八股文都起到了束缚思想、摧残人才的作用。

【金榜】

古代科举制度殿试后录取进士,揭晓名次的布告,因用黄纸书写,故而称黄甲、金榜。

多由皇帝点定,俗称皇榜。

考中进士就称金榜题名。

【同年】

科举时代同榜录取的人互称同年。

4.古代学校

【校】

夏代学校的名称,举行祭祀礼仪和教习射御、传授书数的场所。

【庠】

周代学校的名称。

《孟子·梁惠王上》: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序】

殷商学校的名称。

《孟子·滕文公》:

“设为庠序学校以教之。

”古人常以庠序称学校。

【国学】

先秦学校分为两大类:

国学和乡学。

国学为天子或诸侯所设,包括太学和小学两种。

太学、小学教学内容都是以“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为主,小学以书、数为主。

【乡学】

与国学相对而言,泛指地方所设的学校。

【稷下学宫】

战国时期齐国的高等学府,因设于都城临淄稷下而得名。

当时的儒、法、墨、道、阴阳等各学派都汇集于此,他们兴学论战、评论时政和传授生徒,孟子和荀子等大师都曾来此讲学,是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重要场所。

【太学】

中国封建时代的教育行政机构和最高学府。

魏晋至明清或设太学,或设国子学(监),或两者同时设立,名称不一,制度也有变化,但都是教授王公贵族子弟的最高学府,就学的生员皆称太学生、国子生。

《张衡传》:

“因入京师,观太学。

”《送东阳马生序》:

“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已二年。

【国子监】

汉魏设太学,西晋改称国子学,隋又称国子监,从此国子监与太学互称,都是最高学府,兼有教育行政机构的职能。

如明代设“国子监”,而《送东阳马生序》中则称之为“太学”。

【书院】

唐宋至明清出现的一种独立的教育机构,是私人或官府所设的聚徒讲授、研究学问的场所,宋代著名的四大书院是:

江西庐山的白鹿洞书院、湖南长沙的岳麓书院、湖南衡阳的石鼓书院和河南商丘的应天书院。

5.古代学官

【学官】

古代主管学务的官员和官学教师的统称。

如祭酒、博士、助教、提学、学政、教授和教习、教谕等。

【祭酒】

古代主管国子监或太学的教育行政长官。

战国时荀子曾三任稷下学宫的祭酒,相当于现在的大学校长。

唐代的韩愈曾任国子监祭酒。

【博士】

古为官名,现为学位名称。

秦汉时是掌管书籍文典、通晓史事的官职,后成为学术上专通一经或精通一艺、从事教授生徒的官职。

《孙权劝学》: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送东阳马生序》:

“有司业、博士为之师。

【司业】

学官名。

为国子监或太学副长官,相当于现在的副校长,协助祭酒主管教务训导之职。

【学政】

学官名。

“提督学政”的简称,是由朝廷委派到各省主持院试,并督察各地学官的官员。

学政一般由翰林院或进士出身的京官担任。

《促织》:

“又嘱学使俾入邑庠。

”学使即学政的别称。

【教授】

原指传授知识、讲课授业,后成为学官名。

汉唐以后各级学校均设教授,主管学院课试具体事务。

【助教】

学官名。

是国子监或太学的学官,协助国子祭酒和国子博士教授生徒,又称国子助教。

礼 仪

1.古代礼仪

【伯仲叔季】

兄弟行辈中长幼排行的次序。

伯(孟)是老大,仲是老二,叔是老三,季排行最小。

古代贵族男子的字前常加伯(孟)、仲、叔、季表示排行,字的后面加“父”或“甫”字表示男性,构成男子字的全称,如伯禽父、仲尼父、叔兴父等。

【孝悌】

孝,指对父母要孝顺、服从;悌,指对兄长要敬重、顺从。

孔子非常重视孝悌,把孝悌作为实行“仁”的根本,提出“三年无改于父道”“父母在,不远游”等一系列孝悌主张。

孟子也把孝悌视为基本的道德规范。

秦汉时的《孝经》则进一步提出:

“孝为百行之首。

”儒家提倡孝悌的目的,是为了维护宗法等级秩序。

【牺牲】

古代祭祀用的牲畜,色纯为“牺”,体全为“牲”。

《曹刿论战》中有这样的话: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三牲】

指古代用于祭祀的牛、羊、猪,后来也称鸡、鱼、猪为三牲。

【太牢、少牢】

古代帝王祭祀社稷时,牛、羊、豕(shǐ,猪)三牲全备为“太牢”。

古代祭祀所用牺牲,行祭前需先饲养于牢,故这类牺牲称为牢;又根据牺牲搭配的种类不同而有太牢、少牢之分。

少牢只有羊、豕,没有牛。

由于祭祀者和祭祀对象不同,所用牺牲的规格也有所区别:

天子祭祀社稷用太牢,诸侯祭祀用少牢。

【家祭】

古人在家庙内祭祀祖先或家族守护神的礼仪。

唐代即有专人制订家祭礼仪,相沿施行。

宋代陆游《示儿》: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揖让】

一指古代宾主相见的礼节。

揖让之礼按尊卑分为三种,称为三揖:

一为土揖,专用于没有婚姻关系的异姓,行礼时推手微向下;二为时揖,专用于有婚姻关系的异姓,行礼时推手平而致于前;三为天揖,专用于同姓宾客,行礼时推手微向上。

一指禅让,即让位于比自己更贤能的人。

【长揖】

是古时不分尊卑的相见礼,拱手高举,自上而下。

【拱】

古代的一种相见礼,两手在胸前相合表示敬意。

《论语》:

“子路拱而立。

【顿首】

古时一种拜礼,为“九拜”之一,俗称叩头。

行礼时,头碰地即起。

因其头接触地面时间短暂,故称顿首。

通常用于下对上及平辈间的敬礼,如官僚间的拜迎、拜送,民间的拜贺、拜望、拜别等。

也常用于书信中的起头或末尾,如丘迟《与陈伯之书》:

“迟顿首陈将军足下无恙,幸甚,幸甚……丘迟顿首。

【稽首】

古代的拜礼,为“九拜”之一。

行礼时,施礼者屈膝跪地,左手按右手,拱手于地,头也缓缓至于地。

头至地须停留一段时间,手在膝前,头在手后。

这是九拜中最隆重的拜礼,常为臣子拜见君王时所用。

后来,子拜父,拜天拜神,新婚夫妇拜天地父母,拜祖拜庙,拜师,拜墓等,也都用此大礼。

【九拜】

我国古代特有的向对方表示崇高敬意的跪拜礼。

《周礼》谓“九拜”:

“一曰稽首,二曰顿首,三曰空首,四曰振动,五曰吉拜,六曰凶拜,七曰奇拜,八曰褒拜,九曰肃拜。

”这是不同等级、不同身份的社会成员,在不同场合所使用的规定礼仪。

【跪】

两膝着地,挺直身子,臀不沾脚跟,以示庄重。

如《廉颇蔺相如列传》:

“于是相如前进缶,因跪请秦王。

【坐】

古代席地而坐,坐时两膝着地,臀部贴于脚跟。

为了表示对人尊重,坐法颇有讲究:

“虚坐尽后,食坐尽前。

”“尽后”是尽量让身体坐后一点,以表谦恭;“尽前”是尽量把身体往前挪,以免饮食污染坐席而对人不敬。

【冠礼】

古代男子成年时(二十岁)加冠的礼节。

冠礼在宗庙中进行,由父亲主持,并由指定的贵宾给行冠礼的青年加冠三次,先后加缁布冠、皮弁、爵弁,分别表示有治人、为国出力、参加祭祀的权力。

加冠后,由贵宾向冠者宣读祝辞,并给起一个与俊士德行相当的美“字”,使他成为受人尊敬的贵族成员。

因为男子二十岁行冠礼,所以后世将二十岁称作“弱冠”。

【斋戒】

古代祭祀或重大事件,事先要沐浴、更衣、独居,戒其嗜欲,以示心地诚敬,这些活动叫“斋戒”。

“斋”又称“致斋”,致斋三日,宿于内室,要求“五思”(思其居处、笑语、志意、所乐、所嗜),这主要是为了使思想集中、统一。

“戒”又称“散斋”,散斋七日,宿于外室,停止参加一切娱乐活动,也不参加哀吊丧礼,以防“失正”“散思”。

古人斋戒时忌荤,但并非忌食鱼肉荤腥,而是忌食有辛味臭气的食物,如葱、蒜等,这主要是为了防止祭祀时口中发出的臭气,对神灵、祖先有所亵渎。

【再拜】

先后拜两次,表示礼节之隆重。

旧时书信末尾也常用“再拜”,以表示敬意。

【膜拜】

古代的拜礼。

行礼时,两手放在额上,长时间下跪叩头。

原专指礼拜神佛时的一种敬礼,后泛指表示极端恭敬或畏服的行礼方式。

今人多用“顶礼膜拜”形容对某人崇拜得五体投地。

【折腰】

即拜揖。

鞠躬下拜,表示屈辱之意。

《晋书·陶潜传》载:

“陶渊明曾为彭泽县令,州郡派督邮巡视至县,县吏劝陶束带迎见,他感叹地说:

‘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后来引申为倾倒、崇拜,如毛泽东《沁园春·雪》: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六礼】

中国古代婚姻的六种手续和礼仪,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

【秦晋之好】

春秋时,秦、晋两国国君几代都互相通婚,后称两姓联姻为“秦晋之好”。

【举案齐眉】

古代妻子为丈夫捧膳食时要举案于眉,表示相敬。

【以文会友】

古代文人交往、交友的礼俗。

文人相交轻财物而重情谊、才学,故多以诗文相赠答,扬才露己,以表心态。

唱酬是通行的方式,即以诗词相酬答。

在宴饮等聚会时,更是不可有酒无诗,流行尽觞赋诗之俗。

2.古代位次

【座次】

古时官场座次尊卑有别,十分严格。

官高为尊居上位,官低为卑处下位。

古人尚右,以右为尊,右丞相比左丞相大;“左迁”即表示贬官。

《廉颇蔺相如列传》:

“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

”古代建筑通常是堂室结构,前堂后室。

在堂上举行的礼节活动是南向为尊。

皇帝聚会群臣,他的座位一定是坐北向南的。

因此,古人常把称王称帝叫作“南面”,称臣叫作“北面”。

室东西长而南北窄,因此室内最尊的座次是坐西面东,其次是坐北向南,再次是坐南面北,最卑是坐东面西。

《鸿门宴》:

“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

”项王座次最尊,张良座次最卑。

【席次】

古代宴会席次,尊卑很有讲究。

一般筵席用的是八仙桌,桌朝大门,其位次如下:

位尊者居前,8是主人席位。

如果客多,可设两桌、三桌或更多,有上桌与散座的区别:

上桌与单席的位次相同,散座则不分席次。

如图所示:

1   2

3      4

5       6

7   8

【虚左】

古代座次以左为尊,空着左边的位置以待宾客称“虚左”。

《信陵君窃符救赵》:

“公子于是乃置酒大会宾客。

坐定,公子从车骑,虚左,自迎夷门侯生。

”足见信陵君对侯生之尊敬。

今人有“虚左以待”一语。

3.古代讳称

古人对“死”有许多讳称,主要的有:

(1)天子、太后、公卿王侯之死称:

薨、崩、百岁、千秋、晏驾、山陵崩等。

(2)父母之死称:

见背、孤露、弃养等。

(3)佛道徒之死称:

涅檠、圆寂、坐化、羽化、仙游、仙逝等。

“仙逝”现在也用于称被人尊敬的人物的死。

(4)一般人的死称:

亡故、长眠、长逝、过世、谢世、逝世、寿终、殒命、捐生、就木、溘逝、老、故、逝、终等。

姓名称谓

1.基本称谓

【称字】

古人幼时命名,成年(男20岁、女15岁)取字,字和名有意义上的联系。

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对平辈或尊辈称字出于礼貌和尊敬。

如称屈平为屈原,司马迁为司马子长,陶渊明为陶元亮,李白为李太白,杜甫为杜子美,韩愈为韩退之,柳宗元为柳子厚,欧阳修为欧阳永叔,司马光为司马君实,苏轼为苏子瞻,苏辙为苏子由等。

【称号】

号又叫别号、表号。

名、字与号的根本区别是:

前者由父亲或尊长取定,后者由自己取定。

号,一般只用于自称,以显示某种志趣或抒发某种情感;对人称号也是一种敬称。

如陶潜号五柳先生,李白号青莲居士,杜甫号少陵野老,白居易号香山居士,李商隐号玉溪生,贺知章晚年自号四明狂客,欧阳修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王安石晚年号半山,苏轼号东坡居士,陆游号放翁,文天祥号文山,辛弃疾号稼轩,李清照号易安居士,杨万里号诚斋,罗贯中号湖海散人,蒲松龄别号柳泉居士。

【直称姓名】

大致有三种情况:

(1)自称姓名或名。

如“修之来此,乐其地僻而事简”“庐陵文天祥自序其诗”。

(2)用于介绍或作传。

如“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3)称所厌恶、所轻视的人。

如“不幸吕师孟构恶于前,贾余庆献谄于后”。

【称绰号】

又叫外号或诨名,绰号一般是根据某人的外貌、性格、行为等特征而另起的“名字”。

绰号有褒有贬,如李白外号“诗仙”,项羽绰号“西楚霸王”等。

【称小名】

称呼对方小时候的名号,以示亲密或侮辱。

如称呼曹操为“阿瞒”。

【称庙号】

是封建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的名号。

一般开国的皇帝称祖,后继者称宗,如宋朝赵匡胤称太祖,其后的赵光义称太宗。

也有个别朝代前几个皇帝皆称祖,如明朝朱元璋称太祖,其子朱棣称成祖。

清朝福临(顺治)称世祖,玄烨(康熙)称圣祖。

但是在隋以前,并不是每一个皇帝都有庙号,因为按照典制,只有文治武功和德行卓著者方可入庙奉祀。

唐以后,每个皇帝才都有了庙号。

【称尊号】

尊号是为皇帝加的全由尊崇褒美之词组成的特殊称号。

或生前所上,或死后追加。

追加者亦可视为谥号。

尊号一般认为产生于唐代。

实际早在秦统一中国之初,李斯等人就曾为当时的秦王献上尊号曰“泰皇”。

【称年号】

年号是封建皇帝纪年的名号,由西汉武帝首创。

以后每个朝代的每一个新君即位,必须改变年号,叫作改元。

明朝以前,封建皇帝每遇军国大事或重大祥瑞灾异,常常改元。

明朝自第一代皇帝朱元璋开始,包括明、清两代,每一个皇帝不论在位时间长短,只用一个年号,如明太祖只用洪武,清高宗只用乾隆。

【称斋名】

指用斋号或室号来称呼。

如姚鼐因斋名为惜抱轩而被称为姚惜抱、惜抱先生,再如称蒲松龄为聊斋先生,梁启超为饮冰室主人,谭嗣同为谭壮飞(其斋名为壮飞楼)。

【称谥号】

古代王侯将相、高级官吏、著名文士等死后被追加的称号叫谥号。

如称陶渊明为靖节征士,欧阳修为欧阳文忠公,王安石为王文公,范仲淹为范文正公,王翱为王忠肃公,左光斗为左忠毅公,史可法为史忠烈公,林则徐为林文忠公。

而称奸臣秦桧为缪丑则是一种“恶谥”。

【称籍贯】

如唐代诗人孟浩然是襄阳人,故而人称孟襄阳;张九龄是曲江人,故而人称张曲江;柳宗元是河东(今山西永济)人,故而人称柳河东;北宋王安石是江西临川人,故而人称王临川;明代戏曲家汤显祖被称为汤临川(江西临川人);康有为是广东南海人,人称康南海;北洋军阀首领袁世凯被称为袁项城(河南项城人)。

【称郡望】

韩愈虽系河内河阳(今河南孟县)人,但因昌黎(今辽宁义县)韩氏为唐代望族,故韩愈常以“昌黎韩愈”自称,世人遂称其为韩昌黎。

再如苏轼本是四川眉山人,可他有时自己戏称“赵郡苏轼”“苏赵郡”,就因为苏氏是赵郡的望族。

【称官名】

如“孙讨虏聪明仁惠”,“孙讨虏”即孙权,因他曾被授“讨虏将军”的官职,故称。

《与妻书》:

“司马青衫,吾不能学太上之忘情也。

”“司马”指白居易,因他曾任江州司马。

把官名用作人的称谓在古代相当普遍,如称贾谊为贾太傅;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官至右军将军,至今人们还称其王右军;王维曾任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杜甫曾任左拾遗,故而被称为杜拾遗,又因任过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又被称为杜工部;刘禹锡曾任太子宾客,被称为刘宾客;柳永曾任屯田员外郎,被称为柳屯田;苏轼曾任端明殿学士、翰林学士,被称为苏学士。

【称爵名】

《训俭示康》“近世寇莱公豪侈冠一时”,寇准的爵号是莱国公,莱公是省称。

《梅花岭记》“和硕豫亲王以先生呼之”,清代多铎被封为豫亲王。

再如诸葛亮曾封爵武乡侯,所以后人以武侯相称;南北朝诗人谢灵运袭其祖谢玄的爵号康乐公,故世称谢康乐;唐初名相魏徵曾封爵郑国公,故世称魏郑公;名将郭子仪在平定“安史之乱”中因功封爵汾阳郡王,世称郭汾阳;北宋王安石封爵荆国公,世称王荆公;司马光曾封爵温国公,世称司马温公。

【称官地】

指用任官之地的地名来称呼。

如《赤壁之战》:

“豫州今欲何至?

”因刘备曾任豫州刺史,故以官地称之。

再如贾谊曾贬为长沙王太傅,世称贾长沙;“建安七子”之一的孔融曾任北海相,世称孔北海;陶渊明曾任彭泽县令,世称陶彭泽;骆宾王曾任临海县丞,世称骆临海;岑参曾任嘉州刺史,世称岑嘉州;韦应物曾任苏州刺史,世称韦苏州;柳宗元曾任柳州刺史,世称柳柳州;贾岛曾任长江县主簿,世称贾长江,他的诗集就叫《长江集》。

2.兼称几项

如《游褒禅山记》“四人者:

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前两人兼称籍贯、姓名及字,后两人先写与作者的关系,再称名和字;《梅花岭记》“督相史忠烈公知势不可为”,兼称官职与谥号,“马副使鸣

、任太守民育及诸将刘都督肇基等皆死”,兼称姓、官职和名;《闻博鸡者事》“余在史馆,闻翰林天台陶先生言博鸡者之事”,兼称官职、籍贯和尊称。

3.古代谦辞

(1)表示谦逊的态度,用于自称。

【愚】

谦称自己不聪明,如愚兄,向比自己年轻的人称自己;愚见,称自己的见解。

也可单独用“愚”谦称自己。

【鄙】

谦称自己学识浅薄,如鄙人,谦称自己;鄙意,谦称自己的意见;鄙见,谦称自己的见解。

【敝】

谦称自己或自己的事物不好,如敝人,谦称自己;敝姓,谦称自己的姓;敝处,谦称自己的房屋、处所;敝校,谦称自己所在的学校。

【卑】

谦称自己身份低微。

【窃】

有私下、私自之意,常有冒失、唐突的含义在内。

【臣】

谦称自己不如对方的身份地位高。

【仆】

谦称自己是对方的仆人,含有为对方效劳之意。

【敢】

表示冒昧地请求别人。

如敢问,用于问对方问题;敢请,用于请求对方做某事;敢烦,用于麻烦对方做某事。

【拙】

用于对别人称自己的东西。

如拙笔,谦称自己的文字或书画;拙著、拙作,谦称自己的文章;拙见,谦称自己的见解;拙荆,称自己的妻子。

【小】

谦称自己或与自己有关的人或事物。

如小弟:

男性在朋友或熟人之间谦称自己;小儿:

谦称自己的儿子;小女:

谦称自己的女儿;小人:

地位低的人自称;小子:

子弟晚辈对父兄尊长的自称;小可(多见于早期白话):

是有一定身份的人的自谦,意思是自己很平常、不足挂齿;小店:

谦称自己的商店。

读书人的自谦词有小生、晚生、晚学等,表示自己是新学后辈;如果自谦为不才、不佞(没有才智的)、不肖(没有出息的),则表示自己没有才能或才能平庸。

【家】

对别人称自己的辈分高或年纪大的亲属时用的谦词,如家父、家尊、家严、家君:

称父亲;家母、家慈:

称母亲;家兄:

称兄长;家姐:

称姐姐;家叔:

称叔叔,等等。

【舍】

用以谦称自己的家或自己的卑幼亲属,前者如寒舍、敝舍,后者如舍弟:

称弟弟;舍妹:

称妹妹;舍侄:

称侄子;舍亲:

称亲戚。

【老】

用于谦称自己或与自己有关的事物。

如老粗:

谦称自己没有文化;老脸:

年老者指自己的面子;老身:

老年妇女谦称自己;老和尚自称老衲;老官员自称老臣;老人自谦时用老朽、老夫、老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