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综合测试复习试题三含答案 11.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5698730 上传时间:2023-07-06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2.5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综合测试复习试题三含答案 1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综合测试复习试题三含答案 1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综合测试复习试题三含答案 1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综合测试复习试题三含答案 1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综合测试复习试题三含答案 1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综合测试复习试题三含答案 11.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0页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综合测试复习试题三含答案 11.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0页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综合测试复习试题三含答案 11.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0页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综合测试复习试题三含答案 11.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0页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综合测试复习试题三含答案 11.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综合测试复习试题三含答案 11.docx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综合测试复习试题三含答案 1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综合测试复习试题三含答案 11.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综合测试复习试题三含答案 11.docx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综合测试复习试题三含答案11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综合测试复习试题三(含答案)

文言文阅读

(一)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

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

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

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是进亦忧,退亦忧。

然则何时而乐耶?

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

噫!

微斯人,吾谁与归?

(节选自《岳阳楼记》)

(二)普少习吏事,寡学术,及为相,太祖常劝以读书。

晚年手不释卷,每归私第,阖①户启箧取书,读之竟日。

及次日临政,处决如流。

既薨②,家人发箧视之,则《论语》二十篇也。

普性深沉有岸谷,虽多忌克③,而能以天下事为己任。

宋初,在相位者多龌龊循默,普刚毅果断,未有其比。

尝奏荐某人为某官,太祖不用。

普明日复奏其人,亦不用。

明日,普又以其人奏,太祖怒,碎裂案牍掷地,普颜色不变,跪而拾之以归。

他日补缀旧纸,复奏如初。

太祖乃悟,卒用其人。

(节选自《宋史·赵普传》)

(注释)①阖:

关上。

②薨:

去世。

③忌克:

对人嫉妒刻薄。

13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一:

一碧万顷/而或长烟一空

B.极:

感极而悲者矣/此乐何极

C.辱:

宠辱偕忘/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D.异:

或异二者之为/属引凄异

138.把语段

(一)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

139.语段

(一)中“古仁人之心”的内涵是从哪些方面阐述的?

它的可贵之处是什么?

140.根据语段

(一)

(二)的内容,结合具体内容分析范仲淹和赵普两人的形象特征的相同之处。

【答案】

137.B

138.沙洲上的白鸥时而飞翔,时而停歇,美丽的鱼游来游去,岸上与小洲上的花草茂盛青翠。

139.“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是从博大的胸襟的角度来说的;“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从考虑国家大事的角度来说的。

可贵之处是不以自己的利益为重,而以天下为己任。

140.这两个人都具有心怀天下、坚持原则的性格特征。

【解析】

137.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一词多义这一考点的掌握情况。

文言文中有一些词是一词多义,要确定它在句子中的意思,就要根据上下文的内容来考虑。

A项“一”意思分别是“一片/全”;B项“极”意思都是“极点、尽头”;C项“辱”意思分别是是“屈辱/辱没”;D项“异”意思分别是“不同/怪异”。

故选B。

138.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句子的翻译能力。

文言文的翻译一般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具体到某一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

集,栖止,鸟停息在树上;锦鳞,指美丽的鱼;芷:

香草的一种;汀:

小洲,水边平地。

点睛:

翻译语句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

具体的方法是:

首先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然后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139.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能力。

首先要仔细阅读文章,通译全文,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

甲文中的“古仁人之心”,就个人而言是人的悲喜不受客观环境的影响,也不因个人得失而变化,即“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就国家而言,则是“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这种不计较个人得失,以天下为己任的精神是最可贵的。

140.此题考查学生对文章中人物形象的把握。

解答此题需要先疏通文意,了解内容,概括人物性格从言行入手。

可以直接摘取对人物评价的词语,也可以自己结合相关的语句进行概括,学会结合原文从原文中找到依据。

甲文中范仲淹在遭贬的情况下仍怀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伟大抱负;乙文中赵普虽然对人忌妒刻薄,但能以天下事为己任。

可见,这两个人都是心怀天下、坚持原则的人。

(甲)选自《范文正公集》作者:

范仲淹年代:

北宋

(乙)选自《宋史》作者:

脱脱年代:

参考译文:

(甲)像那阴雨连绵,接连几个月不放晴,寒风怒吼,浑浊的浪冲向天空;太阳和星星隐藏起光辉,山岳隐没了形体;商人和旅客(一译:

行商和客商)不能通行,船桅倒下,船桨折断;傍晚天色昏暗,虎在长啸,猿在悲啼,(这时)登上这座楼啊,就会有一种离开国都、怀念家乡,担心人家说坏话、惧怕人家批评指责,满眼都是萧条的景象,感慨到了极点而悲伤的心情。

到了春风和煦,阳光明媚的时候,湖面平静,没有惊涛骇浪,天色湖光相连,一片碧绿,广阔无际;沙洲上的鸥鸟,时而飞翔,时而停歇,美丽的鱼游来游去,岸上的香草和小洲上的兰花,草木茂盛,青翠欲滴。

有时大片烟雾完全消散,皎洁的月光一泻千里,波动的光闪着金色,静静的月影像沉入水中的玉璧,渔夫的歌声在你唱我和地响起来,这种乐趣(真是)无穷无尽啊!

(这时)登上这座楼,就会感到心胸开阔、心情愉快,光荣和屈辱一并忘了,端着酒杯,吹着微风,那真是快乐高兴极了。

唉!

我曾经探求古时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或许不同于(以上)两种人的心情,这是为什么呢?

(是由于)不因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

在朝廷上做官时,就为百姓担忧;在江湖上不做官时,就为国君担忧。

这样来说在朝廷做官也担忧,在僻远的江湖也担忧。

既然这样,那么他们什么时候才会感到快乐呢?

他们一定会说:

“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

唉!

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

(乙)赵普年轻时熟悉官吏(应处理)的事务,学问不多,等到做了宰相,宋太祖常劝说他读书。

赵普晚年读书勤奋,每次(退朝后)回到自己的住宅,关上门打开书箱拿出书,读一整天书。

等到第二天处理政务,处理决断很快。

他死后,家里的人打开书箱看到里面的书籍,原来是《论语》二十篇。

赵普性情沉着且为人严肃刚正,虽然对人嫉妒刻薄,但是他能够以天下大事作为自己的责任。

宋朝初年,在宰相职位上的人,大多气量狭小,拘于小节,按常规办事,不多言语,赵普却刚毅果断,没有谁能和他比的。

他曾经上奏推荐某人担任某个官职,太祖没有任用。

赵普第二天又上奏请这个人(担任某官),太祖还是不用。

第三天,赵普又把这个人(担任某官的事)上奏太祖,太祖发怒了,把奏章撕碎了扔在地上,赵普脸色不变,跪在地上把撕碎的奏章拾起来回到家。

赵普把撕碎的旧纸片修补连接起来,又像当初一样上奏。

太祖这才明白,终于任用了那个人。

孙叔敖拒封

孙叔敖疾,将死,戒其子曰:

“王数封我矣,吾不受也。

为我死,王则封汝,必无受利地。

楚、越之间有寝之丘①者,此其地不利,而名甚恶。

荆②人畏鬼,而越人信禨③。

可长有者,其唯此也。

”孙叔敖死,王果以美地封其子,而子辞,请寝之丘,故至今不失。

孙叔敖之知,知不以利为利矣,知以人之所恶为已之所喜,此有道者之所以异乎俗也。

(选自《吕氏春秋》)

(注释)①寝之丘:

含有陵墓之意。

②荆:

楚国的别称。

③禨(jī):

迷信鬼神和灾祥。

14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王数封我数:

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而子辞而:

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2.把文中的画线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孙叔敖死,王果以美地封其子。

143.孙叔敖是个怎样的人?

请结合文章内容进行分析。

【答案】

141.数次(屡次)。

表转折,却。

142.孙叔敖死后,楚王果然把肥沃的地方封给他的儿子。

143.从楚王多次封赏孙叔敖,但他却不肯接受可以看出,他是一个不贪心、不追求利禄的人;从他不让儿子接受“利地”,而“请寝之丘”可以看出他是一个有远见卓识的人。

【解析】

141.本题考查对课外文言词语的理解能力。

平时注意多积累归纳,加强对课内文言文中重点实词、重点虚词、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通假字等现象的理解与识记,并学会迁移运用,如《陈涉世家》中“广故数言欲亡”的“数”的意思是“多次”,《<论语>十二章》中“人不知而不愠”的“而”的意思是表转折,意为“却”。

做题时要根据课内知识的积累并结合语境,认真分析,确认词义。

142.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

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然后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此句中重点的词有:

果:

果然;以:

把;美地:

肥沃的地方;封:

封赏;其:

代词,他的。

143.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

要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结合以下方面解答:

典型事件,对人物的正面描写,作者评价和侧面烘托等。

答题时,抓住关键句子分析即可。

“王数封我矣,吾不受也”表明孙叔敖是一个不贪心、不追求利禄的人;他嘱咐儿子“无受利地”,分析出“其地不利”“可长有者,其唯此也”,果然“至今不失”,以此可以看出他是一个有远见卓识的人;结合作者的直接评价“知不以利为利”“知以人之所恶为己之所喜”也可以看出他的不贪心、不追求利禄和远见卓识。

【参考译文】

孙叔敖病危,临死前,告诫他的儿子说:

“楚王多次封赏我,我都没有接受。

我死后,楚王就会封赏你,一定不要接受肥沃的封地。

楚国和越国交界的地方有块叫寝的山地,这地方贫瘠,名声很坏。

楚国人敬畏鬼神,然而越国人却迷信鬼神以求福。

可以长时间享有的,大概只有这个地方。

”孙叔敖死后,楚王果然把肥沃的地方封给他的儿子,然而孙叔敖的儿子没有接受,请求楚王封给叫寝的这块山地,所以到现在也没有失掉这块封地。

孙叔敖的智慧,在于明白不拿眼前利益作利益,懂得把别人所厌恶的作为自己所喜欢的,这就是有道的人比普通人高明的地方。

岳阳楼记

范仲淹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

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

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

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

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是进亦忧,退亦忧。

然则何时而乐耶?

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

噫!

微斯人,吾谁与归?

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144.下列句子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朝晖夕阴有时朝发白帝

B.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予观夫巴陵胜状

C.政通人和 初极狭,才通人

D.把酒临风东临碣石

145.下列句子加点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属予作文以记之全石以为底

B.多会于此相与步于中庭

C.而或长烟一空一怒而诸侯惧

D.吾谁与归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146.下列对文章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文章首段写滕子京在逆境中的成绩,交代作记缘由,为后文写古人的阔达胸襟做铺垫。

B.文章把叙事、写景、抒情、议论自然结合起来,体现了范仲淹“以民为本”的思想,表现了他的博大胸襟。

C.选文中的“乐”与《醉翁亭记》中的“乐”相同,都是追求与民同乐的理想境界。

D.作者十分巧妙地利用设问方式逐层推进,阐明“古仁人之心”的内涵,最后点明中心: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147.把第Ⅰ卷文言文中的画线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

(2)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答案】

144.A

145.B

146.C

147.

(1)我曾经探求古代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或许与上面两种心情不同,这是为什么呢?

(2)在朝廷做官就为平民百姓而忧虑,不在朝廷做官就为君主而担忧。

【解析】

144.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

平时注意多积累归纳,加强对文言文中重点实词的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通假字等现象的理解与识记,并学会迁移运用。

本题是对文言实词一词多义现象的考查,要结合语境,具体分析。

A.朝:

早晨/早晨

B.观:

景象/看

C.通:

通顺/通过

D.临:

面对/登上,有游览的意思

145.本题考查辨析文言虚词的能力。

文言虚词是文言文学习的基本内容,要特别注意相同虚词在不同语句中词性、词义的变化。

A.以:

用来/把

B.于:

在/在

C.一:

全/与“而(就)”配合,表示两个动作紧接着发生

D.与:

同,和/与(yù):

参与,这里有欣赏领略之意

146.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主旨、情感和写作方法的能力。

要根据原文中相关内容结合关键句子逐项分析。

C项是关于文章主旨的考查,选文主旨句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其“乐”是追求在天下人快乐以后才快乐的思想境界,而《醉翁亭记》中的“乐”是追求与民同乐的理想境界,二者不同。

147.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

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然后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此两句中重点的词有:

(1)予:

我;尝:

曾经;求:

探求;心:

思想感情;或:

或许;为:

这里指心理活动,即两种心情;

(2)庙堂:

指朝廷;居庙堂之高:

处在高高的庙堂上,意为在朝中做官;处江湖之远:

处在偏远的江湖间,意为不在朝廷上做官;则:

就。

【参考译文】

庆历四年春天,滕子京降职到岳州做太守。

到了第二年,政务顺利,百姓和乐,各种荒废了的事业都兴办起来了。

于是重新修建岳阳楼,扩展它原有的规模,把唐代名人家和今人的诗赋刻在上面。

嘱咐我写一篇文章来记述这件事。

我看那巴陵郡的美景,全在洞庭湖上。

洞庭湖包含远方的山脉,吞吐着长江的流水,浩浩荡荡,宽阔无边,清晨湖面上撒满阳光、傍晚又是一片阴暗,景物的变化无穷无尽。

这就是岳阳楼雄伟壮丽的景象。

前人对这些景象的记述已经很详尽了,虽然这样,那么这里北面通向巫峡,南面直到潇水、湘江,被降职远调的人员和吟诗作赋的诗人,大多在这里聚会,观赏这里的自然景物而触发的感情,大概会有所不同吧?

像那连绵细雨纷纷而下,整月不放晴的时候,阴冷的风怒吼着,浑浊的波浪冲向天空;日月星辰隐藏起光辉,山岳也隐没了形迹;商人和旅客无法通行,桅杆倒下,船桨折断;傍晚时分天色昏暗,只听到老虎的吼叫和猿猴的悲啼。

这时登上这座楼,就会产生被贬官离开京城,怀念家乡,担心人家说坏话,惧怕人家讥讽的心情,再抬眼望去尽是萧条冷落的景象,一定会感慨万千而十分悲伤了。

至于春风和煦、阳光明媚时,湖面波平浪静,天色与湖光相接,一片碧绿,广阔无际;沙洲上的白鸥,时而飞翔时而停歇,美丽的鱼儿或浮或沉;岸上的小草,小洲上的兰花,香气浓郁,颜色青翠。

有时湖面上的大片烟雾完全消散,皎洁的月光一泻千里,有时湖面上微波荡漾,浮动的月光闪着金色;有时湖面波澜不起,静静的月影像沉在水中的玉璧。

渔夫的歌声响起了,一唱一和,这种乐趣真是无穷无尽!

这时登上这座楼,就会感到胸怀开阔,精神愉快,光荣和屈辱一并忘了,在清风吹拂中端起酒杯痛饮,那心情真是快乐高兴极了。

唉!

我曾经探求古时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他们或许不同于以上两种心情,这是什么缘故呢?

是因为古时品德高尚的人不因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

在朝廷做官就为百姓忧虑;不在朝廷做官而处在僻远的江湖中间就为国君忧虑。

这样他们进入朝廷做官也忧虑,退处江湖也忧虑。

虽然这样,那么他们什么时候才快乐呢?

那一定要说“在天下人忧愁之前先忧愁,在天下人快乐以后才快乐”吧?

唉!

如果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路呢?

写于庆历六年九月十五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